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佛說阿彌陀經1 淨界法師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好 請放掌 這次很歡喜-有這個殊勝的因緣 來跟大家共同的學習-這部【阿彌陀經】 在我們正式講述課程之前 我想簡單的說明-我們學習本經的一個目的 基本上每一個人-學佛的因緣是有差別的 有些人是在順境的因緣之下-受到佛法的感動而學習佛法 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刺激-在這種因緣之下而學習佛法 所以基本上-我們講因緣所生法 生命的確是有很多的因緣-是一個多元化的生命 但是當我們迴光返照-我們內心的深處 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 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 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離開痛苦而得到安樂 但事實上-我們從經典上的學習 或者我們自己生命的體驗 我們回顧我們的生命 其實我們的生命-是充滿了痛苦 佛陀在【法華經】上說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來觀察-三界的生命的本質 就像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 雖然這個房子裡面-有許多安樂的資具 但是這個房子-是燃燒的房子 這個本質是不能改變的 雖然有些人在生命當中-積集一點善業 他有一些健康 有一些莊嚴-有一些美好的眷屬的差別相 但是每一個有情眾生-在流轉當中 他都必須承受-老病死的這種大火 這種本質是不能改變的 雖然我們希望離苦得樂 但是現實的狀態-跟我們內心的希望是違背的 所以我們今天透過經論的學習-我們知道 我們希望生命離苦得樂-唯一的方法 就是趕快離開三界的輪迴 追求出世的涅槃 這是唯一的方法 因為三界當中的流轉 每一個生命-都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痛 這個是不能避免的 換句話說 如何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尋求一種出世的解脫 是每一個佛弟子共同的願望 因為這是離開痛苦的-唯一的方法 追求出世的涅槃 在佛法當中-基本上是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可以選擇聖道門 或者是一個自利修行的法門 你可以透過佛法的聞思修 在內心中產生一種清淨的-戒定慧的正念 由這種正念的力量-消滅內心中無始的無明妄想 這個叫做自利修學的法門 第二個選擇-你可以選擇淨土門 就是由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而成就解脫的方法 這兩個方法 龍樹菩薩做了一個比較說 聖道的修學-自利的修學是屬於難行道 而淨土的修行-仰仗佛力的加被往生淨土 這叫易行道 換句話說 這兩個修學方法的主要差別-在難跟易的差別 因為你今天選擇聖道門-必須要多生多劫的流轉 在流轉當中追求增上生 而且我們內心當中-要栽培一種清淨的正念 要抗拒無始的無明妄想-這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 假設淨土門是我們所選擇的 我們今天真實的可以仰仗-今生的因緣而求生淨土 在淨土當中成就聖道 所以淨土門本身是一種易行道-也就是說今生能夠成就的法門 在淨土法門的修學經論當中-有一百二十部的經典 在藏經裡面講到 淨土的修學-有一百二十部經典 印光大師在開示當中提到-在所有的淨土經論當中 阿彌陀經是文簡義賅-辭約理富 文字非常的簡要 -但是它的內涵卻非常的豐富 他把淨土的果地的莊嚴-因地的修行非常扼要的說出來 所以當我們今天選擇淨土門-就意味著在成佛之道當中 決定能夠避免很多-不需要的流轉的痛苦 相對聖道門來說-對我們有很多次的輪迴 在淨土的修學當中-我們可以這樣講 【佛說阿彌陀經】-是一個必修的課程 他能夠簡單扼要的-掌控整個修學的大綱 所以這個課程的確是 可以使我們今生達到解脫生死-成就涅槃 離苦得樂的目的 這是簡單的說明-我們研究這個課程的目的 好 現在我們看講義 看第一面 將釋此經 大分為四 解釋【阿彌陀經】分成四科 甲一是解釋經題 一部經的經題-都是總持整部經的要義 所以我們可以從經題當中-了解一部經的要義 第二個經文大意 在進入經文解釋之前-我們把本經的修學綱要 做一個扼要的說明 這部經到底是怎麼的修學方法 第三隨文釋義 隨文解釋 這個是正式的-可以說是正宗分 把經文裡面義理加以解釋 第四結示勸修 我們研究這部經以後 我們再做一個扼要的回顧-把經文的要義再做一個總結 我們先看第一科-解釋經題 本經的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 有六個字 六個字當中-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來解釋 第一個是解釋它的別名 第二個是解釋通名 這個別名就是每一部經-有它個別的名稱 它不共於其他經典的名稱 別名等於是前面的五個字-「佛說阿彌陀」這是別名 「經」是通名 是通於一切經典的-跟一切經典共通的 別名當中先看第一解釋「佛」 【佛說阿彌陀經】-「佛」是什麼意思 我們看講義-佛者覺也 具足三義 一、自覺 二、覺他-三、覺行圓滿 即此土能說之教主-釋迦牟尼佛 我們解釋佛分成兩段 第一個先從總相來說-第二個再從別相來說 講到佛-當然我們講學佛 佛陀的境界-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到底什麼是佛-佛者覺也 就是說所謂的佛 就是一種徹底覺悟生命真相的-叫做佛 雖然佛有很多的功德-有很多的三昧神通 但是這些功德-一定必須有覺悟 所謂智慧的引導 這些功德-才能夠變成一種清淨的功德 所以在無量的功德當中 佛陀以覺悟-來總持佛的一切功德 因為它是所有功德的根本 就是他一切的功德 都是從一種覺悟的智慧-發動出來的 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這個覺悟當中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覺」 自覺是一種內心的覺悟 換句話說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自利的功德 自受用的部分 「覺他」是讚嘆佛陀的大悲心 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 這是屬於利他的功德 「覺行圓滿」-是指悲智雙運功德圓滿 當我們把自覺跟覺他-這兩部分做圓滿了 就是覺行圓滿 揀別他不是因地的菩薩 因為菩薩也有自覺-也有覺他 只有佛在自覺、覺他方面-是功德圓滿的 就是說-我們對佛這個字的體驗 就是「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他內心是不顛倒的 不像我們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 有很多情緒的顛倒 他內心是念念生起觀照的 這個就是不同的地方 觀照生命的真相-這個地方可以簡單的說一下 既然佛的功德-是以智慧為根本 佛陀到底具足什麼智慧-我們應該解釋一下 在我們流轉當中-學習佛法第一個就是正見 佛陀引導我們-如何的去觀察生命呢 佛陀在大乘經典上說-恆轉如暴流 就是說-生命就像是一個快速的水流 這個水流的-整個的運行過程當中 他具足恆跟轉-兩個不同的相貌 第一個是恆-是一種恆常相續的 這個地方就是說 第一個用恆常相續的角度-來觀察生命 就看到了所謂的-因果絲毫不爽 所謂在佛法的名詞-叫做業果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對生命的回顧 就是說我們過去-有很多痛苦的果報出現 這個果報不是上帝創造的 它也不是偶然出現的 那是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 這個罪業表現出來了-就是出現了痛苦的果報 或者是生病-或者是醜陋 或者是貧窮-或者是各式各樣的災難 這都是我們內心有罪業-才會出現痛苦的果報 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會出現安樂的果報 比如說我現在的眼睛 眼睛很正常-還看得到東西 眼睛很正常-也不是上帝創造的 那是因為有善業 所以我現在耳朵-能夠聽得到東西 我的腳還可以走路 所有生命的安樂-都是由善業所創造的 這樣子講 所謂的因果相續-我們應該怎麼去思惟這件事呢 說從水流上來體會生命的-因果道理會更加的貼切 就是說從一個流動的水流-我們隨便找出其中一個點 當然這個點是流動的 這個點對望的過去-是在承受果報 有的前面的水是髒的水-到現在這個水就髒 所以我們每一個點-是在受用過去的果報 我們每一個點-又在創造一個新的因地 你內心當中-今天受用正報的五蘊身心 也去受用現在所有人事的環境 這個環境-都是過去的業所創造出來的 有些人正報的果報-特別的康健莊嚴 人事因緣也特別殊勝-那是因為你過去善業強 有些人的正報卑賤-人事因緣障礙重重 這個是罪業的因緣 當然這個果報已經出現了 感覺上不是很重要-因為它很快就會過去 重點就是說 你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這個果報 說眾生畏果 菩薩畏因 眾生的生命-只看到目前的果報 要讓他快樂 乃至於不惜任何的手段-犧牲來生的痛苦在所不惜 但是菩薩在面對果報的時候 他會觀照-這個果報是過去的業力 把它承受-把它度過去就好了 所以菩薩更在乎的是 他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果報 因為他每一個造作-又是一個因地 這個水流-又會影響到後面的水流 所以我們在覺悟的時候 第一覺悟就是相信生命-這個因果是不斷相續下去的 這是第一個觀照 當然透過因果的觀照-我們開始會強迫自己斷惡修善 因為我們不喜歡痛苦 而痛苦的因緣是由罪業招感的 所以我們開始強迫自己-要求自己盡量不要造罪業 我們不但不喜歡痛苦-我們希望安樂 所以我們會勉強自己積集善業 這是為來生做一個佈局-給未來的生命積集善業 這是透過業果的觀照 我們開始勉強自己斷惡修善 但是這樣子的觀照-基本上是不夠的 如果我們的智慧-是停留在這個階段 是安住在善業 這內心當中-就會感覺到有相的得失分別 還是使令我們不安穩 所以佛陀進一步-要我們觀照無常的道理 就是所謂的「轉」 雖然本身-由善業創造可樂果報 但是可樂果報是變化性的-它不能把可樂果報當歸處 所以我們開始-從無常的變化當中 我們知道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 在整個生命的剎那剎那變化中-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自我意識是不存在的 所以透過無常的觀察-就觀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 就從「有相」的境界-進入到一種「無相」的空性 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安樂更加的堅固 更加不可破壞了 從因果的道理的變化性-就觀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 進一步的能夠從空性當中-觀察到所謂的水流 其實它的本質就是水 就從變化性當中-觀察到不生不滅的佛性 這個時候遠離「空有」二邊-而進入到「中道」的佛性思想 我們開始-以無所得的心來修學善法 所以這個地方的佛就是說 蕅益大師經常在開示-在【靈峰宗論】說 從一個人能夠產生高超的品德-是來自於他有高超的見地 還說這個人怎麼不簡單 他為什麼能做出-這麼大的犧牲奉獻 其實他內心當中-有觀照的智慧在支持他 如果我們今天內心-沒有道理的支持 只是靠著一味的宗教情操-強迫自己去斷惡修善 這樣的行為絕對不能持久 只要遇到逆境的刺激-很容易就退轉 所以我們在修善的時候 一定要透過一種智慧的觀照-智慧的引導 這樣子的行為才能夠堅固 所以這個地方-在講到佛的時候 特別講到「智慧」 因為它是整個行為的引導者 這是一個總相的說明-再看別相 及此土能說之教主-釋迦牟尼佛 當然「佛」很多-十方三世佛 這個地方的佛-是指娑婆世界的說法主 也就是本經的說法主-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地方-是解釋佛的總相跟別相 再看「說」-說者悅所懷也 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 為說難信之法-令究竟解脫 故悅也 「說」本來是演說的意思 但是蕅益大師在解釋「說」-他的意思有更深刻的內涵 「說」是有一種歡喜的意思-「悅所懷也」 為什麼是歡喜呢 因為佛陀的心情-是以度眾生為本懷 因為佛陀自利成就-所以以度眾生為本懷 現在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 所以佛陀是講淨土難信之法-使令眾生依止修行而成就佛道 而究竟的解脫痛苦 所以佛陀的心情是歡喜的 這點在「蕅祖」的注解上 在解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的地方 眾生成佛機熟-這個地方說明一下 這個地方的眾生就是說-乃至五逆十惡的眾生 就是說-即使在過去的生命當中 也即使在今生的生命當中 曾經因為一時的糊塗-造了很大的罪業 內心當中有重大的罪業-攝藏在內心當中 使令你覺得弟子心不安 你現在能夠真實的懺悔-真實的依止淨土來修學 那就表示你成佛的因緣成熟了-你離苦得樂的因緣成熟了 所以這個地方的眾生成熟-含蓋的範圍非常廣 下至五逆十惡-上至文殊普賢 就是這個地方的眾生-應該從這樣去體驗 我們再看阿彌陀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光無量壽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引信願念佛眾生 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阿彌陀」是印度話 我們稱往生咒-說南無阿彌多婆夜 就是阿彌多婆夜 阿彌多婆夜-翻譯中文就是「無量」的意思 就是無量的功德莊嚴 在本經當中 釋迦牟尼佛-在描述阿彌陀佛的功德 是以無量的光-跟無量的壽來說明 無量光明 無量壽命 「阿彌陀」這三個字-在淨土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這三個字絕對不能忽略的 因為在整個修行當中 不管是你的因地-不管是果地 都跟無量光、無量壽有關係的 本經的經文 蕅益大師對阿彌陀這三個字-是有非常詳細的發揮 這個意思就是說-諸位在修淨土有一個概念 它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 也就是說你來生到淨土去-絕對不是你的功德所成就 你主要是靠佛的功德 這點是要清楚的 這跟一般的自力修學不同 自力修學 你未來生命正報的莊嚴-依報的莊嚴 那是每一點點滴滴-都跟因地的六波羅密有關的 但是淨土法門-可能一輩子也沒有修布施 也沒有很精進的持戒 乃至於沒有修種種的忍辱 可能一輩子當中-相信淨土只有一個月 而這一個月當中-已經在加護病房了 什麼事也不能做 但是你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 成就淨土的正報莊嚴-依報莊嚴 憑的是什麼-憑的就是「阿彌陀」這三個字 「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在因地的時候 表示一種名號的功德 無量光表示一種智慧-無量壽表示福報 佛陀的功德是-把他加持在阿彌陀的名號當中 我們內心中跟佛號接觸的時候 我們內心當中-也能夠得到智慧跟福報的功德 所以從因地的角度 無量光的解釋就是智慧-無量壽就是福報 從果地的功德上說 無量光表示一種空間的無礙-無量壽表示時間的無礙 一個空間 一個時間 蕅益大師說-因為有無量光的因地 所以我們在果地的時候-能夠成就廣大無邊的依報佛土 你看極樂世界的佛土-是廣大無邊的 為什麼呢 因為有阿彌陀-阿彌多婆夜 還有無量光 因為有無量壽的緣故 我們能夠召感-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 為什麼你到淨土去 彼佛壽命 及其人民-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 那是因為有無量壽 所以淨土法門-若因、若果 不管因地的持名-不管果地的依正莊嚴 都不離開阿彌多婆夜 這句話很重要 當然這是簡單的說明 到了經文的時候-蕅益大師會詳細的發揮出來 這個當然是阿彌陀的聖號 我們凡夫的名號-沒有多大的意義 所以這個人叫做長壽 他也不一定長壽-可能三十歲就死掉了 這個人叫大貴-可能他非常的貧窮 所以凡夫的名號-是一種虛妄相 但是佛的名號是名以召德 這個名號是有真實功德-他才能夠安立的 佛陀的名號 佛陀的身相-都是一種功德所召感 這個是把阿彌陀的意義解釋了 這個地方的「阿彌陀」-到底指的是誰呢 我們看第二段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引信願念佛眾生 生極樂世界 永階不退者也 在這個地方的「阿彌陀」-指的是極樂世界的導師 在因地發四十八願-創造一個極樂佛土 接引信願念佛眾生 這個信願念佛是-我們在積集淨土之因 我們成就淨土之因-不是來生做大國王 是生極樂世界-這是淨土之果 他的目的永階不退者也 值得我們注意就是這個地方 淨土的功德-主要是不退轉 永階不退者也-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就是說到了經文的時候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慈悲 會廣泛的介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莊嚴 這地方的莊嚴-當然會給我們安樂 但是這樣的莊嚴安樂-是不共於諸天的莊嚴安樂 其實諸天的宮殿-也是特別莊嚴 他的宮殿也是七寶所成 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同諸天的地方 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莊嚴-本身有一種聖道的力量 我們內心當中-跟功德莊嚴接觸的時候 能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在這一點-大家要把他分別出來 是不退轉的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 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之道 從凡夫到初果 這個位不退-這個地方是花的時間最多 而且也最為困難的 為什麼-這個地方就是容易進進退退 所以我們現在 諸位現在再得到寶貴人身 我們願意放棄放逸享受的時間-來到道場聽聞佛法 這表示什麼-表示我們內心當中有善根 我們既然有三寶的善根-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流轉呢 就是分段生死的隔陰之迷 這是我們永遠沒辦法-突破的一個障礙 凡夫的分段生死 就是說不能把每一生的-修行功德的能量累積起來 你前生可能修的很好 內心當中寂靜明瞭-一念不生 但是死亡以後-得到一個新的果報體 就完全忘掉你前生的因緣了 你內心當中心隨境轉 也隨你現在的外在環境-做一些跟修行沒有關係的事情 慢慢慢慢顛倒-受到痛苦的刺激 又開始學佛了 學佛以後又開始用功修行-達到一個狀態又死掉了 死掉以後-來生又重新開始 就是我們每一生當中-都曾經撥出很多時間來修行 但是我們沒有到達-一個程度的時候 沒有到達斷見惑的程度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 「惑業求斷猶胚器-經雨則化盡前功」 就是胚用泥土捏成-一個陶瓷的形狀 但是沒有去燒 還沒有定型之前-水滴下來又變成泥土了 變成泥土的又把它捏起來 下雨一下來-又變成泥土了 就是我們凡夫最大的障礙 我們不能-把每一生的功德累積起來 在淨土三要述義-這本書裡面講到一件公案 在清朝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叫做王鼎實 國王的王 寶鼎的鼎-真實的實 這個居士一出生的時候 當然他生長在富貴家-也是有福報力的 而且他的一個特色-從小非常聰明 他十幾歲的時候-就考上了秀才 到第十六歲-他要去考舉人 舉人不是在鄉下考-到京城去考舉人 他以十六歲的年齡考完以後-中了舉人 很高興 他的朋友請他喝酒吃飯 但是他喝完酒以後-生病了 病的非常嚴重-看醫生看不好 臨命終的時候-他交代他的朋友說 請你轉達我的父親 不要為我擔心-不要為我悲傷 其實我的出生是有因緣的 我前生是淨山寺的老和尚 淨是淨土的淨-山是高山的山 淨山寺的老和尚 我在淨山寺的時候 我是幼年出家-修學數十年積成大道 不容易啊-修了幾十年 老和尚-當然有時拿著念珠到處經行 我在經行的時候-看到那些大富貴人家 有時來寺廟求願 有時滿願的時候-來寺廟感謝三寶還願 那個富貴人家-很多車陣眷屬的境界 我內心當中生起了-一念愛慕之心 因為這樣子的愛慕之心-才投胎在富貴的王家 所以他說-他其實不是父親的真實兒子 父親事實上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他弟弟 這個地方-後面的古德就註解 他說修行數十年-一念的愛慕之心前功盡棄 就是說在我們的修行當中-如果煩惱沒有斷除到一個程度 只要內心當中 對於三界的果報-有一點愛取之心 那你就要繼續的流轉 而每一次的流轉-你都必須從頭開始 這就是一個退轉的問題 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點在不退轉 我們在研究經文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 「佛說阿彌陀」-這個地方是解釋別題 我們再解釋通題 一切金口 通名為經-此有五義 一結蔓 二顯示 三繩墨-四出生 五湧泉 這個地方的金口-金就是真實不變 佛陀的經典義理是-不隨時間空間而改變的 他是一個真理-所以叫做金口 「經」在經典上的解釋-有五種的意義叫做經 第一、 叫結蔓 結蔓是約著教經-是解釋經典的原教 「蔓」就是花蔓 本來花蔓是散落各地 我們用線把蔓串起來-變成一個花蔓 一個有特殊功能的花蔓 這是譬喻說-佛陀說法的時候 當初是在各處的說法-並沒有文字的記載 文字的記載-是佛陀滅渡以後弟子的結集 才有所謂文字的記載流通後世 所以在教經上-就以結蔓來做一個譬喻 第二是顯示-顯示約著理經來說 這個道理-當然是佛陀覺悟的 諸佛義理 非關文字 道理本來是不能用文字-但是諸佛義理也不離開文字 因為要施諸方便 佛陀要詮釋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他自己覺悟的 但是他要把概念-輸送到眾生的心中 那就要假藉文字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 這十個字-就有很多的道理在裡面 就是我們的內心-去憶持這個文字 我們就能夠把佛陀這些文字相-轉成內心的道理 變成佛的道理 佛的內心道理-要傳遞給眾生要靠文字 所以「顯示」-雖然都是一個文字相 但是文字當中-有顯示真理的作用 這就是理經 就是你看經典-跟看報紙是不一樣的 看報紙不能顯示真理 你讀經典能夠顯示真理 第三繩墨-這是行經 就是說明一種修行的標準 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就是一個標準 第四出生 在這個地方-就是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 能夠使令我們自我反省對治 第五個湧泉 「湧泉」是說-經典的義理是無窮無邊的 它的義理不是單一的義理 就像說是一個泉水 這泉水白天湧出來-晚上湧出來 從泉裡面湧出的水-是沒有止境的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受持【法華經】 我們今天讀一遍-內心當中法喜充滿 內心當中-對生命有多一層的觀照 但是你明天讀一遍-又有另一層的觀照 你後天再讀一遍-內心的智慧 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經常的就像泉水湧出智慧一樣 所以經典的義理是無量義的 我們看世間的雜誌 那些是眾生的妄想編出來的 看一遍跟看兩遍-沒有多大的進步 但是經典-我們不斷的讀誦 每一次會有每一次的受益 就像湧泉-它的義理是不斷的湧出來的 具足五義 故名為經 有教理行三經 這個經題-【佛說阿彌陀經】簡單的說 就是徹底覺悟的釋迦牟尼佛 他以歡喜的心情-來介紹淨土的果地莊嚴 以及淨土的因地修行 他來介紹彌陀的因果 就是果地功德-是怎麼樣的莊嚴 想成就這個功德-應該怎麼做 講到淨土的因果 而且佛陀是用歡喜的心情-讚嘆的心情來介紹這個功德 這個就是經題的大義 好 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 沒有問題-我們看下一段 經文大義 這個地方是把修學的綱要 本經的修學綱要做一個解釋 這當中分兩科-第一總標 二別釋 先看總標的地方 信願持名一經大旨-信願為慧行 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 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 如目足並運 這當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總標 就是說本經的修行-主要是信願持名 就是我們說的淨土三資糧 我們在修行淨土-第一要建立真實的信心 什麼信心呢 第一、彌陀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 彌陀的功德-不是在淨土而已 是遍滿十法界-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是第一點 第二、你要相信彌陀-一定能夠救拔你 他有足夠的能力能夠救拔你 他值得你通身靠倒 這是第一個心情 第二「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事實上是兩個願 簡單的說-就是成就往生的願力 不但是對彌陀的功德有信心 還有一種往生的願力-一種往生的希望 依止信願的心情-來執持彌陀的聖號 就是持名-執持就是憶念的意思 我們內心當中-憶念彌陀的聖號 這就是本經的修學綱要 這段是一個總說-再看別釋 信願為慧行 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 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淺深 蕅益大師-把信願跟持名做一個分別 就是信願是慧行-信願是一種觀照力 這種智慧的觀照 在一般的修行-當然都要觀照 不過一般的修行法門是觀心 觀照現前一念的心性 自力法門都是觀心-當然他觀的不是妄心 他是觀想這念心-是達妄本空 知真本有 他觀察妄想是不可得的 我們內心當中-是本具無量無邊的功德 是觀照真心 所以在整個自力法門的觀照-是觀照真如佛性 但是淨土法門的觀照-諸位要知道這個不同 你不能觀心 你觀心的話-沒辦法跟彌陀的功德接觸 不能跟他感應道交-那變成自力法門 淨土法門的所觀境-是彌陀的功德海 這個諸位要注意 所觀境是一種有相行-不是無相行 你所觀照的-是彌陀的種種功德莊嚴 這後面會說明怎麼去觀照-來培養我們的信心跟願力 信願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持名是一種調伏力 你生起了觀照-也確定了你生命的目標 但是從現實的角度-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妄想 有很多的貪愛的煩惱 這個時候-必須把我們的妄想調伏下來 就是用念佛的方法 以一念抵萬念-不能念要它念 不能專要它專 用佛號的法寶-來調伏你心中的妄想 持名是一種行喜-是一種念力栽培 是一種內心的調伏力 這個地方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事實上主要是兩種力量 一種是觀照力-一種是調伏力 一句佛號具收 調伏觀照 這兩種力量在淨土當中-代表的意義有所不同 第一個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第二個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 觀照跟調伏-就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繼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