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講題:華嚴經選讀(26) 各位同學大家早 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看六十五頁 六十五頁也是講到菩提心 它是屬於離世間品的 離世間品 這個地方是一種譬喻 譬喻什麼呢 譬如珠寶、寶石 我們世間人很喜歡收集的 就是這個寶石 因為寶石它很堅硬 不會溶解、很堅硬 它的硬度很高 它在水裡面也不溶解 在空氣中也不會氧化 所以我們稱為叫做寶物 這個地方說菩薩摩訶薩 於薩婆若、大誓莊嚴-志樂堅固 雖處凡夫聲聞獨覺險難之處 終不退失一切智心明淨妙寶 這個是講到菩薩-在六道輪迴當中發菩提心 我們這個地方講到薩婆若 這個薩婆若簡單講就是智慧 我舉個例子來講 我們礦石經過提煉變成金 變成黃金的時候 一大塊的黃金 你成天抱著黃金不是辦法 那你把這黃金去做成碗 就金飯碗是不是 那你把黃金做成一個筷子-做成刀叉 那你可以用 要不然你做成戒指 掛在身上莊嚴 那如果整塊-一大塊黃金的話重得要死 你整天抱著它也不是辦法 所以你就做成許許多多的工具 這黃金在化學上或者是裝飾上-或者日用品上 都可以用得上的 我們證到佛的智慧根本智以後 這個根本智證入了 還是要去度化眾生 那度化眾生-就要用許許多多的方便 才能去引導眾生 這種方便的智慧是超越-我們一般的常識 我們就叫做薩婆若 就是從根本智而起方便智 來去廣度眾生的智慧 所以簡單講就是智慧 但這種智慧是-如何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又不會引起眾生的煩惱 也不會引起自己的煩惱 這是佛菩薩的一種智慧 我們就稱為薩婆若 那就我們現在個人來講 我們有生理的痛苦 老病死的痛苦 我們有人跟人之間-衝突矛盾的痛苦 我們還有面對死亡的痛苦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得根本智 那如果得到根本智-證到諸法的空相 生不可得死不可得 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 這樣還不夠 還要有去攝化眾生的智慧 那就是薩婆若 度化眾生的智慧 這個簡單講就是成佛的智慧 佛有根本智跟方便智 或者是叫後得智 或者是叫後得智 就是說得到這個根本智以後 再去修後得智 譬如說鐵一大塊的鐵 我們可以做成尖嘴鉗、鉗子-才會有作用 否則一大塊放在那邊也沒有用 變成工具以後很好用 同樣是鐵 但是做成工具就不同了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根本智-還有後得智 就是薩婆若 那菩薩摩訶薩、大菩薩 他信佛學佛 對於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 他發一個大誓莊嚴、志樂堅固 就是說-我一定要去得到這個東西 我信佛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等於說我信佛學佛一個完成 完滿實現了 不是我們一般人說我信佛學佛 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就好了-滿足了 追求得很有限 或者是說我希望能夠修修修修 證到阿羅漢不再來投胎轉世了 這個叫做聲聞獨覺、聲聞獨覺 所以在我們信佛學佛過程當中 這個是屬於難、是災難 什麼災難 譬如說我們發增上心 來世大富大貴、長得又漂亮-有錢又有閒 那這個是完了 吃喝唱跳這麼度日子-又開始墮落了 所以如果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你沒有發菩提心的話 你永遠學、學到什麼 學到隔世冤、隔世冤 隔一世就變成冤 我們去布施去做善事 拚命去做善事 結果來世大富大貴 糟糕-這個時候一在富貴當中的時候 毫貴學道難 身體又健康、有錢又有閒-沒有智慧 結果吃喝唱跳 糟糕墮落了 所以這是一個災難 第二個災難是什麼災難呢 如果我們發菩提心 沒有發成佛的心叫做薩婆若 我們沒有發薩婆若的心 就是成佛智慧的心 那我們會去證入什麼 我們會證到聲聞緣覺-叫做聲聞獨覺 自已生死了了就算了悲心不足 那會墮落變成聲聞緣覺 你的生死大事已經解決了 可是對眾生來講-沒有什麼多大利益 你自己走掉了 所以慈航大師他要往生的時候 他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 然後學佛的人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度化的話 你不要說我自己跑掉就算了 我自己生死問題解決就算了 不行這樣子的 所以一切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這是地藏菩薩所說的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佛道 道理是這樣子的 那如果是你沒有發大悲心的話 沒有發菩提心的話 容易墮落成聲聞緣覺 所以這個叫做三個災難 一個是發增上心來信佛學佛的 發增上心學佛的 來生能夠大富大貴、享受 這是增上心 或者是升天 升天修禪定、修布施、修持戒-升天了 可是天褔享盡又要墮落 所以天跟人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的話-是不究竟的 那如果是你發厭離心 討厭生死不喜歡有生死 然後你證到聲聞跟獨覺 這個在對菩提心來講-是一個險難 是險難之處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常常要檢點自己的心念 有沒有菩提心、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 有沒有繼續的保持 否則的話就會墮落變成 來生大富大貴 要不然就是證到聲聞緣覺-缺乏大悲心不能成佛 終不退失一切智心明淨妙寶 就是說在六道輪迴當中 我們不是發增上心-也不是發厭離心 我們是發菩提心叫做一切智 這一切智發一切智的心 這一切智心是什麼 叫做明淨妙寶 是光明的、清淨的、微妙的-珍貴的一個寶物 最珍貴最珍貴-世間最珍貴最珍貴的 明淨妙寶 用這四個字來形容一切智 那下面-它就來一個形容、一個譬喻 譬喻什麼如有寶珠名淨莊嚴 有很寶貴很寶貴的寶石寶珠 他的名字叫做淨莊嚴 然後把這個淨莊嚴-丟到泥巴裡面 它的光跟顏色都不會改變 不但不會改變 又能令濁水悉皆澄淨 這個我們還沒有看過這種寶石 到目前我們所了解的是什麼 麥飯石是不是 它丟到水裡面 聽說吸那個毒氣 叫做麥飯石還什麼的 世間上的社會-很多商品、很多的宣傳 到底有效沒效、我們也不曉得 只是說佛經裡面-有這麼一個說法 叫做淨莊嚴 淨莊嚴的這一種寶珠 丟到泥巴裡面 泡到泥巴裡面 他的顏色跟光明都不會改變 而且它丟到水裡面的話 可以讓髒髒的水變成乾淨的 這個是佛經上有這種說法 有這種說法 這是形容什麼 我們的這個菩提心 我們這個菩提心 在六道當中不會退失 不但不會退失 還會去引導眾生向善向光明 就像寶石丟在水裡面 它會讓水淨化 講到這個地方不管什麼水 我認為還是煮沸來喝最好 我們喝的水 外面賣的生水經過特殊處理 電解水還有什麼 最乾淨的叫做什麼水 RO逆滲透什麼水 社會上很多的商品 我認為不管再怎麼乾淨的水 還是煮一煮來喝比較好 我們身體比較適合 可能外國人的身體-比較適合生飲 我們中國人的體質不太適合 煮過來吃是最好的 這個是講到說 有這麼一個東西-能夠讓水乾淨的 這是形容菩提心 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 也能夠淨化眾生的身心 那我們信佛學佛 我們就是要讓這個菩提心 去成就佛陀的智慧 叫做一切智 那我們得到一切智 就好像得到了一個寶珠-叫做淨莊嚴 能夠淨化水質 這個是一種形容詞 所以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雖在凡愚雜濁等處 終不失壞求一切智清淨寶心 而能令彼諸惡眾生 遠離妄見煩惱穢濁 得求一切智清淨心寶 這個就是我們講的自利而利他 菩薩 菩薩怎麼成佛的 菩薩是在深山裡面 躲在山洞裡面成佛嗎不是 他是凡愚雜濁等處 跟眾生和光同塵 跟眾生混在一起同流不合汙 這是菩薩的本事 菩薩因為有智慧 在五塵六欲當中 他能夠有一顆清淨的心 所以禪宗有一句話 鐵牛哪怕獅子吼 用鐵去做的牛 獅子對他叫的時候 鐵牛怕不怕-不怕 所以鐵牛哪怕獅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鳥 木頭去做的人 花跟鳥在旁邊多漂亮 這個木頭做的人 它都沒有什麼感覺是不是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所以我們要 學佛的人就是要有智慧的心 有正知正念、有正知正念 在正知正念的時候 雖然在五光十色世界當中 可是我們-還是擁有一顆清淨的心 在這個時代裡面 要讓這個心-靜下來、平穩下來、平衡下來 必需要有一番功夫 是要有一番功夫的 所以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跟人之間的來往這麼密集 人跟人之間衝突矛盾這麼多 我們如果這顆心 不能平靜不能平穩不能平衝 就像一盆水東搖搖西晃晃的 看不清自己的臉是什麼樣子 我們的心東搖西晃東想西想 所以老是-講錯話做錯事動錯念頭 菩薩要我們訓練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悲心是度眾生的心 那不容易做 我們要先訓練-有一顆平靜的平穩的平衡的心 先訓練自己有這個心 那我們要讓這個心-平穩、平靜、平衡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注意自己的呼吸 時時刻刻養成習慣、養成習慣 這個鼻孔的地方-我們人中的地方 有氣息進進出出進進出出 我們如果養成習慣 這個呼吸氣流-是在什麼地方跟我們接觸 原來就是在人中鼻孔的地方-在進進出出 所以如果我們養成習慣 時時刻刻去注意自己的鼻孔 注意自己的呼吸 空氣跟我們接觸在哪一點 這個接觸點-我們時時去注意它 然後變成一種習慣 什麼叫習慣-一而再再而三 就變成習慣 然後習慣就會變什麼 變自然知道吧 我們的心-老是在這個地方安住安住 安住久了他就變成習慣了 你老是把心放在這個地方-人中的地方 就上嘴唇、鼻孔-空氣進出的地方 如果你養成一個習慣 有事沒事-你盡量就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 很快心就會安定下來 就會安定下來 然後一次兩次三次四次 慢慢養成一個習慣 起初很難 起初很難 可是你慢慢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因為我們把心放在這個地方 人中的地方的時候 這整個人心就會靜下來 當然有個先決條件就是 最好我們的脊椎骨 讓它變成一節接一節-接一節接一節的是直的 一個人的脊椎骨-如果是成直的狀態的時候 它容易提起一個警覺心 而且容易提起正念 因為他的脊椎骨是直的 然後他最省力 如果我們的脊椎骨是彎的 會耗掉很多的能量 如果我們的脊椎骨是直的 那他是一節一節的脊椎骨這樣 就是這麼疊起來而已它不費勁 那如果是疊彎的話 它傾斜狀態的時候 他會很用力去撐 所以你越彎你就越累 那你挺直的時候 你的身心就會覺得 五臟六腑它就在它的-正常的位子上去運作 所以說我們靜坐的時候不能靠 不能靠椅背 不能前傾不能後仰-不能左右彎曲 因為左右彎曲的時候佷累 所以我們的脊椎骨如果是正 人一坐正心容易動正念 警覺心會比較強 對自己起的念頭會清楚 如果我們養成這個習慣 很自然的就會有-正知正念的功夫 那有正知正念的功夫 雖然在五光十色-林林種種的社會裡面 我們就比較容易保持正念 如果有正知正念 加上我們把它注意力放在鼻孔 空氣入出的地方 我們跟宇宙溝通的地方 你看我們人-眼睛會閉起來、嘴巴會閉起來 我們身上的毛孔會閉起來 熱了才會打開的是不是 但是惟一的地方 大小便-它也是有閉的時候、開的時候 但是惟一的地方是什麼 是鼻子跟耳朵永遠是開放的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為什麼因為透過鼻孔-我們跟宇宙溝通 宇宙的空氣這麼進來 然後我們排出毒氣排出去 所以透過鼻子我們跟宇宙溝通 然後我們透過耳朵 你看耳朵二十四小時是開的 透過耳朵-我們去學習很多的知識 然後它也是我們的防衛機構 有什麼恐怖的事件發生之前 這個聲音來先通知你 所以我們的七竅 我們人生這麼多的孔道 就是惟一的是鼻子跟耳朵-永遠是開放的 一直到死亡的時候才失去作用 我們有正知正念 我們有正知正念的時候 那可以透過鼻孔-來安定我們的心 那我們有正知正念 透過耳朵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然後我們有正知正念 我們就不會被耳根-所接收到的訊息 來甘擾我們的心靈 這樣子就能夠在-凡愚雜濁等處 終不失壞求一切智清淨寶心 這個是講到說-我們怎麼樣來保持菩提心 菩提心的保持-一定要有正知正念 那要正知正念 就是隨時注意自己的呼吸 入息出息 這個息在我們身上 是在哪一個地方接觸 是鼻孔是人中的地方 我們注意這個地方-養成一個習慣 時時刻刻回到我們生命的原點 很快的心就定下來 這個是講到說我們在任何時空 都可以讓我們的心-安定的一個 最有效的動態修行方法 如果我們有菩提心 自己能夠-保持正知正念不起煩惱 彼諸惡眾生-遠離妄見煩惱穢濁 這個就是說有菩提心 自己你的身心清淨安詳自在 也能夠令眾生 令那些做惡的眾生 遠離妄見煩惱穢濁 遠離一切的不善法、不善法 而且能夠令眾生 得求一切智清淨心寶 就是用寶來形容一切智 我們發菩提心 也可以影響到眾心 讓眾生也發菩提心 所以這個是相互之間-一種互惠互利 因為眾生苦所以我們發菩提心 因為我們發菩提心-又可以讓眾生發菩提心 這是雙贏、雙贏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六十六頁 六十六頁是屬於法界品的 說發菩提心有什麼好處 說若有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則為不斷一切佛種 第一個是不斷佛種 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 所以我們發菩提心的話 那就是將來會有 有一個人發菩提心-就一個人成佛 十個人就十個成佛 一百個人就一百個人成佛 所以我們至少-我們一個人發一個菩提心的話 我們這個佛種就不會斷了 世間這個佛種就不會斷了 所以為了不斷一切佛種 如果能發菩提心的話 就能夠不斷一切成佛的種子 則為嚴淨一切佛剎 我們在前面已說過了 眾生界影響我們很大的 除了人跟人之間以外 最重要是環境 我們在一個教室裡面 自然心就會莊嚴起來 然後我們在一個百貨場 看了很多的琳瑯百貨 我們看了會怎樣會心動想買 是不是 然後你到了歌廳舞廳 你的腳就會動起來 在什麼場合-你就會有什麼樣的心態不同 在講經的場合 我們自然身心安靜安詳 所以環境影響我們很大-不能否定 目前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是不太莊嚴 在我們台灣來講 土石流、乾旱或者是水災 這些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人去破壞 所以菩薩也注意到-環境的保護、大自然的維護 都是我們發菩提心-應該注意的問題 所以能夠發菩提心 就能夠莊嚴這個世界 因為有菩提心 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多了 這個世界就會莊嚴起來 他不會去破壞大自然 所以發菩提心就能夠-嚴淨一切佛? 發菩提心則為成熟一切眾生 成熟眾生 我們講度化眾生分三個階段 一個是什麼一個是下種 這個人從來都沒有種過善根 我們帶他去拜佛跟師父認識 送點佛書給他帶他參加法會 這個叫做下種-種善根 叫他去做善事種善根 另外是他已經有善根-要成熟他、加強他 加強他的信心 這個叫成熟眾生 還有一個是叫解脫 解脫 他這個善根很深厚 也深入研究 這個時候要讓他證悟-這個就要解脫 所以度化眾生有三個階段 一個是下種一個是成熟-一個是解脫 真正的開悟解脫生命自在 生死自在解脫 煩惱沒有了那叫解脫 所以發菩提心-能夠成熟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可以了達一切法性 了達一切法性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 我們會發什麼心 我們會發什麼心呢 金銀珠寶的心 財色名食睡的心 享受的心物欲的占有是不是 對物質的占有物欲的享受 越來越多的時候 這個心就越迷糊 越來越迷糊 那我們發菩提心的人 我們覺得生理上的需求-不是很多 當我們能夠-維持生理上的需求的時候 我們轉而是去開發-我們內心的智慧 所以智慧高了 當然就會對一切法通達 了解一切法 所以我們今天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讓各位輕鬆一下 昨天一個信徒跟我談 他說人來到世界上就是追求 我說對呀!沒有錯 那追求什麼 小的時候追求考試一百分 因為追求到一百分 老師會喜歡他-爸爸媽媽很高興 然後年紀大一點的話追求對象 有了對象以後 開始追求生男育女 有了對象有了生男育女以後-家庭要開銷越來越大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 兩夫妻一起上班才賺得多-兩份薪水 這個對物質的追求-這是一個合理的 滿足生理上的需求 家庭的需要 子女的需要 這是合理的 可是如果是說-我們把我們的生命 整個投注在物質的追求的時候 那慢慢的我們變成物化的心靈 所以整個心裡面就是整天想 怎麼樣追求越多越多的數目字 銀行的存款後面加一個零不行- 再加一個零再加一個零-再加一個零 那我們會為了追求這個數目字 就是忙得身心交瘁、身心交瘁 而事實上人跟人之間 也是一個-數目字的增加減少而已 是不是 甲乙丙丁-這個世間相互之間做生意 甲賺了乙一百萬 乙的戶頭減一百萬 甲加一百萬 加幾個零而已是不是 可是甲有沒有吃到這一百萬 所以錢沾醬油也不能吃-是不是 沒有人吃錢是不是 可是我們把它拿來-買東西吃的話 大概是十塊二十塊-一佰塊兩佰塊 你肚子就撐不下去了 所以只是銀行的數目字增加了 我們眾生整天就是在這個 金錢、時間、金錢、數目字-當中 這個心在轉轉轉轉 時間就是金錢 你今天叫我上班 一個小時多少錢 所以我講求時間跟金錢 然後賺了錢希望這個數目字-零越來越多 那這是一個數目字 那當你打開你的帳目 裡面有好幾個數目字 越多零的時候你就很高興 可是你真正有沒有去享受到呢 沒有 只是跟銀行中之間的-一增一減一增一減而已 是不是 所以我就講一個笑話說什麼 我們人在時間金錢數目字的-一個轉換當中 有的時候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怎樣 把我們的生命 去交換金錢交換數目字是不是 我們拚命賺錢拚命賺錢 我賺了多少錢以後 我就一輩子到老了-我就可以享受 可是你這麼忙忙忙忙忙 有的時候忙過頭了 四十幾歲死了猝死突然間死 社會上很多精英就這麼可惜 四五十歲這麼走掉了 到了老年的時候百病叢生 我們把過去所賺到的錢 又去買健康知道吧 所以年輕的時候 我們用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青春-去換錢 滿足我們的欲望 滿足我們的數目字 時間、金錢、數目字 我們只是在玩這個遊戲 那到老年的時候 我們身體不行了 我們就很貴很貴的 高麗參、什麼科技產品 這個一瓶一萬塊、十萬塊 這個什麼太空床一百萬 可以讓你身體多少健康 最後還是不行是不是 有一種床看過沒有一百萬的 我看過我不敢去睡-那一百萬的床 有信徒買了-結果他還是癌症死掉 而且六十幾歲就死掉了 他有很多錢 所以老年的時候 我們就用錢來買生命 所以我講一個笑話是什麼 我們有的時候像什麼 像一條狗 被這個人主人訓練我們-跑啊跳啊 種種的動作高難度的動作-都會做了 說去比賽比賽的時候 就得到金牌銀牌銅牌-得到一大堆牌 可是一條狗 金牌銀牌掛的身上一大堆 結果怎麼樣子不如一塊牛排 所以金牌銀牌對狗來講的話 不如一塊牛排 我們如果有幾億萬億萬的財產 不如什麼 不如有健康的身心 平穩的、平衡的、平靜的-健康的生理心理 這個最重要 有了這個健康的身心 自己不會麻煩人 也可以幫助人 如果有這層了解的話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是說我們不要賺錢 而是適度的工作適度的收入 能夠維持身心的健康 讓父母、妻子、兒女-能夠過著一種溫飽 適度的受到好的教育 這樣就夠了 不必說累積得多少多少 累積得這輩子 也用不到穿不到喝不到睡不到-的這些 累積這麼多這麼多 就像狗背好多好多的金牌銀牌 可是只是一個身心的負擔以外 其實它也不能吃 所以我們不要像可憐的狗 被主人訓練得這麼辛苦 為了得到金牌、銀牌 要天天訓練天天訓練 訓練得不得了 所以金牌、銀牌不如一塊牛排 這個要認識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如果沒有智慧的時候 我們就會在物欲上去發展 如果我們有智慧的話 我們就能夠了達一切法性 我們會去追求智慧 來通達一切法的真實性 不被一切法所轉 身心就能自在、生死也自在 發菩提心還有什麼好處 說則為悟解一切業種 我們每一個人你看長相不同 習慣不同是不是 高低美醜胖瘦 這一生當中窮通夭壽 幸褔快樂、失敗成功 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不同 甚至雙胞胎也不同 同一個姐妹也不同 同一個父母生的兄弟姐妹-都不同 這個叫做什麼 叫做業種不同 當我們不了解這個-業種不同的時候 我們就會怨天尤人 世間人說做善事有好報 可是我做這麼多善事-怎麼沒有好報呢 不要做惡事 師父叫我們不要做善事 可是我們看到有些世間上 明明他做壞事-可是他是榮華富貴 所以我們就會對善惡的價值-去否定 我們往往見到社會上 大家都認為是壞人 可是他很享受 這個就不了解業種 我們知道有些人 多生多劫以來-修了許許多多的褔報 他現在正在去享受他的褔報 雖然他目前是做壞事 可是前輩子做的褔報太大了 這個褔報讓他繼續還在享受 不是他現在做壞事 而享受的那個褔報 這樣了解嗎 他現在做壞事還沒有成熟 還沒有成熟 比如說我們田裡面 我們種了許許多多的菜 種了許多菜 現在我們又把它撒了-其他的稻種 我們拚命撒稻種 可是它長出來的是菜 因為菜已經種太多在那邊 菜的子在裡面也很多是不是 所以雖然我剛剛撒下這個稻種 這個稻種還沒有發芽 那我過去種這麼多的菜 那個菜又開花又結果-開花又結果 所以滿園裡面都是菜的種子 所以它先成熟 雖然我們現在-很認真的去撒稻種 可是就是不長稻 非得把菜全部拔光了 種子也發芽拔起來了 不讓它再開花結果的話 那這個稻才有長得機會 是不是 同樣的道理 一個人如果多生多劫以來-修了許許多多的褔報 雖然這輩子造惡 不是他造惡而享受褔報 而是他造惡的因還沒有成熟 還沒有成熟 就像我們開車 一小時我們開一百二 很快很快 結果我們一下子 油門把它放鬆不踩油門 可是這個車子繼續很快的衝 衝啊衝到它沒力氣它停下來了 道理也是這樣子的還沒有成熟 如果我們了解這個業種的原理 那我們對目前-我們所遭遇的一切 順境也好、逆境也好 順境我們就不會得意忘形 必竟褔報是有限的 那我們有逆境的時候 我們也不會挫折 也不會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也好失意也好 一個有菩提心的人 都不會被眼前的得失成敗-來困擾 這就是因為了解業種 那我們想了解業種、業力 我們就是要發菩提心 有了智慧就能夠了解 眾生一切的業種 則為圓滿一切諸行 有些地方念成諸行 這銀行的行 我們這個地方就唸成六度萬行 唸成行 可能唸行大家比較容易了解 說則為圓滿一切諸行 這是指六度萬行、六度萬行 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這個我們叫做廣度 叫做廣度 叫做廣度 菩提心是屬於深度的問題 布施也好、持戒也好 忍辱、精進、智慧、禪定 這些一切一切一定要有菩提心 才能夠稱為波羅密 波羅密就是一切事究竟成就了 所以如果你布施-沒有布施菩提心的話 那個布施就不叫做布施波羅密 持戒也不叫做持戒波羅密 一定要跟菩提心相應 布施才真正的布施 才是真正的布施 持戒才是真正的持戒 才能是出世間的持戒 忍辱也好、精進也好-禪定也好、智慧也好 這些都是要用菩提心來圓滿 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 布施、布施-來生只是大富大貴而已 沒有智慧反而變成墮落 就叫做隔世冤 我們現在布施的話 我們想我現在布施-來生會大富大貴 享受、三妻六妾、出國遊玩 你這個念頭這麼一發的話-那完了 來世真的就是在富貴當中-沉淪下去 所以六波羅密-一定要有菩提心做為它的根基 才能成為六度萬行 則為不斷一切大願 所有的願要菩提心才能夠圓滿 什麼是菩提心 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 那我們發這個願容易退 所以菩提心有的話-願力就不退了 則為如實解離貪種性 離貪種性 事實上我們講到這個離貪 因為我們眾生有我執所以貪戀 我們所有的貪戀 最大的貪戀是什麼 貪戀這個我知道吧 我們所有的貪戀 譬如說你最愛什麼 你說我最愛東西、最愛人-最愛一個什麼東西 實際上我們最愛最愛的 實際上那個最愛的人就是我 我們最愛的是一個我 這個我產生了以後煩惱就來了 所以這個地方講離貪種性 就是證到無我的空性 證到無我們的空性 這個要透過菩提心、菩提心 因為有了菩提心 所以我們世世生生-生死以之的來修來學 最後我們就能夠證到無我性 無我性 則能明見三世差別 則令信解永得堅固 這是我們發菩提心的人 因為菩提心-要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完成 那在無限的時空當中 我們不斷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那得到這些禪定智慧以後 自然對三世的一切 一切諸法的自相共相差別相-就能通達 然後令我們的信解永得堅固 信解 這個部份是包括三寶跟四聖諦 對佛法僧三寶-以及四聖諦、苦集滅道不退心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對佛 佛的智慧 佛之所以成佛 佛之所以可貴 佛之所以偉大的地方-我們了解多少 佛所說的法 我們是不是-的確去證入的時候 佛所說的法-能夠讓我們離苦得樂 得到解脫 我們有沒有這份信心 然後僧-是弘揚佛法的一個清淨的團體 佛法參 還有佛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認識多少 我常常想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為什麼不精進呢 就對苦集滅道沒有深入 總覺得今天不會死 明天不會死 十年不會死 二十年不會死 永遠這個不死感-就讓我們懈怠墮落 那如果了解到無常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那就跟道相應了 因為我們始終-有一個我執在作祟 所以始終我們就是懶懶散散-修不起勁 提不勁來修 所以像火丟進去又熄了-丟進去又熄了 熄火了 一切又從頭再來、從頭再來 所以老是就是不能進步 那是對佛陀所說的四聖諦 苦集滅道沒有信解 信解不夠 這個是講到發菩提心的好處 能夠令我們信解永得堅固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