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4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四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大乘廣五蘊論》 這一部論典的作者是安慧菩薩 在研究唯識的思想裡邊 最具有代表性的 我們稱之為十大論師 既然每一位論師-都有他自己的本身的思想體系 當然 他們必然有他的不同點 所以在我們講義的第二頁-裡面的第二行 就是第二大段就有談到-對於八識對於二障 對於二執這一方面的問題 像安慧菩薩跟護法菩薩 他們的說法就是-有不相同的地方 現在就引出古代的大德們 對於他們兩個人-對於這三個問題的不同點 用一個句子-把他給加以說明 這個偈頌是怎麼說的 他說二障相應前七轉 二執相應唯六七 五八無執護法宗 這一段 就是在說明-有關於這個二障 就是所知障-和煩惱障的這個部分 護法論師他的說法 是前七轉識都有所知障-都有煩惱障 對於二執-也就是我執跟法執 這兩個部分 是只有第七識跟第六識-有這兩種執著 對於這個前五識跟第八識 他們可以說就沒有這種我執 也沒有這種法執了 最重要的就是五八無執 有關於這個安慧論師的說法 這個偈頌他是說 所知法執五六八 我執相應唯六七 煩惱相應前七轉 五八法執安慧宗 那這說明-就是說 有關於所知障 有關於法執 這一個是前五識-第六識 跟第八識都有 對於我執 唯有第六識和第七識 對於這個煩惱相應 也就是說煩惱障 前七轉識都有煩惱障 而法執 前五識跟第八識也是有的 在這樣子的 這個也有一個圖表-給他看下來 可以說護法論師的說法-跟安慧論師的說法 還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這種體系上的一種解說 所以 十大論師各個有-他們的一種主張 所以對八識的說法 還有我執法執二執的說法 還有所知障-煩惱障二障的說法 各個的學說還是不相同的 現在我們就來看這個第三大段 就是說唯識學派的代表可以說 難陀論師之後-還有安慧論師 就是安慧菩薩 安慧菩薩 他到底是世親菩薩的-直傳弟子 還是他是在德慧菩薩之後 有關於這個年代-或者他們的師承的部分 藏傳的說法跟我們北傳的說法-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有關於西藏地區 他們所傳的這一種師承 還有我們中原以南為主的-就是北傳佛教來看 還是不相同 不相同-我們看看藏傳的 根據西藏他們所傳的 安慧菩薩的年代-跟世親菩薩是接近 並且說安慧菩薩-他是直接受教於世親菩薩的 也就說明了 世親菩薩就是安慧菩薩-的師長 直接傳承 但是根據玄奘大師他所傳的 安慧菩薩-應該是德慧菩薩的門下 也就是說-他是承接德慧菩薩的 有關於這個德慧菩薩 我們先來跟他了解一下 德慧菩薩就是德慧論師 他曾經作《三十唯識論》註 這一個是十大論師都有的 十大論師每一個 他們都有十卷的-《唯識三十頌》的論疏 窺基大師就在這個-《成唯識論》的述記裡邊 也對他作了一點介紹 但是內容因為太過簡單 所以就是比較空泛一點 從《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之中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大師到印度求法的時候 所記錄下來的-一路上所看的 他的路線 或者每一個地區的-風俗民情等等 可以說在《大唐西域記》-這一部的傳記當中 都寫得非常的詳細 因此到現在 如果要來研究中國-西域到印度這一條路線 的風俗地理的話 還是要藉重於這一部-《大唐西域記》 非常重要的一本遊記-就是歷史地理的一種記載 從這個-《大唐西域記》裡邊 也有說明了德慧菩薩他曾經-在那爛陀寺活動過 那爛陀寺是印度-一個非常大的一間 教育的一個寺院 凡是在主辦教育的-可以說南傳的北傳的 甚至於各國語言的 他都有在裡邊作一個教導教學 他是一個-可以說是我們佛教 而且是在印度裡邊-最大的一個學府 所以到印度去學習的 都是有心想要到-那爛陀寺裡邊去 當然 玄奘大師也是曾經到-那裡去修學唯識學 所以在這個《西域記》當中 也記載了德慧菩薩-也曾經在那個地方就是活動過 在那邊進出學習或者研究 有關於這個德慧論師 他的著作現在存有西藏-他所翻譯的《釋軌論注》 還有-《中論注》已經是不存在了 只有在一個後世學者-觀誓所著的《般若燈論疏》中 有過片段的引文 代表著這一本《中論注》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一本原本了 要看到它的內容-也只是片段的引文 只能夠從《般若燈論疏》-裡邊去看 在我們的漢譯中 還保存有他《俱舍注》的殘本 《俱舍注》-當然就是注解《俱舍論》的 《俱舍論》在於印度-在於西藏來說 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佛教的教科書 可以說 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佛學概論的這樣的一部論典 所以只要是出家的弟子們 這一本《俱舍論》-是一定要看一定要讀的 真諦法師就把這一個-這個《俱舍注》的殘本 給它翻譯過來-名之為《隨相論》 就不叫做《俱舍論》了 有關於他學說的特點 義淨三藏在這個-《南海寄歸傳》裡面 對他也是有專長定學的評語 就是說-《南海寄歸內法傳》 也是真諦三藏-他本身的一個遊記 至於他的學習的-一些內容心得等等 裡邊也有談到這一個-德慧菩薩德慧論師 就談到說-這個德慧論師他是專長定學的 的這個評語 禪定的部分禪觀的部分-他是有特別的專長 不過 有關於這個德慧論師-他的種種的著作 可以說已經都見不到了 從他注釋這一個《俱舍論》 從他注釋《中論》 或者看到他的《釋軌論》-的舉動來看 說他與安慧菩薩有師弟關係-大概可信 為什麼 因為安慧菩薩在這幾方面-也是有他的註述 我們往前面看第二大段 就有談到說 這一個安慧菩薩-他的著作也是很多 有《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有《大乘廣五蘊論》 有《大乘中觀釋論》 還有《俱舍實義疏》 還有《唯識三十頌》的釋論 像這一個看起來-跟德慧菩薩來比對 他們可以說都有相同的研究 相同的心得乃至於-相同的注述 這樣子的了解-他們兩個人的師徒關係 可能是更容易讓我們相信 他們的這種關係之密切 再來 有關於藏傳的說 關於安慧菩薩-是世親菩薩的直傳弟子 在這個時間上來說的話-應該是並不配合的 因為世親菩薩-是在佛陀滅度後九百多年 而安慧 我們看他的歷史是在-佛陀滅度一千一百多年 相差有將近兩百年的時間 如果把他移到德慧論師的上面 他的之前來講的話 這個時間就不能夠有所符合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如果是西藏所傳的 那可能是一種誤會-就是不正確的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把安慧菩薩說成是-直接受教於世親菩薩 反而把德慧論師說成是-安慧的弟子 這個是不正確的說法 所以我們現在-有關於安慧論師 他應該是在德慧論師的之後 是他的門下弟子才對 下面有關於這一個 安慧論師 他的唯識說著作-因為有《三十唯識論注》 這是十大論師-每一個都有寫的 甚至於還有《辯中邊論注》的-這個梵本 就是他印度當時-所保留下來的梵本還是有的 甚至於把它翻成西藏文 成為藏傳的這一個保留本 也還是存在 所以我們就能夠很清楚了解-安慧菩薩的思想體系等等 他的學說大體是-繼承了難陀論師的精神 盡量保存論說的這個原貌 安慧論師可以說-他是比較傳統保存保留性的 把難陀論師的這種思想-把他給留傳下來 但是在他與難陀論師之間 還隔有陳那一家被他部影響 因為有關於這個心識的問題 或者有關於種子的問題 和陳那的說法還是不相同 所以雖然說一個心識的自體 有他安住時期的自體性 或發揮作用的-能所相對性 有一家說二家說三家說的說法 那他們這三家 難免 如果是以一家說-當然是以心識的自體 難陀的二家說-他就是能所相對 陳那是三分說的 他們三個人的說法-還是各個不同 所以都還是會有所影響 或者是有所障礙 安慧菩薩-關於種子新薰的說法 與難陀論師是差不多 有關於種子的問題 就是說護月論師是本有說 安慧論師是跟難陀論師一樣的 是屬於新薰說 那有關於是本有是新薰 他的主要的重點還是對於-我們要超凡入聖的情況之下 我們的無漏種子是什麼引生的 是怎麼起現行的這個關鍵性 既然我們出生都是凡夫俗子 煩惱重重 所聽所見所思考的 都還是在這個煩惱的範圍之內 我們要如何的-保存有無漏種子 如何來促使我們的無漏種子 能夠引發作用成為現行法 有關於這一點 在論師們的討論當中 這個護月論師認為 我們每一個人本具有無漏種子 與生俱來就有無漏種子 就透過我們的修行 透過我們的聞法 在這個聽聞經教的過程當中 來思考佛陀所說的-這些等流的清淨法 佛陀當時所講的這些道理 就是他證悟之後所講出來的 我們現在來聽 當然這些法還是清淨法 雖然我們就以-這些清淨法的薰習 一方面煩惱不生 一方面就是一直的重複-我們的清淨法 存到我們的心識裡邊來 在這個薰習的過程當中 就觸使我們的本有無漏種 能夠讓他成熟 能夠讓他起現行作用 然後這一個-就讓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少 清淨法 或者是無漏的這種智慧 或者是無漏的這種德行 就一直的增長 最後-就是我們所謂的斷煩惱了生死 得到解脫了 這一個 是護月論師的本有說 但是難陀論師認為還是新薰說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 聽佛陀講經說法 或者現在來聽師長們的這些教法 或者我們自己本身來看 佛陀所留下的這些經教 是聽聞的也可以 是自己深入經藏去看的也可以 都能夠讓我們一直的薰習 這些清淨的佛理到我們的-八識田中 薰習進來的-我們就能夠保存它的種子 愈薰習愈薰習-早期的種子又可以起現行 觸使他來起現行 在薰習這個清淨的時候 當然煩惱的部分也就能夠潛伏 或者斷除 重點就是我們今生-一定要多親近善知識 一定要多聽聞佛法 一定要多去修行-多去修學 如此我們的無漏種子-才能夠愈來愈多 所以這個難陀論師認為-要不斷的薰習不斷的薰習 這個中間無漏種子才是會越來越成長 安慧菩薩他就-有關於這個種子的問題 就是跟難陀的一樣 就是新薰說的 另外有關於這個心識的部分 有說到安慧論師他是無相唯識學 所謂的無相就是不承認 相分具有實體 也就是說相分它是屬於-情有理無的 站在凡夫的立場-它是依他起 就是一種『似有』的存在 但是-他本身卻也是一種假法 所以-站在真理的角度來看 相分-它是沒有實體性的 這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說-他只承認自證分有實體 見相二分它是引發出來的-一種功能作用 所以沒有實體性的 所以就把安慧論師的唯識學 說明為無相唯識學 就是這一點來作說明 所以有關於安慧論師 他跟難陀論師 他跟德慧論師 關係都是非常密切的 跟護法論師的說法 就有一些不同 這一個我們就是-要去跟他作一點了解 接下來就是有關於-《大乘廣五蘊論》的翻譯者 他是哪一位祖師大德 因為印度北傳的經論-都是屬於梵文梵語的 一定要透過翻譯-我們才能夠去了解 翻譯的主角 就是日照法師 日照法師-他的印度音把它音譯過來 叫做地婆訶羅 我們從大藏經裡邊-看到的名字就是地婆訶羅 他所翻譯的 翻到我們中國話的意義 就叫做日照 就是日照法師 他也是唐代的一個翻譯家 雖然是到了我們中國來 他本身卻是印度人 這個印人他是印度中部的 中印度 他也是廣通三藏 稱之為三藏法師的-不只是玄奘大師一個 因為我們一般在看《西遊記》的時候 都知道有一個唐三藏 那些妖魔鬼怪都要吃唐僧的肉 才能夠長生不老 所以我們的觀念裡邊都認為 唐三藏就是只有玄奘大師一個人 其實所謂的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跟論藏 包括了我們佛教所有的經教 經典當然是佛陀所說 戒律是佛陀所制定的規矩 論藏就是後代的祖師們-來把這個經典加以解釋 或者加以發揮它的某一個宗旨 如果加以解釋的-就稱之為釋經論 發揮這一部經的宗旨 這一個就稱之為宗經論了 所以這個三藏-對於佛陀所講的經典 對於佛陀所規定的-規制的這一些規矩 就是我們所謂的戒律-或者這些論典的發揮 你如果全部都精通的話 都可以稱之為三藏法師 所以在我們的歷代的祖師們來看 三藏法師是非常多的 除了唐三藏的玄奘大師之外 鳩摩羅什也是三藏法師 真諦也是三藏法師 像這邊所看到的 日照法師也是廣通三藏 那這個-就表示說他們經律論皆精通的 但是你如果是偏於一種的 只懂得經律跟論-不去研究的話 那就是說-只是一般的了解的話 精通於經典我們稱之為經師 精通於戒律-當然叫做律師 精通於論典的-我們稱之為論師 是這樣子的 日照法師他是廣通三藏 還有兼善五明 這個五明 我們已經了解過了 除了我們內典內明之外 譬如說醫方明工巧明-還有因明還有聲明 總共有五種 這一個就是為了要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 每一種你都要精通 明的話就是這個知識部分 這一個了解的部分-都非常的精通的 才能夠叫做明 所以我們佛教裡面的三藏部分-要完全去懂得之外 那醫方明-有關於身體的部分的照顧 也就是說對於中藥草藥的了解 或者工巧明-就是技術的部分 我們一般所說的三刀六捶-都要去了解 或者要因明-懂得佛理的主旨在講什麼 別人要是須要-要來破壞我們的話 你有辦法從宗因喻三支法當中 你有辦法-站穩自己的立場來了解 而且讓邪知邪見者-能夠受到我們的破斥之外 又能夠接受我們的內容 聲明也就是多種語言的學習 為了要教化眾生-多種語言都是要去了解的 這個日照法師你看他是印度人 都有辦法把這個梵文翻成中文 表示說中文他也是滿精通的 所以他是戒行清高-學業優瞻 尤工咒術-志在利生 所以這個對於戒律的-守持的部分 他也是非常清高的 就是盡量的在這個-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 都是非常的莊嚴 甚至盡量的就是都不要去犯戒 學業優瞻 當然對於經跟論典-都是非常的透徹理解 尤工咒術-對這個佛陀所教導下來的咒語 他是非常的精專 他所發的志願-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 在我們所談到的-只要是稱呼為菩薩的話 必須要上求-要下化 一方面來追求佛理 對佛陀所講的經教戒律-要好好的來受持 有空要了解經義 有空對於戒律-要去跟他守持莊嚴清淨 再來 向下就是要度化眾生了 表示說自己懂得自己會的 別人有需要的 就能夠來幫助他人-來教導他人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斷煩惱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在三寶的護持之下 都能夠煩惱減輕 而且智慧增長 所以這就是菩薩的志願 菩薩的志願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邊 經常會談到四弘誓願 四種宏大的願望 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個四弘誓願 是每一個菩薩的通願 大家都一樣的 每一個都要度眾生 每一個都要斷盡自己的煩惱 或者讓眾生懂得佛理之後-也能夠斷盡自己的煩惱 所有的法門-就是我們經典裡面的 或論典裡邊的這些教義教理-你都要好好的把它學得精通 最後我們的最高的目的 也就是希望能夠來成佛 成佛是很不容易的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說是 無量無數的-這麼一種很長的時間裡邊 但是他雖然是至高無上 雖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是很辛苦 我們說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但是我們還是要-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都是每一個菩薩-他們的願望 現在日照法師-當然也是一樣的 他所發的志願-也是要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他是精通三藏 所以他能夠兼善五明 對於他所懂得的-他所了解的 就是能夠-發心來供養大眾 高宗儀鳳初年的時候-他就攜帶梵夾進入長安 也就是說日照法師他是印度人 就是在高宗-唐高宗的儀鳳初年的時候 也就是西元676年-678這一段時間 他就帶著梵本的這個經論-到了我們中國的長安 就是說我們的京都 這個帝王就是唐高宗-他就敕令 仿照玄奘大師-翻譯的那一種譯場的例子 這個譯場裡邊 就是有好多的人來配合 有的人就是主角就是講梵語 解說意思 再來中文應該要怎麼說 再來這些是國學的老夫子們 如何把它寫成簡單扼要-能夠涵蓋整個 就是梵文意義的這種中國字 像這個就是-玄奘大師當時譯場的狀況 現在唐高宗就希望-日照法師也仿照玄奘大師這個譯場 這樣子來作翻譯 所以就召名德協助譯業 就是廣召有名有德的 這些長老大德們來協助翻譯 一直到永隆元年 一直到武后垂拱元年 大概就是有五六年的時間 就在兩京東西太原寺 兩京就是東京跟西京 一個長安一個洛陽 就在這兩邊的 東太原寺跟西太原寺 乃至於在西京的長安的弘福寺-就開始翻譯經論了 這一個長安跟洛陽 就是我們早期中原時期的-他的京都 有關於這個西太原寺 就是現在的西崇福寺 東太原寺就是現在的太福先寺 那這一個就是目前-寺的名字也都有所更改 他所翻譯出來的經論非常多 我們的講義的第三頁裡邊 他有一部一部的把它給寫出來 譬如說第一部裡邊 有《方廣大莊嚴經》-它是有二十二卷 《大乘密嚴經》有三卷 《大乘顯識經》-有這個二卷 《證契大乘經》有二卷 《大方廣佛花嚴經-續入法界品》它是只有一卷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有一卷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有一卷 《大方廣師子吼經》-這個有一卷 《大乘百福相經》有一卷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這是另外一卷 《大乘四法經》有一卷 《菩薩修行四法經》有一卷 還有《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羅尼經》有一卷 一直接下來還有-《佛頂最勝陀羅尼經》 還有《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還有《造塔功德經》 這一部經可以說我們一般的人-都很喜歡看的 裝佛像能夠有多少功德 你建塔又有多少功德 所以說很多人想要求功德的 知道那一間寺院-在建寺院的時候 建寺院-建塔這個是相等的 因為在早期是先有塔才有寺院 我們現在是先有寺院才有塔 有塔有寺院 這個是我們佛教-原本以來就有的 造塔造寺院有功德-每一個佛弟子 到了黃昏的時候-就會去繞塔經行念佛 或者在那個地方禮佛 所謂的禮佛塔 早期的塔-是只有佛陀的舍利子 佛陀的舍利 除了骨灰經過火葬之後-燒出來的舍利子之外 頭髮留下來的髮塔 指甲就是有爪塔 可以說缽有缽塔 像這一個就是作為 紀念佛陀懷念佛陀-恩德的一種紀念塔 所以這個《造塔功德經》-可以說 我們一般的人都比較喜歡看 也喜歡從這一方面-去求取功德 還有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這個二卷 還有就是我們這一部的-《大乘廣五蘊論》有一卷 那麼這樣子總共 他在我們中國就翻譯-十八部的經論 加起來就是有三十四卷 這一個可以說-在我們中國翻譯的 數量也是滿龐大的 參與譯事者-就是說他的譯場 他的譯場裡邊-除了他自己本人之外 還有「譯語」 就是把它翻譯出來的-一種應該要怎麼講應該要怎麼說 這個「譯語」的-就是戰陀般若提婆 還有「證梵語」 「證梵語」就是說-這個梵語講出來之後 正不正確? 解說的內容正不正確? 還要有人去跟他加以印證的 表示說這一個他也是-對於梵語非常精通的 這一個就是慧智 這麼一個比丘 還有「證義」的 就是說翻譯出來的內容 這個內容的解說 他符不符合 有道成有薄塵-有嘉尚有圓測 還有跟他加以綴文筆受的 就是說把這個文字-寫出來之後 還有加以修飾 還有加以潤筆等等 這麼這一個就有思玄-有復禮等人 武后為了要撰寫-〈聖教序〉 所以就揭載於卷首 就把這個把它刊載於卷首 這個有關於-他們所寫的這些方式等等 武后在〈聖教序〉裡邊 就把它刊載出來了 所以垂拱三年-示寂於東太原寺 就是說日照法師-他在垂拱三年 垂拱三年也就是-西元六八七年的時候 他就圓寂了 當時是七十五歲 就受到帝王封敕-葬於洛陽的龍門香山寺 可以說是很得到帝王的-擁護的一位三藏法師 日照法師-他所翻譯的〈入法界品〉 可以說是補舊譯的-《華嚴經》之不足。 他所談的〈入法界品〉-就只有一卷 它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 就那個舊譯的《華嚴經》 因為《華嚴經》翻譯到我們中國來 總共有三種譯本 有六十華嚴有八十華嚴-還有四十華嚴 六十華嚴可以說還是 這邊所談到的這個-〈入法界品〉可以把它補足 我們一般流傳的-都是以八十華嚴為主 就表示比較的具足性 曾面授法藏三論義 所說被稱為新三論 與鳩摩羅什法師他所傳的-是有所不同的 日照法師-他不只是有翻譯了這麼多經論 甚至於他對於這個三論的義理-可以說也有所精通 所以他就面授給法藏法師 面授的意思-當然就是直接教導他 他所教導的這個三論義-就稱之為新三論 跟鳩摩羅什他所翻譯過來的三論 所謂的《中論》-《百論》《十二論》 裡邊所談到的那些內容 還是有他的不同點 表示說-日照法師的三論是新三論 鳩摩羅什他所傳的三論-是從龍樹菩薩這樣子延續下來的 就稱之為早期的這個 我們稱之為八宗當中的-三論宗的內容 那是有所不同 現在我們就來了解-我們這個《大乘廣五蘊論》 它的由來-它是怎麼來的 最主要的就是-佛陀滅度後八百多年 就是有一個無著菩薩 這個無著菩薩-他由於憐憫當時的小乘與外道 執著方便道為究竟道 有的對於小乘的了解-也就是 阿毘達磨下來的這種的研究 認為還是不夠究竟不夠徹底 小乘的修行方式 只不過是我們成佛的-一種方便法門 但是站在小乘的立場就認為-聲聞乘就是究竟的 直到阿羅漢-就是解脫了 但是在證悟義理的部分來說-我執雖然斷除了 法執還是不究竟的 在於智慧的部分-雖然可以得到阿羅漢果了 但是在這個德行-福德的部分 還是不夠圓滿 所以小乘的阿羅漢-雖然是達到四果的境界 其實都還是方便道 所以我們在比喻的時候-由出發點到目的地 阿羅漢只不過是中間的休息站 還有一段還沒有走完 所以一定要達到成佛的境界 才是究竟的解脫 現在我們一般的小乘-或者一般的聲聞乘 就是認為阿羅漢就是最究竟的 已經得到就是所有的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經不受後有了 他就很高興了 無著菩薩認為 這個是不夠的 這個是方便道 還有外道的邪知邪見-那更是不足取 應該要來帶動他們 應該能破斥他們-這一種不正確的見解 讓他們能夠來了解佛法 佛陀在世的弟子-千二百五十個 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由外道轉入我們佛教的 就是舍利弗就是目犍連-他們本來就是在修行了 就是三迦葉他們的這些弟子們-也都是本來就是一種 一種宗教法 本來就在修行了 但是聽到佛陀已經得到解脫 佛陀就是福德莊嚴 所以感覺到說 應該要來親近佛陀 成為佛陀的座下弟子 所以能夠改變他們-過去不正確的思想 改變他們過去不足的-那些哲理 所以他們就能夠-親近了佛陀之後 佛陀的一段佛理 或者佛陀的給他們解說的教理 他們就能夠很快的-就能夠得到解脫了 證到阿羅漢果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無著菩薩-也是這個樣子這種心態 希望這些不同的宗教修行者-也能夠去除他的邪知邪見 而來研究我們的佛法 而進入解脫道的境界 無著菩薩為了-有這樣子的一個理想 所以他就於晚上的時候入定 而到我們所謂的兜率內院-去請彌勒菩薩 下降於中天竺的阿踰陀國 的講堂來跟大家解說-《大乘瑜伽師地論》 並且再以這個論典就 往後由他無著菩薩-以及他的弟弟就是世親菩薩 就寫出了《十支論》-來加以解釋《瑜伽師地論》 所以我們就有一本《十支論》-的這麼一個說法 所以這個一本-本論就是《瑜伽師地論》 還有《十支論》 所以世親菩薩他所寫的-《百法明門論》 他所寫的《五蘊論》 可以說是《百法明門論》-就是略陳名數 就是以一百法-來解說世間跟出世間 也就是有為跟無為的道理 《五蘊論》-就是粗釋體義 就是簡單扼要的來解說 我們這個心法跟色法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十支論》之一 所以這個《十支論》裡邊-就有這個兩部論典 安慧論師-也因為見到《五蘊論》 文辭過於簡略 世親菩薩所寫的-這個《五蘊論》 可以說太過於簡單扼要了 無法從它的內容來窺見佛理的奧妙 所以他就為了要來-把它的這個內容 能夠再更清楚的把它加以發揮 把它的這個義理-再加以詳細的作解說 所以他就寫了這一部-《大乘廣五蘊論》 那就表示寫得更清楚了 所以《大乘廣五蘊論》-就是世親菩薩的 《大乘五蘊論》的注釋本-來解說《五蘊論》的 大唐中天竺沙門-就是地婆訶羅 也就是日照法師 他就把它給翻譯到-我們中國來了 所以《大乘五蘊論》-在我們的大正藏裡邊 它只有佔兩頁的位置 它只有兩頁 就是在這個大正藏的-第三十一冊裡邊 那這一個全文-就大概有三千多字 但是《大乘廣五蘊論》-在大正藏裡邊 它是近五頁的位置 佔有五頁 從八百五十頁到八百五十五頁 大概是這樣子 所以就是也有七千字 所以比《五蘊論》-多出了一倍的文字 他們這兩部論典之間,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主要的是《廣五蘊論》是來-解釋世親的《五蘊論》的 所以《廣五蘊論》-就是比較詳盡 我們只要好好的來看 這一部《廣五蘊論》 你就能夠-能夠清楚明暸 《五蘊論》裡邊所講的 這個這些義理了 在這個-《廣五蘊論》裡邊 又加了很多注釋 它的注解的部分也是非常的多 所以在這一個-我們的注釋本的後面 就是我們的講義的後面 有把《五蘊論》跟-《廣五蘊論》作了一個比較 就是說那一句裡邊-《廣五蘊論》作了多少的解說 作法多少的解釋 看看講義的後面-一目了然 非常的清楚 裡邊的文字-都是根據大正藏來的 所以字數上就是不差的-來作一個比對 世親菩薩的《五蘊論》 還有就是-安慧菩薩的《大乘廣五蘊論》 它的字數的比較 這樣子來看 有興趣的人 當然如果要對於-我們這個五蘊身 要去理解的話那是更清楚 更好去體會了 所以在這裡 我就祝福大家 能夠深入經藏 能夠智慧如海的 來了解我們這一些論典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