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大乘廣五蘊論 1 主 講:淨珠法師 《大乘廣五蘊論》第一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大家好 新的一年又開始 我們空佛院的課程-又是一種新的調適 上個學期講《百法名門論》 有關於唯識方面的-一些基礎名相 那麼這個學期呢-就來解釋《大乘廣五蘊論》 這一部論典 它的主題當然是以大乘的立場-來了解五蘊的內容 這一部論典 應該說是世親菩薩的-《大乘五蘊論》的釋論 世親菩薩的-《大乘五蘊論》 它是屬於唯識宗裡面 就是一本《十支論》-裡面的其中的一支論 那麼一本十支 最主要的當然就是-《瑜伽師地論》 將《瑜伽師地論》-我們有簡單的、扼略的 或者詳細的來跟它-做了很多很多的一些註解解說 所以這一本叫做-《大乘五蘊論》 是世親菩薩所造 可以說是所有的解釋本當中-最簡單最扼要的一部論典 因為世親菩薩-他所解說的太過於簡要了 很多的學佛弟子們-感覺到不容易了解 不容易掌握 所以安慧菩薩他就又寫了-這本《大乘廣五蘊論》 表示 把世親菩薩的這一部論典-再加以詳細的解說 加以詳細的發揮 所以兩部論典-一個是世親菩薩的原著 一個是安慧菩薩的註釋 所以-這一本看起來就比較好了解 解說上也比較的廣泛 我們所有的經論-尤其是後代的論典 可以說都要有所根據 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個根源 這個根源就是不離於-我們的阿含經的原始經典 不離阿含經 當然就從阿含經-所說的那一句話 或者是那一段的宗旨-把它再加以發揮的 所以這個論典就有釋經論-就有宗經論 這兩種都不同 不管怎麼樣子的去發揮 都不離開我們的原始教典 佛陀在世的時候 對佛弟子們講經說法 原則上他是隨機應教 所謂的隨機應教也就是說-像我們現在來講的話 什麼人來請教問題-就跟他回答什麼樣的主題 再根據他的興趣跟他的根機-的淺深不同的程度 我們就教導他-那一種的修學法門 那麼他就遵照這樣子的法門-來慢慢的一次一次的來請教 或者是一次一次的-跟他加以來解說 就不離開於他的根機程度的-這樣子的一種認識 所以我們說佛經會有這麼多-都是因為隨機應教而講的 那一個弟子來請教問題-就講那一個重點 那一個弟子來請教問題-講那一個重點 如果多數的弟子 就是我們所謂的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在一起的話呢 那又是一種的解說 也因為是如此-在我們的經論當中 就有非常多的內容 非常廣泛的來解說世間法-來解說出世間法 最主要的 我們說佛陀在世的-隨機應機當中 可以說以蘊處界三科為主 蘊就是我們這邊所談到的五蘊 處就是十二處 界就是十八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稱之為三科法 也就是說針對的那一個弟子們-我們就從他的根機來說 所謂的根機就是他的-智慧的程度 有的人的智慧比較高 有的人智慧比較低 有的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一般性的中等性的 為了配合智慧的高低不同 所以我們就以針對智慧高的-就解說五蘊論 中等的就解說十二處 那麼根機比較愚鈍的-我們就解說十八界 這個主要的就是說-五蘊的重點是在心法 因為一談到五蘊-我們就知道色受想行識的五種 五種裡邊只有一個色蘊是色法 受想行識-這個四法都是屬於心法 所以它的重點就偏重於-心法方面的發揮 重點偏重於心法方面的探討 色蘊的部分講的-比例上就少了一點 如果講到十二處的話 講到十二處 講六根、講六境 六根跟六境只有意根是心法 其他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它是屬於色法 境界的部分來說-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呢 法當然一部分是屬於-就是心法所緣取的境界 一部分是前五根所緣取的境界 所以這個法原則上-是意識所緣起的 意識所針對的 但是我們談到這麼多的-十二處當中只有意識 也就是意根它是心法 其他的可以說是屬於色法 所以十二處所說的內容-是色法的部分解說得比較清楚 所謂的色法當然就是物質 物質的東西我們容易了解 物質的東西我們容易看得到 所以十二處可以說-就是針對中等根機 的對象、弟子來做解釋 那麼十八界 我們原則上就是以六根 六境跟六識來做說明 六根六境六識說明的話 由依根緣境而生識 因為有前面的六根 來緣取外在的-或者是內心裡邊的這些境界 成為六境 而引伸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跟意識的六識 所以依根緣境而有六識身-加起來就是十八界 這個十八界 原則上說起來的話就是-解釋的非常的清楚了 把前面的五蘊的內容 把前面的十二處的內容-可以說都包含在裡邊 詳細的解說 心法的部分也很詳細 色法的部分-也解說的很詳細 所以這個我們就說-對於喜歡詳細解說的內容 來為他的對象的 就說他的根機上-就是比較劣根的眾生來做解釋 從上根利智的是-針對的五蘊 或者是說對於心法的部分-想要詳細探討了解的 那麼就是從五蘊來了解 十二處就是對中根的眾生-來做對象 可以說它的內容比較偏重於-物質色法的部分來做一種解說 十八界-就是比較下根的眾生 也就是說 對於色法也好-對於心法也好 他必須要非常詳細的-來跟他做一個解釋 他才聽得懂-他才有辦法去了解的 這樣子我們稱之為-蘊處界三科來解說心法跟色法 但是所解釋的這些心法跟色法-不管五蘊不管十二處或者是十八界 所說的內容完全都是針對著-我們這個生命體來做解釋 也就是說五蘊-也是解釋我們這個身體 十二處-也是解釋我們這個身體 就是十八界-也是來解釋我們這個身體 人活在世間 一定要對自己的這個生命體-有所認知 有所認知之後-再來懂得他的前因後果 如此我們在這個-所謂的一期的生命的了解 乃至於生死死生-在這個六道輪迴當中 的這個生命體的延續當中 他是怎樣子的從前生到今世-由今世到來世 像這樣子的一種構成 都是跟我們這個身體-有主要的關係 這個身體-我們一般來講就是五蘊身 五蘊所構合而成的生命體 我們一個生命體-從頭到腳 不外於就是五蘊的內容 就是十二處的內容 就是十八界的內容 所以針對於我們自己的生命體 當然從醫學的方面來說 當然有他的生理部分的-一種分析法 從我們的思想來講的話 又是我們的心理的部分-精神的部分來做分析 這個我們一般來講-就是心理學的部分 整一個佛學-就是對於生命的生理的部分 對於精神的心理的部分 他是要兩個要結合為一-的情況之下 而成為我們這個生命體裡-做為我們佛教來了解 或者研究探討的一個主題-一個對象的 所以不能夠說是唯物-或也不能夠說只是唯心 單獨的唯物跟唯心 這個是我們佛法他所 就是針對跟他排斥的 認為單一不能夠生存 一定要色心和合 一定要精神物質和合 才能夠構成一個生命體 才能夠有這麼一個-精神的活動狀態 所以我們談到這個五蘊 如果從佛陀當時為弟子們-來解說這個生命體的情況 的內容裡邊 現在所談到的這個《五蘊論》 可以說就是最簡單最扼要-而主題是著重在心理的部分 來做發揮解說的 所以我們來了解這個課程的話 等於是說-大家要很用心 也就是說要很專心的 而且在這個很簡要的這個-文字當中你要能夠去體會 能夠去前後連貫 如果說是我們空佛院的學生-有延續的來聽這個課程的話 那麼一個學期接一個學期下來-有很多的一些名詞名相 可以說都已經能夠有所掌握-有所了解了 但是如果對於這個學期-才開始聽課的同學來講的話 那可能就比較艱澀一點 那麼這個-我們給大家的講義裡面 前面會有一段就是-大正藏的原文 也就是說我們的論典 可以說是從我們的大藏經裡邊-給它給列印下來 所以前面的七張 就是屬於-《大乘廣五蘊論》的原文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從頭到尾把它唸個幾遍 能夠前後連貫來了解的話-可能會更清楚 更能夠快速的來了解到-我們這個論典的內容 因為我們前面大部分-當然都是講五蘊的部分 到了後面的時候-又再配合十二處跟十八界 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所以如果能夠從頭到尾-把它唸個幾遍下來 應該是更容易去掌握-他的主題在講些什麼 從這個前面的七張-的原文之後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註解本 也就是說對於原文裡邊-的每一個句子 我們都稍加以做一個解說 那麼解說有的當然比較簡單的 我們就口頭上-跟大家做一個介紹 文字上我們就把它省略過去 所以從第八張開始 也就是我們註解本-的第一頁開始 就是這一部-我們現在講課的一個註解 這個註解可能-是比較清楚一點 如果能夠好好的-有耐心的看下來 應該是更能夠清楚明瞭 當然如果有問題的 還是可以提出問題來問 這一個是讓大家-一個整體的了解 佛陀時代-為弟子們講經說法 來介紹我們這個-五蘊生命體的時候 他就是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來做解說的 現在我們就把這個-《大乘廣五蘊論》 我們就從這個註解的-第一頁大家來看 那麼註解的第一頁-第一個就是前提 讓大家來了解五蘊的這個-主要的是在講些什麼 裡邊有談到說-五蘊為世間的基本質料 一講到世間法 一講到世間 所謂的世間就是-若於時間之中 若於空間之中-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我們就稱之為世間了 所以我們一分鐘一分鐘的過去 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過去 那麼一年一年的過去 現在才剛過了新年 每一個人又加了一歲了 這個一年一年的過去 這個就是代表落於時間之中 我們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話 那一天又等於空空的給過去了 好像一天都沒有做到什麼事情 那就是很浪費光陰了 所以在我們的佛學裡邊 佛陀就很重視每一天-的這種須要好好的去掌握它 只要所有的經教當中 像四念處-像四正勤 像五根、五力 裡邊都一定有講到一個精進 為什麼會講到一個精進呢 就是要努力用功-不可以浪費光陰 所以就有一個句子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今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又少了一天了 提醒自己日子不要空過 這個所謂的日子的空過-當然就是從時間上來講的 一談到這個世間來講的話 世就是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 這個三世裡邊-因為我們一般的人 都會說三世因果 一講到三世因果-好像是前生看不到的 今生我們又沒有做什麼-大好或大壞的事情 來生也不曉得是怎麼樣子 好像把這個三世因果拖的很長 長到前後根本都不曉得-它的狀況如何 今生又感覺到-到現在為止 大的壞事情我們又沒有去做過 那為什麼我有很多的不如意呢 就會對這個因果的問題-就起了很大的疑惑 但是真正的講 所謂的三世-不一定要講的那麼長 我們今生裡邊-像稱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 壯年時期、老年時期 也是有好幾世 也是站在我們現在這個年齡-來為中心 現在這一分這一秒就是現在 現在之前呢 讀中學的時候 讀大學的時候 或者往後老的時候 像這個-這個就是三世了 另外昨天、今天、明天 那也是三世 早上、中午、晚上-也是三世 前一小時-後一小時也是三世 前一秒鐘-後一秒鐘 那也是一樣的-也是有三世 所以一講到這個三世 可以縮到最小 縮到最小 一剎那之間-有九十個生滅法 像這樣子來講的話 就是一個生滅-一個念頭當中 就有好多個生滅 每一個念頭就不曉得-又生又死又生又死了 我們念頭轉的很快的 所以講到這個世間-就代表著有時間的過程 有空間的發展 我們就在於這個時間-這個空間 所謂的空間-就代表著我們所住的地方 我現在住在那一個地方 再到那一個地方 我們如果從這個地方是高雄-從台北來我們就是南方了 但是如果從菲律賓來講-我們又是北方 這個就是方所 這個方所來講的話 就是我們所謂的空間 這個空間也是可以來去自如的 所以時間也好、空間也好 這個都是落入於-這個世間法裡邊 那代表著只要是世間法 只要有時間的流逝-就必然就是無常的 就會有生有滅的 人的 人的一世我們算一百年 一百年來說的話-從出生經過了一百年之後 那必定要老死 這樣的一個過程 有生必有死 東西做好了-我們現在在用的時候好像很新 非常的好用 但是經過了一百年之後-東西也壞了也舊了 說不定最後-也是拿去垃圾堆裡邊了 像這種狀況-我們就稱之為有成就有滅 所以人的生命體是生老病死 東西它是成住壞空 我們的心念是生住異滅 像這樣子的念頭裡邊-這樣子的時間的過程當中 我們就會有幾個過程-必須在這變化 在這個變化-我們就稱之為無常性 沒有固定不變的 沒有固定不變-會無常 所以我們就必須要掌握現在 因為下一個時段-會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 明天會有什麼狀況也不知道 現在是最好掌握的時候 現在是你-最能夠去了解狀況的時候 你現在都不掌握-現在這段時間 想說明天還有明天-明年還有明年 一定會這樣子嗎? 那就很難說了 所以生命的無常-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 隨時隨地的變化過程當中 他的無常相 人的生命裡邊的無我相 我們都要深刻的去體會它 既然東西沒有一成不壞 我們的生命當然也不會 就是出生之後也不會一成不壞 就是我們的思想-也不可能一成不壞 在這樣子的過程裡邊 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之後 都感覺到我有一個主宰性 我能夠主宰什麼 我能夠-就是要去支配什麼 這個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不可能的情況之下 我們就稱之為無我性 這個我-不只是我們的那個我 而是主宰的意思 常、一的意思 就是不變的意思 但是有可能如此嗎? 我們自己本身的做法 我們自己本身的思想 都有可能會轉變了 那有可能說-我來主宰別人的時候 的那種權力也是一成不變的呢 不可能 所以這個世間 就是代表著無常代表著無我-代表著流轉 這個五蘊就是我們-這個流轉世間的基本資料 我們怎麼能夠知道世間-是如此的轉變呢? 一定要有這個五蘊身啊 沒有這個五蘊身-我們就不懂得 如果我們沒有出生-我們也不曉得世間的變化 但是因為我們有出生-因為有這個生命體 所以我們才知道-有一個世間的流轉無常 也知道說-透過修行之後 有所體證-有所體悟的時候 能夠得到涅槃寂靜-能夠得到究竟解脫 能夠得到永遠的寂滅樂 那麼這個在靠什麼 就是靠我們這個五蘊身 所以在世間流轉當中 我們這個五蘊身-就是有漏的 就是有煩惱相應的 所以我們每天每天的煩惱-都非常的多 起貪念、起瞋恨心 發脾氣 或者起愚癡-別人講的話又聽不懂 甚至於又要不接受 那麼像這種愚癡性-也是蠻強烈的 也是滿多的 現在我們來了解 我們就是煩惱很多的凡夫眾生 必須要來瞭解-我們這個生命體的狀況 我們的煩惱在哪裡 我們要如何把煩惱斷除掉 把智慧給昇華起來 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如何的來薰習出世間的真如法 來瞭解出世間的這個真理 有所體證-有所體悟之後呢 也能夠達到無漏的出世間 來悟得這些無漏的真理 而成為一個-不再生死輪迴的一個聖者 就是成佛了 所以 佛在世間-你才有辦法來懂得世間 沒有出生世間的話-當然你就沒有辦法去體會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智慧都很高 每一個人腦筋都很好 尤其是現在這個科技時代 電腦也很方便 樣樣都很先進 可以說每一個人-這個腦筋的轉換變化 或者他的思考的這些範圍-深度 可以說都是無可計量的 這樣子的一種智慧-的帶領之下 我們要如何的-來了解我們這個生命體 來了解我們的生死輪迴 來了解我們要如何的-來就是超凡入聖 像這樣的過程裡邊-都是要靠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的智慧也在這個身體裡面 也在五蘊身當中 所以這一個五蘊是一個主題-是一個重點 我們這個生命體能夠好好的-活存下來 我們也要真正的來了解自己-才能夠有所來超越 這個五蘊身-就是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的聰明才智也是這個身體 我們要如何的來運用、來運作-也是這個身體 所以對這個身體-我們要好好的愛護它 有的人-當然是很精進 那如果是精進於善的-精進於能夠為他人得到利益的 當然是沒有關係 但是如果說太過於浪費光陰的 比如說出去賭博 或者整天就是無所是事 就是找朋友東南西北的聊天 聊天雖然有的時候-在自己的心情鬱悶的時候 找找朋友就是出氣出氣一下-那當然是可以 調劑一下我們的心情 但是如果感覺到人生無聊 就是東邊西邊的-到處找人聊天的話 這個在我們佛學裡邊來說-這個叫做綺語 就是我們的四種口業-的惡業當中 叫做綺語業 就是講一些無意義的話 講一些無意義的話-雖然不會傷害到什麼人 卻也浪費了我們這一生的時間 所以浪費光陰-也是我們學佛弟子 應該要去提醒的 就是說不要浪費光陰啦 我們應該有時間 看是要深入經藏-多看我們的經典 或者是要調劑一下我們的身心-能夠打坐念佛啦 這個都是一種好的方法-好的方式 感覺到說到外面去遊蕩遊蕩-就太浪費精神、太浪費時間了 所以我們這個五蘊身-要好好的運用它 要好好的來愛護它 如此才能讓我們在修學道上-讓我們有所增進 對於佛理的了解-對於境界的體悟 境界的體悟-心一定要能夠靜得下來 所以早期的祖師們就有說-學佛本身就是一段很寂寞的路 所以要能夠專心學佛的話-要能夠耐得住寂寞才可以哦 好動的人那個不容易 因為拜佛也好-打坐也好 就是深入經藏來聽教理也好 那心都要能夠靜得下來 心靜不下來-到處走動 或心神不寧啊 這個都是事倍功半 都是成不了大器的 所以我們在這個-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況 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 也就是說-對於我們這個五蘊身 我們要如何的來調適它 那麼要如何的來讓它 對於我們在這個一期的-生命當中 不要讓我們空跑一趟 那就是非常的重要的 所以五蘊-第一個要先愛護保護它 第二呢-要好好的來深入了解它 如何才能夠發揮它的最大-的功能作用出來 那麼釋迦牟尼佛 他也是一個王太子-出家修行而成佛的 我們也應該學習佛陀這個樣子 所以不管是那一個人-都可以好好的來體悟佛理 所以從這個道理的部分來說-在家出家都是可以去了解的 那麼在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當然就是說 出家眾是比較專心 在家眾因為有家庭-有事業 因為像現在來說還需要應酬 那麼時間的分配上來說-就是不夠用 所以出家修行 我們說可以直接達到-成佛的境界 那麼在家-也對於佛理方面的探討了解 是一樣的 只不過因為時間的不夠用 所以以在家身來說的話 只能夠達到三果的境界 那進入了三果之後-從初果到須陀洹 二果的斯陀含-到三果的阿那含之後呢 他還是可以以在家身來證悟 那麼四果為什麼-一定要出家眾呢 其實也不是規定一定要出家眾 只不過說到了這個時候 他很自然而然的就會想要出家 很自然的-就希望說有出家的這個因緣 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講的話 在早期要出家都很困難 父母親都很捨不得 那麼捨不得 當然小孩子要去出家-都是構成了一種障礙 但是我們的佛經裡邊 因為淨飯王他就跟-釋迦牟尼佛說 因為你的出家-讓我很擔心 那麼希望你以後的弟子們 如果要出家的話-最好能夠徵求父母的同意 那麼現在可以說 最近的佛法都比較興盛 比較廣泛的為大眾所接受 所以現在很多的小孩子 就可以去皈依 就可以去受五戒 甚至於受菩薩戒 所以當小沙彌的也很多啦 那麼像這個有的大部分-都是自己自願的 所以你看到了三果以上的 很自然而然的-他就很想要出家 那麼如果像在早期的話 像在四、五十年前-四十多年前 都是偷跑 想要出家-父母親又不同意 就是用偷跑的 都是用偷跑的 但是這個是時代的一種趨勢 那麼現在原則上-差不多都是父母親同意了 自己本身又是在寺院裡邊-參加了夏令營、學佛營 研習營啊 之後呢 真正的對於佛教-對於佛理 對於寺院的生活-對於出家的生活 有了那麼一層的認識 那麼再來出家的 那麼像這樣子-都是很自然性了 那麼這個自然的情況之下呢 他就想要出家 那我們就有這個因緣-讓他出家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由人而成佛 現在的每一個佛弟子 是不是也能夠像佛陀-這樣子的精進勇猛 這麼樣子的努力修行 而達到今生得解脫 今生得涅槃 今生得安樂 所以真正的學佛 並不是像有的人的觀念說-學佛是求來生 這個是因為有淨土宗的法門-有阿彌陀佛的願力 在今世當中-你沒有辦法得解脫的情況之下 很希望能夠換一個環境-或者到一個清淨的地方去修行 阿彌陀佛就創造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就是釋迦牟尼教化的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 我們現在的這個五濁惡世 因為很痛苦 因為八苦都有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 還有愛別離苦 恩愛的人一定要離開 像夫妻也好-像好朋友也好 像好同學也好-像父子母子也好 很恩愛-或者很友愛 或者就是很慈愛的情況之下-必須要分開 那這個時候-也是很痛苦的 那麼是生離-是死別 都是痛苦的一件事 再來就是求不得苦了 求不得苦也很多了 除了我們身心裡邊的貪愛 希望得到什麼得不到-而痛苦之外 我們這個大自然界的 太熱了、太冷了 我不要那麼冷、我不要那麼熱 可不可以呢 不可以啊 大自然的災害-你說要嗎 我們當然都是儘量的-能夠不要遇到最好 但是有可能嗎 我們處在於 像我們處在於地震帶 你說不要地震嗎 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都是屬於求不得苦了 或者是怨憎會苦 遇到仇人的時候-這是火上加油了 所以遇到不喜歡見到面的-遇到自己的敵對的人的時候 那真的是煩惱又引生了 除了這些之外 還有什麼-五蘊熾盛苦啦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四大不調 四百四病都一直的引生出來了 像這種狀況 我們可以說世間是很痛苦的 我們想要離開-這個五濁惡世 要到西方淨土的蓮花化生的-這麼美好的環境裡邊去修行 當然是可以 那麼對於我們今生來說的話 就是我今生沒有辦法得解脫 我今生的程度不夠 我今生的智慧不足 所以唯有到-西方淨土地方再來修行 所以到西方淨土不是成佛了-到西方淨土還是要去那邊修的 還是成為人-還是要去那邊修行的 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 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大家互相的來研究 但是釋迦牟尼佛他出現人間-是即人成佛 當然也希望每一個弟子-都是即人成佛今生得解脫 所以像舍利弗、目犍連 迦葉尊者-他們都是得到阿羅漢果 都是得到解脫的聖者 沒有說我求來生 所以每一個現在的一樣 每一個佛弟子也都希望說-今生對於佛理的了解 對於我們在佛教的-這個環境之中 能夠每天每天-在相處共處的情況之下 人與人之間的和樂相處 對於道理的深入、理解 而達到一種法喜充滿 能夠達到法喜充滿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再深入 你如果看書看不下 看經書看不懂 又沒有辦法安心下來 這個時候-你說我要如何的去深入經藏 那就免談了 所以一定要看得下來 一定要能夠坐得住 一定要能夠將你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於經典的這個法理之中 去思考、去了解、去體會 如果能夠這樣子的話那就今生能得到智慧 今生能夠得到了脫 今生真正的-從佛陀所教導我們的經典當中 自己真的能夠心開意解 能夠放得下 能夠就是看得開 什麼事情都能夠在無常、無我-涅槃的狀態之下 自己有所體會 自己有所去徹悟 甚至於能夠運用在於生活方面 所以我們一個人的生活 五蘊身的這種行為-不外於身口意三業 身體的如何去做 如何去行 語 就是如何的來解說-或者如何的來問問題 來解說、來問問題 來跟大眾的溝通之中-來了解佛法 佛法可以說-問答非常的重要 尤其是論典的部分 我們的論典-可以說都是在一問一答之中 把佛理給發揚開來-把佛理給發覺出來 所以問答非常的重要 我們一般來講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 所以這個論典的部分-可以說問答的方式非常多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那就是要問答 要有問有回答 這個回答當中-還是有一些疑惑可以再問 像這樣子才能夠求得進步 我們也在佛教的環境當中-也有人會說 那麼我們到寺院去-為什麼師父叫我們要禁語啊 這個禁語就是說 原則上就是在大法會期間-或者佛七、禪七期間 給大家一個禮拜當中專心於-我們的這個修行法門的探討 不要再講話-浪費精神、浪費時間 講的呢 如果又講得不好的話-又要起煩惱 又要起貪瞋癡了 所以原則上在寺院裡邊的禁語-就是在法會期間 大部分都要禁語 或者 在佛殿裡面就是要禁語 或者 在五觀堂的這個環境裡面 吃飯的五觀堂裡面就是要禁語 在吃飯的時候-也是要食存五觀 在吃飯的時候-還要有五種觀想法 像這個-就是屬於要禁語的部分 所以在求學問的部分-就是要問答 在於寺院的修行的部分-有很多都是需要禁語的 有開放給大家-發問問題的時候 大家就可以踴躍來發問了 像這一個就是告訴大家-我們修學佛法要得到解脫 要得到安樂-要得到真正的徹悟 不是求來生 是在今生-就要得到這一種成果了 今生就要得到無漏智慧 今生就要得到解脫、得到徹悟-得到涅槃 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主要的 佛陀是如此-佛弟子的 當時的第一代佛的弟子是如此 往後到現在也是如此 那我們現在能不能呢-可不可以呢 那就看你用不用功了 看你心專不專心了 這一個都是我們對於這個-五蘊的這個生命體本身 在修學過程當中-必須要去好好去體會 好好去了解的一部分 這個五蘊-我們平常大家都會背《心經》 會背《心經》裡邊-有關於五蘊的部分 它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個就是色蘊 那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是他四句的一種解釋 色蘊是四句解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 受也要這樣子的來觀想-四重的觀想 想-受想行識的這個心法 也是一樣的-如此的來跟他四句觀 像這樣子的-一種觀想、觀法 都是讓我們能夠有所體悟到-般若智慧的這個內容 當然《般若經》是講空的 如何能夠-好好的去理解它呢 就是不異空也不異色 或者它是即是空也即是色 像這樣子-一種過程裡邊來了解 色受想行識-這就是我們的五蘊 就是我們這個身體 所以我們要如何的來了解-我們這個身體呢 對於醫學方面有興趣的-當然從醫學方面來了解 醫學那就是很多了 因為它完全是從生理的部分-來跟他就是我們所謂的解剖 來了解 但是我們的佛學 它是針對的-就一個整體的生命體來做探討 像這樣子-我們要去認知 就是要從我們佛學的立場裡邊-來認知 醫學的部分-或者心理學的部分 我們可以做為現代的一種資料-一種資訊的一種配合 一種資料資訊的配合-當然名稱上也不太相同 但是很多的義理的部分 我們尤其是在世間法的部分 我們還是可以相互的-配合的來認知 但是佛法就是佛法 應該直接從我們的佛理裡邊-來直接探討 這個是最直接也是最親切的 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 都能夠來認識自己的話 在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在一個大社會當中-大團體當中 應該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和諧-和氣 甚至於都能夠達到超越的-一種心態來相處的 希望說大家-讀了這一課之後呢 真的都能夠有所認知-有所體會 內心裡邊都能夠來了解到 我的受、我的想、我的行、-我的識 它是怎樣子的起心動念的 我們要如何來感受 真正的要達到-如何的得到法喜充滿 每一個人都能夠歡歡喜喜的 對於佛理的體悟-也是能夠有所徹悟 祝福大家 智慧增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