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28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十八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出生為人 每一個人只要出生在世間 都有我們的智慧思想思考 尤其受了教育之後 都更能夠肯定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 或者受到師長的引導之後 都會認為自己所親近到的師長 或者是善知識 都是很好意的在引導我們 所以自己的想法 都會認為是最好的 是最正確的 但是我們經典當中 佛陀就指示出來 我們的思想見解 有五方面是不正確的 第一個就是薩迦耶見-的這種身見 如果有這種思想思考的話 就是不正確的 第二個就是有邊執見的 也就是說認為人是出生在世間 乃至於往後是永遠不變 這一種常見的思想 也是不正確的 或者人死後什麼都沒有 這種斷見的思想 也是不正確 那我們自己本身 有沒有這樣子的思想 想一想 如果有這種思想的話 那就要快一點把它給改正過來 第三種稱之為邪見 邪見也就是不懂得因果關係 不懂得一切法的作用 不懂得行善能夠得到善果的 這一種思想的人 也是不正確的思想 所以我們有關於這個-邪見的部分 在第二十八頁的 這一個有關於邪見的本文 有談到云何邪見 謂謗因果 或謗作用 或壞善事 染慧為性 這個是它的體性 對於如是因如是果 什麼因會得到什麼果報 都不相信的 有關於這個因果關係我們佛教 對於這個問題比較清楚明瞭的-來作說明的就是十二緣起支 從無明緣行這個是過去的業力 由識名色六入觸受 這一個稱之為現在果 由過去因而有現在果 再來愛跟取 這個是現在的煩惱 現在的造作業力 再來就是引生到後來的-生跟老死 這是未來的果報 所以以這樣子的-十二緣起支當中 有過去因有現在果 有現在因有未來果 這稱之為就是由三世兩重因果 這個三世兩重因果當中 有業力就會造作果報 業力這個是因 果報這個是果 但是有的人他卻是不相信 這樣子的一種因果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謗因 或者是謗果者 因有五支 果有七支 所以總共加起來-就是十二緣起支 對於這個十二緣起支 如果你不相信 你沒有辦法去理解 甚至於反對這一種說法的 我們就稱之為謗因謗果者 另外就是謗無此世 或者謗無他世 甚至於無父無母 無化生眾生 此謗為謗作用 代表著我們要出生到這個世間 我們都稱之為三世 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 就是有這個三世 三世依我們一般的觀念 一講到三世就是一個未知 不懂得的前世 我們前世是怎麼樣 我們每一個人 沒有一個人知道 我們的來生如何我們也不知道 所以一講到三世的時候 很多人認為我怎麼知道-過去生怎麼樣 我怎麼會知道未來世又如何 但是佛教所講的三世 除了這一個過去生-跟這一個未來生的 這樣子的一種三世之外 真正的要去了解的三世-是我們現在看得到的 去年今年跟明年 這個也是三世 你去年怎麼樣你知道嗎 當然知道 明年會怎麼樣 當然看你今年怎麼來做了 你今年做得好 當然明年還是很好 如果今年你做得不好 遊手好閒 明年怎麼會好 好不起來的 另外昨天今天跟明天 昨天你知道嗎 當然知道 今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未來明天要怎麼做 也要看你自己 前一小時現在跟後一小時 前一分鐘現在跟後一分鐘 乃至於前一秒 現在這一秒跟後一秒 這個也都是三世的說法 所真正佛教講三世 可以從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 來作解說 這個我們都是可以去掌握的 談到於不可見的過去 不可見的未來 這一個是把這個時間延長 來作說明 但是我們曾經說過 佛教講解脫是現生得解脫 所以講三世也是現生的三世 是最好理解的 所以你要懂得過去是如何 那你就從現在的果報來看 預知前世因 今生受則是 要預知未來果的話 就是今生作則是 你現在怎麼做 你現在很努力的來做 你現在很認真的來做 那你來生必然的 就是你的未來 不一定是看不見的未來 就是過一陣子 過幾天 過幾年 你必然是有所成就 所以現在根據一般-社會人士的說法 就是很重視經驗 要去徵 就是去應徵職業來講的話 都還要問你有沒有什麼經驗 你的經驗越多 你的錄取率就越高 你的經驗越多錄取率越高 代表你過去的辛苦-未來是有代價的 像這個就是說你今生-你現在如何來做 未來就是有怎麼樣的成果顯現 像這一個都是要懂得在這個-十二緣起支當中 如何的去認知它 乃至於前生後世 你要如何的 過去的已經是成為過去了 我們可以作為一種警惕 未來的就是掌握在現在的-這個動作當中 所以你如果毀謗沒有前世-沒有後世的話 這一個也就是謗無作用了 因為這個都是有它的-連帶關係的 有它的連繫的 有因緣存在 無父無母 父母親本來就是很重要的 但是你如果說 父母親只不過只是一個 微不足道的一個助緣的話 那這一個也是不對不正確的 雖然由過去我們的業力 今生還是要有父母親的助緣 我們才能夠呈現-在這個世間裡邊 另外一個就和這個化生-有關係的 認為世間也沒有化生的這一類 因為我們佛教是講 生命體出現在世間有四種 稱之為四生 像每天晚上的晚課就-四生登於寶地 什麼是四生 有胎生 有卵生 有濕生 有化生 就呈現在於世間的方式 像我們人牛羊 我們這個是屬於胎生 我們的樣子在胎中-就是這個樣子了 胎中完成了之後就出現人間 就是這個樣子 像雞鴨就是卵生 要先要卵 卵孵化之後才成為牠的形狀 另外就是濕生 有水份的地方 經過一段時間它就會蘊育 一種動物出來 從孓孓一直到小蟲 一直到大蟲 像這個濕 所以我們現在一談到 這個環境衛生裡邊 就是這個霉蚊的那一種傳染 當中我們現在就是非常重視 環境衛生 只要有瓦罐的地方 最好不要儲存有水 因為經過太陽曝晒-一段時間之後 水中就會孵育出小蟲 長大成為一種毒蟲 或者我們稱之為 帶有毒性的 有傳染病的那種霉蚊存在 第四種就稱之為化生了 這個化生原則上我們現在-都會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他就是蓮花化生 蓮花為父母 所以我們一出世到那個地方 就是以蓮花作我們的父母-而化生 或者鬼類眾生 或者地獄類眾生 就是稱之為化生 但是我們就以這個世間-的最粗的人類來說 我們現在的進化論 當然就是說由猴子變成人 佛陀在世的時候 有關於這個世間怎麼來 人怎麼來 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邊說得很少 所說的非常少 我們人的這種生生世世-的輪迴裡邊 我們都說是無始生死以來 以此類推到我們前生 類推到前生 根本就是不容易去推到-最開頭是怎麼來的 所以都是一個無始生死 找不到那個開頭 但是一般的哲學 一般的宗教 他們都很希望去了解到世界 是怎麼完成的 尤其是人又怎麼來的 所以上帝創造世人也好 梵天創造世界也好 都是有一個天上的天神 來創造 但是我們佛教不講創造 都是我們的業力所呈現 這個業力所呈現 我們這個世間最開頭最開頭的 是什麼人來的 由什麼人呈現到這個世間的 在經典當中講到了一段 就是說由光音天的天人 下生到人間而為開頭 所以像這樣子由光音天的天人 到我們人間來 他就是屬於一種化生 像這種化生他就是無父無母 沒有父母親的孵育 就直接由光音天的天人 下生到人間裡邊來 而來成為我們凡夫眾生的開頭 像這樣子的說法 當然還是有很多 須要再去作說明的 所以我們的佛教裡邊 有關於現在我們一般的人 到底是先有雞再有雞蛋 還是先有雞蛋再有雞 這樣子的一種考證 永遠都考證不了的 世間的最開頭怎麼來 當然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 我們佛教也有根據印度當時的 那一種方式當中 有談到是光音天下來的 這一個就是認為無父無母 或者無有化生眾生的 這個就是毀謗作用 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怎麼引生的 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 或者是種子任持作用 或者是結生相續作用等 就表示說 如何從這一世一直你的業的 善惡業的會引生到來生 就是往他世就是來生 今生的所作所為-會引生到來生的 這一種功能作用他不相信 或者說種子任持作用 我們的種子本身 在於阿賴耶識當中 任持不壞 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 善種子會起它的果報 惡種子也會起它的果報 這一種作用他也不相信 乃至於結生相續 就是我們今生來生 一生又一生的這個-生命體的延續性 他也不相信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謗無作用 毀謗功能作用的 謗無世間阿羅漢等 為壞善事 斷善根為業 另外一種就是毀謗善事 什麼是善事 我們說修出世間無漏法 可以得到解脫證得果報 以聲聞乘當時來說 當然最高究竟就是阿羅漢 你因為有修四諦法門 因為有修這個-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這一種世間善法 而達到出世間的究竟果位 這一個他也不相信 這種不相信 就毀謗世間的善法 毀謗阿羅漢的出世間善法 這樣子的破壞善事 就是斷善根是它的作用 他就會斷除出世間的善根 永遠沒有辦法達到出世間 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 它的作用就是不善根-非常的堅定 一直的都沒有辦法引生善法 所以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 他就是只有不善法 沒有辦法引生善的 的一種功能作用了 所以這種邪見就是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 認為世間沒有這個因 因為沒有因當然就是沒有果了 亦無可招之果 故為惡不足懼 為善不足法 所以他認為做壞事-也沒有可以可怕的 因為沒有因果關係 做了壞事他也不怕 就是做了善事他也認為 沒有什麼好學習的 所以做善做惡對他來說 他都是無所畏懼 也無所讚歎 只要是隨心所欲的-去做就可以了 這一種人既然沒有因果關係 做壞法 做那個不正確的那種行為 他也不會害怕 這種人活在世間 可以說是真的很可怕的一種人 此種見解 乃見之最邪者 見就是思想 所以這一種思想的人 是最可怕的最邪惡的 一種思想了 故名為邪見 所以不相信因果的人-他就是為所欲為 是好事是壞事他都不去管它的 只要想要去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一種人跟他相處 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第四個就是見取的這一種思想 見取見 本文的說明是云何見取 謂於三見 及所依蘊 隨計為最 為上 為勝 為極 染慧為性 這個見取見最主要的就是說 對於前面的三種見解 也就是說對於前面的三種思想 那一種 第一個薩迦耶見 第二個就是邊執見 第三個就是邪見 對於這三種見解 他都認為是最好的 最殊勝的 最無上的 最妙的 認為都是對的 所以他就執取它來學習 所以他也可能 就是邊執見的人 也可能他就是薩迦耶見的人 也可能他就是邪見的人 或者這三種見解他都同時具有 邊執見也對 薩迦耶見也對 邪見也對 認為他們都是最殊勝的 最妙的 最好的 最無上的 所以隨計為最 乃至於即所依蘊 對於他所依的這個五取蘊 就是對這個生命體認為就是 為最為上為勝為極 所以這種思想就是在於慧-為它的特性 就是不正確的這種思想 三見者 謂薩迦耶 邊執 邪見 什麼是所依蘊 所依蘊即彼諸見所依之蘊 他的見解從那裡來 見解是從這個五蘊身來的 就是從這個五取蘊來的 所以這個五取蘊就變成他引起-不正確思想的這個所依者 所以叫做所依蘊 業如邪見說 業就是功能作用 作用就如同前面的邪見所說 前面的邪見它的業是什麼 我們看一下 就是說斷善根為業 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 所以重點就是生不善 不生善為它的業 所以這種人就跟邪見一樣的 他就是斷善根為它的作用 不善根就是非常的堅固 是它的作用 所以見取見於前種見上 前種見就是前面的三種見上面 隨執一端 他就是有可能 他就是對於薩迦耶見的喜好 或者對於邊執見的喜好 或者對於邪見的喜好的那一種 以為是最勝的 即固執其所見 一切鬥爭依之而起 鬥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思想不正確 如果跟見解正確的在一起的話 一定就會起鬥爭 就會鬥嘴 就會有種種不同的-那一種思想出來 見了面就會互相的鬥爭 第五個就是戒禁取 本文說云何戒禁取 謂於戒禁 及所依蘊 隨計為清淨 為解脫 為出離 染慧為性 這種不正確的思想 都是染慧為它的特性 那他怎麼樣子 重點就是說 在於修學的過程當中 他就對於這個戒禁 那一種是要 就是要阻止的 那一種是不可以做的 他都非常的嚴格規定 就像我們一般所謂的要持戒 持戒的話 如果再從這個遮的部分-來說的話 就是什麼不可以做 什麼不可以做 像我們說的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婬 這是遮 在這個遮止的部分上 他就是非常的嚴格 再來 即所依蘊隨計為清淨 對於所依的這個五蘊身 他就執著為我們這個五蘊身 你如果子好的去持-這個戒法的話 我們這個五蘊身-就能夠得到清淨 就能夠得到解脫 就能夠得到出離三界 就能夠得到究竟的果位 像這一種的觀念 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它的特性 就是染慧為它的特性 戒者 謂以惡見為先離七種惡 什麼是戒 就是說對於這個惡見為先 惡見為先當然就是不正確的-見解為主要的 他就會離七種惡 對於前面的就是種種不正確的 那一種見解 他就是會認為不可以去做的 離七種惡當然就是-我們的身三口四 禁 謂牛狗等禁 及自拔髮 執三支杖僧佉定慧等 表示說他要禁的是禁什麼 因為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牛狗等禁 因為要持戒的關係 因為有的修道者 在修到這個神通之後 他看到狗死了狗生天了 狗怎麼生天 牠因為牠一生當中 都是沒有什麼可以吃的 可以說都是只有吃一些-大小糞便之類的 所以他就學狗 就吃一些人或者是-動物的大小便 牛 好了牛因為有神通的外道 牛死了之後 牛的靈魂也生天了 牛牠一生裡邊牠是吃什麼 牛牠就是吃草 所以牠死了之後 牠就是生天 那我就學這個牛 就來吃草 吃草這個就是他的戒 吃這些糞便就是他的戒 學牛學狗的這一種-一生的這種生活 你現在要來跟牠學習 就是要學牠們這個樣子 甚至於要拔髮 拔頭髮 拔頭髮這一種也是修行的方式 或者倒掉 或者把頭髮綁在樹上 執三支杖僧佉定慧等 他所持的就是有種種種種 那一種印度當時得那一種方式 這一種方式裡邊 此非解脫之因 他們本來就不是由此就能夠-得到解脫的 狗能夠生天 牛能夠生天 其實都有牠們的種種因果存在 不只是這一世而已 我們佛教所講的因果-還要累積到以前 無始生死以來的善惡業果 牠今生雖然為狗為牛 但是牠應該這一生的惡業 已經受完了 牠還有善業 這個善業讓牠能夠得到超生 但是這些外道們他們就認為 今生他們學牠這個樣子 就能夠得到解脫了 其實都是不對的 所以非解脫因認為是解脫因 又計大自在或計世主 及入水火等 此非生天之因 要生到天上去 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當然是天上的天神 認為他能夠到天上去生天 到天上去 就學大自在天 或者世主 就是創世主 就是大梵天王 認為大梵天王他到天上 他是一個神 就學大梵天王 乃至於入於水中入於火中 所以有的外道就是長時的 就是浸在水中 或長時的在火邊烤 認為這樣子就可以得到生天了 像這種方式非生天而-認為是生天之因 如是等彼計為因 像這樣子他們就認為 像這個都是屬於生天之因 解脫之因 所依蘊者 再來就是有關於所依蘊是什麼 所依蘊當然就是戒禁所依之蘊 持戒的蘊當然就是五蘊身 我們這個五蘊身 它才能夠去持戒 它才能夠去修行 所以就是 這個生命體 還有隨計為清淨 就是說此無間方便以為清淨 這些狗牠們一死了之後 無間生天 沒有經過 這個過程 就是馬上生天了 認為狗的生天或牛的生天 這一個就是一種 方便法門 就是能夠得到解脫的 所以認為這一個就是最極清淨 認為牠們可以得到解脫 也認為說 牠生天了就叫解脫了 尤其是達到無想天的 這種修行的外道 認為無想天的五百大劫的生命 就是已經解脫 以我們佛學來說的話 無想天還只是三界內的一層天 沒有超越三界都還是輪迴的 所以印度的這些外道們認為說 到了無想天 到了大梵天主的身邊 他們就是得而解脫了 這個都是不正確的 或者認為就是一種煩惱的出離 也謂即以此出離生死 認為說牠們就是出離生死了 其實只是在於我們人間死 到天上去出生 但是天上的出生 還是輪迴中的眾生 是如此義 能與無果唐勞疲苦所依為業 像他們這樣子的一種修行 不管是修牛戒 修狗戒 或者就是修大梵天大自在天的-這種種法門 都只是無果 不能夠得到解脫果的一種-唐勞疲苦 只是很浪費時間 或者多一種的疲勞痛苦-的一種修行法門 無利益於往後的得到解脫 所以這一種他們都只是 多一種疲勞之苦 為他們的作用 無果唐勞者 代表著就是不能夠獲出苦義 不能夠得到出苦 就是脫離痛苦的這個意思 只是浪費光陰 浪費時間 讓他沒有辦沒得到真正的解脫 所以這種戒禁取 印度古代苦行外道 認為受持牛狗雞等戒 可以得到涅槃之果 學狗學牛學雞-的那一種生活方式 就可以得到解脫了 其實這個都是不正確的 這是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 不是能夠得到解脫之因 而認為就是解脫之因 不是修行之法門 而認為這個就是修行的法門 如是只是徒勞無功 多浪費光陰 多疲勞多痛苦而已 到這邊為止 就是五種不正確的見解 稱之為五見 第一個就是薩迦耶見 第二個邊執見 第三個邪見 第四個見取見 第五個就是戒禁取見 這五種 這五種思想都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佛弟子 你自己本身的思想 是如何 衡量一下 不要有這五種不正確的 這一種思考了 多從我們佛教的四諦法門 三十七道品的法門來了解 乃至於六度萬行當中 來認知 來體會 來修行 有關於根本煩惱最後一個 就是第六個根本煩惱 第六個是什麼 就是疑 我們有懷疑 根據本文的說明 云何疑 謂於諦寶等 為有為無 猶預為性 就是說有這一種想法的人 他對於我們佛教-所講的四諦道理 或者所講的種種真理 乃至於三寶功德 他就在那邊猜疑 猜疑這個到底是有的-還是沒有的 真的有四諦真理嗎 真的有三寶功德嗎 佛陀如何 或者佛陀所講的真理 正確不正確 修行真的有功德嗎 修行真的能夠得解脫嗎 他就在那邊猜疑 懷疑 所以它這邊猶預為性 不生善法所依為業 因為他就是一直在那邊猜疑 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很肯定的 來修學善法 因為你有真正的信 你才會下功夫 你在那邊猜疑的話 就是浪費光陰 對嗎 是嗎 對嗎 可以嗎 在這個猜疑的過程當中 當然你就裹足不前 你就不會想要去用功 不會想要去修學了 所以就會浪費很多的時間 浪費很多的精神 你的善就不會去造作 所以就不生善法所依為業 諸煩惱中 後三見及疑唯分別起 現在我們把這六種煩惱 貪瞋無明 再來就是慢 還有見 還有最後的疑 這六種當中 他說諸煩惱中 就是六種的根本煩惱裡邊-後三見及疑 後三見就是五見當中的-後面三個 那三個 就是邪見見取見跟戒禁取見 這三個跟這個懷疑 它是唯分別起 分別起就是有人教導 或者你經過長大 懂得一些思考或文字之後 你聽人家說 或者你自己看書 或者你自己的思考 種種的因緣當中 你自己的分別 了解當中去引生的 這一個就稱為分別起 餘通俱生及分別起 其它的呢 我們就是把這個六種根本煩惱 我們把它再給它撤開來 撤分起來 六個 就變成再加上五個的見 總共就是有十個根本煩惱 十個根本煩惱當中 扣掉前面的四個是純分別起 後面的六個 就是屬於也有俱生起的-也有分別起 總共是這樣子把它分類 有俱生起的根本煩惱 有分別起的根本煩惱 接下來要看的就是-隨煩惱的部分 隨煩惱總共是有二十個 二十個隨煩惱給它分為三大類 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 還有大隨煩惱 總共就是有二十個 我們這裡看二十九頁這裡 隨煩惱心所 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 我們把五十一個心所分為六位 就是六大類 這個隨煩惱就是把它排在-第五大類之中 此又名隨惑 這個隨煩惱也叫做隨惑 惑就是迷惑 就是煩惱的意思 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 先有根本煩惱它引發的作用 就稱之為隨煩惱 隨有三義 這個隨煩惱的隨具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就是自類俱起 就是只有自己引生 第二個遍不善性 只要是不善法必然就有它 相應而起 第三個是遍諸染心 遍諸染心是從心性裡邊來說 只要心性是不善的 它必然就會引生 所以隨煩惱心所二十個 就分為小隨中隨和大隨的三種 小隨煩惱有十個 中隨煩惱有二個 大隨煩惱有八個 所以小中大的分別 以三義俱備者名為大隨 兼具二義者稱為中隨 那兩個 就是自類俱起跟遍不善性 於不善心中各別生起的 就稱之為小隨 所以這個隨煩惱具有三義 只有第一個的 是個別起的就是小隨煩惱 具有第一個跟第二個不善性的 就是中隨煩惱 不只是就是它自己本身能夠 自類俱起 而且又遍不善性又遍諸染心 三種都具備的 就稱之為大隨煩惱 小隨煩惱計有十種 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 它所發生作用面就比較小 每一種都可以單獨而起 而且這個單獨起 時間也比較短 它的影響的面也比較小 形相是很粗猛 就是說它所發生起來-的那種效用 是很猛烈 是很強 於不善心中 各別生起 但是它是各別生的 中隨煩惱有二種 就是無慚無愧 它發生的作用範圍 是比這一個小隨煩惱為寬一點 具有自類俱起 遍不善心的二義 所以叫做中隨 此二者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 是它的共同點 無慚跟無愧最主要的就是說 做了壞事 做了不善事 不會感覺到羞恥 不會感覺到不好意思 認為我這麼做就是這麼樣子 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有什麼慚愧的 不會 像這樣子的一種共同點 當然就是慚者輕拒賢善 愧者崇重暴惡 有慚的這一種心態的人 他是輕拒賢善 對於賢者 對於善業 他就是看不起的 輕視的 甚至於他就是拒絕 不要去做的 對於有愧心的這一種人 就是無愧者 沒有愧心愧念的人 他是崇重暴惡 可以說對於那一種殘暴行 或者對於那一種惡業 他卻是非常的看重 甚至於非常的崇敬的 那也就是說 對於做壞事的他反而很尊重他 真的是認為他很有勇氣 是其相異點 它們的不同點就是這兩句 大隨煩惱有八種 曰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它發生作用範圍是最廣的 叫做大隨煩惱 所引生的範圍就特別的廣 俱有我們前面所談到的-隨的三義當中 有自類俱起 遍不善性 還有就是遍諸染心 三義 所以稱之為大隨煩惱 就是只要你的心念一起動念 這個動念是屬於不善的話 大隨煩惱必然就-與之相應而起了 有關於這個隨煩惱 可以說是根本煩惱 它所引生出來的一種作用 這一種作用 我們容易了解 因為前邊有說的像小隨煩惱 它就是形相很粗猛 就是它的活動的狀態 非常的強烈 小隨煩惱是無此 中隨煩惱也是有 大隨也是有 所以平常我們的每一種動作 我們的每一種講話的語氣 乃至於我們的心念 其實我們都是可以自我了知 你只要做過之後 或者正在做的時候 或者晚上要睡覺的時候 所作的反省 都是可以自我了知的 隨煩惱容易起 但是也容易斷 所以只要我們每一個人 每天晚上 或者做過之後 能夠多反省自己的話 這個隨煩惱是很容易斷除的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 都很懈怠性 所謂的懈怠性就是說 不願意反省自己 也不容易去承認自己的錯誤 所以做過之後 都還認為自己所做是對的 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說 就是要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 對自己要嚴格 對他人要寬宏大量 但是這一句話對 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的話 都是一種警惕 我們每一個人的做法-其實都是相反的 就是說對自己-什麼都是可以包容 都是可以原諒的 都是可以有種種種種的理由 來包弊自己的錯誤 但是別人的一點點缺陷 別人的一點點過失 就是一直的指責他 甚至你認為他所做的 就是非常嚴重嚴重的一種錯誤 甚至於都是不可原諒的 反過來這一種寬以對待自己 嚴格的來對待他人 反而都是相反的 像這一個二十個隨煩惱 我們每天都是可以自我反省 所以希望說 看了這二十個隨煩惱之後 我們每天每天 都能夠來反省一下自己 什麼地方要改進的 什麼地方應該要來努力斷除的 什麼地方應該還要再加強-我們的善念的 如此我們的修學佛法 才能夠每天每天都是-歡歡喜喜的 學佛才是真正的有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