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 48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四十八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 繼續上一堂講到 這個地藏菩薩 以這個二十三種定力 甚深禪定 能夠在十方諸佛國土 利益一切眾生 那麼我們講到第十九個禪定 在大正藏十三頁 十三冊 十三冊 七百二十四頁 七百二十四頁上欄的地方 第十二行 第十二行開始 就是第十九 前面第十八個定 叫做具足世路光定 我們上一堂課最後 很快的把它解釋了 這個世路是指有為法的意思 那也是要通達了有為法的智慧 才能夠讓眾生得無礙智 那這無礙智 才能修種種清淨的智慧 種種清淨的事業 這個事業 是指菩薩利益眾生之事 第十九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善住勝金剛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得諸根具足 無缺常樂遠離 其心寂靜 這個定叫善住勝金剛 這個金剛 我們剛剛 上一堂課有說過 就是這個金剛有譬喻 譬喻般若 那麼善住是指什麼 不雜亂的意思 不雜不亂 所以因此這個定力 地藏菩薩以這個定力 來幫助一切眾生 都能夠得到什麼呢 諸根具足無缺 就是六根具足 六根具足要做什麼 常樂遠離 其心寂靜 就是要修定 內心遠離種種的煩惱 五欲之樂 那生活中遠離了 內心也遠離了 也就是生活中 不要有這些 這個種種的惡業過失 不起貪念 不起瞋恚 不造作殺盜淫妄 種種的不善業 那麼心也能夠遠離 種種的不善念 這個時候內心是寂靜的安穩的 就叫安住 叫善安住 這個善住 也有善安住的意思 好 第二十個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增上觀勝幢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深呵厭自惡業過 咸善護持十善業道 生天要路 這裡重點是在這個增上觀 增上 這個增上就是比現在更好 能夠比現在更好 他有校量的意思 比方我們講的戒定慧三學 戒學 我們可以稱為增上戒學 可是當我們講增上戒學的時候 表示這個戒律是要幫助我們 修更好的禪定 就幫助我們修禪定 那麼也就從戒學 而增上去修定 然後這個戒學是一個 一個助緣 增上定學 表示這個定力 不是我們修的定力 不是只要有定力就好了 我們更要怎樣呢 依這個定力而開發智慧 所以叫增上定學 增上慧學 那我們修這個智慧 要做什麼 要得現法樂住 要能夠得解脫 要得法空性 所以這個智慧是要更增上的 從世間的智慧 通達到出世間的智慧 從有漏的智慧 到無漏的智慧 所以叫增上慧學 所以增上有更好的意思 那增上觀 什麼叫做增上觀 它是 觀是四神足其中之一 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就是有欲 對於欲望希求 由欲樂的增上力 所獲得的三摩地 三摩地 所以叫神足 神足 四神足就是四種定力 四種定力 也就稱為三摩地 第二個是勤 勤神足 精進 就是透過精進 然後這種精進的增上力 而得到的三摩地 那前面欲也是一種願 一種希望 我們希望能夠得到這個三摩地 然後由定而發慧 所以我們是由欲力 欲望欲念而生 引發的這個三摩地 這個欲是清淨欲 不是染污的欲 那又引發 有這個欲了之後 有這個希望 就要精進努力修持 所以是勤三摩地 第三個是心三摩地 就是心 心就是能夠攝心 由心的增上力 而獲得的什麼 三摩地 而獲得了神足叫心三摩地 那個心一定是平等心 平等性的心 所謂平等性的心是什麼 不昏沉不掉舉 昏沉是下 掉舉是上 不下不上 不昏掉的這樣子的一個平等心 或是這個不染污的 不貪不瞋不痴的平等心 這就叫心的 這叫一心或是心的平等性 這個是四神足的第三個 心神足 或者是這個心定心三昧 心三昧 四神足的第四個就叫觀 觀察 觀察的 這是一種智慧 心的 心是比較是定 觀是比較屬於慧 那前面的欲跟勤 是得定慧的條件 得定慧的條件 有欲有精進而得定 最後得智慧 所以叫觀神足 觀神足 就是觀察一切法 觀察一切法 一切善法惡法 然後依善法 有善法要趕快怎樣 去除 有善法要趕快增上 有惡法要趕快去除 然後就是觀自己 觀察自己是不是還有不善念 而不覺知 觀察自己是不是有善念 這樣不斷的去觀察它 然後從這個觀察當中 而得三摩地就叫觀 就叫觀三摩地 觀神足 這是偏向於智慧的 好 那既然觀是神足之一 我們看這個經文 增上觀勝幢定 那也就是觀既然是 剛剛提到 觀神足就是要觀察自己 是不是有惡不善念 如果有的話 要趕快制止去除掉 那如果有善念 要趕快讓他增長 所以地藏菩薩既然有 這樣的禪定力 他也要教化一切眾生 都能夠呵厭惡業 有惡業不好的業 要趕快喝斥它 厭惡它 不要讓它再生起 那有善法 要善護持 讓這個善法再不斷的增長 成就十善業道 成就十善業道 就至少能得升天 那如果再配合菩提心十善業道 就是菩薩戒 那是可以成佛的 所以這個定就跟菩薩 我們對這個定的名稱 要這樣詳細解釋就是 這樣的定力是要配合 菩薩教化眾生的一個法門 它是有觀的 下面二十一個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具足慈悲聲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悉發起慈心 悲心 無怨害心 普平等心 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這幾個 後面幾個心 都是慈悲 都是屬於慈悲這一類的 也就是 那這個禪定 地藏菩薩的禪定 也是慈悲定 與慈悲相應的禪定 叫做具足慈悲聲定 那為什麼叫聲呢 就是 就慈悲定就好了 為什麼要再加一個聲 重點是在發起 就是要讓眾生能夠發起 內心能夠生起這個慈心跟悲心 慈心悲心不同 大家都知道 慈是與樂 悲是拔苦 那麼因此慈悲二心 就是要的一個再發展出來 就是無怨害心 對一切眾生沒有怨害心 而且一切平等 一切平等 而且彼此能夠互相利益安樂 那這些的善心 這些殊勝的慈悲心這一類的 眾生能夠發起 必需要怎樣呢 必需要讓眾生感受到 當我們這些修學菩薩道的人 能夠感受到一切眾生的苦難 一切眾生的苦難 除了相狀之外 還有音聲 還有一些聲相 聲音之相產生 那麼這些聲相 可以透過我們慈悲的一個展現 慈悲的展現也有什麼 這個行為跟語言 行為跟語言 透過行為語言之後 把這個慈悲心展現在外 那聲音是最簡單 而且最快速的 而且最能夠做得到的 就是慈悲聲 所以在這個地藏菩薩的 禪定當中 他能夠發起這個慈悲聲 那以這個慈悲聲 帶出眾生的慈悲心來 不緊用行為來帶出 最第一步先用聲音來帶出 眾生的慈悲心 再來用慈悲行來帶出眾生的 這個實際的利益眾生的動作 這個是為什麼要用 慈悲聲定的意思 第二十二個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引集諸福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離諸鬥諍 疾疫 飢饉 非時風雨 苦澀辛酸 諸惡色觸悉皆銷滅 這個是福德 引諸福德 引導 引導積集種種的福德 那既然這個禪定的特色 是這樣來 從福德而來的定 那麼他也希望眾生能得福德 那能得福德 最大的福德 就是沒有種種的苦惱 就是最大的福報 我們常常講 福報從哪裡來 其實基本上 除了富貴 多子多孫多福氣 除了子孫財富之外 其實少災難 少疾病 少冤家 少惡惱 少煩惱 都叫做福德 因為當我們少疾病就長壽 少冤家就多眷屬 少貧困就富有了 少這個 多要能夠得到人家的尊敬 就要少什麼 少惡緣 那你就得到多尊貴 所以少種種的厄難 就可以得種種的福德 所以下面的厄難有哪些呢 鬥爭 疾病 飢荒 非時風雨 就是不該下雨的時候下雨 不該刮風的時候刮風 那麼其實我們現在 很多的雨 很多的雨或是這個水災 乾旱都是非時風雨的關係 以前的颱風沒有這麼嚴重 現在只要一颱風一下雨 就是什麼 土石流 這個雖然是颱風季節 可是颱風季節的這個情況 它的嚴重性 它帶來的災害 已經跟過去不同 也可以說是非時風雨 就是不合時 不合宜不合時的風雨 而不是叫做不應該有風雨 還不止是這樣 所以非時風雨有兩個解釋 就是不應該有風雨的時候 有風雨 第二個就是這個風雨的 那個恰當性時節性 已經不同了 變得比較大 風比較大 雨比較多 那這個都叫做非時風雨 再來苦澀心酸 這是指內心 對某些事情 這個都是一種痛苦的 或是很悲傷的 或是諸惡色處 色法 不好的色法 接觸不好的色法 這些都能夠消滅 消滅掉 最後一個 隨諸 如是大士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海電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 一切大地眾寶合成 一切過患皆悉遠離 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 花樹果樹諸音樂樹 無量樂具周遍莊嚴 海電光定 表示這個 這個是一個形容 用海 大海的無量 電的那種強烈 那種光來形容這個光明 那由這個光明的無量無邊 還有它的強而有力 來形容讓這個佛土的一切大地 注意這裡已經不講眾生 不講有情了 前面都在講有情 這在講大地 大地成就一個殊勝的境界 什麼境界呢 眾寶合成 就像極樂世界一樣 七寶行樹 七重羅網 七寶行樹 然後所以有的過患都遠離了 那有寶樹衣樹 這個樹上面都珍珠財寶 各種寶物 這個樹也有各種的寶衣 也有各種的器皿在上面 還有各種的音樂 花果等等 還有種種的瓔珞 這個都是莊嚴相 極樂淨土的莊嚴相 那意思也就是說 地藏菩薩如果他 他可以變穢土為淨土 或是到一切不圓滿的佛土 都圓滿起來 或是讓已經清淨的佛土 更清淨 所以可以讓一切佛土的大地 都成為眾寶合成的莊嚴相 這叫做入海電光定 這二十三個定就是地藏菩薩 利益眾生的方法 他透過這些方法 來讓眾生得到利益安樂 下面是一個小小的結論 以要言之 此善男子 於一一日每晨朝時 為欲成熟諸有情故 入殑伽河沙等諸定 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 成熟一切所化有情 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這是一個結論 因為前面說了很多定 可是定 定力太多 說也說不完 所以他就說 以要言之 簡單而言 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這個善男子是指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在每一天的早上 每晨朝時 每一天的早上 為了成熟諸有情 十方世界 該在哪一個世界 他在哪一個世界 就成熟那個世界的有情眾生 入殑伽河沙定 那表示什麼 地藏菩薩常常在定中 常常在諸定當中 那麼常常在定 每天早上先入定 入定之後 他可以遍於十方國土 他化身無數 他不可能一身遍十方國土 一身只能遍一方 所以他遍十方國土 表示他能夠化身 那千百億化身之後 然後成熟一切有情 他應該到哪裡 他就到哪裡 然後與有情相應的法門 去利益安樂他們 利益安樂 隨其所應 要相應於什麼 眾生的根機 來利益安樂這些眾生 那麼從定起才能遍於十方 那也就是表示 我剛剛說過 地藏菩薩常在定中 也就是常在三昧當中 定 入定 我們凡夫在修定是身心不動 才能稱為定 菩薩的三昧 三昧成就可以怎樣 任運而為 可以任運而為 他不一定要坐在那裡 身心不動 行住坐臥生活中 來來去去 都可以是什麼 心一境性 都可以專注的 都可以清淨的 都可以是有利益的有利的 都可以專心的 這就是三昧 也就是說 不論他在做什麼事情 心念都是專一而強而有力 專一而且強而有力就叫三昧 這個是小結 地藏菩薩是這樣來利益眾生的 下面就進入丙三 前面丙二是講 他入種種定來利益眾生 丙三要說什麼 丙三要如何來說明 地藏菩薩利益眾生 他要從未來劫 菩薩在未來劫三災難起的時候 他如何利益眾生 這是丙三要說的 他說此善男子 已於無量無數大劫 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這是講過去 地藏菩薩過去 已經很多時間 無量無數的大劫 在五濁惡世的時候 他能夠怎樣 成熟有情 那未來呢 復於當來過於是數 超過他之前做的那個時間 超過什麼 無量大劫 無量無數大劫 而且超過過去所度的眾生 超過過去所住的無佛世界 他都超過 所以叫做過於是數 那過於是數 或有 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 刀兵劫生起了 那這個善男子看到這樣的事情 在每天早上 於晨朝時 以諸定力除刀兵劫 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就是不讓眾生受刀兵劫之苦 那他的方式就是在早上怎樣 以諸定力 入前面說的種種禪定 然後讓眾生 去消除眾生的刀兵劫 第二個 如果有世界 疫病劫起 害諸有情 那疾病劫就瘟疫 瘟疫盛行 這個善男子 地藏菩薩 看到這樣就每天早上 入種種定來消除眾生的疾病劫 讓眾生都能夠安樂 所以刀兵劫相對應的就是 互相慈愍 疾病劫除去了 相對應的就是得安樂 第三個 或有世界飢饉劫起 飢餓 這個沒有食物吃 飢荒的時候 害諸有情 眾生都有被害了 這個時候 地藏菩薩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飢饉劫 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所以離開 除了飢饉 相對應的就是得到了飽滿 這就是離三災 地藏菩薩在三災難起的時候 能夠利益眾生 怎麼利益呢 以諸定力 經文說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 作如是等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所以地藏菩薩是常在定中 常在定中 他每天早上 修這樣的定力 除眾生的三災 那這個 這個三災叫做小三災 我們講三災八難 這個是小三災 小三災是什麼時候出現呢 就是在住劫的時候 我們住劫分二十期 這在俱舍論裡面提到的 住劫分二十期 那有情眾生的壽命 他從八萬歲一直到十歲 最高八萬歲 最少十歲 在這中間反反覆覆的 反反覆覆增減 增劫完了就減劫 這樣反覆叫做一回合 那從人類十歲開始增劫 每一段時間增加一歲 每一百年增加一歲 然後增到八萬四千歲 那就叫增劫 然後再回過頭來減少 慢慢減少減少就叫減劫 反覆二十回合 反覆二十回合 那這個時候 減到每一次 每一回合減到十歲以下 就會發生災難 那有什麼災難 就是有這三個 刀兵劫 刀兵災或是疾疫災 或是飢饉災 那麼這個是在住劫的時候 他一增一減 一增一減的過程 在減劫的 十歲以下會出現 所以它會出現好幾次 那還有一個大三災 大三災就是整個壞劫 這個世界要變壞了 成住壞空 在壞劫的時候 最後一劫世界開始變壞 就引起天災了 就是火災水災跟風災 我們常講的三災 火災水災風災 那火災就壞欲界到初禪天 因為火災生起的時候 火災劫生起 欲界到初禪天所有都燒壞了 那到這個水災生起的時候 就到第二禪天 二禪天以下就沒有 到風災生起的時候 就破壞到第四禪天 到第四禪天 所以這個是有一定順序的 這個順序就是 火災壞滅七回合 再以水災壞滅一回合 那如此 火災七回合 水災一回合 反覆反覆七次之後 再以火災壞七回合 最後風災出現 風災出現一切敗壞就沒有了 就到空 到空 這個是大三災 有小三災跟大三災的區別 所以這邊地藏菩薩 在眾生 在這個世界 有小三災出現的時候 他就每天早上以定力 除眾生的這個三災 讓眾生互相慈愍 讓眾生能夠得到安樂 讓眾生能夠得到飽滿 這是丙三的經文要說的 下面丙四 丙四的經文也比較長 丙四的經文要說的就是以 菩薩以過去所發的 堅固誓願為基礎 然後令眾生能夠離憂惱滿所願 離憂苦 滿所願 也就是說 地藏菩薩要滿眾生願 讓眾生離種種苦 這是他過去所發的 願力所使然的 所以這個是丙四要說的 那因此他發什麼願 讓眾生離什麼苦 就有很多種的不同 有多少不同 總共有十九點 有十九項不同的內容 我們來看一下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 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常勤精進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這個是總說 那個地藏菩薩成就這麼多的 殊勝功德 一直在精進的 利益安樂有情眾生 所以他曾於 他為什麼可以一直常精進 常精進利益是因為他過去 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 過去這麼多如來的面前 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 發起大悲堅固 這個應該是堅 不是豎 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 就是他在過去無量諸佛國的 諸佛的面前 他的目的是為了要利益眾生 成熟安樂一切眾生 所以他在佛的面前 發起大悲心堅固的心 堅固難壞的願 大悲願 堅固難壞的願 勇猛精進的願 無量無邊的誓願 這個願是什麼呢 他說由此大悲堅固難壞 勇猛精進無盡誓願 增上勢力 這種願不斷的增加 那個力量不斷的增長 他就能夠在一天一夜 或是一頓飯的時間 一食頃 一頓飯的時間 能夠度化無量百千俱胝那 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 這樣短短的時間內 就度這麼多的眾生 當這些眾生 度這些眾生得到什麼呢 得到什麼結果 皆令解脫種種憂苦 以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 這個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 就是說 地藏菩薩的聖德 其實從這裡就看得出來 第一個他的大悲願堅固願 是過去無量無數的 諸佛世尊面前所發的 過去發起的願 而且不是發一次 是在很多很多的諸佛世尊面前 發這樣的願 發什麼願 他要讓眾生安樂 成熟眾生 那這樣的願力 就非常的堅固而且非常的慈悲 所以他用大悲堅固 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來形容 那這個願的內容是什麼 他內容就是讓眾生解脫種種苦 讓眾生能夠一切如法所求 都能夠滿願 解除眾苦 滿所求之願 兩大 兩大方向 兩大內容 然後他這個 能夠讓眾生 都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結果 不是很長的時間 是短短的時間 一天一夜 或是一頓飯的時間 就能夠讓眾生滿願 讓眾生離苦 那這個一定要相當強的願心 相當久的發願 才能夠成就的 這就是地藏 地藏菩薩 所以他的地藏的藏字 大地 如大地如寶藏 也就是如這樣的意思 他說如大地能夠生長萬物 所以地藏菩薩的願 他如大地能夠滿眾生種種的願 離眾生種種的憂苦 那下面 這是總說 下面就是一條一條 詳細的解釋 他這些願是什麼 那我們如何能夠 因應地藏菩薩這個願 我們來修持 我們來修持 然後能夠解種種憂苦 能夠得到種種的安樂 他說第一小點 隨所在處 隨著地藏菩薩所在的地方 如果有有情種種希求 憂苦逼切 有情眾生很憂苦 而且逼切就是非常的緊急 非常的逼迫 非常的逼迫 非常的緊急 非常的痛苦 這個時候有情眾生 有能至心稱念 至心稱名念誦歸敬 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這是修法跟地藏經一樣 所以這個這一句話 下面十九個 十九點的這個差別相都有 這個差別只是在 差別在那個憂苦 那個解決憂苦的方法都一樣 就是這句話 至心稱名念誦歸敬 供養地藏菩薩 至心稱名 至心就是沒有雜亂心 至誠一心 稱名 稱念他的聖號 念誦 念誦什麼 地藏經 或是念誦這個十輪經 歸敬就是歸依 歸投依靠恭敬 供養 供養地藏菩薩 所以這裡面 如果具體的修行方法 一個就是至心 內心至誠懇切的 歸向於地藏菩薩 內心要有誠敬心 要有誠敬心歸向心 第二個 念他的聖號 念地藏菩薩的聖號 第三個要能夠念誦 讀經典 讀有關地藏菩薩的經典 第四個要能夠供養 第五個要歸依 要個歸依 所以歸依之後一心 一心之後 至心就虔誠心 然後平常多念他的聖號 讀誦地藏經 修供養 這就是行法 行法的內容就是這樣 那如果能夠這樣修 一切皆得如法所求 於一切皆得如法所求 你要如法所求的才能得 不如法求的 地藏菩薩不會加持我們 護念我們 而離諸苦惱 隨其所應 隨他的要求 隨他的應 應就是回應於眾生的願 隨眾生的願力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什麼叫安置 就是他把生天或是涅槃的方法 能夠教導我們 讓我們能夠安住在 這個生天涅槃之道 他先把方法教給我們 我們就能夠這樣修 那什麼方法呢 就是前面這五種行法 五種行法好好的修 那麼地藏菩薩他會滿我們的願 讓我們離苦 然後我們想要生天的得生天 想要涅槃的得涅槃 這個叫做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飢渴所逼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 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有些經文是重覆的 有差別的就是在於那個苦迫 苦迫不同 前面第一個是種種憂苦逼切 那個是屬於內心的 內心的憂苦逼切 那第二種就是飢渴 就是指我們生活中的資具缺乏 比較貧窮 比較貧窮所以飢渴 那一樣 修五種行法 再講一遍五種行法 就是歸依 然後至誠心 然後念誦名號 讀誦經典 然後供養菩薩 讀誦地藏經 供養菩薩 就是這五個行法好好的修 就可以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 第三個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 醫藥床敷及諸資具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 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如法所求 衣服寶飾醫藥床敷 及諸資具無不備足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第三個就是什麼 資具乏少 生活中的資具 前面第二點講的是飲食 這邊講的生活中要用的東西 比方衣服或是醫藥 或是臥具等等的很多 你生活中有所必需要的東西 有缺乏的話 修地藏法門 他就 這五種行法 他就可以具備 第四個是有關於眷屬的問題 愛別離 怨憎會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有怨憎會愛別離的 修地藏法門 剛好可以怨憎離 愛合會 你相愛的人 親愛的人 會聚在一起 那怨恨的人 冤家這個就能夠怎樣 能夠遠離 這是我們眾生 有關於眷屬的問題 我們都希望能夠怎麼樣 不要怨憎會 愛別離 我們希望能夠像經文講的 愛樂和合 合會 愛樂合會 怨憎別離 第五個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身心安樂 眾病除愈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個是指身心的病苦 有身病跟心病 身病就是內心憂苦 對不起 心病就是內心憂苦 身病就是四大不調 那不管是身病心病 有種種疾病所憂惱的話 一樣修地藏法門 可以得到身心安樂 重病除愈 第六個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鬥諍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捨毒害心 共相和穆 歡喜忍受 展轉悔愧 慈心相向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第六個講的是鬥諍 彼此之間 不管是相認識的 不認識的 彼此之間的鬥諍 那這個鬥諍互相乖違 彼此意見不合 意見不合 興諸鬥諍 吵架 因為乖違 意見不合 所以互相相鬥相爭執 那這個互相鬥諍之後 往往因為瞋 容易生起瞋恨心 因為瞋恨心的關係 就會有毒害心 那麼有毒害心的時候 就不容易彼此互相和睦相處 所以要修這個地藏法門 先把這個毒害心捨去 捨去毒害心了 即使意見不合 有互相乖違的情況 也不容易產生什麼 殺害對方的行為出來 或是傷害對方的事情 那麼捨了毒害心之後 要彼此之間和睦 共相和睦和氣歡喜忍受 忍受什麼 可能對方的意見 跟我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 但是只要不是惡業惡法 只要不是障道法 我們都應該要歡喜忍受 輾轉悔愧 輾轉就是彼此互相的懺悔慚愧 這都是善心所 懺悔慚愧都是善心所 那能夠彼此慈心相向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個就是第六個 第六個部分 第七個是牢獄之災能夠遠離 所以有有情閉在牢獄 杻械枷鎖檢繫其身 有牢獄之災 就是有官司纏身 甚至被捉去關 杻械枷鎖 綁在他身上 受種種的苦惱 如果能夠修地藏法門的話 都能夠解脫這個牢獄之災 或是杻械枷鎖 得到自在歡喜 那麼地藏菩薩也會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好 這個是第七個 有關於牢獄的 所以他已經漸漸的 從外在的 從外 從外在的 內心的 從內心的 色身的 內心的憂苦 色身的飢渴 生活的資具 生活的環境的資具不能滿足 那麼一直到眷屬 跟自己有關的眷屬 那麼一直到跟朋友之間 不管相識不相識之間的 這種鬥諍 意見乖違鬥諍 然後一直到什麼 一些牢獄之災 不管是冤獄的 還是真的自己有過失的 如果你要離這個苦難 都可以修地藏法門 這個部分就蠻像什麼呢 蠻像普門品 蠻像普門品 好 那麼第八個 也是跟牢獄之災有關的 就是杻械 就是被這個囚執鞭打 囚執鞭打 若諸有情應被囚執鞭撻拷楚 臨當被害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那這個就有可能是 不是因為犯法的關係 而被壞人被惡人所捉去 捉起來關 拷打 這在戰爭的時候就常常發生 這就是前面講的刀兵劫飢饉 疾病刀兵劫 刀兵劫的時候 就有很多這種狀況 所以在刀兵劫的時候 我們是要常常的什麼 稱念那個地藏王菩薩的聖號 甚至觀世音菩薩的願力 也有一個可以讓我們 遠離這些災害 遠離這些惡難 這個是我們常常 我們可以修學的 尤其地藏菩薩願力這麼廣大 我們更要好好的修持 好 我們繼續看 下面另外第八個 第九個 第九個情況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 身心疲倦氣力羸惙 那個字要唸惙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身心暢適 氣力強盛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第九個這裡 指的是我們有情身心 又回到我們的身心狀況 剛剛第七第八點 都是有關於比方戰爭的時候 被囚禁 或是犯了官犯了法 被捉去牢獄關 受種種刑法 那這個第九個又回到 我們當下身心是疲倦的 氣力羸惙 惙就是 就是疲倦或是憂苦 都可以稱為惙 憂 憂苦的憂 或是疲倦 都可以稱為惙 那表示這個人身體 身心是非常的疲累 而且沒什麼氣力 表示身體不是很好 有些人可能不是什麼大病 不是五臟六腑 臟器之病 但是可能他的身體就比較羸弱 這個時候就可以修地藏法門 修了地藏法門之後 身心就能夠覺得比較舒暢 暢適就比較舒暢 舒服合適 比較適合適宜 氣力強盛 就變成體力很好 那這樣才能修行 那麼地藏菩薩就會隨著 這個人的情況 教導他修行 而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下面是第九點 第十點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 諸根不具 隨有損壞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切皆得諸根具足 無有損壞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那麼這一點要稍微注意一下 就是諸根不具 隨有損壞 是什麼意思 那諸根不具 我們都清楚 就是六根不具足 就是身體上有所欠缺 有所殘缺 我們稱為諸根不具 隨有損壞 這個有要把它解釋成 這個三有的有 就是我們的生命個體 我們的生命體 我們的存在 也就是存在生活的意思 那麼要詳細講起來 這個有 我們是要就是指 有情眾生的異熟果報體 有情眾生的異熟果報體 或是或是以及能感招 此異熟果報體的業 那這是在經典裡面的定義 就是有情眾生的異熟果報體 以及感招這個異熟果報體的業 都可以稱為有 所以我們稱為三有 像觸受愛取有 十二因緣裡面的觸受愛取有 這個有是未來的果報體 所以你也可以指業力 這個三有之力 三有的業力 那麼如果這樣來看的話 這個有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 異熟果報體 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 那麼六根不具 這個六根不具 也是我們身心世界不完具 所以才叫做隨有損壞 隨著我們三有的果報體 有所什麼 損傷或是敗壞 也就再簡單來講 就是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色身 我們的五蘊身心有所不足 不具足或是有所敗壞的 那如果能夠修地藏法門 五種行法 就能夠得諸根具足 諸根具足 而且無有損壞 在這裡的無有損壞的有 就要解釋成沒有了 無有就是沒有 不再有損壞 下面第十一條 隨所在處 若諸有情顛狂心亂 鬼魅所著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 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一切皆得心無狂亂 離諸擾惱 隨其所應 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個比較特殊了 這個就是鬼神所擾 鬼神所擾 讓我們造成的顛倒 所以有時候眾生顛狂心亂 是因為鬼魅所著 這個地方有時候就是很難判斷 像有些人有 他看起來好像他有妄想症 他精神上是有問題的 有分離的 講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 一般人說神經病 其實在醫學上就叫精神分裂 或精神耗弱 那他有妄想 有妄聽 有幻聽 那一般在醫學上認為 這是精神的問題 精神科 你要去就診 要看醫生 要透過藥物的治療 是屬於器官上 你的神經系統或是細胞 甚至有些是沒有原因的 甚至有些是心理因素的 過去可能有生 成長背景裡面 可能受到什麼刺激 造成一些心理因素 產生了幻聽幻覺 有些是神經系統的問題的 一個損傷 產生了一個對外界認知的落差 那如果是這樣就叫病 色身的病 但是如果不是這樣 有時候是鬼魅所著 鬼神所附身的時候 那如果鬼神一旦遠離的時候 他就恢復了 恢復 這個地方的判斷 就會比較不易 不那麼容易 不那麼容易 那個無信仰者 無神論者 他當然不會相信 這個跟鬼神有關 他就一向就會從醫藥 從醫學上面來處理 可是醫學處理的過程當中 那是不是真的是 就可以處理掉呢 也不一定 那有些人又反過頭來 就認為說 那一切有些這個都是什麼 鬼神所附 其實他忽略了 有可能是什麼 心理因素 成長背景的關係 或是他的神經系統出了問題 那或是長了腫瘤 都有可能產生幻聽幻覺 那麼他放棄了醫療的一個檢查 或一個治療對治的話 那一心一意的求神問卜 想要尋求這些鬼神道來處理 他反而會喪失了 醫療的一個契機 所以在這個地方就變成 我們要有一些智慧去判斷 你要充分去了解到這個人 他的成長背景 他所發生的事情 有沒有什麼誘因 我們必需要排除所有 一切醫學上有的可能之後 才能說他是不是鬼魅所附 所以這個地方就看主事者 或當事者有沒有這樣的智慧 或是他的眷屬 有沒有他的智慧去了解清楚 那這邊經文所談的是 鬼魅所著 鬼神所附 那因此他顛倒心狂 這個時候要修地藏法門 因為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他會發 他在因地就發一個心 讓眾生不墮落惡道 尤其是鬼道跟地獄道 所以因此他也可以降伏 降伏令一切這些鬼道眾生 對於地藏菩薩能夠 至心懇切的 依著地藏菩薩而得解脫 而不是依著他的煩惱業 而來擾亂眾生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修地藏菩薩 能夠得到什麼 心無狂亂 內心不再有狂亂 而可以離種種的憂惱 這是第十一條 那這個地方也就是我們要 很多人對於地藏菩薩 也容易誤會的地方 就認為地藏菩薩是管 跟鬼 管鬼的 所以我們不能受持地藏法門 所以地藏這個 越誦地藏經 越念地藏菩薩聖號 越念 鬼神會附身越多 其實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就是剛好相反 如果有鬼神來擾亂我們修道 反過頭來 我們是應該要多誦持地藏經 念地藏菩薩聖號 那如果沒有 沒有這些問題 我們多念誦地藏菩薩聖號 或是地藏經的話 一樣也不容易讓這些鬼神 鬼魅所著 是不是就有預先防範的作用了 而不是說 念了之後 招感更多的鬼神 這是不對的 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那有人說要早上誦地藏經 也有可能是從這一部 這一部這個序品裡面出現的 說每天早上 晨朝之時 地藏菩薩入定來教化眾生 那這個是指 地藏菩薩入定的時間 不是指我們在誦持 地藏法門的時間 所以有關這個問題 我們應該是要這樣去理解 比較恰當 比較恰當 那是他入定的時間 入定的時間 那為什麼他選擇 在那個時間入定 我個人有一些想法 那麼可能就是我們下一堂課 再跟各位說明 好 我們這一堂課 因為時間的關係 我們就上到這邊 那祝福各位 身心平安 法喜充滿 一切如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