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主題:佛遺三經--佛說八大人覺經0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大德大家午安 我們一起來念第八覺支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 苦惱無量,發大乘心 普濟一切,願代眾生 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是佛菩薩覺悟的-八種真理 最後一條第八覺知 首先講到我們眾生的-生命的現象 一個是因、一個是果 生死熾燃這是因 結果是苦惱無量 這是講到我們眾生在-無明、貪愛、瞋恨 這個三毒作弄之下-身心不得自在 我們每一個人具有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這些感官這些器官 那麼每一分每一秒 我們面對的就是 色、身、香、味、觸、法 六根對六塵 那麼在我們凡夫的-位置上來看 我們每一分每一秒 我們必須觸對這個世界 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在這個六根對六塵接觸-那一剎那 也就是五蘊當中所說的-四蘊就產生了 產生了一個認知的作用 我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 我感覺到什麼-我吃到什麼味道 甚至我們眼睛閉起來 可是我們還可以-再回憶往事前塵 那麼這個就叫做法塵 所以六根對六塵不斷-產生認知的作用 那麼這個認知不是說-認知就算了 很快的從認知當中-產生了感受 合我們的意我們就-產生了樂的受 那麼不合我們的意-就會產生苦受 那麼有些受產生的時候 我們又沒有什麼感覺-不能察知 這個就是捨受 這個就是產生了愚癡 對於我們的生理-跟外在的世界 在接觸的當中我們毫無感覺 毫無察覺的這種-意識狀態的時候 我們就說這個是愚癡 我們對這個六根對六塵 接觸的那一剎那-產生樂的感覺 叫做樂受就產生了貪愛 對苦的受我們-就產生一個瞋恨心 這個在五蘊來講的話 就是從認知、想像、辨別 產生了感受 從感受當中又去想像 想像 所以就產生了意志行為 行為的取捨 對好想的受我們希望-越多越好 對不好的受我們-趕緊的排除它 所以就產生了這個行 色受想行識裡面 最先就是認知就是色蘊 從色蘊裡面產生了想蘊 想蘊就是去辨別想像 然後產生了感受 受蘊 然後有了受蘊以後-就產生了行蘊 行蘊就是意志的造作 所以我們講生死熾燃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 我們就不斷的去熏習-貪瞋癡的種子 貪瞋癡的種子 這個叫做現行熏種子 種子這兩個字的意思 就是像我們一般世間-植物的種子 當我們埋在土地裡面以後 遇到陽光、空氣、水 它就會發芽 那我們六根對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 我們產生貪瞋癡的一種-習慣性的反應 在我們內心深處 它就會有一種力量 我們稱為叫做種子 就現行熏種子 這六根接觸六塵的-當下一剎那 我們就在內心深處裡 就熏習了貪瞋癡的種子 那這個種子深深的-隱藏在我們的 潛意識裡面內心深處 這個種子又會生現行 所以現行修種子-種子生現行 然後呢種子會引導種子 會引發種子叫做種子引種子 種子引種子 所以沒完沒了 不斷的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 舉個例子來講譬如? 我們六根對六塵 我們現在看到一個人 那麼這個人一看到的時候呢 我們馬上就會產生-欸!有人出現 然後第二概念就是說 這個是熟人還是陌生人 如果是熟人那麼這個人 是不是過去對我有好 或者是對我不好 那麼我們就憑這個-記憶去判斷 哦!這個我認識的人 過去傷害我、過去幫助我 那麼這個想像辨別以後 我們就產生了感受 如果是一個不好的人 怎麼說,仇人眼裡怎麼樣 分外眼紅 那麼如果感覺感受很不錯 那就會怎麼樣 情人眼裡出西施 那感受就特別好,是不是 來電了 所以在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 經過想像辨別認知 然後呢產生了感受 感受以後這感受一定分三種 一個是好的感受 一個是不好的感受 一個是中性的感受 沒好沒壞 但是我們對感受的來龍去脈 我們又不去瞭解 這感受來了不知道 變化了不知道 消滅也不知道 那麼這個叫做什麼 叫做愚癡 對於我們內在的心裡面-所發出的訊號 生理的、心理的這些訊號 我們完全無知 那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們就叫做愚癡 然後我們對這感受好或不好 產生了貪愛或瞋恨 所以不管是貪愛、瞋恨-或者是愚癡 它就會慢慢的一次一次 每一次六根對六塵的-接觸那一剎那 很快很快的它就變成我們-內在深處的一種成見 很自然就去熏成一種成見 這個成見在佛經裡面-就叫做種子 心理學上怎麼講呢-叫做潛意識 我想各位有這種經驗 假如說我們晚上睡覺 如果有蚊子飛到我們-臉上的時候 我們第一個反應是怎麼樣 即使我們睡著了-我們會什麼反應 就一啪打過去嘛,是不是 很自然的就會有這種反應 因為什麼 這苦受 苦受一定產生瞋恨心 那年紀大的時候會有一個病 身上也不是長什麼 沒有 他血液循環不好 會冬季癢 現在冬天是不是 那很多老人很可憐 他不知道保養這皮膚 然後他睡覺很癢的時候 他就自動的去抓,抓到流血 為什麼,越抓越舒服 冬季癢 這個是自然的一個習性反應 所以為什麼叫做生死熾燃 就是我們每一生每一世 從生到死我們就是-不斷的在培養 培養些什麼呢 召感生死的動力 就是貪瞋癡 那就是我們六根透過-這個六塵 首先產生了認知作用 然後經過想像、辨別-又產生了感受 從感受當中產生了貪瞋癡 從貪瞋癡裡面-又熏習成為我們 內在潛在的意識 叫做現行熏種子 然後有了這個種子以後 慢慢慢他又會變-這種子生現行 譬如說我對某人有一個成見 可是因為對他有成見 他現在再怎麼好 我就覺得他不對 這個是成見 我們世間有一句話怎麼講 叫做有色的眼光 知道嗎,有色的眼光 有色的眼光來看人所以 就總得別人不對勁 別人再怎麼好 我們覺得那是虛假的-是虛偽的 這是什麼,是成見 成見在做怪 偏見、成見 那麼這個是講到說 我們眾生的生命現象 就是六根對六塵不能-保持明觸 不能保持明觸的時候 所以經常是無明觸 各位要曉得我們講的觸-不是蘋果醋什麼醋哦 知道嗎 是接觸的觸哦 六根對六塵接觸那一剎那 我們是不是能保持明觸 明白的接觸 那麼當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 看只是單純的看 聽只是單純的聽 那麼這個是修養的一種功夫 瞭解現象、瞭解現況 而不要去把過去的-成見來配對 那這個就叫做明觸 那麼當下雖然我們在-五塵六欲當中 但是生死就不會熾燃 知道嗎 就不會熾燃 那如果是我們用無明觸-來去接觸六根六塵 用無明來去接觸的話 它就是不斷在燃燒 不斷的在加生命的動力 貪瞋癡… 這種素材我們不斷的-添加以後 那生死就是一生一世 每一生每一世就這麼去召感 所以有些人沒有智慧 他以為是說感情、事業-愛情種種受到挫折 就這麼一死了之 他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 有可能嗎 不可能知道嗎 因為貪瞋癡的種子還在-業力還在 他又會再去召感那個生死 不但會召感那個生死 因為他有這種自殺的-行為的時候 他內心深處就有這個種子 有這個種子所以他-再出現生命的時候 他又會繼續走上那個條路 這樣各位瞭解嗎 所以佛經裡面就說-人絕對不可以 自己提早生命結束掉-這樣不行 因為他變成一個行為以後 他就變成內心深處-就有這個種子 那他自然就有這個傾向 每一生每一世就有這個傾向 動不動就是輕生 就會戕害自己生命 這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說 生死熾燃,苦惱無量 這是講到我們眾生-都是以無明觸 營為生活的一種模式 在這種生活模式當中 我們不斷的添加了貪瞋癡 殺盜淫妄酒的這些惡業惡習 所以自然就召感了-許許多多的苦 那麼這些苦惱有哪些呢 我們這個地方用無量兩個字 那就是N的n次方 是不是 我們這個苦 但是佛經裡面簡單的-把它濃縮成三類 一個來自於自我的身心 我跟自我發生在 我面對自我身心所產生的苦 各位有沒有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 有沒有 這算不算苦 有沒有覺得自己太矮啊 有沒有覺得自己太胖啊 有沒有覺得自己太瘦啊 有沒有覺得自己太窮啊 就是來自於自我 是不是來自於自我的 太胖、太高、太瘦、太低-或怎麼樣子的 總覺得不對勁 所以這是來自自我-身心的一種苦 那另外還有一種苦-是什麼樣的 就是心理上的 我的願不能達成算不算苦 我想當市長可是沒選上 苦不苦 很苦哦,是不是 來自我們內心的一個欲求 不能圓滿的達到也算是苦 所以這個是來自自我的身心 還有這個身體控制不了 身體會老、會病、會死 不想病但是病一天到晚-接連著來 這個不想老可是歲月不饒人 是不是 那這個老病死我們-不想來的它偏偏來了 所以這是來自自我-身心的一種苦 第二種苦是我跟別人產生的 我跟別人產生的 那人跟人之間因為-意見不同想法不同 態度觀念想法都是不同 所以很容易產生矛盾磨擦 所以自然就來自於-這個社會的 我跟別人這種社會的苦 家庭的糾紛父母親子-子女之間 婆媳之間、同事之間 時時刻刻很容易產生 這種矛盾衝突不協調 這是我跟社會我跟別人 所產生的一種痛苦-來自於社會的 所以在佛經裡面就講到什麼 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那麼這個是我跟社會-產生的苦 另外還有一種苦-第三種是什麼 我跟大自然 大自然 譬如說夏天很熱冬天很冷 我們台中還好,是不是 中部好像不錯 這個大寒大熱 這個是大自然的 我們不想要的地震-水災、乾旱 那麼這個地水火風 大自然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我們人沒有辦法抗拒的 單單一個夏天的熱 各位就要多加一點電費 是不是,這個冷氣嘛 二十四小時都要冷氣否則-都市裡面很難過日子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好不好 剛才三種苦 第一個是來自自我的身心 第二個是來自於社會 第三個是來自於大自然 請問哪一個最難解決 大自然 陳建宏,哪一個 自我的身心還是來自於社會 還是來自於大自然 最難解決的 對,這個佛教衛星台的 來自於自我的身心 知道嗎 來自於自我身心的痛苦-是最難解決的 那麼我們說來自於社會 人跟人之間這種恩怨 那也許你離開一個環境-就獲得解決了 那是來自於身心的生老病死 來自於我們內心裡面-想得到什麼又得不到的 那種熱鍋中的螞蟻那種焦慮 如果我想讀書可是-拼命打瞌睡 我不能控制 明知道某些事情不該做 可是我控制不了 這個是人內心深處最大的-一種矛盾衝突 所以在所有的苦裡面 我們認為這個來自自我身心 我面對我自己我不能掌控的 而又偏偏自己又在情緒當中 去做了然後自己又受痛苦 所以我前幾天在高雄 有一個信徒她很多問題 然後她就問我說 師父道理我都知道 可是我這個苦就是不能解決 我說那是什麼事情呢 她說他先生到大陸投資 到大陸投資以後 結果大陸另外有一個家 那麼她明知道怎麼樣-也沒有辦法挽回 起初有電話 現在電話也沒有了 那麼人在台灣苦苦的等 她就希望說誦經拜佛 讓她先生能夠回心轉意 結果一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 為了子女還是等下去 我說那你就專心的-誦經拜佛不要去想 她說不想不行… 師父人間的這種感情 幾十年的夫妻說不想-就可以嗎 這個就是她明知道說 沒有希望可是她就是要想 那要想以後她就生病了 失眠、腦神經衰弱 這個什麼都來了 那麼什麼心理醫生也看了 花很多錢買了很多藥 吃了很多中藥、西藥 就是沒有效果 但是她就是不能控制 就是拼命想這個先生-希望他回心轉意 然後就一無消息 石沈大海 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所有的苦裡面 一個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身心不能掌控 這個是講到凡夫的現象 生死熾燃,苦惱無量 這是講到凡夫的生命現象 接著我們來看菩薩-怎麼解決呢 我們一起唸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個就是要我們來-觀察眾生的苦 而眾生都是多生多劫以來-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 朋友、同學或者是同事 大家的苦都一樣都有 或多或少有些人可以掌控 有些人不能掌控 不管怎麼樣子都有這個-身心上的問題 社會上的問題-大自然的問題 那我們談到這個地方-就是來說明 我們信佛學佛一個態度 一個生命觀、價值觀 那有些人發現到生命的苦-這麼多這麼多 所以講這個地方我就-另外想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大部分都是年紀大一點的-才來學佛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到佛門的寺廟裡面來拜拜的 青年的比較少都是中年-或者是老年的 為什麼呢 對生命的感受越深 想瞭解生命價值的意義-是什麼 然後會來到宗教裡面追尋 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的確要信佛學佛的人 是要相當的生活歷練 以及智慧的成熟-才會來到佛門 而不是像一般的感情挫敗-事業失敗才來找佛門 不是這樣子 我是覺得他智慧的成熟 生命的歷練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 自然會去探求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才會來到佛門 那麼這是講到我們學佛-一個心態的問題 我們面對生命這麼多的問題 自我身心以及社會-以及大自然 這麼多的問題 我們怎麼去面對它 有一個方法我們逃避 知道嗎 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一切問題就解決 我們現在不講好或是不好 對或不對,知道嗎 這是講到學佛的一個態度 學佛的一個態度 有一種人學佛他是這樣子的-就是說 面對這個生老病死 社會、家庭大自然-這麼多的問題 所以我希望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 那麼另外一個世界-無風也無雨 也沒有恩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地方 大家都是好人的地方 天國也好、極樂世界也好 這些的思想就產生了 現在不講對或是不對 好或是不好不這樣講 所以這是第一個我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時候 我們採取的一個態度 一個就是說我們這輩子-再怎麼苦 沒關係這宗教的力量-可以這麼大 讓我們就是說忍受一切的苦 因為我們還有一個希望 這一生結束了以後 我們就能到達一個-很理想的天國 或者是什麼世界 這個對現代的人生來講 他有他的功效 那麼另外一種人修行的方法 就不是這樣子了 他是說我會有這些問題 來自於自我身心來自於社會 來自於這個大自然 這一切的問題是來自於-我有生命出現 我只要不再生命出現的話 這些問題全部解決 這算不算一個辦法 也算一個辦法,知道嗎 我不要出現生命 我不要出現生命那你怎麼樣-才不會出現生命 佛陀有教我們這個方法 那就是觀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知道嗎 你觀這個五蘊皆空 你沒有這個我執、我見 身見沒有了 這身見沒有了 生命的動力、生命的素材 就不能累積了 那麼這一生結束就不再-出現生命 我想舉個例子來講 譬如說我們有一堆木材 現在這個已經-燃燒起來的木材 我們不斷的添加木材的話 這個火一定是生生之火 它就繼續下來 但是如果我不添加木材的話 這個火燒完了就沒有了 那如果是說我們打破了-我執我見以後 我們就不再收集貪瞋癡-殺盜淫妄的惡業 那麼這生當中就進入涅槃 這個我們就叫做發厭離心 討厭生命的出現 不想再出現生命 有沒有這種修法 有 有這種修法 那麼叫做二乘 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 屬於這類的 那麼另外一類的人呢 就不同了 那就是剛才我們念這段經文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我們面對的這些人生的問題 社會的問題、大自然-這些問題 我們不能一走了之 我們不是逃避不是想-移民到哪一個世界 就無風也無雨 也沒有恩怨也沒有-是非的地方 逃避它 也不是說我希望修到-沒有我執、我見 連我都看破了 那麼我們不再有生命出現 這些苦就解決了 也不是這個方法 我們是怎麼樣子呢 直接的去面對這個身心 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大自然 然後我們怎麼樣子呢 發大乘心、發菩薩心-發大悲心 所以在發二乘的時候 就是第一個徹底的認為-人間是痛苦的 出現生命是痛苦的 這個在四聖諦-苦、集、滅、道 第一個深深的去感受到 生命的出現是沒有意義的 生命出現是痛苦的 是煩惱的、是苦惱的-無量的 有無量無邊的苦-在圍繞著我們 那麼這叫做苦聖諦 那苦來自於哪裡呢 來自於這個集 「集」就是煩惱去召感-有個我執、我見 這個煩惱就會召感苦 所以這個是煩惱 苦不是神或者是上帝-懲罰我們 不是 是我的內心有某一種錯誤的-見解、想法、態度 這個錯誤的知見 自然就會去召感這個苦 而不是天神賜給我們 這個是佛陀講四聖諦裡面-這個集聖諦 一切的煩惱是我的煩惱 造的業而受的苦 苦集 那如果能夠把這些苦集-全部解決那種狀態 我們就叫做滅 滅了所有的煩惱 所有的苦都解決了 那叫做涅槃 那叫做「涅」 一切的苦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 那叫做滅聖諦 那要達到這個目的怎麼辦呢 就必須修這個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苦集滅道 這個是以發厭離心來看的話 就是對這個苦、集、滅、道 加以一番的整治去淨化身心 不再用這個集不再去起煩惱 那麼苦就會消滅 當然以打破我執我見-為那樣子 但是如果我們發大乘心的話 我們面對的苦集滅道 我們發的是四弘誓願 眾生跟我一切有情都是-有生老病死的苦 那怎麼辦我不能一走了之 這些眾生都是我父母親 兄弟、姐妹、同學、朋友 都是多生多劫以來的-跟我有關係的人 所以我們就發一個願-叫做什麼呢 眾生無邊誓願度 知道嗎 我們對這個苦的看法 我們對苦的看法怎麼看 發什麼願各位一起唸好了 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信佛學佛是一個-任重道遠 就是說我不是單單解決 我個人的身心痛苦-為一個座標 不是這樣子的 我之所以信佛學佛就是 我要跟眾生一起-來解決所有的苦 面對這個苦而不逃避它 所以我們發這個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那麼這個苦來自於-這個集是煩惱來的 不是天神賜給我們的 不是誰給我們的 是我的內心裡面煩惱 那我的煩惱有無量無邊 貪、瞋、癡、慢、疑、惡見 大隨煩惱、小隨煩惱-中隨煩惱 這麼多的煩惱 我們就發一個願 我們怎麼念-煩惱無盡誓願斷 然後我們要把這個苦集-問題解決的話 必須發菩提心成佛 成佛才能解決這些-一切的問題 所以這個涅槃-大乘的無住涅槃 我們發一個願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麼要成這個成就佛道的話 必須修這個道 法門無量誓願學 那這個是我們講到-發大乘心發大乘心 各位不瞭解什麼小乘、大乘-什麼乘的話 我們其實這樣的瞭解 發小乘心就是著重於自我-身心的昇華淨化就夠了 對於眾生的生死跟我無關 那眾生他的生死-他的事情自己去解決 那我首先把我自己的-生死解決就算了 那麼大乘心就不同了 他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個叫發大乘心 也就是大悲心或者是菩提心 這個是講到大乘心-到底是什麼 就是能夠面對身心世界 一切眾生的苦-去面對它解決它 用正確的方法來認識它-瞭解它然後解決它 跟眾生一起來解決問題 這個是我們講發大乘心 那發大乘心就是普濟一切 這個是講到比較廣義的-對眾生的看法 當然佛陀講眾生是無量無邊 眾生他投胎轉世的方式 最簡單的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或者是什麼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那這一切眾生以信佛學佛 發大乘心的人來講的話 如果是單單只是度化-我們人類 這個心還是不夠 要包括飛禽走獸、有情無情 看得到、看不到的-所有一切眾生 都是我們關心關懷的對象 這個地方講到普濟一切 「一切」是指這個 包括山河大地、情與無情 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礦物 都是我關心、我關懷的-一個對象 這個心量大不大 很大哦,是不是 所以量有多大-發的願就有多大 願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所以為什麼成佛了以後-他福報那麼大 他就是發那種願 你看釋迦牟尼佛-世界各國有人在紀念 他就是普濟一切 這一切眾生動物、植物-礦物所有這一切 包括宇宙整個都是佛陀-所關心的一個對象 所以我們現檢討一下我們-看到目前信佛學佛的人 說起來真的很慚愧 我們往往都是只關心-自己身心的 一個生死問題煩惱問題 那心量很狹小 因為我們只是關心的-就是自己的身心而已 所以變成慢慢學佛以後 變成自私知道嗎 上次就有一個聽眾 他來這邊聽演講 他說,師父啊-學佛的人很自私 我說,為什麼 他說我的老婆一天到晚-就是去聽演講參加打坐 然後家裡也不煮飯也不洗衣 那做先生的就怪啦 她說,哎呀我很忙 我要去參加誦經 我要到寺廟裡面去打坐 我要去做義工 然後置家庭也不顧 這算不算自私 這個很自私哦,對不對 就修我個人的身心 誦經、拜佛、打坐就好了 不管家裡夫妻子女-什麼都不管了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要瞭解佛陀叫我們發心-去普濟一切 可是我們第一個要救濟-幫助關懷的第一對象 還是自己的父母、兄弟 夫妻、子女、事業 這樣瞭解嗎 這個秩序不能顛倒 佛陀告訴我們要普濟一切 對一切眾生的這種關懷 但是每天跟我面對-在一起的人 我必須好好的去善待 因為你生活在一起 你如果不好好的善待的話 他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他有煩惱你自己也煩惱 所以佛陀要我們普濟一切 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對-自我的身心 家庭、事業、父母-妻子、兒女把他打點好 這些打點好才能夠擴充之 然後中國人講到倫理 這個「倫」就是秩序 倫次,一個倫次 那麼接著我們看的-這個地方說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個是講到發菩薩心的 那發這個菩薩心不是說-我動動念頭就好了 不是這樣子的 那必須怎麼樣子呢 有行動的參與 如果我們只有心靈的參與 那只是一個空洞的想法-沒有什麼作用 要實際的參與 那在佛門裡面就是修-這個四攝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直接用行動的參與-去利益眾生 所以我們講到這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他不是一個動動念頭-就可以了 不是這樣子的 必須有行動的參與 實際的行動來參與 真正的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你看金剛經 第一個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我皆令入無涅槃而滅度之 這是發菩提心接著-就怎麼樣子呢 菩薩摩訶薩不應住色布施-是不是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 就是要行六度了 就直接的行動參與了 所以菩薩來到這個世間 跟我們一起陪伴我們 同事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請問菩薩來這個世間 要不要生老病死 大太陽他也會很熱 沒東西吃他也是會餓 是不是 所以我們如果發願-去利益眾生的話 那眾生所該受的苦 我們也要受苦 知道嗎,也是要苦 所以這個地方講說-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要成佛不是去享受的哦 成佛不是享受的 成佛你就要陪眾生-參與輪迴、參與生死 在無限的生死無限的-輪迴當中 自己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然後在士農工商各界當中 去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 所以菩薩是任何一個角色-他都可以扮演 而且扮演得很好 工商界、教育界、科學界-文學、藝術 各界都有菩薩來引導-我們走向善的光明 所以各位不要以為說 菩薩大概就是觀世音坐在-蓮花座上讓人膜拜的 事實上我們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菩薩 真正對社會的關心 能夠移風易俗 能夠引導社會走向光明 這些都是菩薩 那麼這些菩薩呢 他必須跟著我們陪著我們 也是陪伴公子讀書嘛 所以跟我們一樣有生老病死-種種的苦惱 來修學輔導來引導眾生 所以這個是講到發菩提心 目的是做什麼呢 就是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社會上許許多的苦難 我們可以用物質-可以用關懷來去解決 但是這種物質的救濟-畢竟還是有限的 還是有限的 所以真正的可以讓-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 以佛法來講是屬於-心靈上的淨化昇華 一個人沒有東西吃了 趕緊的麵包給他吃 可是麵包吃過他們還會餓啊 那麼一個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訓練他有技術讓他去謀生 是不是 不但讓他謀生還要瞭解-怎麼樣去存錢 怎麼樣去進步 怎麼樣去追求知識學問 這從思想上教化他 那你如果只是不斷的-拿麵包給他吃 那不行 他也許說有人會送東西-給我吃那我不必去賺 我就裝窮就好了 是不是 所以從事思想的一種救濟 比這個物質的救濟-是更重要的 當然兩者都很需要 所以在所有讓眾生-離苦得樂的當中 一個重要的就是-屬於他心靈上 內心的思想上的昇華跟淨化 那如果我們只是-僅僅物質的救助 那就只是社會上的-一種慈善的行為 社會上種種慈善團體的-一種行為 如果不能在他的-思想上內心裡面 做一個徹底的給予一種-智慧的教育的話 他的生命問題是不斷-在重演悲劇 這個悲劇是演不完的 所以利益眾生的話 除了生理上、物質上的-救濟以外 最重要還是心理上的-一種圓滿生命的教育 所以佛法就是生命的-一種圓滿覺悟的教育 那如果僅僅是物質的-救濟的話 那是屬於社會上的-一種慈善行為 有它的價值還是不夠圓滿 如果兩方面能夠-互相配合起來 就能夠圓滿了 我們簡單在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