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26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十六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有關於心所法的部分 前面已經談過五遍行 五別境 還有十一個善心所法 接下來就來看根本煩惱心所 根本煩惱心所它也說著 貪瞋癡慢疑惡見 總共是有六法 所以這邊所談的 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我們的煩惱可以說非常的多 如果以煩惱障來作說明的話 可以說每一個眾生的煩惱 是無量無數之多 但是都從那裡來的 就是有六個根本性 所引發出來的 這一個根本煩惱心所 我們就看課文的第二十六頁 中間比較粗體 的字 就是根本煩惱心所 根本煩惱心所 它是言貪等六法 是煩惱之根本 隨煩惱者 則是根本之枝末 我們的煩惱 除了根本性的之外 它所留下來的 也就是說它的作用所引發的 我們就稱之為隨煩惱 這個隨煩惱就是根本煩惱-的枝末一種作用 這種枝末的煩惱性 雖然分有小隨中隨大隨 有三大類 總共有二十種的隨煩惱 但是這二十種我們再把它分成 兩大分類法 怎麼說 以忿等十並失念不正知放逸 為根本煩惱之差別二位 那也就是說 前面的忿等十 就是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 總共有十種的小隨煩惱 都是由根本煩惱 它的其中一分功能作用 它的其中的一分 像嫉妒 嫉妒的嫉 那它就是由貪跟愚癡-的一分所成 就是其中有貪的一分 又有愚癡的一分 憍 憍慢的憍 也就是貪的一分所成 希望人家讚歎 希望人家對我好 你才會憍傲 所以像這個貪的一分-的功能作用 就變成一個憍 所以像這一個就是忿恨等的 十種小隨煩惱 它就是貪瞋癡這些根本煩惱的-一分的功能作用 而思念不正知和放逸這三個 是由根本煩惱它的組合 它的和合性而引生的 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不放逸 不放逸它是四法所成 反過來說 放逸就是行不善法 它也是四法所成 那四法 就是貪瞋癡 還有就是懈怠 四法所成 所以貪瞋癡的根本煩惱 就是為它的一個主體 所以這個地方所說 就是說跟它分成二位 一個是它的一分所成 一個是它的和合所成 一分所成是假法 和合所成是有它的實體性的 就是我們站在世間法的立場-來說它的真假 不是從出世間法來說明的 以世間法本身來說 它的一分所成是假法 和合所成是有它的實體 餘 剩下的二十種隨煩惱裡邊 扣掉十個小隨煩惱 還有三個大隨煩惱之外 的所餘的 還有無慚無愧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散亂 還有這七法 這個七法 為根本之等流性 就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性 代表著它們的體性-跟根本煩惱是一樣的 所以是等於是同類的 另外還有四個不定心所法 其它的不定心所法 是悔眠尋伺這四個 這四個不定心所法 於善惡無性三性皆不定 說它是善說它是惡 現在都不能夠跟它下決定 要什麼時候 要它所表現出來之後 配合人事物 環境 再來作一個決定 是善還是惡 所以不能夠直接從這個本身的 所謂的名句文身當中 就能夠說它是善是惡 是不可能的 像我們所謂的貪瞋癡 從它的名句文身裡邊 單句裡邊 就是句身 它的句當中來看 就知道它是屬於不善法 不放逸或者所謂的這個不害 我們從這一個文字上 你就能知道它就是屬於善的 但是悔 還有就是眠尋伺 就是懊悔 反悔 還有睡覺 還有你的內心裡邊的尋跟伺 這一個都不能夠說它-是善還是惡 一定要以當時的引發之後-的狀態來作說明 所以它們的善惡無記的三性 不專屬任何的一性 根本煩惱心所 是六位心所的第四位 我們心所法五十一個分為六位 第一位就是遍行五 第二就是別境五 第三就是善心所 現在第四位就是-根本煩惱心所法 共有貪瞋慢無明疑見六種心所 這個根本煩惱 我們說是叫做六個根本煩惱 以由此能生起隨之而來-的隨煩惱 就是說有了根本煩惱 這個煩惱非常的微細 它表現在於現行法上 表現在於身口二業上的 我們就稱之為隨煩惱 這個隨煩惱在《成唯識論》-裡邊有這麼說 煩惱心所 其相云何 它的性相怎麼樣 頌曰 就是《唯識三十頌》這麼說 說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 論曰 就是《成唯識論》的解釋 《成唯識論》就這麼說 此貪等六 性是根本煩惱攝故 得煩惱名 就是說貪瞋癡 還有就是慢疑惡見的這六個 它的體性就是為-根本煩惱所含攝的 所以我們就稱它為叫做煩惱 什麼叫做煩惱 煩就是煩悶 就是煩擾 就是很提不起精神 很悶 再來內心裡邊困擾重重 內心不得安寧 什麼叫惱 惱者惱亂惱熱 就是心很亂 沒有辦法靜下心來 再來就是很惱熱 人在生氣的時候全身發熱 臉發紅 這個發紅有的人說臉發青發白 這個都是很氣惱的意思 所以在起煩惱的時候 身心都是很熱惱的 在《大智度論》第七卷裡面-有這麼說 《大智度論》這個是解說-《般若經》的一部論典 它總共有一百卷 很長的 這個《大智度論》的第七卷-裡邊就這麼說法 煩惱者能令心煩 煩惱的話一生起 會讓我們的心感覺到很煩躁 能作惱故 我們就會起惱亂 就是整個精神就混亂了 所以稱之為煩惱 有關於這備根本煩惱-的六個解釋 在論典裡邊這麼說 我們這個本文添下去 添一個本文 云何貪 謂於五取蘊 染愛耽著為性 謂此纏縛 輪迴三界 生苦為業 有關於貪的體性跟作用 它是體性是什麼 謂於五取蘊 染愛耽著為性 它是體性就是染愛耽著 就是很執著 而且又愛染於這樣子-的一個對象 什麼對象 就是五取蘊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 我們這個生命我們有時候說 五蘊身 這個地方叫做五取蘊 差別在那裡 只要講五蘊身的話 就是很單純的說 我們這個身體 就是由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 加上父母親的這個助緣 讓我們出生人間 成為一個人的這麼一個生命體 所以這個生命體 在出生的時候 我們不說它是善 也不說它是惡 而是一個無記法 必須它有了動念 在身口二業上有了動作之後 我們才說是善 說它是惡 所以有父母親出生了-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就叫做五蘊身 我們這個身體從頭到腳 我們不說它的行為 也不說它去做什麼 從頭到腳的這麼一個身體 我們就叫做五蘊身 不能夠說它是善 也不能夠說它是惡 但是如果講五取蘊的話 就不同了 講五取蘊的話就是說 我們的內心裡邊 非常的執著這一個身體 這個身體就是我 這個身體具有主宰性 這個身體具有統一性 這個身體具有它的就是不變性 我就是我 誰都不可以講我的名字怎麼樣 我就是我 你都不可以批評我怎麼樣 像這樣子的一種對於自身 對於自己的名字 對於自己的的這個生命體的 那種執著性 我們就稱之為五取蘊 取就是執著的意思 取就是執著 所以對於生命的執著 我們就稱之為我執 那我們平常都說佛教徒 都要懂得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成 沒有它的實體性 沒有它的主宰性 所以是空性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空性 如果從業力來說 從父母親的助緣來說 當然不是一層不變的 它也是因緣所成 也是空 這個生命體是五蘊所成 有五個條件構成的 那也是空 因為沒有 你說是色蘊為我 是受蘊為我 是識蘊為我 都不對 它是五蘊和合的 所以執著那一個都是錯誤的 而且要了解 五蘊既然是五個條件構合而成 就是因緣所成法 因緣所成法必然有空的這樣子 不實在的 沒有實體性的 這麼樣子的一個法 這麼一個法我們就稱之為空性 所以平常我們就說 如果懂得空性的話 你才會慈悲 不懂得空性的話 就是自私自利 你如何能夠引發慈悲心-來幫助他人 給其它的人離苦得樂 不可能的 所以要達到慈悲行為的顯現 必然一定要有我空的 這樣子的體悟 不要太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利益上面 像這一個五取蘊 就是對於我們自己-這個生命體的執著 耽染 愛戀 像這一個是它的體性 叫做貪 你如果因為貪染 染愛 當然就會纏縛 就會給繫縛住了 綁住了 被繫縛住被綁住的時候 你就只能夠在三界輪迴 你就跳不出三界 只要有我執就跳不出三界 阿羅漢就是因為斷了我執 所以他才能夠超越三界 我們如果被這個我執所綁 被這個我執所繫縛 耽染愛著於這個我這個我執上面 你就一定會造惡業 你就一定在三界中輪迴 跳脫不出來的 三界就是 我們就說 一切所生法 一切皆無常 無常故苦 所以生苦為業 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性的 一天一天的過 一年一年的過 什麼東西都會壞 什麼東西都會消失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所以在這個無常的條件之下 我們就是感覺到一切皆是苦的 世間為苦 這個就是因為你貪的關係 而引生的那種作用 由愛力故生五取蘊 你為什麼會執著這個生命體 為什麼這一個生命體叫五取蘊 就是因為愛的原故 太過於愛著耽染纏縛 所以你就會生起欲個五取蘊 所以這個貪 於這個五取蘊 就是染愛耽著為性 生苦為它的作用 第二個根本煩惱叫做瞋 所以本文的論典中是這麼說 云何瞋 謂於群生 損害為性 住不安隱 及惡行所依為業 瞋的意思那就是說 對於群生 就是一切眾生 對人也好 也動物也好 你會損害為性 你對他會有所損害 要不就是罵 要不就是打 要不就是瘧待 我們對人 現在我們有這個保護受瘧兒的 這個基金會 或者也有保護動物的 一個團體 像這一個就是說會有人 對於對象 或者對於眾生 就是損害他 讓他住不安穩 讓他每天都處於就是害怕 或者受傷害的這種狀態之下 沒有辦法很安穩的安住著 甚至於因為瞋的關係 惡行所依為它的功能佛用 惡行 什麼叫惡行 就是殺盜婬 再來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就會一直的表現出來 這一個身業的就是最嚴重的 就是打跟殺 口業的就是惡言 或者是就是綺語之類的 妄語之類 這一個都是依於這個瞋 所引發出來的一種活動狀態 不安隱者 謂損害他 自住苦故 因為你損害他 損害就是這個傷害他的生命 讓他沒有辦法安住 所以自住苦故 他每天所能夠依止的 所能夠讓他每天每天的-生活狀態的 就是住在這個苦的 這麼一個環境或是心態之中 每天都是處於害怕的心理 這一種都是叫做自住苦故 所以瞋謂於群生 損害為性 住不安隱 及惡行所依為它的作用 為業 二十七頁這裡就是談到慢了 就是根本煩惱的第三個 叫做慢心所 叫做慢的根本煩惱心所 論典的本文裡邊說 云何慢 慢有七種 謂慢 過慢 過過慢 我慢 增上慢 卑慢 邪慢-講到這個叫做慢心 人只要 我們一般都說只要有錢 驕慢心就來了 只要受到上司的讚歎加獎 驕慢心就引生了 或者自己那一方面比較殊勝 驕慢心就引生了 這個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隨時隨地也都會表現的 講起話來的口氣 就是有這樣子的一種味道存在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的人 經常會表現的 我們最好隨時隨地提醒自己 講話的態度 講話的語氣 表情 是不是讓對方不好受 原因就是說我們的-驕慢心在作祟 像這一個就在我們的經論當中 就指出了七種驕慢行為出來 非常的微細 雖然有的時候說我沒有我沒有 你認為沒有 但是別人從你的口氣當中 從你的行為動作當中 就能夠說你的動作就是驕慢 這一個下面就一個一個-來作解釋 云何慢 什麼叫做慢 謂於劣計己勝 或於等計己等 如是心高舉為性 這是第一種 這個第一種是比較一般性的 比較容易了解的 但是我們就是一般的人-最容易犯到的 那什麼意思 謂於劣計己勝 劣就是說指的對方 對方的程度 本來就比我們差 比我 以他跟我來比 對方的程度本來就比較差 劣 我就計己勝 我就執著我比你高的很多 我比你高的很多 在程度上來說 你是國小畢業 我是大學畢業 這麼一句話裡邊 明明他就知道他的程度-就比你差了 你在大眾面前還這麼大聲說 讓他就是無地自容 讓他很難過 雖然在學業的程度上 他真的是比你差的很多 但是他的工作能力-也許不一定會差 你們才有辦法當同事 才有辦法當朋友 所以這個 像這一個就是說於劣計己勝 對方的程度本來就比自己差了 自己又很執著說 我比他殊勝的很多 比他高的很多 第二種於等計己等 對方的程度跟自己的程度 本來就是一樣 同樣都是高中畢業 同樣都是大學畢業 同樣都是公司裡邊的職員 像這樣子的都是相等的 但是在跟別人介紹的時候 在講自己的時候 說我 就是跟他一樣 我跟他一樣為什麼會這麼講 說不一定對方的-某一方面的程度 受到別人的加獎 受到別人的讚歎 別人在讚歎他的時候 自己的心就酸溜溜的 就是說我跟他一樣 我的程度跟他一樣 我們是同一公司的人 就沾到一點點的邊 沾到一點邊自己也感覺到說 我自己 你讚歎他 我也等於是可以受到你的讚歎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於等計己等 強調我們是同樣的程度 強調我們是同樣的這個職位 或者強調我們是同樣的 那一方面 像這一個他受到別人讚歎 那我也應該受到讚歎 像這一個就是於等 在他人的面前 還是一樣的說我跟他是相等的 我跟他是相同的 我們是同公司的 我們同樣都是大學畢業的 我們是同一間大學的 我們同樣都是台大的 像這樣子就是也是抬高自己 的那一種身分地位 像這一個就變成一種-驕慢的心態 他受到別人的讚歎 是他的事情 他的功勞 或他的辛苦的代價 你有沒有這個辛苦 沒有 沒有的話 在這個情況之下 聽到別人在讚歎他的時候 心裡上又很難過 所以就會起驕慢心 所以這一種心態 我們叫做心高舉 把自己的心抬高了 抬高了自己的那種-身分地位等等 這個是第一種 像這個第一種平常-我們就是最容易犯到的 看不起他人 或者就是別人受到讚歎的時候 就把自己的 把自己的種種也加在-對方的身上 認為是跟他相等 第二種叫做過慢 謂於等計己勝 或於勝計己等 就是說對方的程度 本來就跟自己是一樣的 譬如而同大學的程度 同高中的程度 或同公司的 的人員 同樣的都相等的 但是我在跟別人講的時候 就說我比他好 我超過他 我們雖然是同公司 但是我的職位比他高 讓他在跟人家介紹的時候 我們是同公司 我們是同事 同事還是不一樣 為什麼 因為他是裡邊的就是 基層人員 我是高層人員雖然說我們是-同在公司裡邊 在大眾面前 表現我是比他高的 像這一個就是於等計己勝 同等的但是卻要說出 我比他高的那一分出來 或於勝計己等 對方是已經超越過我了 但是我要跟他說 我們是同等的 我們是一樣的 當然這個就是反過來說了 本來人家介紹他是公司的某某 某某高職位的職員 他是總經理 他是副總經理等等 那你是裡邊的員工 你說我們是同公司的 這個同公司裡邊就代表著 他被人家尊重尊敬的時候 你也可以沾到一點邊 所以於勝計己等 如是心高舉為性 這樣的心態也是高舉 也就是所謂的高傲了 云何過過慢 比剛才的這一個過慢 還要更超過 更是超越的 這樣子的驕慢心更強烈 怎麼強烈法 謂於勝計己勝 如是心高舉為性 對方本來就比自己超越的更多 比自己超越的更多 但是在跟別人介紹的時候 或在跟別人講的時候 說我超越過他 正好顛倒說 像這一個 我們每一個人的興趣都不一樣 每一個人的專長也不一樣 每一個人的優點也不一樣 他在那一方面的優點 他在那一方面的專長 已經超越過我們很多 已經受到大家的公認 受到大家的讚歎讚仰 那你故意的就以-他的缺點來作說明 他那一個不懂那一個不會 我超越過他 像這樣子 他的被大家公認的優點跟專長 你不說 反而說他那一方面的缺點 以自己的這一方面 他的缺點就是你的優點 他的最弱的一點就是你的專長 你就以這一點來跟人家比較 跟人家介紹 他就是什麼都不會 什麼都不會 像這樣本來是 在於工作範圍之中 應該是有他的專長的 但是他就是不談 所以在這個 對方本來就超越過我了 但是我卻說我超越過他 所以這一種心態 那是太過於超過了 真的很過分 所以叫做過過慢 云何我慢 第四個就是我慢 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計為我 或為我所 如是心高舉為性 我慢的意思就是執著-我們這個五蘊身 執著了五蘊身之後 就開始執著 隨計 就隨著就執著 我怎麼樣 我怎麼樣 我怎麼樣 我怎麼樣的情況之下 只要講到我的部分 當然就指的這個五蘊身 再來我頭腦好 我莊嚴 我有特殊的專長 我那一方面就是能夠有所表現 就是針對的我的這一個生-命體裡邊來作計較 我們一般都會說 自己的 譬如說美貌 身高 或者財富 這個財富的部分 就是我們下一句要說的 或為我所 就是我所有的 我的房子好 我的車子高檔 或者我家財產有多少 我的房子有幾棟 乃至於我的親朋好友 是當什麼樣子的 省長或者縣長市長之類的 或者是委員議員之類的 把自己的身價都抬得很高 甚至於把四周圍有關係的人 都抬得很高 藉著他們的這樣子的 一種殊勝點 抬高自己的身價 像這一個於我跟我所上面 有關於我的部分當然就是-由這個身體來講 我所的部分就是我所擁有的 一切人事物 我人 當然就是我們家的人 或者我的親朋好友 事物的部分 我的房子 我家的設備等等 都是比他人好 比他人殊勝 如此你的心一直高舉的話 就很傲慢了 所以有的人比較聰明 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個就是太過於傲慢了 有的人長得漂亮 漂亮之外跟人家比還是差 那要再更漂亮一點 就是去經過美容 但是有的時候 總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萬一如果手術失敗 那就更醜了 所以有很多事情 都是不能如我們所預料的 所以這我慢都是在-相互之間的比較上 抬高自己的身價 再來就是增上慢 什麼叫做增上慢 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 謂我已得 如是心高舉為性 所謂的增上慢就是說 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根本就還沒有悟到-這個解脫的境界 或者也沒有證到 我們所謂的果位 以阿羅漢的聲聞乘來說的話 而進入於聖者之流 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你根本初果都還沒有證悟到 你就跟人家說我已經-悟到初果了 或者我根本就還沒有-悟到第三果 你就說我已經達到第三果-的果位了 像這個未證得果位 跟人家說我已經證得-第幾個果位了 以大乘法來說的話-有初地二地三地 乃至於十地 我已經達到三地的境界了 我已經達到八地的境界了 這個就是說還沒有得到 增上就是比自己更高的 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境界 你跟人家說我已經得到了 甚至於還沒有證到的法 譬如說根本就沒有得到神通 你說我有神通了 我看到什麼 我聽得到什麼 我能夠算出你什麼 有關於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 宿命通的部分 你都跟人家說我都可以了 讓一般的人真的是趨之若烏 一直的往你的門前跑 像這一個都叫做還沒有得到 增上殊勝的這個果位 或者是境界 你都跟人家說我已經得到了 像這一個就是也是心高舉 增上殊勝所證法者 謂諸聖果及三摩地 也就是說什麼叫做 增上殊勝所證法 主要的就是這些聖果 以聲聞來說 就是初果的須陀洹 二果的斯陀含 三果的阿那含 四果的阿羅漢 以大乘的來說 初地的歡喜地 一直達到十地的法雲地 每一層每一層的階位 這個叫做聖果 另外三摩地 或者三摩缽底 這個都是屬於禪定的功夫 三昧的一種境界 你根本都還沒有得到 沒有得到禪定功夫 不會得到神通的 就是阿羅漢 阿羅漢有兩種 一種是有神通的阿羅漢 一種是沒有神通的阿羅漢 連阿羅漢都沒有神通 那也表示什麼 因為他是屬於慧解脫的阿羅漢 他是只有在智慧方面 悟得佛陀所說的教法教理 證到真如的境界 但是他沒有修學禪定 這一個是屬於上根利智的 是屬於我們所謂的 能夠達到境界的體悟上 道理的體悟上 他是屬於法行人 所以他沒有去修學禪定 聽到道理 馬上就可以悟到真理了 速度之快 聽過一句就能夠悟道 這一個根本就還沒有修學禪定 怎麼會有神通 所以慧解脫的阿羅漢-沒有神通的 一定要俱解脫阿羅漢才有神通 就是說 他按部就班的 一方面聽聞佛法體悟佛法 一方面修學禪定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佛理也悟得了 神通也修成了 那才能夠得到六通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他的禪定 在這個禪定的功夫上面 他有所成就 神通有所得 根本就還沒有他就這麼說了 像這一個就說還沒有得到-心卻高舉了 所以於彼未得謂我已得 根本就還沒有得到 就說我已經得到了 而自矜倨 他就很傲慢 矜倨就是很傲慢 云何卑慢 現在再接著說 就是第六個卑慢 卑慢謂於多分殊勝 計己少分下劣 如是心高舉為性 第六個卑慢就是說 對方他是多分的殊勝 對方的程度很高 對方既然程度很高 當然就代表著自己就是很低 這一種的情況就計己少分下劣 本來就差得很遠 就跟人家說我差他一點點而已 我只有差他一點點 少分的下劣 我比他差一點點 其實是差得很多 如是心就是高舉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平常-也是很容易去犯到的 尤其這一種心態最主要的 以印度當時來說 以我們中國古時候來講的話 家裡邊都有請一些奴婢 一些奴婢當然他們在於-這個主人的家裡 程度本來就差 地位上就是差得很多 就是對於小主人都-還是要小心翼翼的照顧他 但是他的能力如何 他的能力還是不差 做什麼事情乃至於-他的聰明才智 應該說起來還是不差 但是因為地位差得太懸殊了 這個時候內心裡邊就會有一些 不平衡的心態 這種心態就是容易引生-這種卑慢 雖然我是你家的奴婢 但是我的程度讀書作工作-是不比你差的 這種心態上在他人的面前 就會講說我只有差他-這麼一點點而已 最後一個就稱之為邪慢 什麼叫邪慢 謂實無德 計己有德 如是心高舉為性 這一個就是說 其實自己一點點的-道德觀念都沒有 真的是無惡不做的 但是雖然是無惡不做 在群眾之中又要跟人家說 我是一個有道德觀念的人 我的德行是很不錯的 我是很會體諒他人的 我是很會幫助他人的 其實他是無惡不做的一個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邪慢 他本來就慢了 這個驕慢心本來就很強烈了 再加上更不正確的那一種觀念 所以本來是無惡不做 但是在大眾面前又表現出 自己是很有道德觀念行為 都是行善部分的 像這一種的真的是非常下劣的 一種驕慢心態了 不生敬重所依為業 論文裡邊是說 下生敬重所依為業 下生敬重也就是不生敬重 不會引生生敬重 對於尊者 對於有德者 而起倨驁 他有驕慢心的人 他對於這個尊者 就是有德行有修養的那一些 老人家也好 修行者也好 他不會尊重的 甚至於對於有德者 社會上大家公認的有道德的人 他也是不會尊敬的 所以內心裡邊都一直的很傲慢 性質都一直的很倔將 所以不生崇重 他就不會崇敬對方 不會尊重對方 所以有驕慢心的人-講話都是很不客氣的 樣樣都是以一種鄙視的心態 那種口吻來說話 這一種人我們看了-都會很難過的 但是這個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態 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都會有的 尤其就是在於大眾面前的時候 更容易表現出來了 下面一二三四五六七-這種的慢的解說 是一種比較白話的一種說明 第一個慢 對於不如我的我就輕慢他 這個就叫做於劣計己勝 對方本來就不如我們了 但是我又看不起他輕慢他 或者對於和我相等的 我也輕慢他 這個就叫做於等計己等 第二個叫做過慢 就是比前面的慢還要更超過的 還要更過分的 這一種就是對方和我是相等 我以為是勝過他 我會認為說我比他還要殊勝 就是於等計己勝 第三個叫做慢過慢 比這個過慢還要更超過的 更過分的 這一個對方是勝過我 但是我不承認 反而說我是勝過他甚多 這個叫做於勝計己勝 第四個叫做我慢 執著五蘊和合的這個身心 五蘊和合的身心-就是我們這個身體 就執著它 所以叫做五取蘊 這個五取蘊當中 就有這個我執 這個就有我所執 主要是和我有一點點關係的 都認為是我所 因而驕傲自大 這個叫做我慢 第五個叫做增上慢 修行者 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叫做增上慢 所以這個增上慢主要的就是說 從境界上來說 從禪定來說 從神通來說 所以這一個是對於-修行者來講的 修行的人 像我們的四沙門團 當然也是屬於正信的修行團體 但是印度當時就有很多很多的 九十六種外道 他們的修行過程裡邊 心態上正不正確 當然 為了要讓信眾能夠來供養 就說我已經證到什麼果位了 我已經得到什麼神通了 你們的因果我能夠看得清楚 像這一個就會讓信徒來供養 就是為了自己的這一種利益 而說出來的一種不正確的 那一種驕慢心態 第六個是卑慢 就是自甘卑劣的人 對於勝過他的人 以為勝過我又該如何 又怎麼樣 別人學佛修道 他以為我不信佛 還不是照樣過日子 此為自甘卑劣之慢 自己沒有學習 自己比別人差 自己又一種傲慢的心態來回答 我沒有這樣又如何 我沒有學又怎麼樣 這樣子認為 自己沒有學習本來-就什麼都不懂 就在了知的過程當中有所誤差 自己又不承認這個錯誤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卑慢-的一種心態 第七個就是邪慢 邪慢於慢上起邪見 就是說本來慢就已經是很要不得的一種不好的 沒有道德觀念的身心行為了 現在又在這個慢上又再起邪見 自己無德 反而說佛菩薩也不過如此 對於尊者也好 對於有道德的人也好 他還不是如此 所以甚至於不信因果 甚至於毀謗三寶 這個就叫做邪慢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 對於不信因果的人 認為他就是有-不正確的一種心態 就說過這種驕慢心態 我們每一個都是會有的 你如果在跟四周圍的人-講話的時候 想一想我這個口氣-是不是太重了一點 我這個口氣 是不是太過於自我抬高了 或者在講到某一件事情的時候 是不是自己講話的態度 太過於損傷他人的自尊心了 像這一些都是和這個慢 都是有關係的 自己受到讚歎 自己受到加獎 就會看不起人 有關於這個我慢方面 尤其是這個我所的部分 財產或者就是職位等等 都會讓自己引生這種-不正確的傲慢心態出來 我們今天看過的這個佛陀的 我們過去的祖師們 把這個驕慢心分的這麼詳細 希望大家多多的反省自己 能夠改進的話 那是最好不過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