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佛說阿彌陀經04 淨界法師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這一科是講到引大眾同聞 說明參加彌陀經法會的大眾-剛剛講到的是丁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 常精進菩薩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在經文當中-列出了四個菩薩的名稱 這當中值得說明的-就是彌勒菩薩 在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抄】當中 他說在阿彌陀經法會當中 彌勒菩薩來參加法會-有很深的意義 也就是說彌勒菩薩 彌勒具聞此經-龍華必說此經 故知此經 流通無盡矣 在三世諸佛弘法的因緣中-法門的流通是不一樣的 有些佛的出世-演說【法華經】 可能不講【楞嚴經】-不講【金剛經】 有的佛出世講【金剛經】-不講【法華經】 也就是說佛陀的弘揚法門-是隨眾生的根機而有差異 但是淨土法門-卻是每一尊佛都要弘揚介紹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 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眾生 只要你的方法正確-就有辦法跟佛的功德感應道交 就是你-把跟佛感應道交的因緣抓住了 一切法因緣生 你創造了因緣-自然就有果報 所以說跟佛陀感應道交的法門-是不揀別 他是一個善根深厚-或是苦惱眾生 不用揀別 所以這個法門佛陀可以-在一切的因緣當中來宣說 所以彌勒菩薩的在場-也表示他得到法門的傳承 在龍華三會的時候-也會把這個法門宣揚出來 這是講到菩薩眾 再看丁三的天人眾 看經文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前面的兩個眾-可以說是比較單純 是聲聞或者是菩薩 這個天人眾 有的祖師的科判-是把他判做雜眾 複雜的雜 雜眾就是說其他的有哪些呢 及釋提桓因等-「天」當然天界的眾生 乃至於無量諸天大眾俱 「大眾俱」包括了阿修羅-包括了鬼神 包括了這些畜生莽蛇等等 就是所有的-除了聲聞、菩薩以外的 所有的五道眾生 除了地獄以外的五道眾生-都參加了 這個雜眾當中 智者大師在解釋「雜眾」 當然每一部經典-都有一些雜眾 就是複雜的大眾 智者大師說-為什麼在佛陀講經的時候 有些人是現尊貴身 尊貴身當然是兩隻腳的-或者天或者人 有些人是現蟒蛇身-卑賤身來聽法 這當中的因緣-智者大師也做一個說明 也就是說 在佛法的修學當中-主要是戒教二門 就是第一個-判定一個人的修行 第一個戒行的操守如何 第二個對於教法的學習-對於事理的觀照是不是正確 當然這是屬於智慧的善根 「教」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乘」 大乘小乘的乘 因為「教法」的智慧-能夠使令我們到彼岸 所以叫「乘」 智者大師說在修行人當中 在一般人當中是分成四種人 第一種人叫做戒急乘緩-就是說修行的內涵 「戒急」-是一個道德很高的人 他的行為-都是合乎道德標準的 像一貫道的、天主教的-乃至於基督教的信徒 他們都有一些美好的德行 但是乘緩-對佛法的栽培是不夠的 你叫他聽聞佛法-他排斥 這種人得到尊貴身-因為持戒的關係 生生世世-因為善業的因緣得到尊貴身 但是跟三寶沒有結緣 所以就不能招感-在有佛法地方出世 就算有佛法的地方出世-也不會去聽聞信受奉行 這種人-當然就沒有得度的因緣 這當然也是他自己的選擇 就是戒急乘緩 第二種人是屬於戒緩乘急 這個人在行為上-是比較隨便 可能內心當中有一些煩惱 遇到惱怒的因緣就控制不住-就會造一些殺盜淫妄的罪業 戒行是比較鬆弛-有些虧損 但是這個人的乘急 他對佛法的好樂-也是特別的強烈 他也願意參加佛法的-聽經的法會 共修的法會 栽培他內心的善根 這種人在成佛之道當中-容易跟三寶結緣 因為他過去有三寶的善根 他就很容易生長在-有三寶住世的地方 但是因為他戒行有虧損 所以他往往是-用卑賤的色身來學佛 他可能變成大蟒蛇-變成阿修羅 變成鬼神的色身-就不是尊貴身 佛陀說法的時候-他也參加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這個因緣-就是戒緩乘急 第三個是戒乘俱急 這是修行人當中-最好的一個標準 就是說這個人本身-戒行是非常的清淨 自我要求很高-有克制力 而且對佛法的善根-也特別的積極 內心有善根 這種人在成佛之道當中 他就容易以尊貴身-或者天或者人的色身 來學習佛法 他到佛陀的地方來-現出尊貴的色身來學佛 可能現出國王相-大富長者相或者天王相 為什麼呢-因為他戒乘俱急 第四個是戒乘俱緩-這最糟糕了 他的戒行有虧損 而且對佛法的善根-也沒有栽培 在三界當中-他的生命大部份在三惡道度過 偶爾達到人身-他也不相信佛法 很快就墮落 所以智者大師說-生命當中兩個因緣 第一個六道的升沉-是由持戒之有無 我們判定一個人在六道當中 他是得到尊貴的果報-或是卑賤的果報 是由看持戒的有無 第二個見佛聞法-由教乘之急緩 這個人在六道當中 是不是能跟佛法結緣-是不是能夠得度 是看他對佛法的-善根栽培深厚 所以從這兩個因緣觀察就知道 為什麼-在參加阿彌陀經的法會當中 大家都對佛法有善根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是現出家眾的僧相 有些人是現在家的菩薩相 有些人是現鬼神相-天人相等等 就是他們的因緣-各有各的因緣 所以這個果報就各式各樣 以上是說明-整個法會的六種成就 來啟信於後世 再看乙二的別序 別序就是別於一般經典的 這是本經特有的 又叫做發起序-就是發起一部經的因緣 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我們把這個文先做一個消釋 爾時就是-在與會大眾集會的時候 佛陀是主動的告訴長老舍利弗 當然告訴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從是」-「是」指的是娑婆世界 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說明這個方向是在西方 它的距離有十萬億佛土 一個佛土就等於-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了 等於是距離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 這當中有兩個東西存在-先看第一個 「有世界名曰極樂」 這是說明在西方的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依報的國土 這個依報的國土-名稱叫極樂 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 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裡是說明正報的佛陀-佛陀不但是快樂 更重要是有佛陀的出世-有佛陀的說法 這個地方等於是 佛陀把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先做個總標 關於這一段經文的注解-我們看附表第二 附表第二是說明-總標極樂「依正二有」 這當中我們先分成兩段 第一段是個別解釋-第二段是做一個總結 先看第一段的別釋 別釋當中先看第一小段 二有、現在 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 勸願序也 佛號阿彌陀 勸持名妙行序也 蕅益大師把序分-判作信、願、持名 信願行 先看第一段 「二有」-「有」就是存在 存在就是說-它不是希望的一個東西 它是存在於-有時間、空間的一個東西 「二有」-第一個「有」是指的一個世界 世界的存在-依報的存在 第二個「有」是正報-有佛陀的存在 這個是講空間 這「有」是存在於什麼時空呢 是「現在」-存在於現在 這樣子有勸「信」-有引發我們對淨土信心的功能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學般若經的時候 往往會有一個看法-特別是禪宗的大德 有些人就會說極樂世界-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 也就是說 當我們內心當中-是清淨的時候 我們就是在極樂世界 當我們是染污的時候-我們就在娑婆世界 說極樂世界只是一個表法 但這樣子講就不對了 因為在本經中很明顯的說明-整個法會的生起因緣 有佛陀的說法-有時間、處所、與會大眾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就是說佛陀在本經當中-很明確的說出 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存在 這不是表法 當然所謂存在-一定要有時間、空間的因緣 所以「二有」當中有勸「信」 第二個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 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安立作極樂 它有種種安樂的功德 這當中就是-勸我們發願往生的意思 第三個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也 極樂世界是這麼的殊勝 我們要怎麼去呢-如何修行呢 佛陀講出佛的名稱 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行方法-就是要持名 我們要不斷的憶念-阿彌陀的聖號 這是往生的正因 所以整個序文當中-就有信願持名三種資糧 我們看第三段總結 「今現在說法者」-揀上─依、正─二有 非「過去」已滅-「未來」未生─ 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 速成正覺也 這裡為什麼講-「今現在說法」呢 是說明前面的依報國土-跟正報的佛陀 這兩種的存在性 在時空上不是過去已滅的國土 所以這個國土很莊嚴-但可惜這個國土已經消失了 因緣已經結束了 或者說是「未來未成」 這個國土-還是某一個菩薩 在因地當中發願-還在積功累德 所以這個國土還沒有成就-我們必須要等待 佛陀講「今現在」 強調現在就是說-這個國土不是過去已滅的國土 也不是未來未成的國土-而是存在於現在的國土 這樣講有一個內涵就是說 鼓勵我們要趕快把握因緣-發願往生 親覲佛陀聽法 趕快成就無上菩提的佛道 這裡的「今現在說法」 當然這裡-蕅益大師很強調「今現在」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因緣所生 是由眾多的因緣-所構成的一個生命的相貌 因緣所生法 當然就說明了生命-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就好像是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去期待-我們來生會飄到哪裡去 我們的生命死亡以後 也可能會隨業力之風-飄到天上 飄到人間 飄到三惡道去 就是我們對來生-完全是做不了主 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把握的就是今生而已 我們凡夫的心情-很容易就是下不了決心 悠悠泛泛 想說反正阿彌陀佛的壽命-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現在阿彌陀佛才十劫-時間還多的是不用緊張 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 當我們錯過這個人生的時候 那麼以後的生命-就是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因緣 不可預知的因緣 古德在講淨土法門的時候-講一個譬喻說 好像說我們在山壁當中 一個很高的山壁-中間有一個山洞 這個山壁-我們上不去也下不來 我們困在這個地方 好不容易有一條繩子-它剛好是因緣具足飄過來 如果我們捉到繩子 我們就可以隨順繩子-就跑到一個安樂的處所 但是繩子只來一次而已-它飄過來 你這次沒有抓到 它再回去了以後 下次是不是能夠再飄過來-就不確定了 「今現在說法」就是說 我們今天能夠把握的因緣-就只有現在 假設我們今天到三惡道-沒辦法修行 三惡道的果報太苦惱 假設我們善業想到天上去-天上的果報太快樂 也不能修行 等到你到天上的果報享盡了-三惡道的果報享盡了 回到人間的時候-又不知道經過多少時間了 可能阿彌陀佛已經滅度了-這個國土消失了 那我們就必須要等待-另外一個法藏菩薩 重新發願-重新創造一個國土 所以這個地方是說 我們應該要趁現在的生命-得到淨土法門 就應該趁今生趕快求往生 是這個意思 好 我們回到經文來 這個地方是說明別序 這個地方的別序-有一點也要做一個說明 就是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這段經文等於是不問自說 一般的佛法-都是有弟子來請問 佛陀才宣說 譬如應病與藥 但是在本經中事實上是-佛陀主動的告訴長老舍利弗 這當中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意思就是說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 因為淨土法門的特色是 凡夫的心-跟佛陀的功德感應道交 這件事情是甚深甚深 所以與會的聲聞跟菩薩-沒有能力能夠發問 第二個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它的法門特別廣大-不必揀別根機 也不必等待眾生的發問 你今天是肝病-要給你一個肝病的藥 你胃病要給你胃病的藥 但是淨土法門-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 所以就不必等待你來求醫生-就可以隨便的給阿伽陀藥 因為這個藥是-任何人都可以修行的 只要具足觀照力、調伏力 你在苦惱的當中-你在罪業的當中 都有辦法在任何時空的因緣-跟彌陀感應道交 他不必說一定要任何的修懺-要什麼因緣都不需要 所以這裡等於是佛陀-可以主動的宣說這個法門 是這個意義的 再看甲二的正宗分 前面等於是把本經的與會大眾-本經的發起因緣做一個說明 這以下是正式說明-這部經的內容 正宗分等於分三科-我們先看第一科 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佛陀在介紹淨土的時候-是先介紹果地的功德 再介紹因地的修行 首先先廣泛陳述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 來啟發我們的信心 先介紹依報莊嚴 依報莊嚴分兩科-先看丙一的依報妙 先看依報佛土的莊嚴 依報妙又分兩科-先看丁一、徵釋 有一個徵問跟解釋 先看徵的地方-看經文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佛陀招呼一聲舍利弗說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理由-能夠安立做極樂 佛陀在解釋本經-多數來說是以問答的方式 當然這個問題-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 這是一個甚深甚深的法門 佛陀只好自己回答 我們看下一段經文 佛陀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 為什麼極樂世界的國土-有資格安立做極樂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分兩部分來回答 己一是約著能受用-就是約著正報身心 正報的眾生 第二個是約著所受用-就是約著所受用依報的國土 來說明極樂安立的因緣 先看第一段-約著能受用解釋 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就是因為這裡的眾生 他的身心世界是沒有眾苦-而且是「但受諸樂」 因為這樣的理由-安立做極樂 這裡看附表第三-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附表第三是解釋 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這裡事實上在經文當中-主要是講到極樂世界的情況 但是蕅益大師在解釋的時候-他是用對比的方式 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做對比 先看娑婆世界的相貌-娑婆─苦、樂─雜 其實苦是苦苦 逼身心故-樂是壞苦 不久住故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得到一個果報體 當然是有色身-有精神 所謂的心 身心的果報體-基本上是苦樂參雜的 我們的果報體-沒有一個人是圓滿的 也沒有人是完全壞到底的 也就是果報-完全是由業力所創造 每一個人在因地的時候-造了善業 也造了罪業 所以我們果報體-就變得錯綜複雜 有些人健康-但是他貧窮 有些人非常富貴-但是他多病 就是果報體變成非常複雜-苦樂參雜 當然這是從表面上來說 從真實的本質上來說 其實苦是苦苦 逼身心故-樂是壞苦 不久住故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如果今天不看表層的東西-看到果報體的內涵 我們會發現不如意的境界-這件事情的確是「苦」 病痛 醜陋 各式各樣的貧窮 這種災難-這種果報出現的時候 對我們身心都是逼迫的 這個是苦-我們很容易理解 快樂的果報也是苦-是壞苦 因為不久住故 但是「壞苦」-一般人就不容易參透 快樂的果報是壞苦 這件事情-一般人很容易產生障礙 快樂果報現前的時候-就很容易迷惑顛倒 意思就是說 我們凡夫的心情-跟快樂果報接觸的時候 或者是有美好的眷屬-很健康 很富貴 妳跟快樂果報接觸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愛取的煩惱、執著 你會希望今天如此-明天如此 乃至今年如此-明年如此 每一年都是這樣 妳心中會有這樣的期待 但不幸的是-這個果報是無常變化的 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 所以我們知道佛法講「苦」 就是說快樂的果報-給我們一種不安穩性 樂本身夾帶痛苦-因為不安穩 好像我們今天買了一間房子 我們依止很多的資糧 三個資糧買了一個房子 這個房子是我的歸依處-我可以高枕無憂 其實是不對的 這個房子雖然建材非常好-環境也非常好 但這個房子是在地震帶 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地震 也就是說-為什麼佛陀要我們出離三界 如果我們今天聚集善業-來換取人天的果報 難道這個果報-不能當歸依處嗎 為什麼-佛陀一定要我們離開三界 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他想出來 因為三界的的果報-本身是不安穩的 說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我們在流轉當中-我們生命是不斷變化 一下子做大富長者 果報享盡以後-一下子變成螞蟻 螞蟻以後-受了很多的痛苦折磨 然後又變成一個人-好不容易起慚愧心 開始修習善業 修習善業以後-福報現前 又開始放逸 放逸以後把福報享盡了-又變成一條流浪狗 換句話說在三界流轉當中 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的生命永遠充滿著恐懼 因為不知道災難-什麼時候到來 不知道我們心中的罪業 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什麼時候起現行 來破壞我們的安樂 所以不安穩性-就是痛苦的本質 因為它給妳沒有安全感 所以「樂」是不久住故 所以它也不能當歸依處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我內心中沒有痛苦的感受-也沒有快樂的感受 就在那邊走過來走過去 但是這也是苦-為什麼?「性遷流故」 因為得到三界的果報-本身的身心世界 每一剎那都在遷流變化當中 而這樣的流動性-相對於涅槃來說是不寂靜 當然這「苦」是比較微細的 三個苦我們要去參透的是樂-快樂的本質夾雜痛苦的毒藥 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壞苦」是比較要思惟觀察的 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是這麼回事 那麼極樂世界又是怎麼回事 「彼土」永離三苦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 乃名極樂 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沒有苦苦、壞苦、行苦 他是一種絕對的安樂-所以有資格安立做極樂 這個地方我們翻到經文來 這個地方-等於先說明正報的身心 在極樂世界往生的眾生 他的身心世界-沒有苦苦、壞苦、行苦 而且有種種的三昧樂-乃至於涅槃樂 總之就是一種大乘法樂 再看第二約所受用解釋 這個地方是約國土 前面是約正報-這是約依報 我們看經文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個地方講到住處莊嚴 極樂國土的外觀是七重欄楯-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這個地方是講到住處的莊嚴 先看七重行樹-就是極樂國土有很多的樹 這「樹」舉出一個單位-就是七重 七重等於是七行 在樹的上面有很多-珍珠所串成的羅網 宮殿就在珍珠羅網的中間 七重欄楯-欄楯就是欄杆 樹跟樹中間有很多的欄杆-來作為界限做一個圍牆 所以七重欄楯-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等於是在說明極樂世界-這些樹上的宮殿莊嚴相貌 極樂世界的宮殿-等於是我們居住的處所 在無量壽經說有兩種 一種是地上的宮殿 有些人喜歡住在地上-就住在地上 有些人覺得住在樹上-視野比較好就住在樹上 在無量壽經是講到兩種宮殿 本經主要是講出樹上的宮殿 前面經文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 七重行樹 是講出它的外觀-這以下講出它的材質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不管是寶樹羅網-還是羅網裡的宮殿 都是金、銀、琉璃、玻璃-四種的珍寶所周匝圍繞而成 所以它有資格稱為極樂 這個環境的莊嚴殊勝 這地方是說 比如今天有人-願意移居到加拿大去 他有意願移民到美國去-當然他不會盲目的去 他一定要比較一下 美國人的正報怎麼樣-他的身體健康高大莊嚴 美國人的依報環境怎麼樣-空氣品質怎麼樣 住的房子怎麼樣-水質怎麼樣 都是要把依、正二報-來做一個判斷 所以蓮池大師說極樂世界 為什麼阿彌陀佛-要把它創造這麼快樂的境界 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抄提出這一點 大師回答說 因為極樂世界所攝受的眾生-不完全是聖人 因為他三根普被 身為一個法身菩薩-他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應 他住在哪裡-對他是沒有差別的 他內心當中-跟他內心的聖道相應 自然生起常樂我淨的涅槃安樂 但是身為一個凡夫 外在的環境-對他影響就非常嚴重 可是阿彌陀佛不但考慮到 一個往生的人-可能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但也可能是一些造罪的眾生 眾生的境界是心隨境轉 所以規劃一個比較安樂的環境 對眾生來說-對他的安住、學習都有幫助 蓮池大師說 阿彌陀佛把極樂世界-創造成一個安樂的果報 對聖人沒有影響-但對凡夫有攝受的作用 所以這個地方是 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是彌陀的用心 這個快樂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 但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觀念 你一定要把它觀照清楚-就是快樂有兩種 一個是我們要追求-一個是不能追求 在【瑜伽師地論】說 快樂有一種叫做五欲樂-一種叫做聖道樂 這種五欲的快樂-本身是夾雜很多過失 很多的障礙 這地方的快樂我們要放棄 另外一個是聖道樂-他跟寂靜聖道相應 這是我們要追求的 極樂世界的安樂-是一種聖道樂 這地方我們要簡別出來 這個地方等於是一個總說 現在還有五分鐘-我講一個小故事公案 跟經文互相對照一下 這個故事是說在【維摩詰經】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叫持世比丘 持是執持名號的持-世是世間的世 持世比丘本身不是住在僧團-他是住在茅棚修行 他是非常精進修行的比丘 經常在茅棚修行空無相無作-修三三昧 有一天魔王-因為嫉妒比丘的修行 想要障礙他 破壞他 魔王去破壞他-不是現出魔王的身相 他是現出釋提桓因的身相-帶著八萬個天女 浩浩蕩蕩的到了-持世比丘修行的茅棚圍繞起來 在那個地方唱歌跳舞 持世比丘內心中入三三昧-觀一切法空 無相無作 他也就不隨妄轉-安住在內心聖道功德中 魔王看敲鑼打鼓沒有產生作用-就乾脆走到茅棚裡面去 跟比丘說:善哉比丘-如此修行值得大家讚嘆 我現在決定-把八萬個天女全部供養你 持世比丘說-我是一個比丘 你供養的東西-非比丘所應該獲得的東西 天女-不是比丘所應該收取的東西 所以就拒絕了 拒絕了以後-魔王堅持要把天女送給他 在僵持之下-維摩詰居士就出現了 維摩詰居士-當然是一個大威德的境界 當然魔王身為魔王-也是天人 就用神通力去觀察-維摩詰居士的內心 他也知道維摩詰居士-內心的三昧力甚深不可思議 所以魔王一看到-維摩詰居士現前的時候 就趕快要逃離現場 但是他的腳不能動 這時候虛空就說話 魔王你剛剛已經做施捨心-要把天女施捨給持世比丘 所以持世比丘不能接受 維摩詰居士說-他是大富長者可以接受 你應該把天女送給維摩詰居士 魔王只好心不甘 情不願-把八萬天女送給維摩詰居士 這個居士就浩浩蕩蕩-帶著八萬個天女 回到他大富長者的家宅去了 回去以後-居士就問天女說 你們在天上是做什麼事情 他說居士 你不知道-我們在天上很快樂 我們在天上都不用工作 天人是衣食自然 我們整天的工作-就是玩樂唱歌跳舞 坐著車到處飛揚 居士就說-你不懂 這是顛倒 這種快樂也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 有老病死故 非實安樂住 居士就開顯真理跟她們說-妳這種的快樂有煩惱的障礙 有罪業的障礙-有老病死的障礙 不是我們該追求的 天女說-我們習慣享受五欲的快樂 你要我們放棄五欲的快樂-我們追求什麼快樂呢 居士說:有大乘法樂 這時居士就叫她們-要學習發菩提心 修慈悲觀 以這種慈悲心-內心中的法樂 居士叫天女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果然天女照著這樣做以後 在每一個修持當中-都產生一種大乘的法樂 經過一番教導以後 這些天女就放棄-這種粗重有過失的五欲樂 受用這種清淨的大乘法樂 經過一個時段以後-魔王又來找維摩詰居士 魔王說-我聽說菩薩要修布施的 菩薩要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布施給眾生 我現在向你乞求-這些八萬天女 你再送給我 維摩詰居士-好 送給你 帶回去 當天女臨走時-向居士告假 我們現在經過你的教導 我們不再好樂世間的五欲樂-好樂大乘法樂 回去以後怎麼安住 居士說-你回去要修無盡燈法門 第一、繼續修大乘法樂-內心中生起光明 把這個法門輾轉相傳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故名無盡燈 天女就照這個方法回去了 就把大乘法樂的法門-到天上輾轉弘傳出去 這個意思就是說 我們內心當中-對於樂受要做一個觀照 也就是說 我們今天在世俗的五欲-會出現樂受 我們今天去佛堂拜佛靜坐-修慈悲觀或者修善法 也會產生樂受 這兩個樂受是不同的 一種樂受是夾帶著過失-一種樂受夾帶著功德 也就是說五欲樂的樂受-會讓你付出痛苦的代價 這種美好的食物-是夾雜著毒藥 有一種樂受是沒有毒藥的 所以我們對快樂的本質-要觀察出來 這個地方是說 其國眾生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這說明極樂世界的快樂-不會引生過失 這種快樂會引生一種-解脫聖道的力量 所以才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快樂當中-沒有痛苦的成分在裡面 這段經文等於是一個總標 把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做一個總標 以下的經文-把依正二報的功德詳細的開展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 ?? ?? ?? ??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