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13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十三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大乘廣五蘊論》 發給大家有一本講義 這一本講義其中-就是有三大部份 前第一大部份-就是大正藏的原文 第二部份就是我們講義的內容 後面的第三部份就是 《五蘊論》跟《廣五蘊論》的 原文的比對 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這本筆記本 可以說從第一頁-一直延續到最後一頁 它的頁數是連續著 前面跟大家所講的頁數 我們本來是分開 所以可能在前面幾集裡面 有的同學可能會找不到 不好找 這個很對不起 我們今天就看著-我們整本的講義 是第十七頁 第十七頁的下面兩段 就是講到第五的觸境 也就是說身根所面對的境界 就是觸 也就是身體去接觸到外境之後 有冷暖有堅硬 或者就是感覺到它是輕重-的這些種種差別 的一種對象 原文的部分 主要的是觸的一分 這個我們在上一集-已經跟大家作過解說 所以現在我們就看第十七頁的 五-觸境這個內容的解釋 這個觸境 它是身根所對之境 就是我們的身根 所緣取緣觸的一個對象 一個境界 就是對象 也是身識所緣的一個對象 表示身根去接觸了之後 引起了身識對外境的一種認知 了知了解 所以有身根引生身識 構成我們對於境界的了知 這個觸境 我們嚴格說起來 是有十一種 有十一種 有十一種當中分為兩大類 第一大類就是地水火風四者 它是屬於能造觸 就是能夠造作世間-一切萬有物質的一個 它的最主要的一個因 那就地水火風 它是能造作的 所造作的我們就稱之為假觸 代表著沒有它的實體性 它是由真實的四大所成 這個真實的四大也代表著 是站在於我們世間-法相學裡邊來說明 它是屬於種子所生的這個法 由實種子所生 當然就是屬於實法 由能造觸的這個四大-再引生出來的 就稱之為所造觸 所造的一切萬法 所造的一切萬法 因為是實法所顯現出來的-萬象差別 所以就稱之為假法 沒有它的真實體性的 所造觸總共就是有七種 第一個就是柔和光滑的滑性 第二個是粗澀強硬的 就是屬於澀性 第三個是有分量的 叫做重量 就是重性 第四就是沒有分量的 就是感覺不出它的輕重的 這個稱之為輕性 這四個我們這邊講 此四為當體得名 就是所謂的滑澀重輕 它這個名稱怎麼立名的 我們怎麼說它是滑它是澀 它的當體得名 當體就是說它的體它的本身-的體性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它本身就是很光滑 體性就是很光滑 所以稱之為滑性 因為很堅澀 所以稱之為澀性 像這個就是當體得名 再來冷飢渴 感覺到冷 感覺到飢餓 感覺到口渴 這一個是從果來立它的因名 所謂的從果就是-我們現在的感覺 感覺有因才有果 果是我們能夠去領受到的 現在我感覺到冷這個因是果 由果而推因 所以我們就以這個果的名稱-為它的姓名 所以有冷有飢餓或者有口渴 這個就是從我們的感覺上面 從我們能夠去感受的這一部分 來立名的 所以這一個滑澀重輕冷飢渴 這七種就稱之為所造的色法 因為是觸所感受的 所以叫作所造觸 所以觸境總共有十一種 四個是地水火風 七個就是屬於所造觸 這一個是我們這個觸境的內容 現在我們下面就舉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就是說從果來受稱 這個名字在於我們佛學的-修行過程裡邊來說 還是可以去體會的 可以去體會所以我們這邊-指示出來 如說諸佛出世樂 佛陀透過修行 斷除了一切煩惱 而且證得世間的真如理體 得到了無漏智慧 這一個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出世的功德 出世功德所得到的 稱之為離去煩惱之苦 得到解脫之樂 這種樂就是屬於-斷盡一切煩惱的快樂 這種快樂我們稱之為-永遠的快樂 絕對的快樂 這個快樂我們一個名稱 叫做寂滅樂 所以這個寂滅樂 也稱之為出世樂 世間的是追求五欲 世間的是追求天上的定樂 這個都是不究竟的 所以人間的五欲樂-是會樂極生悲 你沒有智慧去處理的話 都是很容易迷失自己 追求天上的禪悅樂 就是修學禪定所引生的快樂 天上的禪定樂雖然也是能夠 讓我們享受一陣的-這種快樂時光 但是你沒有辦法再求進步 即使要再求進步還必須-天上的壽命盡了之後 再返回人間來重新修學 如此的話在我們佛教所談到的 修學佛法有八種障礙 稱之為八難 其中的一個就是長壽天的障礙 就是長壽天也是一種障礙性 為什麼 變成你是走了偏路了 本來直直走可以達到成佛的 現在你走了偏路-去享受禪定快樂後 再返回來人間修行 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這個對於我們修學佛法 想要得到聖者的境界來說的話 這個是不足取的 我們不必要這樣子去做 所以天上的禪定樂是很 一種在定中的那種快樂-是很輕安 但是不是我們修學佛法者-所要去追求的 究竟寂滅樂是超越三界 超越六道輪迴之上 所以佛陀的境界我們就稱之為-出世寂滅樂 也就是出世的解脫的那種快樂 這一種樂也是我們就說 因為得到佛果位了 當然就是很高興 那種高興也不是言語-所能夠形容的 所以這一種就前面的 不管多久的修行 多大的那種困難 但是他都能夠一一的突破 最後達到成佛的境界 前面的苦我們就不談了 我們要達到最究竟的快樂 像這一個我們一般來說 像去爬山一樣的 喜歡爬高山的人 他在爬山的過程當中 是怎樣子的一個困難 怎樣子的辛苦 怎樣子的勞累 尤其是爬那個雪山 那種可以說都是在-千鈞一髮之中 但是他只要能夠爬到-最高頂的話 他就是成功了 他就是達到他的最高的目的 我已經能夠登上山頂 那一種快樂就是-非語言文字來形容的 所以像這一個就是說 前面的痛苦 我們可以達到最究竟的時候 那個苦行的部分 已經不叫做苦了 完全是一種磨練的過程 佛是出世樂 佛所說的法 我們這邊講叫做正法樂 正法樂就是說佛陀所說的法-當然就是屬於中道法 不偏不倚的這種正法 你如果能夠深入經藏的話 能夠在於佛陀所說的-這個教法當中 去觀想 去體會 去了知 你能夠得到快樂 所以我們一般都以叫做法喜-來做說明 表示說你對於佛陀所說的-這個道理 或者你對於這個世間真正的 這個萬象的內在 它的種種的因緣果法 你有辦法真正的去體會的話 你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快樂 所以這個要多深入經藏 要多看佛書的 看佛書一定要培養出-那種興趣出來才可以 另外也就是說你在看了佛書-之後一定要去觀想 這個觀想當然你是坐著-看書的觀想也可以 你把書放下來去用禪坐的方式 來觀想也可以 你真的能夠去體會到-佛陀所說的道理真的是 真實不虛的 你有辦法連貫 有辦法去跟它體會 你一定可以得到這種法喜之樂 再來眾生和合樂 這個眾生和合樂 代表著僧團本身 既然每一個人能夠發-這個出離心 或者發這個菩提心 能夠落髮而來出家 進入這個僧團當中 大家都是以歡喜心來修學佛法 所以住在這個僧團當中 我們一般來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這個僧是一個團體 不是單指一個出家人 但是如果在講某一個-出家人的時候 當然還可以一樣的 可以稱他為僧 但是只要一說到一個僧 就的一個團體僧團 這個僧團只要裡邊的-那一個修行者 可以說都起著一個要出離-這個輪迴苦 要來追求究竟樂 要來深入佛陀所說的-教義教理之中 所以在這個僧團裡邊 可以說大家都是-很精進用功在修行 事情的處理當然還是會有 所以在這個處理事情方面 在人事關係的調配上來說 難免都還是會有一些-意見的出入 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有羯磨 就是要開會 這個開會的過程當中 每一個人都能夠提出意見-來討論來商量 最後折衷的訂出一個-決定的方案出來 所以住在這個僧團裡邊的 就是要達到和合的那一種快樂 每一個能夠盡量的-在自己的個性上面 自己的習性方面 能夠盡量的把它給降低 能夠盡量的把它給斷除 甚至於能夠自己本身 有自己最開頭的克制 一直最後的自然 沒有這種煩惱性 這樣子這個團體就是很和合的 我們的僧團是如此 其實說起來我們整一個-社會團體都是一樣的 一個公司行號也應該都是如此 大家能夠和和樂樂的共處-在一個空間裡邊 一個環境裡邊 大家有事情商量 來訂出一個方案 能夠大家和合的來進行 修行的僧團當然也是如此 如果有看過佛書佛經的話 都會說六和僧團 所以整一個僧團本身是一個 修行的一個環境一個團體 佛是出世樂法是正法樂 僧是和合樂 都是快樂的 就在這麼一個佛法僧三寶-的這個大團體之下 我們每一個在裡邊就是 單獨的每一個個體 他是同修精進樂 每一個人大家都要同修 都要共修 一起的 人說起來是真的有惰性 自己一個人用功的話 除非你是特別的有興趣 或者職責所在-你不去用心不行 原則上我們人都是一曝十寒 第一天第二天好像蠻用功的 好像蠻精進的 第三第四天以後 可能就慢慢的鬆懈了 到最後可能就取消了 這一個是我們一般的人的個性 尤其是對一個初學者來看的話 會看的很清楚 他剛來學佛的時候-師父就跟他交代要念佛 一天要念多少佛 誦經一天要誦多少部 他真的是很用功 好了我一天念一萬聲的佛 念一萬聲的佛說起來-時間還是蠻久的 你如果是真的用下心思-來念佛的話 你說要誦一部經誦兩部經-那有時候還簡單 但如果要多誦幾部的話 還是要有一段的時間-在那個地方 你剛發心的時候說不定-一兩個禮拜還可以勉強度過去 但是人總是有人情問題 人情事故之類的 或者我們的工作的問題 一忙起來一累了疲倦了 就跟佛陀我欠你三天的份 以後再補 佛陀我欠你一個禮拜的份 以後再補 補到最後沒有辦法補了 就完全放棄 這是我們一般的人差不多 都是這個樣子 你說我是特殊人物我不會這樣 那真的要恭喜你 你意志力真的是很堅強的話 成功的目的一定很容易達到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都是-很容易鬆懈自己的 所以一定要同修 就是說大家共處 訂一個時間 我們這個時間要做什麼 這個時間要做什麼 這個時間要做什麼 所以一般來講的話 我們的寺院都是-有一個共修時間 就是早課晚課-都是屬於共修時間 另外白天下午晚上也都 一般來說的話也都多多少少 都會訂了一些用功的時間 這個也就是以大眾的力量 來幫助自己能夠真正的-放下一切 在那一個時段當中 來誦經禮佛拜佛看佛經都好 所以這個團體生活是一股力量 真的是能夠促成我們-向上精進的那一股動力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 不管說是我們 原則上出家眾當然是一個團體 就是我們在家信眾最好也能夠 幾個人來訂一個時間來用功 這個是比較容易進步的方法 所以同修精進樂 那你一天一天的進步 像我們現在都在提倡讀書會 像那個讀書會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團體活動 一方面大家志同道合的-來研究佛經 或者如何的來推動社區 或者是社會團體的-一些好的行為 像這個都是非常好的-一種慈善工作 或者是文化工作 所以現在的讀書會-可以說是非常普遍 如果說可以的話去參與 是非常好的 或者我們空佛為的同學 如果住在附近的 那也是一樣的 可以幾個人邀約 訂一個時間在那一個人的家裡 或者是在公園的-那一個涼亭裡面 大家互相來研究 這個禮拜研究什麼課程 下個禮拜研究什麼課程 那也是可以得到同修精進樂 尤其是我們空佛院的同學 讀的都是一樣的經書 聽的都是一樣的這些內容 大家互相的來討論探討 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式 精進勤苦雖是樂因 即說為樂 精進的這一段過程說起來-是很辛苦的 什麼叫精進 就是要努力 在這個努力的過程當中 別人在那一邊玩樂的時候 你必須要在這個地方 要來看是要看佛書 或者念佛 還是要打坐 別人在玩樂你在這邊用功 說起來還是蠻辛苦的 用功的過程當中 你又不能夠胡思亂想 那也是要克制自己的妄念 再來這一段時間裡邊 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 你不管是坐在那邊也好 是在那邊拜也好 整一個身體的那一種-就是活動狀態 你的身體是不是-也能夠承受得了 說起來如果是一個初學者-來說的話是蠻辛苦的 打坐也是很辛苦 坐在那邊看書 一次看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也是蠻很辛苦的 你就是在那邊拜經 或者是拜佛 或者就是在那邊跪著-在那邊持咒等等 也都是很辛苦的 但是你這一種辛苦是有代價的 為什麼 因為你能夠在我們-佛學的領域當中有所增上 有所進步 甚至於我們的智慧能夠-點點滴滴的累積 能夠開發我們的智慧 對於佛理的了解 也藉著這一次的精進 藉著這一段時間的精進 以後你領悟的更多 不管說是你的智慧的部分 不管說是你的待人處事的部分 不管說是你自己本身的-個性的部分 都是有所進步都是有所增上 這個是有代價的 但問題是這個代價是很勞累的-一件事情 所以他其實說起來應該是苦的 這邊講精進的這種勤 這種努力它是苦的 但是這個苦確實能夠讓我們-往後得到一種快樂 所以精進是苦的一個因 但是最後卻能夠得到快樂 所以我們就說精進-就是變成是快樂的 由因而達到果 我們就以這個果來說明-精進也是快樂 所以就從果來立這個因 來說明這個過程-其實都是快樂的 但是還沒有真正的達到 那一種自己的感受是快樂之前 其實說起來還是蠻苦的 所以有的人說打坐腳酸 腰酸肩膀酸 或者腳麻痺都有可能 拜佛的時候 慢慢的在拜佛的時候 膝蓋也痛 或者頭也發暈 手腳也發酸 也有可能 另外的就是說坐在那邊看佛書 佛書不懂的比懂的還要多 要看還是真的很辛苦 不管要查字典也好 不管說是要來請教他人也好 其實說起來還是很不太順利的 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 我們都會認為說 這一個當然看佛書-其實也是蠻辛苦的一件事情 有人教有人講當然說還好 如果完全是靠自己看的話 那真的是很難的 你非有耐力不行的 所以我們就經常說 我們看《阿含經》也好 看《華嚴經》也好 看《般若經》也好 雖然這些經都是蠻大部的 但是佛陀在世說法的時候 他都是就是要三返的來說 佛陀講一次 弟子再返一次 佛陀再肯定一次 一定要三次 或者有弟子來請教佛陀 弟子們已經私下都討論好了 私下都討論好了之後 再來請佛陀印證 弟子就要報告一次 佛陀就要再說明一次 弟子還要再肯定一次 所以經常有一句話 都要返三次的 以我們現在的人講一次 講第二次就會罵你囉嗦了 尤其是父母親在管子女 或者長輩在管晚輩的時候 你老人家怎麼那麼囉嗦-講過就好了還講第二遍 但是佛陀在世的時候-都是一定要講三次 等於說要有三次 這三次我們現在在看佛書-也一樣的 你就是要有耐心的看 你如果沒有耐心的話 真的是看不下去 所以這一個精進能夠得到快樂 所以我們就從最後的-快樂這個果 來說明整個精進的苦 都含蓋於在這個快樂之中 所以以果來立名的 這一段話下面他在作一些-白話的解釋 我們就把它念一遍 他就是在說明說 諸佛出世是很快樂的事情 說法當然也是很快樂的事情 就是所有的出家人大眾 這些眾僧們 他們由於思想的關係 就是我們所謂的見和同解 在思想方面大家共同的-要來追求佛理 要來跟佛陀修行 所以他的信仰也一致 行動也一致 團體的一種活動 再來目標也一致 都要希望達到得到出世解脫樂 以這樣子的一個僧團 由於彼此的和合 所以能夠得到身心的安樂 我們的身體方面 大家因為是團體生活 有利合同均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就是快樂是大家是-一起來享受的 所以在這個利合同均-的情況之下 大家都能夠安住於-團體當中來修行 心裡面也因為聽到佛法 也因為自己本身有悟得佛理 所以也達到一種輕安 或則是得到無漏的智慧 所以身心兩部分都得到了-一種快樂安樂 大家如此和合的共住在一起 當然也是快樂的事情 一起精進地修行-也是很快樂的事情 大家共同的來修 自己本身有的時候會懈怠 有的時候會懶惰 有的時候很想要放棄 這個時候團體大家來-和合的來成就 所以想要偷懶都不行 所以這個精進修行-也是一個快樂的事情 勤苦雖然是樂因 在這個用功的過程當中 其實是蠻辛苦艱辛的一件工作 或者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卻是會我們-得到快樂之果的這麼一個因 它本身並不是快樂的 它本身不快樂 它卻是快樂的因 即此為樂 所以我們就把這個精進-也稱之為樂 但是也可以說是它是快樂 因為它決定感這個快樂的果 這個勤苦一定會感得快樂的果 它是決定性的 所以在我們的佛門裡邊-精進用功 一定能夠得到無漏智慧 一定能夠得到這一個-身心的輕安 能夠斷盡一切的煩惱 這個是一定性的 拿我們的社會學裡邊講的話 也是你如果好好的用功讀書 你所了解的課本的內容-也比別人 更透徹的去了解 甚至於更能夠熟能生巧的 把它給發揮出來 甚至於自己去發明 甚至於自己去創作 都是可以的 你如果對於所讀的書 沒有辦法去了解的話 你不但了解不到 你沒有辦法得到那種 了知的那種快樂 要你去創作也創作不出來 所以世間的狀況也是如此 事業的部分也是一樣 如果很努力的去做 能夠達到事業的成功 以前的困難跟痛苦-都是可以給它消除掉的 和合是因安樂是果 安樂之果從和合因來的 所以說眾僧和合樂 所以我們每一個出家眾 在這個團體當中 能夠得到和合的這個快樂 每一天每一天的修行 雖然是很辛苦 但是是有代價的 是值得的 這一段就說明到這個觸境裡邊 談到冷飢渴的三個名稱 是由果而來立這個名稱的 就舉出了佛法僧三寶的內容 來給大家作一個了知 冷飢渴是如此 修行的過程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每天很辛苦的 比別人早起來拜佛 或者是比別人晚睡覺-在那邊打坐 蠻累的蠻辛苦的 但是對於我們往後的-身心的體會來說 對於人生的過程來說 對於我們佛教所講的-緣起法來說的話 你都是一定有比他人-更深刻的了解 更深刻的體會 這一個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 你的智慧一定是比別人要寬廣一點 別人了解不到的 你有辦法從這些問題當中 去觸類旁通 甚至於更廣泛的 去跟它連貫 所以智慧就是由此-點點滴滴的累積而成 那少了一天少了兩天-你認為沒有什麼 但是這個少了一兩天的用功 往後說不定就是完全放棄-的一個因 那就是很可惜 所以每天自己固定 依我的解說最少是十五分鐘 你拜佛也好誦經也好 或者是看佛書也好 除了我們每天固定的-在空佛院的電視裡邊 上課這個時間之外 你如果可以的話 每天有一個十五分鐘的用功 那一方面的都可以 那這樣子慢慢的來累積 自己的那種精力 乃至於對佛法的透徹 了知也就是從這邊來的 這一個就是我們十七頁 裡邊所談到的這個觸境 接著就是我們的本文裡邊-所談到的 就是無表色的問題 這個本文裡邊就說 云何無表色等 謂有表業三摩地所生 無見無對色等 有表業者 謂身語表 此通善不善無記性 這一段是在說明說 我們的色法裡邊 除了五根五境之外 第十一個就是無表色 五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它都是屬於色法 也都是屬於色蘊的一部分 再來就是五境 就是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 所以五個 這個我們五根所緣取的 所以加起來就十個 第十一類的 就是色蘊的內容就是無表色 無所表示但是它卻是色法 這個色法怎麼來的 這邊說謂有表業三摩地所生 它就是有表業所生-和這個三摩地所生的色法 表業所生的色法 但是卻又無所表示的 這一個內容就是我們下面-還要再作解釋 像表業有身表業有語表業 身表業就是身體的動作 身體的動作裡邊 我們前面有說過 有行住坐臥之類的動態 我在走路 我坐在那個地方看書 在那邊運動 像這一個行住坐臥的 稱之為身表業 語表業就是講話 我現在在講什麼話 身表業就是我們身體的動作 他這邊講通於善不善無記性 所以我們的身業本身有善的 也有不善的 什麼叫做善 我們的主題裡邊來說就是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這個叫身表業 就是說我們能夠看得到的 看的很清楚而且能夠去了解的 第一個就是不殺生 不殺生就是第一不殺人 第二以我們佛教的慈悲心 跟他發展出來就是-不殺一切動物 以不殺生人不殺一切動物 我們就稱之為不殺生 第二我們的身體的部分 我們的身體的部分 就是偷盜 會去偷拿人家的東西 這個偷盜也是有身體的-動作表現出來 這一個也是不好的 因為我們家裡邊的 不管是金錢財物 都是維持我們生命的一個 主要的一個助緣 冷了沒有衣服穿會冷死 生病了沒有錢看醫生-那就會病死 所以一定要有錢要有衣服 甚至要有房子要有棉被 這些等等 這些都是一種維持生命-的一種資具 雖然不是我們生命的本身 但是它是一個強有力的-一個助緣 沒有它 等於就是間接殺人 所以我們的偷盜法就是 我們的身體表現出來的-一種動作 再來就是不邪婬 以五戒來說不邪婬 以八關齋戒說就是不婬 那代表著我們的社會形態裡邊 我們目前都是一夫一妻制 一個夫妻組成一個家庭 所以夫妻互相的關懷 相敬如賓 大家對上能夠對父母的-尊重尊敬跟孝養 對下就是對兒女的就是 教養跟關懷 一個家庭裡邊 每一個家庭都是如此如此的話 我們這個社會就是很和樂 但是如果說 你的感情走私的話 那就很容易構成兩個家庭的破裂 你們自己本身的家庭也會破裂 對方的家庭也會由此而破裂 最可憐的當然就是父母親 尤其是小孩子 這個小孩子就在這個-破裂的家庭當中生長 就會構成他心理的思惟模式 就容易偏激 容易構成我們往後的-一些不良少年的出現 所以如果感情走私的話 那就是很容易構成社會問題 家庭問題 所以這個都是和身體有關係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善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如果是不善的話-那當然就反過來了 就是殺盜婬 不管對方的感受 不管對方的生命財產 只為自己的利益的話 這一個就是不對 這個就是屬於不善法 就是惡的 語表業 語就是講話 嘴巴只是兩片皮 在那邊合跟開 舌頭在裡邊運轉 但是雖然是這麼簡單 卻會構成我們是修功德 還是在造惡業 那就是非常的 以後的這個果報就非常明顯 我們的語業部分 當然也有善的 就是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不妄言就是不要講謊話 講欺騙他人的話 你講一次的欺騙話 以後再有這個問題出現的話 說不定你要用五個用十個的-謊話再來包含這一個謊話 以後十個的謊話是不是要-再想出二十個謊言 再來包這個十個謊言 以後真的是身敗名裂 所以妄言綺語 妄言可以說這個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我們說佛陀他是所講的話 他都是真實語 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個人都要誠實來面對大眾 第二個就是不綺語 綺語的意思就是-講一些無意義的話 就是隨便亂講一通 講了之後沒有什麼 講這個綺語當中 除了無意義語之外 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 就是拍馬屁的話 也就是假話 這一種拍馬屁的話 就是說為了要得到自己的利益 對於長輩或者對於自己往後 能夠得到好處的這個某某人 你就對他拍馬屁 他其實沒有這麼好的學問 沒有這麼好的品性 沒有這麼好的就是人際 你錯認為他 或者你為了想要讓他來包弊你 所以你就要他的拍馬屁 讓他能夠多講幾句話 多講幾句好話 像這一個這種其實對他來說 一點意義也沒有 沒有那麼好的學問-你說他學問很高 根本就是配合不上 所以這種話也是無意義的話 所以綺語就是天南地北的 就是我們稱之為到處的聊天 但是最後對於我們的身心 對於我們的道德 對於我們的做人 沒有一點利益的 講了一大堆 最後就是只是浪費光陰 浪費時間 叫做綺語 一個就是拍馬屁的話 這個也是屬於沒有意義的話 沒有用的話 第三個就是兩舌 就是兩個舌頭 兩舌的意思就代表著 一個人其實就是只有一個舌頭 但是他就是搬弄是非 在這邊聽到的話 搬到那邊去講 所講的內容卻和這邊沒有關係 甚至於是倒反的 讓那一邊的人起誤會起誤解 不能夠來諒解-這一邊的人事等等 反過來說 在那一邊所聽到的話 又搬過來這一邊講 講的時候也是不符合-那一邊的意義不符合的內容 讓這一邊的人也來誤會那一邊 像這一個我們稱之為兩片舌 對的說成不對 不對的說成對 就這樣子反反覆覆 的在那邊來撥弄是非 像這一個都會構成人事的不和 甚至於誤解 甚至於如果再更嚴重的話 說不定就會打架 甚至於打群架 再來說不定就是很嚴重的 就是傷害到他人的生命 所以像這一個兩片舌的 就是兩舌的人是很可怕的 我們跟他相處在一起的話 就是要去注意 我們是一個佛弟子的話 我們就不要搬弄是非 第四個就是惡口 惡口代表著講粗話 講難聽的話 講粗話講難聽的話說起來-只是構成對方他更生氣 他更不諒解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不善的口業 不善的口業在於我們這個-團體生活當中 很容易讓大家不安寧 甚至於誤解 甚至於破裂 甚至於團體就瓦解了 像這一個都是非常嚴重的 一個問題 這個語業就是語表業 你一講話大家都聽得懂 聽得出來 這個語表業還有就是不善的 不善的當然又是返回來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到處的撥弄是非 到處的講壞話 到處的講欺騙的-甚至於到處講粗話 這一個我們當然就說是一個-沒有道德觀念的人 真的是一個粗人 一個粗人來講的話有的人-雖然是講話很粗 但是他還有一點點-一種道德的理念 那還好說 如果連那個道德理念-都沒有的話 那更嚴重了 另外身表業跟語表業還有一種-叫做無記性 無記性的意思就是說 他的動作對於四周圍的人 沒有什麼樣子的-好與不好的那種感受 比如我們現在累了 我在那邊伸引對你們來說的話 沒有什麼感受 但是如果我在伸引的時候-是發出聲音的話 那就有感受 我們在看書你在那邊伸引-還要發出聲音來 那這個就不對了 這個就變成又構成了 你身表業的一種不善 因為什麼 你障礙了別人的用功 障礙了他人的寧靜 但是我如果只是站起來-沒有吵到別人的話 這個身表業就是屬於無記性 講話也是如此 我們平常講話原則上 說出來不是善就是惡 但有的時候只是發出一個虛詞 沒有特別的意義的話 也對他人來說也沒有-怎麼樣子的感覺 這個我們也稱之為-無記性的一種語業 所以這一個這邊談到說 有表業所生的這個無表色 所生色者這邊講 謂即從彼善不善這個-表所生之色 表現表示出來的一種色法 而從身表業當中 所生出來的善業 或者從語表業當中 所生出來的善不善-的那一種色法 這一種色法這邊講到說 此不可顯示故名無表 由身表業所顯示出來的 身表業本身是表業 但是他所引生出來的色法 卻又是有它的意義內容 但是又無所表示的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無表色 或者從三摩地所生的色 三摩地就是禪定 在禪定當中所觀想出來的-那一種色法 修學禪定當然就是我的身業 在那個地方修學禪定 坐在那個地方修學禪定 禪定本身的境界是心法 境界的深淺的和境界的高低 是心法 但是這個心法 它又能在這個觀想當中 觀想出色法出來 這個色法我們看得到嗎 我們看不到 但是他觀想者本身可以去理解 但是他又不能夠表示出來-我們也看不清楚也看不懂 也看不到 所以像這一個從三摩地-所生的色法 當然也是屬於無表色 這一個就是談到無表色-是由兩個方向所引生的 大家把它給稍微記下來 來這解從表業所生的色法 從禪定三摩地所生的色法 這些色法都是無所表示的 所以叫做無表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