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講題:華嚴經選讀(7) 各位同學我們來看二十三頁 這個二十三頁 也就是說佛陀-我們稱為兩足尊 我們一般人說-皈依佛兩足尊 兩足就是福德、智慧 福德、智慧 可是從印度原來的兩足 是指我們兩隻腳 我們兩隻腳,人類當中 譬如說雞、鴨、鵝-也是兩隻腳 我們人也是兩隻腳 可是在所有的兩隻腳當中 人是最尊貴的 佛陀是兩隻腳的人類裡面 福德、智慧圓滿的 兩足是指我們兩隻腳 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是-福德跟智慧圓滿的 兩足尊 但是真正的意思是說 我們人類在所有的生物當中 人類是兩足當中最為尊貴 而佛陀又是兩足的人類當中 福德、智慧圓滿的人-兩足尊 是這樣子 那麼一個是智慧的圓滿 一個是悲心、福德的圓滿 現在我們來看看 佛陀他之所以成佛 在智慧的圓滿方面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經文 這是在「如來出現品」-裡面所說的 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來念 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於法平等無所疑惑 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 遠離二邊,住於中道 出過一切文字言說 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 根性欲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 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 這一個部份是-形容佛陀的智慧 我們要了解說-智慧跟知識是不太相同的 知識是有一個主觀的我-還有所觀的一個境界 是相對的 譬如說善惡、大小、方圓-高低、美醜 都是二 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有一個主觀的我-以及所觀的世界 有一個能知的我 一個是被我所知的境界 那個叫做知識 所以知識是相對的,是二 那麼佛陀的智慧 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那無所觀察-不是什麼都不懂了嗎? 不是這樣子的 因為我們講這個義 包括義理、包括境界 有形無形的一切 佛經裡面-單單用一個字說義 包括道理-以及無形的、抽象的 或者是有形、有象的-具體的什麼 都叫做義 那麼佛陀的智慧 不是像我們用知識那種了解 因為知識的了解-必須有一個主觀的我 能知的心 然後有一個被我所知的-一個什麼 這個能所之間-是截然的不太相同 所以能所存在的時候 就會有一個主觀的價值判斷 這種主觀價值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訓練我們拋棄一切-所有主觀的價值判斷 然後就是就事論事 一種客觀的價值判斷 這個事情是如何,就是如何 不增加、不減少 所以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在了解的當下-沒有一個主客的相待 這是佛陀的一種大智慧 所以說-於法平等無所疑惑 在我們眾生界-習慣你看到什麼 首先我們來一個-主觀的價值判斷 好、壞;美、醜-數量的多、少 質量的好、壞-存在的有、無 我們都是用這個-相對的觀念來了解 但是佛陀的智慧 是一種平等無差別的 對於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 泯除了能所對待的這種知見 所以說-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不是叫我們不要去觀察 而是說不執著有一個能知-一個所知 所以說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 這個都是形容智慧-跟知識的不同 智慧,絕對是超越相對 超越相對的 所以-遠離二邊,住於中道 出過一切文字言說 那我們這邊講到這個-「中道」兩個字 中道 這個不是說-像騎牆主義 騎牆主義就是說 我站在中間-不是靠左、不是靠右 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講到的中道-有好幾個中道 一個是修行上的一種中道 修行上的中道是什麼呢? 因為當時在印度 當時在印度 有一種修行的方法叫苦行 苦行 他認為我們人-很多很多的苦惱 那麼我們修種種的苦 來克制自己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欲望呢 然後這個妄想就停止 這種苦苦到什麼程度呢? 譬如說餓-餓到這個身體沒有力氣 印度有一種修行方法-是這樣子的 不吃、不喝、不睡 甚至也有修到不呼吸 勉強不呼吸 來克制自己的情欲 釋迦牟尼佛-曾經修過這種苦行 苦行 可是他發現這個不能斷煩惱 所以他放棄了 那麼我們世間的人 一種是放縱自己的情欲 放縱自己的情欲 從放縱自己的情欲當中 讓自心靈舒暢 可是這個情欲是越來越多 情欲就像那個河水 一氾濫以後,就很難堵住了 所以佛陀說-放縱情欲也是製造煩惱 那麼過份的壓制-我們生活的條件 也不能斷除煩惱 所以佛陀修行的中道-是非苦非樂 以能夠維持生命的-這種基本條件 衣食住行維持 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夠了 而不是克制的去壓制自己 不吃、不喝、不睡 所以佛陀修六年苦行的時候 苦到全身的這個肉-都貼皮包骨了 那麼掉到河裡面-據說就差點淹死了 所以佛陀說,人沒有力氣 不吃東西,沒有力氣-也是不能悟道 要有健康的生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去悟道 佛陀終於接受-牧羊女來捐獻他 喝了這個羊乳之類的 身體恢復體力以後 才坐在金剛座上,悟道成佛 這個是講到修行-克制情欲方面 佛陀反對這種無意義的苦行 或者是說我們世俗的這種-放縱情欲的這種修行方法 在佛法說,都不能斷除煩惱 那麼佛陀不苦不樂 以適當的條件維持生命 然後悟道 這是苦樂中道 另外還有一種是什麼呢? 有無中道 有無中道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常見跟斷見 我們眾生的毛病呢 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見到什麼 馬上直接的-就會有一個主觀的我 以及所觀的世界 不管是主觀的、客觀的 都是實實在在的、實存的 這種實存感,我們叫做常見 認為有實實在在的一個我 有實實在在的客觀世界 這個就是常見 常見 還有一種-在當時印度就叫做斷見 他認為我是空的-世界也是空的 一切因果報應,什麼都沒有 人死了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 也沒有什麼道德 也沒有什麼善-也沒有什麼惡 反正人活在世界上 能享受-能吃、能喝、能唱、能跳 你就盡情的享受 而壞事呢-做了也不必負責 那麼這個就叫做斷見 所以佛陀的修行裡面 離開常見、離開斷見 現象界的一切 是非、善惡、美醜-好壞、高低 這種相對性 是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形態 這個不能否定 但是,如果論到它的本質 論到它的本體 那麼佛法就說-找不到、看不到 找不到這個本體 找不到這個本質 可是,雖然一切法是空性的 但是因果業報絲毫不少 所以慈航法師曾經說過 法性本來空寂 但是因果絲毫不少 空才能建立因果 因果怎麼去建立的呢? 因為一切法是空性的-可以改變性的 是隨因緣而產生的 所以在一切法空性當中-建立因果 那麼也在因果當中-顯出這個空性 所以是非常、非斷-非有、非無 這是知見上的中道 那麼佛陀遠離了實有實無 這種二邊,而住於中道 那麼這一個中道-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 三條路,不走左邊-不走右邊,就走中間 不是這個意思 這是在思想上、觀念上 了解到一切法的生生滅滅-的當下 生滅不可得 但是善惡卻是宛然 我們舉個例子來談 譬如說我們在這個湖邊 我們五、六個人 輪流丟石頭丟到這個湖裡邊 那麼第一個人丟下去以後呢 那個湖本來是平靜-現在起了波浪 看起來好像這個水 這麼高高低低、高高低低的 然後西邊又丟一顆石頭了 這個浪跟浪-一互相的交纏在一起 原來的這種形狀又改變了 第三個人再丟一個石頭 第四個人再丟一個石頭 那麼這整個湖裡面-這個浪跟浪之間 互相的抵消、互相的消弭-互相的增長 所以浪,我們知道是假的 可是讓我們看出-許許多多的形態 我們說浪是空的 可是在一個人丟下石頭以後 我們看到的是-這種不同的形狀 更多的人丟下石頭的時候-又不同的形態 你就那麼說 一個人丟的 跟三個人丟-五個人丟的不同 絕對不同 所以一切法是空性的 但是-隨著我們的善念、惡念 又顯出它的善惡來 所以從這空的當中 建立因果、建立道德 然後這一個從-空的這種觀點來看的時候 你又了解-因果是非善惡的當下 又是空不可得 雖然空不可得-可是它的善惡價值還是有 這個是叫做中道 佛陀的智慧-除了了解一切法 還要怎麼樣子的呢? 對一切眾生的心念-根性、煩惱 清清楚楚 這是我們講到佛陀的智慧 就是強調 如果眾生的根性、煩惱 佛陀都不知道的話-佛陀怎麼說法? 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根據眾生的需要 他的煩惱是貪多-還是瞋恨多 還是愚癡多 還是嫉妒心、善心、善念 那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 佛陀所說的法-也是千差萬別 就像一個藥店裡面 根據你的咳嗽、感冒-流鼻涕 這裡痛、那裡痛 每一個病症不同-醫生所開的藥方也是不同 所以佛陀的大智慧-是對眾生的心念 我們起心動念 佛的他心通就可以了解 那麼我們的根性欲樂 我們人的嗜好 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習氣 佛陀都是一清二楚 然後說一些-我們能夠離惡向善的法 在這個時候得到利益 佛陀不會說太深的法-讓你聽不懂 佛陀也不會說太淺的法-讓你聽來索然無味 都是適合我們接受 我們當下能夠提昇生命的 所以我們生命中的貴人 其實隨時都在我們身邊 在你迷糊的時候 別人一句話,可以讓我們 點醒我們 這個就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花開花謝-春去秋來,寒來暑往 那麼我們的頭髮慢慢變白了 皮膚變皺了,髮白面皺 這些都是在說無常無我的法 可是我們眾生的根性不夠 這些法一再的示現 可是我們眾生 如果沒有這種智慧的話 天天面對這些-無常緣起的現象 我們都是毫無所覺 根性的問題 有些人根性好的 看到什麼,悟道了 聽到什麼,悟道了 碰觸做到什麼,悟道了 根性利的人 還有我們的煩惱染習-也個人個人不同 所以你看有些人天生好喝酒 天生就是好賭博 這個都是前生前世-養成的一種習性 很自然的它會招感物以類聚 臭味相投的這些人聚在一起 龍交龍,鳳交鳳-道理也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這一生這一世 一定要養成好的習慣 很自然的-你交的朋友就是這一類的 你喜歡吃喝唱跳 交的朋友就是吃喝唱跳 這是什麼? 煩惱染習 你喜歡讀書 交的朋友就是喜歡讀書的 到了圖書館好像到了天堂 這麼多的書,坐擁書城 這是什麼呢? 染習 染習,好的染習 那麼你喜歡打電動玩具的人 到了電動玩具店-就是像到天堂了 這個玩得很刺激 這是一種染習 染習 誦經、拜佛、打坐、研究-這好的習氣 好的習氣 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多培養好的習氣 自然投胎轉世 就到書香之家-善根之家投胎轉世 為什麼呢? 染習,義氣相投 義氣相投 這個是講到佛陀的智慧-對眾生的心念 對眾生的根性欲樂 對眾生的煩惱染習 佛陀的智慧清清楚楚 那我們之所以信佛、學佛 我們就是要學佛有這種智慧 對眾生的心念所行-根性欲樂、煩惱染習 都能在一念當中清清楚楚 不是我們一般信佛、學佛的人說 我信佛、學佛以後 這個免難消災、添福添壽 增長我們的欲望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要學佛的智慧 學佛的智慧 學佛智慧做什麼呢? 了解眾生的根性欲樂 可以去攝化眾生、引導眾生 如果你對眾生的根性欲樂 心念所行、煩惱染習-都不懂的話呢 你所說的法-很難跟眾生相契相應 那麼眾生也就難以接受 這個是講到佛之所以成佛 他有這一方面的智慧 接著我們來看 佛陀另外一個-悲心福德的學分 是在二十三頁 我們看一下,一起念 世尊往昔為菩薩時-見一切眾生 著我我所,住無明闇室-入諸見稠林 為貪愛所縛、忿怒所壞 愚癡所亂、慳嫉所纏 生死輪迴,貧窮困苦 不得值遇諸佛菩薩 見如是已-起大悲心利益眾生 好,這個就是-佛陀稱為覺者 菩薩,我們稱為覺有情 覺有情 覺悟的有情 眾生都是有感情的 但是眾生的感情-不受智慧的支配 眾生的感情-只是隨著妄念來起舞 所以佛菩薩 跟我們人一樣,他也有感情 他也會有七情六欲 只是他的七情六欲 是見眾生苦起大悲心-起悲愍的心 起利益眾生的心 那我們眾生呢 我們見到好的-貪戀、執著、想佔有 被我使用、被我支配-被我利用 見到不好的呢 打擊、排斥,甚至毀滅 這是我們眾生的情欲 是受到我們的妄想在支配 可是佛陀不同了 見到我們眾生-執著我、我所 住在無明的、黑暗的-房間裡邊 然後被種種的邪知邪見 斷見、常見這些左右 又被貪愛所纏縛 被忿怒所壞、愚癡所亂 慳嫉所纏縛 所以生死輪迴就不斷的 惡性輪迴、惡性循環 那麼在這個六道當中-不求智慧、不求福德 所以說貧窮困苦 貧窮困苦 這個地方的貧窮困苦 不是說你沒有吃 沒有得喝-沒有得睡、沒有得穿 不是這個意思 是形容我們沒有智慧 沒有福德 你看 各位我們來了解-我們有沒有智慧 你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嗎 你死了到哪裡投胎-你知道嗎 你的內心裡面有多少煩惱-你知道嗎 別人起心動念,你知道嗎 你都不知道 這就是窮,知道嗎 很窮苦 沒有智慧啊 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死後會怎麼樣,都不知道 很多道理,書本打開 字是字,文是文-文章的文 字跟文,我們看一看-都不懂意思 沒智慧 沒智慧 所以跟佛比較起來-我們是多麼窮困 貧窮困苦 為什麼叫困呢? 因為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 不得自由、不得自在 這一口氣不來了 這個業力就把我們飄到-相應的地方 做不了主 白天做不了主 晚上做得了主嗎? 更難,是不是 晚上的時候 你作夢的時候-你會夢見你去殺人 是不是-偷人的東西、做壞事 你白天做不了主 夢中更難做得主 所以困苦 被這個境界所迷惑了 那麼這是形容到-佛陀看到我們眾生 在生死當中 被這個我、我所 被這個無明 還有種種的邪知邪見 貪愛、忿怒、愚癡、慳嫉 這些煩惱把我們困住了 所以不得值遇諸佛菩薩 甚至有些人說 到寺廟裡面看一看,走了 也不會進來問問法、請請法 他說我有看到佛菩薩 可是見到的是佛像-佛像也不會對你說話 你也不想去研究-你也不想去… 所以,雖然見到是佛像-也見到出家人 他又不懂得去請法 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還是一樣-不得值遇諸佛菩薩 我們生在台灣算是很有福報 到處有佛寺、有出家人-有經書 有些地方根本沒有佛寺-連佛像也沒有 出家人也沒有 那是八難,邊地 所以我們很慶幸的得人身-能夠見佛聞法 這是很大的福報 那麼世尊在以前-行菩薩道的時候 看到眾生有這麼多的苦-沒有智慧 被這個我、我所纏住了 所以他就起大悲心-來利益眾生 為什麼我們特別-介紹這一段呢? 就是讓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你要了解 信佛、學佛-不要有個錯誤的想法 以為我一個人坐在房間-眼睛一閉 然後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不是這樣子的 要怎麼樣子的呢? 學習佛陀觀察眾生的苦 觀眾生苦,起大悲心 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 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 這是在「行願品」裡面-所談到的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能越信佛、越學佛越冷漠 對這個社會、對家庭-對國家、對人類 冷漠、無情、不關心 無動於衷 這個學佛就學錯了-是不是 所以佛要我們怎麼樣子呢 去觀眾生苦,起大悲心 接著我們看二十四頁 佛陀見到眾生這麼苦這麼苦-他起什麼心? 我們一起來念 起願得一切妙寶資具-攝眾生心 願一切眾生皆悉具足-資生之物無所乏心 於一切眾事離執著心 於一切境界無貪染心 於一切所有無慳吝心 於一切果報無希望心 於一切榮好無羨慕心 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 那麼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說 我們常常講-我們要救這個人類,救眾生 可以從兩方面來救濟 一個是從物質上來救濟 現在有眾生肚子餓得要死 挨餓受凍了 你說:好啦,你不要難過吧 你來聽我講經說法 他都快要死掉了 你說要跟他說法-他才不能接受,是不是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添一碗飯 買一個饅頭讓他吃飽了 讓他有衣服穿 溫飽以後呢 他才能夠接受佛法-聽道理啊 衣食足而後知禮儀 倉廩足才知道禮義-是不是 所以佛陀很切近人道主義 我們除了用物質-來救濟眾生以外 還有從事思想的救濟 所以佛陀看到眾生這麼苦 為什麼呢? 饑寒起盜心,是不是 因為窮、因為苦 所以他就起惡念-去偷、去搶 所以佛陀認為說-讓他物質上的滿足 會減少他的惡業-製造惡業 饑寒起盜心 所以佛陀看到眾生苦 第一個他是用物質來救濟 所以-願得一切妙寶資具攝眾生心 願一切眾生皆悉具足-資生之物無所乏心 就是說開發物質 讓眾生能夠-最起碼能夠溫飽 你才能對他說法 他溫飽都有問題了 你要怎麼說法-很難嘛,是不是 我現在講一個故事好了 說那個杜甫 杜甫知道嗎? 唐朝的那個詩人,詩聖-叫杜工部 聽說他很窮苦 窮到有一次他那個房子 是一個茅房子 結果大風一吹-把他的屋頂吹掉了 那大風,這個屋頂吹掉了-怎麼辦呢? 那個屋頂-吹到那個鄰居去以後 那個鄰居就看到:咦!-天上飄下來這麼好的屋頂 大家就來搶,你知道嗎 就把他屋頂就這麼搶走了 他自己屋頂就沒有了 那麼這個風雨下來-那真的是很難過啊 在我們一般人會怎麼樣? 會去把它搶回來,是不是 可是他當下一個念頭-他不是 他講了一句話很有意思 他說:願得大廈廣千間 天下寒士盡歡顏 意思是說-哎呀!我這個杜工部 真的有一天我發達起來的話 我要建大廈廣千間 讓這些窮苦無依無靠的人 沒有房子住的人-沒有辦法溫飽的人 天下寒士 天下的窮苦的人,寒士-盡歡顏 都能夠溫飽-都能夠有遮風避雨的地方 大家都能夠快樂的過日子 所以他講這句話-等於是佛菩薩的心 是不是 那我一般說-我的屋頂吹下來了 風吹下來,你們把我搶走-我去告你 可是他沒有 他動那個念頭說 願得大廈廣千間-天下寒士盡歡顏 你看這多了不起的心念-是不是 那麼佛陀也是這樣子啊 見到眾生苦 所以就希望怎麼樣? 得一切寶資具的-來去攝受眾生 攝受眾生-這是從一種物質的救濟 接著就是從心靈上的救濟 怎麼樣子呢 希望一切眾生怎麼樣子的呢 說願一切眾生皆悉具足-資生之物無所乏心 然後也希望一切眾生-怎麼樣子呢? 一切眾事離執著心 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 好事執著,壞事也執著 你說壞事怎麼會執著?-對啊 他執著壞事-所以才會發脾氣啊 是不是 好事他是起貪心-壞事起瞋恨心 那麼壞事起瞋恨心-就是因為執著心 所以好事、壞事-眾生都是起執著 才會起貪愛跟瞋恨 也希望一切眾生-能夠溫飽以後 於一切境界無貪染心 這是從物質的救濟-到思想的救濟 無貪染心 然後於一切所有無慳吝心 能夠溫飽了,能夠多餘的 好好去施捨,去救別人 一燈傳百燈、千燈 那麼這個是不會貪戀、執著 懂得去施捨 於一切果報無希望心 這個講起來,可能有點矛盾 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會立定一個目標 然後往這個目標去走 那這個地方叫我們說-一切果報無希望心 那就沒有目標-隨便走、隨便做 隨緣而做,隨緣這樣子了 這個是講到我們凡夫 凡夫 因為你的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當然我們訂一個目標 往這方面去走、去做 這是必須要的 可是,如果因緣不具足 我們盡了力了,即使失敗 你不會對這個事情-痛苦、難過 只是說因緣不具足而已嘛 是不是 世間很多善事-你想做的時候,往往多障礙 你動了善念,你也認真去做 可是就是不成就 也有這種事情出現的 那就是因緣還不來了 我們也不會說因為這樣子-失望、難過 還是保持心境的平衡 所以,不要說讀到經文說-一切果報無希望心 那我們就是沒有目標-沒有目的 那不是這樣子的 再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要說我做一點善事 就希望說來生大富大貴 來世生天享福-來生能夠驕妻美妾 你有這種希望心的話-變成一種染著 變成染著,這也是不好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世間的人 大致分成三類 三類,知道嗎 一種是什麼呢? 叫說了不算 說一說,他就不做了 這種不好 那麼一種人呢 又做、又說;又說、又做 了解嗎? 這個是第二種人 第三種人是做了不說 默默的訂了一個目標 就去做,也不求什麼名望 叫做了不說 所以世間的人大致分成三類 一種人是,說了不算 說一大堆的道理-然後不去實踐 開空頭支票,叫說了不算 那麼有些人是既做又說-又說又做 這還不錯呢 他肯說又肯做-又肯做又肯說 那麼最上等的人是做了不說 默默的-只要我認為該做的事情 我就去做了 做了也不會希望說 哎呀!能夠見報-能夠上電視 能夠打知名度 所以做了不說 這個在民間就叫做什麼呢? 陰德、陰功,知道吧 陰功、陰德-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 這是功德最大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一切果報無希望心 就是說我們做了不說 立定一個目標去做了-做了不說 於一切榮好無羨慕心 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 這是菩薩度化眾生-先讓你溫飽 然後再提昇你的心性 於一切榮好無羨慕心 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 我們生活在因緣的世界裡邊 隨便舉一個-我們的身心的一切 衣食住行 所有一切一切都是因緣而來 你看我們吃的,有農人耕種 我們穿的-有人種了這個棉花 織布的,是不是 那麼我們搭交通工具 有人發明這個交通工具-有人開車 所以這些因緣來成就我們 我們要了解這些因緣 很自然的就產生了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所以這個越南人-他們受佛法的薰陶 這個越南人說-謝謝你,怎麼講呢? 謝謝你,怎麼講? "感恩" "感恩",知道嗎 這個越南話 就是"感恩、感恩",知道嗎 它這很有意思喔 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活在世界上 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恩惠者 都是我的恩人 你想想看,這個世間的人 我們常說 哎呀!這世間的人-怎麼這麼多、這麼多 幸好有這麼多的人 你才能夠做生意-你才能夠生存 你才會有這些-種種的價值觀 是不是 有這麼多的人陪著你-在生死當中六道輪迴 那你也要感恩啊,是不是 你的衣食住行-不靠這些農人、工人的話 你怎麼去能夠吃呢-是不是 所以說對這些因緣-不能去迷惑 除了感恩以外 對萬事萬物它的成住壞空-也是因緣 從因緣當中-不被這個暫時的現象迷惑 暫時-我們人有生、老、病、死 因為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 所以我們常常講那個笑話 說我們這個水果-剛剛是開花 最初是開花-然後慢慢的結果 可是結果還不能吃 它綠色的是澀的-酸酸的不能吃 然後你慢慢等啊、等啊… 它就慢慢的變黃了 然後因緣來的時候,成熟了 葡萄成熟時 我們再來吃吧,是不是 那我們認同這世間的一切-是因緣生、因緣滅 緣起緣滅 那我們對我們自己的身心 這個緣起緣滅呢 我們希望怎麼樣子啊? 永遠怎麼樣? 不老、不病、不死 我們希望我們這個臉-面孔怎麼樣啊? 永遠又光、又亮、又滑的-不要起皺紋 那麼你如果是這樣想的話 你就是吃花好了,知道嗎 你吃那個剛剛長出來的水果-又酸又澀的 你不要吃那個黃的、熟的-知道嗎 各位了解-我們講這個意思了嗎 宇宙間的一切一切 在無常變化的過程當中 你都知道說-這個水果要等它成熟時 摘來吃,又甜又香 那你的身心 我們的身心,你看由少而壯-而老、而病、而死 它只是順從這個大自然-宇宙的本性在運作而已 那你的煩惱痛苦是什麼呢? 你希望它留住青春 留住這一個少年 永遠不老、不病、不死 那你是不是跟這個宇宙-大自然的這個定律違反 那你是不是-註定你就是要痛苦 要悲哀、要煩惱 因為當你的臉起皺紋了-當你的頭髮變白了 當你的牙齒掉了-當你腰酸背痛了 這時候你才驚覺到說-哎唷!怎麼會這樣呢? 以前能跑、能跳的-現在不能啦 那你了解說 喔!這是法在我身心上-在演變 法在我的身心上-讓我了解無常無我 你就能夠接受這個事實 乃至你生大病-你也認為這是本來就如此 平時不懂得保養 所以它必然就提早出局 要讓我提早出局 所以現在產生-這個現象的時候呢 你就不會說 為什麼不是別人,而是我 是不是 那你就會覺得說 原來是法在我的身心上-展現它的力量 你隨順這個法性的時候 就不會這麼痛苦 隨順法性 所以這個是-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 那麼眾生-就是被這因緣的生滅迷惑了 想守住好的、丟棄壞的 而世間一切都是好好壞壞-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聚聚散散,不斷在變化當中 你不了解這個因緣的時候 你就被這個因緣所轉 產生痛苦,身心煩惱 所以佛陀用物質-來救濟眾生以外 就希望我們眾生-在思想上去提昇 對一切的因緣變化-能夠隨順法性 了解這個法性 然後去創造好的因緣 去開創更好的因緣-去把握住好的因緣 那麼這樣子-就不會這麼煩惱痛苦 早上我們就講到這裡為止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