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32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三十二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了解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所 總共分有六大類 今天所要了解的 來探討的就是屬於第六個 不定心所法 不定心所法在課文的第三十頁 這邊談到這個不定 這個就是屬於六位心所-的第六位 有睡眠 有惡作 有尋 有伺 是有四種 它因為在運作的當下 不能夠區分它是屬於善性 或者它是屬於惡性 就是不善性 必須要從它的整體裡邊 由前後關係之中 來跟它衡量 才能夠知道說它現在的-這一種活動 是善還是惡 四種不定心所法 第一個就是惡作 惡作主要的就是反悔 或者叫做追悔 也就是說以前曾經做過的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現在的這個心態 它是跟過去的心態-是完全倒反的 像這樣子也就是在於前面的 是善是惡 一直到我們現在 我們才能夠決定它 是確定是善 還是確定的就是惡法 這一個原則上就是分為兩大類 從純善的來說 也就是說前面它本來就是善法 本來應該就是要布施 本來應該就是要持戒 或本來應該就是要精進 就是說須要用功 但是那個時候沒有去做它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五分鐘十分鐘 或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之後 你才感覺到說前面應該要做的 沒有去做是不對的 非常的反悔懊悔 所以照說是應該要去做 以現在的心態來說 以前的這一個前因 應該要做 應該要布施 應該要持戒 應該要精進 本來就是善法 但是你卻沒有去做 現在反悔說以前沒有做 所以現在所起的這一念心 還是善法 所以因是善 果也是善 也就是說前面的動作 有做也是善法 但是因為沒有做 現在反悔了 所以現在的這一念心還是善念 所以以現在來說 這個就是善 追到前面的因來看 前面的因也是善的 或者說前面的因 也就是說在之前應該要做的-是不善法 是不善法 是殺生 是偷盜 或者是邪婬是妄語 這個是不善法 你當時沒有去做它 沒有去做它 現在回想以前沒有去做它 這個是對的 以前沒有去做它這個是對的 如果說之前曾經做過 曾經殺生 曾經偷盜 或者曾經妄語 曾經做過之後現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現在起了反悔了 反悔這一念心 現在的這一念心就是善念 也就是說因是不善 現在的果就是善法 也就是說之前的動作就是不善 現在的動作現在的心態-才是屬於善的 所以以現在的立場來說 它的善跟惡來說明我們這個-反悔的它的意義 所以它是善法是惡法 我們都是很重視反省 在反省當中如果之前-曾經做過的惡 我們現在就要快速的 盡速的來求懺悔 或者快速的把這種壞習慣-給它給斷除掉 改進 像這一個都是在這個惡作 反悔的追悔的這種心態之下 來作進行 第二種就是睡眠 睡眠會讓我們的身心不自在 甚至於也會讓我們感覺到-很昧略的那一種心事 也就是說腦筋會提不起精神來 沒有辦法集中精神來思考問題 所以身心上面要不就是不自在 要不就是很暗昧 提不起精神 所以像這樣子-他就愚癡的一部分 這個樣子的不自在 他也是一樣的 是從善從不善從無記性來說 他會構成一種過失 所謂的構成一種過失 就是說 本來睡眠是補充我們的體力 補充我們的精神 人在勞累了一段時間之後 就必須要靠睡眠來補充精神 但是你如果在這個運作上 活動狀態之中 如果是配合的不對 時間不對 地點不對 這個時候本來睡眠-是補充精神的 是好的 是善的 但是就在這個時間不對-的情況之下 我們就說這個睡眠就是不善法 就變成一種偷懶的藉口了 就變成是放逸的一個藉口了 所以它就會變成是一種過失性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睡眠 我們也是要去注意 什麼時間是我們的睡眠時間 正常的當然是晚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晚上就是睡覺時間 這是一般的正常的一種 身心調適的時間 但是我們目前的就是 社會的進步 乃至於職業的方面 它的進步 有的就是三班制的 三班制的有小夜班 有大夜班 尤其是大夜班的 是晚上不睡覺 反而是白天才來補充他的睡眠 所以他們這一種工作量-來說的話 他的白天睡覺反而是正常的 他不去睡你也會替他擔心 因為晚上就是他的工作時間 所以像這一個睡覺 是善還是惡 就以現在面對的-這個時間的調配 乃至於前後的運作當中 我們來認知現在這些動作 到底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 是對的還是不對的 所以睡眠 有的白天睡覺 有的晚上睡覺 有的就說他睡的是正確的 有的就說他睡的是不正確 像這一個他就必須要有所 就是去了知他的工作情況 他的時間的運用等等 第三種的不定心所法 就是尋 這個尋 根據我們三十一頁 本文的說明 云何尋 謂思慧差別 意言尋求 令心麤相分別為性 這一個尋 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分別心 而這個分別心它是屬於-麤相的分別 就是比較粗顯的 這個麤相的分別 它是屬於意言境 意言尋求 尋求當然就是說 去了知 去探尋這一個法的意義 這個法的內容 這個法的體性 這個法的作用 你要去了知 去了知這個法的體性作用 我們就叫做尋求 而在尋求的過程當中 你要去了解 雖然你沒有開口講出這個聲音 是內心的思惟功能作用 但是內心的思惟 還是一種語言的表示 就是我現在是默默的 但是我在想明天的事情 在想昨天的事情 所想的這一些事情-其實就是一種語言 只是你沒有用嘴巴 用這個聲音跟它表達出來 內心是這麼想 內心所想的這一些佛理 這一些體性 這一些作用 我們就稱之為意言 就是內心裡邊的一種語言 雖然沒有講出來 用內心裡邊來思考的 但是它也是語言的一種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意言尋求 這一個它主要的就是思慧差別 就是我們的思心所 我們的慧心所 它去了知一切法 它的差別相 所以在這個思考一切法的-差別相的時候 那你一定要用語言文字 文字是寫出來的 內心裡邊所想的就是-一種語言的代表 所以稱之為意言尋求 這種意言尋求 它是比較麤相的 所以就是說會讓我們的心 叫做麤相分別 所以那麼一句話就是說 我們內心裡邊在想 一切法的問題的時候 是比較麤相的那一種分別法 意言者 什麼叫做意言 謂是意識 意言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意識 我們的心識 心識的一種語言 心識的一種認知 是中或依思 或依慧而起 這一個尋 在這個意識之中 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就是說有在我們的心識當中 它有的時候是用思心所來分別 有的時候是用慧心所-而來起分別 所以或依思或依慧而來起 引起那種思惟的那種動作 分別麤相者 原則上就是說他在-了知了別的時候 它是屬於麤相的 所以會令心麤相分別 也叫做分別麤相 也就是說在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麤相 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法 所了知的一切法 它就是它的外相 它的麤相它的整體相 所以像這個所舉的例子 就像我們看了一個花瓶 或是看到我們所穿的衣服 或者看到車子等等 或者看到車輛 像這一些都只是它的麤相 從這個麤相當中 你會有樂觸會有苦觸等 所依為業 你就會引生快樂的感覺 或者是引生痛苦的感覺 看了麤相之後 你就會引生出那種感覺出來 這種感覺有的時候是快樂的 歡喜的 愉悅的 但有的時候卻是痛苦的 卻是悲傷的 也有可能 同樣的去買花瓶 有的要高的 有的低的 有的要細長 有的就是要比較肥壯的 顏色上也有不同 有的要暗色的 有的要紅色的 有的要白色的 那不一定 個人所看的喜好不一樣 如果買回來是他不喜歡的 他當然就是痛苦 如果買回來的正好是滿他的意 我們稱之為如意的 那這樣子他一定就是樂觸 就是高興 所以買東西看東西 個人的這個喜好不一樣 所以在看的時候 這個顏色我不喜歡 這個顏色我喜歡 或這種形狀我可以接受 這種形狀我不喜歡我不要 像這一個都有他們個人個人的 一種觸覺 一種領納的那種感覺-就會不一樣 就會引生這樣子的作用出來 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 在看東西在想東西的時候 那個人所想的 都有個人的一個就是樂趣 依個人的興趣 依個人的研究的方向 那就會有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現在讀書-有很多的科系就會不同 是自然方面的科系 或者是社會方面的科系 或者是語文方面的科系 個人的喜好不相同 那不相同的時候如果說-要你去考你不喜歡的科系 那當然是屬於痛苦的 所以像這一個 在內心的構思方面 有的時候以思心所來起分別 有時候是以慧心所來起分別 第四個云何伺 這一個伺謂思慧差別 意言伺察 令心細相分別為性 這一個伺就跟還個尋同樣的 它都是以思心所跟慧心所-來了解一切法的差別相 了解一切法的差別相 它是意言伺察 同樣的是屬於意言 就是說內心的思考 同樣都是內心的思考 它這個程度上來說 它就是屬於伺察 也就是說比較微細的深入的 一種了解 所以跟前面所說的 尋的意言尋求 文字上也是不太相同 但是重點一個是-比較麤相的了解 一個是屬於細相的 就是說比較細緻的 細節的那一種了知 所以令心細相分別為性 它的體性就是讓我們的心-非常微細的去了解它 我們在做什麼事情 都有麤相的有細相的 像是粗丕的就是屬於麤相 再來就慢慢的畫出-它的線條出來 畫出它的就是它的陽光面 或者是陰暗面 像這個就是比較微細的工作 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 要一個設計 這個設計圖先可以一個-整體的來了解 慢慢的就是到人事的安排 工作的細分 像這一個就是有粗有細 所以這個細項的分別 我們又名之為識 什麼是細相的 謂於瓶衣等 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 所謂的細相 同樣的以這個-瓶衣車乘來作例子 它就是會從它的差別相來作分別 從差別相來作分別的話 你就要去了解它 到底它有沒有辦法成就 是可不可以去做 剛開始在想的時候 我想要做什麼事業 我想要做什麼事業 我在計劃未來的 這個藍圖 這個當然都是可以 這個是麤相 但是真正的研究到資金問題 人事問題 場所問題 乃至於裡邊的一些必須要就是 完整的問題的時候 你就要想一想我的能力夠 或者我的資金夠 或者你所要的土地夠 成不成 這個微細的差別 你還有再繼續的去跟它-加以了知 像這種細相的了知就稱之為伺 在佛學方面的道理 就是說一切法的法性 跟一切法的差別性 總相了解跟差別相的了解 這個都要靠尋跟伺 去認知 所以像這兩個是粗分別-跟細普別為什麼叫做不定法 為什麼叫不定法 原因就是說在於-我們修學過程當中 有的是尋跟伺全部都有 有的是無尋有伺 再更高層次是無尋無伺 一直往上當然都是-無尋無伺的境界 有尋有伺當然表示說它的分別 比起無尋無伺 那還是落於就是凡夫的境界 或者有思考的程度 或者就是說對於這些法性法理 還沒有透徹了解 就是說是達到有漏-還是達到無漏的境界 它是有漏法還是無漏法 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那你就要去看它是屬於-那一個境界之中 越往上當然層次越高 所以在於我們欲界眾生 當然都是享受的部分 色界眾生我們就稱之為四禪天 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邊 我們來配合這個尋跟伺 像初禪天由欲界再往上的 這個是有定境的 必須要修學禪定的 所以在這一個初禪天的時候 它是有尋有伺地 有尋有伺的這一層天 這一層天代表著初禪天-還是它的分別的能力 還是非常的強烈 等於說還是一直的-有去思考思惟 到了中間 中間有一個中間定 有一個中間的禪 在這個初禪天往上-有一個中間禪 它就是無尋有伺地了 無尋有伺就是說 粗的這種分別已經沒有了 但是細的分別還是存在 代表著他的定力-還是沒有那麼透徹 還是有細分別 一直要到二禪 到二禪的時候就是無尋無伺 就是也沒有尋的粗分別 也沒有伺的細分別 到了無尋無伺地 代表他的定境就是非常的深 所以二禪以上 二禪三禪四禪 乃至於無色界的四定天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他們這樣子的就是-無色界的四定天 從二禪以上一直到非非想處定 這一個過程都是-屬於無尋無伺地 代表他的定的功夫-就是非常的深 所以有尋有伺之所以叫做不定 代表了他的定力的深淺來分的 有代表著定力還是比較淺 思考的比較強烈 如果到無尋無伺的話 那他的定功就非常的深入了 所以以這樣子來說明 這一個尋跟伺也是屬於 在三界當中 從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邊 它是哪一界會有-哪一界會沒有 就是不確定的 所以以這樣子來說明 它是屬於不定心所 在接下來它的比較-簡單的白話解說 第一個是惡作 又名悔 對於先所作事生起悔心 就是說什麼叫做悔 悔就是追悔 就是懊悔或者是反悔 就是對於前面曾經做過的事情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到現在我們引起追悔的心 認為前面所做的是不對的 前面的活動 前面的作為是不對的 這樣子目前的心態-就是一種追悔 第二個是眠 眠就是睡眠 昏迷而不自在 能障智慧 睡眠我們就稱之為身心不自在 心理上就是沒有辦法-好好的去思考問題 身體是如果真的愛睡的話 把你叫醒你還是躺下去睡 硬把你拉起來 你還是一樣的整個身體-都是不自在的 就是非常沉重的 所以它在這個智慧方面來說 稱之為昏迷 代表著沒有辦法提起精神-來思考問題 不自在就是身體沒有辦法 就像我們現在我想要做什麼-就能夠做什麼 睡覺的時候正愛睡的時候 要你做什麼 那就是身心無力 或者非常的沉重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不自在 所以睡眠就會障礙智慧 經常每天都處於愛睡-的狀態之下的人 經常只要一坐下來-就愛打瞌睡的人 這一個我們也稱之為-就會障礙智慧的引生 因為智慧必須要精神很好 甚至於要集中精神 而且在這個問題上面-一直的去觀察 就是我們所謂的止觀止觀 就是要去觀察 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來才可以 但是我們就會說 修學禪定能夠引生智慧的 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裡邊 確確實實 你如果定力達到了-某一個程度的話 很自然的就會讓你精神百倍 這個也是我們一般的人 都是體會不到的 所以在打坐的時候 我們會感覺到腰酸背痛 腳就是酸麻 或者就是會感覺到說 坐在那個地方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甚至於昏沉掉舉都引生了 其實你如果有禪坐的話 我們在這個善心所裡邊有說 一定會得到輕安的 真的身心一定會得到很輕鬆 會得到很安適 再來也會有精神 如果到了某一個程度的話 這個精神氣一通順 神氣一通順的時候 很自然的身體就會坐的很直 這個時候精神也就會很飽滿 大家不曉得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如果是有的話 那當然就是恭喜你 已經有超越過這個界線 已經有進步了 但是如果還沒有這樣子的感覺 沒有輕安的感覺 沒有有精神的感覺的話 那就希望說大家還是要在-加緊腳步 多坐一下子 每天一段時間稍微坐一下 十分鐘二十分鐘 半個小時都可以 每天固定坐一下 給它變成熟能生巧的那一種 已經習慣性的那種動作 自然而然的 就是說腳酸麻也會改進了 再來氣順也會有所得 再來就是精神也會特別的好 這一個是我們修學禪定-一定有的過程 是一定會有的 這個睡眠正好就是倒反 所以會障礙智慧 所以平常我們就是要學著-一躺下去就能夠把它睡著 時間到就能夠醒過來的時候 能夠精神飽滿 很多人都會說躺下去的時候 晚上就是不好睡容易失眠 這一個就是跟我們的定力-當然也有關係 定就是要安定 睡覺也要安定的來睡覺 吃飯也要安定的身心-放輕鬆的來吃飯 睡覺吃飯是我們每天-都一定要有的動作 給它養成一種習慣 吃飯的時候精神也是在-吃飯的地方 不要就是妄想紛飛 一邊吃飯一邊就是想東西 對胃腸還是不好的 再來睡覺的時候就要快點睡 躺下去就要快點睡了 睡了你的睡眠的時間才夠 如果反反覆覆的 再那個地方睡不著 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過 那這樣子的話睡眠不足 當然白天精神不濟 我們就是有一句話說 如果一個晚上沒有睡好 三天都補不回來你的這種精神 這個就是我們要提醒自己的 所以睡眠的時間我們-就儘量的能夠安心的睡 那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提起精神來學習東西 或者做你的事業 這樣子才會引生智慧 第三是尋 尋者就是尋求 對事理粗略的思考 就是比較粗顯的粗略的 第四個伺就是伺察 這一個是對於事理是細密的-一種思考 這個思考我們就是要去想 所以在這個尋跟伺 在於我們的一種翻譯法當中 也就是說早期的翻譯 有時候把它翻為覺觀 尋就是覺 伺就是觀 有的時候是這樣子把它翻譯的 名稱不同 代表著一個是在尋求的 一個是真正的觀就是很細膩的 因為要達到定的境界 所以一定要很很細膩的來思考 所以有的時候會看到-覺跟觀兩個字 那也是一樣的就是-尋跟伺的意思 覺就是比較粗的 觀就是比較細的 或者有的經論裡邊 會翻譯叫做念 念本來就是明記不忘 你可以看過的 或者接觸過的 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所面對過的境界 過去的境界 你還能夠把它給記憶下來 現在你就是反回來-重新的去思考它 所以這個念也是這個尋-的一種解說 就是對過去的事情再反回來 再重新的去思考去思惟這個念 因為過去的沒有忘掉 或者說在於我們的八正道裡邊 還有一個正思惟 正思惟 思惟以當然就是思考了 所以這個正思惟 思考我們前面正見-所了解到的佛理 在這個聽過的佛理 你現在不只是聽過就算了 聽過之後還要再去思考 所以還要再去思考-這個就是觀的一個內容 所以正思惟也就是觀的意思 所以聽過的佛理 第一個是 八正道裡邊第一個是正見 就是要聽佛理 第二個就是要正思惟 聽過之後就要再去思考再去想 所以尋跟思有的時候也會-把它解說為念還有正思惟 這一個都是在於我們-這個尋思這兩個名詞上 經論的翻譯有的時候 它會有不一樣的這個名詞出來 到這裡為止 也就是所謂的五十一個心所法 我們完全的來把它給了解 五十一個心所法因為-受心所跟想心所 又把它給提出來 成為五蘊之中的受蘊跟想蘊 所以我們這裡所解說的 就是只有四十九個 扣掉受心所跟想心所 接下來的就是三十一頁裡邊-所談到的心不相應行 前面所說的是相應 要與心王配合來起活動的 這個不相應代表著它不會跟-心王心所起相應 甚至於也不會跟色法起相應 心不相應行它是屬於世間法 所以也不會跟無為法起相應 不會跟心王心所 也不會跟色法 以世間法來說的話 世間的一切法不外於心王-心所色法所引生的 所以不相應行的這個世間法 它是要依於心王心所跟色法 它以有明顯的這個動作 明顯的這樣子的一種形態 來讓我們去感觸 讓我們去了解 這樣子來說 心王是種子所生 心所也是種子所生 色法也是色法的種子所生 站在我們世間法相唯識學-的立場來說 種子所生的一切法就是實法 世間法來說的 所以以這個世間的種子-所引生的一切法 都稱之為實法 那這三個就是實法 不相應行是依於這三法-而起活動狀態的 依於它們才能夠起活動 才能夠起作用 所以不相應行是依三法而建立 為三法的分位假立 三法是實法 不相應行就是非實法 以世間法來說的話 那它是非實法 所以它一方面是不跟它們相應 但是又必須依於它們而起活動 以這樣子的非一也非異-的這種關係存在 不是一 不是相同 但是也不是異 也不是不相同 它們就是非一也非異-的這種關係而存在 我們世間的一期的生命當中 從我們出生到老死的過程當中 我們會由此而生存下來 由此而一天一天的在活動 所以這個不相應行法 與前面的這三法 就是心王心所跟色法 他們是非一非異的這種關係 本文也就是《廣五蘊論》-的原文裡邊 它是這麼說的 云何心不相應行 謂依色心等 分位假立 就是必須要靠著色法 要靠著心法 心法又分為心王跟心所兩部分 所以叫做色心等 就是色法還有心王還有心所 根據它們三法 分位假立就是說它們的一部分 的功能作用而來引生出來的 所以不相應行法就是假法 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 就是說這個心不相應行法實法 以及以這一個彼法 彼就是色法心王心所 不相應行跟它們這三法 我們不可以施設說它們是異 還是不異 也就是說你不能夠跟它設定 你不能夠跟它這麼說 這麼設定它們相同的 或者叫做不相同的 說完全相同也不對 說完全不同也不對 在這樣子的關係裡邊 我們就說叫做非一非異 此復云何 這個心不相應行法 到底有幾個 謂得 無想定 滅盡定 無想天 命根 乃至於眾同分 異生性如是等 這個地方所念得 從得開始一直到異生性 總共就是十四種 心不相應行法 這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就跟我們大乘唯識學 所說的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就是在這個數目上面 就是有差別 就是總共差了十種 差了這個十種 如果從《瑜伽師地論》來看的話 那就是它沒有把它列出來 所以依聲聞乘 或者是《廣五蘊論》來說的話 都是只有講十四種的-不相應行法 但是到了大乘唯識學 《成唯識論》 它講的就比較詳細了 配合百法來說 所以它就再多加了十個-不相應行法加進去 總共就有二十四個 這是它們數目上 所以聲聞乘就是指-五位七十五法 大乘就是指五位百法 從心法來講的話 我們所講的心王有八個 但是在《俱舍論》裡邊-只有講一個 就是只有一個意識的心王而已 像這樣子一差又差了七個 所以在這個七十五法-跟百法之中 在解說上 數目上就是有這麼一個差別性 下面的一種白文解說 就是心不相應行法 具足應該要稱為色心不相應行 我們都只有簡單的話-心不相應行 色法都沒有給它說下去 主要的就是在說 在這個語詞上太長了 色法來說的話 色法也是依心法而生的 所以我們只有講心法 就能夠包括色法在裡邊了 所以具足的來說應該叫做-色心不相應行 此在大乘五位百法中 是五位法的第四位法 我們把它分為五位來講的話 就是第四位 第一就是心王就是心 第二就是心所 就是有我們《廣五蘊論》-就四十九個 再來就是色法 有十一個 第四位就是心不相應行法 根據大乘法來說的話-五位百法裡邊 這個不相應行法就-計有二十四種 但在五蘊中 則列入行蘊統攝 在五蘊裡邊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法當然是獨立的 受跟想這個是屬於心所法 屬於心所法 再來就是行蘊了 所以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都歸在行蘊當中 都是我們這個行蘊它的-一個作用範圍 所以是相應的是不相應的 都歸於這個我們五蘊當中-的這個行蘊統攝 行蘊中就有相應行跟-不相應行的兩大類 相應行就是我們所謂的-五十一個心所法 但是在五蘊當中就只能夠講-四十九個心所法 因為受跟想另外提出來了 不相應行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 所以相應行是四十九位-心所有法 以不攝受跟想 不攝這個受心所 也不攝這個想心所的原因 不相應行就是得等二十四法 不相應行法根據大乘來說的話 總共有 從第一個從得開始 第二個的非得 第三就是無想定滅盡定 無想天這樣子接下來 一直到和合性不和合性 總共有二十四種 此二十四法何以名為-不相應行 為什麼叫做不相應行 它的原因 不相應行有下列的三義 就是三個內容 三個說明 第一個說明 不相應行它是無緣慮的作用 無緣慮作用 緣慮就是內心的思考 有緣取的對象 就是有分別能分別的心 和所分別的境界 能分別的心我們就叫做-緣慮作用 所以緣慮作用的-就是心王和心所 現在就說心王跟心所有緣慮 心不相應行就是沒有緣慮 它不會去思考的 第二個 不相應行無質礙的作用 質礙 它是物質性的 會相互的防礙 相互的障礙 物質性的東西 只要是物質的一定體互相障礙 兩張很薄的紙它也是互相障礙 所以互相障礙的 物質性的 我們就稱之為色法 現在的不相應行法 它就是也不是完全的色法 它就是不跟這個色法相應的 所以不相應行它是-無有質礙的作用 第三說不相應行是-生滅變異之法 也不與無為法相應 無為法也就是無所作為 也就是不生不滅的一種境界 不生不滅的境界是-無所造作的境界 但是不相應行法-它卻是有生滅的 會變化的 所以它是屬於有為法 所以既然是有為法 它就不與無為法相應了 這樣子來看不與心王心所相應 不與色法相應 那再來又不與無為法相應 所以就稱之為心不相應行了 這個二十四法 也不像色法 也不像心王 也不像心所的實有體相 這個實有體相是我們唯識學 站在法相世間法的立場來說的 就說種子所生的就稱之為實法 只要是種子所生的 所以我們的心王八個心王-都是有種子性的 所以心法的種子引生八個心識 色法的種子引生色法的一切 宇宙萬象 所以是種子所生的 我們就稱之為實法 這是站在世間法相的立場來說 這一個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 它就沒有 不像色法也不像心法實有體性 為什麼 它是依心王依心所依色法-三法分位假立的 所以心不相應行法-就稱之為假法 在《成唯識論》裡邊 《成唯識論》總共有十卷 在這個第一卷裡邊-它就有這麼說 說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 它就不像色法也不像心法 也不像諸心所 諸心所就是有四十九個心所 它們的體相可得 因為它們都是種子所生實法 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 它也不是 不是不同於 不是不同就是一定要相同 要相同於色法 相同於心法 跟諸心所法的作用 那表示說 這個不相應行法的作用 它不能夠離開心王心所-跟色法的作用 如果它離開它們這三法的話 不相應行的作用也引發不出來 所以就是說 如果離開了色心等法 那也沒有不相應行的作用了 所以叫做非異 也不是不同 一定要相同 相同於它們這樣子引生的-那一種作用存在 由此故知定非實有 定非實有 這個實字打字給打錯了 由此故知定非實有 所以心不相應行法-它決定不是實有性的 它但依色心及諸心所分位假立 所以不相應行法就有二十四種 但是我們這一本《廣五蘊論》 卻只有講出十四種而已 所以如是等即表示還有-其它的心法沒有列出來 這個是在我們的本文當中 在我們的本文裡邊 這個云何說 這個十四個不相應行法 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 乃至於異生性 如是等這三個字就代表著-後面還有十個的不相應行法 我們沒有給它列出來 所以要看的話 就要從《成唯識論》裡邊 去看去了解了 現在我們下面就會更詳細的來-把這個十四個不相應行法 根據廣五蘊論的內容 來跟它加以解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