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05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五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就繼續的來看 發給大家的另外一本 就是解深密經題前講義 裡面的資料 這個是從演培法師全集 他的語體釋裡面 一個題前的介紹 **所以**內容非常的豐富 所以有印給大家作個參考 我們今天要看的就是屬於 這個演培法師的序文裡邊 他的第三個主題 第三個主題 它是屬於經題的解釋 也就是對於這個解深密 尤其是解深密這三個字 這個經題的解說 解深密經 它因為 是印度傳印過來的 所以它的梵語的名字 就叫做涅謨折那冉地素怛纜 素怛纜 我們就知道 素怛纜 它就是經的意思 所以前面的這幾個**語** 印度語 就是梵語 如果順著這個次序 把它給翻譯過來的話 那麼就叫做深密解經 深密 來把它 有所解說的一部經典 所以有的人 就把它翻譯叫做深密解脫經 也有翻譯叫做相續解脫經 主要的就是 根據它的梵文的意思 直接翻譯的 現在我們這一本 它就是名依意立 它的名字 **當然**就是根據我們這一部經 所講的佛理的內容來作說明 原則上我們一般的經名 看經名 大約就能夠掌握到 經本裡面 是在講些什麼意義義理 譬如說我們一般說的彌陀經 你聽到這個彌陀經就知道 這一部經的主題 就是在解說阿彌陀佛 或者跟阿彌陀佛有關係的 他的人事 或者是環境的一種介紹 講般若經 我們一聽到般若就是智慧 般若經的智慧 我們一般 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經 所以裡面所談到的 都跟有漏智慧無漏智慧 如何從有漏的智慧達到無漏 如何由無漏來體證真如 **而達到** 或者般若經所談到的 就是一切皆空 悟得這個空的境界 來達到一種解脫 雖然我們從這個經名本身 也就能夠來了解到 這個主題大概是在講些什麼 所以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當然也是一樣的 有它的主要的一個內容 它的一個意義 這裡**就**演培法師 他就把它分成四個來作說明 從四種裡面來作說明 第一個就是解釋深密教 深密教 這個解 當然就是解釋 **這個**解釋什麼呢 因為釋迦牟尼佛 他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 到苦行林度五比丘 就是講四聖諦的法門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三轉十二法輪 都是講四聖諦的 後來慢慢的就進入 講般若經的道理 般若經的道理講完了之後 就是接著 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 就是唯識的義理 為什麼會有這個唯識的義理 主要的就是 佛陀在講般若道理的 這個過程的時候 講般若經的這些義理 還是有人聽不懂 聽不懂 就感覺到 佛陀 你講得太深奧了 太過於深密了 因為太過於深密 我們聽不懂 太過於深奧 那個義理 我們了解不到 所以覺得如來過去說過的 就變成是深奧的教義 有一些弟子 他的程度 他的根機 程度也好 根機也好 智慧也好 他怎樣 他沒有辦法去正確了解 聽不懂 所以這一些弟子們 就有人還是提出問題來問佛陀 佛陀 你所講的 一切皆空是什麼意思 不懂 所以我們的世尊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 他就再為這一群 聽不懂般若義理的 這些弟子們 就再給他作一個解釋 用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法再來跟他們 作一個明晰正確的解說 這些明晰正確的解說的這一段 是來解釋他們聽不懂得的 這個一切皆空的道理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變成 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 就是解深密經的義理 所以就為大家特別的 來作解釋 因為程度的不同 我們都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 都叫做應機說法 應機說法 也就是說 就是適應你的根機 適應你的程度 來說某一種道理 讓你聽得懂 了解得到 由此來修學 由此來努力 精進的去實行的話 一定可以悟得真理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方法 一種方式 當然就是 你的程度 他的程度 個個不同 所說的經典就是會不一樣 所以說 為什麼 我們佛教的經典會這麼多 就是適應不同的根機 同樣一個問題 可以從不同的方式 可以從不同的義理來作解說 所以我們都說 佛菩薩度化眾生 必然要用善巧方便法門 善巧方便法門就是說 他能夠有這個後得智 也就是說悟得真理 這個真理 他已經了解了之後 為了要讓眾生 為了要讓不同程度的人 來了解這麼一個義理 他可以想出很多的方法 想出很多的方法 這個我們叫做善巧方便的法門 如果說我沒有悟到 或者說我了解不到 我只能夠懂得 這樣的一個方式而已 你聽不懂 那我也沒有辦法了 可是我懂 這樣子的方式 你沒有辦法了解 我還可以從其他的方式 來讓你了解 這個就是佛經有這麼多 這麼多的數量 就是因為程度不同 所以我們去看經典 比較短的 容易去了解的 就像阿含經 阿含經有很多 都是在講四諦的 或者有很多在講五蘊的 尤其是雜阿含 你看 第一經 第二經 第三經 講的其實內容都是差不多一樣 但是因為程度的不同 他中間有多幾個字 或中間有加強幾個義理在裡邊 這個就是說 程度不同 但是第一經第二經第三經 其實內容都是在講五蘊的 或者這幾部經 短短的 都是在講 就是說四諦的 都有這樣子的一個意義 所以我們這裡 所談到的解深密經 就是因為 佛陀在講般若經的時候 有人聽不懂 這些弟子們 又再提問題出來請教 佛陀再作一個 不同的方式的解說 這一個就是我們的 解深密經的內容 這個深 剛才是講解 叫做解釋 深 就是甚深 甚深 我們一般來講 很深很深 怎麼個深法 最好比喻的就是大海 因為大海又廣又深 我們一般的人 都是不容易去了解到 海底到底有多深 所以這邊一般都 用這個深來作比喻 都是以大海的這一個 沒有辦法見到它的底來作說明 所以什麼是深 非常深非常深 深到什麼 深到像大海的 我們不見到它的海底一樣的 這麼深 密就是秘密 就是不懂 不了解 怎麼猜 怎麼去想 都想不到 猜不到的 這個叫做密 這個密 我們一般的人 當然有這種習慣 就是說帶在袋子裡面的東西 你不能夠窺見的話 你就沒有辦法去了解 這個袋子裡邊 到底裝什麼東西 袋子裡邊裝什麼東西 我們不了解 當然就變成秘密了 尤其像給人家摸彩的時候 或者要給人家**作猜** 讓他去猜疑的時候 說 你知道我這個袋子裡面 裝什麼嗎 想一想 是我的生日 應該是要買給 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吧 或者今天是我考試第一名 應該是要送給我 學業成績優秀的禮品吧 都是會這麼猜 但是對或者是錯呢 當然一樣 一看便知 所以在還沒有真正的 把這個謎底給打開之前 都是秘密的 也都是不曉得的 現在我們對於義理的不了解 沒有人幫我們解說 沒有人幫我們把這個問題 它的重點 它的主要的是在講些什麼 沒有人幫我們解釋的話 我們就是不懂 所以讀書 **有些**學生讀書也是一樣 有的可以考第一名 考一百分 他什麼都了解 但是有的就是可以考鴨蛋 他什麼都不知道 老師講什麼 不知道 老師黑板上寫什麼 不知道 聽說我們總是 在早期都是國中初中 才有讀英文 三年的初中畢業了 二十六個字母還搞不清楚 不要說是英文 就是我們的ㄅㄆㄇㄈ 讀到國小四年級五年級了 ㄅㄆㄇㄈ還背不到底的 也是有 還搞不清楚 這個到底是什麼字的 對他來說 真的是很深奧 很難記 很難了解 那麼像這個 就是他的程度不夠 智慧沒有開發 所以就變成是密 很難懂 很難懂 尤其是數學 很多的公式 都是搞不清楚的 最開頭的公式搞不清楚 你越來越深 到了高中 當然更難去理解到 什麼是幾何了 所以我們的佛法也是相同 你一定要一步一步的 由淺入深 或者在聽的時候 要有順序的來聽 甚至於不要間斷的聽 你如果能夠如此的話 一定可以慢慢慢慢的 對佛理它的深度廣度 也才有辦法去理解 一曝十寒 我們都說這個就是 沒有辦法很徹底的去認識 或者久久聽一次 或者只是好奇的聽一次 這個都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所以我都一直的告訴大家 最好就是能夠有一部經 能夠從頭聽到尾 這一部經 你如果能夠從頭聽到尾的話 法師們或者是老師們 他的解說 一定每一個地方 他都解說得很清楚 有很多的名詞名相 在我們的佛學裡面來說 其實都是共通的 一講到四諦 哪一部經 哪一部經都一樣的 是四諦 講到十二緣起 哪一部經都一樣的 是十二緣起 這個是不會變的 所以你如果這一部經 你有從頭聽到尾的話 最低限度 也有一半以上的 就是我們所謂的共通名相 共通名詞 你都已經懂得了 其他的 就是這一部經的特色 這一部經的宗旨 當然還有特意的去作了解 所以原則上 如果說沒有時間的話 也要有一部經 是從頭聽到結束的 我們的佛衛台 這樣子聽 當然是最方便的 在家裡邊就可以聽了 你如果說是到寺院去聽法師 直接就是有臨場感 我坐在那個地方 看到很多的師兄師姊 看到很多的法師坐在一起聽 那一種殊勝感覺 那也可以 但是你也一樣的 法師規定這一部經 是一個禮拜講一次 或者是一個月講一次 或者是多久講一次 你就是一定一樣 要從頭聽到尾 把它聽到結束 你如果聽到結束的話 這一部經的義理內容 你掌握住了 就是我們佛教的 基本的這些佛學的義理 你也有辦法了解了 你以後有沒有這個時間 再以這樣子的來繼續聽經 那個沒有關係 比較能夠說 自己去看 把它的經典的 它的宗旨 這一部經的主義 裡邊的主要內容 講什麼 你不懂的 那都可以利用時間來請教法師 因為你沒有時間 沒有辦法再從頭 第二部經 第三部經 或哪一個法師在講的課程 每一次都從頭聽到尾 **我**沒有這個時間 除了我們空佛院的學生 那就你一定要兩年 聽說這個第七屆開始 要三年才會畢業了 你就這三年的時間 你就是一定要每天每天 或者你聽這個課程 你就是一定時間到 你就是要聽 像這樣子的就是有一段時間 一般的信眾們 或者有這個因緣要聽的 沒有時間 最少要取一部從頭到尾 其他的 就是看了之後 不懂的地方作記號 再來請教法師們 這個都是可以讓我們 對於佛理方面 有一個正知正見的理解 不要只是人行亦行 人云亦云的 最後就變成一種迷信 我們佛教是一個有智慧的宗教 對於世間的真理 它是非常的透徹的解說 你如果好好的去看 好好的去理解 這種真理是不變的 恆亙千古 它都是不會變化的 所以佛法的義理 是能夠讓我們開智慧 佛教就是一個有智慧的宗教 你不懂 就是一定要問 不懂 就是一定要聽 所謂聽聞佛法 在於我們的修學過程裡邊來說 就是聞思修 第一個就是聽聞 所謂由聞 才能夠知道一切的善 由聞才能夠知道一切的惡 由聞才能夠知道有義理的 沒有義理的 你有聽聞 你才能夠懂得 什麼叫做解脫 什麼叫做涅槃 所以由聞知諸法 由聞知遮惡 由聞斷無義 由聞得涅槃 一定要聽 我們是從一出生以來 就是靠這個耳朵在聽在學 佛法當然也是如此 就是要多聽聞 所以不管是出家 不管是在家 我們的修學過程的程序裡邊 第一就是要多聞熏習 就是要多聽 聽了不懂 就是也可以問 學問 要學就是要問 你聽得懂的 當然是沒問題 不懂的 都是可以問的 都是可以請教的 碰得到的有緣師父 都是可以請教 或者有特意的對象 我要了解深密經的 當然你可以寫信到電台來問我 或者我們裡邊的師父 也可以作解答 你就是說 到了哪一間寺院去 正好碰到師父 他正好也懂得這個問題的話 都是可以請教的 所以一定要問 問 你才有辦法解惑 才能夠真正的 把你的這種迷惑 不懂得的 把它解開 一解開就沒有秘密了 所以這個密 就是秘密 就是如囊中物一樣的 是看不到的 甚深秘密 非常深非常深的 這樣子的一種內容 我們再給它詳細的再分 還可以分成兩種 第一個就是深密義 義就是義理 從道理方面來說的 另外一個是深密意 是從它的意趣來說的 它的宗旨方面來講的 一個是從它的內容來說 一個是從它的宗旨來說 就是它的方向 所以一個是密義 義理的義 一個 另外一個是密意 是意義的意 意趣的意 **這**是兩個 我們本經像這個解深密經 裡邊有一品叫做心意識相品 心意識相品裡面所說的 聽不懂得的這些弟子們 當然都認為心意識也是秘密 我不懂 世尊 你在講的時候 什麼叫做心意識 我聽不懂 **我**這個聽不懂 就變成是秘密了 什麼是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要達到什麼程度 才能夠叫做心意識秘密善巧 佛陀他當然就是在這一品裡面 就作了一個詳細的解釋 所以對心意識 你要怎麼去認識它 怎麼去了解它 我們這個心意識相品 你就可以好好的把它讀了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這個心意識的秘密 當然就是秘密 或者叫做深細秘密 很深 很微細的 我的程度再怎麼思考 再怎麼想 都是想不到的 像這一個 就是屬於義理的秘密 就是說第一種 第一種的深密義 就是義理的 再來像我們的經典裡邊 還有說到一切法無二 這個是我們的開頭 這時候就問了 何謂一切法 一切法就是無二 像這樣子的話 又是一切法 又是無二 這個是般若經裡邊所說的 也是我們解深密經 把它引出來講的 就是般若經講 何謂一切法 一切法裡邊 又是無二 這個無二又要怎麼作解釋 又說到一切法是無自性 一切法是不生不滅 一切法是本來寂靜 像這樣子的 一切法又是怎麼的不生 又是怎麼不滅 你看 我們的東西都會壞掉 要有人作 你才有成 人要出生 東西要有工程師 要有建築工人 他釘釘敲敲 才能夠有一張桌子 才能夠有一間房子 要有生 有一天一定會滅 有生有滅 為什麼說一切法無自性 一切法是不生不滅 這個我不懂 我不了解 甚至於還說是本來寂靜 一切法都是如此的 它是不生不滅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就是很寂靜的 那哪有可能呢 世間的一切法 從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的 五蘊來說 變化很大 甚至我們還要講說 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所成 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根據經典裡面講的 如果四大不調的話 沒有調和 其中有一個 哪一個地大 或者是水大 或者是風大 哪一個如果調和的 不順的話 會引生多少病 一百零一種病出來 四大不調 其中有一種不調的話 一百零一種病 那四種 就會引生四百零四種病了 這個佛陀在二千多年前 就已經告訴我們 一定要四大調和 四大調和 看我們自己本身 要懂得 以現在的名詞來說 要懂得養生之道 但是過去怎麼養生呢 過去吃都吃不好 甚至於沒得吃 怎麼養生 所以你還要懂得 在飲食方面 要懂得如何的調適 甚至於睡覺也要懂得調適 佛陀說晝夜六時 晝三時 夜三時 在這個夜三時裡邊 中夜要休息 你不休息的話 我們的身體還是承受不了 所以晚上的睡覺休息 這一個是必定的 一定要的 身體才能夠健康 所以我們中國人 很懂得這個養生 懂得這個調適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這個每一個人 都能過著一個健康 甚至於就是說 家庭的事業能夠順利的來進行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 已經又不同了 現在我們都說已經是不夜城 沒有晚上了 半夜十二點 還是車水馬龍 半夜十二點 看看7-11 二十四小時不休息的 你看看 高速公路的 服務區 休息站 半夜還是很多人的 不管說是我們一般的平面馬路 或者是高速公路 半夜車子還是很多還是很多 所以台灣變成是一個不夜城 不夜城 表示你很用功 表示你很努力在工作 但是身體呢 錢是賺到了 身體是賠進去了 所以一定要懂得如何來調適 你有辦法調適 身體才能夠健康 這個是同樣的這麼一個意思 所以說我們這個身體 你說一切法是本來寂靜 怎麼個寂靜呢 我也不懂 所以像這個弟子們 就請教佛陀 佛陀你在般若經裡邊 有講這麼一句話 一切法無自性 一切法不生不滅 是本來寂靜 這個我不懂 佛陀是不是可以再多作解說 甚至於在經典裡邊 也有引出不共外道陀羅尼 陀羅尼就是咒語 其實也不叫做咒語 應該叫做相應 這個相應 有詞相應 **有** 就是這個義相應 在其中有一個 就是咒語的相應 所以我們就把陀羅尼 都以這個咒語來做說明 我們佛教裡面也有咒語 其實佛陀在阿含經裡邊 在早期的經典當中 他是不願弟子們 唸這些咒語的 為什麼 因為印度人 他們是很會持咒 大部分都是只有為自身的利益 只為自身利益的咒語 所以你這個咒語一唸出來 說不定自己得到利益了 對方就是得到了損失 或者說不定就是身敗名裂了 或者生命**都**說不定 都受到損害損傷了 所以這個咒語 佛陀是要大家 真正的從四諦法門裡邊 從我們所修學的法門裡邊 來了解 但是因為有的人 在早期就一直的持咒語 進了佛門之後 **(以下一段,請刪除)** 他的 他是不願弟子 所以我們就把陀羅尼 都以這個咒語來作說明 在我們的經典裡面 尤其是阿含經 釋迦牟尼佛 他是不願意 不准弟子們持咒語的 因為印度人很會持咒語 這些咒語 原則上 都是以自己為原則 也就是說 只有利益自己 如果利益了自己 當然就會損傷到對方 損傷到他人 所以在我們早期的時候 都是禁止的 但是有的弟子們 是在以前從小 就已經有持咒語的習慣 入了佛門之後 **(以上一段,請刪除)** 他當然也有這種習慣性 所以就請教佛陀 佛陀認為 如果是吉祥語那就還是可以 但是如果不要的話 當然是最好 是不要持咒語了 但是因為是習慣性 所以還是有 所以像我們現在的早課 我們現在的早課 在課誦本來作標準來說的話 他就有單日 就誦楞嚴咒 雙日就誦十小咒 十小咒 有十句的**小咒** 這些咒語 讓我們能夠消業障 讓我們能夠得光明 讓我們能夠往生淨土的 或者像藥師咒 能夠讓我們身體健康的 甚至於七佛滅罪真言 讓我們消業障的 像這種咒語 慢慢的 當然也就成為 我們每個人一種需求 希望說我們自己本身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 除了研究經典之外 還能夠有一個 讓我們安心的方法方式 所以就有了咒語 像這個十小咒 不管是出家 不管是在家 就是說 我們在家裡面 或者是出外辦事情 坐車走路都是可以持誦的 你看 藥師咒 是在持誦 是藥師佛的心咒 藥師佛 為了要讓眾生 能夠身體健康的 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持咒 有的人就問說 師父 我要睡覺 但是又睡不著 我能不能持咒 當然是可以 你如果躺著 我想要睡覺 但是我現在睡不著 精神很好 那你就持咒 持到自然睡著 那也沒關係 剛剛要醒的時候 也很自然的 從內心裡面想說 我繼續來持咒 那也可以 持咒跟念佛 意義是一樣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 為了那些怯弱眾生 也就是說 心性比較纖弱的 容易害怕的 沒有自信心的這些眾生們 佛陀就跟他們 教一種方法 叫做六念法門 你平常害怕的時候 生病的時候 或者感覺到說 我這件事情 我真的是沒有自信的時候 你就看要念佛 還是要念法 還是要念僧 念布施 念持戒的功德 乃至於念天上 天人的功德 所以念佛念法念僧 念施念戒念天 這叫做六念法門 持咒 當然也就是 包括在這個裡面 跟念佛的意思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三寶功德 隨時的來觀想它 或者布施的功德 或者是持戒的功德 乃至於修生天的功德 都是可以的 要如何才能夠生天 當然就是行善 以我們的佛學來說的話 你有歸依 有受五戒 **有受** 有受持這個十善法 **乃至於** 乃至於你有修一點禪定 **你**這是可以生天的 尤其你如果要生到 我們這個只是欲界天而已 我們的欲界天有六層天 這個欲界天的六層天裡邊 你只要有歸依五戒十善 就夠了 你如果要到色界天**去** 要到無色界天去 你還要再加上要禪定工夫 所以要生天就是要行善 要生天 你就是身口意三業 一定要從十善法裡邊 從五戒的受持功德裡邊 必然的就有這種保證 可以到天上去了 所以這個念咒語是到後來 慢慢的弟子們也是在持咒 在這個地方 佛教裡邊的持咒語 就跟外道的不一樣 什麼是外道呢 當然就是我們佛教以外的 其他的宗教 佛教以外其他宗教 以印度來說 佛陀在世的時候 有九十六種外道 等於說他們有九十六種宗教 這麼多這麼多的宗教法 所以他們的持念方式 當然也不一樣 **你**就說我們目前台灣的宗教 也有十幾種 這麼多的宗教法門 這麼多的修持法門 各人各人都有他的殊勝點 我們佛教本身 就我們一般的顯宗 就是跟密宗 還是多少有一些 不相同的地方 不管怎麼樣 最低限度 就是我們課誦本的十小咒 你如果能夠好好的受持它 或者就是只有持其中的一種咒 那功德都是無量的 都是一方面自己本身 能夠消業障 也能夠求他人消業障 自己本身能夠身體健康 別人也能夠身體健康 自己能夠得到光明有智慧 別人也能夠得到光明有智慧 一樣的 所以我們這種咒語 就叫做不共外道陀羅尼 這是我們佛教的 自利 還可以利他 另外還有說到什麼 一乘 這個一乘 當然我們一般 有看佛書佛經的人都知道 我們有三乘法門 聲聞乘修四諦法 緣覺乘就是修十二因緣法 菩薩乘就是修六度法門 菩薩 你修六度 你就可以慢慢的 一直達到成佛的境界 這個叫做三乘法門 三乘歸一乘 或者三乘為方便 一乘為究竟 這個怎麼說 就是說 剛才所談到的 我們佛陀講經說法 是應機說法 既然是應機說法 程度不同 所以聽四諦法門的 佛陀就為他講四諦 你是緣覺根性的就講緣起 你是菩薩根性的 要自利還要利他 一定要修六度萬行 **那**程度不同 但是佛陀出現於人間 就是只有教聲聞乘 達到阿羅漢嗎 就是只有教辟支佛的境界嗎 不是的 佛陀出現人間 唯有一大事因緣 哪一個大事 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夠成佛 所以每一個眾生都能夠成佛 為我們最徹底最高的目標 最究竟的目的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 得到解脫了 不用再輪迴了 能夠得到永遠的 永久的寂滅快樂 我得到這樣的程度 得到這樣子的境界 我也希望每一個人 不要在世間輪迴了 不要到三惡道去受苦了 這樣子的 佛陀的目標在哪裡 唯有一個 就是每一個眾生皆能夠成佛 但是因為佛陀如果一開始 講這麼一個 每一個眾生都能夠成佛的話 有的人不能夠接受 甚至於聽不懂 一個是不能接受 一個是聽不懂 所以佛陀就用方便法門 也就是說 用你聽得懂的 先教你一部分 讓你到阿羅漢的境界 讓你到辟支佛的境界 我們就說 阿羅漢就是半途的休息站 還要再繼續努力 還要回小向大 還要再繼續修菩薩道 你才能夠達到成佛 但是阿羅漢 這個叫做方便法門 不是終極究竟 所以我們的佛經裡邊 就說到是三乘究竟呢 還是一乘究竟 什麼叫一乘 就是說每一個人 都有歸於一佛乘 這一個就是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我們的解深密經裡邊 還是會再解說到的 所以講到 這個一乘的這個問題 佛陀在般若經裡邊講的時候 還是有一些弟子聽不懂 所以還**再**提出這個問題來問 像這些問題 都是指意趣的秘密說的 這個密意就是說 不能夠專依文字語言 表面上來作解釋的 它還有更深一層的內容 像佛陀教四諦法門 佛陀教四諦法門 你們修 修**說**可以得到究竟解脫 但是究竟解脫只有到阿羅漢 還是究竟解脫 因為他一樣的不用再輪迴了 但是問題在哪裡 問題他還沒有成佛 問題法執還沒有斷 問題無明的塵沙惑 還沒有完全斷盡 雖然現行的煩惱斷除了 種子習氣的煩惱還沒有斷盡 猶如拔草不除根 所以這個還是 一定要再繼續的往前 所以這個所謂的密意 意趣 也就是說 不是只是從表面的文字上 來這麼作解釋的 還要再更深一層的 來跟它作認識作解說 這個是密意 叫做意趣 所以約解釋甚深密義來說 它是遍通於全經的 我們整一部的 五卷的解深密經 它都是有它的密意 因為每一層每一層 每一種每一種 真的講 佛弟子們就是有一部分 是真的聽不懂的 一定要一段一段的 一層一層的來跟他作解說 另外一個 約這個甚深密意來講的話 從意趣來說的話 那是只有其中的某一個點 某一個點 要他特別的加以解釋 不能夠只照 這個文字表面來說的 所以義理的部分是貫通全經 意趣的部分只是其中的 某一小段 某一小節 這個我們來了解到 佛陀所講的解深密 也就是說 對於般若經的義理不懂 裡邊有很多的很多的 一些內容不了解 所以對他們來說 好深 太過深奧了 太過秘密了 沒有辦法去了解 請示佛陀再重新的解說一遍 從佛陀說法 以及諸法實性上來說 **倒**是無所謂甚深 也就是說從佛陀自己本身 因為這是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對佛陀來講的話 佛陀看三千大千世界 就猶如掌上果一樣的 就如同我們手掌裡邊 放一個一顆水果一樣 你怎麼轉都看得清清楚楚 佛陀看三千大千世界 清清楚楚 有什麼秘密呢 沒有 就是眾生心 三千大千的眾生有多少 無量無數之多 但是佛陀的大圓鏡智 他面對著一切眾生 也都是清清楚楚的 就如同我們看鏡子一樣的 我們的臉在鏡子裡邊 我們也是看得很清楚 無量無數的眾生 在佛陀的大圓鏡智的 心智裡面來說的話 也都是清清楚楚的 所以佛陀講經說法來講 其實都是很簡單的 都是很好了解的 所以佛陀說法 實際上來說的話 沒有甚深 就是 佛陀所講的這些法的實性 佛陀講色蘊 色蘊的實性也沒有什麼秘密 佛陀所講的心識 八個心識的活動狀態 也沒有什麼秘密 但是我們眾生聽得懂嗎 聽不懂 所以從諸法的實性來說 其實也沒有秘密 但是如來說法是隨順機宜 就是隨順著眾生的根機 適合他的程度來說的 所以針對著哪一個眾生 說什麼法 針對哪一個眾生說什麼法 佛陀如果是 針對著我來說法的話 我們一聽起來就是不深不淺 正正好 正正好符合我的程度來聽 所以我們佛經裡邊也有說了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陀在講經的時候 介紹世間萬法 介紹世間的萬相 介紹我們的五蘊 介紹我們的四大 乃至於就是說這個四諦法門 三十七道品的法門 其實佛陀在講的時候 就是清清楚楚的來作解釋 我們每一個眾生 在聽的弟子們千二百五十人 還有信徒信眾們 甚至於還有天上的天人 甚至還有天龍八部 都在聽 天龍八部的我們看不到 我們不要說 就是在座的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甚至於還有在家眾 他們每一個眾生 每一個弟子們在聽的時候 好像佛陀所講的這一個道理 好像都是針對我**來**在講的 聽得很清楚 聽得很了解 所以我的程度能夠吸收多少 我的程度能夠了解多少 這一句話 我就是聽得懂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的話 一場的講經說法下來 每一個人多多少少 都有得到利益 喜歡 程度高的人 利根上智的人 他聽到那些深奧的道理 他聽得懂 他了解 講經的法師 他還有一些比喻 還有一些例子 這些上根利智的 他聽不聽 對他來說 都是清清楚楚的 對於下根劣智的 聽不懂的 他聽到故事 他記得故事 聽到比喻 他記得比喻 所以他去聽經回來的時候 他就跟我們說 師父 我今天 去聽某某法師講經 他講了一段故事很好聽的 我講給你聽 他雖然大的道理 深的道理 他聽不懂 但是這個故事 他聽懂 這個故事 他可以影射到他的家庭 他可以影射到他的做人 同樣是一個法門 所以是深是淺 各有所需 就如同我們 在法華經裡邊也有談到的 下大雨 每一棵樹 他都隨著他的需要 來吸收這些水份 大樹 它所吸收的水份就多 小樹 它吸收的水份就少 吃到飽為止 吸到飽為止 雖然我們在聽經 我們在研究道理也是一樣的 聽得懂的 多溫習 多觀察 多去觀想 聽不懂得的 有機會的話 我們還可以**別**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你還是可以聽得懂 叫做多聞熏習 或者不懂的 來請教別人 還是一樣可以了解 所以聽經 有很多人也會這麼說 師父 我都很不好意思去聽經 我說為什麼 怎麼法師在講經 為什麼不要來聽 因為我很會打瞌睡 我說 難免的 白天做工作 做得這麼累 當然晚上聽經 一定是會打瞌睡 但是沒有關係 講經最少也有一個小時 也或者有一個半小時 你有精神的時候就聽 注意聽 打瞌睡就讓他打瞌睡 說不定打瞌睡醒過來的話 最有精神的那一句 你聽得是最有受用的 一輩子的受用也不一定 說不定以那一句話 而你開悟也不一定 所以也不要放棄聽經的 這個機會 你說我今天很累 不想去聽 也是很可惜 說不定今天所講的 對你來說 說不定就是一輩子的運用 都有可能 所以像這一個 就是說明佛陀講經說法 一音說法 眾生隨類 各得解的時候 對我們本身來講的話 都是不深不淺的 深的 我們當然聽不下去 淺的 我們一定聽得懂 這一句話 我正好可以受用 所以一堂經 一聽經下來 有好幾句都是可以受用的 所以這邊講的 如來說法是隨順機宜 每一個眾生在聽的時候 都是不深不淺 適如其量 是恰到好處的 就是佛陀的講經 所講的諸法實性 佛陀講經 因為他是悟到的 完完全全跟真理 達到相應的程度 所以他所講出來的 當然也是如世間的真理一樣 所以叫作平等一味 這個平等一味 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淺深可講 所以佛陀的講經說法 也是不深不淺的 能說的人就是指佛陀 所說的法就是諸法實性 當然對他們來說 都沒有什麼秘密 為何我們還會說 佛陀所講的經叫作甚深秘密 這個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關係 我們聽經的人程度不夠 我們聽經的人智慧不足 我們沒有辦法 去體會到佛陀那麼深的境界 所以我常常比喻 佛陀就如同一個博士 我們就像一個 幼稚園的小朋友 博士所講的 那麼深的大道理 科學的也好 數理的也好 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的話 是聽不懂的 但是我們現在的 幼稚園的小朋友 還是有教很多很多的一些義理 就要靠這些老師們的口才 靠這些老師們的智慧 如何以方便法門 淺顯的來告訴他 淺顯的來指導他 所以現在的小朋友 你看 電腦都很會玩 很多的一些電視上面的 一些名詞名相 他們也都是聽得懂 這一個就是靠教的人 所以佛菩薩 千百億化身教導眾生 其實都是很多很多的 善巧方便法門的 我們也就是要虛心的來學習 虛心的來請教 一定可以能了解的 有一天 也一定 可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