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03 主講:淨珠法師 解深密經 第三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解深密經是法相唯識宗 最主要的一部經典 談到唯識宗在上集裡邊 我們有說到 大乘有八宗 其中就有一個唯識宗 除了這樣子的一個 修學法門不同的方式之外 對於教義教理的這個分類 可以說 還有不同的一種分類法門 現在根據我們大家手上所有的 這提前的講義裡邊 有一篇演培法師的序文當中 他就有談到這麼一個問題 他說凡是對於整個佛法 有所體認的 這種修學的這些學者們 大家可以說都知道 我們的大乘佛法的內容 有三種思想體系的存在 這個三種體系 其實說起來也就是古德判教 把佛陀從菩提樹下 一直到他涅槃四十多年的時間 所講的這些經教 依他的淺深 依他的類別 我們就把他給分了 他的層次 分的這些層次 我們就稱之為判教 從最近 就是我們近代的佛學 的學者們來說的話 能夠有條理有系統的 來跟他做研究 發現說我們的大乘佛法 他有三個思想理路 這個三個思想理路 可以說是在於我們的這些 出家的大德們研究的來看 可以推太虛大師 還有就是印順導師 他們兩位可以說 有特殊的一種分類法門 根據太虛大師 他是從馬鳴菩薩 龍樹菩薩 乃至於無著的一貫大乘之中 把佛法分為法性空慧 還有法相唯識 還有法界圓覺的三大宗 一個就是性空的 一個就是唯識的 一個就是真常的 這樣子把他們三個 三大系統 是整個一個佛法的內容 這樣子的分類 印順導師他就從印度佛教 思想的流變當中 從歷史的演變過程裡邊 他就把他一樣的 將這個大乘佛法分為 性空唯名 還有虛妄唯識 還有真常唯心的三大體系 可以說 他們對於整一個大乘佛法的 這個分類 性空 唯識 還有一個是法界圓覺 一個是真常唯心 就是三大系統 三大系統 哪一個在先 哪一個在後 當然各有他們的看法 現在我們最要瞭解的 就是解深密經 可以說是唯識學的根本所依 所以在這個 三大的思想體系來說 解深密經就是 唯識學的一系裡邊的主要經典 所以是從大乘八大宗來說也好 是從這個歷史的演進 或者從馬鳴菩薩 龍樹菩薩 無著菩薩 的這種大乘佛法的 這種體系的演變過程來看 解深密經 在唯識宗的立場裡邊來說 他是舉足輕重的 我國例來的佛學者都認為 所有的佛經 都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 這個是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為 佛陀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 留下來的這些經典 當然都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什麼地方 講什麼經典 以這個如是我聞為開頭 接受下來的這些經教 就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 當然我們都是要相信 佛陀講經這麼久的時間 教義教理可以說 是非常的浩瀚的 但是不管是小乘經 不管是大乘經也好 我們如果說把他侷限在於 都是佛陀這個四十多年所講的 這樣子的數量也是蠻有限的 因為再怎麼說 應根機的不同 同樣一個道理 可以從淺的從中的從深的 來做解釋 甚至於一而再的來做說明 所以如果我們就只看 佛陀四十幾年所講的經教 在於我們的大藏經裡邊來說 原始教典就是阿含部 其它的大乘經 是不是也是佛陀所說 當然都是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什麼地方所講 所以一樣的 都是佛陀所講的教義教理 但是這樣子的一個教典裡邊 我們如何把它淺深的 來跟他分類 這一個在我們的天台宗裡邊 天台智者大師 他就依這個教判 把它分為五時八教 或者說像華嚴宗就把它分為 小始終頓圓的五教 像這樣子的這種教判 最主要的是把佛陀的教義教理 由淺入深來跟它劃分 或者來跟它歸類 但是這樣子的教判 我們可以說佛陀 這樣子的一個淺深的義理 我們中國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這樣子的來立一個教判 而華嚴宗也是如此 甚至於我們現在看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的經文當中 也是一樣的 有說到這個教判的這個程序 由前面的有而到空而到中道 的這個非空非有 所以不只是說 我們中國的祖師們 是如此的來做一個教判 就是在印度早期像性空學 比如中觀 或者是瑜珈學 就是唯識 也一樣的 他們就早就有這個教判 所以像這個空宗所判的 他就是方便法輪 跟這個究竟法輪 一個就是方便法 一個就是究竟法 到了這個有宗 也就是唯識宗的立場裡邊 他就判先說有再說空 最後達到中道 像這樣子的 有空中道的三時教 這個就是我們解深密經 他主要的一個內容 所以在這個解深密經裡邊 講到我空法有 講到我法皆空 講到中道了義的這個三教 這個就是我們在這整一個 就是解深密經裡邊 我們也要去跟他做深入瞭解的 所以這個可以說完全 就由這個解深密經而來 有關於這個三時教 在我們的這個解深密經裡邊 他是無自性相品裡邊 他就說的 裡邊就是談到 這樣子的一個程序 就解深密經來看 最初的二時他是 有上有容的不了義教 代表著在最初所講的 就是我空法有 或者是我法皆空 一個是講我一個是講法 在談到 以我們這個生命體來說的話 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蘊所成 五蘊所成而有這個生命現象 這個生命現象我們都會執著 有一個主宰性有一個真實性 所以對於這個五蘊身的這個 整體來說的話 我們就有一個我執的存在 就是有一個我是一成不變的 是來主宰性的 但是身體他怎麼成就的 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成 所以由五蘊而有這個生命體 所以我們知道說 生命體是由五蘊而來的 他是五蘊結合而成的 所以我 這個我 主宰性 他是沒有實體的 所以我們知道說 五蘊所成的生命體 沒有他的實體性 所以是空 所謂這個我空容易瞭解 一般的初學者也好 就是佛陀在世的阿羅漢也好 要悟得我空的道理 都比較簡單 但是既然我是由 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所成 一定是這個五蘊 一定有他的實體性 有實體性才能夠成就 這麼一個五蘊生命體 所以我可以空 但是成就這個我的法 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這個法一定有他的 實體性的存在 這個叫做我空法有 有就是有實體性的 但是 我們再繼續的來跟他研究 一個色蘊 色蘊是有他的實體性嗎 也不對 因為一個色蘊本身 他就十一種色法組合而成的 有形色有顯色 乃至於有色聲香味觸法的 這種外境 再加上就是無表色 所以由他的五根由他的五境 由他的形色由他的顯色 由他的無表色 所成就而成的這個色蘊 也是因緣所成 也是因緣組合的 所以色蘊本身這一個法 也沒有他的實體性 所以我們這叫做法也是空的 就是受蘊也好 受就是我們的情緒感應 情緒的感受 別人的讚嘆我們高興 別人的誹謗或者怒罵我們生氣 乃至於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邊的 快樂跟痛苦 這個都是我們的情緒反應 所以在這個感受上 我們有快樂的感受 有痛苦的感受 有憂的感受 有喜的感受 苦樂憂喜 乃至於捨 所以是三受是五受 構合一個受蘊 這個受 是不是有他的主體性 也是沒有 他是三受而成 他是五受而成 就是一個苦受 也有不同的層次 就是一個快樂也有不同的層次 所以受蘊是一個法 這個法也沒有他的實體性 如果我們講到一個識 五蘊當中的第五個就是識蘊 我們的心識 心識依原始佛教來說的話 他是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以我們大乘唯識學的來說 是八識 除了眼耳鼻舌身之外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這八識所成 每一個心識還具有四分 有相分 有見分 有自證分 有證自證分 八識 這麼多的成分 這麼多的心識的一種活動狀態 他有主體性嗎 也是沒有 所以我們就說 五蘊所成的這個我是空性 就是組成的這個五蘊的本身 的這個法也是空性 因為他也是因緣所生 也是因緣所成 同樣的還是因緣所滅 所以由我空法有到我法皆空 這個都還是可以再繼續來探討 繼續來觀想 甚至於來繼續來瞭解 來徹悟的 所以我們就說 初二時他是有上有容的 不了義教 就是還是不夠究竟的 他還有更深的更殊勝的 還可以再繼續往上來推究的 而到了第三時教 我們就稱之為 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而這個非空非有中道教 他是無上無容的真了義教 他是能夠讓我們真正得到了義 真正的徹悟真理 真正的達到解脫的境界 非空非我的中道教 這一個就要從三性 也就是說明叫做三項 當中來做說明 遍計所執他是非有的 依他起是世俗有 圓成實他是勝義有 所以他是在這個非空 不是完全沒有 從事實的立場來說 依他起我們不能夠否認的 從勝義諦的立場來說 圓成實也不能夠跟他否認的 這非空 但是遍計所執是沒有實體性的 所以他是非有 如果能夠悟得遍計所執的 他究竟不實 乃至於說依他起 圓成實 對他的真正的徹悟 真正的瞭解 這一個你才有辦法 真正的悟到佛陀所講的 這一個唯識的義理 所以第三時教 他就是無上無容的真了義教 能夠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如果想要知道 虛妄唯識者的判教如何的話 我們就要從這一部 解深密經裡邊去跟他做研究 因此在解釋三時教的時候 特別是要詳細的 來跟他加以說明 三性 三無性這兩個論題 可以說在我們一個唯識學上 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重要的一個內容 我們都知道說唯識 是講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所以一講到中道 就要在這個三性上面 來跟他顯示 來跟他說明 其實不但中道是以三性來顯說 就是說要講到空或有 講到他是真法 或者是虛妄的妄法 或者染淨 迷悟 或者是生死流轉 乃至於我們是凡夫的 這個流轉性 或者達到還滅性 這一個可以說都要從 這一個三性裡邊來加以說明的 所以唯識學者 對這個三性三無性的道理 可以說特別的重視 在這個解深密經裡邊 他對這一個 也就是他的品數 特別的來加以說明 空有二宗他們爭論的焦點 也就在對這個三性的不同說明 一講到空宗 也就是說性空學 有宗就是唯識學 因為我們知道說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的時候 他是先講般若經 先講一切法皆空 講這一切法皆空 很多的弟子們聽了之後 像須菩提 像舍利弗 他們都是有所體悟 都證得阿羅漢果了 但還是有的弟子 沒有辦法去理解 一切皆空 我修行怎麼辦 我要修什麼 如何達到證悟 證悟的境界又如何 尤其佛陀在世的時候 經常到靈鷲山 帶著大家去修不淨觀 以這樣子的狀態 一切皆空 人生的意義又如何 這樣子的關係 當然有的人沒有辦法去體會 一切皆空的道理 但是講到唯識學 也就說有人對於般若經的道理 不懂之後再來請教佛陀 佛陀當然還是要講空 一個是我空法有 我還是要空 我法皆空還是要講空 那麼這樣子的唯識所講的空 跟性空學所講的空 當然在這個立足點上 也應該有他的不同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空有二宗的爭論焦點 同樣的 還是對這個三性的不同說明 唯識學者 他是從世俗諦出發的 從世俗 從我們這個 世間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 來瞭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 的這樣子的一個 認識論當中來說明 所以我就常常說 唯識學裡邊講到實性 跟講到他的虛妄 他的假法 也還是站在世俗諦的立場來說 所以是種子所生的 是有實體的 非種子所生的就是假法 這一個是站在 世俗諦的立場來說 所以唯識學也叫做法相唯識 就站在我們世間一切法 的這樣子的義理上來做說明 所以認為假名安立的 就是遍計執 這一個可以說他是空無自性的 遍計執就是沒有他的實體性 但是自相安立的依他起 也就說是因緣所生的 有因有緣 而引生的這個依他起法 這一個你不能夠說 他沒有他的體性 也不能夠說他是完全空無的 在這個依他起上 依於依他起的是這一切法 你能夠離棄遍計執 錯誤的認識 而確確實實徹底的來瞭解 這個法的來龍去脈 他的實體性的話 這一個所顯現出來 離去遍計執之後 所顯現的真實相 我們就稱之為圓成實 圓滿成就的 有他的實體性 像這一個是因空所顯 而不空的 這個圓成實性 是站在依他起法上而建立的 這一個不能說他也是空 他有他的實體性的存在 所以像這樣子以性空學所講 一切法皆因緣生 一切法皆無實體性 所以一切法皆畢竟空 這個是性空學的 但是站在唯識學 的立場來說的話 是錯誤認識的遍計執 他是完全不存在的 完全是空性的 依他起法是有因有緣而成的 就在於這個因緣而起的 依他起法上 雖然沒有他真實的實體性 但是你卻能夠徹底的去瞭解他 真正的去徹悟他 這個就稱之為圓成實 這一個也是有他的實體性 像這個在我們這一部 解深密經的一切法相品講三性 無自性相品講這個三無性 可以說也是講了非常的詳細 我們也可以從這二品當中 來瞭解唯識學跟性空學 他們所講的不同點在什麼地方 另外在這個無自性相品裡邊 也就是講三無性 的這個問題的時候 也是有談到三乘還有一乘 他們的究竟的這個問題 到底是三乘究竟 還是一乘究竟 這一個我們也可以去瞭解 在這個心意識相品 他當然主要的對於什麼是心 是意 是識 他也是說得很清楚 心意識 我們如果從廣泛的來說的話 他們三個名詞是相通的 但是如果詳細的來解釋 還是不同的 分別瑜伽品是在說明 唯心無境的道理 因為一講到唯識學 必然要說一切法相性界 皆是唯識所變現 所以要瞭解唯識識變的道理 在這個分別瑜伽品裡邊 說明得非常的詳細 還有如來成所作事品 就是在說明 如來大圓鏡智他是否常住 也就是說 如來悟得了究竟解脫 轉識成智 以八識而為大圓鏡智 他如何的來度化眾生 總之凡是唯識學上的種種要義 在我們這個解深密經當中 可以說差不多都有提到 唯識所依據的六經 根據他翻譯到我們中國來的 來看 華嚴經 楞伽經 密嚴經 這一個是以其它的宗派 還是共通共用的 共所依 現在值得我們去 好好研究的就是這一本 解深密經 他是專門研究唯識學的 最重要最主要最根本的 一部經典 所以只要是對唯識學 有這種喜好 要來瞭解 甚至於對我們的心識 想要去好好的去研究的 可以說不看這一部解深密經 是不可的 所以希望說 我們有這麼一個機會 對於這一部解深密經 大家就好好的來跟他研究一下 但是也限於時間的關係 我們也是只能夠 提這個重點的部分 如果說有一些共通的 一些佛學名詞名相 我們也可能就是靠大家 自己去瞭解自己去研究了 在這個題解的這一部 講義裡面 我是引出演培法師他的著作 也就是解深密經語體釋 裡邊列出來的 演培法師其實說起來 我應該是要很尊重的 敬重的 就是說上演下培上人 他是我皈依圓頂出家的 親教師 演培上人他可以說 在於我們佛教界裡邊來說 是一個口才非常好 對於佛理講經說法 是非常有名的一位 辯才無礙的大法師 他是江蘇人 因為是全家學佛 他的二哥也是出家 是一位道禪法師 就因為他的二哥 要出家的因緣 就跟著他的父母親 去寺院參加這個圓頂儀式 去到了寺院之後 他就不想回家了 父母親雖然一直要他回家 但是他感覺到說在寺院 還是很好 所以就在寺院留下來 本來他的二哥出家之後 要去受戒 就想說順道要把他帶回家 但是他還是不回去 所以他自己本身就禮這個 高郵福田奄的禪善和尚 後來也就是出家了 出家之後 因為年紀還是小 所以就在這個老和尚的 這個指導下 當然還是讀了我們中國 很多的書 比如說百家性 千家文 三字經 或者是論語 孟子 大學 這一些書 白天看書當然還是要工作 到了他的恩師 要到這個寺院裡邊去 也就是福壽禪院 去傳授三壇大戒 當知客師的時候 他也就跟著去受戒 所以可以說在戒場裡邊 也是一個很出眾的一個沙彌首 為什麼 因為他不管是說沙彌十戒也好 二十四的威儀門也好 五十三個小咒也好 可以說在戒場裡邊 是第一個全部背誦如流的 這樣子在戒場究竟這麼樣子的 出色了 早期背書 可以說是蠻重要的 從小還沒有真正的讀書的時候 就要背四書五經了 所以出了家之後 對於戒場裡邊的 有關於這個沙彌戒的 他可以說背得很清楚 受戒回來 他的師父禪善和尚 有意要把常住 就是住持讓他來做 是年輕人 而且也受戒回來了 但是他認為 只是這樣子的當住持 雖然說能夠好好的來維持 一個常住寺院的運作 但是應該說要好好的來 在佛學上面下一點工夫才對 所以他就利用要回家省親的 這麼一個機會 就跑到寺院裡邊 也就是寧波的觀中寺 去學天台教學 就去那邊聽課 學天台宗 在那邊學習 當然同學們也是這麼說 如果要好好的下工夫的話 在這一個觀宗寺 當然還是感覺到是不足的 要怎麼辦 尤其是在文字方面 要在文字方面下工夫 最好能夠到 閩南佛學院去讀最好 因為這個時候太虛大師 就在夏門南普陀 就辦了一個閩南佛學院 不但說在這個課程方面 就是我們的教義教理的 這種研究 甚至於文字裡面 有時候如何的寫文章 也是非常的重視的 真的就是到了 閩南佛學院去讀了 後來又在 這個江蘇准因的覺律寺 又去那邊跟著這個 妙清長老 達居法師就在那邊讀書 但是因為蘆溝橋事變的關係 開始國家就是在戰亂 所以就到處去避難 在避難雖然有的時候 也到上海 甚至於也到香港 跟著慈航法師一起 這個過程就是一直的 就在這個戰亂之中 後來聽到太虛大師 又在重慶設了一個漢藏教理院 這個時候 可以說全國最高的佛教學府 很多都去那邊讀書了 所以他們也一樣的 就跟著妙清長老 跟著達居文慧法師他們 也就一直的 就是到漢藏教理院去 但是讀了一段時間之後 就是上演下培上人 他可以說那時候二十五歲而已 就被太虛大師奉派到這一個 四川合江法王寺去辦法王學院 去那邊辦學 當然原則上有寺院的住持 當院長 或者太虛大師本身當院長 而這個時候演公他就是當教務 這個時候 也是禮請上印下順導師 去那邊教學 導師因為他可以說 在當時學問蠻有深入的 所以在當時就尊稱他為導師 這個印順導師 這個導師的稱號 就是在那個時候 也就是在四川合江 法王寺的時候 佛學院尊稱他為導師 社會人士社會信眾 也非常的尊敬他 也稱他為導師 所以這個導師就一直運用到 導師一百零一歲圓寂為止 都是稱呼他為導師的 除了在法王學院裡邊教書之外 當然又到了武陵佛學院去 甚至於還到了 南普陀的大學講授 可說一直的都是在佛學院裡邊 教書的 在那個時期 北部 中國的北部就是一直的 在混亂之中 戰亂之中 他們就到了香港 在香港 **一樣的**(如有錄影,請刪除) 就受到就是新竹靈隱寺 **時候是**(如有錄影,請刪除) 無上法師 辦了一個靈隱佛學院 **就有**(如有錄影,請刪除) 當時 就禮請演公到台灣來 一樣的來辦佛學院 所以可以說他從二十五歲以後 一直的就是在佛學院裡邊 引導大眾來研究佛學 除了靈隱佛學院之外 好像福嚴佛學院 像就是華文佛教學院 太虛佛學院 可以說都是以演公他為院長 或者為學院裡邊的導師 乃至於我們南部的 像竹溪寺 或者中壢的圓光佛學院都一樣 他本身除了在佛學院裡邊 教書之外 甚至於就是台北的首剎 就是善導寺 也去當過住持 甚至於還到東南亞各國 去講經說法 甚至慰勞我們這些華僑等等 以後他的因緣雖然是到越南 雖然是到新加坡 甚至於後來就常住於新加坡 而在新加坡 除了般若講堂之外 又重建了 又建了福慧講堂 可以說對於新加坡 他們的這個社會慈善事業 也是做得蠻大 到現在為止也有很多的單位 都為社會來做一些慈善工作 除了講經說法之外 他也有一些著作 或者是一些的翻譯 他的著作翻譯 我們現在把他 在早期他是先有一部諦觀全集 後來又出了一套諦觀續集 從他圓寂之後 民國就是八十五年圓寂了之後 現在我們把他的重新整理出來 就名之為演培法師全集 總共有四十四冊 再加上一本他的序文 所以總共加起來就是四十五冊 四十五本 這麼一套演培法師全集 可以說經律論三藏都有 有他自己的所寫 有他的翻譯 有他講經說法留下來的 白話語體釋 可以說內容非常的豐富 這一部解深密經 也有他的語體釋 所以我就把他給引出來 因為是自己的師尊 自己的恩師所寫的 當然我們要跟著他的腳步 來學習來瞭解 所以這個提前的講義 我就把他給引出來 我們就是繼續的來 看他的有關於這個解深密經 他全經的一個要旨 是在講些什麼的 也就是他的主要的旨意 是在說明什麼 所以他的標題就叫做 總敘解深密經全經旨意 他的第一個所說的就是 梵本與譯本 就是說佛經是出自於印度 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 佛經從印度傳到我們中國 也有兩千多年了 我們這個佛經 要研究一部經 可以說不得不探討他 梵本有沒有 因為有的經據說還是有人 自己寫了之後 冠上了什麼論師的名字 或者冠上了是佛陀所講的也有 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在印度根據圓徹法師他所說 他有兩本 有兩種 一個是廣本的 也就說數量很多 有多少 有十萬頌 就是蠻多的 第二就是略本 就是一千五百頌 比較少 這一部經他是梵本唯一 隨譯者譯來成為四種 表示說只有一本梵本 但是因為翻譯的人不同 傳到了我們中國之後 翻譯出來的有四個翻譯本 所以我們現在 要看的翻譯本有四本 我們流通的譯本 根據這個略本翻譯過來 廣本我們是沒有的 這個十萬頌的廣本 傳說他是有根據 在真諦三藏他所翻譯的 叫做佛性論裡面 就曾經引到這個解節經的經文 不是我們本經所有的 我們也是一樣的 可以去跟他瞭解一下 表示說這一部解深密經 他在印度 他有廣本跟略本的兩種 翻到我們中國來的 是從略本翻譯的 原本的只有一種 翻譯的因為翻譯的人不同 詞句的運用 翻譯文的不一樣 所以我們中國本身就有四種 有四本的翻譯本 這一個我們都可以 去跟他作瞭解的 這個四本翻譯本第一個 就是劉宋的時候 元嘉年間 求那跋陀羅也叫做功德賢 印度人 他在閏州江寧縣東安寺的時候 翻譯出來的 這部經的經名叫做相續解脫經 有兩卷 也有把他合為一卷的 當這個唐譯的 解深密經的後二品 這個相續解脫經 相當於就是我們這一部 解深密經的後面那兩品 其實功德賢三藏 也曾經翻譯前面的幾品 這個也就是他所翻譯的 第一義五相略集經 嘉祥大師的法華玄論中 也有把他給引出來說明 三時教的教義 代表著說這一個求那跋陀羅 他所翻譯的 我們這個嘉祥大師 也有把他給運用出來 這一個 唐本的全敘品的意義 第一義就是勝義 五相就是無二相 或者離言相 超過尋伺性相 或者超過一異性相 或者遍一切一味相 這一個五相 都在我們的第一卷裡邊 就勝義諦相品裡邊 都會說明到的 致於這一個勝義諦相品 乃至於無自性相品的意義 就說是西土所撰述的 這是多麼的錯誤了 第二 也就是說第二本 第二本就是元魏延昌年中 菩提流支 也就是覺希他所翻譯的 洛陽嵩山少林寺他翻出來的 叫做深密解脫經 有五卷 有十一品 第三本是陳 宋齊梁陳的陳 保定年中拘那陀羅 他所翻譯的 叫做解節經 只有一卷 有四品 再來就是有第四 唐貞觀年宗 也就是三藏法師玄奘 在西京弘福寺翻譯的 也叫做我們現在要看的這一本 就是解深密經 有五卷八品 所以這個四卷裡邊 四種翻譯本當中 功德賢真諦他們兩個所翻譯的 就比較缺少了 覺希翻譯的 跟玄奘三藏他翻譯的 就是屬於全譯本 從前到後全部都有翻譯出來 尤其是玄奘大師 他所翻譯的就是五卷八品 可以說是最完善 所以我們下面 就有這麼一個圖表 大家可以給他做一個參考 我們就是以玄奘大師的為主 來看他的內容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