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主題:佛遺三經--佛說八大人覺經0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 我們繼續看第四覺知 第四覺知裡面 談到菩薩的生命 是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 那麼這個四魔 也就是天魔 死魔 煩惱魔 還有五陰魔 這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 由於我們對我們身心的-這種交互作用、不了解 所以我們都在不斷地 被這個身心的 這種互相的牽扯 所以導致了許許多多的煩惱 造業、受苦 那麼如果我們精進的話 就能夠摧伏四魔 然後出陰界獄 這個地方 也是值得我們一個-了解的就是 學佛的一個態度 那麼學佛 一般人的以為就是 學佛學佛就是要出三界 那請問各位-我們出三界到哪一界去了 這個界 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我們講出離三界、出離三界 這是一般人 從字面上了解就是說 我們跳出五行外 五行是什麼 金木水火土 離開這個三界了 不是欲界、不是色界-不是無色界 請問是哪一界 所以這是講到-一個學佛的態度 如果我們信佛學佛-我們宗教的修行 以為就是說 修行是跳出了某一個環境 某一個時空 然後我們就得到安祥自在 那這種觀念跟宗教的本質 就不合了 不對了 我們講到跳出三界跳出三界 意思是說 當我們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的時候呢 不管在哪一界當中 我們都能夠身心自在 我想念一段經文給各位-比較容易理解 就是學佛的一個態度 華嚴經裡面有一段經文 它說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因為我們平時我們會覺得說 視生死是冤家 三界如牢獄 三界好像牢獄 生死像冤家的 但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 不是說我們離開某一個時空 某一個環境的時候呢 我們就會快樂 不是這樣子的 而是說 因為我們發起了這個菩提心 因為發起菩提心-所以勇猛精進 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然後我們斷了這個煩惱了 這個時候呢 在任何時空當中 我們身心都是安祥自在 於三界中受安樂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修行就是要 跳離某一個時空-到另外一個時空去 不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出陰界獄的出 是超越 不受這一個 我們所觸對的-身心世界的困擾 超越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這個花 很漂亮吧 是不是 是因為我插這樣子的-有人說 哇 你插的花好漂亮 我聽到這句話高興不高興 很高興 是不是 那如果我超越的話呢 你說插得很難看 你說插得很好看 我都不覺得 那這個就叫出 知道嗎 超越了 我就這麼插嘛 插好了就好了 你說好看不好看 對我一點都不會影響 這是什麼 出 超越的意思 那我們每一個人會生會死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 因為我們去想像 我們覺得生到死 從死到生 那過程好可怕、好可怕 死的時候 四大分離 風刀割體 烏龜脫殼 我們把它想像死亡的可怕 還有閻羅王審判 還要喝什麼孟婆湯 那想了一大堆的時候 可怕不可怕 愈想愈怕 知道嗎 那如果是說 你覺得這是一個自然過程嘛 就像一朵花 開開開 開到這樣 差不多了 它就是這樣很自然地 掉下來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生命的一個本來現象而已 是不是 那你看著它死亡的過程-是怎樣子 不要去想像那個-死亡以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 你只是看那個過程的時候 喔 就是看著它 這個時候你超越生死 因為我們不想看這個過程 不想了解過程 我們不想安靜地-寧靜地去了解過程 我們很緊張的去想 了解這個答案 去想像這個答案 所以生死也好、煩惱也好 都是造成我們的困擾 那就是什麼 就是在陰界當中 就像牢獄 各位你來這邊聽課 你會不會覺得怎麼不下課呢-有沒有 那你就像坐牢 知道嗎 會不會有這種感覺 來上課有沒有覺得像坐牢 還是坐冷板凳 不會吧 否則不會從德國飛機-飛到這裡來 是不是 為什麼 因為這個佛法帶給我們法喜 所以雖然坐三個小時 我們覺得怎麼樣 很短暫的時間 所以這個出 不是出離 不是說我離開一個時空-到另外一個時空 不是這樣子的 是在任何時空當中 我都能夠 安祥自在 這就是叫做出陰界獄 好了 這個第四覺知我們就簡單的 告訴各位 凡夫的生命是懈懈怠怠 所以就召感了生死煩惱痛苦 以至於墮落 但是菩薩就不同了 菩薩是常行精進 破內心裡面的煩惱 摧伏四魔 然後在這五陰三界當中自在 第五覺知 我們一起念 愚癡生死 菩薩常念 廣學多聞 成就辯才 教化一切 悉以大樂 那麼這個是 先講我們凡夫好了 愚癡是因 結果召感這個生死輪迴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到-十二緣起 由無明 然後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然後六入 觸、受、愛 取、有 然後生 就老死憂悲苦惱 這是我們眾生的生命的現象 一般我們把這十二緣起 分成前世的因 前世的無明 然後才召感了今生的這個 識 生命的出現 因為識的出現 所以有六根對六塵 接觸、感受 產生執著 因為產生執著所以 就有了這個業力 有了業力-所以我們又產生了生命 召感來生的生命 那麼一旦召感生命了以後-就離不開 這個憂悲苦惱 這是把生命的現象-把它拉長來看的時候 那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十二緣起觀 這三世二重因果 但是真正的 十二緣起觀的話 不是這樣子的 一念之間 就從無明 演完了這十二齣戲 一念之間 知道嗎 我想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 比如說 我現在某某人 傷害我的身心非常地大 那突然間 讓我看到的時候 我看到他 我就咬牙切齒 這個行為馬上產生 無明緣行 是不是 我看到這一個人 仇人相見 份外眼紅 眼紅就是行 無明就緣行了 是不是 因為有無明 所以就緣這個行產生 那麼這一個人 愈想愈氣 想到他過去的一切 所以識 就是認知 加強這個觀念 那麼愈想愈氣的時候-結果怎麼辦呢 那麼你就動粗了 這麼一打下來-打下來的結果呢 頭破血流了 馬上就怎麼樣子呢 被警察逮補了 然後關進牢獄裡面受苦 就一念之間 這個無明緣行 行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一念之間就演完了-這十二齣戲 所以我們修行修行就是說 我們每一天 都是順著這個無明緣行 行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樣子 那我們就是時時刻刻 要了解此時此刻的這一個念 是無明念 還是有智慧的念 是正知正念 還是愚癡相應的念 如果是愚癡的念 那必定 會造業受苦 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生命 隨時都是怎麼樣子的呢 起起伏伏、起起落落的原因 就是不能保持正知正念 所以眾生 因為缺乏正知正念 那麼有了這個愚癡 就召感了 生死當中的一切的痛苦 這是凡夫的生命現象-是這樣子的 可是菩薩就不同了 時時都怎麼樣子呢 保持正知正念 生命有個方向 時時刻刻怎麼樣子呢 廣學多聞 這是自利 廣學多聞 為了要斷煩惱 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 廣學 自皈依法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廣學多聞 要斷我們的煩惱-一定要有智慧 智慧必定要有聞思修 必定要有聞思修-才能斷這個煩惱 所以必須廣學多聞 這個是我們修戒定慧 聞思修 來自利 斷我們的煩惱 斷我們的邪知邪見 那麼這個目的做什麼呢 就是要利他 利益眾生 怎麼去利益眾生呢 成就辯才 教化一切 這教化對象呢 就是九法界 成就辯才 法無礙、義無礙 辭無礙、樂說無礙 成就四種辯才 才能去攝化眾生 那麼這個是 菩薩的一個生命的方向 一生當中時時刻刻 追求智慧、追求知識 來成就辯才、利益眾生 畢竟我們要攝化眾生 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 耳根是最利的 我們耳根的功能-如果是一千二的話 眼睛才八百 所以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在音 聲音的音 聞 就聽聞的聞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所以在這個世界 我們這娑婆世界 人道裡面 影響我們最快速的 是聲音 各位我們這個手機 你現在就可以打到美國去 快不快 如果說你想看到美國的話 那一大堆的機器要搬出來 是不是 要液晶的 要什麼電漿電視 現在我們手機馬上一打 就可以跟美國通電話 跟其他的 德國 所以耳根 厲害 我們睡覺的時候 人家一敲門 我們醒了 如果我在紙上寫 請你醒來 把你蓋在臉上 你也不會醒 是不是 但是我一敲這個聲音 你馬上醒過來 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是以耳根來做佛事 耳朵 來透過這個耳根 影響最大 那麼耳根 就必須怎麼樣子-透過這個舌根 舌根來透過文字 各種不同的文字-表達不同的意境 讓眾生來了解接受 傳播我們的思想 所以必須成就辯才 就是法無礙 義無礙 辭無礙-樂受無礙 這四種辯才 才能去教化一切眾生 這是我們利益的對象 我們想教化的對象 就是九法界 地獄餓鬼畜生 阿修羅 人天 聲聞緣覺 菩薩 九法界的眾生 都是我們教化的對象 那麼我們教化眾生 利益眾生不是說 肚子餓了給他吃 沒衣服穿 衣服給他穿 給他溫飽就好了 這是物質的救濟 是很重要 但是不圓滿 必須進一步的是從-思想的救濟 來破眾生的執著 破眾生的這種煩惱 內心裡面的困惑 才能真正讓眾生的生命-得到安祥自在 眾生不自在 一個是物質的缺乏 不能溫飽 衣食住行不足 所以要利益眾生 一個是從物質上的利益 一個是從思想上來救濟 二者都很重要 而以思想的救濟 是最究竟、最圓滿的 所以這個地方講悉以大樂 這個樂 就是證到無上菩提涅槃 這是菩薩的一個 生命的一個最高的座標 就是廣學多聞來自利 然後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就是利他 這是菩薩一個生命的座標 跟眾生一起 證到無上菩提的涅槃-無住涅槃 我們一起念第六覺知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 橫結惡緣 這個橫 是橫過來的橫 知道嗎 一豎一橫 那個行把它改一下 木字旁 黃帝的黃 橫結惡緣 然後呢 菩薩布施 等念冤親 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這個是第六覺知 先講我們眾生 眾生的生命現象 第一個是什麼呢 是貧苦 然後多怨 因為貧苦多怨 結果是怎麼樣子的呢 橫結惡緣 眾生貧苦的時候 會怨天 怨地 怨人 知道嗎 覺得天地不公、天地不仁 為什麼別人這麼有錢 一出生帶金湯匙 自己就是衣食不足 家庭不美滿 所以怨天 怨地 怨人 貧苦就多怨 在佛經裡面還講怎麼樣子呢 窮困 也是造惡業的一個增上緣 所以這個窮 容易病 既窮又病 那真的是很可怕 就會走短路 就會走這個不好的路 那很可怕的 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一定要 學習這個菩薩的布施-來利益眾生 免得真的是 既窮又困 然後又多病的話 真的是很危險 所以這個地方警惕我們 我們眾生就是貧苦多怨 橫結惡緣 為什麼呢 飢寒起盜心 不是我們修道的道-是哪一個道 竊盜的盜 知道嗎 因為人窮的時候 心就橫了 就想做壞事了 本來不敢做的事 但是在飢寒交迫當中的時候 惡從膽邊生 就這麼做壞事了 所以橫結惡緣 因為衣食不足 起了這種盜-偷盜、竊盜的心 明的是搶 暗的是偷 那麼就會造了這個惡緣 造了惡緣 又更窮苦 所以愈貧就愈貪 然後愈貪呢 就會怎麼樣 就愈貧 知道嗎 愈貪愈貧 愈貧就愈貪 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如果是說 我們懂得把這個貧 賣掉 一個簡單的辦法是什麼呢 布施 就是遠離貧困的一個秘訣 布施就能夠致富 這一種秘訣 所以我們看菩薩的生命 菩薩是怎麼樣子的呢 菩薩布施 菩薩是跟眾生結佛緣 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廣結善緣 用物質的布施 用善言善語來布施 用知識來布施 讓眾生遠離恐怖 無畏施 所以財施 法施 無畏施 這三種的方法來利益眾生 透過這個物質的 生理的、心理的、知識的 來使眾生 遠離這種痛苦災難 那麼這是菩薩 在還沒有成佛之前 必須去廣結善緣 那麼菩薩布施的對象 他不會說 去找自己的親戚朋友來布施 他不會這樣子的 需要的人 在菩薩的內心裡面 一切的眾生 在菩薩的心境裡面-都是平等平等 沒有冤家 也沒有親家 一切眾生 都是有緣人 都是菩薩要感恩的對象 菩薩要結緣的對象 他不會說 這個人過去對我多好多好 這個人對我多壞多壞 菩薩沒有這種觀念 沒有 因為冤從哪裡來呢 冤從親起 不打不相識 本來是不認識的 因為認識以後 變成親家 親家以後 糟糕了 分手了 變成冤家 也許一場誤會 誤會解除以後 朋友不打不相識 認識對方的人格以後 這個誤會全消了 一笑泯恩愁 變成好朋友 什麼是冤家 什麼是親家 都是我們一種焦點的執著 錯誤的執著 善於處理 都是親家 不善於處理 親家馬上變成冤家 這樣了解了嗎 知道了嗎 在家庭裡面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 你總覺得說別人對不起你 所以 看這個也不對看那個也不行 不順眼 整個家庭就是像牢獄一樣子 但如果用感恩的心 能夠吃頓飯是太太做的 是不是 父母親也因為兒女而成長 那麼這樣子呢 你會覺得說 所有眾生對我有恩 一念之間 你會感覺 真是有緣 能夠相聚在一起 在同一棟房子 同一個屋樑、同一張桌子 真是有緣 那我們在這個救國團 在同一個教室裡面 坐三個小時 有沒有緣呀 (有) 這個緣很深還是很淺 (深) 很深喔 知道嗎 很深的緣 不是的話 你坐不住 我也坐不住 知道嗎 我們坐得很歡喜 為什麼 有緣 大家都是以法 為法而來 所以這個法緣法緣 就不像我們一般人的那種 冤親的那種觀念很深 這個人看了討厭 這個人看了好喜歡 這個人看了就很順眼 在佛菩薩的眼光裡面 眾生都是平等平等 這是菩薩的智慧 他認為所有眾生-都是幫助他成佛的 都是以感恩的心 都是以一個智慧的心 都是想怎麼樣去利益眾生 幫助他 一起成長 幫助眾生一起成長 雙贏 所以菩薩 對這個冤親 看得很淡 但是 回到我們現實人生當中 我們尤其是在家的菩薩 有父母、有妻子、有兒女 這個是我們第一 必須最先去關心的對象 因為這個影響我們最大 你想路人會影響我們嗎 那影響我們小一點 是不是 你開車子如果怎麼樣-才會跟人家擦撞 那個影響機會比較少一點 但是父母妻子兒女 這是在身邊周遭的人 所以我們必須 用智慧、用愛心 然後用種種的善巧方便 來跟對方溝通、認識、理解 然後認同 那麼這樣子的話 才對 所以我們中國人講這個 天倫之樂這個倫 或者是人倫之樂這個倫 這個倫就是一種次第 一種次序 Order 一種次序 所以雖然是冤親平等 但是做為一個在家信徒的話 他必須善待 身邊周遭 變成他最大的恩人 父母妻子兒女 那你如果是父母妻子兒女-你不能去善待的話 你想去善待別人的話很難 所以 做為一個在家信徒的話 還是第一個要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 去善於對待他們 引導他們向善向光明 向智慧 所以你不要一看到 菩薩說等念冤親 把自己的家人看成-別人一模一樣 那是菩薩可以 我們現在還不行 是不是 所以我們還是必須 先把自己的家人照顧好 你懂得把自己的父母 妻子兒女照顧好 把這個心再擴大到鄰居 到這整個社會 那這個是它有一個次第的 所以一個目標 可以立得高一點 但是去著手的時候呢 還是要從最平實的地方-去做起 那麼菩薩 對眾生 第一個是等念冤親 第二個是什麼 不念舊惡 就是過去他對我不好 那是他造的業 我們只是 以一種同情悲憫的眼光 來覺得 眾生可憐 沒有智慧 所以造惡業 那麼這個是 不會說一直去記恨 記恨別人 受傷害最大是誰 是自己 知道嗎 如果我們不能原諒別人 我們會生病 千萬記住這一點 我們身上有一種病某一種病 有些病 大部分都是-怎麼樣子呢 一直在記恨 別人對不起我們的事情 老是在這個腦海裡面 好像回鍋油 一次一次去回鍋的話 會生病 千萬記得 記恨人家會生病 一定會生病 然後這個病 會產生 嚴重的時候-就變成得癌症 所以 不念舊惡 能夠原諒別人 就是幫助自己 知道嗎 你不能原諒別人的話-你是折磨自己 所以菩薩是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不念舊惡是因 結果就是怎麼樣子 不憎惡人 即使再壞的人 我們也不要有一種瞋恨心 來看待 最近有這個犯罪的人 被判死刑 是不是 我們覺得好 判死刑好 這樣對不對 這隨喜功德嗎 這個不算隨喜功德 知道嗎 我們要用悲憫心 唉 好可憐 沒有智慧 造了惡業 被判死刑 你不要去隨喜 那種沒有功德 知道嗎 隨喜讓他死的話 因為我們覺得說 眾生因為沒有智慧 所以造了惡業 綁架、綁票 做壞事 我們用悲憫的心來了解 那這樣子的話 才不會跟他結惡緣 才不會動了這個惡念的話 就結一個惡緣 那就麻煩了 所以這個是 凡夫跟菩薩一個差別 凡夫愈窮愈困 就愈貪 因為愈貪 就愈困、愈窮 然後就造了很多的惡業 受很多的惡果 菩薩不同了 隨時隨地 超越時空 超越冤親 來利益眾生 隨時都想造福社會造福人類 不會去對這個 沒有智慧的人 造惡業的人 而去恨他 不會 所以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這是第六覺知 我們一起念第七覺知 五欲過患 雖為俗人 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 瓦缽法器 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 梵行高遠 慈悲一切 我們講到這個五欲 是我們人生不可缺少的 生活條件 財色名食睡 我們每一天 每一天都會接觸到-財色名食睡 是維持生命的一種條件 但是這個五欲 如果我們不懂得-善於處理的話 超過我們身體的需求 然後我們不斷地想 欲望無窮的 去追求的話 那就會產生了禍患 五欲的禍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講 睡覺 我們睡七個小時最好 是不是一天睡七個小時最好 在長壽的人來看的話 是每天 睡七個小時最好 我們一般人是認為八個小時 事實上是以七個小時 是長壽相 那如果是我們睡九個小時-十個小時的話會怎麼樣 養成這個習慣的話會怎麼樣 容易中風 各位還記得嗎 過去有講過 知道嗎 一天如果是你能夠-睡六個小時就夠的人 這最好 不要超過七個小時 睡眠愈多 愈容易生病 然後愈沒有智慧 但是睡太少的人也不行 睡眠不足 一定會生病 所以你看那個 什麼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他們是分三班制 三班制的話 上夜班的是晚上十一點 到隔天的七點 那麼這種人的話-大部分身體都不太好 上夜班的 睡眠那個時刻已經過了 所以身體不太好 那麼正常的睡眠時間 依佛法來講是 晚上十點到二點、三點 起來最好 所以你看 單單一個睡眠 時刻不足 不好 太多也不好 時間不對也不行 那再講一個吃好了 如果我們吃得飽又脹 那好不好 不好 很難過 是不是 吃得又飽又脹的時候就-哇 很不舒服 但是如果吃七分飽呢 很舒服 所以這一個五欲 財色名食睡 適度的、合理的 這個會讓我們身心健康 透過這個財色名食睡 使身心健康 可以進一步去追求知識學問 去服務人群 但如果我們多求無厭的話 那會產生禍害 所以凡夫呢 是因為被這個五欲所迷 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禍壞 那麼這個是 菩薩所覺悟的一個道理 接著是怎麼說呢 說雖為俗人 不染世樂 這是講到在家菩薩了 在家菩薩雖然是沒有出家 但是 在這一個社會、家庭 在職場 我們被這個世間的 財色名食睡所染 或被這世樂所染 不染這個世樂 我們怎麼去舉個例子比較好 我舉個例子 各位比較了解 知道嗎 我常常遇到信徒 來問我說 師父 信佛學佛的人-可不可以玩股票 我說你最好不要玩股票 知道嗎 因為股票有黑手 台灣的股票不按牌理出牌的 有人在操縱的 知道嗎 有些信徒說 師父 那我們信佛學佛-不能玩股票 那我們就賺不到錢了 一定要玩股票才能賺錢嗎 是不是 十個玩股票的 九個都輸 一百個玩股票 九十九個輸 知道嗎 只有一個贏 那個機率很少 你染了這個世樂 你煩惱就來了 知道嗎 血本無歸 那煩惱多 是不是 你想貪這個利 結果你的本都沒有了 所以這個就是什麼 染上這個世樂 世間的樂有哪些呢-世間人的樂 我遇到那個工人在抽煙 我說 你怎麼在吸毒 沒有呀 這個是快樂啊 我說你吸的話-連我都吸二手煙耶 喔 這麼嚴重啊 對啊 那我就問他說 如果我把錢這麼燒 你會認為我 是不是有神經病 對啊 我說對啊 你就是拿錢來燒 知道嗎 是不是 世間的人你看-用錢來燒 他是用嘴巴去燒 知道嗎 但是世間人就是喜歡這些 抽煙、檳榔、賭博 很多刺激的 酒色什麼 吃喝嫖賭這些的 以現代社會人來講的話 經常都是在這個染缸裡面 真的是要不染的話 很難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雖為俗人 沒有剃髮出家 沒有穿這個袈裟 但是有家庭、有事業 有職場、有員工 有種種的五欲的境界裡面 因為我們信佛學佛 我們了解生命的可貴-生命的短暫 我們不會被這些矇騙 那這個就叫不染世樂 不染世間的這些 你照樣吃、照樣穿-照樣上班 照樣開很好的車子 但是你不會覺得好驕傲 好目空一切 你會覺得說 我開這個賓士-是五百萬的 瞧不起人 那你是怎麼樣子 染世樂 知道嗎 財色名食睡 這是我們世間人 最喜歡貪得愈多愈好 而且以這個來-炫耀我們的生命 那就是染世樂 所以做為一個在家人 有夫妻、有子女、有事業 但是 心有一個方向 生命有一個方向 去追求智慧 雖然不能出家 但是呢 常常念三衣 瓦缽 法器 很羨慕那個出家人 穿那個袈裟 托這個缽 然後敲木魚 誦經拜佛 很多在家人 家庭裡面自己也擺起木魚 誦經拜佛 那麼三衣是出家人的大衣 九衣、七衣、五衣 五衣就是比較穿貼身的 大衣是外面的這個 七衣、九衣這是上供說法-托缽的時候穿的 但是在我們中國出家人的話-就不止三衣 因為太冷了 在泰國的話 三衣就夠了 太熱了 那個地方太熱了 三衣就很行了 但在我們這邊不行 那麼三衣就是指袈裟 五衣、七衣、大衣 在我們中國還有二十五條的 祖衣 我們祖衣 瓦缽就是出家人的這個 叫做應量器 就是吃飯的一種工具 因為古代 他就是用木頭去刻的 或者是泥土去燒的 就是碗 他有規定顏色、大小、尺寸 都有一定的 所以現在我們 出家受戒的時候 我們都有發一個缽 但是平時我們吃飯-我們就不用缽了 那到底用缽好還是用碗好 三位師父 我覺得還是用碗好 知道嗎 你看如果吃用缽-這缽這麼大 要洗要用真的是很麻煩 要端起來也很重 我也看到很多出家人 他說出家人應該-用瓦缽來吃飯 但是現代這個科技 這個發明可以讓我們更輕鬆 更簡便時間、節省時間 我是覺得還是用碗 知道嗎 所以我們不一定說 受戒那個缽 一天到晚都是-捧著那個缽來吃飯 法器是出家人 誦經 所用的經本經書 木魚、磬這些 我們叫做法器 當然法器還有另外一個意思 比如說 修行十年、二十年 在戒定慧下功夫 聞思修下功夫 我們說這個人是 佛門當中的法器 就是他能夠轉法輪 也叫做法器 所以法器有好幾種意思 那麼做為一個在家人 不能出家 很羨慕出家人 穿袈裟、持這個缽 轉這個法輪 做為一個在家菩薩嚮往的 一旦有機會的時候呢 比如說五十幾歲了 六十歲以前 把這個家庭安頓好 留一筆基金 夫妻兩個人思想上都能溝通 一起來出家 這個是個人的意願 知道嗎 當然有些 也沒有結婚 他有那個因緣來出家 在佛門制度裡面 是超過六十歲就不可以出家 我不是勸你現在就出家 不是這個意思 知道嗎 是說你要出家的話 六十歲以前還有機會 雖然結婚 夫妻兩個 思想上能夠溝通 因為子女也長大了 經濟也沒問題了 人生的種種享受 人生的種種的一切經歷-都經過了 那麼這種出家也可以 六十歲以前可以 超過六十歲 在佛門制度來講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講到出家人-是分好幾種 一種是身出家 身體真的出家了 頭髮削掉 然後剃除鬚髮 穿上這個袈裟 這個是身出家 還有一種的呢 身沒有出家但是心已經出家 他雖然沒出家 有頭髮、有戴髮 然後穿著西裝、旗袍的 但是他的心境超越了 他對世間的名利已經超越了 他不執著這些 是他可超越別人 以這個東西 世俗的一切 來另眼看人 那麼他不執著這些的時候-他心出家了 一種是身心具出家 一種是身心都不出家 在家 那麼內心裡面就是執著在-財色名食睡裡面 身心都不出家 有些人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 身已經出家了 可是心沒有出家 雖然已經出家了-可是心理一直想 有那個賓士的車多好啊 有那個高樓大廈 幾棟多好啊 那根本心沒有出家 所以出家不容易喔 還有呢 出三界家 就是在三界當中生死自在了 出無明家 出無明煩惱的家 沒有無明了 在家人也可以斷這個無明 證到初果二果一樣 也是可以 那是出煩惱家 主要我們講到這個出家是 身出家或者是心出家 那有些是心出家 身不出家 有些是身出家但是心不出家 有些人是很難得 出煩惱家 沒有煩惱、斷了煩惱 有些是斷了這個三界無明 出了無明的家 這個是我們講出家人-是分好幾種類別 好 我們休息一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