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20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二十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了解五蘊當中的行蘊 主要的是兩大類 第一大類就是相應心所法 本來有五十一個 扣掉受心所跟想心所 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就是有四十九個心相應行法 另外第二大類就是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現在課文裡邊的第二十三頁 有關於遍行心所的了解 遍行心所之所以叫做遍行 主要的是這五種法 在所有的心識起活動-的狀態之下 它一定會起作用的 叫做遍一切心王 再來就是在於善性惡性無記性-的狀態之下 這五個心所法-也一定會起作用的 乃至於在於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段當中 你只要那一個時段起認識活動 它也一定會起的 第四個就是說在三界九地內 所有的有情生命 那一個有情起活動的話 是我們欲界的眾生 或者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只要有這麼一個動念的話 這五個遍行心所-也一定會起作用 所以遍一切心識 遍一切性 遍一切時 還有遍一切地 總共我們就稱之為-遍四一切的遍行心所 第一個就是觸 必須要根境識三和合的-這個當下來認識境界 來了知境界 往後的功能作用就會引生-我們的情緒反應 就是會有苦受會有樂受 第二種就是作意心所 作意心所重要的體性就是說 緣取的境界之後 你會引生領悟的了知作用 所以令心發悟為性 這一個最重要的 就是說我們一般所謂的 你在做什麼事情都是要作意 你在做什麼事情都是要留心 要留意 要去注意它 像這種狀態 就是我們平常的走路也要注意 才不會跌倒了 講話要注意不會講錯了 乃至於在處理什麼事情-就是要注意 才聽得懂才會做得對 所以這個作意心所-在於我們舉心動念之下 在於我們所有的活動之中 那都是一定要有的 所以平常的一些-日常生活的工作上 也都是要注意 注意聽注意學習 注意表達出來表現出來 有關於這一個作意心所 根據唯識學的立場來說 它在這個就是說 所顯現出來的功能上來說 它也分為兩個時段 一個是從現行的位次來說的 什麼叫做現行位次 就是正在緣取的當下 我現在正在看 我現在正在聽 我現在正在處理工作 這個正在處理的情況 是我們日常生活本來-就必須要這麼做的 就像我在擦地板 或者我在擦桌子 或者我在就是整理東西 這個就是我們本來-就是要處理的 日常生活的行為 現在我現在這個時段就是要來-整理這些東西 已經是心識本身來講的話 它已經引發功能 就是我們所謂的 日常生活的習性上 這個時候就是要-做這個工作了 這個時候就是要注意 在搬東西的時候就是要注意 不要讓它摔下來 不要讓它就是去摔傷了 或者自己本身走路-不要被東西給壓到了 這個時候就是屬於現行位 這心識已經引發功能了 這個時段我就是要來看電視-來聽佛學 這時候你的耳根 你的眼根 乃至於你的身根 已經都有這麼一種心理準備 我要來開電視 我要來聽課程 這個時候你就開始有一種感覺-說我要注意了 我要專心了 平常我們一般人說 晚上睡覺會失眠 那就表示說要睡覺之前 你就是沒有陪養-要睡覺的那種心態 就是說你自己本身要睡覺了 比如要換睡衣也好 要再去做睡前的刷牙也好 或者要舖棉被也好 這些動作就是在提醒自己 我們已經要準備睡覺了 你如果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時間到我要做什麼了 再來就是睡眠的話 這個時候你的睡眠 我就是要睡覺了 精神就能夠處於想要睡覺-的這種狀態之中 這個就是屬於現行位上的 但是你沒有 你沒有 你現在做了很粗重的工作 或是做了很勞累的工作 一下子就躺在床上說-我要睡覺了 內心裡邊根本就沒有心理準備 沒有想說要睡覺的準備 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 像這一個我們就是會說 它就是沒有這種事先的 這種預備工作 預備的心態 這個就名之為現行位上 你要引發一種注意 引發這種專心 第二種就是在種子位上 你所引起的這個作意心所 什麼是種子位上 種子位當然表示說-還沒有引發功能 還是潛藏在心識當中 現在我們在還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之前 你先來有所注意 你先來有所警覺 這一個 往後不一定會發生什麼問題 但是你的內心裡邊 卻在這個時段當中 有這種警覺性 這個就稱之為種子位上的-一種作意心所 現在我們就是舉一般-比較好了解例子 就譬如說 晚上在睡覺的時候 小偷進來了 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偷進來了 你聽到怎麼某某地方 怎麼有開抽屜的聲音 或者有開門的聲音 或有拿東西的聲音 小偷他是已經進來了 在偷東西的時候 你起一種警覺性 你去注意它 之後你才有辦法起來抓小偷 這個小偷已經進來 搜尋東西的情況之下 而他的動作讓我們去警覺性的 這個叫做現行位 另外第二種就是種子位 就是到了明天 明天要睡覺的時候 你當然會想說 今天會不會又有小偷進來了 其實沒有小偷 但是你就在內心裡邊很緊張 或者就是說很注意 小偷晚上會不會再進來 這個時候你晚上在睡覺的時候 就是要很小心 就是那個警覺性-就要特別的強烈 或者說我們這個附近有遭小偷 你卻想說前幾天 某某地方的人遭小偷 前幾天某某的隔壁遭小偷 今天會不會到我們這邊來 這個時候你就要很注意了 晚上睡覺你就要特別的警覺 這個叫做種子位上-的一種作意心所 根本就沒有 但是你卻已經有-這種作意的這種心態 像這一個我們就說明 作意心所 有現行位上的作意心所 也有種子位上的作意心所 很多的事情我們都會說 太過於不注意 太過於不小心 就會做錯 就會聽不懂 就會做壞了 甚至於失敗了 這個就是說在處理事物上 你就是不夠注意 不夠作意 代表著你的作意心所 就是沒有促使它引發功能 所以我們平常不管在學習什麼 在做什麼 以自己為出發點來做的 或者以他人來指導我們的 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引發-注意的這種心態 所以平常我們有的時候-在聽老師講課 或者有的時候在聽師長-或是家長在教我們 你要去那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 你如果心沒有很專心的-在聽的話 眼睛還是咕咕嚕嚕的到處轉 看看這邊看看那邊 就不專心了 就是不作意 這個時候你聽什麼都聽不清楚 當然等一下再去做的話 一定會做不對 說不定就是被罵 或者就是有你的苦頭可以吃了 所以在聽話 在真正的有一種實踐的-那種行為動作之下 就是隨時隨地都要-讓自己的心性引發警覺性 注意聽 注意看 注意做 必然的就不會失敗 或者有錯誤了 第三種 就稱之為思 我們中間的受跟想 因為在前面已經談過了 所以現在就講第五個的思 根據論文的本文裡邊所說的 云何思 謂於功德過失以及俱非 令心造作 意業為性 思的體性是什麼 思的體性就是說 會讓你所造作的功德 就是善的 或者你所做的過失 就是錯誤的 或者是惡的不好的 還有俱非 就是非善非惡 非功德也非過失 那就是它本身 就是說對於我們四周圍的人 沒有什麼樣子的 好處與壞處 就是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就稱之為無記 我們的內心裡邊在做善在做惡 或者起無記心的時候 令心造作意業為性 會讓我們的心想要去造作 想要去造作就想要去表現 想要去動作 想要去把它給做出來 或者給它給表現出來 這一個稱之為造作 我們會讓我們的心想要去造作 就是說我們的心想要造作 一造作就變成表現於身業上 或表現於語業上的 會令心想要去造作的 當然就是已經登臨於接近於 想要表現於身業跟語業之前 這一個體性上 它就是意業為性 說我們的意業配合前五識 你想要在身業在語業上面-有所表達 此性若有 識攀緣用 就是說 如果這個體性上 能夠好好的去發揮 能夠引生它的功能作用的話 此性若有 這個體性上如果有所表達的話 心識就會攀緣用 攀緣就是去認識境界 我現在耳識來看東看西 或者看紅的看白的-看硬的看軟的 這個叫做攀緣 這個看那個看 耳朵聽聲音 也要聽他的 也要聽他的 也要聽他的 一下子這邊要聽那邊也要聽 或者鼻子聞到什麼味道 像在大寮裡邊 就是在廚房裡面 你一下子聞到的是青菜味 一下子聞到的是香菇味 一下子聞到的是臭豆腐味 就會一直想要去聞取它 這個時候就稱之為攀緣 所以攀緣的意思 就是心認識外境的這種狀態 我們就稱之為攀緣 想要去了解它 想要去認識它 想要去知道它 想要去嚐試它 這個心識稱之為攀緣心 是心識在認識 心識有這種了別作用 所以是心識來攀緣外在的境界 境界就被我們的心識-所緣起的對象 這一個時候即現在前 就是心識攀緣外境的話 外境的種種 我們就會想要去認知它 甚至於想要去表現它 所以就會現在前 就在你的內心裡邊 馬上顯現出這些 你想要去了解的 或是你想要去現的 內心裡邊就有這麼一個-藍圖出來 猶如磁石引鐵令動 所以我們的這個心識 就是這個思心所 它的這種造作的這種心態 就如同一種會吸鐵的 有磁性的 會吸的這個磁 它磁石就會 這個磁石走動的時候 那個鐵就跟著動 它向東它就跟著它向東 向西它就跟著它向西 所以我們的思心所-如果一起動的話 我們的作意它就很想要表現了 所以思心所猶如磁石 意業就猶如這個鐵 它就是跟著它動 這個動的時候 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為業 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 它是三性同時都是相應的 也就是說在善心的心念的時候 當然我們的第六意識 是這樣子在引發功能 那也就是說我們的意業 在起心識活動狀態的時候 也有善的 也有惡的 也要無記的 所以這個鐵在動會向東會向西 就是說我們的意業 它會向善會向惡 這樣子的一種說明 所以內心裡邊的這種動機 就是思心所 表達於外的那就是意業 意業因為跟三性相應 所以有時候會作善 有時候會作惡 當然有時候就是無記 你的動作也不會妨害到-他什麼人 你講的話也是沒有特殊的 鼓勵他人的功能 或者特別的損傷他人的 這種意思也是有的 這思心所下面還有一段-比較詳細的解說 就是說明令心造作意業為性 就是說你這個心是什麼心 令心造作這個心 這個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識 就是說這個思心所它的體性 就會讓我們的第六意識 來想要去表達 想要去造作 想要起活動 所以它的功能就是意業 推動我們的意業 推動意業的話 它當然表現出來的 真正的造作的一種行為-就是身業跟語業 這個中間它就會有-善不善無記心為它的功能 做出來之後說不定就是善的 做出來之後說不定-就是不善的惡法 或者就是無記性的 思是有情的意志作用 當面對客觀的境界 引生主觀的內心 使心於客觀的境界上 有運轉造作的功用 重點就是說 我們的能緣心 也就是我們的內心-本身的意志活動 因為前面有談到了 因為有觸你就會有情緒 有情緒自然的 你就會有意志 你就會很想要我要來表達 我要來說明 或者我要來做 說明跟做這個就是語業跟身業 這個都是已經表達出來的-造作行為 現在它是讓心趨向於這個造作 能令心造作 所以這一個思心所它本身 我們的意志作用-在對著境界的時候 我們的主觀的內心 它就會開始運轉 開始運轉了之後 接著會有所表達的 所以思不但能令心動 也能夠令其餘的心所法 發生活動作用 那也就是說 不只是會讓心王能動 像意識第六意識也是心王 不只是會讓第六意識的心王-引發活動 就是其它的心所法 也要靠這個思心所來觸動它 來推動它 所以我們說思心所 它是造作為它的體性 但是也是我們一切行為的 內在動力 內在的一種推動的那一股力量 可說他是諸心心所生起-動能的原動力 思心所 心心所法 第一個的心是指的心王 第二個的就是指的心所 所以我們合在一起講 叫做心心所法 講的八個心王 還有其它的心所 它們之所以會引發這種造作 的這種動能 也就是原動力 就是要靠這個思心所 所以由這個原動力的推動 對於所認識的善的境界也好 惡的境界也好 你就會造作種種種種的業力 是善的業力 是惡的業力 像這一個完全可以說-都是思心所的一種功用 我們一講到思心所 也就是前面有談到了 它是一種意志 有情的意志作用 就是說你想要表現的 那一股內在的能力 這個意志活動 我們的論典邊就有談到說-它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考慮應做不應做-的這個審慮思 審慮思就是說 我們在觸到境界之後 或者眼耳鼻舌身 聽了看了之後 你想要去表達 去表達之前 你必然有一個審慮思 什麼意思 你就會想我底要不要做 我做了之後-對我自己有沒有利益 所以這個過程是很微細的 而且也可以說是很快速的 我底要不要做 好了 地上有紙屑 你到底要不要彎下身去-把紙屑給它揀起來 很多人都不想要 為什麼 有損我的身分 所以紙屑在那邊 後面有跟的人-由後面的人去揀就好了我不要揀 如果第一個是這麼想 當然第個也這麼想 前面都不揀了當然我也不要揀 留給第三個去揀好了 那個紙屑就永遠存在在地上 髒的東西就是在那個地方 但是你如果第一個有想到 我來跟它揀一下 讓我們這條路乾淨一點 那你彎下腰把它揀起來 丟到垃圾桶裡面去的話 我們這條路就很乾淨了 第二個人走過來的時候 我們這個環境很優美很整潔 優美跟整潔從那裡來 因為有第一個把它先揀起來 他不認為我有什麼身分 有損我的身分 不會 像現在的日本人他們自古以來 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都以掃廁所為最大的一種 勉勵自己 或者就是讓自己有一個學習-的一個空間裡邊 最大的一個工作 連學校的校長都爭著洗廁所 連工公司的總經理-都爭著洗廁所 甚至搶著洗廁所 本來廁所是最髒的 但是日本人的一種精神 就是說 你如果有辦法彎下腰-來洗廁所的話 而且把洗廁所當做一種-自己的工作的話 你以後處理什麼事情-就不會有太大的抉擇性 好的工作你當然要認真的去做 不好的工作你有這個因緣 能夠碰觸到能夠去學習的話 那你也是要去做 所以現在一般的所了解的 日本的學校裡邊都要鼓勵學生 把洗廁所當作一種-很光榮的事情 路邊揀紙屑路邊揀垃圾 古時候的人所講的一種笑話 路邊要揀香蕉皮 不要讓後面的人因自己本身的-這種小動作沒有去做好 後邊的人跌倒 後邊的人對我們這個環境 就是有一種扣分的那一種觀念 那一種想法 這個都是我們自己本身-想不想要去做 一個很快速的一種抉擇 平常也一樣 在路邊裡邊 或者我們的家裡邊 或者我們的一個-團體活動空間也一樣 會有一張椅子 會有一個就是木棍丟在路邊 你是要把它跨過去就算了 還是把它到挪旁邊去 讓以後的人走路比較不會跌倒 那你怎麼會知道說你的後面-的人走路的是那一個人 是小孩子是健康的人沒問題 如果是一個拿拐杖的-是一個老人家 是一個生病的人 他有沒有辦法跨過去 不曉得 所以你這麼一個彎腰 這麼一個小動作 說不定你就可以幫助後面的人 能夠不受到障礙 這個前面所講的 你要考慮應做不應做 我到底要不要做 我到底要不要去做這一個工作 那你腦筋有的時候 你有的時候-你可以考慮三天三夜 為什麼 因為你要去應徵 你要去應徵的話 我到底要不要去應徵 應徵了之後我的工作量-會不會太多 會不會太大 會不會太難做 會不會太複雜 會不會太辛苦 那你的應徵工作-你可以想好幾天才去報名 但是有很多很多的一些動作 就是隨時你要馬上-有這麼一個動念 我到底要不要做 我到底要不要講 我到底要不要這樣子的-去表達我的意義 在開會的時候 我這樣子的一種比較-暴發性的論題 我講出來之後會不會受到影響 那你要不要講 這個都是我們第一個動作 就是審慮思 第二個決定這樣子去做的 決定思 決定思就是說好-我決定要這樣子去做 好我一定要講 或者想一想我不要做 我就是不要講 像這一個就是決定思 你的內心裡邊考慮了之後 你就要來想 我到底要不要 要 或者是不要 內心裡邊馬上有這麼一個-決定性出來 到了第三個 就會通過我們這個-動身發語給表達出來了 在工作方面來講 當然你都會去做 或者你就不管它了 就把它給跨過去了 發語來講的話 就是我這句話到底要不要講 如果有損害到他人的-這一種道德 損害到他人的名義 或者會讓對方被罵被打的 你想一想我到底要不要講 這一個你也是要考慮清楚 有了決定之後 我要講 讓他受到一點懲罰 或者說我不可以講 他只不過是第一次的錯誤 原諒他 以後就是私下再跟他-溝通一下就好了 這個時候你就-不用向上層報備了 不要向師長或者父母親報備了 你就決定不講 私下跟他溝通 那也可以 所以像這一個 我們就稱之為 表現於動作行為上 表現於我們講話的語言上的 一種就稱之為發動思 真正的發動出來了 前面的考慮再作決定 最後就是這個表現 所以審慮思決定思跟發動思 說起來是三個動作 但是有時候非常快速的 我們就是說 在一秒鐘之間 或者在一剎那之間 你就要馬上考慮出來 我到底要不要做 我到底要不要講 這個時候就要看你平常的 修學的程度如何了 你如果修學的程度-如果比較的有受用 如何的揚善隱惡 或者你也因為平常的道德觀念 或者平常的學識修養 你是如何的來就是 懲罰他人 你所表現出來的動作行為-一定就是不同 所以這一種三個動作 就是有的時候在一剎那之間-就要有所構思成三個動作 馬上表現 但有的時候你也可以-蘊釀幾天的時間 慢慢的去考慮 慢慢的作決定 尤其是一個大公司 是一個大的一種目標 理想目標 說不定你想的時間要想得很久 在這個中間你要蘊釀的 說不定要蘊釀的很久 就像我們的選舉也是一樣 到底要不要參選 這個時候你就要想 要去規劃 要去考量 這個時候 真的要或者是不要 你就要有 經過一個審慮思之後-就有一個決定思 就一個發動思就能表達出來 這一個也就是作為這個為善 或者為惡一種根本的-意志功能作用 所以我們這個思心所可以說 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它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 內在的一個意志力 佛陀他在我們的阿含經裡邊 也有談到說六種思 因為前面有談到說 你是心王你是心所 你要有所表現的時候 都要靠這個思心所它本身的-那一種造作力 讓你想要去聽 想要去看 或者想要去做 所以對於我們的色聲香味觸法 那也就是說 我都要透過這個思心所 來跟它觸動 來跟它推動 讓它引生造作 所以色聲香味觸法的-這種六法 配合這個思心所的這種動力 我們就稱之為六思 也因為這個思 它就是會讓我們造作善惡業 所以它就是會讓我們-去感受果報的 所以你在日常當中 你只要有講一句話 這一句話一定會留下影響力 所留下的影響力 我們就稱之為業種子 以後這個業種子就會引生果報 就是我們所說的 行善留下善種子 以後會得到善報 那你如果作惡的話 留下惡種子以後就會得到惡報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我們講話每講一句話出來 它是善的還是惡的 都對我們往後來講 這一股影響力都是永遠存在 甚至於我們的動作 我們的動作 我們的表現 你所做的這個行為 是善的還是惡的 一樣會留下影響力 這個影響力我們就稱之為-身業的種子 身體 身體所造作業力的種子 也會留下來 那往後相同 也會善有善報也會惡有惡報 所以佛教就很重視自做自受 雖然我們一般的年輕人 或者一般的如果是說 失敗的很一踏糊塗的話 我們有的時候都會怪父母親 把我生的不好 怪父母親把我生的頭腦不好 怪父母親我們的家境不好 甚至於怪祖先 甚至於怪天上的天神 其實這個我們佛教的說法 這個都是自作自受的 跟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他人只是一個助緣 只是一個助緣 我們舉一個例子 我如果想要往東走 我認為往東走有好處 往東走對我有利益 往東走是我的理想 很多人都勸你不要往東 往東很危險 往東很辛苦 往東說不定會就是粉身碎骨 等等等 你一定會聽得下去嗎? 因為這個只是助緣而已 助緣的力量 你如果能夠接受 當然你還是有考慮的這個空間 問題這個助緣-你如果不接受的話 再多的人勸你你還是不會聽 最後的決定性在那裡 還是在自己 做了之後是快樂是痛苦 還是自己來承受 所以我們一般所講的爬高山 很多人很喜歡爬高山 甚至於最近 有很多人的外國人很喜歡-駕著輕型飛機 到世界各國去旅遊 甚至於就是環世界一周 甚至於還有環世界一周-都不著地的 他們這樣子的這麼樣子的-危險的動作 或者這種冒險的精神 如果有人勸他不要的話 他會接受嗎 他不可能接受 所以最後的決定性 只有是自己 其他的人怎麼勸你 還只是外圍 只是一個助緣 助緣夠不夠力道 那就看你願不願意接受 所以說很多的事情 雖然說有老師在教 雖然說有父母親在教 有很多的善知識在引導你 我們佛教是很重視善知識的 我們要接受善知識的引導 但是如果說你是一味的 只是想自己的做自己的話 那最後的成果還是自己來承受 就是說有善知識來跟你引導 或者是有惡知識-來跟你引導的話 你以後還是做善 你以後還是做惡 最後的成果還是自己承受 他不會來幫你承受的 所以佛教是講自作自受 很多的因果觀念 都是要靠自己來了解 我這件事情做出去 是有利益他人的 還是有損害他人的 這一個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 一方面當然是多學習 一方面是多了解 一方面是多看書 一般社會勵志的書 或者勸導的書我們都要多看 就是我們的佛學完全都是-在我們的身心行為方面 不管說是道德的 或者是戒律的 或者是就是智慧的 可以說說的非常的多 如果可以好好的下功夫 在於我們的經典方面 一定能夠引生無漏智慧出來 往後必然就能夠成聖成賢 所以我們這個身心的-這種活動狀態 表達出我們的身業跟語業 可以說這個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 要起一個動念的時候 就是說一定要三思 像我們剛才所講的 審慮思決定思發動思就是三思 我們現在勸人家-你要做什麼事情的話 就要經過三思而後行 要想過再想過 再詳細的想過之後 才能夠真正的表達出來 太過於就是輕率的這種接受 或太過於輕率的來-就是承諾的話 往後有的時候都會很後悔的 或者會做的不對的-一些行為出來 所以一定要經過三思 三思之後就是會有-我們自己本身的這種因果的 這種業力的問題顯現出來 所以一講到思就講到造作 就講到業力 就講到種子 我們所造作的業力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的話 不管經過多久 一樣的果報還自受 就是這樣子講來的 所以這個思心所-可以說非常的重要 它是一種強而有力的一股能力 強而有力的那一股能力 它就是我們所有動作的-一種推動力原動力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它的動能 這一段是在說明五遍行心所 所說明的就是觸作意和思 接下來就是所有心所法-的第二類 就是別境心所 別境心所也是有五種 就是欲勝解念定慧有五種 這五種它是別境 也就是說它所面對的境界 是各別不同的 欲有它的就是希望境 勝解有它的就是決定境 念就是有它的曾習境 三摩地或者叫做定 就是有它的所緣境 乃至於智慧的慧 有它的所觀境 或者前面的境界 它都可以去緣取的 所以各別的境界都不一樣 所以我們現在是要修那一種 那你就是那一種的境界-顯現出來 對你所觀境 所以這個五別境 別境心所就是-六位心所的第二位 總共是有五種 謂欲勝解念三摩地還有慧 三摩地這個是梵語的直譯 翻到我們中國話就稱之為三昧 或者稱之為定 別境者 以此五心所所緣之境 各別不同 非如五遍行同緣一境 剛才的五遍行心 它是同時緣一個境界的 緣善的時候同時緣善 緣不善的時候就同時緣不善 所以它是同緣一境 但是五別境是各別各別-各別的境不一樣的 欲所緣者為所樂境 所樂境就是他喜歡的 我希望的 我希望看到的 我希望聽到的 我希望聞到的 或者我希望吃到嚐到的 或者我希望觸摸到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所樂境 不喜歡的你當然不會去摸 不喜歡的你當然不喜歡去聞 所以所要聞的所要去接受的 必然是你喜歡的 你會由此而引生高興的 這個叫所樂境 勝解所緣者為決定境 勝解就叫做殊勝的理解 非常透徹的了解這個狀態 所以既然非常透徹 非常清楚明瞭 我現在所要面對的這個境界 那你就變成決定了 你再跟我講其它的我不接受 你再跟我講裡邊的須要 譬如說須要重新修改的 那我不允許 因為我決定就是要這樣 平常我們做什麼事情 不管是廚房的工作 媽媽在做了 有的人進來說-我進來跟你幫幫你好不好 不要 為什麼不要 因為你的煮法跟我的煮法不同 你的切菜的方式-跟我的也不一樣 也不是我所理想的 我已經決定我的方式了 我不可讓你來插手 或者我們要設計一個地方 或者我們要畫一個圖案 都是相同 我希望這個圖就這樣最美麗的 你跟我說要修改 那個地方要修改那個地方 我不一定會接受 為什麼 因為我對這個圖案 有我自己的理想 有我自己的就是決定 所以不可能更改的 所以這個勝解就是決定境 這個地方所指的 最重要的是對佛法的理解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佛理的 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 六道 或者我們所謂的-菩薩所修的六度 我們都要很殊勝的去理解它 不能夠因為一個外道的說法 讓我們自己本身有所變動 這個是不可以的 因為我對佛理是確確實實的 了解它的真實性 了解它的好處 甚至於對於我們的修心養性 對於我們的做人 對於我們的道德觀念 對於我們的就是智慧的增長 都有好處的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你叫我再轉到-其它的宗教去學習 或者我再聽其它宗教的-一些教法 不可能 所以這個勝解的決定性 完全是對於我們佛理的 透徹了知 透徹的體悟來說的 第三個就是-念所緣者為曾所習境 念-它的主要的就是念念不忘 就是不會忘記 聽過的不會忘記 看過的不會忘記 所以他所看的當然是過去看過 現在沒有忘掉 或者聽 在昨天聽到 或者在前天聽到的 我到現在都沒有忘記 或者我所觸摸的 前幾天到傢俱行去買沙發-買床舖 觸摸的感覺很不好 就是很不好 很不好的話你當然不會去買它 或者觸摸了之後感覺到很舒服 很舒適 你就想考慮了之後我決定-我要去買它 像這種過程裡邊就是說 對於聽過的 對於看過的 乃至於聞過吃過或觸摸過的 你都會留下印象沒有讓它忘掉 這個叫做對於它的境界 就是曾習境 曾經已經有做過了 習就是有做過 就是做的意思 定所緣者為所觀境 定 禪定 禪定功夫一定要有-它所緣的這個對象 所緣的對象當然就是佛理 就是真理 你在緣取這個佛陀所說的-這個佛理的時候 你就是完全觀注於-這一個境界上 譬如說我現在要來修-四念處的觀身不淨 那你就是要把整個精神都放在-觀身不淨的上面 或者我現在要來觀 就是觀受是苦 你要來觀這個觀受是苦的時候 你就要觀受的感覺是如何 情緒的變化是如何 這個都是屬於定所緣的境界 第五個 慧則於四境揀擇為性 所謂的智慧當然是廣面的 凡夫的有漏的 它當然會去了解 就是出世的無漏的 我們的以真如相應的-一切佛理佛法 你也要去了解 而且這個了解的過程當中 還有揀擇 就是要揀別抉擇 所謂的揀別 你就是要懂得去跟它分類 懂得去跟它歸納 懂得去跟它就是做某一部分的 這種透徹的深層的去觀想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智慧本身 它能夠發揮的功能作用 所以我們平常的智慧可以說 所思考的所想像的 都是多方面的 像阿羅漢入於定中 當然就是觀慧 但是出了定之後 還是跟我們凡夫一樣的要托缽 要修行 還是一樣的要到信徒的家裡邊 去接受應供 像這一個 就是有它凡夫的境界 聖者的境界 乃至於對於佛理 每一個層次每一個層次 透徹的去剖析了解 體悟等等 這個都是慧的功能 所以欲勝解念 定就是三摩地 慧 就是稱之為五別境 我們每天每天所面對的-都是不同的境界 要加以去思考的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