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5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五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每一位學佛弟子 在聽聞了佛經之後 都很懂得了解-身為人的不容易 在《阿含經》裡邊-曾經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就是說-有一隻盲龜 眼睛瞎了的烏龜-海龜 在大海裡邊順著大海的流向-到處的漂流 在到處的漂流當中 牠要遇到一片木材 木材的中間正好有一個洞 那個烏龜的頭-就能夠從這個洞裡面把牠伸出來 看看我們這個世間之偉大 想一想 大海茫茫 就一個地球來說-百分之七十的這個大海的海水 一隻海龜要在大海當中-正好能夠找到那一片木板 正好能夠從這個木板的那個洞裡邊-把頭伸出來 看看這個世界 這個是多難多難的一件事情 說我們一個人 出生為人的這個機率 也就如同這個盲海龜的頭-要伸出來的意思是一樣的 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為什麼? 因為我們過去生所造作的業力-有善業有惡業 要造作善業不容易 要造作惡業很簡單 所以要出生為人 出生為天上的天人 這個機率非常的低 但是要墮到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那就是很容易了 就是在這個善道的人天 兩個比較 我們人還勝過天上的天人 因為經典裡邊說 我們人間的憶念梵行勤勇 這三件事情 就是說 這三種的功力-是超過天上的天人的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記憶力會非常的強 第二我們修清淨行-非常的有那一股意志力 能夠貫徹始終的-我為了要達到目的 我能夠修清淨行 再來叫做勤勇 就是非常的努力-非常的精進 不怕艱苦 像這一個憶念梵行跟勤勇 三事勝諸天 所以出生為人-可以說要很慶幸自己 但是出生為人 我們這個身體-你要如何的運用他呢? 如果是盲盲目目的 或者不去專注的 這樣過一輩子的話 那太可惜了-太浪費了 就空走人生這麼一遭了 所以我們是一個佛弟子 佛陀很重視我們這個五蘊身 如何來了解我們這個五蘊 如何來了解我們這個身體-所表達出來的身口意三業 三業造作了之後 我們的業力種子是如何的儲存 乃至於如何的有這個-生生不息的生命 像這個都從我們這一世-的五蘊身裡邊來了解 我們現在這一部-《大乘廣五蘊論》 就是最好的一部論典 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來看這一部論典 來了解這一部論典 就希望大家能夠提起精神來-好好的掌握這一次的機會 這一部《大乘廣五蘊論》-它的內容的組織形態 我們這邊講義的第三頁裡 有一個本論的組織 這一段裡邊把它分成了-兩個部分來作解釋 第一個 就是我們這一部-《大乘廣五蘊論》的範圍 既然論題是標為五蘊 蘊是什麼意思? 蘊是積聚的意思 蘊也就是和合的意思 什麼是積聚? 從整體來說 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蘊所結合的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但是每一蘊又不是單一的 一個色蘊裡邊-就有包括十一種色法 一個受蘊-就包括三受五受 想 就是我們的思考 那可以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隨時都在思考 你的行蘊 行蘊包括了五十一個心所法 又包括-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 我們的識蘊 會有八個心識 所以說每一個法當中-又都是眾多因緣積聚而成 又是五個積聚體-構合而成這麼一個生命 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體 裡邊要懂得的內容-真的是非常的多 而且這些法又要達到-和合的境界 和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要團結 要能夠相互的配合 如果那一個法不配合 那一個法不生起 那一個法背道而馳的話 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沒有辦法來顯現 所以這個和合積聚 這兩個主要的條件-也就是蘊的意思 只要是有生滅性的 只要有轉變性的 只要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不管是那一種 是我們的有情生命體也好 是器世間也好 都是屬於有為法 既然是有為法 當然就會變成是虛幻不實的 就是因為這因緣和合的當下 有這個法的存在 但是如果這個和合的條件 如果是變壞 如果是消失 或者如果是不和合的話 那就是這個法也就是滅壞了 也就是滅亡了 所以我們這個有為法是-和合的當下有這個東西 時間一過 離散了又消失了 所以就稱之為有為法 有所作為有所變化的 這種世間的每一種心法-或者是色法 第二個就是它的次第 本論既然是通於一切有為法 《五蘊論》主要的都是講有為的 無為的部分-不在我們這個範圍之內 既然都是有為法 所以對於宇宙的這個器世間 對於我們人身的有情生命體 他都是包括在裡邊 所以一講到這個五蘊-一定有講到器世間的色蘊 也有講到我們有情生命體的-這個身體 所以他是色心和合的總體 他的編輯的次第 就是以這個名稱來跟他-分類就從色蘊開始 第一個就是色蘊 就是色法它是獨一的 再來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個是心法 合在一起說 所以就變成從色蘊開始 一直到識蘊-總共就是有五大科 也就是五大類 這個五大類它內容簡介 我們先大約的-扼要的來把它了解一下 後面它就會更詳細的 遵照我們的論典內容-來再作解釋 這個簡介我們給它看一遍 什麼是色蘊? 色蘊從概念上來說的話 色蘊的色-當然就是指的一般物質的東西 物質的東西就是看得到的 就是依我們所謂的極微所成的 泥土所成的 這些東西 蘊既然是有積聚義 所以「色蘊」就是指的-物質現象的積聚 或者是物質性的存在 物質的東西 我們一般來說-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所以只要是物質的東西-我們就說四大所成 四大皆空 這個五蘊的色蘊就是如此 如果從這個《五事毗婆沙論》 裡邊來說的話 現在我們就是引出了 我們的早期的-《毗婆沙論》的原典 來作一個說明 這一部論典他就說了 就是這麼問了 說依何義故說明為色? 為什麼這個叫做色? 是從哪一個義理裡邊來作解釋的 回答 有說過了 經典是佛陀教導弟子的 雖然我們一般有說-經論它是五人說 我們說經典是五人說 除了佛陀說的之外 還有弟子們的相互討論 弟子說 還有諸天說 還有化人說 還有仙人說 表示說在這個-早期佛陀還在世的時候 這些經典除了佛陀的教導之外 弟子們相互之間的討論 來報備給佛陀聽 佛陀說印證-這個道理是對的 這個也是屬於經典的內容 甚至於佛陀到天上去 甚至於有化人-就是天龍八部 那化成為人-或者是像海龍王他化成為人 來請教佛陀問題 這個叫做化人說-或者是天上的諸天說諸仙說的 說了之後 也一樣的經過佛陀的印證 是正確的 我們也稱之為佛經的內容 但是後面這三類可以說 比例非常的少 我們現在看《阿含經》-可以看得出來 佛說的是最多的 再來就是佛弟子們-相互之間的討論的 比例也是佔的不少 論典的重點它是問答式的 有什麼人提出問題來問 就是由祖師們來作一個回答 或論師們來作一個回答 所以對於佛理的了解 要層層剖析-層層的來去探討研究 最好就是能夠看論典 因為他總是一個問答式 現在這一本《五事毗婆沙論》 當然也是如此 有問有答 現在就問出了色蘊的色-是什麼樣子的內容義理 來說明為色 回答說 漸次積集-漸次散壞 種植生長-會遇怨親 能壞能成-皆是色義 這一個就談到說 只要它本身是漸次積集 就是由少而多 慢慢的積集一些-地水火風之類 在積集的過程當中 我們就稱它為色 但是這個色-它又會漸次的給散壞掉 因為我們有說-色法的定義就是變壞 色法的定義它就是無常的 說它是會壞 它是無常性 是這樣子的情況-當然它就會散壞掉了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再來 因為它是地水火風所成 所以它也是種植生長 慢慢的就是長大了 像我們的土堆也會 譬如像沙漠地帶的土堆-風一來 又多了一個假山出來了 大風一吹的時候-假山又不見了 那都有可能 我們經過了 我們稱之為滄海桑田 我們這個海可能變成為陸地 陸地也可能變成為海 像我們台灣就有新生地 那為什麼會有新生地? 就是因為地殼的變化 地震的變化 有的地方就會浮起來 有的地方就會沉起來 像這一個都是有它的生長 有它的增長 那土地是如此 樹木植物性的東西-當然也是如此 就是我們地底下裡邊的-金礦銀礦銅鐵等等也是一樣的 有的地方有油礦 有的地方就是有金礦 有的地方就是有銅礦有鐵礦 這個都是屬於色蘊之一 再來會遇怨親-能壞能成 我們所謂的色就是所成 在這個情況之下-有的想要有的想不要 在這個爭奪之中-就會成為怨家 或者成為親家-都有可能 有的像我們來講-為了國土的擴展 就是有戰爭 當然就會構成很多的怨家 但是有的 就是仁王治世 跟鄰國之間都有好的交流 成為非常好的一個過程-交往的過程 那都是變成為親家 所以這一個色法是能壞能成的 也會破壞也會完成 這個都叫做色義 佛說是變壞故名為色 變壞就是可惱壞義 東西會壞掉 東西在壞的過程當中 我們都會引生苦惱 像我們的房子本來住的好好的 現在壞掉了要來整修 都是一大工程 本來自己已經很好在用的-茶杯碗盤 忽然間打破了-都會引生種種的苦惱 東西丟掉了 我們也會引生種種的苦惱 所以像這一個-會變壞的東西 都會讓我們引生惱壞 也有說它是一種質礙變礙 就是它也是一種-相互之間會互相的妨礙 互相妨礙是什麼? 就是不能夠相疊 兩張紙張只能夠兩張紙張 不能兩張紙張透明的相疊 雖然是透明也不夠能相疊的 那桌子我們只能夠上面放書 書跟桌子也不能夠相疊 它就是一層一層的起來 像這一個都叫作-相互之間都有一種障礙 所以隔著一張紙-就看不到對方了 隔了一道牆壁-就見不到對方了 這個都是一種質礙 物質的東西相互之間-不管怎麼薄 怎麼細小-都是互相障礙的 這個就是色法 所以我們說色法的兩個定義 一個就是質礙 一個就是變壞 現在的《五會毗婆沙論》說 佛陀所說的變壞名為色 那麼它是-變礙也是一種色 就是質礙性 因此色的定義就是質礙 它有形體是佔有空間的 它也會變壞-就是會有消失的一天 色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色法它不是單一的 世間的每一種東西-都不是單一存在的 都一定是多種的因緣-聚合而成的 所以就是一個色法-它也必須要四大積聚而成 就是地水火風-必須要四大聚合而成 聚合而成的-雖然是一張紙張 紙張的本身就具有四大 就是河流-河流本身也是具有四大 樹木-樹木本身也是具有四大 所以看得到的一切物質現象 都是四大所成 但是它是那一個比例-佔的比較多 那一個的比例佔的比較少 讓我們看得出來-它就是一方面的 所以四大所組合而成的 除了我們看得到的一切的-物質性的東西之外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它也是四大所成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四大 那怎麼說? 地水火風就是四大 地水火風 我們的地大是什麼? 就是我們的骨頭 地是堅硬性的 我們人能夠站得直 能夠坐得直 能夠站立起來-就是靠我們的骨頭很堅硬 所以我們的骨頭-它就是屬於地大 水大 水就是濕潤的 我們濕潤的是什麼? 就是我們體內的血液 體內的血液就是水大 火大 火就是溫熱性溫暖性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十六度多 我們都有體溫-體溫就是我們的火大 風大 風大就是我們的氣息 我們的呼吸 人一口氣不來 那生命就結束了 所以呼吸非常的重要 所以在《遺教經》裡邊-佛陀就問弟子 人命在哪一個地方? 人命在幾間? 人命是處在於哪一個地方呢? 有的人就說了很多的道理 最後佛陀說-人命是在呼吸間 能夠生存-就是你能夠吐得出來 也能夠再吸得進去 你的生命才能夠活得下來 但是你如果吐了出來之後 吸不進去了-一口氣不來的話 生命就結束了 所以我們的生命在哪裡? 就是靠一個呼吸而已 所以有的人一暈倒 或者腦部受到傷害之後 我們就稱之為腦缺氧 腦缺氧的話有的變成植物人 這個原因在哪裡? 就是呼吸不足-氧氣不足 所以我們的生命-說起來是蠻脆弱的 所以這個四大就是骨頭 或者是我們的血液 再來我們的體溫 我們的呼吸 就地水火風 有關於這個骨頭的部分 當然就是還包括著我們的肉-筋骨之類 五臟六腑 都是包括在地大裡邊 因為有了肌肉-有了這些東西 能夠包括我們的這個骨頭骨節-能夠給他堅硬 能夠給站立 這一個是把我們這一個身體-稱之為四大所成 如果要配合 我們的色蘊的-這些五根來說的話 那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種感覺器官 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各個都有它的特性存在 甚至於有它緣取境界的-這麼一種功能存在 所以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器官 我們就是把它給-另外再加以解釋 其它的 就是我們稱之為四肢骨頭 我們都把它包括在身根之中 除了眼耳鼻舌身的-這種五種的感覺器官之外 還有我們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的這個外境 就是我們眼睛-能夠看到外在的境界 看到種種東西萬事萬物 耳朵能夠聽到種種的聲音 鼻子能夠嗅到一些味道 就是一些香氣 舌頭能夠嚐到多種的飲食味 身體可以觸摸到-很多的一些感觸之類的 像這一個-都是一種世間的物質現象 這些物質現象-都是包括在色蘊當中的 也都是四大所成的 從這個有情的身的方面來看 作用上的不同-是跟他分為眼耳鼻舌身的五根 還有就是根所依的浮根塵 我們一談到根的時候 就會講到兩部分 一種稱之為淨色根 一種稱之為扶根塵 什麼是淨色根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我們五根的體淨色根 各個是分佈在身體裡邊的-一種細微的一個部分 是肉眼所不能見的 但是卻又會發生五識的-取境作用 然後很多人都會猜-什麼是淨色根 從字面上來講是清淨的色法 既然是清淨的色法-就不是我們肉眼所看得到的 那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神經系統 我們的神經 神經能夠通的話 我們的四肢我們的身體-處處都可以運用自如 但是你那一部分的神經-受到了障礙受到了傷害 甚至於說所謂的被截斷了 那個地方就沒有感覺了 這個沒有感覺就是沒有神經 所以這個神經系統-在我們身體裡邊 是分佈於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 稱之為神經末稍 你的神經末稍-如果不起作用的話 你的手指頭-冬天就會很冷 甚至於就是沒有知覺-就會麻木了 可見我們這個神經-可以說有它的主幹有它的末稍 都是有它的功能作用的 我們運用也好-活動狀態也好 甚至於去感覺也好-都是要靠這個神經系統 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乃至於身體的那一個角落 都有這個淨色根 都有這種神經的-這種功能作用存在的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五根的-一個體性一個主體 就是淨色根 但是淨色根是在身體的裡面-它必須要藉重於什麼呢? 扶根塵 才能夠引發功能作用 那麼什麼是扶根塵呢? 就是我們外在看得到的-這個肉體 像眼根就是我們看得到的眼球 耳根就是我們看得到的耳朵 當然一講到眼球的部分的話 那就又有很多很多-醫學方面的一些常識 一講到耳朵的話-不只是外面的 這個耳朵外朵 還有中耳還有內耳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耳根的-扶根塵 鼻子不只是外面看得到的 還有裡面的種種的-像絨毛之類的 一些感覺器官 舌頭 還有很多很多的味蕾 這些味蕾都是我們去感覺-味蕾 吃到東西之後的 那個酸甜苦辣的感受 它所分佈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 身根 身根當然從頭到腳 每一個地方-拔一髮能夠動全身 拔一根頭髮都會痛 一痛的話-全身都會受到振撼 像這一個就是說 每一個地方-都存有淨色根的功能 淨色根存在那裡呢? 就在扶根塵內 是相配合的 所以這個淨色根-是肉眼所不能見 扶根塵就是我們看得到的-這個生理器官 這邊舉出一個例子說-五根就如同照相機一樣的 它能夠攝取對面的影像-印於影片上面 但是攝影的這個片子-只能印它的影像 不能夠了別-也不能夠有靈感作用 就是說照相機-以這個照相機的外面的境 那個取境的那些東西 還有裡邊的影片-乃至於影射到我們的底片裡面 到我們洗出來的照片 這樣子的過程 是代表我們五根的-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 去吸收去吸取 但是這個都是物質性的 沒有感覺器官的 我們眾生我們人-他是有感受的 不能夠了別的 就是色聲香味觸的五境 但是我們必須透過-色聲香味觸你才有辦法去緣取 你才能夠去認知認識 所以扶根塵是五根之所依 有扶根塵 就是有這個根 依於五根來緣五境-引生了五識的了別作用 它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十八界裡邊的前十五界 一般比喻眼-我們還是把這個外相 再把它作一個舉例子來作說明 除了照相機之外 另一個說明就說眼睛的扶根塵 就是我們這個眼睛 我們這個眼睛的扶根塵 他就比喻像葡萄朵 就像葡萄一樣的 就是圓圓的 其實我們的眼睛還是很多種 有的說是單鳳眼的也很多 但是大部分指的這眼球 外眼來講的話-眼睛睜的大大的圓圓的 尤其我們說 愈是有智慧的-眼睛越大 愈是兇猛的人-眼睛也是越大 有這個權威性的人-一瞪起大眼睛來的話 他的手下的人-就嚇的在那邊發抖了 那麼表示說眼睛-它的圓它的大 來說明了我們能夠看東西 能夠來振撼 耳朵 它的一個例子 就像新捲葉 新捲葉-我們如果去看荷花 或者去看蓮花 就能夠看得出來-剛長出來的葉子是捲的 捲的在這個半開的情況之下-就是像我們的耳朵一樣的 所以看荷花看蓮花-就比較容易看得出來了 叫新捲葉 鼻子就叫做雙垂爪 就像我們的那個手指頭-兩個垂下來 兩個垂下來 就是有那個樣子-比喻 舌頭像新偃月 新偃月就像一個-半月形的弦月 很像半月形的弦月 我們舌頭伸出來的話 雖然我們會說-人要是越會講話的人 那舌頭就是越尖 這個尖裡邊-只是代表它的長度 我們的舌頭的樣子就像-我們的月亮的半弦月 差不多 身體如同腰鼓顙 腰鼓顙我們這個身體頭大-腰細 下面就是有腳 這個樣子很像一個鼓-什麼鼓呢? 很像腰鼓 什麼腰鼓呢? 就是說我們在敲的音樂器材的鼓-有一種就是頭尾都大大的 中間就是比較細 說人的形狀就是像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腰的部分-就是比較細的 我們的身體就是這種狀態 這個是古時候的祖師們 把我們這個五根的扶根塵 就用外在的物質東西-來作一個例子 來加以比喻 科學界就稱我們這個人-的身體的組織 是一個無數的細胞-所構合而成的 我們人站在科學-站在醫學的立場來說 我們都是細胞組合而成 所以他打了一下-這個地方 就不知道死了多少的細胞 但是舊的細胞它是死掉了-死掉之後變成鈣化 鈣化之後我們的皮會粗粗的 我們的指甲就是硬硬的 甚至於頭皮屑 甚至於我們所謂的身體裡邊-都有一些就是身體的體屑 洗澡的時候就會把它給洗乾淨了 這個體屑就是細胞-死掉的細胞 但是如果我們身體健健-我們有活動 有晒太陽 吃營養的東西 三餐能夠不挑食 能夠所謂的定時定量的話 我們這個很自然的 我們的身體自己本身-就有生長的功能作用 所以細胞又會再自己生長出來 如果粗的皮剝開的話 弄掉的話-剪掉的話 自然的-它會長出新的皮出來 所以有的人一割傷了 外面的這層皮-可能就是變成硬的皮 給它剝掉 裡面又會長出新的皮出來 這個都是一種細胞的功能作用 它會氧化就會鈣化-再來它就是會長新的 這一個是我們目前科學界-的一種說法 這都是說明我們扶根塵 就是我們的皮膚-我們的細胞 它會生出感覺的這種神經作用 這個就是指的-眼等五根的淨色根 所以什麼是淨色根-其實就是神經系統 神經的部分 扶根塵 就是我們外面看的到的這個部分 就是皮膚的這一部分 一定要兩邊配合 有的人眼睛受到傷害之後 神經系統破壞掉了 雖然有眼球 但是看不到東西 這個就是有扶根塵-卻沒有淨色根 有的人的手被截斷了 截斷之後雖然接起來 但是他的神經已經不存在-已經死掉了 雖然是接起來 但是他的這一段-一定是沒有感覺 我們所謂的半身不遂-也有這種狀態 就是說受到重大傷害的人 他也有這種狀況 就是說雖然有扶根塵-卻沒有淨色根 這個引發不了它的-五識的功能作用出來 他都沒有辦法去接觸-即使摸也感覺到摸不到什麼 因為麻木了-感覺不出來了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講到根的時候 就從兩方面來解釋 一個是淨色根-一個就是扶根塵兩部分 身體以外的 當然就是指的森羅萬象的一切 能夠感覺之根是有五種 所感覺的法 也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稱之為五境 色為眼所見 就是色塵或者叫色境-是我們眼根所見的 由於方所的不同 或者顏色的不同 我們就分出為 有顯色形色 所謂的顯色-就是我們所謂的顏色 所謂的顏色-就是青黃赤白等等等 我們須要的顏色-可以自己去調配 像那些油漆類的東西 顏色是非常的多 但是它主要的-就是青黃赤白 四種顏色 形色的部分 形色就是有形狀的 形狀的-就是長短方圓 或者麤細高下 它的形狀位置不一樣 除了長短方圓之外 有時候有三角形有菱形 有六角形有八角形 這個都是屬於形色裡邊的-一種範圍 另外一種就是表色 表色-就是能夠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稱為表色 你看要取要捨-或者要屈要伸 一定會有一個動作 這個動作能夠表達出來的 讓我們看得到的-讓我們了解得到的 像這一個取捨屈伸-行住坐臥等等 都稱之為表色 也是藉著我們這個五根-所表達出來的一種動作 這個是屬於色法 聲就是耳所聞 香-鼻所嗅 味-舌所嘗 還有觸之一分 觸是什麼呢? 我們的感覺 五根身根的感覺裡邊 感覺它是潤濕性的 或者感覺它-這個東西很重 或這個東西它是輕的 或這個東西它是很滑-很平滑的很光滑的 或者它有冷 或者它有熱度 或者我們身體肚子餓了 或者我渴了 都有感覺的 這個都是屬於-身體的感觸的一部分 外在的是 濕重輕滑 我們身體的部分-就是會冷暖 或者叫飢渴之類的 都是身體的感受 這個部分就談到了色蘊 一方面是外在的物質 一方面就是我們這個身體 醫學來說就是生理的部分 第二個就是受蘊 受蘊就是一種感受 感受一定要從精神作用來講的 因為人的精神的感覺 我是高興-我是不高興 我是在生氣 或者我沒有什麼樣子的-一種好與不好 像這一個就是有苦樂捨的三受 或者苦樂憂喜捨的五受 要這樣子的感覺 這種受因為是精神部分的 當然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一種感受 從根境識三和合裡邊-引生的觸當中 根緣到境界 引生了分別作用之後-內心裡邊就有一種感受 一種感覺 這種感覺裡邊-就引發出來 就有苦受有樂受有捨受 像這一個我們以現代的-心理學得名詞來說的話 就稱之為感情作用 我們的受蘊就叫做感情作用 所以歡不喜歡-都會有一種感受出來的 這個受蘊的受 從我們佛教「無我」-的教義來說的話 我們要講到無我 無我的話你連感受-都不能夠有所感受 所以這個感受是是泯滅主客觀的 不能夠從主觀來緣取客觀-感覺的一種狀況來說 一定要超越 一定要超越到-我們主客觀的相對性 我們佛教的名字叫做絕對性的 所以一定要超過主客觀 在還沒有出現這個受法之前 你的那種心裡邊的感受-我們才能夠叫做無我 但是你如果有了主客觀的相對 要達到無我還是不容易 因為每一個人的感情作用-不一樣 每一個人的感覺-的承受力也不一樣 同樣一個痛 有的人感覺沒有什麼 只是被蚊子咬到一樣 那有的人就哇哇叫了 有的人都要跳起來了流眼淚了 那你說這個痛-到底是真的很痛嗎? 這是個人的感受 說不定他這個時候-也正是最虛弱的時候 說不定這個時候-也是感情最脆弱的時候 正好這個痛再加上來 當然就會感覺到-這個痛是痛得很深 痛的很廣泛 但是有的人因為很勇敢 或者故意要表現我的堅強 那雖然很痛-就說我也不痛 他的感受的承受力-就比較大一點 所以這個領域上就是說 我們這種感受是-要從感情方面來說的 從這個的精神狀態來作解釋 這一個受 原則上-它是思想本身的受 因為在五蘊的領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知覺性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感情的 我們也會去思考的 就在感情的思考的情況之下 你的認識狀態-知覺狀態裡邊 你就能夠-有這種三受的表達方式 那《五蘊論》-一講到這個受蘊的時候 還有後面要講到的想蘊 可以說在我們佛學的領域當中 這兩個的心理狀態 也就是說它們的精神狀態 可以說是比較突出的 所以在心所法當中 五蘊裡邊它們這兩個-就把它特別的提出來 因為這受蘊跟想蘊 也就是受心所跟想心所 本來就在五十一個心所之中了 就是把這個受跟想特別提出來 包括在於這個五蘊之中 它的內容一定是更深刻的 所以要對這個受蘊跟想蘊 就是受心所跟想心所 要去跟它作更深一層的了解 你才有辦法去體會出來 我們這個五蘊身裡邊-為什麼只有包括這兩個 其它還有四十九個心所法 它就沒有把它給提出來 在這個地方-稍微作一個解說 就是說《五蘊論》 在解釋這個心-的種種現象的時候 是將它分為心王跟心所的 心王是心的自體 心王就是說眼識它是 認識境界的時候它是一個心王 它要認識這個境界的時候 我們這個相互之間四周圍 它就會有善的心所相應 或者是煩惱的心所相應 這個時候你就會起善念 你就會起煩惱的種種的行為 像這樣子的狀態裡邊 心王跟心所相互之間的關係-就是非常密切的 我們現在《五蘊論》當中-一講到這個識蘊 在緣境界之總別相 心所現象就比較複雜 緣取境界來說的話 我們這個地方的-《五蘊論》裡邊 它只有這個識蘊來說-緣取外在的境界 講的就比較簡單扼要 但是五十一個心所來講的話-就說很多很複雜了 因為五十一個心所-包括遍行 包括別境包括善心所-包括根本煩惱心所 還有二十個隨煩惱-還有四個不定心所 總共有六大類 可以說非常非常的複雜-非常的多 現在我們心所有五十一個 它各個有它的體相用 你要去緣取境界的時候 它的總相也好別相也好 都會跟心王相應 所以五十一個心所-也叫做相應行法 它屬於會跟心王配合-同時起作用 不只是它們要同一個境界-同一個時間 而且就是辦同一件事 就是說它們體性 雖然它們心王心所是各別的 但是同樣都是心識的識體 所以所不同的是-體是不一樣的 心王緣境的時候-心所是同一境上 別生它的己解 緣到東西的時候 眼識在看東西的時候 心所也是一樣的-看這一件的東西 但是善心所看的-它就起善念 煩惱心所看的-它就起煩惱 但是我們這個時候的心王 當下它是與善心所相應呢? 還是跟煩惱心所相應呢? 那是各個不同的 所以如識能夠了別事之總相 作意就是引發心法 向前取於自境 作意就是注意 就是說像眼識在看東西的時候 這一個作意心所它就會注意 我現在是要來看什麼 我現在是要來了解什麼 所以它會向前來延續它的自境 那麼觸呢? 觸就是會配合根境識三和合 因為我們要去觸對境界的時候 要去了解境界的時候 如果根境識三和合的話-你就了解不到 因為你的根不看-雖然有境界現前 我眼睛把它閉起來 境界還是看不到 或者有境界有我們的眼根 但是我不去思考它-我不要去了解它 那這個時候-也是起不了分別作用 所以這個觸很重要的 要構成根境識三和合的 受就是能領納順逆俱非等境 領納順境起歡喜-領納逆境起煩惱 或是領納也不是順境-也不是逆境的 我們稱之為-沒有什麼感覺的捨受 所以起這個順逆俱非境-就會起歡喜心起悲悽心 或者起這個捨-的這種種種的外相 那麼想呢? 想我們稱之為造作 想會讓我們起種種的名言 所以這個想為能夠言說的因相 思就是能夠了此正因等相 我們思就是思考 思考這個是正因-還是邪因 是對還是不對 我們去作研究去作研判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謂的-五遍行心所 都會跟著心王起作用的 心王隨著心所起善起不善 或者成了同一的善不善性 所以心所很多 有的時候跟善心所起作用 有的時候跟煩惱心所起作用 有的跟它相應而起-有的跟它不相應而起 但是不管怎麼說 既然叫作相應心所法 他必然皆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 相應而起法 我們就說五十一心所的-受想二法就把它特別提出來 有它的特殊境界的 這個特殊的境界我們以後-如果還有這個機會的話 我們就把這個受跟想-它如何的特殊的功能 來跟大家作一個研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