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21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十一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了解五蘊論的內容 其中最主要的 就是對於五十一個心所法-的認知跟體會 五十一個心所法當中 分為六大類 現在我們就看課文的-第二十三頁 下半段的 也就是屬於第二類的-五別境心所 五別境心所 在於我們的心識活動當中 它並不像五遍行一樣的 就是遍四一切法 就是說能夠遍於三世的時間 能夠遍於一切善惡-無記三性 或者遍於一切心王 遍於一切三界九地的眾生 它沒有這樣子的五遍行 所以唯有對於自己這個心識 它的境界方面 能夠來起活動狀況 所以五別境-就是五個各別的境界 它是不相同的 有關於這個五別境 在課文裡邊有列出來 它就是欲勝解念三摩地慧 它這個境界 有關於欲的它所面對的境界 就是於所樂境為它之所緣 勝解就是對於決定境 念是對於曾習境 三摩地也叫作定 三摩地是對於-所觀境方面的一種認知 智慧也是對於所觀境-的一種了解抉擇體會 但是也可以說 是對於前面四個境界 它都能夠有所揀擇的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 定跟慧它所面對的境界 可以說是相等的相同的 現在就我們的課文裡邊 有關於在《廣五蘊論》 它的原文當中是怎麼來作解說 我們就照這課文的次序上 來跟它作一個了解 第二十三頁的最下面兩行它說 在遍行心所生起時 雖然生起善惡之念 但念而未作 所以若肯當下止息 則業行自消 談到前面的第一大類的-五遍行心所 它雖然是可以遍四一切法 問題是它只是一個動念而已 動念沒有表現在於-我們的身業上 也沒有表現在於我們的語業上 等於還沒有實際的一種活動狀態 也沒有實際的表達出來 所以它叫做念而未作 只是動念而已 所以這個動念既然還沒有表現-在於身業跟語業 它只要這個念頭有所轉 或者念頭有所斷 一切的業行當然-也是沒有表現出來 它就沒有造作善惡 所以這樣子來說 可以說五遍行心所 它只是動念 但是別境心所就不同了 它是必作之心善惡皆然 到了五別境心所的時侯 它已經有所表達了 已經在於它的所觀境上面 已經有所活動 所以它是必做之心 一定會去緣取的 一定會有作用的 對於善它是會起善業 對於惡當然也會起惡業 所以此五心所它是具一切性 對善惡無記它都是相應的 所以它只要在欲的方面 我們一談到欲的話 也有不好的欲 稱之為貪欲 但是在於我們的修行-的過程當中 我們也是要有欲望 要什麼欲望 就是止惡行善 或者超凡入聖 這個都是我們的希望 你如果沒有想要-超凡入聖的希望 你就不會想要修行 也不會想要來了解佛理了 今天你既然想要了解佛理 你就有希望說 我要如何來改變自己 如何的能夠更超越自己 像這一個也就是一種希望 所以善的是如此 惡的的貪欲更是如此 接下來 就是說對於一切地 對於一切地 也就是我們稱之為三界九地 三界九地的眾生也都是相同 對於欲勝解念三摩地慧 也都是一樣是相應的 但是它是所緣的境界來說 而不緣一切境 每一法只有緣它自己的境界 它不會再去緣取別人 像欲他是貪欲也好 是善欲也好 但是它不會去做和這個定-相同的這樣子的一種境界 所以有關於禪定功夫裡邊 須要去觀想的 須要去體悟的 那這個就不是我們的欲心所-它的範圍之內了 或者說對於勝解的部分 它是對決定境 這一法它是決定的-這樣子的認識 不會再悔改 像這樣子的一種決定的-這一種心態 這一種決然而然的 那一種決定欲心所也不會 所以它是不緣一切境 各個有它自己個別的境界 亦非相續 當然也不是一直延續 因為起欲心所的時候 它就只有欲 但是如果這一念心欲心所不起 它是起勝解的 這個心所法的時候 當然欲心所它就不起現行了 再來一樣的 你如果起念心所的話 就是一直都在懷念過去 一直在回想過去 這個時候你的心-也不會起決定性 因為你這個時候不是-對於義理方面的探討 這個時候它這個境界對於-這一個心所法的延續性來說 它不是一直的延續不斷 所以它在五個心所法-各別的境界當中 它都是有斷斷續續的 所以不緣一切境 也非相續的 非心有即有 故無一切時 對於時間性來說 這樣的五遍行心所 它過去現在未來都可以緣取的 但是五別境心所 它並不是如此 不是每一個時間-它都可以起現行 它是非心有即有 不是說八識具足的有情眾生 隨時隨地它都可以起五遍行 不是如此 因為本來五個境界就是不相同 再來 你既然起欲心所的時候 其它的四個心所就不起作用 你在起念心所的時候 其它的心所也不會起作用 所以就是不是一切時的在活動 有所緣境的時候它才有活動的 所以故無一切時 不是一直的延續性的 非與一切心相應 非與一切心相應 代表著五別境心所 它不是說八個心識起作用-的時候它都完全的相應 不完全相應 我們舉一個例子像第七識 第七識這個五別境-它只有別境慧 只有與慧心所相應而已 所以第七識只有與慧心所相應 這樣子來看 它不是五個心所全部都相應的 所以這邊說非與一切心相應 一切心當然指的八個心王 八個心王裡邊是不是-五個別境心所全部相應 並不是的 前六識有相應 這一個第八識完全不相應 第七識只有一個別境慧 就是五別境當中的慧心所-與之相應 那其它的心識就不相應 所以故無一切俱 所以它跟這個五別境心所-跟五遍行它的差別點就是 還有這樣子的就是分別性的 它是可以遍一切性 可以遍三界九地 但是並不緣一切境 也不是時段當中全部都相應 那也不是與八個心王全部相應 並沒有的 所以四個遍四一切 它是只有跟兩個相符合而已 那這一個是在說明五別境之與-五遍行它的不同點在那裡 在是四個條件當中-只有與兩個條件相應 有兩個條件是不相應的 下邊就是談到《大乘廣五蘊論》 在論典裡邊的原文 它是怎麼寫的 它的原文的本文是說云何欲 什麼叫做欲 謂於可愛樂事希望為性 這一個欲心所 它最主要的所緣境界 就是我感覺到它很可愛的 我喜歡的 我高興的 我想要擁有的 這個就是它所追求的對象 所以它的體性就是希望 我想要 我想要得到 我想要擁有 像這一個就是它的體性了 什麼是愛樂事 我們認為可愛的 我們認為喜歡的 我們認為我想要擁有的 那是什麼 這邊講所謂可愛見聞等事 見聞等事 見當然就是看到 聞就聽到了 代表著五欲境界 也就說五識所面對的五欲境界 你認為與自己相應的 認為自己擁有的時候-會覺得很高興的 這一個五欲的境界色聲香味觸 你就一直的想要擁有它 希望得 到它 所以像這一個是願樂希求之義 所以有關於這個欲望我們就是-一種心態上很希望得到它 很希望就是擁有它這一個 但是這樣子的一個欲望 如果從善的方面來說的話 這邊講能與精進所依為業 能夠促使我們去精進 所以變成欲望就是精進之所依 等於代表著 你為了要達到目標 可以夜以繼日的去努力 去用功 去實踐 以這一方面來說的話 當然就符合我們佛教裡邊的 為了想要超凡入勝 為了想要離苦得樂 想要得到究竟解脫的時候 我們講修行是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雖然在部派佛教裡邊 談到修行 尤其是我們的大乘佛法-一定要講到成佛的境界 凡夫到成佛要多久 三大阿僧祇劫 或九大阿僧祇劫 或無量無數的阿僧祇劫-都有可能 這樣子的來修行 這一個你如果沒有精進的話 你是達不到目標的 就我們日常生活裡邊來說 也是如此 學生讀書用功 為了要考試 為了要升學 為了要達到就是升級的 這樣子的就是金榜提名 那也是要用功 這個用功的目標在那裡 就是希望進到更好的學校 所以他不睡覺可以 不吃也可以 不去玩也可以 為什麼 就只是用功 就是從善的方面來說就是精進 所以修行法是如此 社會的一般法也是一樣 讀書是如此 工作也是如此 為了我們的事業能夠發達-也是如此 或者為了賺錢也是如此 加班再加班 不怕勞累 或者為了我們的公司-能夠更進步 設計再設計 也是夜以繼日不間斷的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以精進-為所依的一個功能作用 善的是如此 惡的當然也是一樣 因為你希望得到它 希望得到它 你也會想盡辦法 想盡辦法的過程裡邊 當然你也會花很長的時間 跟體力跟精力去策劃 去運作 社會上裡邊的種種的壞事情 綁票的也是如此 搶銀行的也是如此 乃至於一般的偷盜法也是如此 都是不怕勞累 所以我們這樣子來看 這個欲望 在貪欲性的部分來說 也就是說與不善法相應的部分-來說是如此的努力 希望乃至於不計辛勞 但是我們是學佛弟子 當然希望最高的目標-就是能夠成為大菩薩 最高的目標就是能夠成為-佛陀的境界 一樣的無上的這一個-佛道誓願成 這個過程我們要如何的-來修四諦法門 來修三十七道品的這些法門 或者來修緣起法 來修六度萬行 像這一些都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精進來用功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就是說 你如果感覺到有興起的 想要學到的 或者想要得到的 你就會勤勞不息 你就會很用功 三天三夜不睡覺都沒問題 像這一個都是以希望能夠-很快很快的達到我的目標 所以在說一切有部 它就根據佛陀所說的經文 就有一句話說 一切法欲為根本 想要成就的一切法 當然成就的一切法 就是小乘來說 現在的修行 以聲聞乘法門 能夠得到阿羅漢果 以緣覺乘的法門 以後能夠得到辟支佛果 或者以菩薩道的修行法 希望能夠得到成佛的境界 因為像這一些 都是要以這個欲 希望 來作為我們的一個根本-一個基礎 所以世間的任何一法的成就 當然沒有不是靠這個欲 這個心所法的一種推動 能夠讓我們引生一股力量 來好好的學習或者運作 對於五欲的貪求是如此 就是我們一般的 一般的 我們一般也有到說 譬如想要獲得什麼 受用欲 想要獲得受用欲 我想要受用 你想要受用的話 你當然想要得到它 譬如說我想要有一部車子 有車子能夠上班方便 或者出去旅遊方便 或者送貨也方便 所要有這種車子來作為-自己所受用的一個工具 你就想說我要快點存錢-來買一部車子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受用欲 或者現在跟人家租房子 租金也是很貴 經常的要搬家也是很麻煩 我也想要買一間房子 這個時候 你有這樣的欲望 希望有自己的家 希望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住 能夠安安穩穩的住下來 那你就會很用心的來存錢 像有這樣狀態裡邊 我們都能夠感受的到 學業是如此 工作是如此 那一方面都是一樣的 或者我們一般也有一種叫做 就是貯藏欲 貯藏就是存的意思 我們就是政府也是鼓勵大家-要多存錢 尤其以往就是說希望大家-有一種儲蓄的那一種好習慣 不要賺多少就花多少 有多少就花多少 我們都要有後顧之憂 人不能夠說一輩子都是-這麼平順 要有後顧之憂 就是說一定要-在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 在現在事業順利的時候 我們也要把錢存起來 有這樣子的存錢 往後如果那一方面正好-不如意的時候 那還有那麼一點點的積蓄 或者年紀大了 正好有什麼病 須要看更好的醫生 或者吃更好的藥的時候 你也才有這個醫藥費 現在雖然說政府裡邊 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一個自己的卡片 像這IC卡 但是你有很多很多的藥 都還是要自費 像這一個雖然你有這個卡片-可以去看病 好像感覺到說不用錢 但是平常你還是要繳費 還是要錢 甚至於有的大病 甚至於有一些叫做長期的病 有的時候還是要自費的 所以存錢這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要養成的一個好習慣 大人是如此 小孩子也是一樣 所以在國小的學校裡邊 也鼓勵小朋友能夠-將父母親給我們的零用錢 把它給儲存起來 以後自己要用 或者要買書 或者要留學 就是有自己的一筆基金 像這個貯藏欲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 從小要培養起來的 那還有一種比較差勁一點的 就是稱之為消費欲 現在所有的百貨公司大賣場 他們都要鼓勵消費者-能夠大量的來採購 所以都有一些折價 或者優惠 或者集點 等等的那種促銷法 構成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一種想要去買東西的欲望 這個才稱之為消費欲 這種消費欲 當然平常我們須要吃 我們須要用 當然要去消費 就到這個百貨公司 或者賣場裡邊 或者一般的雜貨店買東西 這個是一定的 生活上所須 但是因為現在的經濟起飛 大家可以說身邊多多少少-都有點儲蓄 再加上一些花招很多的 一些推銷方式 很多的小孩子可以說 沒有這種經濟的這種 自己如何的來規劃的-那一種用心 所以身邊只要有錢 或者情緒不好 或者就是心血來潮 或者看到廣告 那你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就大量的採購回來 用不用得到 那是另當別論 所以現在如果看到有很多的 舊衣回收的桶子裡面 我們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很多的舊衣回收-都是非常好的衣服 但是因為過去大量的採購之後 就是穿個三五遍 或者因為退了流行 這樣子就不穿了 所以都把它塞到那個舊衣服的-回收的桶子裡面去 經常塞得滿滿的 有的人一拿出來就是一大包 看一看 其實衣服都還蠻不錯 這個重點是出在這個消費欲 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人 也是很想要去表達自己個性-的一種方式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欲望本身 就是五欲的追求 也就是我們這邊所談的 可愛見聞等事方面的一種期望 希望想要得到 有關於它的解釋 下面有簡短的一種說明 於可愛樂事 希望為性 精進所依為業 這一段就是把它的體性跟作用 再把它給提示出來 讓我們更能夠清楚的來掌握 欲望的體性就是希望為性 它的作用就是能夠鼓勵我們 起一種精進 由於有欲才能夠使人-依他自己的興趣 去作他所要作的事情 每一個人的興趣不同 因為他有這樣子的一個欲望 所以就會針對的-他的興趣方面去努力 所以我們世間上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 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個人就他那一行業 就他的那一方面的興趣 你只要用心的去跟它努力 去學習 甚至於往後可以運用出來 甚至於可以跟它發揚光大的話 每一種它都可以成為一個-遠大的目標 都可以讓你成功的 所以像這一個在我們的一般的-稱之為三百六十五行裡邊 可以說每一行每一行-都有他的成功的一片天 雖然學生在求學的過程當中 都要追求比較熱門的那個學科 當醫生很吃香的時候 大家都要去學醫 都要考醫學院 但是感覺到它的壓力-很重的時候 又有很多人就退心了 當老師很好 所以我們的這個師範學校 師範大學也是很多人去讀 但是現在有很多的畢業生 反而不敢當老師了 因為教學生的壓力也是很大 那服務了幾年之後又不敢做了 這一個都是追求 追求那個時毛的學科 追求熱門的學科 但是符不符合自己的興趣 很難說 所以就我碰到的一位 就是特教老師 說起來教特教的 這種學生可以說是最辛苦的 一方面他的學習的能力-也比較慢 隨時隨地就要陪伴著他 來引導他 所以他還在當學生的時候 就問他 你為什麼要去當 要去學這個特教班的 他說特教班的 就是學生本來就比一般的-正常的學生 就是我們比較來看-當然是更讓我們憐愍他 我們一定也要以慈悲心-來教導他 這一個課程本來所學的-也是要更廣泛一點 尤其還有從心理學方面下功夫 那可以學得很多 出來之後當老師 當然為了要陪伴他 為了要引導他 自己本身須要去用腦筋去思考 那些教導的法門 那些方法也要想的很多 甚至於晚上回來都還要-自己去想一些教具 就是一些教學的工具 連教學都要自己想方法來做 自己想方法來設計 來親手來做成一個形狀 那明天帶到學校去的時候 為這個特教班的學生 給他們一種刺激 給他們一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像這一個一定要自己本身-有興趣才可以 如果說父母親逼著他-你去教特教班的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學起來是很辛苦的 因為他是比正常的一般學生 還要難教 還要用心的去教 回到家裡邊 還要想出很多很多的方式 跟做出很多的教具出來 不能夠說一回家就休息的 所以像這種狀況-一定要自己有興趣 別人的鼓勵那只是一部分而已 真正的決定性還是在自己 所以是自己答應的 是自己想要的 再怎麼苦都有辦法去承受 但是如果我們講的-都會講一句笑話 說你為什麼要讀書 媽媽叫我讀的 爸爸逼我來讀的 這樣子的讀書就很痛苦了 就很辛苦了 不是發出於自己的意願 當然小孩子是義務教育 我們國家就是要栽培他 慢慢的就是要鼓勵他 讓他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 能夠障礙力少一點 這個時候當然就家教很重要 家庭的教育 到學校裡邊家長跟師長 能夠互相的配合 過去就都是有什麼 就是 就稱之為母姊會 後來就開始有親子會 那現在已經更不同了 每一個人都有手機 隨時隨地孩子有問題 馬上打電話問老師 學校的老師看到學生有問題 馬上就可以打電話問家長 現在的手機更方便了 不像過去要開母姊會的時候 家長才敢跟老師見面 對老師的那種尊重尊敬 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 所以也是很嚴肅的 沒有母姊會就不敢見到老師 也是個人忙個人的農務 現在已經不同了 所以要學習什麼 都要從自內心引發興趣 小孩子就是需要大人-從旁來協助他 讓這個孩子的個性-能夠就是很正常的 甚至於能夠以他的特性-來跟他幫忙 讓他在那一方面能夠有所發展 所以以前都是熱門的學科-來學習 現在已經不是了 現在都是以自己的興趣為主 配合我們的教育 不管說是升學的教育也好 或者是工商的教育也好 那都是可以好好發揮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 就是依他自己的興趣 去做他所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那什麼事情都是可以 三百六十五行 行行都可以出狀元的 都是可以有成就的一天 這一個如果我們現在 在從學佛的立場裡邊來說的話 從我們的佛理方面-來跟它加強的話 譬如說 我們在講到三十七道品 講到三十七道品的時候 就會談到四念處 也就是四念處觀 這個觀當然就是配合我們的-三摩地我們的慧來了解 第二大類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 正勤當然就是用功 斷惡修善的部分 每一個都要很用心的來學 第三大類就是四神足 四神足的第一個就是欲神足 這個神足我們剛剛看到-這個字面的時候 我們都會把它聯想到-五通裡面的天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神足通 還有就是我們所謂的-在這個神足通裡面 你一講到神足是不是神足通 不對的 五通裡邊的神足通 代表著他能夠很快速的 到達目的地 他的腳很快速 不可以思議的那種快叫神 所以在修這個五神通 天上的天人也好 或者中陰身的 人剛往生後的中陰身也好 或者一類的鬼類眾生也好 他們如果想要到什麼地方去 他就可以馬上到那個地方 這個叫做神足通 所以我們在對於往生的親人 我們就說往生的親人-還沒有正式投胎之前的中陰身 他當然都還是在這個家裡的-附近在那邊遊蕩 但是有的時候他也會-到處的去雲遊 所以我們在誦經的時候-都會有這個麼一個習慣性 就是說一定要覺把他給請回來 現在我們有師父要誦經了 請你快點回來 不管你是雲遊到-那一個地方去了 他只要聽到我們在叫你的聲音 你就快點回來 回來到這個地方 聽師父誦經 聽師父講經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他就是有神足通 天上的天人飛來飛去的 想到到什麼地方去都是可以的 就像我們的阿含經裡邊 也有談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他們也是一樣 每天清晨的時候 就是用他們的衣角 配著天上掉下來的香花 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佛 回來還可以來得及吃飯 那表示說他的速度之快 要到東方去供佛 要到西方去供佛 要到那一個上方下方去供佛 都是很快速的 供了佛之後還可以回來用餐的 所以這一個神足通 是代表他的腳的速度很快 想要到那裡去 就馬上可以到那裡 但是四神足這個神足-不是講這個神通 而是講你的禪定功夫 就是說你的精神很飽滿 或者你的定力很殊勝 這個叫做神足 所以我們在打坐的時候 能夠得到輕安 能夠提起精神來 觀想我們的佛理 所以四神足其實說起來 就是四種禪定 第一個就是欲神足 欲望 這個欲望的欲神足 就代表著說你有希望要得到-那樣子的一個境界 希望要得到 那你在希望得到境界的時候 你所起的心念 其實就是很專一的 是不是 用功讀書的學生也是很專一 所以都一直在提醒大家 你家裡邊有孩子在讀書的時候 儘量講話小聲一點 走路小聲一點 就是要看電視 能夠不看是最好 要看電視的話聲音的聲量 也要小一點 不要打擾到他的用功 因為外面的雜聲-是會障礙到他用心的 所以我們這個欲神足最主要的 也是說你的內心能夠專一的 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的 那樣子的一種狀態 或者我們剛才所談到的 有關於這個四正勤也是如此 所以這個欲 已經和剛才所說的見聞等事-的五欲已經是不一樣了 這個是完全是配合-我們的修行來說的 那也就是對於佛理的了解 探討跟禪定的相應 智慧的抉擇等等 所以這個和修行有關係的 和佛門這個義理有關係的 我們就稱之為善法欲 追求善法的那一種欲望 想要得到究竟解脫的 那樣子的一種希望 所以稱之為善法欲 不善欲 也就是不好的欲望 也就是對我們五欲的-追求的部分 當然佛陀是一直要呵斥的 希望每一個眾都能夠知足 才能夠常樂 如果欲望太過於多 欲望太過於深的話 那煩惱會更多 像這一個我們在經典裡邊 就是經常的可以看得到 對於色境不可以貪求 聲境不可以貪求 像這一個都算 但是對於這個善法欲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以缺少 我們總是要有一個目標 要有一個希望 那你活在世間也才有意義 整天就是像遊魂一樣的 沒有目標沒有希望 不想學 那這個活在人間 也沒有什麼這個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生而為人 在佛學的因果法裡邊來說 是很不容易的 一定要持五戒 一定要修十善 才能夠保有人的這個生命體 人身也才能夠就是有天身 現在我們能夠成為人 我們這一輩子的光陰 可以說要好好的去掌握它 對於自己來說 多充實 對於利他來說 多幫助他人 所以自己如果感覺到-太過於無聊 沒有事情的話 那也可以第一步先去當義工 現在當義工的機會-可以說是越來越普遍了 所以不管是寺院裡邊的-義工也好 或者到醫院 到慈善機構裡邊去當義工也好 最低限度你還可以幫助他人 所以這一個欲心所 就是希望為它的體性 能夠努力精進往前的 這樣子的一種精神 是它的一種作用 第二個心所法就是勝解 我們的本來 也就是論典裡邊的原文 他就說 云何勝解 謂於決定境 如所了知 印可為性 勝解的體性就是如實的了知 也就是說對於境界-決定性的了解 這種決定性的了解 不容改變 有人跟你說你的錯誤了 他不容易改變 他因為對它確確實實-徹徹底底的對它有所認識 所以於決定境它是如所了知 這個法是如此 他是這樣子去認識它的 既然如此 所以它的體性就是印可 就是完完全全的能夠接受它 體悟它 了解它 甚至於決定性的就是-這樣子的來 對於這個法不容改變的 那一種體認 既然是如此 什麼叫做決定境 謂於五蘊等 如日親說 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 想如陽炎 行如芭蕉 識如幻境 就是說他對於-他所看到的一切法 我們現在舉例子 最好了解的就是-我們這個五蘊身 我們這個身體 如我們這個身體一樣的 看的清清楚楚 怎麼清楚 就如同太陽跟我們照射的時候 都沒有遮蔽到的 完完全全清清楚楚的來認識它 來了解它 像這一個樣子的明明白白的-了解裡邊 他舉一個例子 舉什麼例子 因為我們都說五蘊-它是因緣和合的 五蘊是不真實的 五蘊是多種因緣所構合而成 那我們對這個五蘊 如何的來認識它 他舉的例子 色如聚沫 說色蘊就如同聚沫一樣 沫就是水泡 所以說如果下雨的時候 或者我們在沖水的時候 地上就會起水泡 或水桶裡邊 就會起水泡 我們的色蘊它是十一種色法-所組合而成的 它是不真實性的 不真實性的程度 就猶如水泡一樣 雖然它聚集了很多 但是一下子就沒有了 一下子就消失掉了 所以我們這個色法-有沒有真實性 沒有 隨時就破滅掉 受如水泡 剛才的那個沫是非常小的水泡 現在的這個受所舉的水泡 是比較大的 比較大的水泡 像我們很多小孩子都會吹那個 肥皂粉的那種泡泡沫 他吹起來可以吹得很大 像這個這種水泡說起來-就是比較大一點 形容什麼 再小的水泡是馬上消失掉 就是再大的水泡也是一樣 馬上消失掉 就是我們的感受 我們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真不真實 也是不真實的 雖然你高興了好幾天 或者痛苦了好幾天 可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但是時間一過了 照樣還是消失 沒有它的真實性 所以受就如同這個水泡 想如陽炎 我們的想 你的這一種思考 想如陽炎 陽炎是什麼 陽炎就是幻化的 就是說在沙漠地區 太陽很強烈的時候 我們在這個沙漠區域裡邊 往前面看 會感覺到說 前面好像有那一種大房子 好像有那個村莊 可以看到房子 可以看到村莊 可以看到很多的樹木 這個是因為陽光照在-射在沙漠地帶 非常乾燥的氣候裡邊 所反射出來的一種幻景 我們住在台灣的人 沒有去過沙漠地帶-當然會想不出來這種狀態 但是如果說我們中國北方 或者現在旅遊點可以說 可以到絲路去的人 差不多也會有這種感覺 那在我們台灣可舉的例子裡邊 就像什麼 差不多如果有開車經驗的人 夏天在開車泊油路上 前面都沒有車子的時候 你會看到前面不會的地方 好像地上都是濕濕的 但是到那邊一看的話 地還是乾的 再往前面看那個地-好像是濕濕的 在這泊油路上就有這種感覺 這個也是什麼 也是在夏天的時候 太陽很強烈的時候 會出來的一種幻象 像這一個都是表示說 不真實的意思 行如芭蕉 芭蕉就是香蕉的梗 香蕉樹的梗 香蕉樹的梗 我們如果一層一層-把它剝開的話 也是沒有一個很堅硬的心 沒有 剝到最後什麼都沒有 還是空的 或者我們台灣就是有竹筍 你在剝這個竹筍殼的時候 那個竹筍殼剝到最後 也是沒有一個特別堅硬的 一樣剝到最後還是空的 像這一個都表示說 是虛而不真實的意思 心識也是一樣如幻境 像我們的思考 我們的心法 是剎那剎那生滅之中 這一剎那引生了某一種的想法 或者某一種的觀念 或者你的心識裡邊-馬上就起了一個心念 一個念頭 但是馬上就又可以消失了 前面跟後面 可以在一剎那之間 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 一般人都還是有的 現在正在生氣 正在罵人的時候 突然間一回頭 看到自己的師長 或看到自己最好朋友 正好要來找你 你是不是能夠馬上會轉過來-變成高興了 或者現在正在高興談的正好 正在法喜充滿的時候 非常高興的時候 突然之間聽到旁邊砰一聲 什麼東西打破了 是你最喜愛的東西 被旁邊的一個人打破了 你是不是心態上馬上又轉了 變成煩惱心態了 一剎那之間而已 所以我們的心識的變化轉換 也是如同幻境一樣的 是不真實的 所以我們這個五蘊身 從外在看得到的色蘊 一直到我們最內在的八個心王 都是一樣 舉出的我們世間法裡邊 看得到想得到的 這種例子來讓我們了解 一切都是不真實的 所以這種一切都是不真實的 如是決定 或如諸法所住自相 所以我們就會如實的來認識它 決定性的來認識它 就如同每一法每一法它本身-就是具有這樣子不真實的 剎那生滅的這樣子的一種體性 所以我們如此能夠來了解 什麼叫勝解 對境界的決定認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