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6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六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這一個課程-《大乘廣五蘊論》 現在這一大段就是在解說 五蘊的一個簡介 有關於色蘊就談到十一種色法 重點是在於說明 色蘊的色 它的定義就是質礙-就是變壞 所以只要是物質性的東西-它都是會有相互障礙的 甚至於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變壞了 甚至於就會消失了 也就由此來說明-世間的一切萬法 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成-就是無常法 所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 這個是我們佛教-從緣起的定義當中 來了解到無常的這個道理 受蘊也講到說每一個人-的感情方面的一種覺受 遇到境界的時候 那順境的那你就會起歡喜心 遇到逆境的不如意的 那麼就會起悲悽的心態 或者是痛苦的心態 但有時候如果是也不是順意 也不是不如意的話 我們就稱之為捨受 所以一個人在感情的-這種心路歷程裡邊 隨時隨地都有苦樂捨-的這種心態顯現 如果再更深一層的 從心理方面的感覺來說的話 還有歡喜 還有就是憂苦 喜跟憂這個是比苦跟樂-更深層的一種心理的感覺 所以我們這邊所談到的受 就是有這種三種感覺 三種的-受蘊的心理的層次 關於這一點 因為 五十一個心所 第一大類的五遍行-就有受跟想兩個心所 那五十一個心所原則上-我們都說它是屬於相應行法 所以它是包括在行蘊當中的 也就是說第四個 色受想行識的行蘊裡邊-就是屬於相應心所 或者是不相應行法 但是現在為什麼-就把這個受跟想 把它另外提出來 而看色以及行識-成為同等的一種重要性 在於我們整一個生命體當中 尤其是心識的活動當中 它具有舉足輕重的那種地位-那種價值 所以把這個受跟想 就把它另外提出來 成為五蘊之一 五十一個心所扣掉這兩個 就變成四十九個心所 才歸屬於第四個行蘊所含攝 所以我們這個講義第四頁 倒數第二段的這個-中間裡邊有談到 五十一中受想二法-有殊勝的功用 故別立出 所以就特別的-從五十一個心所當中 把它特別提出來 這個當然有很多的原因 主要的大原因裡邊 我們就舉出了三個來作說明 這個是在《俱舍論》裡邊-所加以解釋的 第一個就是諍根因 諍根 諍就是乖違 或者就是煩惱 經常與我們不相符合的 我們都是屬於煩惱之中 障礙我們的身心 所以這個諍也就是煩惱 根當然就說著-它就是根本的 那為什麼受跟想-是我們的煩惱根本呢 這個地方就說明 我們的煩惱平常都會說-十個根本煩惱 或者是六個根本煩惱 從六個根本煩惱裡邊來看 貪嗔癡慢疑惡見 前面 五個-我們就把它歸屬於五鈍使 這一個就是跟我們一般的 貪欲所引生的種種煩惱相應-不容易斷的 第六個的這個惡見-有的地方稱之為不正見 這個不正見-又可以把它分為五種 稱之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 稱之為五種的邪見-不正見 這五種的邪見是思想方面的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五利使-容易斷 好了 前面的五種-我們就稱之為五鈍使 後面的五種-我們就稱之為五利使 一種是從我們本身的貪欲心-所引生出來的煩惱 一種是從我們的思想方面-所引生出來的煩惱 所以六個根本煩-把它分為十個根本煩惱 其實不外兩大類 一個就是思想的部分 也就是諸種見解的部分 另外一種就是諸欲的部分 也就是我們的欲望-所引生出來的煩惱 這兩種煩惱我們從-這一個思想的部分 因為顛倒妄想 所以思想就很多 而且都是不正確的 或者是說因為我們從-這種貪欲所引生 所以就有貪嗔癡慢疑引生出來 見的煩惱-它主要的就是從這個想 我們的思想 從思想所引生 所以這一個重點會障礙到-我們對於正知正見的理解 讓我們在於修學道上-會有種種的障礙性 所以這個想心所 對於修行道上來說 容易讓我們起顛倒妄想 容易讓我們起障礙 讓我們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解脫 所以這一個想心所 它就是一個思想的部分-的一種主要的障礙力 有關於諸欲的部分 就是受 因為人在於這個與人相接觸 遇到環境的時候-最容易去感覺的就是你的心態 我喜歡我不喜歡-我高興我不高興 我接受我不能夠接受 就在這樣子的取捨之中 你的苦樂捨就很容易表現出來 你的這種感受-就很容易引生作用 所以我們到了某一個地方 看到東西看到環境 馬上就會評分 我喜歡這裡-我不喜歡這裡 跟人講話聽他看他的樣子 你也容易跟他評分 我喜歡這個人-我不喜歡這個人 在聽他講話的內容的時候 我喜歡聽他講話-我不喜歡聽他講話 馬上這種感受就很容易顯現 所以這一個受也是一樣的 是在於我們每一個人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中 非常重要的一種心態 但是我們相處在這個世間 是不能夠獨居的-不能夠一個人自己生活的 那也就是人跟人的相處之中 貪瞋癡慢疑就很容易引生出來了 起貪瞋起瞋念 起愚癡-或者開始起驕慢心 比他人殊勝就驕慢心了 或者就起懷疑心了 團體生活之中-最怕最怕的就是起疑心 因為你有疑心的話-就容易引生種種的猜測 那很多很多離譜的事情-或者誤解的事情就會由此而生 就很容易構成一個團體的破裂 所以這個疑也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在這個所有的欲望之中 這個是由受所引生 現在就講了 主要的兩種煩惱-一種是思想的就是想心所為主 一種就是我們情緒的部分-那麼就是受心所為主 所以這兩個對於我們人-活在世間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主因 所以這兩個就把它給提出來 因為構成煩惱-構成思想的就是偏見等等 另外還有人說 如果以我們修學佛法的-立場來看 有出家眾有在家眾 認為說出家人就是欲望-就是比較薄弱 但是思想就是比較強烈 所以出家眾就是-思想見解比較多一點 在家眾因為落入於-色聲香味觸的五塵之中 也就是五欲之中 所以整天就是-在這個欲望之中打滾 就說在家人比較多欲 這一種說法 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偏重點 只要是出生為人的話 都是一樣的 欲望還是會有 思想見解還是有自己的特見 在家人的特見思想-學說還是很多 出家的欲望重的-也是不能夠說沒有 所以這個只能夠說-是從偏重點來說 欲望見解不管是出家-不管是在家原則上都是相同的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受跟想它就是諍根之因 他就是我們起煩惱-起不正見的兩個主因 煩惱的就是受心所 思想的就是想心所 所以就把它特別的提出來 那麼第二個受跟想-也是生死因 就是我們輪迴生死 主要的就是因為-過去生所造作的業力 現在來接受這個果報 所以出生為人 那麼有因必有果-果從因生 原因在那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這邊所講的 就是受跟想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 一方面就是因為耽著於-我們這種男女的這種欲望欲樂 只要出生為人的話 或者說由於過去生的業力的話 我們都是一樣的很希望得到-世間的五欲之樂 一般的人是說財色名食睡 但是我們佛教認為-這個範圍還是不夠廣大 由我們佛教所談到的-五塵境界 色聲香味觸的範圍 更廣泛一點 所以五欲之樂-也就是耽著於五塵的享受 看要看得好 再來 聲音要聽好的 香要聞到好的味道 味要吃到好的東西 觸要觸摸到感覺到柔軟舒適的 像這一種的-都是我們每一個眾生 所要求-所染著的對象 這個從哪裡來呢? 這一個就是從我們的受來的 另外一個就是說 從我們佛經裡邊來了解 眾生來投胎的時候-也是一種顛倒妄想 顛倒妄想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來投胎的時候 除了本身對於欲樂的耽著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間那種感情 所以來投胎的是一個男的話 他就是會染著母親 如果來投胎的是一個女的話 他就會染著父親 也就是因為這樣子的關係 構成了他的主因跟助緣的成熟-而來投胎 像這一個就是顛倒妄想 異性之間的那種染著性 只要是世間每一種-眾生有情動物 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一個情況就代表-你的想心所所引生的 顛倒妄想的想心所 所以這兩個-我們之所以會來世間輪迴 你之所以由於過去的業力會再來投胎 一方面是追求五欲樂 一方面就是染著於-父母之間的異性感情 所以投胎了 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談到的受跟想 但是我們佛法-主要的就是要修行 要得解脫 希望能夠把我們-世間的種種煩惱斷除掉 種種的欲望能夠降到最低 甚至於能夠放得下-能夠斷除 最後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 像這樣子-重點在那裡呢? 如果從這個心識本身來講的話 心識我們分為心王跟心所兩大類 只要講到心識的-緣取境界的作用 我們的名稱都叫做一聚心 一聚心就是不只是一個-而是一個團隊 一個團隊來講的話-不只是一個主人在走動 而且有他的隨從跟著走動 所以心王緣取境界的時候 心所必然配合著它來緣取 配合著它來緣取的話 這時候的心王所起的心念 如果是善心所與它相應-就起善念 如果煩惱心所與它相應-就起煩惱 現在重點就是說-如果說以整個的心王來說的話 第六意識的心王-緣取的面是最廣的 為什麼呢? 因為它是從時間來講-它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可以緣取 它可記憶過去-它可以配合現在的眼耳鼻舌身 來緣取現在的境界 它又可以策劃未來 未來的事情我們現在可以先預算 可以先預計或者可以先來就是-作一個往後的一個規劃 都可以的 所以在時間上來說的話 第六意識是三世全部相應的 從五十一個心所來說的話 八個心識只有第六意識-所相應的心所是最具足的 每一個心所它都可以配合 那像這樣子來看它-所接觸的這個觸角的面 可以說就是最廣的 所以以心王來說這個第六意識 它就是一個主腦者一樣 對於我們所能夠看的所能夠看的 所能夠聽的-所能夠嚐的 所能夠接觸的 第六意識它是一個舉足輕重 我們高不高興-歡不歡喜 那都跟它有關係 另外從一個心所來講 心所有五十一個 五十一個裡邊可以說受跟想 這兩個心所可以說是-最頑固最頑強的兩個心所法 所以我們現在對治這個受-跟對治這個想 就是最頑皮最頑強的-最難斷的這兩個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 我們要修學禪定來對治它 什麼禪定呢? 就是滅盡定 滅盡定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滅受想定 把這個受心所跟想心所-都全部要把它給停止 不起活動 沒有感覺-沒有思考 完全達到一個淨空的-那一種境界之中 所以滅盡定是我們-修學佛法的聖者們 可以修可以讓心完全停頓的-一種狀態的一種禪定法 與這個滅盡定相當的相等的-就是無想定 這個無想定 我們也稱之為外道定 就是說我們佛門弟子-不可以修的 他也是斷這個想 也是讓這個想心所不起作用 但是問題是-修學無想定的這一些修行者 他不但說現在能夠讓心達到靜 甚至於空的這種境界之中 他主要的目的-是來生可以達到無想天 進入於五百大劫的這種無想定-的這種定樂之中去享受 像這樣子無想天-有五百大劫的壽命 五百大劫之後又如何? 當然還是在輪迴 如果是這樣-對於我們修學佛法來說 反而這個五百大劫的時間 變成修學佛法的一種空泛期 浪費時間的一段時間 甚至於你有了-這種不正確的思想 要再轉入於正知正見-還是不容易 所以無想定是外道定 滅盡定是阿羅漢-是聖者可以修學的 他只是一段時間讓心達到-受想心所不起作用 所以要把這個受心所斷除-要把這個想心所斷除 一定要修滅盡定 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清淨 能夠得到我們內心裡邊-不去染著的這種境界 所以一談到眾生的生死原因 就是因為受跟想 要真正的得到解脫的境界 也是要對這個受跟想 能夠達到斷除 最好的禪定功夫就是滅盡定 這一個我們又稱之為-無心定 就是完全沒有心識活動 其實說起來最重要的 就是沒有受想心識活動-的一種禪定功夫 如果能夠修到這樣一種境界-必然就可以得到解脫 那這是第二種的生死之因 第三個叫做次第因 也就是受跟想兩個心所-把它給特別的提出來之後 那就可以跟色蘊跟行蘊跟識蘊-給它有一個次序的排列 這個叫做次第因 這個次第因-一說到它們排列的次序 為什麼一定要色蘊排在前面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一定要照這個次序嗎? 可不可以把它顛倒一下呢? 色行受想識 或者是受識色想行 都不可以 這個色受想行識五個-是一定要照這個次序的 當然說起來還是有幾個原因 這一般提出了四個理由作解說 第一個理由就是說-談到粗細的問題 五個這個積聚之法-色受想行識 五法當中前面的第一個是色法 色法是物質的 物質的容易看得到-容易體會得到 容易去理解 受想行識是心法-心法是內在的 心法是微細的-不容易理解 所以在這個色心的情況之下 當然色法就排在第一個 受想行識都是心法 它們的排列次序-為什麼一定要照這樣子? 原則上就是說 對於我們在了解的-過程裡邊來看 面對人跟人總是要相處 相處的時候-先看到對象 對象的容貌-對象的身材 甚至於對象的-種種打扮等等 你馬上就會起一種-喜歡不喜歡的心態 這個就是我們的感受-非常敏感的 看到人看到環境-看到事物看到顏色都一樣 很容易馬上就-我喜歡我不喜歡 馬上就引生出來了 像這一個就是受 受就排在第二個-也就是心法的第一個 排在受之後-為什麼你會有這樣子的感覺- 這樣子的感受呢? 重點就是因為-你對於這個想為它的因 想為它的根本 因為有想你會去思考 你的個性你的思想-會影響你的感受 所以感受之因就是這個想 所以你就馬上引生思考 就排在第三 另外就是說你有了種種的-這樣子的感覺之後 那你慢慢的你就會去感受 你想要怎麼去做-怎麼去安排 這些的原因-都是由行所引生的 心識的識體-就是我們最內在的 所以就排在第五個 所以物質是最粗的排在第一個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那種感受-就是排在第二個 感受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思想個性來的 再來就是因為-你本身具有這種行 造作的這種形態會去表達 就是我們最內在的心識 所以這個是從粗細裡邊來分 第二個就是隨著-我們五蘊的染污性來說的 染污性來講的話 因為色受想行識 我們每一個人的容貌-就是物質 很容易被對象有所貪取 或者我們貪取對方的莊嚴-或者是美貌 或者他的才智-或者他的家世等等 所以我們第一個-就從一開始跟人接觸的第一面 就是從他的容貌裡邊來了解 這個就是從色蘊裡邊-來說的第一個 那麼你有了這個容貌之後 你就會有所感受了-那就是第二個 你就染污於對他的好與不好 第三個你就會起顛倒妄想了 喜歡跟他在一起或者是排斥他 喜歡跟排斥馬上-這個都是由你本身的思考 再來就會有所動作 有所動作之後-就真正的有所行動 所以最後我們這個煩惱 就是從心識所引生的 所以像這樣子 從容貌當中看他的色 從你的內心裡邊-就會對他有所喜樂的感受 這個就稱之為顛倒妄想 顛倒妄想之後-你就會想要去造作 染著或者是排斥的衝動 那麼這些煩惱從那裡來呢? 從我們的心識來的 所以這樣子-又變成了五蘊的排列次序 第三個例子理由-就是一種比喻 從比喻裡邊來說的 這個比喻就說-像一個器皿 一個臉盆能夠裝東西-這樣子來作一個例子 器皿可以裝東西就是裝食物-來飲用 裝東西-來讓我們可以有所配備 最重要的以飲食來說-民以食為天 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話 在我們的《阿含經》裡邊說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每一個眾生要活在這個世間-還是要有這個食 這個食當然還有四食的說法 這個又是說明了人活在世間-就是一定要有這個 最其碼一定要有飲食-來維持我們的生命 那現有就把這一個-我們這個生命 就當作像是一個 就是一個色蘊 就是一個色蘊 這個色蘊就是色為受依 色蘊為受之所依 代表什麼呢? 代表有了一個器皿-就是有了一個身體 有了器皿之後-他才能夠為食物之所依 裡面才可以放食物 這個食物就代表受心所 有了器皿-再來有食物 你能夠去接受這個食物 能夠去享受這個食物 就能夠維持我們的身心不壞 食物好與不好 會不會損害我們身體 那又是第二層的說法了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東西放到裡面 有了這些東西之後-你就會去起想 起想的原因 你就是吃起這些東西來 你是樂受-你是苦受 中間有起怨的 怨恨心或者就起的-這個很輕受的親感的 那一種想法 感覺到說一種報恩的心態 像我們現在都很講感恩報恩 這種心態 這個也就是進入想的程度了 想就幫助這個受-能夠引發它的功能作用 食物也好調味料也好-也都準備好了 必然就要有人去處理 這個處理就是行蘊-行蘊就是造作 實際的去實行-實際的去做 有了臉盆盤子-有了那些菜有了那些調味料 就是要有一個人去炒去煮 這一個人就是代表著-行蘊的這個活動狀態 最後就是如何來享受-這一道美食 享受美食的是誰? 就是我們的心識-就是識蘊 這樣子就代表著說 有一個器皿裝食物-的這種功能作用 食物本身-再來調味料本身 再來你對它-會不會起好壞的這種心態 這個都是須要去處理去準備的 不是我們所講的-每一個掌廚的人 也都是希望每一個-來吃我所煮的 這一些的佳淆 都能夠吃得很高興-吃得很歡喜 以現在的時代來說-要吃的很健康吃很養生 像這一個-都是我們每一個掌廚的人 最注意的 這些東西什麼營養 所以很多的營養素-都是要面面具到要樣樣具全 但是樣樣具全的情況之下-要如何來跟它調配 這個作烹飪的作營養師的 都是要用一點心思-去觀想去調配的 這個這個就是 會去調配的就是行蘊 真正來享受的就是識蘊 為什麼呢? 因為你造作的善惡業種子-都要為識蘊所保存 識蘊都要保存它 識蘊要保存它-所以等於是說好的不好的 識蘊它都去掌控掌握的 這一個就是用比喻 一個過程一個過程裡邊 受跟想也佔有它的-價值地位存在 第四個理由就是隨界別 就是從我們的三界九地-來跟它分類 三界九地我們說這一個世界 我們跟它分為三大部分 下面所住的就是欲界 中間的一段就是色界 最高的一段就是無色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我們就稱之為-五趣雜居地 怎麼講呢 我們這個欲界眾生 雖然有六層天 從我們看得到的這個-四天王天往上面的忉利天 往上的夜摩天 往上的彌勒菩薩住的兜率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總共有六層天 我們說這個都是屬於欲界眾生 都是享受五欲的 我們這一類的眾生 稱之為五趣雜居 有天上的天人 有我們凡夫的凡人 還有地獄餓鬼畜生 所以我們這一個欲界眾生 你就是天上的天龍八部 還是鳥獸身 所以我們這個稱之為-五趣雜居 所以我們人可以看得到動物 可以看得到這些禽獸之類的 色界-它總共是有十八層天 這個十八層天我們跟它分為四禪 也就是必須要修禪定的修行者 或者有禪定功夫的人-你才能夠達到色界天 一定要透過修行 一定要透過修禪 你才能達到色界 所以這個色界-依他禪定的淺深再分為四層 我們就稱之為離生喜樂地 定生喜樂地 離喜妙樂地 捨念清淨地 分為四禪天 稱之為九地裡邊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地 我們現在就對於-這個受心所跟想心所 配合這個三界 來了解它的重要性 怎麼分別呢? 因為我們欲界眾生 重點當然就是色蘊的部分-佔的比較強烈 色蘊的部分強烈-當然所享受的就是五欲的快樂 所以每天就處在於這一個-就是聲光之中 色聲香味觸-每天只要眼睛一睜開 喝一杯開水喝一杯牛奶 你都要去講究 吃一餐飯你都要去講究 你穿的衣服-衣服的質料也要講究 坐的椅子也要講究 甚至於坐的車子-開的車子都要講究 這個都是有關於-色聲香味觸的部分 也就是五欲的這種部分 所以這個色蘊 就是我們眼睛睜開你就會去感受到 所以色蘊就排在第一個位置 有關於色界的四禪天 色界四禪天 第一個是離生喜樂地 它還有一個喜 第二層就是定生喜樂地 也還是有喜 那代表他內心還是有-那種快樂的那種表現那種活動 很容易去了解的 所以對最初的二種禪天二種靜慮 它就是有這種喜樂的存在 甚至於說就是還有有尋有伺 無尋有伺的-這樣子的一種感受 像這一個我們就排在第二個 這個第三靜慮-也就是第三禪天 稱之為離喜妙樂地 喜的這種粗的那種-快樂已經沒有了 但是微細的那種快樂-內心裡邊的感受還是存在 所以離喜把這個喜已經沒有了-離去了 但是他會感覺到一種-妙樂的那種境界 所以還是有樂 第四靜慮-也就是第四禪天 那它當然就是捨念清淨地 所有的念心所全部都沒有了 完全達到清淨的境界 所以是捨 是一種捨受的境界 像這一個所謂的色界的-種種的感受的這種殊勝 我們就把它排在第二個 就是一種感受的 感受到他是歡喜的-感受到他是快樂的 或者感受到他是不苦不樂的 像這種色界的四禪天-就是屬於受蘊的一種境界 那無色界呢? 最高層的無色界 無色界只有四層天 四層天就是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有四層天 這個四層天的-第一個空無邊處 它可以說它是屬於-想像力最豐富的 想像力豐富-所以這個想就排在第三個 空無邊處是如此-在微細一點識無邊處 在微細一點就是無所有處 這三重都是在包括-在於想蘊的範圍之中 最後最高點我們色界的有頂天 最高頂的-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它主要的就是 思惟力是最強烈的 他的壽命很長 能夠感得八萬大劫的壽命 所以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天 思考的能力-思想的能力是最強烈 這個思就是屬於行蘊所包括的 它就是行 前面的這四種 都是要依止於識蘊之中 都要依止我們的心識 只要是有情就有心識活動 就有精神活動 如果沒有精神活動的話 那我們就說-即使有這麼一個身體 那不等於就是一個死人嗎? 所以一個活潑潑的-一個有情生命體 必然一定要有心思的活動 有精神的活動 所以前面的色受想行-都要依止於識蘊 才能夠來引發它的特性 這樣子來排列 把我們前面的-從欲界眾生就是色蘊 就是色界眾生就是受蘊 無色界的前三重天就是想蘊 最後一重天就是行蘊 而這個四蘊-可以就是我們的三界有情 三界有情就是要依止於識蘊 才能夠起精神活動作用 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有情生命 所以這樣子來說的話 受跟想 在五十一個心所當中 把它特別的提出來 有三個原因 一個就是諍根因 一個就是生死因 一個是次第因 從次第因裡邊-再跟它說出四個理由 一方面他就是由粗而細 第二個理由就是因為它的-染著的層度來跟它分類 第三個舉一個例子來作說明 第四個就是舉三界的-層次來說明 色受想行識的這個次第 所以我們以這樣子來看 講義裡邊第四頁所說的 五十一個心法當中-受跟想的二法 就是有這種殊勝的功能作用 所以才把它特別的提出來 而成為五蘊裡邊的兩個心蘊 在這個地方所談到的就是 所謂受者-當所緣之境現在前時 即由心領納而生苦樂感之反應 就是說我們現在把它-作一個主體的來了解 說什麼叫做受呢? 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是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而這個境界又是現在前 正好就是你現在看到觸摸到 或現在聞到-或現在聽到 現在前的時候 那你就會由心來去領納 什麼心呢? 就是這個受心所的心 你就會去領納去接受 好我聽到的聲音 我看到的顏色 我看到的形狀 觸摸到的這些粗細冷暖之類 就有這種-種種種種的感受出來 有的引生苦 有的引生樂 也就是因為這樣子 在於我們的部派佛教裡邊 也就有不同的解釋 有的就認為受只有苦跟樂-沒有捨 因為一個人看到境界的時候 不是高興就是不高興 不是喜歡就是不喜歡 沒有這種捨 即使是我沒有關係 這個沒有關係當中-還是有這麼一點點的氣氛 如果是那個的話會更好 像這樣子就代表著-還是一樣的有苦有樂 還是一樣的有它的差別 就是順的或者是逆的-那種差別性存在 但是我們現在是-依據護法論師的唯識學 經過玄奘大師的弘揚 經過窺基大師的建立 這個法相宗-我們這個唯識宗的立場 認為苦樂捨三種都具足的 尤其到了捨 原則上我們這邊的苦跟樂 非苦非樂的境界就是捨 此有能領納現象之心-即受心所之自體 那麼之所以能夠領納現象-當然就是我們目前看得到的 種種感覺-種種的環境 或者是人事 現在 就談到受心所的體性是什麼呢? 就是領納義 領納為它的定義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走到-那一個地方看到什麼 你都馬上都會有所感觸的 眼耳鼻舌身都是相同 看到的是如此 聽到的也是如此 那我們現在 在於一般的大馬路上 尤其是在台北市-就是有一個聲音的分貝表 現在這一個時候-我們的聲音大概有七十分貝 有八十分貝-有五十分貝 那馬上都能夠顯示出來 讓你知道說-我們的耳朵承受的 承受的 你能夠承受多高 什麼叫做噪音 超過了多少分貝以上 我們一般人是不容易接受的-就稱之為噪音了 在不是噪音的情況下-是我們的喜樂音 譬如說優雅的音樂 每一個人都是有的有喜歡的 當然年輕人有的就不同-喜歡那種高分貝的 那一種卡拉ok裡邊所唱的 聲音又大聲又尖銳-又快速 認為那個是最hi的 精神會為之一振的也是有 但是我們原則上以我們的耳朵 我們的耳根-那它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 對於我們的身心才是最健康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見識到-色聲香味觸的時候 你內心有些什麼感受 自己都是可以去跟它分別出來的 但是以我們-修學佛法的立場來說的話 當然對善的對順的-當然是要接受 對逆的我不滿意的-我們也要試著去理解 試著去釋懷 這樣子我們的身心-也才能夠健康 我們每天才能夠活在快樂之中 所以得到法喜充滿 或者得到歡喜心-像彌勒菩薩的笑口常開 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 須要去學習的 祝福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