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講題:華嚴經選讀(2) 各位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下午來講-《華嚴經》的翻譯有三種 一般我們講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 六十華嚴是在東晉的時候-佛陀跋陀羅所譯的 大概在西元四一八年的時候 六十華嚴它是七處八會-有三十四品 我們所要講的是屬於第二種 就是八十華嚴 八十華嚴 六十華嚴-我們一般稱作叫舊譯 舊譯 八十華嚴後來就稱為新譯 是唐朝實叉難陀所譯的 大概是在西元六百九十九年 六十華嚴跟八十華嚴 差別的地方-一個是七處八會 八十華嚴是七處九會-總共有三十九品 我們稱為新譯 那八十華嚴比較好讀 就是如果你直接讀原文的話 你感覺好像這個語氣-很接近我們白話文 所以我建議各位-如果要讀的話 直接讀這個八十華嚴 另外第三種是四十華嚴 就是唐朝-罽賓般若三藏所譯的 在西元七百九十八年 他譯的是四十卷 四十卷 這是「入法界品」的別譯 也就是八十華嚴的最後一品 「入法界品」 也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它的詳細的一種別譯 所以過去弘一大師-是要我們怎麼唸呢? 就是唸八十華嚴 八十華嚴 第一卷一直唸-唸到五十九卷 五十九卷以後-再唸四十華嚴 那就總共九十九卷 這是過去弘一大師-建議我們這樣唸 那我不要這樣唸 我還是從頭到尾-就是八十華嚴把它唸完 過去獅頭山有一位老和尚-九十幾歲了 他拜過這個《華嚴經》 拜過《華嚴經》 他是這樣一字一拜-一字一拜的 拜了三遍 拜了三遍 現在人你叫他說-一字一拜這樣拜 出家人還可以 在家人哪有這個時間-是不是? 所以這三種華嚴的話 我是建議各位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華嚴經》的話 你直接唸八十華嚴 直接唸八十華嚴 否則的話-你要去看那些注疏 幾百卷幾百卷的注疏的話 你看了就… 沒有這個時間 現在這個時代-講求速度、效果 所以直接讀原文 八十一卷的《華嚴經》-這是最容易接受 那我們把這個翻譯的三種 簡單的介紹以後 我想我們就接著進入-〈華嚴選集導讀〉的正題了 今天我們講的是-「履佛所行道」 「履佛所行道」-是在第十四頁 十四頁,翻過來十六頁 這個地方我們就開始來講-〈華嚴導讀〉 我常常講,我們世界上-最佔便宜的一件事情 是什麼? 讀書 因為一本書 寫作一本書的人-起碼他讀一百本、兩百本 甚至三百本-五百本以上的書 那麼寫作一本書的人 大概都是-四十歲、五十歲以上的人 那四十歲、五十歲的人 他讀了幾百本的書 然後濃縮成一本 那我們一百塊把它買過來 我們就可以了解他-五十年的人生經驗 還有他兩百本、三百本-那個書的知識 濃縮成一本 所以我們最佔便宜的事情-就是什麼? 讀書 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釋迦牟尼佛 他的修行的方法-他的心路歷程 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所謂百劫種相好-三祇修福慧 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 然後百劫種相好 他的經驗就是在大藏經裡面 在經典裡面 所以你直接讀這個經典的話 也等於是說-佛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所修行的心路歷程 讓我們很快的從經典上 我們了解到佛怎麼成佛的 這是佔最大的便宜 我們用不著說自己去摸索 怎麼樣成佛、怎麼樣去修行 怎麼樣去安住其心-怎麼樣去降伏其心 我們不要自己去摸索 我們只要根據佛陀-他修行的方法 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記載的清清楚楚 所以我們直接讀-這些經典的話 就知道說他是怎麼成佛的 那現在我們想信佛、學佛 了解佛陀的心路歷程的話 就是直接讀這經典 所以你看這十七頁 十七頁說 若有尊敬佛,念報於佛恩 彼人終不離一切諸佛住 何有智慧人,於佛得見聞 不修清淨願,履佛所行道 這段經文就告訴我們 信佛、學佛的人-一定要有所依據 我們依據 依據什麼呢? 依據過去的佛所修行的方法 而不是我們自己-憑個人的臆測、想像 這樣子的話,容易走偏-了解吧 就是過去怎麼修-怎麼發願、怎麼修行 他的經驗 就是我們把這個學分修滿了-我們就成佛了 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不是憑著 我個人的想像-佛是怎麼成的 不是這樣去憑想像的 所以說-若有尊敬佛,念報於佛恩 那麼自然就不會離開一切佛-而安住了 有智慧的人見佛聞法 但是你又不修清淨願-去履佛所行道的話 怎麼能成佛呢? 因為佛法 它不是讓我們研究-變成一堆資料 懂得很多很多的資料 你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佛法必須我們身心的-體驗以後 真正的身心安住下來 體驗到無常、無我-你的問題才解決 人生一切問題才解決 所以這個不是僅僅說 我們聽一聽-了解了、我懂了 就夠了-不是這樣子的 而是要付諸於實踐以後 去實驗、體驗以後 你才能真正能得到效果 如果說這個火 火是紅的,會燙人 你聽到這個道理以後-你會小心 哎呀!火會燙人 可是你沒有燙的感覺 你不會有那種-深深的體會到火多厲害 是不是這樣子 佛法也是這樣子-你必須親自去體驗 這個沒有人有辦法-來替你代替的 一定要靠自己來好好的體驗 所以我們再看第十八頁 我們信佛、學佛 為什麼要信佛、學佛? 這個地方說 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 憶念諸佛本所修行 愛樂-這個地方唸ㄩㄝˋ 愛樂諸佛本所修行 清淨諸佛本所修行 增長諸佛本所修行 住持諸佛本所修行 顯現諸佛本所修行 演說諸佛本所修行 令諸眾生,離苦得樂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態度 學習佛法態度 佛過去怎麼修、怎麼學 他是怎麼成佛的 他的心路歷程、他的經驗 他的經驗之談 我們按照這樣去修-就不會錯了 不可以憑我們個人的想像 我們往往會自己憑自己想像 甚至我們也會聽很多的師父 告訴我們怎麼修、怎麼學 這個都是-也許是他個人經驗 也許是他根據佛法的經驗 也有對錯的時候 我們要以很客觀的方式-來理解 所以學佛的一個態度就是說 佛是怎麼成佛的? 依我們這個世界來講-我們這個世界有… 我們知道有佛法-是從釋迦牟尼佛來的 是不是? 釋迦牟尼佛-他是怎麼成佛的? 他是怎麼成佛的? 從這個經典來看的話 待會兒我們可以看 釋迦牟尼佛往昔修施行時 捨所難捨頭目耳鼻-唇舌牙齒、身體手足 血肉筋骨、男女妻妾-城邑宮殿、衣服瓔珞 他是拋頭顱,灑熱血 去利益眾生、攝受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這樣累生累劫、累生累劫-這樣成佛的 現在我們一般人-信佛、學佛的觀念 好像不太這樣相同-是不是? 譬如說有人說-念什麼經念幾萬遍、幾千遍 他就會到哪一個地方去了 有沒有-你們有沒有聽過這種? 有些人說-那你念什麼往生咒 念一百萬遍、一千萬遍-你的業障就消除 有沒有聽過這樣子的? 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陀是這樣修的嗎? 佛陀不是這樣修的-知道嗎? 我們現在很多人說-誦哪一部經 就這一部經就好了-一門深入 誦這一部經,你就會開悟 這種講法對不對呢? 不對的,知道嗎? 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我們很佔便宜的是什麼 佛陀他已經修行成佛了 他的修行的心路歷程 從藏經裡面可以看到 從經典裡面可以看到的 我常常講,我們信佛、學佛 它不是一種臆想-不是一種憶念 不是一種妄想-不是一種臆測 也不是說我念多少經-我念多少咒 我就能消業障、我就能成佛 或者是我什麼經我都不看 我只要眼睛一閉,腿子一盤 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成佛如果這麼簡單的話 大家關在房子裡面-就可以成佛了 過去的佛,哪一尊-是關在房子裡面成佛的 不是這樣子吧 短暫的時間 像釋迦牟尼佛-也是說六年苦行 以後開始,他一直參參… 一開始也是到處參訪明師 到處去,六年去苦行參訪-實際去體驗 對自己身心下一番的功夫 對自己的身心-做一個徹底的去內觀以後 證到無我,這樣成佛的 所以我們學佛的態度就是說 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 諸佛本來是怎麼修-我們就照這樣修 就沒有錯了 憶念諸佛本所修行 愛樂諸佛本所修行 對釋迦牟尼佛-所修行的法門 的確可以使我們-對生命的實相了解 對人生的苦厄能夠解決 也產生了一個嚮往學習-希聖希賢的心理去學習 因為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 不是用科技 不是用物質可以滿足解決的-不是 那我們人生的問題 佛陀已經幫我們解決了 所以我們對他修行的方法 他了生脫死的方法 他對生死輪迴解決的方案 我們憶念他、學習他-愛樂他 這個地方是念愛樂(ㄩㄝˋ) 那麼這樣子的話-你才會產生精進 所以這個欲望 欲望有好有壞的,知道嗎? 譬如說你講求-個人的刺激享受的話 那會讓我們人性沈淪的 但是如果說我們有希聖希賢-也是一種欲望 對這善法欲 那麼你對成聖成賢-成佛作祖 這些產生了一種-希有的一種欲望 那叫善法欲 這是激發我們-修行的一個動力 所以有些人誤解-誤解什麼呢? 哎呀!修行就是-把我們的欲望全部砍掉 趕盡殺絕 知道嗎? 業盡情空了-也沒有業、也沒有欲 什麼都沒有了,就成佛了 不是這樣子的 那這個地方何必講-愛樂諸佛本所修行呢 這個愛樂就是 認為這個的確-會使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照這樣去修以後 馬上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種-內心的喜悅 讓你去勇猛精進 所以說,憶念諸佛本所修行 愛樂諸佛本所修行 我常常說-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怎麼講的呢?就是說 對人生的問題-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人只有哪些問題? 不是除了衣食住行就夠了 如果衣食住行問題解決-人生就沒有問題的話 那人生就沒有什麼哲學-宗教,沒有必要 要解決衣食住行問題-不是太困難的,是不是? 問題是說-當我們溫飽都解決了 可是這顆心安不下來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對不對? 這顆心怎麼安下來? 你看世間的聲光電化-電動玩具、吃喝唱跳這些 其實就是要安你的心 只是說它那個安心的讓你 暫時的麻醉以後-會產生更大的不安 那我們要怎麼樣讓它-一勞永逸的解決它? 這是涉及到宗教的-修行的問題,是不是? 宗教修行的問題在裡面 也就是要安這顆心 那我們想安這顆心 你必須發現到說-人生的問題在哪裡 除了衣食住行-這個根本的問題以外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矛盾、摩擦的問題 人跟人之間的悲歡離合-愛憎取捨的問題 那這些悲歡離合-愛憎取捨的問題 最後還是回歸-我們自己本身的問題 我們本身自己的心性不明白 自己的生死不明白 自己的起心動念不明白 甚至有某一種錯誤的認知 才導致這些問題層層的出現 我們從過去的諸佛、菩薩-所修行的心路歷程 如果按照他的方法-去修、去學 一定有馬上就可以得到效果 譬如說我們現在生病 那你生病以後-這個醫生幫你打針、吃藥 最起碼先把你這個熱 你發燒嘛,是不是? 先讓你退個熱-你就覺得舒服了嘛 是不是? 你咳嗽,現在幫你止咳嗽 你是不是舒服一點了 你的病還沒有好 但最起碼,你感覺-我現在不發燒 也不發熱、也不流鼻涕 最起碼我感覺舒服了 按照佛法修行的心路歷程 你只要按照這個-覺悟道去走的話 應當你走一步-就會有一步的感應 是不是-會讓你的身心感覺輕鬆 輕鬆一點 生命不會這麼-好像很重 你這樣學佛,你才會有意義 否則的話,你越學佛 很多人就是說 師父!我越學佛越學佛-好像煩惱越多 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好像這個妄念越來越多 是不是這樣子? 那就好像說-你吃這個藥以後 好像覺得吃了這個藥,越吃-病好像沒有什麼改善 那這個藥你還吃不吃? 你吃這個藥 譬如說你吃一個月兩個月-都沒有效果 你還要不要吃? 大概不會-我們沒有這個耐性吧 吃了三天、五天-一點效果感應都沒有的時候 你就不想吃了 是不是這樣子? 可是我們信佛、學佛-是千生萬世的事 你如果按照真正 只要方法是正確的-方向是正確的 這兩個是正確的話-應當是說 你按照這個方法-去修、去學的當下 你就可以感受到身心的一種-寧靜喜悅、光明自在 如果你這一點點感受-都沒有的話 你就開始檢討 這是我勸各位-注意到這個問題 你按照正確的方法 我說的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向 你這個去修、去學的話 應當你當下,你就會感受到 那種身心的寧靜喜悅-光明自在 如果你不能這種感受的話 那你就要小心 所以最近有一個信徒,他說 他說在慈悲電視台-聽到我在講數息的 他按照這樣去修的時候 咦!他從來沒有信佛-沒有學佛的人 他馬上感受到那種-喜悅、寧靜 正確的方法 這個方法不是我的-是釋迦牟尼佛的 了解嗎?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那我告訴各位 轉達,我只是一個轉達而已 所以馬上他就可以感受到 一個從來沒有信佛-沒有學佛的人 他也不相信什麼因果-業報、輪迴 什麼都不相信,也沒皈依 可是按照這個方法-去修、去學的話 他當下就感受到-身心的一種自在 所以很多信佛、學佛的人說 哎呀!我越信佛、越學佛 煩惱越多、妄想越多 這個越怎麼樣子的話 那你就要檢討方法跟方向 接著我們說-清淨諸佛本所修行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一點-是說 學佛跟一般的這種求學-不太相同 為學是日增,為道是日損 為學,譬如你追求學問 你懂得天文地理、歷史文化-哲學、科學 科技、電腦什麼… 你懂得越多-表示你的知識越多 飽學之士,是不是? 是飽學之士嘛,是不是? 可是修道剛好相反 為道是日損 損之又損,無法可損 知道嗎? 因為我們一切煩惱、痛苦-是來自於執著 越多的執著,就越多的煩惱 痛苦是來自於你的執著 你的執著越多-你的煩惱、痛苦就越多 就像你揹的包裹,這個包袱 揹得越多的包袱-你就越沈重、越難受 那修道的人 一般人好像是說-哎呀!我信佛、學佛以後 我見到佛放光 我見到佛現蓮花給我看 師父啊!我打坐的時候-我聞到什麼香味 檀香的香味 感應了 師父啊!我晚上作夢-夢到佛菩薩 高興了 知道嗎? 或者說:-師父啊!我這個修一修 我這個病好了 我事業順利了 但是真正信佛、學佛的人 不是這樣子的 他是慢慢、慢慢…-發現到說妄念越來越少 惡念、雜念、邪念-越來越少、越來越少 還有習氣越來越少 煩惱越來越少 然後呢,悲心增長了 對眾生的悲心-關心、關懷 無私的這種關懷心-慢慢增長了 而不是說,感應到說-佛菩薩給你怎麼樣子的 見光、見法、見蓮花-見什麼… 不是這樣子的 甚至有些人修修-哦!有神通 啊!這個別人的心事也知道 自己心事無人知-知道嗎? 別人心事他想知道-是不是? 還有一次,有一個人說 他修一修呢 他變成那個什麼 從這個頭頂百會的地方 他的精神從這個百會的-怎麼樣? 從這邊出來了 他可以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去聽經聞法 我說我讀佛經-好像沒有這種的 沒有這種神通,知道嗎?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你要知道就是說-像一面鏡子的樣子 很多髒東西在鏡子面子上面 已經埋藏太久了 現在你一層一層抹抹-抹光了、亮了 可以照你的臉了 所以學佛的人 他的煩惱一層一層的脫落 雜念、惡念-一層一層的剝落下來 是為道是日損 所以這個地方說-清淨諸佛本所修行 清淨諸佛本所修行 然後呢,增長諸佛本所修行 就是剛才我們說的 我們信佛、學佛以後-慢慢自己檢討自己 是不是智慧增長了 悲心增長了、福德增長了 如果你信佛、學佛以後 你越對這個世界、對這個人 對家人、親戚朋友-越來越冷漠 這樣對嗎? 不對哦! 你越信佛、越學佛以後-好像覺得說 我一切都是要放下 一切都要看破,放下自在 對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冷漠 這個你學佛,你就要檢討了 你就要檢討了,知道嗎? 應該是說 變成很有理性的-去關懷一切眾生 理性的、不執的一種關懷 這是你的悲心增長了 所以說,增長諸佛本所修行 住持諸佛本所修行 因為佛陀的這個法 我們按照這樣去修、去學 然後我們在我們身心當中-又轉到眾生的身心當中 這樣就是住持諸佛的法輪-能夠常轉 法輪常轉,佛日增輝-是不是? 法輪在我們身心上轉 然後從我們身心當中-又轉到眾生的身心當中 那麼佛陀的法身慧命 就永遠永遠的住持-在這個人間(娑婆世界) 所以說,住持諸佛本所修行 這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自覺覺他,兩種功德-在我們身心當中去展現 顯現諸佛本所修行 不是叫你顯現神通-知道嗎? 是法在你的身心上-來展現出來 怎麼去展現呢? 你生命輕鬆了,知道嗎? 執著解脫了 煩惱、妄念、習氣解脫了 在你的身心上-就可以展現出來 所以是顯現諸佛本所修行 演說諸佛本所修行 有些眾生-你從身教當中,他感受不了 他沒有這種根器 所以我們必須怎麼樣的-透過語言來告訴他 有些利根的眾生 你一舉手一投足-他就能感受 不必說、不必講 但是有些眾生的根機不夠 你必須跟他明講 要詳細的講、仔細的說 他才能夠了解 所以必須怎麼樣子? 演說諸佛本所修行 那麼這一切一切-目的何在呢? 令諸眾生,離苦得樂 令一切的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這個是我們信佛、學佛的-重要的一個動機 令一切的眾生 不是單單令我們自己-個人離苦得樂就好了 要令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這個是在第十九卷 十九卷裡面 就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一個態度 接著我們講十一卷的 也是下面的經文說 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 其心不疲懈,當成世導師 汝於一切剎海中-微塵劫海修諸行 一切如來諸行海-汝皆學已當成佛 這個地方我一再強調的-就是說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一個是時間的問題-空間的問題 時間上來講的話-三大阿僧祇劫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要說:我這一生當中-我就要成佛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理論上是講得通-事實上,講不通的 知道嗎? 當然後面我們還會講 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應該修的 成就的應該是什麼? 最起碼你要成就什麼? 那後面會講到 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 信佛、學佛的人 他一個是時間的問題-一個是空間的問題 時間來講的話 他是無限的劫海當中-去參加輪迴 各位聽到會害怕 要生死輪迴 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 你看那個時間有多長啊 為所有的眾生-陪公子讀書 在六道裡面去輪迴 而且其心不疲懈 還不會覺得-哇!這個厭倦啊 是不是? 這樣你才能夠成為佛-才能成世導師 我講一個輕鬆的故事好了-好不好? 它說在秘魯-一個國家公園裡面 這個國家公園裡面 它從外地-別的國家引進老虎進來 知道嗎? 那引進老虎進來以後 這個老虎在裡面要吃什麼-都人家服侍的好好的 時間到了,就丟雞鴨-什麼東西 丟進給牠吃,牠就吃了嘛-知道嗎? 可是當地的遊客-就很不滿意 因為這個老虎-應該是會叫、會吼 這尾巴會翹起、會捲 虎虎生風啊 可是這隻老虎-就整天躲在山洞裡面睡大覺 大家就埋怨了 埋怨說你這個動物園-怎麼養的老虎這樣子 不像其他國家的很兇猛-就看起來不夠味 所以就反應了 那麼這個動物園的負責人-就想辦法了 哎呀!引了一隻公老虎-大概不行 那好了吧!-再找一隻母老虎來 結果找了這個母老虎來呢 牠也是 這個公老虎也沒有什麼興趣 就是這樣子,也是懶綿綿的-整天躲在洞裡面 到時間就出來吃點東西 又回去睡大覺 那麼動物園裡的人想盡辦法 就是見不到牠虎虎生風 後來有人想了一個辦法了 去找了一隻豹 因為牠的天敵 牠看到豹一來的時候呢 這下子可不得了了 這是我的地盤-你竟然想來跟我爭地盤 牠開始在牠的地盤之內-去排泄 牠排泄的目的就是說-這是我的地盤 你不能進來我的地盤 從此以後-這隻老虎怎麼樣子呢? 就虎虎生風了 哇!整天吼啊、叫啊 牠為什麼呢? 牠說這是我的地盤-你非把我滾走不可 那豹看到牠,也跟牠叫 所以這邊也叫、那邊也叫 這個時候牠生命展現出來了 後來不久-這個母老虎也懷孕了 這樣了解嗎? 了解我的意思嗎? 我們這個世界 我們這眾生-這麼多這麼多眾生 你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愛憎取捨-這麼多這麼多的這些 就像這隻老虎牠有了天敵 知道嗎? 我們在六道裡面也是一樣的 我們在六道裡面,你看看 有生老病死 這個最迫切的,是不是? 逼著我們 在我們的身旁的親戚朋友-你看 老的老、病的病、死的死 車禍的車禍、意外的意外 讓我們驚心動魄的這種情面 讓我一天到晚都 你聽到電話裡面 有多少通是好電話的-你聽聽看 哎呀!某某人入殮了 哎呀!某某人要告別式了 哎呀!某某人又怎麼樣子了-又受傷了 哎呀!某某人又怎麼樣子-是不是? 這麼多 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一個增上緣 所以說-為一一眾生,輪迴經劫海 其心不疲懈,當成世導師 這個是從時間上來講-跟空間上來講 功德不嫌多 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 功德不嫌多 無限的福報、無限的福德-無限的智慧 就是要在無限的時空當中 去服務眾生、利益眾生當中 你的心不疲懈-你這樣才能成佛的 哪裡說-關起門來,盤起腿來 眼睛一閉就能成佛的 它是這樣講的嗎? 不是耶! 為一一眾生、為一切眾生 陪眾生來輪迴-陪著公子讀書嘛 是不是?陪著公子讀書 我們不但是陪公子讀書 佛菩薩也陪我們啊-是不是? 佛菩薩也陪著我們輪迴啊-是不是? 那這樣子-才能夠當成世導師 就當能夠成佛 佛是這樣成佛的 汝於一切剎海中-微塵劫海修諸行 一切如來諸行海-汝皆學已當成佛 也就是我們在大學裡面-修的學分嘛 是不是? 你學分修滿了,博士學位 碩士學位、學士學位-就給你 那佛陀… 你看,微塵劫海修諸行 這個「行」就是學分 佛陀修哪些學分? 簡單講,就兩個學分 一個是智慧的學分-一個是什麼? 福德-悲心福德的學分 修這兩個學分 智慧 通達身心,宇宙身心的實相 福德,利益眾生 這兩個學分修圓滿了-就成佛 這兩個東西我們都有-只是有限 我們叫什麼? 我們叫理智、我們叫感情-是不是? 我們的感情-有的時候叫同情心 這個人對我好-這個人對我不好 是不是你對他的同情心-會有差別? 譬如這個過去對我好的 我有點東西,我送給他 這個對我不好的-管他去死活,是不是? 差別心馬上出現了 所以我們同情心-是有限、有差別的 然後我們的理智呢 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死輪迴 對一切妄念,都是了解有限 是不是? 所以我們現在有的東西-我們叫理智、知識 不叫智慧 那我們把我們理智、知識-修到一個程度 就轉換變成智慧了 那麼這個智慧-能通達宇宙身心的真實相 不再有錯誤的理解 沒有絲毫的錯誤的理解-沒有 然後悲心 我們的感情昇華淨化 感情的昇華淨化以後 轉變成對一切眾生-普遍平等的關懷 不會造成自他的困擾 去利益眾生當中-不會造成眾生的困擾 也不會造成自己煩惱 這是一種高難度的-一種慈悲關懷 真正的讓眾生能夠受到利益 所以佛去修這兩個學分而已 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福德 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的 理智跟感情昇華淨化到-最高圓滿的境界的時候 我們就給它一個代號-叫做什麼呢? 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人類所能達到最高的境界 理智跟感情昇華淨化到-最高的境界的時候 我們給它一個簡單的名詞-叫做佛 或者是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 這樣了解了吧! 就是這樣,這個代號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也就是說 把我們人性具有的那種本能 昇華到最高境界 而不是說-變成一個身份的改變 有神通,有什麼…-能夠飛簷走壁 不是這樣子的 不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個是… 我們講到信佛、學佛的人 一定要從這個時間跟空間-這兩個角度去思考 時間是無限的時空當中 無限的生死當中去利益眾生 利一切眾生,這是空間 是不是? 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的關懷 所以時間跟空間都是無限的 那麼從無限的時空當中 去完成福德智慧的圓滿 也就是成就了-無上的福德、無上的智慧 這是從無限的時空當中 來完成這一個-信佛、學佛的心路歷程 接著我們看十三卷 十三卷也是有談到這個問題 說-一一地獄中,經於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而能忍是苦 不惜於身命,常護諸佛法 無我心調柔,能得如來道 這個是在第十三卷 十三卷 第十三卷裡面 那我們剛才講到的-為一切眾生 在我們一般講起來-就是為人類 事實上,佛法講的一切眾生 不是包括只是人類而已 包括畜生、餓鬼-是不是? 乃至包括地獄 地獄眾生 所以佛法講的這個空間-是包括很大 不是單單只是人類而已 在一一地獄中-去經過無量的劫數 為度眾生故,而能忍是苦 地獄的苦很苦-八寒八熱那種 各位有沒有經過地獄苦-有沒有? 我們都經歷過,忘記了 知道嗎? 我們前輩子也掉過地獄-但是忘記了 隔陰之迷嘛,是不是? 各位有沒有經過天堂? 也經過,也享受過天堂 知道嗎? 那你現在想不想-再經驗一下地獄是什麼苦? 想不想? 很簡單,你站在十字路口 去跟人家約定說-幾點在那邊十字路口見面 然後在十字路口左等右等 知道嗎? 這個人要載你去上飛機 知道嗎? 他要陪你去上飛機 你左等右等的時候-你那焦慮的心情 飛機的時間快到了-你還不來 你那個焦慮的心情 那時候就在地獄 知道嗎? 等人的時候-那個焦慮的心情 還有那個賭徒 賭鬼,有沒有? 糟糕又輸了、糟糕又輸了-有沒有? 那個焦慮的心情的時候-有沒有? 像火在燒 那就是地獄 佛經裡面講的地獄-隨時都有 知道嗎?隨時都有 那什麼是天堂? 現在就是天堂 各位在聽經,我在這邊講經 各位你現在在天堂嗎 有冷氣、有這麼好的設備 現在不是在天堂嗎-對不對? 你現在也沒有煩惱 你現在不是在天堂了嗎 心性光明-也沒有雜念、也沒有惡念 你覺得很滿足啊-在這個地方這麼好的環境 還可以有空調,是不是? 那這個當下的知足常樂-知足常足 當下你就在天堂 所以佛法講的眾生 是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畜生的話,包括飛禽走獸 這一切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應該度化的對象 但是這一切眾生當中-第一個對象是什麼? 還是人 我們要把握住這一點-知道嗎? 把握住人 所以說 一一地獄中,經於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而能忍是苦 意思是說-我們甚至地獄那種苦 我們都可以忍受 在娑婆世界裡面-哪裡有像地獄這麼苦呢? 沒有嘛! 所以你不要說:-哎呀!在娑婆世界輪迴 糟糕!怎麼辦呢? 佛也沒有叫你去像 像地獄裡面受這麼苦-沒有 人間哪有這麼苦的-是不是? 沒有嘛 所以-不惜於身命,常護諸佛法 無我心調柔,能得如來道 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態度 學佛的一個態度 此生,我們這一生 我們的身心-我們用來做什麼? 我今天看到那個報紙寫 說有一個印度的女人 她此生的目的做什麼? 她要游遍世界的海峽 世界有七大海峽-她要游過 她已經游過五個海峽了-你知道嗎? 她每次游一個海峽 都是兩三個小時-三四個小時 那旁邊還有船 她丈夫隨時要拿東西給她吃 她一生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游遍七個海峽 然後登上什麼金氏記錄 她的目的是這樣子的 她把她的身心投注在-游這個海峽 她覺得人生的意義-目的在此 這是她生命的一個座標 那我們的坐標是什麼? 我們把我們的生命-獻我們的生命 一方面追求覺悟、追求智慧 一方面把我們身心得到-法喜自在的那種經驗 去跟眾生分享 也讓眾生能夠去分享法喜 這是每一個人的一個-生命觀不同、價值觀不同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我們不惜生命-常護諸佛法 然後呢,要從無我去下手 剛才早上我們講過 我們世間的知識學問-都是強調我,自我的 佛法是講求無我的 那麼這樣子的話-才能夠真正的成如來道 所以說-無我心調柔,能得如來道 我們眾生心很剛強-難調難伏,是不是? 譬如說我們看到什麼-我們聽到什麼 我們聞到什麼-我們去觸到什麼 馬上就強烈的執著 好像鋼筋樣子的 調不過來、扭轉不過來 我們的心-如果不經過訓練的時候 那種執著 就像那鋼筋一樣的-很硬梆梆 但是我們調柔身心的人 見到一個什麼境界 很自然的、輕鬆的-就把它扭轉過來 這叫調柔,身心調柔 知道嗎? 不會有些人硬梆梆的 就是遇到境界來了 就是這麼死梆梆的-硬梆梆的就沈迷下去 信佛、學佛的人 他慢慢、慢慢-他的身心能夠調柔 就調柔過來 所以要調柔身心-也就是從無我去下功夫 無我去下功夫的 慢慢的就能夠身心自在 這樣就才能-走向了如來成佛之道 邁向成佛之道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為止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