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講:普獻法師 主題:佛遺三經--佛說八大人覺經0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 我們把剛才講到 如是觀察 漸離生死 這生死二個字 它有分二種生死 一種就叫做分段生死 一種叫做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是屬於聖者的 比如說初果 證到二果的時候呢 這個就叫做變易生死 比如說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 這一生當中 他從初地證到二地證到三地 那麼這也是一種變易生死 我們的話就叫做分段生死 聖者的變易生死是不會痛苦 他是從凡轉聖當中的-一種過程 不像我們這種悲歡離合的 那種痛苦 我們是叫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 比如說 人死了 按照這個業力 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如果是我們布施 持戒 禪定 我們到天上去了 當然佛陀不願意我們到天上 因為到天上就吃喝唱跳-沒有什麼意義的 所以要我們修什麼呢 守五戒 殺盜淫妄酒這五戒 持戒就得人身了 那麼如果是殺盜淫妄酒的話 不守的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所以這是分段生死 從人身死掉了 很自然的 這個業力 把你帶到另外一個世界 地獄、餓鬼、畜生投胎轉世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從 零零總總的現象界-來看的時候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街上有許多多阿公阿婆 年紀很大的-有些人手腳很不方便的 他還是待在那邊 撿那個紙箱、撿垃圾維生 你看起來會覺得很痛苦 有沒有這種感覺 年紀這麼大了 七老八老了 還拖著婁子還是什麼-在撿那個 可是你想一想 同樣是人 他為什麼投胎在-這麼窮的家庭 或者是說他本來很有錢-他為什麼變成 墮落到這樣的程度 一定有他的原因 那是不是他前世為人的時候 一毛不拔 前世的時候就吃喝嫖賭 福到吃盡了 然後這一世轉身做人的時候 受這麼多的苦難 所以那種業力很不可思議 業力不可思議 那麼我們人生的這一切一切 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會感受非常非常地深 那個業力、業報來臨的時候 那種報很可怕、很可怕 像這個 報紙上登的許多 父母親想不開 拉著子女一起死 燒炭自殺 然後用毒藥 灌小孩子喝毒藥死 是不是 那有些你看從樓上跳下來-自殺死 種種的一切一切 這是什麼呢 業力 分段生死 這個分段生死當中呢 它就是有許許多多的 那種恐懼當中死亡 很不願意接受 又不得不接受 很無奈的那種生死 隨業力在漂流 我們叫做分段生死 做不了主的 分段生死 聖者的話 他做得主 他是從迷的 走向覺悟的一種過程 那我們就叫做變易生死 那是沒有痛苦 不管是變易生死也好 分段生死也好 都是要讓我們去了解到 世間的無常 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去觀察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 然後了解到我們心的作用-有這麼大 好好地去在我們內心深處 去好好地掌握 所以如果我們能這樣子 對身心世界善於去觀察 然後好好地去把握的話呢 那我們就對這生死的問題 慢慢就能夠獲得解決 我們中國人講-安身立命、安心立命 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身心世界 真正的了解了、清楚了 它是無常無我的時候 那麼在它的變化過程當中 我們這種得失的心 就不會這麼重 所以講漸離生死 就是漸離這種 分段生死的痛苦 第二個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第一覺悟 可能這個經我們-印的有錯別字 第一是覺悟 第二是覺知 第二覺知我們一起念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 從貪欲起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剛才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 是破我們的見惑 看見的見 就是指思想 我們思想上 見惑 破這個見惑 我們如果是單單了解-無常無我 只是一個名詞的時候 並沒有破見惑 知道嗎 如果你是真正的見到了-無常無我的人 他會像普賢菩薩所說的 如救頭燃 趕緊地要為自己的-生死大事去下功夫 可是現在我們-還是懶懶散散的 知道嗎 所以我們講無常無我 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 我們沒有真正的-體悟無常無我 我們只是從意識分別了解 世間是無常 人家講無常 我們也是無常 那你真正體悟無常嗎 如果你真正體悟無常的話-你會很寶貴的 你的生命、你的時間 你絕對不會去浪費一分一秒 你會心念不空過 來處理自己生命的問題 見惑跟思惑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講的話 一個就是思想上的 一個是屬於情感上的 舉個例子來講 抽煙是不好 我這麼講 你也相信 那你覺得說 抽煙不好 可是 戒 戒不掉 如果別人抽煙 你馬上手就癢了 就非抽不可 這種情感的執著 不是說你思想上的了解-就能解決問題了 所以現在這個-第二覺知多欲為苦 這個是屬於思惑 情感的執著 那我們看這個經文 這個經文怎麼說呢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 從貪欲起 多欲是因 結果是苦 這是一重因果 這是凡夫的生命現象 凡夫的生命現象是苦 苦從哪裡來的呢 欲望無窮 我們所需要的多不多 生理上的需求多不多 不多 心理上的欲望呢 是無窮 心理的欲望那真是 愈多愈好 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 如果我們去追求太多太多- 我們生理都沒有辦法-去享受的 生理上也用不上的 那只是增加我們的負擔 所以簡單四個字 多欲為苦 有人去看弘一大師 那麼弘一大師走了 人家到他房間去一看 就是一條爛毛巾 就是一張桌子 然後就經書二、三本 毛筆寫字 什麼都沒有 慈航老法師 汐止那個慈航菩薩 一生當中他福報大 信徒供養他的 很多很多東西 左手接過來 右手伸出去 當他要用東西的時候-自然東西就來了 肯施捨 所以慈航紀念堂就怎麼寫呢 大喜大捨 慈航菩薩 他走的時候呢 沒有錢 沒有幾毛錢 就剩幾張郵票 財產就剩下幾張郵票 然後就是書本 講一個笑話好了 他身上從來不帶錢的 有一次坐車子 信徒幫他買車票 結果這個信徒中途先下車 師父 我有急事 我先下車 糟糕 他的車票-被那個信徒拿下去了 這下子怎麼辦呢 那個車長來檢查票來驗票了 他說我的車票沒有了 他說怎麼沒有了 剛才那個信徒帶下車去了 你這個和尚亂說話 騙人 事實上是如此嘛 可是身上沒有帶錢 那怎麼辦 下車站的時候 車站的站務員把他帶到車長室 要罰錢 就在要罰錢的時候 我身上沒有錢-我從來沒有帶錢 管你帶錢不帶錢-你就是要罰錢 你沒有交這個車票錢-你就不能走 正在僵在那邊的時候-信徒來了 師父你怎麼站在這裡-被人家罰錢 對啊 我坐車的時候-車票被信徒拿走了 我沒有錢好補票 自然這個時候-信徒來幫他補票了 才把他從車站帶出來 你看這一代高僧 他收入多少豐富的東西 身上沒有錢 走的時候呢 就留幾張郵票 知道嗎 但是我們世間人 你看我們要走的時候 怎麼樣子 唉呀 這個房子要送給誰 這個大兒子、二兒子-大房小房 哇 那真的是 東牽掛、西牽掛 分不平的話呢 還要打官司 我記得 不曉得有沒有跟你們講過 一個真正的故事 那是汐止慈航堂的比丘尼跟我講的 她說她們認識一個-很有錢很有錢的人 這有錢的人-但是他沒有生孩子 就去領養 領養一男一女 把他養大 後來先生走了 死了 這個太太 後來也生病 死了 要死之前 這個財產就 大概分得不太理想 死後呢 這個義子、義女就是 二邊請律師 拍桌子 爭財產 這個母親死在那邊 冷冰冰的 請那些比丘尼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念 這邊就是二邊的律師-在告來告去 知道嗎 這個是什麼呢 生死疲勞 從貪欲起 為什麼呢 多欲為苦 父母親留下這麼多財產 你也要、我也要 那就一半不是好了嗎 可是 我們人都想 我多一點才對 所以這個問題就來了 我講一個皈依弟子 這個皈依弟子 這個人還在 我們不要講姓名 知道嗎 他很有錢 他留了四千萬 他留給了孩子 四個孩子 那四個孩子四千萬-一個人一千萬 公平不公平 很公平 那這個女兒沒有嫁人 要不要一份 沒有 男的才有 女的沒有 即使沒有嫁人 也沒有 為什麼 四個男的說剛好四千萬來分 大的說不行 要分成五份 為什麼呢 長孫要一份 長孫要一份的話-那就五八 四十了 那他就可以分到多少 一千六百萬 因為長孫是他的 對不對 那這樣子完了 這四千萬就很難分了 後來老爸堅持 他說不行 因為這樣子分成五份的話 很難分 你們四個孩子一個人一千萬 老大就是 不行就是不行 那後來這四千萬-不曉得怎麼分 我沒有去問了 知道嗎 從此以後 這個四兄弟不相來往 父母他們也不要養 多子餓死爸 知道嗎 一個人一千萬給他們了 錢拿到了 父母不要了 最後還是這個沒有嫁人的-這個女兒去養父母 幸好這個女兒-因為她信佛學佛 她說好吧-爸爸媽媽你們都不要 我來養好了 還是這個信佛的女兒去養他 為什麼呢 多欲為苦 我們世間的一切一切 所有這些悲歡離合恩恩怨怨 都是跟欲有關係 那為什麼都跟欲有關係呢 因為我們思想上 我們沒有無常無我的這種 體悟 沒有這種觀念 只想說我能夠永遠的存在 我永遠不會死 我永遠不會老、不會病 所以我必須準備這麼多 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我們就這樣子的 人生盡從什麼 忙裡老 是不是 人生就這樣 忙著追求 以備萬一 我老了怎麼辦 一千萬不夠 二千萬 三千萬 四千萬-五千萬才夠 所以我們就這樣子 而不知道說無常鬼 是跟隨在我們身邊 隨時都會離開世間的 我們人隨時都會死亡的 沒有這個無常的感覺的人 所以他就會想 積聚愈多愈好、愈多愈好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說 多欲為苦 我們這一生當中 我們有固定的工作 每一個月有固定的收入 能夠溫飽 能夠遮風避雨 那就是一個富貴中人 所以多追求的只是-多替人保管 知道嗎 多擁有 只是多替人保管 多操心而已 所以就想盡辦法 怎麼逃稅、怎麼節稅 怎麼樣子外國去 寄到外國去 想盡辦法 瑞士銀行 什麼樣子的 為那些我們這一生當中-用不上的 去操勞 這種人聰明不聰明 不聰明 世間有一句話 穿破才是衣 到老方是妻 有這一句話知道嗎 這件衣服你穿了-你穿到破了 那是你的衣服 如果你買了 你放在家裡不穿 算不算你的衣服 不算 以後要送給別人的 那你說你現在結婚是夫妻 沒有到老不是妻子喔 知道嗎 要到老 互相尊敬 互相體貼 互相關懷 一直到老了 老伴、老伴 那才是你的妻子 才是你的丈夫 所以這一生當中-我們用不上的 吃不到的 你不要去說 我要擁有多少多少 我老年的時候-才吃得到、用得到 不要這麼想 反而是什麼 最安穩、最保險的是什麼呢 你把這些 投資在有意義的善事上 你自然有那個福報 你做了許許多多的善事-的時候 當你需要的時候呢 這些善事善因善緣 它自然就會來成就你 不用擔心 因為你福報夠 很自然的 如果你沒有那個福報的話-你即使累積很多 你沒有那個福報 財多傷身 本來沒有這個財的時候 還可以平安過日子 財多以後 怎麼樣子呢 吃喝唱跳 身體弄壞了 家庭也沒有了 健康也沒有了 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一個人要有德行 有這個善心、善德 那麼自然有那個福報 不要去操心 操太多的心 你看我們現在很多世間上-有許許多多很有錢的人 他一生下來就這麼有錢 他前生前世-做了許許多多的善事 他自然就投胎到富貴家庭 自然就有好的教育 自然遇到好的老師 福報 這是有福報 所以我們凡夫的現象-是什麼呢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這是凡夫的一個生命現象 聖哲呢 一個修道者的話 是怎麼樣子的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所以這跟我們一般人 認為說修道修道 一般人就是說 修道的話就是把-所有的欲望都砍斷 斷絕了一切的情欲 不是這樣子的 少欲無為就是怎麼樣子呢 能夠知足自在 知足常樂、知足常足的 維持生命的這種基本條件 還是要有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 還是一樣要吃要喝要睡 適當的吃適當的喝適當的睡 適當的工作 適當的休息 而不去太過份的 奢侈的、浪費的享受 所以用無為二個字 即使做善事 也不會說 喔 我做的 財產比別人少一點 也不會覺得自悲 也不會說-哇 別人這麼多的房子 這麼多的田產 那麼自己感到自卑 沒有這個必要 我能夠維持溫飽 不偷不搶 固定的收入 滿足了 最重要是什麼呢 心靈上的富有 心靈上的富足最重要了 所以聖哲告訴我們怎麼說的 少欲無為 維持最起碼的溫飽 這個一定要做到的 那麼我們要維持-最起碼的溫飽 你必須有一個知識 學會一種知識-來服務這個社會 從服務社會當中 我們獲得應該得到的酬報 薪水、薪資 然後呢 把這個所得到的酬報 分成四等份 一份來養育子女 家庭生活 一份來投資 一份儲蓄 一份做善事 分成四等份 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做為一個在家弟子 並不是說我們賺到的錢-所有的拿去布施給三寶 不是這個意思 少欲無為 能夠知足常樂 那麼身心才能夠自在 否則的話我們如果-這一生當中 勞勞碌碌、忙忙碌碌 盡量賺、盡量賺、賺賺賺 賺了很多很多的時候 我們一生當中 我們常常跟外國人比較 你看 外國人有些地方 我講我去過的巴西來講好了 因為我在那邊住比較久 阿根庭也住比較久 那個地方的人賺來這些錢了 他就去唱歌 吃喝唱跳怎麼樣子的 他的日子過得很快樂 他只要有一顆Pao (o上面加^) Pao就是我們講的麵包 (o上面加^) 他們講Pao (o上面加^) 就是這樣硬硬的 一面啃那個Pao (o上面加^) 然後一邊可樂 他就覺得很高興 明天沒有吃 再去做工吧 知道嗎 他們的生命觀就是-這麼樂觀的 那我們中國人說 我一直積積積 積到很多錢 再怎麼苦都沒關係 到老的時候 我好好享受 到老的時候 精神也差-腰痠背痛了 要出去旅行呢 很累 那時候叫什麼呢 任重道遠 為什麼呢 東西也背不起來了 然後我們中國人出去-就喜歡買一大堆東西 不是任重嗎 背了一大堆回來 然後坐飛機就幾萬公里 不是道遠嗎 是不是 精神也差-眼睛也矇矇的、花花的 髮蒼蒼 視茫茫 這時候再來享受呢 享不了什麼受 知道嗎 所以這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總想說-我要積好多好多的時候 我才來好好的這樣子 來補償一下子 這個我們也是不太讚成的 但是你說 我們賺了一點 就花光光 月光族 也不對 是不是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分成四等份 一份儲蓄 一份養生 知道嗎 過日常生活 父母妻子兒女 這些要照顧好 所以叫做養生嘛 日常維持生活 一份呢 在投資 一份做善事、修福報 那這樣子的話 我們的身心才能自在 所以佛教 不是悲觀 也不是樂觀 而是實觀 很實實在在的過日子 你說像那個阿根庭 馬來亞那些人 有一點錢 不工作 他們真的是這樣子哦 現在賺了這一筆錢-拿了薪水以後 他就真的不上班耶 等到沒有錢的時候他來求你 唉呀 讓我上班 讓我工作 做一做 做做做 領到薪水了 吃喝唱跳 很快樂的過日子 吃完了再做 他們沒有什麼儲蓄的觀念 這個也不好 所以佛陀是很實際的 實觀的人生 很實觀的人生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是我們修道者的一個 生活的一種模式 第三覺知 我們一起念好了 心無厭足 唯得多求 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唯慧是業 那麼這個是 講出二種不同的生命現象 一個是我們凡夫 世間的凡夫俗子 不修道的人 心無厭足 貪的愈多愈好 唯得多求 因為心無厭足 結果你就會唯得多求 這輩子吃不到、用不到-穿不到、住不到的 盡量的去積集起來 唯恐不夠 所以唯得多求 希望愈多愈好 結果是怎麼樣子的呢 增長罪惡 如果是用不當的手段的時候 你就會增長罪惡 所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是因 結果呢 是增長罪惡 罪業 這是凡夫的現象 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是什麼呢 世間的一切物質 如果是我們平均分配的話 大家都是可以吃-可以穿、可以用 知道嗎 世間的物質 不患寡 而患不均 我們世間的資源 百分之八十的資源 是給百分之二十的人控制 而且百分之二十的人 佔用了百分之八十的資源 那百分之八十的人 才用了百分之二十的資源 這是怎麼樣子呢 分配不均 所以世界上很多的動蕩不安 就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目前我們台灣的-貧富差距多少倍 中道 台灣的差距幾倍你知道嗎 貧富差距 六十倍 貧富的差距愈來愈大 有錢人 錢賺錢 愈來愈有錢 窮的人很難翻身 讀不了書 沒知識、做苦工 貧富差距太大 如果我們進一步問-為什麼為這樣 為什麼 是社會制度呢-還是怎麼樣子呢 沒有錯 社會制度有關係 但是論到最究竟的時候 這就是談到我們個人的 修跟不修而已 為什麼他會這麼有錢 為什麼他會投胎到有錢家庭 為什麼他長這麼漂亮 為什麼他一生都遇到貴人 你知道他 前生前世他付出多少 他布施了多少 他幫助了人多少 是不是 一定有原因的嘛 他才會有這麼好的一個機會 所以這一切都是很公平的 但是 我們如果在好的條件的人 我們就必須 對這個弱勢的人 多一分的關心 不但可以解決 這個貧富差距的問題 也是富人 安全之道 知道嗎 所以布施 就是富貴者 求平安的一個秘訣 富人懂得去布施 有錢的人 你不要逃稅 你盡量該繳的稅 你就好好老老實實去繳稅 讓國家的稅收多 來照顧貧困的人 貧困的人 飢寒起盜心 當窮困到不能生存的時候 惡念 惡從膽邊生 所以富貴的人 懂得去布施 那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生命-的一個方法 因為你布施出去了-你沒有這麼多的錢 人家就不會對你動腦筋 這不是一個保全的 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嗎 是不是 當然你留下來 你能維持你生活溫飽的-最基本你要留下來 你多餘 這輩子你用不上的 你不要單獨說 就給我兒子就好了-給我孫子就好了 那這些兒子孫子一生下來 富貴當中怎麼樣子呢 就生這個淫欲 驕奢淫欲 那又產生問題了 所以社會上許許多多這個 富家子弟 也造惡念 對不對 他一生下來這麼有錢 沒有智慧 你就會造惡念 所以我們留給子孫 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這個書本 但是書本他不一定會讀啊 留你的德行 積一點德 讓子孫享受不盡 積一個善因善德 這個比你留財富給他更重要 所以這個地方 講到我們眾生的毛病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這是眾生 凡夫的生命現象 菩薩、修道的人就不同了 修道的人怎麼樣呢 菩薩不爾然後呢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唯慧是業 這是一種生命觀、價值觀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到底我們追求什麼 累積財富 會怎麼樣 累積財富很容易怎麼樣子 招人嫉妒 是不是 但是累積知識 累積智慧的話會怎麼樣 楊美菊 累積知識累積智慧會怎麼樣 多讀書、多智慧 怎麼樣子 (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受人尊敬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這是一個價值觀 我們這一生當中 什麼最值得我們追求的 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不錯 錢很好用 但是錢不是萬能 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 對不對 所以 適當的追求 物質的這種-維持生命的溫飽 家庭的和樂 讓孩子能夠受好的教育 這個基本要求-我們還是要追求 但是比這個更重要的-一個東西是什麼 這生當中 除了追求物質、金錢以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 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 唯慧是業 追求智慧 這一生當中 最重要最重要 比追求金錢物質-更重要的一個東西 就是追求智慧 智慧從哪裡來的 從知識 知識可以轉變成 變化成智慧 當然它有一套方法 怎麼樣把你的知識變成智慧 知識跟智慧是不太一樣的 知識可以做壞事-也可以做好事 但是智慧呢 它不會做壞事 它會幫我們斷煩惱了生死 智慧會讓我們明辨是非善惡 智慧會讓我們-怎麼樣去修福德 智慧會讓我們怎麼樣子 內心裡面平靜平衡平穩 面對生死毫無恐懼 智慧 所以除了追求物質上 來滿足生理的需求 是人生的一個追求以外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什麼 智慧 有的時候 信徒會問我說 師父 你需要什麼-我們去看你 順便幫你帶過去 我說我欠什麼 欠智慧 知道嗎 我欠智慧 我欠精進 我欠開悟 說來一句就是什麼 欠智慧 所以菩薩 對於這個物質的追求 他是常念知足 能夠溫飽 夠了 那個弘一大師 洗的那個毛巾舊舊的 信徒說唉呀 師父 你怎麼這麼這樣省-省成這樣 這麼舊的 可以去做抹布了 他說不行 還可以用呀 我幫你換一條新的 他說不用不用-這可以用就好了 那個襪子也是這樣 穿得破破爛爛的 他老人家這樣補呀補 信徒說我買一雙新的給你 你何必再補 浪費時間 沒關係 補補這個襪子也是修行 我雖然是補襪子-可是我心裡在修道 那這還可以穿-我就再補一補穿就好了 你新的去供養別人好了 弘一大師 我的上人是廣義上人 曾經做過他的侍者 他就講這個給我聽 唉呀 現在你們 真的是穿得好用得好 那個弘一大師一雙襪子-穿了幾年還再穿 你們一個人都三四雙襪子 我們聽起來很難過 沒有辦法 信徒送了一堆 不穿也不行 你不穿 信徒說 師父上次買給你的長衫-怎麼沒有穿呢 不穿他說瞧不起他 所以我只好穿了 對不對 為了讓眾生高興 買了你就要替他穿 送給別人 別人也有了 那你只好穿 所以這個 菩薩是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說 不是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我們就要裝窮 各位不要誤解喔 這個地方說安貧守道 好像修道的人就是要 窮一點 才能修道 這個我不太贊成 知道嗎 不是說我們修道的人-就是要很窮很窮的 不是這個意思 不是這樣子 而是說 如果我們-前生沒有布施 這生很窮的時候呢 我們就要怎麼樣子呢 人窮志不窮 好好地奮發 千萬不要去動惡念 去貪那個非分之財 千萬不可 因為貪非分之財-你會愈來愈窮 你貪了這個錢 你來世會更窮 你被人關起來 你被人關在牢裡面 那真的是 更苦 失去了自由 所以這個地方說安貧守道 萬一如果說我們-前生沒有布施 這輩子很窮的話 那我們怎麼樣子呢 要安貧守道 人窮志不窮 再怎麼樣的 生活上困頓的話 一定要怎麼樣子呢 好好的去追求知識 追求知識 窮人因書而富 富人因書而貴 所以多讀書、多求學 多有知識的時候呢 我們的命運就會改變 只有再多增長我們的知識 透過知識可以去追求智慧 就會改變我們的生命了 所以這是菩薩的一個生命觀 一個人生觀 人生最高的追求 除了這個物質生活以外 來維持生命的話 那麼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就是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 信佛學佛的人就是要窮 窮而後工 不一定喔 反而這個時代如果是說 如果你有修道的心的話 你這一筆生意-賺了幾千萬以後 你真的是 善於這些金錢的話 你一方面可以做來布施以外 你可以利用這些金錢-好好的來修道 因為你不必再去勞碌奔波 朝九晚五的這樣子去上班了 是不是 你有這個退休金 你有這個 固定的 作了一筆生意 賺了錢 你合理的賺了這麼一筆 這個時候你可以-安頓你的身心 子女的教育費也有了 你修行的資糧也夠了 那你不是可以 好好的修道嗎 你每天可以隨心所欲的 要誦經、要聽經-要聞法、要打坐 你可以安心自在 為什麼 你有這個修行的本 但如果是說 你不知足 你說 哇 要愈多愈好-愈多愈好 你就這麼一直忙忙忙忙忙 然後追求很多很多的時候 道業也沒有 最後就是瞎忙一場 替別人保管了一大堆 這輩子用不到的 那就叫做沒智慧 那就叫做笨 所以丈夫二個字怎麼講 叫還是笨 知道嗎 英文字不是叫還是笨嗎 Husband 就是一輩子忙忙忙忙忙 不曉得在忙什麼 不想修行 知道嗎 所以這個很可惜 非常可惜 所以這是一種生命觀-一種價值觀 談到我們眾生的這種 毛病是什麼呢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是因 結果是增長罪惡而已 菩薩就不同了 菩薩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這是菩薩的一個生命觀 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 我常常講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追追 都在追嘛 蘇貞昌 是衝衝衝 知道嗎 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 那我們每天在追什麼 各位 我們每天在追求什麼 有的時候冷靜地去思考一下 我們每天在追什麼 真的如果是追求溫飽 溫飽有了 那追求溫飽有了-那你在追求什麼 家庭、事業 對不對 那家庭、事業、溫飽都夠了 那你在追求什麼 各位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 那如果我們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說 喔 追求智慧 那智慧怎麼來呢 一定要多聞薰習 多看經、多聽經 多打坐 靜坐 念佛持咒這些 都可以讓我們心靈安靜下來 去開展我們的智慧 開展這個智慧 所以三皈依裡面 講到這個智慧的時候-它就講了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我常常跟這些佛教徒 在家出家的 我常常講 一個人 衣食溫飽以後 能夠去靜下來 讀經念佛 誦經禮佛 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福報 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眾 溫飽絕對沒有問題 寺廟裡面嘛 靠佛的威德 是不是 信徒供養的 那早上一起來 嘴巴洗一洗 漱口刷牙以後 就是到佛堂怎麼樣子 禮佛 誦經 拜佛 打座 所以世界上 最尊貴最富有的人是誰 不是王永慶 在座的這些出家師父 最有錢 知道嗎 我們出家人真的是最好的 當然我不是鼓勵你們出家 不是這個意思 我是說真的-我常常自己這麼感覺 早上一起來 刷牙漱口以後 盤腿打座 就是在思維 在追求一個什麼 追求智慧 追求覺悟 在家人你想想看 他早上一起來以後 匆匆忙忙地就是要去什麼 追追追 衝衝衝 什麼 名跟利二個字 腦筋裡面追的東西就是這些 離不開這些東西嘛 是不是 為了子女 為了事業-為了這個什麼 真的是 所以有的時候 雖然出家人 沒有什麼幾百萬、幾千萬-什麼都沒有 但是內心上的那種富足 我常常會自己 哇 真的是託老佛爺的福報 不用擔心這個什麼 三餐、吃住 都不用 佛堂嘛 建的好好的 早上一起來就是-誦經 打座 念佛 所思考的 都是經典的道理 自己能夠去體悟 然後跟眾生分享 這是何等的這種尊貴 我想在座的師父們 有沒有感覺呀 是不是有這種感覺 出家最好 是不是 沒煩沒惱 整天都追求什麼 唯慧是業 追求智慧 整天在追求智慧 他們沒有很多錢 出家人沒有什麼錢 但是他很快樂 為什麼很快樂 有智慧 各位如果你想得智慧的話 很簡單把八大人覺經背一背 把這個道理背以後 不是這樣背就好了 去體悟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世間無常 真的是無常嗎 去觀察 山河大地 政黨輪替 社會恩怨是非 那些什麼有錢人-那些出名的人你看看 蹦一下 老了、病了、死了 對不對 一下子這個怎麼樣-一下子那個怎麼樣 聽來聽去 都是在演這個無常的戲嘛 是不是 不斷在變化、不斷在變化 所以經典裡面怎麼講呢 叫生滅變易 一切一切都在生滅變易 而且是快速地變化的-一個過程當中 不要被他這個短暫的-一個假相所迷惑了 如果我們被這個假相- 迷惑的話 我們就會多欲為苦心無厭足 唯得多求 越多越好 那麼一生當中 盡從忙裡勞 最後要離開世間的時候 唉呀 我這麼多的財富-怎麼辦 涼拌 對不對 生前你就好好的 趕緊的去做善事 印贈善書 對那些弱勢團體-多多的去關懷 你把它存在那個地方 誰都偷不走 你去關懷那些弱勢團體 你知道現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後 還有多少人受苦受難的 有沒有人去關懷 沒有 還有很多 幾萬人-我聽剛才一個居士講的 他說有些一個月-補助三四千塊 家裡孩子好幾個 要吃要用 哇 真的是不夠 有沒有人關心 沒有 你關心那些沒有名聲 電視也不會給你拍照 那這些事情-為什麼我們不來做呢 我們可以做的啊 你把它存在那邊 那你的福德世世後 你都可以享受得到的 所以這是佛陀的一個人生觀 值得我們注意的 我們來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