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解深密經 01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曉光空佛院 這個學期所安排的課程中間 有這麼一科 解深密經 這個是屬於法相唯識宗 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講到法相唯識宗 我們就知道 它是屬於大乘八宗之一 曾經有人這麼問 師父啊 我們學佛 為什麼還分了那麼多的派別 師父啊 我們學佛 為什麼還分那麼多派 要怎麼學啊 有這麼樣子的一種問題 提出來 我對他的解說就是說 佛法它是一體的 佛陀所悟到的真理 就是緣起法 緣起的道理 在所有的宗教裡邊 唯有我們佛教是講緣起法 從緣起的道理當中 懂得世間的無常 懂得因緣生 因緣滅 但是要來徹底的了解 這麼一個問題 因為各人的程度不同 了解的境界不一樣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 對機說法就有非常多 以最基本的來講 我們就稱之為有三乘的說法 有聲聞乘 有緣覺乘 有菩薩乘 所說的教理的重點 聲聞乘就著重在四諦 緣覺乘就著重在十二緣起法 菩薩乘就著重在於六度萬行 這個就是程度的不同 教法當然也就有它的深淺 即使佛陀在世的時候 還有談到 為了要解說 我們這麼一個身體 身體就是五蘊身 很簡單 但是一個五蘊身 它的整個五蘊的內容 它是偏重於心識方面的 精神界方面的一種解說 但是有的人 這一方面他體會不到 他要從物質性的 這一方面來了解 這個時候佛陀 他就用蘊 處 界三科 來解說我們這個身命體 從五蘊 偏重於精神界的 從十二處 偏重於物質界的 從十八界 就是精神 物質參半的 來作解說 有的簡單扼要 有的詳細說明 這個就是聽經的人 學習的對象 程度的差別不同 以這樣子的一個例子 我們的佛經 三藏十二部經典 可以說非常的豐富 適應哪一種根機都可以 都會有 所以八萬四千的法門 雖然說是對治 八萬四千的煩惱 其實也就是適應 無量無數眾生的根機 而有這麼多的法門出來 所以一看到三藏十二部經典 可以說數量非常的龐大 但是能夠應用在於 我所學習的上面 適合我的程度 適合我的根機 適合我的興趣 乃至於我能夠去理解 我能夠去體會的 一定是有其中的 一個法門存在 現在我們所談到的 這個唯識學 法相唯識宗 也是相同 一個大乘的 這麼一個法門 也是個人的程度不一樣 現在法相唯識宗 是著重於心識 心理方面的探討 由我們的心識來說明 一切世間的成就 這是一種修行法門 現在最普遍的 我們現在每一個人 最朗朗上口的 就唸阿彌陀佛 你就知道 這個就是屬於 淨土宗的一個法門 高深的 我聽不懂 我了解不到 我就專心一意的 來念阿彌陀佛 從三經一論 從五經一論裡邊 來了解淨土世界的狀況 淨土世界的諸上善人 佛菩薩他們的慈悲 他們的願力 所以念阿彌陀佛 這個是屬於一種法門 一種修行的方式 能不能得到解脫呢 當然也是可以 由這個三經一論 五經一論當中 你好好的去探討 好好的去修行 同樣的可以斷煩惱 同樣的可以了生死 這個時間的長短 就看各人的因緣 除了我們這個法相唯識宗 除了淨土宗 我們一般也最清楚了解的 就是打坐參禪 打坐參禪這個是屬於禪宗 有的人就是喜歡從禪定當中 來觀察 來體會 來觀想義理 來思惟佛陀所講的教義 所以禪宗也是一種修行法門 其他的 像密宗 像華嚴宗 像天台宗 像戒律的律宗 乃至於講空的性空學 這個每一種法門 你單獨的從一種法門 裡邊來入門的話 你都是可以得到解脫的境界 而不是說 我來修學佛法了 我到底要參加哪一個宗派 不是這個意思 是你的興趣 你的程度 你自己本身 對這個法門的了解 你有沒有辦法去吸收 有辦法去相應 能夠相應的 可以事半功倍 你可以駕輕就熟 符合我們的程度 符合我們的那種興趣 乃至於你的本身 對它的了解的相應度 所以法門是非常的多 同樣的 就是一個法相唯識宗 我們要看到的經論 也是非常的多 你是從哪一本來入門呢 你要從哪一本來探討呢 或者從哪一本 來深入的去體會呢 這個也是個人的程度 所以佛法它是應機說法的 是每一種道理 你只要有辦法去理解的話 同樣的都是可以達到 深入到佛陀所講的 世間的理體 世間的理體 不能講的 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們就是一個空來作說明 能夠講的 講的出名詞的 或者我們立一個名稱 來跟它作解說的 就是涅槃 就是解脫 就是真如 就是大空 都可以解釋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怎麼樣子的來修學 都可以從我們 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當中 來理解佛陀所講的義理的 它的理體是什麼 所以佛陀他有辦法透過修行 達到成佛的境界 佛陀的弟子 也跟著佛陀這樣子的來修行 能夠達到阿羅漢 達到辟支佛的境界 我們也一樣 我們現在好好的來深入 解深密經 好好的來深入 法相唯識宗的論典 我們同樣的可以來學習 同樣的可以達到 像彌勒菩薩一樣的 菩薩的境界 同樣的可以達到解脫的境界 甚至於我們還說 修學佛法就是修心 修心 講的最詳細的 就是唯識宗 所以如果好好的 來了解唯識宗 好好的來了解法相唯識宗 好好的來了解解深密經 乃至於其他的論典 都是一種修學法門 都是可以達到解脫境界 跟釋迦牟尼佛一樣 可以達到證悟的 所以有人問 哎呀 修學佛法 為什麼那麼多的派別 這個不是派別 而是個人程度相應的 一種修行法門不一樣 你的程度 是符合法相宗的呢 你的程度是符合淨土宗的呢 你的程度是符合華嚴宗的呢 各人不同 所以每一種法門 都是讓我們達到解脫境界 涅槃的一個方法 你只要好好的掌握 一個法門來修學的話 都是可以得到解脫的 所以我們就說一個同心圓 一個同心圓 你從哪一個角度來走的話 只要向中心來走的話 一定可以達到中心點的 你從東邊走進來也可以 從西邊走進來也一樣可以 所以我們佛法所證悟到的 就是一個圓點 我們現在是各各不同的程度 各各不同的境界 我們不管從哪一個 角度來學習 你只要掌握到 我們佛教所講的緣起法的 這麼一個中心理論的話 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四面八方 朝向於佛陀的境界 得到解脫 所以佛陀就講了 每一個眾生皆具有佛性 每一個眾生皆可成佛 這個不只是華嚴經 華嚴宗這麼說 只要每一個眾生 從內心裡邊 能夠把我們的心性 給引發出來 把我們內在的染污性 給去除掉 每一個人 都是可以達到最具清淨的 這個覺性的啟發 覺性的那種發揮出來 所以每一部經典 都有它的功能 每一部的經典 對哪一個眾生的根機上 都是可以相呼應的 只不過有的人 才剛剛入門的時候 真的是沒有辦法去了解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我們就是說 一定要親近善知識 一定要親近就是師長 或者親近前輩 他已經有走過一段路了 他已經知道了 如果說有師長來引導的話 那是最好 所以修學佛法 第一步就是要先皈依 皈依 第一個就是對於三寶 佛寶 法寶 僧寶 你對他的信仰心 對他的信心的那種堅定性 你可以由此入了佛門之後 親近師長 皈依師 親近師長 皈依師 當然 他是屬於你 進入佛門的一個證明 也稱之為證明師 原則上 皈依僧是僧團 僧是所有的出家人 所以你只要是皈依的弟子 走到哪一間寺院 遇到哪一個出家人 都是師父 你都是可以跟他請教問題的 只不過有的人 他所修的法門不同 你所問的問題 他說不定答不上來 但是他也是一個修行者 也是三寶僧團中的一份子 也是值得我們尊重與尊敬的 問題就是出在於 你如果對於佛法的 哪一個法門有興趣的話 你有辦法到寺院裡邊來 或者到聽經的道場裡邊去 你都是可以請教問題的 今天我們就是 在這個空中相會 我們是以電視 大家來互相研究 不懂得的 當然還是可以 寫信到我們電視台裡邊來 還是可以幫你回答 所以修學佛法 我們不要怕說 哪一種法門比較深 哪一種法門比較淺 不必要這樣子的去顧慮 你只要認為這個法門 這個經典 我看了 可以接受 我看了 大體上可以去了解 或者我感覺到說 雖然很深奧 我不懂 但是我很想要研究 那都是可以靜下心來 就是由淺入深的來跟它探討 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這一個課程 是唯識宗的課程 所排的就是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我們都知道說 唯識宗 一個宗派要立 要成立 它必須要引經據典 要有所根據 根據什麼 根據佛陀所說 所以 大乘八宗 每一種宗派 它都一定有它的經典 就是我們法相唯識宗 也有六經十一論 六部經典 十一部的論典 作它的依據 而成立這麼一個宗派 你這麼一聽就知道說 資料真的很豐富 要去研究 要去探討 要去了解 還是真的要花一點功夫的 還是真的要下一點心思 諸位 有可能是出家眾 也有可能是在家居士 你今天有這麼一個因緣 能夠成為我們 空佛院的一個學員 代表著你是有心要來了解 我們的佛教的義理 你只要課程 在聽的時候注意聽 有空的時間 自己稍微的給它複習一下 不懂得的 也可以寫信來請教來問 或者你四周圍的 那些師長們 師父們 都是可以問的 乃至於同學在一起的時候 都是可以互相討論 互相探討的 這樣子來看 我們對於每一個課程 你都是可以 放一點心思在上面 學了三年畢業 學了兩年畢業 或學了一年 你感覺到說 我已經有所得了 那都是很好的一種 所謂的深入經藏的 一種法門 解深密經 它是六經中的一本 但是六經裡邊 我們所知道的 它有華嚴經 它有楞伽經 那麼有華嚴經 我們知道說華嚴經有華嚴宗 它是華嚴宗 最主要根據的一部經典 但是裡邊有談到 這個心法的部份 就是跟我們這個 法相唯識宗 所談到的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唯識宗 還是一樣的 取華嚴經裡邊的偈子 來作為根據 佛陀也這麼說 一切是唯心所作 一切是唯心所造 所以這個心識的重要性 我們一定要去給它了解 譬如說 還有楞伽經 楞伽經 原則上它是屬於 真常唯心系所依據的經典 真常唯心系 它所談到的真如的問題 談到佛性的問題 一定 它也要有所根據 也是釋迦牟尼佛 在楞伽經裡面所談的 但是成佛 修行 還是要從心來引發 還是著重在於心的淨化 心的昇華 心的由染污到清淨 那才能夠成佛 所以楞伽經 當然也談到心 這個也是我們 所依據的一部經典 那麼其他的呢 還有譬如說像楞伽經 像這個都有其他的 需要去依據的 參考的 那麼六經當中 我們所要去注意的 是唯有這一部解深密經 它是從頭到尾 都是法相唯識宗的義理 它境行果的部份 都有談到 所以 什麼樣子的 唯識的變化 一切唯識所變現的這個問題 你要如何來修行 你從唯識觀 你要怎麼來修 乃至於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到了什麼程度 斷了什麼煩惱 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裡邊也是談得很好 所以 整部解深密經 可以說就是唯識宗 唯一從頭至尾 它專門的一種經典 我們在這個課程的 安排裡邊來說 時間是有限的 因為大家在這邊聽課 總是要多涉獵 多吸收各種不同的 教義 教理 所以解深密經 它本身也是以短時間 為大家 給大家一個重點式的了解 為什麼說呢 因為解深密經它是 有五卷 有八品這麼多 五卷 如果只是直誦來講的話 也要有兩個多鐘頭 何況說是要跟它了解 還要再去思惟 還要再去跟它觀想 你從頭到尾 還要給它看一遍 也要有好幾天的時間 才看得完 所以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在課程當中呢 有重點的部份 會特別的提出來 如果是我們一般的常識 也就是說我們 一般的佛學常識 那說不定就會比較簡單的 把它給帶過去 唸過去 所以有空的時間的話 就每一個同學們 就要稍微把它看一下 唸一下 比較感覺到 沒有辦法去理解的 可以多注意一點 解深密經 在馬來西亞 有一位竺摩老和尚 他現在已經是圓寂了 竺摩老和尚他真的是 在東南亞國家的 這個範圍裡邊來說 是一個非常出名的老和尚 書畫都非常的高深的 他所寫的著作也非常的多 現在我們一般平常有的人 在想要對佛法 有那麼一點點了解的話 有一點基礎性的了解的話 他有寫了一本 就是初級佛學課本 這一本可以說 應用的也非常的廣 所以有很多人就問我說 師父啊 有哪一本書看了之後 了解了之後 其他的經請出來看呢 稍微看得懂的 有這麼一個基礎書有沒有 我說有 你可以找那一本 初級佛學課本來看 但是看 不只是看哦 看了之後還要寫作業 作業之後 你還要去了解 那一本總共有四十二課 每一課差不多都有 七條至十條的作業題 就我跟這些初學者他們 共同的來了解研究呢 感覺到是真的 是一本入門書 一個佛學的法相方面的 名相方面的基礎書 非常的好 那麼誰寫的 就是竺摩老和尚寫的 但是他是用他的筆名 叫做慧森法師 智慧的慧 森林的森 所以看到這本 慧森法師所寫的 初級佛學課本 就是竺摩老和尚他的著作 非常的好 竺摩老和尚 他也有寫了一段文章 來介紹這一部解深密經 短短的 但是他卻把它給分類 分得非常的好 這一個就是每一個同學 手上除了有一本課本之外 就是還有一本講義 這個名稱叫做 解深密經題前講義 題前 就是說 還沒有講這個課文之前 我們先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這一個就是 給大家看的一個資料 這資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解深密經 竺摩法師 他所寫的一個序文 他寫說 佛法是博大精深 浩如煙海 初讀佛經 真不知道要從何讀起 這個是我們可以說 每一個初入佛門的人 的一個想法跟看法 師父啊 經書這麼多 我要怎麼看啊 經書這麼多 我要怎麼來學啊 最低限度 三藏十二部 一套的大正藏 就有一百冊 一百本 要怎麼去看呢 不容易啊 所以初學者 真的是不懂得從哪裡讀起 但是這一部解深密經 原本是為研究佛法者 最好的讀品 也就是說 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可以說初學者 都可以來讀的 唯其為印度後期 佛教的大乘聖典 後期佛教所諍論的 有緣起的有無自性 或者三乘和一乘 哪一個是究竟呢 乃至於說外境到底有沒有呢 阿賴耶識的存在與否 是如何呢 還有我們佛陀的智慧 它是不是常住的呢 講到這個真如緣起 它有沒有辦法成立呢 這一些問題 都涉及到此經的理論 一談到印度佛教 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期 佛陀在世的時候 佛陀他在三十多歲 他就悟道了 他就在菩提樹下成道了 原則上我們是以三十一歲 他悟得真理 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所以八十歲入涅槃 你看 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沒有休息 就在恆河的兩岸走來走去 到處教化眾生 所以當時的弟子 當時的外道 就是不同的宗教 那些修行者 有什麼問題 都可以直接來請教佛陀 釋迦牟尼佛也好 瞿曇也好 釋迦世尊也可以 弟子們直接請教 一些不同宗教的宗教師 也直接來請教 不管是勝論師也好 不管是數論師也好 不管是耆那教的也好 都可以來問 佛陀就是直接跟他面對面的 來問答 來解說 讓他真的是心開意解 真正的對佛法真正的了解 由此而歸入於我們佛門之中 像舍利弗 像目犍連 像迦葉尊者 他們以前都是 不同的宗教的修行人 因為了解到佛法的緣起 看到弟子們的莊嚴 歸入了佛門 最後都得到阿羅漢果了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阿羅漢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的阿羅漢 迦葉尊者他是 我們佛法能夠流傳到現在 他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 都是阿羅漢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 有什麼問題 佛陀可以直接問 可以直接回答 所以當時可以說 沒有什麼大問題 就是到佛陀滅度一百年 佛陀已經圓寂 入滅了一百年 這麼一段時間來說 可以說大家都是 還是很和合共處 大家的觀念都還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一百年的時間 最低限度 也有兩代 三代的傳承 這個傳承的過程當中 各人的思想 乃至於你的啟發 乃至於你的入於定中 你的觀想 你的程度的了解 還是會不一樣 就是師父傳給徒弟 一代傳一代的時候 還是會有一點偏差 所以佛陀在世 一直到佛陀入滅一百年 這一段時間 我們就可以說 是屬於原始佛教 最原始的 最根本的佛教 佛陀滅度一百年之後 因為弟子們就是各散於四方 出去教化的地方也不同 文化也不同 乃至於自己在修學的 過程當中程度也不同 慢慢的就有不同的意見 不同的觀想 不同的程度 不同的體會 體證 所以就有一兩百年的時間 的部派佛教時期 這個部派佛教時期 可以說部派非常的多 但是流傳到我們 後代來講的話 以我們現在目前來講 後期的佛教來說的話 可以說有二十個部派 是比較有影響力的 二十個部派 如果扣掉根本二部的 大眾部跟上座部來說 他們分類下來的 還有十八部之多 所有的地方 就稱之為十八部 像這樣子來看 我們的一些佛法佛理 就是慢慢的一直的在發揚 對於佛陀當時沒有講到的 或者當時只有講了 前面的一個開頭 後面沒有再繼續 深入去探討的 因為當時的程度 當時的環境背景 當時的文化 有所限制 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的 一直到現在 佛陀滅度一百年之後 兩百年 三百年之後 這些弟子們一直的去發揮 一直的去探討 這一個時期 我們稱之為部派佛教時期 但是部派佛教 還是屬於小乘的 之後呢 從龍樹菩薩出現在人間 開始發揚般若經 金剛經 這個時期我們就稱之為 大乘的初期佛教 也稱之為初期的大乘教 初期的大乘佛教 原則上就是以講性空為主 後來 這一段時間過了之後 我們稱之為後期的佛教 後期的佛教 剛開頭就是我們唯識宗 在後來 就是我們所講的密宗 所以我們現在把佛教 以小乘 以這個印度從他 佛陀悟到真理 一直到 就是佛教在印度滅亡 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當中 有原始佛教 有大乘初期佛教 有大乘後期佛教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 所看到的是說 印度後期佛教的大乘性聖典 或者說 後期佛教所諍論的問題 各人所體悟的不同 這麼多的問題 有關緣起的有無自性 三乘與一乘 哪一個是究竟等等 可以說在於我們這一本 解深密經裡面 都可以去找到答案 所以在這個初讀佛經者看來 不免感其陳義過高 感覺到這一部解深密經 講的問題太多了 講的問題太過於高深了 不宜閱讀 好像程度不夠 讀起來很辛苦 但我以為 稍有研究過佛學的人 相信來讀此經 還是很適當的 這個就是竺摩老法師 他認為說 你只要有這麼一點點 佛經的基礎的話 佛學的那種 名相的基礎的話 你看這一本解深密經 一定還是很適當 還是可以看 因為佛法雖然是博大精深 浩如煙海 但是在說明上 在解說 可以性 相 因 果 四個字來概括它 整個佛法 此一個佛法 從一切法的體性 一切法的形象 一切法 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因果法 有因才有果 造了因 一定會有果報 所以從體性 從形象 從因果裡邊 就可以了解到 整個佛法裡邊 所談到的一些問題 現在這一部經 正是把這個性相之理 因果之事 體性跟形象 這個是從道理方面來說的 因跟果 是從我們的事相 方面來作解說 可以講說 分析的很清晰 分析的很清楚 敘說的有條理 使人讀了之後 對整部的佛法 從這一部解深密經裡邊 就可以把整個佛法 獲得一個明確的概念 很清楚的能夠掌握到 佛法到底在講什麼 以這個緣起法為中心 所談到的修行的過程 還有這個佛性 乃至於真如都有談到 所以可以說 你如果好好的來把它讀的話 整個佛法 你就有一個很明確的 來理解它 所以我想我們不宜 把它當做唯識宗的專書讀 要把它當作什麼呢 要把這一本解深密經 當作佛法概論來看來讀 這個就是佛法概論 就是介紹整個佛法的 一個概論 一個主要的一個介紹 這個你們如果說讀了之後 也應該會有這種感覺的 太虛大師也曾經說 解深一經 木鐸沙界 玄奘繙文 獨超眾師 研究法相 捨斯奚歸 那也就是說明了 太虛大師哦 太虛大師是民國初年的時候 也就是清末民初的時候 他是一個 對於整個佛教 需要把它重新改革的一位大師 因為一方面國家也不安定 一方面寺院裡邊的出家人 他們在這個修學上 也沒有辦法很專心的 一門深入的來研究 所以現在有這個佛學院 目前以我們台灣來講的話 佛學院是非常的多間 也可以說 這樣子的一個脈絡下來 可以說就是太虛大師 他所提倡的 所以太虛大師他在早期 民國初年 在大陸時候 他就是鼓勵 有經濟基礎的寺院 他本身可以讓學生安住的 他就鼓勵他們辦佛學院 希望每一個出家人 對於整個佛學 都能夠有一個基礎的了解 這個叫做培養僧才 培養僧才 雖然說在寺院裡邊 師父可以教徒弟 或者首座和尚 可以教裡邊的住眾 但是 寺院本身 它是一個教化場所 所以雜務事 可以說也非常的多 需要處理的事情 也非常的多項 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 要時間撥時間來教徒弟 或者要首座和尚來教住眾 有的時候沒有時間 真的是沒有時間 那怎麼辦呢 就是到佛學院去讀 向常住請假三年 到佛學院去安安心心的 把整個佛法的一個基礎 把它打好 三年畢業之後 能夠再深造的 到研究班 以現在的名詞 早期是初級班 高級班 研究班 現在是配合我們一般的 教育部的名稱 名項 初級班 就有高中部 有大學部 有研究部 就一直的研究上去 這個是你有這個時間 再來常住也有辦法 讓你讀那麼久 你有辦法真正的去深入 那這個是最好 但是如果不行的話 那麼讀個三年 讀個六年 或者讀個幾年 回到常住之後 一方面在常住服務 為常住處理一些 寺院的一些寺務 自己本身利用時間 再來深入 再來探討 再來研究 這個修學佛法 本來就是出家人一輩子的 一種工作 **我們說**(刪除) 一輩子的教育 所以在佛學院 今天能夠有這麼多 在辦佛學院 可以說太虛大師帶出來的 帶起來的 在中國大陸 就辦了好多的佛學院 到我們台灣來 到了台灣來之後 剛開始是慈航法師 再來 就是印順導師 在新竹辦福嚴佛學院 福嚴精舍 福嚴學社 慢慢的 佛學院 可以說二 三十家之多了 原則上就是希望說 對於整個佛學 能夠有一個 基礎性的一個了解 太虛大師 他當然所有的經論 都能夠看得懂 能夠融會貫通 能夠在於佛教界 就是在於國家的立場 乃至於人與人之間的立場 他可以說講得非常多 實際上應用得出來的 一些方法 所以太虛大師 他留下來的法寶 就有一套太虛大師全書 這一套書裡邊 可以說那一種法門都有 如果有辦法請到的話 你去看的話 真的是內容豐富 太虛大師他就講了 他說 解深一經 就是說我們這一部解深密經 木鐸沙界 沙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 它可以作為我們這個世界 所依據的 所學習的一部經 所以它能夠教導 我們世界的人 這一部解深密經哦 它就可以來教導 我們整個世界的人 來學習 來了解佛理了 所以 這一部經是誰翻譯的 是玄奘大師翻譯的 所謂 玄奘繙文 這個繙 同樣的就是翻譯的翻 獨超眾師 可以說 因為我們知道說玄奘大師 他是屬於唐三藏和尚 從唐朝的時候 唐玄奘就是到印度去求法 前後十七年的時間 回到我們中國 從踏入國土開始 就是一直的翻譯經論 翻譯到他圓寂為止 可以說他的翻譯 都是獨超眾師 都超越過別人的 研究法相 捨斯奚歸 所以我們要研究法相 唯識的道理 你能夠捨棄這一本嗎 你如果捨棄了這一本 你要有所依歸於哪一本呢 沒有了 所以這一本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佛法的經書 尤其是法相唯識方面的 一部經典 所以讀唯識的 研究法相宗的 都一定要讀這一本解深密經 本經文理精妙 研究法相唯識 自應奉為依歸 因法相唯識所宗的 是六經十一論 像華嚴經 楞伽經 密嚴經 都是義兼他宗 義兼他宗就是說 裡邊所談到的義理 不止是我們法相唯識宗 所談到的 還有其他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說明 唯此經從瑜伽師地論中 別錄出來 奢談法相唯識的教義 唯識學上重要的教義 像八識 講到唯識 就要講到唯識八識的問題了 再來二諦 就是真義諦跟世俗諦 講到三相 遍計所執 依他起 圓成實 還有三無性 相無性 生無性 勝義無性 像這個問題 甚至於談到說外境非有 為什麼 因為皆是唯識所變現 還有三乘究竟等 三乘皆可究竟 這個都是依本經所說 而善巧安立的 這些唯識方面的這些義理 在我們這部解深密經裡邊 裡頭的每一段都講得很清楚 故來研究全部佛法的學者 固然需要閱讀這一部經 研究法相唯識的學者 想要在這個唯識教理 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的話 尤非多讀此經不可 那一定要好好的把這一部 解深密經讀透 讀熟 尤其是對唯識宗 對法相宗 特別有興趣的人 捨斯奚歸 你如果不研究解深密經 那還能夠研究哪一部呢 不可能 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 說六經十一論當中 唯有這一部解深密經 是專談唯識宗的 在於整個佛法的 一個了解裡邊 一個基礎性的了解 談到的哪一種問題呢 像八識 二諦 三相 三無性 乃至於三乘的問題 在我們這個解深密經裡邊 它都有談到 甚至於我們還可以 往前來跟它追溯到 這個印度佛教時期 當時這些論師們 他們非常用心的 在研究 在探討 在爭論這些問題 解深密經也都有談到 所以如果好好的 把它的每一段文 能夠深入的去了解的話 對於整個佛法的認識 應該都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可以說 藉著這麼一個課程 大家撥出一段時間 好好的來了解 這一部解深密經 必定能夠對於我們佛法 一個佛教的教義教理 能夠經過兩千五百多年 還能夠在這個世界裡邊 甚至於 不管只是我們亞洲 歐洲 非洲 美洲 澳洲 都可以去研究的 雖然說研究的主題會不一樣 但是都是我們佛法的一份 都是教義教理其中的一點 你如果能夠從哪一個角度 裡邊去了解的話 都是可以一樣的 達到於佛法的中心 都可以達到真如的境界 解深密經它最主要的 因為是法相唯識宗所根據的 要記得哦 它是法相唯識宗 所談到的 是我們世間的一切萬法 它是怎麼來的 世間的一切萬法由心來的 所以一切萬法由心所變的 由心所呈現出來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理解當中 世間 只要是心識的種子 所呈現出來的 就叫做有它的實體性 由心識 阿賴耶識的種子 所顯現出來的 是心法 是色法 它都有它的實體性 但是講到這個 有實體性的這個問題 有的人會迷糊掉 咦 世間的一切法 不是都是無常的嗎 不是都是沒有它的實性的嗎 要到什麼 要到那個不可思議的 無為的境界 真如的境界 才叫做有實體性嗎 這一個就是再另外一層的解說 又是另外一層的 從世間法跟出世間法 來作解說的 所以世間法的一切都是假法 所以世間法的一切 都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成 都是不離生死的 唯有出世間的無為 出世間的這種的究竟 才有它永遠不變的理體 我們現在把它縮到於 唯識宗 法相宗的立場來說的話 一切萬法心識所變 所以有心識的種子 所呈現的就有它的實體 如果不是心識的種子 所呈現的 就沒有它的實體 就是假法 那麼這個是兩種不同的 一種程度來作解說的 所以一講到有實體 無實體的時候 我們就要站在唯識的立場 來作解釋 來了解 不要再從這個出世間的法 來說它的有實體跟無實體 那就會搞迷糊掉了 所以往後我們所看的 大家精神上 要稍微的集中一點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