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24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十四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廣五蘊論》 來了解心所法 現在這一大段所要去認識的 就是我們的善心所 善心所總共有十一個 第一個是信 要相信業力 要相信修行的果位 要相信佛陀所說的真理 要相信三寶功德 等等 如果能夠如此的話 必然你就能夠在佛門中 好好的來體悟體會來修行 第二個善心所就是慚 慚其實就是自己的自覺能力 所以對於自增上是非常強調的 也就是自己能夠反省自己 自己來鼓勵自己 或者是讓自己本身有某一方面-的一個標準的進步 另外一個就是法增上 也就是說 大眾公眾的一個標準 公眾的一個規範 我們都不去觸犯到 那也就是不要犯規 所以在這個法增上方面 就是說作一個不犯規的-一個好國民 接下來的第三個善心所 就稱之為愧 所以在第二十五頁 第二十五頁的第三個本文裡面 就有談到 云何愧 謂他增上 於所作罪 羞恥為性 有關於這個愧 最主要的是完全針對著-他人來說的 怎麼說?就是他增上 也就是說 在於我們共住共處的-這麼一個環境當中 我們如何讓對方 就是自己以外的他人 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好的 的一種感受 所以要讓對方 讓跟我們共處的人-得到好的感受 我們就是要以他人的利益 來提醒自己要做好 這稱之為他增上 所以如果自己本身-在動作行為方面 如果有所作錯的話 有所作罪就是有所作錯的話 就會羞恥為性 就會感覺到很羞恥很不好意思 什麼是他增上 這個地方說 謂怖畏責罰 及議論等 表示說自己在這個團體裡邊 從自己以外的他人 兩個在一起 三個以上在一起 你都很怕 怖畏就是很害怕責罰 就是受到處罰 很怕受到懲罰處罰或責罵 甚至於議論 他人在背後議論紛紛 或者在背後指指點點 或者在後面批評 所以很怕有人在我的後面-批評我怎麼樣 像這種狀態 如果有所過失的話 自己在這個情況之下 如果自己有作錯一點點 這種過失或者是罪惡的話 那就會羞恥於他 面對著他人來說 自己感覺到很羞恥的 這個業力 所謂的業力就是它的功能作用 它的功能作用也是一樣的 和這個慚一樣 就是防息惡行 所依為業 就是對於這個惡行的部分 你都會把它給防止 也就是說會把它給去除掉 甚至於息就是息滅掉就是斷掉 會預防不會去做錯 也會斷除 就是不要去做那些不對的行為 或者講那個不好聽的語言 等等 這一個於所作罪羞恥為性 防息惡行所依為業 所以這個愧它就有 表示重視世間的公意 世間的公意就是-大眾的一種規範 也是大眾的一種規範 因為於他增上裡邊來說 甚至於講得再白話一點 就是很怕大眾的語論批評 自己在這個團體當中 如果做錯了 有人在後面批評的話 你就是很怕有人-會不會在批評我 所以我要給它做得很好 他人是只有讚歎不會批評 有人批評的話 就感覺到說自己做錯了 很不好意思 這種心態 這種心態 所以他一定在工作崗位上 在待人處事上 他都一定很謹慎的 不要做錯 不要說錯 這樣子的一種態度 所以只要一做錯了 只要一說錯了 內心就是很不好意思 感覺到很羞恥 很對不起這個對方 或者是大眾 慚跟愧 就我們這邊的定義裡邊來說 一個是自增上法增上 一個是他增上 問題就是說 慚是對自己內心的要求來說的 依於一個標準來做 愧是對著我們這個群眾來說的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慚自愧他 慚是以自己的要求來說 愧是以大眾的標準來說 所以應該說起來-還是有這麼一點點不相同 但是我們中國人講話裡面 慚愧慚愧 都是把它合在一起說的 其實它的體性上都是以羞恥 為它的體性 都感覺到很不好意思 很對不起他人 很不好有所交待 這一個是它的體性是一樣的 但是偏重點不同 一個是自我要求的 一個是對大眾的 這種我們稱之為-世間語論來說的 所以重點還是不一樣 但是我們平常一般當然都會說 在家裡邊所作的就是比較隨性 出外所表現的就是比較嚴謹 就是比較的標準 像這一個是因為在家裡-都是自己人 都比較可以隨心所欲 只要家人能夠相互了解 那都沒有關係 但是出來到外面的-一個公共場所 那就是不同了 所以公共場所 我們就要穿的端裝 走路就要照顧到-其他的人的安全 乃至於說話 會不會傷害到他人 像這一個都是有這麼一個-標準存在 有這麼一個規範存在的 像這一個就是偏重於自 還是偏重於他 這一個就有慚愧的-不同的解說了 也就是偏重點是不一樣 心態上的體性同樣的-都是羞恥為它的體性 都是防息惡行為它的作用的 所以平常我們做錯事情 在講到這個慚愧羞恥-的情況之下 我們當然接著的那種活動 接著的動作就是要-跟人家對不起 要跟人家求懺悔,這個是我們 往後表現在於身業-跟語業方面的一些 已經起了現行的一種活動 現在完全是我們內心裡邊的 就是心所法 內心裡邊就有這樣子的-一種感覺 有這樣子的一種心態上的認識 我很不好意思 對自己的要求 自己要求什麼 達到什麼目標 但是沒有做好 或者在團體裡邊犯規了 就是這個法增上裡邊-自己犯規了 像這樣子都會感覺到-很不好意思 愧就是在團體當中講錯話 做錯事 他人在後面指指點點在批評 甚至於當面就來處罰我們 罵我們的時候 我們都會不好意思 所以像這一個-就是有一個偏重點 一個完全對自己的要求來說 一個是公共的語論來說的 接下來就是本文裡邊所談到的 云何無貪 什麼叫做無貪的這個善心所法 謂貪對治 令深厭患 無著為性 無貪的意思當然就是-我們所有的根本煩惱 第一個就是貪的這個煩惱性 這邊講說謂貪對治 就是對治這個貪的一個相反 就是無貪 這個無貪就是令深厭患 就是說對於那一方面的-你都不去貪著 有所貪著的話 就前面所談到的貪對治 有所貪著的話 你從內心裡邊-就會深深的厭惡它 深深的厭惡它 當然你就會無所執著了 所以無貪 就是無所執著為它的體性 這一個要貪什麼 謂於諸有 及有資具 染著為貪 就我們一般世間的人-的一種習性來說 就是說對於諸有 有是三界果報 三界的果報體稱之為有 就表示說有就是存在 存在於欲界的有情生命體 存在於色界 存在於無色界的有情生命體 我們就稱之為有 也稱之為三界眾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希望說 我的生命能夠久久長長 不是只有活到一百歲就好了 能夠再要求更長壽一點 兩百歲三百歲 但是世間就是無常 有生就必有死 但是我們也希望說我今生 真的沒有辦法把這個生命體-一直的延續下去 我也希望有一個來生 我今生所作的功德 我今生所作的種種的善法 都能夠延續到來生 不要斷 所以就變成有了希望來生-生命的這種欲望存在 這一個就是染著-這一個有的果報體 我們每一個都希望我來生 再可以跟你作朋友 我來生可以跟你在一起 我來生又可以親近你 或者我來生又可以-在這個世間裡邊 作為一個比今生更好的 一個人或者是 更有財富的一個人 像這一個就是對於諸有的 這個諸有就代表著欲界眾生 色界眾生跟無色界眾生-的那種染著了 還有有資具 有資具就是說會讓我們來生-得到果報的種種助力 乃至於我們能夠生存下來的-種種助緣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有資具 像我們現在活在世間 除了有這個生命體之外 還要有房子 遮蔽風雨 還要有衣服來過寒冬 再來要有飲食 再來要有桌椅能夠寫字 能夠處理事情 這一些東西房子也好衣服也好 桌椅等等也好 乃至於我們的飲食所有的 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 這些都是我們有的資具 會讓我們的生命能夠繼續-延續下來的一個助緣 沒有房子在外面風吹雨打 那也是不行 沒有衣服穿在寒冬的時候 身體受不了也不行 雖然說桌椅不一定要有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桌椅-等於沒有辦法處理事情 沒有辦法寫字那也不行 所以這個有資具 就是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的種種助緣 我們也會染著 就是房子要愈住愈好 床舖也是要愈睡愈軟 桌椅也是愈坐愈大 像這一個都是一種追求 都是我們目前生命能夠-生存下來的一種要求 這種要求我們就稱之為染著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要常樂知足 而且你能夠懂得知足的話 你才有辦法常樂 那表示說我們只要-夠用就可以了 不要無謂的一直的要求 要求的太多 累積了太多的資具 那也是一種累贅 所以我們對於現實的生命體 來生的生命體 乃至於生存下來的種種條件 你都是有所染著 這個就名之為貪 那彼之對治說為無貪 如果跟它反過來 對治就是跟它去除掉 不要有貪 跟它反過來說 那就稱之為無貪 那表示說對於生命 你能夠好好的保持-這一期的生命 來生就看我們自己的果報 不要一直的在說有沒有來生-的生命裡邊 去那邊鑽牛角尖就不必要 像阿羅漢達到無生 那不是很好嗎 完全是一種清淨的寂滅快樂 不一定要在人間裡邊-來輪迴生死 但是菩薩跟佛 又是千百億化身的-在世間裡邊教化眾生 這個就不是染著 完全是為了教化眾生-的一種化身 像這一個就是無貪 所以對有情的生命體來講的話 不要起染著 再來我們生存下來的種種條件 種種資具 我們也不要染著 有的用就好了 夠用就可以了 額外加出來的 那只是構成我們一種累贅而已 不必要有 所以修行者為什麼要叫做-三衣一缽 就簡單生活上夠用就可以 以印度當時的環境 三件衣服就可以禦寒了 因為那個是熱帶地區 像我們台灣也好 像我們中國北方也好 那三件就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衣服 也有冬天的也有夏天的 那就不只是三件了 那有的當然就是四季-還要分得很清楚 春天的衣服 秋天的衣服 乃至於冬天的衣服-還要分的很多 這一個就構成我們環境-的這種擁塞 東西太多了 擺得到處都是 像這一個就是說-如果說為無貪的話 就要把它給反過來 就是不要有那麼多東西 生活上過得去那就可以了 此即於有 及有資具 無染著義 所以無貪的話對於-有情的生命體 就是三界的生命體不會染著 對於我們生活有關的-這一些東西 我們也不要太過於貪染 如果應用的夠那就可以 遍知生死諸過失故 就是一個無貪的行者 他就能夠懂的我們的生死-是過失很多的 苦惱很多的 那你為什麼還要再要求來生 還要再來 為什麼還要再要求-生生世世如何 不必要這個樣子 生命的過失真的是非常的多 三苦八苦可以說都承受不了的 所以你要懂得生死過患 所以就名之為厭患 很厭惡它 認為它是一種的禍患 所以不要 惡行不起所依為業 就是它的功能作 就是惡行不起為所依 那表示我們就不會再去做 不好的那種行為 惡業就不會再起了 因為貪 貪的時候 貪能力上可以 當然就是一直的擁有它 但是如果在貪的過程當中 卻是沒有這種能力的話 你就會去造惡業了 所以為什麼小偷會那麼多 搶劫的會那麼多 綁票的會那麼多 都是因為對於這個有資具-部分的貪著 自己的能力又是沒有辦法去買 去得到 就是用種種的搶騙的 乃至於綁票的種種方式-來得到這一些東西 這一個就是一種惡行了 但是你如果是無貪的話 你這個惡行就不會起了 自己就是很認份的 能夠隨自己的因緣 能夠吃多少算多少了 所以無貪就是無著為性 惡行不起所依為業 它是體性就是不貪著 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惡行不起 不會去造作身的不善業 或者是語的不善業 這個是無貪 接著就談到無瞋了 所以論典的本文裡邊說 云何無瞋 謂瞋對治 以慈為性 無瞋就是和瞋也是一樣的 是相對治的 兩個是相反的 無貪的話 它最主要的就是慈為它的體性 慈就是對於眾生 不損害義 不去損害眾生 不讓眾生受到痛苦 而讓眾生能夠得到快樂 像這一個就是不損害一切眾生 業如無貪說 它的業就是它的作用 它的作用就和無貪一樣的 無貪的作用是什麼 無貪的作用就是 惡行不起所依為業 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惡行不起 不會去做壞的身業 也不會去做惡的語業 做事情不會做壞事 講話不會講壞話 像這一個就是無瞋 瞋當然就是容易生氣 瞋恨心很重 乃至於會加諸於眾生身上的-種種的那一種痛苦 譬如說會有執扙 或者拿刀槍的 這樣子一種動作出來 所以如果有瞋恚心的話 眾生是很痛苦的 像我們現在一般說的 就是有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說起來就是-父母親一生氣 就是打孩子來作出氣桶 或者對於夫妻兩個 對於對方的要求-沒有辦法達到的話 就是會有互相摳打的 那樣子的一種暴力行為 這種暴力行為 完全就是由瞋恨心 瞋恚心所引生的 瞋恚心所引生它在表達的-行動上都是損害眾生 罵就是罵的很難聽 打打的對方很痛苦 甚至於還有生命的威脅 所以像這一個都是瞋 現在無瞋就是正好對治相反 讓眾生不會痛苦 讓眾生不會損害 以慈就是予眾生快樂 都是歡歡喜喜的 沒有瞋恨心的 沒有瞋恚心的 讓相處在一起的眾生 都能夠得到快樂 所以這個無瞋就是一種善心所 它的體性就是以慈為性 它的業 作用 就是惡行不起所依為業 接下來就是無癡 論典的本文所說的 云何無癡 謂癡對治 也是相同 就是愚癡的對治 愚癡的相反 如實正行為性 就是就照我們應該-要做的善的身業 或者要說的善的語業 如實的把它給作出來 表達出來 這樣子 你應該要如是的了知這一切法 你就是不偏 而且就是不染污性的 確確實實的這個法是如何 你就這麼樣去認知它 這個叫做無癡 如實者略 謂四聖諦廣 謂十二緣起 於彼加行 是正知義 這邊所講的 如實正行為性 這個地方就把它的如實跟正行 再加以一個解說 什麼是如實 這邊所講的如實 就是簡單的來講 你也就是確確實實 正正實實對於一切法 就是這樣子的來了解它 就可以了 但是是那一些法 他就沒有解釋 就是簡單扼要的 法是如何 你就這麼如實的認知它 但是如果要詳細來解說的話 廣就是詳細解說的話 那就說對於四聖諦的道理 你要如實的來認知 什麼是苦諦 什麼是集諦 乃至於什麼是滅諦的境界 什麼是道諦的修行方法等等 你都要如實如實的 不偏不倚的 照它所說的 來認識來實際的來做 來實踐 再來如同十二緣起的道理 你也要一個法一個法的 從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於生緣老死 你都要一個一個非常清楚的 來認知它 不要參雜了其它的染污性 不正確的在裡面 像這一個就是廣說 對於四諦法的體認 對於十二緣起法的體認 但是我們這邊只有講一個如實 就是簡單的來講而已 就是一切法 對於一切法你都要確確實實 不偏不倚的 猶如它的自性 猶如它的共相 如此的來認知 什麼是正行 行當然就是要實際的來做 一講到宗教 一講到我們佛教 那都一定要真正的談到修行 就是要實踐 實際的來做 不是嘴巴講一講就可以了 那實際的來做 就是佛陀教我們怎麼修 我們就要怎麼修 譬如說大家比較清楚的 彌陀經講的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於若七日 一心不亂 你是不是有辦法這樣子 一天又一天 一天又一天的 一直到七天都一心不亂的-來念阿彌陀佛 佛陀教已經這樣教我們 彌陀經裡邊教 如何能夠來認識阿彌陀佛 如何得到阿彌陀佛的相應 如何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 那你就是必須要一天又一天的-念阿彌陀佛 念到一心不亂 那你有沒有實際的去做 你說有 我每天都在念佛 念的有沒有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那種程度 還是邊念邊看人家在做事情 邊念邊跟人家聊天 那都沒有用 是全心全意的就是在念佛-觀佛上面 所以教是一個方法 做那才是你的實踐 老師教我們要用功讀書 要用功讀書就是這麼幾個字 但是問題就是 你是真的要很用心的 在課業上能夠融會貫通 能夠記得起來 甚至於解說的時候 有辦法解說出來 考試的時候有辦法寫出來 那才是真正已經得到了 但是我們的精進用功又是如何 看不到五分鐘就想要-起來走動了 看不到十分鐘就想打瞌睡了 再看不到幾分鐘 就說我不要看了 還是去玩比較好 像這個就沒有辦法去實踐 但是修行 它是道理的部分要去了解 實踐的部分要身體立行 就是要實際的來做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的 如實的了知還要起正行 就是說要與彼加行 那一個彼 就是對於前面所說的-四聖諦的道理 對於前面所講的-十二緣起的道理 你都要加行 什麼加行 要加功用行 要比一般的還要更用功 要比一般的還要更努力 叫做精進不懈 如此才能夠去了解它的義理 所以一定要聽 一定要看 再來一定要去思惟觀察 一定要在內心裡邊 能夠真正的融會貫通-這一個義理 甚至於還能夠表現出於我們-日常生活裡邊 的種種行為跟觀念 這樣子才能夠叫做正知義 對於佛陀所說的這些道理 你才是真正實實的去了解 它的業亦如無貪說 它的就是功能作用 它的業用 也如同無貪一樣的 就是惡行不起所依為業 如果是無癡的話 你都能夠真真實實的了解-這一些道理 那你的動作行為上 也是不會造作惡業 所以無癡就是如實正行-為它的體性 惡行不起所依為它的功能作用 在十一個善心所裡邊 接下來就是精進 精進論典的本文它是 謂懈怠對治 精進跟懈怠也是一個相反的 如果說你要精進的話 你就不會懈怠 你如果懈怠的話 你就不會精進了 懈怠當然就是懶散了 善品現前 勤勇為性 精進的體性是什麼 就是對於善的 這種品位法 你都能夠在它現前的時候 你都能夠很勇猛精進 很勇敢的去實行它 去做 什麼是善品法 我們所說的身業 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口業 有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意業 有不貪不瞋不癡 在這樣子的一種狀態之下 我不要起妄言 我不要說妄語 或者我不要搬弄兩舌 或者我就是不偷盜 這些就是屬於善品現前 我現在必須要布施 我現在必須要來就是講誠實語 或者我現在必須要來幫助他人 等等 像這個善品現前的時候 你都能夠很勇敢的 不畏辛苦的把它完成 我們現在因為布施 就是有三方面的布施 一方面就是財施 當然就是金錢的布施 這個是比較簡單的 第二個就是法施 就是以法來布施 就是講經說法 這個是針對著-我們出家眾來講的 或者以我們社會人士來說的話 就是說能夠將你所學到的 知識常識 也能夠來教導別人 這個在我們義工的團體裡邊 也是會有的 再來最重要的就是無畏施 就是讓眾生無畏不要害怕 眾生在發生困難的時候 傷害的時候 就是我們一般來講的 就是天災地變大變化的時候 或者因為車禍 像高速公路有很多時候都會-連環車禍的情況之下 那你能夠去安慰這些生還者 去安慰亡者的家屬 像這一個或者天災地變的時候 的水災地震等等 你去安慰那一些人 去幫助那一些人 讓他們能夠得到身心的-一種依靠依賴 可以說起來都是很辛苦-的一件工作 這種辛苦的工作不管說是 運一些財務-飲食進去給他們也好 或者就是幫助他們-重建家園也好 或者來處理那一些-亡者的屍體也好 其實都是很辛苦的 但是這種辛苦現前的時候 因為這個是行善 你去幫助他們 所以在行善的過程當中 你就是要勤勇為性 就是不要怕辛苦 而且面對那一些-痛苦的狀態之下 你就是能夠很勇敢的 來承擔這一些工作 所以要達到精進是很不容易 事相上是如此 修行也是一樣 我們所有的一切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法都是善品 所以你要修四念處觀 要如何的觀身不淨 要如何的觀受是苦 要如何的來觀法無我-的情況之下 你要打坐 你要一直的去深入去探討 三天五天一年兩年 說不定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但是你不畏辛苦的去體會 去了解去觀察 像這一個也就是四念處觀當中 你也是善品現前的時候 不要怕辛苦的來觀察這些道理 來了解這些道理 觀察了解不外 如果說像我們現在-三藏十二部經典 就是大藏經很方便 你就是要去找很多資料來看 寫下很多很多的文字資料 或者你就要整天坐在那邊打坐 在那邊觀想 甚至於這些資料這麼多裡邊 你要如何把它融會貫通 成為你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你有辦法去體會 有辦法去了解 有辦法在內心裡邊來運作 像這一個都是要花很長的時間 要花很大的那一股精力 那種精神在裡面 像這一個就是善品現前 你有辦法很認真很用功 就是不怕辛苦的來-完成這一件工作 所以我們一般說修行本身 就是一件辛苦事 一方面就是要能夠耐得住寂寞 一方面就是要能夠就是-飲食方面要能夠懂得知節量 能夠吃得少 而且身體又能夠照顧得好 再來你又有辦法不跟大家 就是起哄的 完完全全很靜止狀態 的來了解這一些教義教理 像這一個都是蠻辛苦的-一件事情 所以四念處是如此 就是四神足也一樣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都是相同的 都是要很勇猛精進的來用功 這個是它的體性 有關於這個勤勇的那種努力-用功不畏懼辛苦的狀態 我們的經典裡邊有舉出-一些例子來作說明 說什麼 謂若被甲 被甲就如同我們中國古時候的 那些戰士們要出去打戰的時候 外面都要穿那個盔甲 鐵片做的衣服 因為古時候都是用刀劍 刀劍就刺不到我們的身體來 現在都穿著防彈衣 槍彈就是不入身 盔甲它是因為是鐵片做的 是很重的一件衣服 現在我們的所謂的精進努力 就如同被上盔甲一樣 要怎麼樣 就是加行 若加行 若無怯弱 若不退轉 若無喜足 那表非說 你穿上盔甲就如同什麼 就如同在加工用行 本來大家都是這麼用功 有用心的時間 有休息的時間 但是你現在為了要打戰 你就沒有休息時間 那表示說我現在-在精進用功的時候 就是不要想說要休息 工作沒有完成之前-不能夠講休息的 所以我們一般的人 我們說人的特性裡邊 就有一個毅力很堅強 就是能夠耐得住這種辛苦 為達目的 幾天幾夜不休息 幾天幾夜不吃 那都是可以去完成它的 像這一個就是加行 比一般的人更用心 比一般的人更用功 比一般的人更辛勞 為了要達到目標而努力 這個就稱之為加行 再來就是要 就如同無怯弱 打戰的時候不能夠怯弱 打戰怯弱往後跑的話 那就說不定生命就要結束了 所以只能夠往前衝 現在我們的精進用功 就如同軍隊軍人穿上盔甲 往前衝的那一種毅力 就是不怕死的那一種精神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因為 第一個要吃的少 第二個就是要坐得久 那你不要說我坐得太久 我的腳酸了 我的腳麻了 我的身體酸痛了 不可以不可以要起來休息 不能夠這麼說 這個叫做怯弱 那你為了達到目的 為了想要來悟得四念處 悟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的這些內容 你要真正的下功夫 不要害怕 那對道理的體會 你就是能夠一直的往前去了解 或者去融會貫通等等 有關於身體的部分 你也不用害怕它會怎麼樣子 這一個都是在我們的-修行法裡邊 勇猛精進當中不可以有-怯弱退縮 退心 退志的 那樣子的一種心態顯現出來 這個就是我們的精進法 猶如被上盔甲的戰士一樣 只有往前進不能夠後退的 再來若不退轉 就如同不退轉 不退轉當然就是不退心 因為我們在修學佛法裡邊 你如果悟得了這一個-不動地的境界 或者悟得了這種不退轉位了 那你遇到什麼樣子的困難 你都不會退心 那我們一般的人也是相同 自己有理想自己有目標的時候 中間即使再多次的失敗 那你也是會勇猛精進的-往前去努力 一直達到成功為止 所以在發明什麼事 發明新的東西 他都是失敗再失敗 在這個失敗當中 一直的去改進 最後就是成功了 所以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你有失敗 有實際的去做 你才有這個經驗 有經驗你才懂得如何的去修改 那你在修行的過程也是一樣 一步一步的往前修行的時候 難免會有偏差 或錯誤 或者有煩惱性現前 那也是不用害怕 也是一直的往前進 如果有師長引導是最好的 有遇到困難 有遇到煩惱 有遇到不如意 那都可以請教師長 教導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克服它 心態上有些什麼樣子的轉變 也是能夠依止師長來往前 所以在於我們的佛學裡邊 依止師父很重要 教授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 像這一個就是說 自己本身 一直要往前修行的過程當中 即使有遇到困難 都不可以退縮的 不可以退心的 也可以退步的 只能夠往前達到不退轉 或者無喜足 無喜足就是不要太過於高興 我又得到了什麼樣子的境界 或者我得到了-那一方面的神通了 或者我有一方面的 就是證悟了 你如果一高興的話 代表著你的心就是到-這一邊就知足了 到這一邊就知足的話 你的心一起高興 你就不會再進步了 不會再想進步了 所以我們在修學的過程 如果沒有達到究竟解脫位的話 你不要起歡喜心 為什麼 這個只不過是又進了一步而已 真正達到究竟解脫的果位 還是有一段距離 所以我們常常在跟修學禪定的 就是打坐的人說 你如果在定中 在那邊打坐的時候 有看到佛 有看到菩薩 或者有看到天上的天人 或者一些好的境界 像極樂世界 你也不要起歡喜心 因為這個有的時候 有很可能是佛菩薩-來跟你考驗的 但是也有可能是過去生的父母 他們墮到惡道去受苦的時候 也要顯現那個幻象來引導你 墮落地獄墮落三途的 或者我們說天上有魔王 就是說波旬 這個魔王當然也不希望說 我們每一個佛弟子 每一個人都能夠超出三界 脫離他的魔掌 所以魔王波旬他就會-派他的那一些 就是魔兵魔將或者是魔女 就是來擾亂 在擾亂的過程當中 也會有一些幻相 像這一個我們都是要去注意的 所以有看到這種好的境界 我們也不要起歡喜心 但是如果有看到可怕的境界 譬如說認為看到地獄相 看到餓鬼相 看到那一些我們不喜歡看到的 你也不要害怕 這個也一樣的 有可能都是來跟你考驗的 或者我們的過去父母 或者我們的冤親債主 或者魔王來拉住你 不要讓你得到解脫的一個幻相 所以在打坐的過程當中 看到好的也不要起高興 看到不好的也不要害怕 也不要退縮 只有一直的往前求進步 所以在精進法當中就說 若無喜足 就是不要起這個歡喜心滿足感 不可以的 你才能夠一直的往前求進步 是如此義 圓滿成就 善法為業 必須要像這樣子的 要加行 要無懼弱 要得到不退轉 要不要起喜足的這一種心態 你如果能夠如此的話 才能夠真正的圓滿成就 我們的解脫果位 以聲聞乘來說 達到的阿羅漢的境界 以圓覺乘來說 得到了辟支辟的果位 以大乘菩薩行法來說的話 就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了 所以所修的精進完全都是在於-善品善業上面來努力不懈 所以下邊的一個解說就是 精進就是勤勇為它的體性 圓滿成就善法為它的功能作用 所以精進是什麼 以我們的白話來說的話 努力向上的進取心 就是為了這種善法 你要努力不懈 一直的往前來努力用功 往前的來修行 在我們的修行當然說起來 都是要腳踏實地的 一步一步的的來有所體認 有所體悟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我們在佛門裡邊 我們就是盡量的就是要禁語 不要講話 尤其是是非的話 盡量都不要講 無意義的語言也盡量的不要講 大家努力用功 在你的這善法方面 善品業上 好好的來修行 來修持 你的道業才能夠進步 解脫的果位也才能夠有所證得 所以希望每一個人 每天都要很精進 自己規定一個時間來自己用功 最少十五分鐘 自己慢慢的來加 加到自己感覺到我的時間上 我的體力上可以的 每天每天保持不變的用功 希望大家都能夠精進不懈 成為一位精進菩薩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