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27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十七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目前所了解的 《大乘廣五蘊論》 主要就是對於我們-這一個生命體 的探討了解 佛陀在世的時候 就從蘊處界三科來作說明 對於五蘊的部分 就是心識的這一方面 解釋的比較多 所以第一個色蘊之外 受想行識都是屬於心識的部分 或者是心所的部分 那我們現在 依造課文的這個程序來 就是第二十七頁 談到五十一個心所 的根本煩惱的部分 二十七頁這裡 所談到的本文 主要的是要談到無明的 這個內容 所以云何是 無明 謂於業果諦寶 無智為性 無明的體性是什麼 就是說對於業力的這個部分 或者對於因緣果報的這個部分 乃至於四諦的道理 或者三寶的功德 他沒有這個智慧去了解去了知 那也就是說 一個具有無明具有愚癡的眾生 他不懂得因果 他不懂得業力 他不懂得三寶功德 乃至於他不懂得真理 這樣子的眾生我們-就稱之為愚癡眾生 或者就是無明沒有智慧 但是有關於這個無明 我們還給它分為兩大類 此有二種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別 也就是說 有關於這個無明 有的是俱生的無明 有的是分別而起的無明 又欲界貪瞋及以無明 為三不善根 謂貪不善根 瞋不善根 癡不善根 那也就是說 以我們整一個三界眾生來說 欲界的眾生他是三種具足 也就是說 貪的部分 瞋乃至於愚癡 它是一個根本 每一個眾生都具有-三種不善的根本 所以我們欲界眾生 就是具有愚癡性 具有無明性 貪欲的這個念頭很重 瞋恚心也非常的重 從這邊來了解 此復俱生 不俱生 分別所起 在於我們這個欲界眾生-裡邊來看 以我們的有情直接的來了解 就是俱生而起的有情生命體 或者是不俱生的有情生命體 或者是分別而起的有情生命體 那怎麼看 俱生者 謂禽獸等 一出生就沒有智慧 這一個是什麼 就是一般的禽獸 一般的畜生 根據我們的經典裡邊所了解 我們人類眾生他是梵行 乃至於就是記憶 乃至於我們的修清淨行 可以說非常的強烈 勝過天上的天人 但是三惡道的眾生 地獄惡鬼畜生 可以說他們在受苦當中 也沒有辦法讓他-有這個因緣去學習 所以連苦都苦到-沒有這個機會來學了 那就是沒有智慧了 但是我們人類眾生就不同了 我們能夠受教育 我們能夠來引發智慧 所以受教育是非常的重要 國家裡邊有義務教育 甚至於鼓勵每一個年輕人 都要來學習 甚至於到現在都要終身學習 這個受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 一般的社會的知識必須如此 當然修行的部分 更是要來精進努力用功 聞思修那是不能夠間斷的 所以人的這個記憶力很強烈 人的修梵行這種意志力-也非常的強烈 所以人才有智慧 畜生牠是與生俱來就沒有智慧 但是我們會說有的寵物 或者這個馬戲團裡邊-這一些動物 有的可以說受到人的教導之後 牠有固定的一個學習模式 但是所學習的這個 只能夠一種或兩種 超過太多牠也學不來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大概只有 簡單的幾個動作 而且是固定的那一種動作 牠可以 這個還是很有限 我們人就不同了 從出生以來 甚至於在往前在於胎教當中 就一直的讓他有這個學習-的這個因緣 一直到這個終身學習 到我們的臨終 可以說我們要學的很多 學的也很廣泛 那你也能夠從學習當中 再加以發揮 再加以發明創造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人-不同於畜生的地方了 所以與生俱來的無明 這個就是畜生類 不俱生者 謂貪相應等 不是與生俱來 但是我們卻是如果-與貪相應的話 才起貪的這一種無明性 起貪欲 或者與瞋相應之後 才起這個瞋恚心 或者與這個癡相應 或者叫無明相應 那你才起這個無明的 如果不相應的話 這種貪瞋癡它就不會引生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不俱生 要相應才會起 不相應就不起的 第三種就是分別起 所謂的分別起就是了別 就是認識 就是透過學習思考 這一個部分 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 那必須要與見相應而起的 與見相應而起那就是說 自己的思想 或者他人教導而有的-這一方面的思想 見就是見解 就是思想的部分 所以你透過思想 透過他人的教導 相應於這一方面的 才引生出來 我們就說邪知邪見邪思-所教導的 這一種不正確的思想 我們就稱之為見相應而起的-分別起的這一種無明 另外一種就是虛妄決定 你的決定性在那裡 就是虛妄 就是不正確的了解 不正確的了知 所以到你自己本身能夠-做一個最後的決斷的時候 還是不正確的決斷 這種不正確的決斷 就稱之為虛妄決定 所以這個分別起的 就是因為聽他人的教導 或者因為你看這一方面的書籍 而所引生的不正確的了解 有了這樣子的一種無明 這樣子不正確的思想之後 所引生的作用是什麼 疑煩惱所依為業 這個懷疑心懷疑性 就會引生出來 所以在於你的思想思考 有了不正確的方向 不正確的決定之後 又聽了別人的這個思想 或者別人的這個 他們所了知的這個方向 之後也會起懷疑 這個懷疑當中 當然會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別人都錯誤的 由於這樣子的一種懷疑性 反而自己走的路線 就是越來越偏差 越來就是越不正確 這一個就變成是它的作用 是所依為業 所以無明它就會引生的作用 就是會起懷疑性 這個懷疑當然也是-非常嚴重的一種煩惱性 下邊的說明就是 它的就是體性上 它說無明謂於業果諦寶 無智為性 以煩惱所依為業 這一個就表示說 無明它的體性 就是不相信業力 不相信因果 不相信真理 主要的就是四諦 不相信三寶功德 像這一個就是非常錯誤的-一種思想了 它的體性 前邊有談到過 因為無明的關係 後邊就會引生分別起的 這一種決定性 虛妄決定 就會有見相應而起 所以在談到這一個-根本煩惱的時候 就會談到這個見的部分 也就是邪知邪見 所以邪知邪見也是一個-根本性的煩惱 那我們下面所要看的 本文所說的 云何見 見有五種 謂薩迦耶見 邊執見 邪見 見取還有戒取 這一個就談到說 邪知邪見有五種 第一種就是薩迦耶見 第二種就是邊執見 第三種就是邪見 第四種就是見取見 第五種就是戒禁取見 總共有五種 這五種的意思 我們就看下面的解說 惡見心所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 見的這一個心所法 跟慧的這一個心所 兩個怎麼來區分 因為講到智慧 當然就是對於真理的了解 對於哲理的探討 見當然也是一種思想 思想也是對於問題的一種探討 簡擇來研究 但是這兩個要怎麼來區分 原則上就是說人要有智慧 智慧這個是善的 但是你的這個智慧-如果有所偏差 有不正確 我們就稱之為惡慧 就是不好的那一種慧 惡慧我們就稱之為見 所以這兩個的區別 講到慧講到智慧 那就是善的 講到見原則上就是不正確的 但是也一樣的 是對於世間真理的-在研究過程當中 他的思想的不正確性 這個就名之為見 但是有的也會說 我們的八正道的第一個-就是正見 因為前面有談到一個正 就是正確的思想 正確的見解 所以我們一談到正見的時候 當然原則上我們還是以-智慧的部分來作說明 所以單獨的講一個見 原則上都是以惡慧來說 就是不正確的見解來說 八正道裡邊的正見 這個還是正確的一種理解 這一個又是另當別論了 所以這邊所說 見心所是依這個慧心所 它所假立出來的所建立出來的 原則上我們是以智慧為主 故云以染慧為性 所以見心所它就是染污性-的那或種慧 染污性的慧就是染慧 或者叫做惡慧 而慧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此慧是染分之慧 非善性所攝 染慧能障善見 招感苦果 故稱招苦為業 講到這個智慧 我們的這個思想的 對於真理的解部分來說的話 我們有善的慧有惡的慧 還有無記性的慧 善慧跟惡慧這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分 我們就是認為說 慧的染分 智慧上受到污染了 智慧上受到不正確的這種理解 我們就稱之為染分之慧 這一個當然就稱之為惡慧 所以這一種染分之慧 它就不是善性所攝的 它就變成是惡慧 所以如果是不正確的思想 不正確的思考 不正確的認知 它就會障礙善見 就是障礙善的這一種見解 善見就是智慧 就是善慧 所以染慧它就會招感苦果 因為不正確的了解 不正確的理解 當然你所表現出來的身業-或者是語業 那必然也一定是會不正確的 就是說你的所作所為會誤差 你的語言說明引導 那也會錯誤 所以它就是招感苦果 就會讓我們以後受到種種種種-的苦的果報了 所以它的作用就是招苦為業 有關於這種惡見 就是染慧 染慧也叫做惡見 或者叫做惡慧 都可以這麼說 這個惡見我們把它細分 總共是有五種 第一種這個本文 本文云何薩迦耶見 什麼叫做薩迦耶見 這是第一個 謂於五取蘊 隨執為我 或為我所 染慧為性 薩迦耶見 翻到我們中國來講的話 就是身見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 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 五取蘊就是這個生命體 對於這個生命體的那種執著 對生命體的執著 我們就稱之為五取蘊 這個五取蘊 你就會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的 這麼一個主宰性 或者從這個五取蘊所牽涉到-的這個範圍當中 就有一個我所 我的眷屬 我的親朋好友 我的東西 我的田宅等等 以這個我為中心的我所 都包括在於這個身見 也叫做五取蘊的這種執著之中 五取蘊其實就是身見 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 的這一種不正確的見解 不正確的了知 者或不正確的執著 所以這一種思想 我們就稱之為染慧為它的體性 現在再把這個薩迦耶 這個是印度話 把它分開來來作解脫 薩這麼一個字謂敗壞義 薩就是敗壞 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它就是會毀壞 就是會敗壞掉 迦耶 迦耶翻到我們中國話 就叫做和合 或者叫做積聚 因為我們這麼一個身體-是五蘊和合 它是五蘊積聚而起 所以就是會敗壞的這個五蘊身 那表示說我們這個身體就是 五種積聚的這一種法-所和合而成的 有一天它一定會敗壞 其實不只是到最後-臨命終時的敗壞 其實每天每天-剎那剎那之中都是在敗壞 也就是說剎那剎那之中 都是在就是新舊的交替 所以我們的身體-就一天一天的成長 當然一天一天的成長 也代表著過去的那一種敗壞 又換新的一種生命的顯現 所以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樣 十年前的我跟十年後的我 這個生命體還是不同 時時都是在敗壞之中 都是在我們稱之為 都是在新陳代謝之中 新陳代謝其實就是以舊換新 隨時隨地都在換新的 所以我們一般的人 也有這麼說 七天一小變 七年一大變 七年前的我跟七年後的我 完全是不同的 完全都換新的 這個薩迦耶就是因為五蘊和合-積聚而成的生命體 它是隨時都在敗壞的 即於此中見一見常 就在這個五蘊和合的-這個生命體當中 有的人就見一 就是一的思想 有的就是見常 就是常的思想 認為這個生命體就是一 永遠不變 從頭至尾都是如此 或者是常 就是永遠不敗壞 所以是一是常永遠不敗壞的 這麼一個思想 就表示說 從我們投胎 從我們出生 一直到老死 我們的思想 我們的身心行為都是一個我 所以我們現在回想到-小時候的我 跟現在的我就是同一個 沒有感覺到說那個是小孩子的 那個是中學的 那個是大學的 一直到現在的成年 認為都是一樣的 或者是認為說異蘊有我蘊 雖然是不同的 不管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或者是識蘊 都是屬於我 不同的蘊也都是一樣是我 或者是認為我所 就是我所有的 五蘊本身的個別是我 就是以一個蘊為中心 其它的四蘊也都是屬於我所 乃至以我為中心的相關連的 也都是屬於我所 像這樣子的一種觀念 何故復如是說 那為什麼會這麼講 謂薩者破常想 迦耶破一想 這個地方又認為 前面是為一為常 或者為在這個一與常之中 我們就把這一個薩迦耶 也一樣的配合這個思想來說明 就是說如果以薩來講的話 我們就要破這個常 常就是永遠不變 迦耶就是破一 一也是從頭至尾都是如此 但是我們這個世間法 是常嗎 是一嗎 並不是的 所以無常積集 是中無我及我所故 就是說我們世間-其實都是無常相的 隨時隨地都是在變化 剎那剎那之間都是在變化 這一個從我們目前的醫學裡邊 也是可以來了解 我們隨時隨地細胞-都是在生滅變化的 細胞的生滅變化 我們佛學裡邊就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這個剎那生滅當中 當然就是沒有這種積聚-一層不變的 這樣子的一種說法了 所以如果從無常的-立場裡邊來說明的話 沒有一個我存在 也沒有我所存在 因為隨時隨地都是在變化之中 染慧者就是說 具有這個薩伽耶見 具有這個不正確見解的-這一種思想者 謂煩惱俱 它就會跟煩惱相應了 與煩惱同時而起 什麼煩惱 根據我們無明的說法裡邊 就是疑的煩惱就會同時引生了 所以一切見品所依為業 因為有染慧 所以五種不正確的見解 就是我們這邊所謂的五見 就會從染慧而生 依這個染慧 就會引生種種種種不同的見解 甚至於懷疑的煩性-都會引生作用 這一個就是說明-這個薩伽耶見的原因 就是要破除我我所 也因為要破除我我所 薩伽耶也具有常的意思 一的意思 但是世間的一切法卻不是如此 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 所以認為我這個五蘊身 就是五取蘊 或者叫做身見 是常而一的這種說法 這一種見解 都是不正確的 所以我們的薩伽耶見 也稱之為我見 也稱之為身見 這一個都是不正確的 有關於這個薩伽耶見的-這一種說法 我們二十八頁這個地方有談到 薩伽耶見譯曰身見 如果直接把它翻譯過來的話 就叫做身見 什麼身 就是這個五蘊身 五蘊身的見解上 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 就是不是我們佛教的說法 佛教認為這一個就是不正確的 就是錯誤的 外道他們就認為五蘊是實有 執此為我 認為我們這個生命體 它就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它就是有一個我 一個主宰性 一個不變常一性的存在 如此就會生起種種-誤謬的這一種見解 就是引生種種那種不正確的 謬誤的那一種思想出來了 這一種薩迦耶見其實以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都會有的 甚至於就是一種外道的思想 也非常執著說我們這個生命體 它是常一不變的 這一個都是不正確的 五見的第二個就是邊執見 那本文的說明就說云何邊執見 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 即於所取 或執為常 或執為斷 染慧為性 邊執見邊就是 不取於中道而落於一邊 落於右邊 或落於左邊 不正確的意思 邊執見以我們佛學來說 佛教的道理是趨向於-解脫的菩提果 順著這一條路來走 我們稱之為中道法 你順著這一條路來修 順著佛陀所講的這個真理-來了解來體會 你就能夠達到佛果位 達到解脫位 達到菩提果 但是你如果不順著-這樣子的方式來學的話 那你不正確的了解 不正確的思想 我們就稱之為落於一邊 落於一邊是常的一邊 還是斷的一邊 稱之為是常見 或者是斷見 現在所謂的邊執見 就是說因為有這個-我見的增上力故 對於這個身見的部分 你更強烈的那樣子的一種思考 我我所 一直的執著不放 甚至於還更強烈的認為-我的實在性 這個時候對於未來-你怎麼去認識它 有的認為說執為常 常就是說今生即使死了 來生還是如此 來生還是跟現在這一生-是一樣的 因為它是常而不變 永遠是如此 所以今生是如此來生還是如此 這種常見代表著 因為印度四姓階級-是非常的明顯 是婆羅門種性 是剎帝利種性 是吠舍種性 是首陀羅的種性 他們的四種種性都非常的強烈 所以我是婆羅門種性的話 我來生還是婆羅門 再來生還是婆羅門 是最高無上的 你是首陀羅族 來生還是首陀羅 或者你是吠舍族 來生還是吠舍族 這樣子的一種常見 它就是永遠不變 另外還有一種是執為斷 斷就是斷見 怎麼斷 今生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 死了就一切都完了 死了什麼都沒有了 有沒有來生 沒有 所以這種斷見的 認為我今生再怎麼做 就是到死為止 這樣子的一種思想 是常見也好 是斷見也好 以我們佛學的立場裡邊來說 都是屬於染慧為性 它的體性都是染污性的 都是不正確的一些思想 常邊者 謂執我自在 常為遍常等 所以如果是常邊 就是執著我是常的 這一邊的思想者 他就會認為說 我是主宰的 我很自在 我要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 因為來生還是如此 所以為遍常等 它是普遍它是永遠如此的 斷邊者 如果執著是一種斷見的 落於斷見這一邊的 這種思想者 謂執有作者丈夫等 彼死已不復生 就是說執著有一個作者 作者當然就是我 我能夠來作 我有這麼一個主宰性 丈夫就是大丈夫 大丈夫也代表著 我有這種主宰性 所以是作者也好 是丈夫也好 都代表一種主宰的意思 這種主宰是在今生當中的 這種生命體裡邊我可以主宰 但是彼死已 如果這樣子思想的人 他認為人如果死了之後不復生 沒有來生的 死了就全部都結束了 如瓶既破更無盛用 就是說像瓶一樣 像花瓶一樣 如果打破了之後 它就沒有再裝東西裝水的-那一種作用了 破了就是什麼都沒有用了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邊執見的人 的一種觀念 障中道出離為業 像常見的也好 斷見的也好 這兩種的思想的人 他就會障礙中道出離 出離就是超越三界 就是出離三界 就是得到解脫 要得到解脫一定要修中道法 所以我們佛學的-所有的修行法門 都是屬於中道法門 就是完全是順著能夠-從凡夫到聖者 順著中間的這一條路線 好好的來學 好好的來修 一定可以得到解脫究竟的 但是你落於常見的話 認為來生還是如此 永遠還是在凡夫界中輪迴 如果是斷見的話 認為沒有來生 沒有來生你今生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話 來生都不能夠再修了 這一種方式是不正確的 因為我們的修行得到解脫 真正的修行 最好是今生得解脫 像釋迦牟尼佛一樣 今生能夠得道成佛 像舍利弗目犍連一樣 今生能夠得到阿羅漢 真正的得到解脫 但是人總是學習的過程當中 因緣的不具足 或者智慧的不足 在修學道上 還是可以有來生 所以阿羅漢的修學法門裡邊 在於初果有叫做七番生死 二果有叫做一來果 三果也可以叫做不還果 如果依大乘大修學法 還可以有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達到成佛 所以整一個的修學過程裡邊 今生最好能夠得解脫 不行 我們還可以寄望在來生 但是對於來生的成果 這個還是次要 如果可以的話就是 今生得解脫 今生得到解脫究竟的果位 這個是最好的 就我們一般的學佛弟子-來說的話 今生雖然不能夠得解脫 但是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 也能夠每天每天-都能夠法喜充滿 甚至於今天比昨天更進步 明天也希望比今天能夠更進步 尤其在心態方面能夠更寬廣 心胸方面能夠更能夠包容-更能夠包含 乃至於自己的煩惱也能夠減少 這一個是我們修學佛法 得到究竟解脫的一個第一步 因為修學佛法的目的 還是在離苦得樂 如果說修學佛法 愈學愈痛苦 那這個修學佛法就是 方法不對了 心態不對了 這一個就是要有所改變 既然要離苦得樂 當然每天都要很快樂 每天都要很法喜 那從你自己自身 你拜佛禮佛有沒有法喜 你的拜佛禮佛 對你的家人來說 家人有沒有法喜 乃至於你所接觸到的親朋好友 對於你的學佛跟-他們之間的關係 他們有沒有法喜 有 那才是真正的學佛的這個成就 如果沒有的話 那就多考量了 多反省了 乃至多請教其它有法喜的人 他們是如何作成的 所以拜佛禮佛應該都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情 每天都是歡歡喜喜的為自己 為家人 為 向外擴展 到我們不認識的 那一種救苦救難的工作 所以這一個邊執見 我們佛學裡邊是中道出離-為它的作用 一定要得到解脫 這個解脫一定要從我們-個人個人內心裡邊 能夠真正的脫離煩惱為主 那要如何的來修 就是要聞思的這個過程 多聽多看多學多思考 有關於五見的第二個 我們就稱之為邊執見 邊執見的意思 它就是有了我見 以及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 有關於前面所談到的-邊執見兩個 一個是常見一個是斷見 常見的意思 就是計度我 就是執著思想思考裡邊 就是執著我死後是常住不滅的 死了之後沒有滅掉 還是一樣的保有這樣子-的生命體 或者計度我為死後斷滅者 那也就是說 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 完全沒有來生了 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見-或者是斷見 我們佛教因為是講中道 所以對於這種常見的思想 對於斷見的思想 我們都跟它破除 都是不正確的 你如果執著是常 落於邪知邪見 如果執著是斷 這種思想也是邪知邪見 以後修學的方法方式 本來就不正確 那如何得解脫 當然沒有辦法 所以一定要改正過來 才可以的 第三個就是邪見 邪見根據我們《廣五蘊論》-的本文它是這麼說 云何邪見 謂謗因果 或謗作用 或壞善事 染慧為性 邪見的意思當然就是-不正確的見解 不正確的見解-第一個就是謗因果 毀謗因果 不相信因果法 善因善果 惡因惡果的這一種思想 這一種的見解 他認為不正確 所以起了毀謗 第二個就是毀謗作用 所有的一切 像十二緣起法裡邊的種種-關連作用 他也認為這個不正確 他也毀謗 第三個當然所做的一切善事 他也毀謗 所以這一種邪見者 還是以染慧為他的體性 什麼叫做謗因果 好了我們從這個謗因來說 因謂業煩惱性 合有五支 煩惱有三種 謂無明愛取 這一個就是說明什麼叫做謗因 因就是業煩惱性 就是我們的業力 業力 有業力這一股力量-讓我們的善業起果報 或者有業的這一股力量 惡業而起惡的果報 所以善惡業煩惱性等等 這一個都是屬於一種因 這個就合有五支 這個五支當中煩惱有三種 煩惱有三種 那三種煩惱 這邊講的是一個是無明 一個是愛 一個是取 有無明愛取這三種煩惱 就開始有業的兩種 什麼業 一個就是過去的行業 一個是現在的有業 所以合起來就稱之為五支 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 什麼是有 也就是十二緣起支當中-的現在有 這個現在有 有就是從阿賴耶識當中 所含藏的業力種子 這個業力種子 它有一天一定會成為果報 所以這個有 也是叫做業 過去所造作的行 是身行語行意行 當然是業 現在的種種動作 也是業 因為含藏於阿賴耶識當中 所以行是業 有也是業 一個是過去業 一個是現在業 如世尊說 世尊當然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這麼說 阿難 若業能與未來果 彼亦名有 業力會有未來的果報顯現 業力有未來的果報顯現 以現在來說 這個就稱之為有 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 如果不相信這樣子的一種-業力的狀態的話 不懂得這個業力的因果的話 那你這一種人 就稱之為謗因了 就是說你現在所造作的一切 以後一定會有果報的 現在所造作的一切-以後會有果報 你現在不相信現在的這種行為 這一個就是屬於謗因 就是最主要就是因了 下面就談到謗果 果有七支 謂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生 老死 此謗為謗果 因為有過去的無明行 才有現在的識 就是投胎識 就是由我們這個投胎識來投胎 投胎之後才會有未來的名色 六入 就是六處 觸受愛 愛是它是屬於我們一種煩惱性 就開始有種種的煩惱引生 果報的部分來說-就是有受有生有老死了 這個就從十二緣起支裡邊-來作解脫 但是你如果不相信這一個識 不相信名色 不相信六處的這些問題 乃至於會有生老死的話 這一個就稱之為謗果了 未來的果報你就會不相信 或復謗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 或者是說你也不相信說 作惡作善之後會有果報 你如果不懂得這樣子的話 也叫做謗因 或者你也會謗無善行無惡行-的這些果報等 這個就稱之為謗果了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毀謗因果 什麼因會得什麼果 十二緣起支你都沒有辦法-去相信的話 就是屬於毀謗因果者 毀謗因果者稱之為邪知邪見者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什麼是因果 十二緣起支你有透徹了解 都可以得到辟支佛果的 所以我們是一個佛弟子 就要正確來了解-什麼叫做十二緣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