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02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課程 與大家來共同研究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根據太虛大師 或者根據竺摩老和尚 他們所共同推論的 認為這一部經典 可以當作佛法概論來讀 對於整個佛教裡邊 的一些關鍵問題 想要有一個基礎的了解 也一定要讀這一本 解深密經 所以我們看看 這個題前講義 竺摩老法師 他所講的第二段裡邊 他就說 此經為研究法相唯識 的重要典籍 所以要研究法相唯識的人 一定要研究這一部解深密經 研究法相唯識者 也需要好好的來閱讀 也就是說 要來解說法相唯識的 你一定要看這一部經 這個是眾所共喻的 我現在說研究佛法的人 也都應該要讀 不只是研究唯識的人要讀 就是研究佛法的人 研究佛法義理的人 都要讀 把它當做一部 佛法概論來讀 這樣子的一個說明 怎麼講呢 因為全部佛法 是寄存在全體佛經的 佛經所談到的 就是佛陀所悟得的真理 所以只要是佛法的話 佛經所談到的 就是佛陀所悟到的 既然是這樣子 全體佛經有一個 組織的共同說明 我們要了解佛經 原則上它都是境 行 果 這樣子的一個解說 一個就是義理方面的解釋 再來要如何的實際的來修行 最後達到應得的解脫果位 而此經有五卷八品 對於境行果的義理 從頭到尾 作一個有組織 有系統 重要的發揮 除了第一品它是序品之外 從第二的 叫做勝義諦相品 記得哦 第二品的勝義諦相品 它是在說明般若真空的義理 來解說般若真空 為什麼要解說 般若真空的義理呢 因為 我們在上一節有講過了 印度佛教史 它是初期大乘 後期大乘 般若性空的道理 是在初期大乘的那個時期 裡邊所解釋的 所講的 講了般若經之後 再講解深密經 所以現在有人因為對於 般若性空的道理不懂 聽不懂 不了解 認為不究竟 所以再來請教佛陀 佛陀他的解說 就是我們這一部的解深密經 所以解深密經 是在般若經之後講的 前面這一段 當然要對般若的義理 再作一個解說 所以這個勝義諦相品 就是般若真空的義理 第三品 叫做心意識相品 還有第四品 一切法相品 完全是在說明 法相唯識的義理 第五品 就是無自性相品 這個是在說明 世俗諦和勝義諦的無二 把這個空有跟它圓融起來 就把一切法都會歸於中道法 非空非有中道教 這個就是解深密經 最重要的一個教派 所以空有圓融之後 達到非空非有的中道教 這些都是在說明 大乘佛法的理境 道理的部份 到了第六個 分別瑜伽品 就在說明止觀的 這種修行的部份了 要如何來修行呢 一定要修止觀法 第七就是地波羅密多品 也就是說大乘菩薩 在初地 二地 三地 一直到十地 這樣子的登地以上的菩薩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他們的境界 如何的一界一界的 達到他的殊勝 所以地波羅密多品 就是依戒度修如實行 要腳踏實地的來修行 我們的佛法可以說 它哲理非常的深奧 哲理很深奧 佛陀悟得的這個緣起法 當然就是道理方面的解說 但是佛陀也是透過他的修行 而悟得這個境界 達到覺悟的佛果位 所以懂得真理 你要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呢 那一定要實際的來修 實際的來做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要有實踐 所以理論跟實踐 一定是要同時進行 一方面去了解它 一方面要實際的來操作它 普通學什麼技術 學什麼技巧 學什麼一些 就是藝術之類的 同樣的道理 一定要邊聽 邊做 你才有辦法去體會它的 中間的那個程度境界 修行當然也是如此 佛陀在世的時候 他自己本身也是透過修行 請教義理 所以他當時要入 入修行之門的時候 也是經過兩個師長 來跟他引導 但是引導 佛陀的智慧是屬於高深的 所以他又自己 又到了菩提樹下 自己再本身上去體悟 一定要經過實修 教了舍利弗 目犍連 他們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也一樣的 每天每天要聽經 每天下午一定要打坐 一定要去思惟 要去觀察 所以聽跟做 理論的了解跟實際的去修行 是一定要同時的 如果說只是一直的研究 而不實際的去實行的話 這個也只能叫做懂得一半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 所談到的就是說 地波羅密多品 就是教我們要如實行 要實際的來做 實際的來修 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看到 寺院裡邊的佛像 中間的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他的左手邊的 釋迦牟尼佛左手邊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釋迦牟尼佛的右手邊 這一邊右邊的 就是普賢菩薩 所以左邊文殊菩薩 右邊普賢菩薩 代表著一個是大智 智慧很高深的 對一切法的道理 都有辦法去理解的 他是大智 右邊的這一邊 就是普賢菩薩 叫做大行 實際的去做 實際的去行 這個大行 代表著我們真正的實修 真正的能夠在義理方面 的那種了解 體會 不畏艱辛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所以這個大行 有的就很強調這個行的重要 所以叫做大行普賢菩薩 就不讀作行(ㄒㄧㄥˊ)了 讀作行(ㄏㄥˋ)了 這個代表修行裡邊的 一種精進勇猛的 那種精神力量在裡面 所以很多人他讀到普賢菩薩 都說大行普賢菩薩 六度萬行 就表示一定 不怕吃苦的來修行 釋迦牟尼佛他能夠成道 代表著要有理解 要有實踐 每一個人都一樣 所以我們現在也都叫做 要好好的 福德跟智慧要雙修 同樣的義理 智慧當然就是理論的 福德就是要實際的 來關懷所有的人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廣度眾生 接著你才有辦法 去修得你的福報 所謂福智雙修都是一樣的 空有圓融也是一樣的 都是要同時來進行 所以我們一方面 了解了義理時候 一方面就要來如實修行了 這些所說的 都是屬於大乘的妙行 都是非常殊勝微妙的 一種修行法門 你所得到的那種內心的清淨 內心的那一種安寧 輕安 都是非常微妙的 不是我們一般的 這些凡夫俗子們 能夠去體會得到 了解得到 第八品叫做如來成所作事品 也就是說 修行修行 由初地 二地 三地 到十地之後 再過來 就是成佛了 成佛呢 佛他也是廣度眾生 所以這個成所作事品 就是說明佛果位上的境界 還有佛陀的事業 佛陀有什麼事業啊 就是千百億化身 在無量無數的十方世界裡邊 來廣度群生 這個就是佛陀的 大慈大悲的 無障礙的 這樣子的一個過程當中 如何來引導所有的人 都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 佛陀的這種境界 跟佛陀的這種事業 也是屬於大乘勝果 所起的妙用 每一個可以說 得到了殊勝的這種果位之後 如何的三業大用 能夠顯現出來 古來諸師 嘗依這個所悟境 所修行 所證果 來分判本經的各品 可以說研究這一部 解深密經的人也是很多 過去的祖師們 他們都有他們自己 研究的方法 甚至於把這個方法 都有留下一些資料 現在 今演培法師 則本此義而攝之於教理行果 剛才所談到的 叫做境行果 但是演培法師他有一部著作 叫做演培法師全集 總共有四十四冊 連序文 單獨的一本 總共這一套書 有四十五本這麼多 在這四十五本當中 有一本叫做解深密經語體釋 也就是說 演培法師他自己本身 在講解這個解深密經的時候 有跟它作一些 比較白話的解說留下來 這個白話解說 我們就稱之為語體釋 就是白話文的一種解說本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個 都是從那一本書引出來的 就是竺摩法師 他的這一篇序文 也是從這個解深密經語體釋 列印出來 引出來給大家作參考 因為這一本書 原則上是整套的 當然你要買單行本 當然也是有啦 那個就是早期的 諦觀全集裡面的一本 因為演培法師 他寫了這本語體釋之後 就請竺摩法師來寫序文 所以他裡邊所寫的 他說 演培法師 他在他的語體釋裡邊所講的 他是教 理 行 果 全部都具足的 教 理 行 果 他是四個都有 不只是境行果而已 復據佛說勝義了義 瑜伽了義 地波羅密了義 如來成所作事了義的四教 強調本經所說的七品 都為大乘了義之教 說來更為有力 更為生動 一切皆是了義之教 什麼是了義啊 就是說對於這個義理 你有辦法去了解 你講 我聽得懂 那你就是了義了 你講什麼 我知道 你講四諦 我聽得懂 你講八識 我聽得懂 這個就是了義了 對我來講的話就是了義 清楚明了你在講什麼 但是我們佛教裡邊 真正的了義是什麼 是你聽了這些義理之後 你再去修行 有辦法讓你直接悟得真理 直接達到解脫的境界 這樣子的這一段的義理 就是了義之教 你不用再去學習它的 不用再去聽了 你就從這個義理當中 去了解 去修 你就可以直接 達到成佛的境界 這樣子的義理 叫做了義之教 現在演培法師 在他的語體釋裡邊就說 勝義了義之教 它是了義的 瑜伽也是了義的 地波羅密也是了義的 你只要從這一品當中 好好的去體會 好好的去了解 實際的來配合它所談到的 去做 去修的話 你都可以達到解脫境界的 所以代表著 解深密經的每一品每一品 你都是可以悟得真理 所以說起來更為深動 又揭示此經的四個特勝點 演培法師 他就在解深密經語體釋裡邊 他又提出了四個 四點出來給大家作參考 很殊勝的 第一個 如來說本經 乃大悲善巧 為劣慧者隱空揚有 化向所不化的有情 釋迦牟尼佛 他只要開口講經說法 都是為了當前的這些弟子們 能夠聽得懂 能夠實際的來了解 義理的究竟 你接受了這個義理之後 又肯真的花時間 花體力來修 就是我們所說的 什麼樣的苦行 你都有辦法來接受 勇猛精進的來實踐 你一定可以得到解脫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 他只要講什麼經 都是發出於他的大悲心 希望每一個眾生 都能夠離苦得樂 世間是苦的 世間是四苦 八苦 我們一定要離棄 世間的這種苦 達到涅槃的解脫的快樂 涅槃的解脫快樂是永遠的 這種殊勝的 超世間的 究竟的那種快樂 所以佛陀的講經說法 你只要好好的學 好好的做 一定可以有所收穫 內心裡邊一定是 能夠有所改變的 不要說下輩子能夠成佛 也不要說不曉得 是三大阿僧祇劫 以後才要成佛 你在今生裡邊 好好的學佛的話 你的個性都會變 你的做人態度都會變 你看人都會感覺到 別人對你都特別得好 這是真的 所以 在於我們學佛之後 往後的這條路線裡邊 你都會跟以前會不一樣 你的心態都會變得更柔軟 更慈悲 更歡喜 這一個就是我們今生 今生學佛 今生就能夠得到學佛的利益 什麼呢 看到什麼都是歡喜心的 看到什麼都是高興 看到什麼都是善的 我們個人 發出去的訊息是善的 別人回回來的訊息 也都是歡喜的 這個叫做學佛的利益 你說來生得解脫 我看不到啊 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的成佛 我看不懂啊 什麼時候 不知道啊 這一個學佛 你說要得到利益 我沒有辦法去感受 但是你的心態會變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這個磁場一定會有所轉變的 一定會更好 更舒服 更柔和 這個大家可以試試看 是真的很好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佛陀講經說法 就是大悲善巧 你是什麼程度 他用什麼程度來說 我們前面曾經有談到 佛陀是先講般若經 因為般若經的道理 有的人還是聽不懂 來請教佛陀 所以 一講到般若經 我們都知道 一切皆空 一切因緣所生 一切皆無常 一切皆空性 所有的弟子們 聽了之後 他無所依靠 他無所依據 現在來請教佛陀 佛陀就說 唯劣慧者 隱空揚有 什麼叫隱空揚有 就是空的這個部份 當然還是要講 問題一講到我們這個 唯識學裡邊講到三項 遍計執 依他起 圓成實 這個三點裡邊 應該要空的是空哪一個呢 只有空遍計執 依他起法跟圓成實 還是要有 一個是世俗有 一個是勝義有 所以講到這個 解深密經的這一段的 這種解答裡邊 說 前面所說的一切皆空 空要空掉哪一部份 是要空掉遍計執的那一部份 這樣子來 就是以前 佛陀在講般若經的時候 聽不懂得的 就是化向所不化的 向來沒有去化導它的 向來根本就影響不了它的 現在這一部解深密經 的這一些義理 才能夠讓他聽得懂 讓他有所了解 所以等於解深密經是 教化了聽不懂般若經 的這一些根機的 第二是後期佛教的許多問題 在本經的探討 可以獲得一個 大乘佛法的核心 就是說 在歷史的 後期佛教裡邊 總是有一些 大家互相討論 互相爭論的一些問題 在我們這一部 解深密經裡邊 都會有一些提示 第三 會通本經 和智論的異同點 因為我們一般前面都在說 它們兩者各有破除 樂空愛有者的功能 有的人喜歡空 有的人喜歡有 有的執著於空 有的執著於有 一般的人都會說 解深密經是有 建立於有的道理 智論 就是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是來解說般若經的 所以它是屬於 講空的一部論典 現在我們就說 各有 兩個同樣的 各有破除樂空愛有者的功能 大智度論它是破除樂空愛有 解深密經也是一樣 愛有也要把它破除掉 樂空也要把它破除掉 以掃我們一向所說 般若是龍樹的中觀學派所依 深密是彌勒的瑜伽學 所根據的偏差 我們一般都把它 劃分的很清楚 一個就是性空的 一個就是有的 說明世間是有的 這個空跟有是完全對立的 但是這個地方就說 它們是有它的共同點 同樣的都要破除 樂空愛有的這種觀念的 第四個優勝點就是 衡量各經都有 它的中心思想之所在 龍樹他是分利鈍 理無二致之說 本經是解釋一切皆 無自性空的般若教 使般若與瑜伽 內容儘管是相同 但是方法何妨是異致 這個說明就是說 每一部經 每一部經 原則上 都有它的中心理論存在 龍樹菩薩 也就是說般若經的 他就把眾生分為利跟鈍 但是道理是無二致 道理都是一樣 解說的道理都是相同 都是什麼 都是空 所以他所講的一切皆空 甚至於是空空 甚至於是大空 甚至於是畢竟空 無所有空 他所講的都是講空 道理上來講 都是空 你對鈍根者是如此 對利根者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這一部經 它是不同 它是解釋一切是 無自性空的般若教 它是把它再作一次的解說 把眾生分為五種根機 分為五種根機 所以它是屬於三乘究竟的 它不是單一個 所以這樣子的一種不同 使這個般若經 跟這個瑜伽論 的兩個不同的派別 內容儘管是相同 內容的相同 是我們前面所說的 在第三條裡邊說 它都是一樣的 各有破除樂空愛有的共通點 所以它的理論上是共通 但是在修行的法門上 修行的方式上 可以不一樣 可以不同 所以性空學有性空學的 它的修行方式 這個瑜伽的 就是我們所謂的解深密經 法相唯識宗的 也有它的不同的修行方式 這個四點 尤重在各經自有立場觀點 會通各學派思想的差異 使全體的佛法 都不因為不同 它是講性空 它是講唯識的 這種割截 而見其圓滿的生動和靈活 那就說明 雖然在理論上來講 各派的思想 也有它的差異點來講 雖然是會有不同 但是不要把它們 分得太過於明顯 成為一種敵對的 成為一種對立的 不必要這樣子 同時亦顯得本經 在佛法中的重要位置 為學佛者所必讀的妙品 所以我們是一個佛弟子 只要有這個因緣 有這個機會的話 都可以請一部解深密經 來看 來讀 來誦 我們的佛學裡邊 誦經 也是十法行之一 也是十種修行的法門之一 所以誦金剛經也好 誦解深密經也好 這個都是一種修學法門 尤其這個解深密經 可以說 它所包括的範圍 解說的範圍 是連般若經都包括在裡面的 本經不但在唯識學上 有它重要的地位 在全部佛法中 也有它重要的地位 所以 古往今來的大德 大多是重視這一部經 而且多所講解 也都會多作講解 前人已不盛舉 就是說 從佛法傳到我們中國 從玄奘大師翻譯 這一部解深密經研究 從唐朝 唐 宋 元 明 清 這麼長以來 可以說研究的人非常的多 很多 當然沒有辦法去一一列舉 現在就如太虛大師 他所講的 最近的來看 比較容易了解 他有寫一本著作 叫做深密綱要 這個深密綱要 在太虛大師全書 第十四冊裡邊有這個資料 可以把它請出來看 從頭到尾把它看一遍 不很長 很好看 在這個深密綱要裡邊 他就說 亦曾從各經比較上 揭發本經有四個特點 就是說我們這部解深密經 比起其他的經典來看的話 它有四個特點 比它們要殊勝的 也為他經所不及的 哪四點 第一個 分齊隱顯 分齊 就是說它的分類 它的分段 它的層次的解說 怎樣呢 隱顯 可以說非常的清楚 是隱的 是顯的 它可以說 分得很清楚 這個來比較什麼 來比較金剛經 比較般若經 如金剛般若 它們這幾部經 他說 文義囫圇 就是說比較的 只是重點的提示 不容易去了解 不容易去探討 而本經雖文言幽賾 密義甚深 但是條段晰然 如鏡眉目 就是說 解深密經 這解說的義理上 可以說非常的清楚 它的分類 它的分段 可以說清清楚楚 所以 密義甚深 但是它的條段非常的清晰 所以要去了解的話 可以說很容易 它的清晰度 這邊舉一個例子 就像我們在照鏡子一樣 眉毛在哪裡 眼睛在哪裡 都清清楚楚的 表示說 分段分得非常的明朗 第二 敘說事理的部份 如同法華經 地藏等經 多是敘述本生本事諸部 地藏經也好 法華經也好 都是在說明佛陀過去生 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 的種種事蹟 他以前在當菩薩的時候 如何修菩薩道 如何來捨身來救一切眾生 如何的修苦行 來救一切眾生 所遇到的 在法華經裡邊 所講的這些故事 在地藏經裡邊所講到的 過去生的問題 都是佛陀的過去生 或者地藏菩薩的過去生 他們的大願大行 大慈大悲的動作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本生本事 有的是佛陀的 有的是地藏菩薩的 有的是阿羅漢 他們個人個人的 說出來他們前生 他們前輩子 他們是怎樣子的修行 怎樣子的親近佛教 或怎樣子的度化眾生 的這一剖份 此經則屬於論議方面 論議的 還有方廣的 論議跟方廣 原則上都是屬於 義理方面的探討 都是非常廣泛的 非常有深度的 來探討這個道理 所以 事少而理多 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還是道理方面 解說的比較多一點 事相上面的 前面雖然也有說 事相上的 因果事相 還是有講 這個佔的比例就少了一點 第三個特色就是土眾穢淨 國土跟眾生 就是他們的污穢 或者是清淨的一種比較 諸經所明聽眾居處 或淨或穢 或從穢入淨 或由淨至穢 此經雖然不離娑婆 而會眾居處 皆在出過世間之上 都在世間之上 像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最清淨的 無有眾苦 都是只有快樂的地方 就是三惡道眾生也沒有 咦 沒有 為什麼極樂世界還有 白鶴 孔雀 鸚鵡 舍利呢 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為了要度化眾生 所顯化出來的 這些鳥所叫的叫聲 都是念佛 念法 念僧 所以講的都是屬於淨土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 我們現在住的地方叫什麼 叫做五濁惡世 叫做娑婆世界 叫做堪忍世界 我們這個地方 叫做污穢的世界 痛苦的世間 所以 痛苦的世間 我們現在要快點來修 修了之後 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力 能夠來接引我們 到清淨的國土去 這個叫做由穢而到淨 但是 還有一種觀念 就是說我們要快速的 達到究竟解脫 你一定要有這個過程 一定要有這個過程 你快快的把這個過程給修完 你快快的通過這些過程 你就很快速的 達到成佛的境界 你如果是慢慢的走 你如果是走迂迴的路 那這個時間又要多花出 一倍 兩倍 三倍以上 就沒有那麼快能夠成佛了 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 感覺到世間是苦的 由苦入門 由苦來修 所以他在這個五濁惡世裡邊 他以苦修的方式達到成佛 很快啊 六年的苦行 再加上一段時間的 菩提樹下的打坐 就成佛了 所以苦的環境 也會促成一個人的成就 雖然你說苦 受不了 但是你只要能夠挨得過去 你如果能夠過了這個境界 你的成功的速度 比別人還要快 這個我們就說 世間很多的偉人 可以說都是在貧窮的 家庭裡邊長大 他因為有那種苦的壓力 有這樣子苦的感受 他想要離苦得樂 他想要超越 所以他所受到的苦 是真的比一般人要多 但是他的成就 能夠留下青史在人間 也是因為這個苦 有的人想要早早的成佛 要早早的得解脫 在什麼地方 還是要在人間 還是要在有苦的人間修行 才能夠快速的成佛 那這麼說的話 阿彌陀佛那邊能不能成佛 還是可以 因為那個地方 有阿彌陀佛在講經 有觀音菩薩 有大勢至菩薩 還有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成為你的善知識 你的好友 來幫助你 來引導你 還是可以 問題你是沒有壓力 沒有壓力的話 要成道 佛陀還是很有耐心的 跟你解說 觀音菩薩還是很有耐心的 陪伴著你 問題是我們沒有壓力的時候 要成道的時間 就沒有那麼快速 是我們自己本身要成道 沒有那麼快 佛陀還是一樣慈悲的 佛陀還是一樣的大願力的 所以有人就要發願 生生世世為人 生生世世 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 像地藏菩薩 他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還要到地獄裡邊去受苦 去那邊度那邊的眾生 所以也有是從淨至穢 從清淨的國土裡邊 到這個污穢的國土裡邊來 也有 此經雖不離娑婆 但是我們這個解深密經 他所講的這一些聽眾 問問題的這一些人 全部都是娑婆世界的人 也就是說 我們沒有離開娑婆世界 我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 實境 實際的 這麼一個境界裡邊 大家有問題 我們一起來回答 但是他們的程度 問問題的這些菩薩們的程度 會眾 就是來參與 這個大會的這些人 他們所住的地方 皆住在出過世間之上 他們所住的 他們雖然還是在娑婆世間 但是他們所居住的 感覺的環境 卻是最極清淨 超越於我們凡夫 所感覺的之上 那代表著他們的心清淨 所以他們的國土也清淨 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 因為心有煩惱 因為心有污染 所以我們感覺 世間也都是污染性的 像這個代表著說 其他的經典 有的是講淨土的 有的是講穢土的 我們這個解深密經的這一本 它是不離開娑婆世界的穢土 但是他們的境界 卻是超越在於清淨之上 這個境界是很殊勝的 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出來的 再來 就是說 至眾機則多屬大根 參與解深密經的 這些弟子們 這些菩薩們 他們的根機 也就是他們的程度 都是屬於大根 什麼叫大根 就是善根利智 就是非常聰明的 就是智慧很高深的 這些菩薩們 來問問題 不同他經或小或大 有的其他的經典 有的是小乘根機的 有的純粹都只是大乘根機的 這裡可以說是 都是大的 第四個特點 就是說詮旨偏均 如來一代時教 應病施藥 有偏有均 像般若經就偏於境 華嚴經它就偏於行跟果 這一部經 我們的解深密經 它是境行果三 平均總施 事理雙顯 代表的是說明 每一部經典 都有它自己的一個重點 有的專講義理的 有的專講修行的 有的專講佛陀的 那種殊勝的境界 像華嚴經 什麼叫做華嚴 花 莊嚴 佛陀所處的這個環境 可以說 四面八方 都是非常多的香花 非常香 這個香花是什麼花 有的是曼陀羅花 有的是蓮花 出污泥而不染 都有它的香味 是大的 是小朵的 都可以 代表那個世界的 莊嚴 美麗 清淨 代表著佛陀他的境界 所以像華嚴 就是以花莊嚴的世界 就是非常香純清淨的 這個世界 所以華嚴經所講的 就是佛陀的境界 就是非常高深的 清淨的 莊嚴的 所以這是不同 像般若經所講的 都是義理的 觀一切皆空 布施也要三輪體空 持戒也要三輪體空 你就是入於定中 禪定裡邊 你也要三輪體空 怎麼樣三輪體空 你要修什麼法門 每一種法門 有它的義理在裡邊 你要怎麼修 這個都是般若經裡邊 所談到的 所以說出的法門非常的多 三十七道品 你都要學 像這樣子 你就是憑你境界的部份 證果的 當然也是有 到最後還是成佛了 所以它證果的部份 它就講的比較少 所以它是有偏重於那一部份 或者是境行果平均都有的 像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它就是境行果三個 平均都有它的道理 我們前面有看過了 像第二品的 它就講境 它是屬於義理的部份 第三品 第四品 也都是一樣的 都是講到境界的 到了第六品 第七品 它都是講行的 要如何修行 初地如何修 二地如何修 三地如何修 到了第八品的時候 如來成所作智品 它就講佛陀的境界 所以它的境行果 可以說全部平均的都有談到 所以事情的 就是事相的 或者理體的 也都有說到 這與演師所說的四種特勝 可以說先後輝映 於此更見得本經 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而為學佛者所必讀的寶典了 我們這裡所談到的 就是說 太虛大師 他的深密綱要裡邊 說出這一部解深密經 有四個特勝 在演培法師 在他的解深密經語體釋裡邊 他就說有四個特勝 所以兩個相對比較來看的話 他們兩位大師 對於解深密經 所談到的義理 都看得 也就是 清楚透徹了解 再把它歸納出來之後 都有四個特勝 所以說 它是先後輝映 先 太虛大師 後 演培法師 因為演培法師 還是太虛大師的學生 所以他們都能夠從研究當中 來了解到其中的義理 甚至於它的共通性 如何的去跟它瞭解了 從這一點當中 我們從竺摩法師 他所寫的這一篇序文當中 來介紹解深密經 可以說非常的詳細 大家也可以把它列出來 以後我們在課文裡邊 講到哪一段 就是來解說這個問題的 這一個問題的答案 就是在哪一品當中 有說明到 大家就可以好好的 去理解到了 佛法的真正的義理 是在講什麼 雖然說 這邊寫出來的有很多 那麼真正的 它的中心點在說什麼 我們現在要來修行了 應該要從哪一個地方 作入門呢 從哪一點來學習呢 你都可以 從這個解深密經裡邊 尤其後面的 還有關於這個行的部份 就是地波羅蜜品 或者說分別一切品裡邊 也都可以去掌握出來 掌握到 這個就是我們對於解深密經 這個題前 還沒有正式 真正進入本文之前 我們先來了解 就是說這個竺摩法師 他對解深密經的 一個了解的大要 我們心裡上有一個底 接下來 就是 演培法師他自己的 序文裡邊所說的 裡邊可以說 講的非常的詳細 希望大家有空的時間 就去把它給看一遍 不懂的地方作一個記號 希望大家讀了這部解深密經 真的是內心裡邊 都是有所領悟的 對於整個佛法的重點 你是真的可以有所掌握的 希望大家都能夠法喜充滿 今天我們就到這裡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