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31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三十一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每一個人 既然稱為凡夫 那必然就是與煩惱相應 由凡夫達到聖者 都是須要透過修行 修行當然就是能夠得到智慧 能夠得到福德 但是我們現在第一步-就是要來了解 自己有多少煩惱 應該要把這些煩惱-如何的去除掉 那你才有辦法真正的超凡入聖 所以這些煩惱如果是以 《瑜伽師地論》裡邊所說的 就非常的微細了 現在根據《大乘廣五蘊論》-裡邊所說 我們的煩惱有六個根本煩惱 有十個小隨煩惱 有二個中隨煩惱 有八個大隨煩惱 二個中隨煩惱 像這樣子這麼多的煩惱性 我們就是須要把它給斷除掉 每一種煩惱都有它的體性 都有它的作用 我們清楚了解之後 才有辦法一件一件的 一層一層的來把它給斷除 小隨煩惱是好了解好斷除 中隨煩惱是慚跟愧 如何的讓自己的無慚 的這種自己內心的標準 還有就是無愧的 對於他的人公眾輿論 我要如何的反省把它給斷除掉 第三大類就是大隨煩惱了 越來越深越來越廣的 對於我們整一個不善心 都是有所相應的 八個大隨煩惱的-第一個就是昏沉 昏沉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就是喜歡打瞌睡 這個打瞌睡如果只是因為疲勞 當然打瞌睡這是一定的狀況 但是們現在這個地方-所談到的昏沉 主要的是從修行的過程來說的 那也就是說 現在這個時間是須要去修觀的 要去了解佛理融會貫通佛理的 你卻在那邊打瞌睡 為什麼會打瞌睡 體性上就是無堪任性 蒙昧就是他的體性 所以就沒有辦法提起精神來 對於我們的觀就會有所障礙 而且會跟一切的煩惱隨煩惱 就是為所依而起 第二個大隨煩惱就是掉舉 掉舉就是心沒有辦法寂靜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妄想紛飛 或者在那邊作白日夢 這個胡思亂想 像這一個所想的-當然都是過去事 過去的事情 所以他就是變成是一種貪-所引生的一種作用 所以它就會障礙這個止 就是我們的心要讓它靜止的-部分它都沒有辦法靜止了 第三個就是不信 不信就是對於我們佛教所說的 就是業力的問題 果報的問題 或者真理的部分 乃至於三寶功德 你不相信 不相信當然你的心-就沒有達到清淨 就會引生懈怠 就沒有辦法去修善法了 第四個就是懈怠 所以我們在三十頁的本文裡邊 它就說了 云何懈怠 謂精進所治 於諸善品 心不勇進為性 那它的體性 懈怠的體性 它就是不精進 就是與這個精進正好-就是相反的 謂精進所對治的 它就是說對於一切的善品-不能夠修 當然更進一步來講的話 對一的惡品也不能夠斷 所以這個心不勇進 沒有辦法勇猛精進的斷惡修善 這個就是它的體性 能障勤修眾善為業 所以他的功能就是說 對於一切的善 他沒有辦法去修 對於應該要勇猛精進的 他也沒有辦法去勇猛精進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懈怠 云何放逸 謂依貪瞋癡懈怠故 於諸煩惱心不防護 於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 什麼叫做放逸 放逸它就是依四法-而引生的一種作用 也就是說他的本體性上-具有四法 哪四法 就是貪瞋癡還有懈怠 具有這四法 我們就稱之為放逸 所以放逸是比懈怠-還要更強烈的 一種不修善的一種行為 所以於諸煩惱心不防護 對於這些貪瞋癡的-這些種種煩惱 他就不會去跟它預防 說不可以做 或都須要設一個標準 什麼樣子的範圍之外 是不可以做的 那這一個也就是說 貪瞋癡的種種煩惱性 他就是隨心所欲 所以於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 對於一切的善法 他就是沒有辦法去修學了 沒有辦法去運作了 也就是說明對於一切的善法-他都沒有辦法修了 這是它的體性 不善增長 善法退失 所依為業 既然善的沒有辦法好好的-去修去做 代表著他的種種行為-都是在於惡法之中 所以不善就會增長了 也就是說惡性的惡劣的 這一種不善法就會增長起來 就會越來越多 善的部分前面有說它的體性是-不修善法 所以善法就會越來越退失 越來越少 這一個就是它的作用了 第六個云何失念 失念 謂染污念 於諸善法不能明記為性 失念這個念在於我們的十一個-善心所法裡邊有談到念 這個念它主要的就是明記不忘 不會忘記 現在叫做失念 當然就是說記不得 讀過什麼還是忘記 聽過什麼還是忘記 看過什麼還是忘記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失念 對於所修的種種善法 都把它給忘記了 所以不能夠憶持 這個是它的 不能夠明記 這個是它的特性 也叫做染污念 因為他這個時候對於善法-沒有辦法記的 說惡法當然也記不得 惡法記不得 善法也記不得 我們的道德觀念是要斷惡修善 隨時都要提醒自己 什麼是善的要去做 什麼是惡的不能夠做 你一定要記得才可以 在這個斷惡修善的-這種行為當中 一直的來增加自己的善 但是現在他是失念 所以他善的當然沒有辦法-完全沒有辦法去做了 所做的為是惡的為多 所以這個時候他-所能夠去了解的 所能夠在這個熟能生巧-的習性上來說 這種惡念的 惡的記得比較多一點 記得多 所以他的種種思考模式-就是屬於染污念 就是不善的一種念 所以這種念頭 這一種記憶 原則上就是說惡的為多 染污念者謂煩惱俱 所以他既然沒有辦法去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這個時候他所能夠相應的 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煩惱性 與生俱來的種種煩惱性 就會跟他相聚 就會跟他一起 所以所做的 所想的 他的不管是身業是語業是意業 全部都是跟煩惱相應 於善不明記者 謂於正教授不能憶持義 不能夠明記 當然就是說對於 正信的這些教導教授 你聽過之後還是忘掉 沒有辦法把它憶持住 沒有辦法把它給記得 所以有教授善知識 有同行善知識 你如何的來引導你 如何的來教導你 你還的忘記 所以像這一個 就是不能夠憶持為它的作用 還有能與散亂所依為業 他這個時候如果是-屬於失念的話 因為不懂得斷惡 不懂得修善 所以就會跟這個散亂 為它之所依 第七個云何 散亂一樣的 謂貪瞋癡分 一樣的是從貪瞋癡所引生的 令心心法流散為性 就是我們的心王 眼所見耳所聽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你的心識所能夠聽的 所能夠去學習的 乃至於心所 我們內在的善的 煩惱性的這些心所 它就會流散 它沒有辦法專一 沒有辦法來集中精神 所以能障離欲為業 它就會障礙離欲 我們的修行重點是要斷貪瞋癡 就是要斷除我們所有的欲望 所以這個斷欲離欲 當然就是說對於-色聲香味觸的五欲 我們要把它給離去 要把它給斷除 依社會來說財色名食睡 這個也是一種欲望 我們是一個要掌握時間 掌握現在 好好的積極的來努力的 一個佛門弟子 你就是沒有多餘的時間-來給它浪費掉 以這樣子的一種積極性-來說的話 我們對於財色名食睡 對於色聲香味觸你就不可以貪 一定要把它給捨棄掉 一定要把它給斷除掉 你現在是一個放逸者 懶懶散散的 精神不集中的 當然你對於要離欲的 這一種修行工作 你就沒有辦法去做了 所以就會障礙 以佛門來講的話 最高境界就是能夠達到成佛 沒有達到成佛最低限度 我們現在也要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一樣的 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或者像彌勤菩薩一樣 是最後一生的補位菩薩-補處菩薩 我們也要好好的來學 即使說你的根性是屬於聲聞性 要達到四果阿羅漢 你也是要努力用心 但是你現在沒有辦法離欲 當然就沒有辦法達到超越 證得果位的這樣子的一種功夫 就是以我們世間三界來講 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樣子的一種層次來說的話 你要到 你在欲界裡邊是屬於 一種享福享樂的 一種天上的生活 就是你想要修到色界天去 四禪的 八定的 這樣子的無色界的境界 你也是須要精進努力的 所以這個離欲 就是斷除我們對於外境的執著 要達到色界達到無色界 你都是一定要有-讓心能夠收攝的 要有這種定力的 不能夠分散 不能夠散亂 那你才有辦法到那個境界 所以不管說是佛門當中 是很重視這個修學禪定-的心要專一 你就一般的宗教 或者一般的習武者 都是要心專一的 所以障礙離欲當然就是-們的五欲的追求 或者就是說要達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禪定 離去貪欲的這樣子的一種境界 那都是要有定力的 所以如果是散亂心的話 你就沒有辦法來修學-這一些 功夫了 所以就會障礙離欲為它的作用 第八個就是云何不正知 什麼叫不正知 知當然就是知識 或者是認知 或者是體會 更高層次的我們就稱之為智慧 不正知就是不正確的智慧 不正確的認識 不正確的了知 所以它是煩惱相應慧 就是跟煩惱相應的那一種智慧 那一種知識 那一種了別心 能起不正的身語意行為性 如果你是不正知的話 不正確的了知 不正確的認識 那你所起的身業 身業就是你的動作 你要去做的動作 你就會做錯 就會跟煩惱相應而起這種-不正確的身的行為 你講話 講話因為你不正知 認識錯誤 所以你所講的話也會講錯 引導別人也會引導錯誤 所以這個語業的部分也會不正 再來意業當然就是內心 內心的起心動念 那也會不正確 所以會起不正的身語意行為 身的行為 語的行為 跟意的行為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就從身體的表達 從語言的傳達上面 來了解你的心是在想什麼 違犯律行所依為業 它的作用就會違背-戒律的種種行為 那修學佛法一定要有戒律 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 國民 那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法律 當然你如果是不正知-不正確的話 你就是在國家社會當中 你的行為都會偏差 何況是修行 如果是不正知的話 你就是邪知邪見 這樣子你所修的-當然也是不正確 甚至於你的律儀 律儀就是你的也就是身的行為 跟語業的行為那也會表達錯誤 所以就會違犯了我們佛教-所說的種種戒律 應該要去斷除的這些行為 你就會違背了 謂於去來等 不正觀察故 就是有關於應該要去精進的 應該要如何來這一個 就是說在於我們的種種活動-行為當中有去有來 那代表著應該要斷的 應該要修的 應該要精進的 應該要成就的 你這樣子的種種種種 你不正觀察故 你就不正確的去觀察 不正確的去了知 不正確的去分別 如是不能知應作不應作 所以這件事情到底應該要作的 還是不應該要作的 你都搞不清楚了 像我們佛教就裡邊就講到戒律 很多人都很怕受戒 認為說受了戒就很多的不自在 不能夠隨心所欲 為什麼 因為我們以一般基本來說 在家出家的最的基本的-就是五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婬 不妄語 不飲酒 最主要的是前面的這四條戒 前面的這四條戒叫做性戒 就是本體性就是必須要-給它誡除掉的 第一個就是殺生 殺生主要就是殺人 國家的法律也是一樣 殺人也是犯法的 我們就會說我們佛教裡邊 就說拜佛的人要吃長齋 要吃素就是殺生 這是以佛教的慈悲心 人怕死 當然動作是有情生命體 動物也一樣的是怕死 所以推己及人的觀念 慈悲護生的觀念裡邊 就說一個學佛的弟子 就是要慈悲 就是不要隨便殺生 既然是受了菩薩戒 那就是要吃長齋 學菩薩的愛護一切眾生 是這樣子的一層一層的來 所以真正的當然就是不殺人 那不偷盜 不能夠搶人家的東西 國家的法律也是如此 再來不邪婬 就是不要破壞別家的這種家庭 也就是說在於一個家庭 夫妻為中心 如何上順 就是下教養的情況之下 我們一個家庭圓滿 但是你破壞了別人的家庭 那就是金屋藏嬌也好 紅杏出牆也好 這個都是兩個人而構成-兩個家庭的破裂 這個也是不對 也是不道德的 所以在我們佛門當中 兩個夫妻一起來學佛是最好 我們就稱之為同修 共同的來修學佛法 那你自己本身就能夠同進同出 甚至於更能夠了解 你現在到寺院去要做什麼 你現在是陪著師父是要做什麼 哪一個人有空 哪一個有時間 那都可以到寺院裡邊 看是要來修學的 還是要來就是當義工的 那都是可以 所以兩個夫妻能夠同時-在寺院裡邊 同進同出 我們就稱之為同修 這個是最好 那如果感情就是走私了 這個就變成兩個家庭的破裂 構成了我們所謂的 你的孩子就是下一輩 就是你的下一代 他們受到精神方面 感情方面這種歪曲-的那一種教育 也會構成青少年的一些問題 構成校園或是社會的一些問題 這個在我們是一個佛教徒-的立場裡邊來說 這個邪婬就代表著 非正式的夫妻生活 這是不對的 第四個就是妄語 就是講謊話欺騙 講謊話欺騙在我們-國家的法律裡邊 這個也是不可以的 尤其像我們現在 現在欺騙的方式那是更高杆 就是一些非常讓你模稜兩可 讓你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之下 被騙了很多的錢財 像這個構成了家庭的那種痛苦 這個也是很要不得的 所以殺盜婬妄這個是配合國家-的法律來制定的 我們即使不受戒-國家的法律也一樣 在佛門當中也是相同 也是不可以隨便這種行為上 也是要有所注意的 不應該作的我們就是不做 但是反過來說 就是應該要做的 你就必須去做 怎麼必須要做 第一個不殺生 不殺生像我們現在國際法當中 就是要護生 佛教本身因為不殺生 要慈悲一切眾生 要愛護眾生 所以有佛教就有愛護眾生 但是我們現在國際當中 要如何的保護動物 這是最近這些年 才有的 但是我們佛教的護生-是已經從兩千多年了 第二個的不偷盜 不偷盜不要偷人家東西 反而要去布施 要去照顧對方 這個就是應該要去做 第三個就是不邪婬 就是說不要破壞別人的家庭 那也代表著 我們要好好的來照顧他人 第四個就是不妄語 就是不要講謊話 不要講謊話就是要學佛陀的-要講正直的話 就是要講誠實的話 人跟人之間要有信心要有信用 有信用那代表你講的話 人家都是聽得進去 你講的話人家聽不進去 那代表著你就曾經講過謊話 講過不真實的話 人家對你的話就會打折 但是一個佛教徒 我們就講正直 這個就是修行 正直就是道場 所以以直直心來修行 那才有辦法斷惡 才能夠修善 所以這邊所講的應作不應作 應該要斷的你就要斷 應該要就是積極的去做的 那你就是要作 但是你如果是一個-不正知心態的人 什麼要做什麼是不要做 都搞不清楚方向 都搞不懂 也就是因為這樣你就會犯律儀 就是一般我們的人所說-就會犯戒 代表著你的行為就是不正確 所以知識上認識錯誤 你的行為所表達的-當然也是錯誤 這一個就是八種大隨煩惱 下面還有一個比較白話的解說 乃至於它定義方面的 把它再給它提醒一次 第一個是昏沉 昏沉是昏懵沉醉 迷闇不明 障礙輕安和智慧 是修定的障礙 修定當中最主要的-就是障礙修觀 因為你昏沉沒有辦法-去觀想佛理 當然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智慧 還有在昏沉的時候 你必須要打坐 你也沒有辦法得到輕安 真正的輕安 這個是十一種善心所之一 輕安一定要從修禪定而來 所以你如果在修禪定的時候 你起了昏沉了 那你就沒有辦法輕安了 所以就會障礙輕安 也會障礙得智慧 甚至於最重要的 就是會障礙修這個觀 沒有辦法去體悟佛法了解佛法 第二個是掉舉 掉舉是心不安靜 妄動浮燥 障礙禪定 障礙修止 掉舉就是內心很不安穩-很不安定 所以就一直的妄想很多 這個時候對這個-修這個止的部分 你就沒有辦法修了 心就會很浮躁 第三是不信 不信者謂無誠信 既無真實之信 則於一切實事實理不能認可 不相信的人 那當然對於世間的一些道理 你也沒有辦法接受 就是你必須要去做的種種事項 你也沒有辦法相信 也沒有辦法去做 這個叫做實事實理 對於世間也有世間的實事實理 對於出世間修行的部分 你也是沒有這種實事實理 你也沒有辦法去接受 所以對於業力果報 乃至於真理 乃至於功德 你都沒有辦法相信 沒有辦法相信 當然你就對於一切 你就會無誠信了 講起話來就是顛三倒四 第四是懈怠 懈怠就正好與精進相反 它不修善也不斷惡 甚而對惡業反而更勤奮 這一個懈怠就跟精進-正好是倒反 因為我們一講到精進 就是所應斷的惡你要好好斷 還沒有起的惡你不應該-要讓它生起 所應該要修的善要好好的去修 已經引生的善 你要好好的讓它繼續 這個斷惡修善的部分 這個叫做精進 現在的懈怠正好就是相反 那有的人說 我在偷東西也是偷的很勤奮 這個就不對了 偷東西的人他當然也很勤奮 他也是要有所種種的計劃 甚至於還要發很長的時間 去觀模 但是這一種是屬於惡的部分 非是善的 所以這一個我們也稱之為懈怠 第五個是放逸 放逸者 放蕩縱逸 於染法不能防 於淨法不肯修 是毫無規律的心理行為 放逸它就是很放蕩 應該要做的應該要修的 他也是一樣的都不懂得-去如何的斷惡修善的部分 所以他就是內心裡邊-也沒有一個標準 所以就是非常無規律的心理 第六是失念 就是遺忘 心意散亂 對於所修善法不能明記 應該什麼是善法 他都記不得的 聽過的也都忘掉了 這一個也是一種 我們一般的人也是經常如此的 忘記了忘記了 這個一個忘記了 很多的善法也都跟著你-就是流失掉了 第七就是散亂 散亂就是不專心 令心流蕩 障礙正定 阻止善慧 增長惡慧 散亂的人 他也就是也不懂得去收攝身心 所以在這個斷惡修善-的過程當中 他也是沒有辦法增加善的智慧 反而惡的智慧一直的增長 第八是不正知 不正知也稱之為邪知 就是誤解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破壞佛教真理者 這個這種心態 就是沒有辦法好好的去了解 什麼是真理 什麼是邪理 所以他所了解的都是-邪知邪見的部分 對於世間的真理他也誤解 對於出世間的善法他也誤解了 我們的心所法當中-總共有六大類 到這邊就是第五大類的結束 接著就是不定心所法 不定心所法為什麼叫做不定 主要的它就是 是屬於善的 或者是屬於惡的 在現在的這種動作上來說 我們看不出來 一定要認知到它的前因後果 那你才了解說 它這樣的心態度是對的 還是不對的 在三十頁的下段 有解說這個不定 不定心所 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 這個有四種 曰惡作 要讀破音字 惡作 睡眠 尋 伺 稱不定者 指其於識八識心王 性的部分來講是善性還是惡性 還是無記性的這種三性 乃至於說它是屬三界當中-的欲界還是色界 還是無色界 的這個三界都不確定 前面的像這個惡作來講的話 這個是有關於心王-的部分來說的 像睡眠有關於這個三性 比較偏重於三性來作解說的 尋跟伺就偏重於三界 它到底是在哪一界 有還是沒有 它的活動是粗的還是細的 它就不一定 無所記別 在現在正在起活動的當下 不能夠很清楚 一定要前後的來了知 你才有辦法說它是善的-還是惡的 在三十一頁當中 也就是對於這個我們-《廣五蘊論》的本文裡邊 它這麼說 云何惡作 什麼叫做惡作 謂心變悔為性 它的體性就是心變悔 也就是說心反悔 本來是這樣子的 它有所改變 本來是如此的 它又轉成是那樣 像這樣子我們稱之為反悔 反悔為它的體性 或者也叫做追悔 因為已經到後面了 你又往前來看 感覺到以前所做的是不對的 改變心態 這個叫做追悔 謂惡所作故名惡作 惡所作就是 反悔或者討厭 或者就是說對於他所做過的-這一種行為 他現在惡 他現在不喜歡 這個就稱之為惡作 對於先前所做的種種行為 感覺到不喜歡 反悔 此惡作體非即變悔 由先惡所作 後起追悔故 此即以果從因為目 故名惡作 這個惡作不是說 惡作的本身的體為追悔 而是一定要前面有做過之後 到了後面 到了後來 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你才又反回來想前面的事情 在想前面的事情之後 前面所作的行為 跟現在的心態 正好的正相反的 也就是說前面是做善 你現在給它反悔 往前面看 以前所做的善認為是不對的 應該要這麼做才對 或者以前曾經做過惡 做了不對的行為 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你現在回想來看看前面 前面所做的不對的行為 你現在認為非常的懊悔 就是有前有後-有一個時間的緩衝 也就是說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你才會追悔 所以這個追悔不是當下追悔 不是它的本身會追悔 所以這個惡作的體性-不是馬上變悔 馬上反悔 馬上變悔 必須要對於前面所做的行為 到後來你才反想 之後你才來追悔的 所以這一個惡作 它是以果立因 就是說從果就從現在來說前面 以現在的心態來比對-前面的行為 作一個比對之後 內心裡邊現在反悔 所以這個反悔是以果從因 來作它的名稱 所以它的體性 此惡作體不是馬上變 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變 現在的這一段時間 就是果 以這個果來立前面的因 叫做惡作 譬如六觸處說為先業 此有二位 謂善不善 於二位中 復各有二 若善位中 先不作善 後起悔心 彼因是善 悔亦是善 這一個最好能夠稍微-畫一個圖表下來 自己邊看邊畫 就是說我們從這個六觸處-來說明 來作例子 那也就是說我們的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還有意根 這六根在觸對境界的時候 眼根來看 耳根來聽 乃至於我們的身根來做 乃至意根在想 在觸對境界的時候 那就會有二位 有向善的來做 向惡的來做 聽過之後你再做 或者看過之後你再做 或者心想之後你去做 一定是朝向一個善的方向 一個是朝向一個惡的方向 所以謂善和不善 好了 在善與不善之中 於二位中 復各有二 好了從善來講 善當中我們再給它分成兩個 分成兩個 若善位中 先不作善 好了在之前你應該要去布施的 或者在之前你應該-要去幫忙他的 當義工 應該要布施也好 應該要去當義工 去做一種幫助他人的工作也好 或者就是說我現在要去 應該那個時間 你應該要去書房看佛經 或者到佛殿去禮佛的 這個叫做善行 好了在這個善的之中 先不作善 你卻沒有去做 應該要布施的 你也沒有去布施 就像我們在火車站 在比較多人的公共場所 都有人不管說是化緣的也好 或者是乞丐在那邊-就是討乞也好 你應該要布施的 但是你沒有布施 或者他現在正好在忙的時候 拜託一下跟我幫忙-五分鐘好不好 你也不要就走開了 這個叫做先應該是要做善的 但是你卻沒有去做善 好了 後起悔心 到現在他想想 剛才應該要布施的 但是我們布施 或者剛才應該幫忙他的 剛才沒有 我現在愈想愈不對 應該要做的 這一個時候這邊講 後來你現在你起了-懊悔之心的時候 彼因是善 你當時你有做的話 也是善事 也是善行 悔亦是善 我現在又很 感覺到很對不起 感覺到我剛才沒有做很不對的 應該要布施的 應該要作義工的 那我現在很懊悔 我剛才為什麼沒有做呢 所以你現在的心-還是善念不失 所以因是善 現在所起的這個果反悔懊悔 現在的這個位置也是善 所以這個都是屬於善法的 就是兩個善法當中第一個叫做 因也是善果也是善 第二個 若先作惡 後起悔心 彼因不善 悔即是善 這一個是第二種的善的當中 就是說在前面 前面先做惡 你在前面先做了不對的事情 譬如說偷懶也是不對 或者就是說正好就是順手牽羊 偷人家的東西也好 或者是罵人也好 講粗話也可以 剛才生氣講了粗話 剛才生氣打了小狗 像這種都是不對的 都是惡念的 惡的行為 好了 剛開頭的時候-先做了惡的行為了 現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現呢就是後面了 後面就起悔心了 剛才為什麼要打牠 剛才為什麼要講粗話 剛才為什麼要順手牽羊 有錢的時候再來買就可以了 像這樣子的話懊悔了 好了 前跟後的比對 前面的行為是錯誤的 前面的行為是惡的 但是現在反悔 反悔說以前所做的就是不對 所以現在的這一念心 就是屬於善心 現在就是善 所以因是不善果是善的 所以從這個善念裡邊來說 就是有這樣子的說法 這是從善位來講 那從第二類的不善位來說的話 若不善位 先不作惡 後起悔心 彼因不善 悔亦不善 在前面本來就是惡的 就是做的不對的 講的不對的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到現在 到了現在 後起悔心 就是在這個不善位當中 先不作惡 在不善位裡邊 就是應該做不善的 但是彼不作惡 那他去做了 所做的 當然也是不對 後來就起悔心 因也不善 悔也不善 這一個是一種 第二種 若先作善 後起悔心 彼因是善 悔是不善 前面是作對的 前面去當義工是對的 現在你卻反悔了 我剛才如果沒有去當義工的話 我剛才如果沒有去幫忙他的話 我現在這邊也不會超過時間了 為了幫忙他五分鐘 你現在這邊就遲到五分鐘 那這是你自己本身沒有調適好 沒有分配好 但是你前面曾經作過了善事 現在又懊悔前面 我剛才如果不做就好 這個就變成現在懊悔-前面曾經作過的善事 像這樣子 你的因雖然是善的 但是果卻是不善 你現在的這一念心卻是不善 你就會很懊悔 前面為什麼要做那樣的事情 我們在做這個善事的部分裡邊 起了懊悔當然比率上是不高 但是還是多少還是有 所以像這一個就是說 在這個惡作就是說 有前因的跟後面的果 兩個就是轉個不同的念頭-的情況之下 就是因是善果也是善 或者是因是善果是惡 或者是因是惡果是善 有這個不同的這些狀況 第二個就是睡眠 謂不自在轉 就是說你在睡覺的時候 身心非常的不自在 就是說叫醒的時候也醒不起來 即使醒了身體也沒有力氣 像這一個就在睡覺睡眠的時候- 都會有這種情況引生 所以昧略為性 就是會產生暗昧 不自在者 謂令心等不自在轉 轉就是生起 身心就是不自在 所以睡眠睡覺沒有智慧-也是愚癡 又此自性不自在故 令心心法極成昧略 就是非常暗昧 就是腦筋不清楚 此善不善 及無記性 能與過失 所依為業 睡眠的時候 它一樣的是三性具足 有的時候還會有過失性的 所以偷懶睡覺就是過失 不應該睡而睡那就是過失了 就是不對了 所以睡眠有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過失性 那我們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 要懂得如何好好的運用時間 把握時間 把握現在 把握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來行善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