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47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四十七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看 地藏十輪經序品 在大正藏第十三冊 七百二十三頁中欄倒數第一行 這個十輪經我們把他方便分科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是 甲七第七大段的部分 第七段的是佛陀答好疑問菩薩 他的問題 好疑問菩薩問佛陀說 地藏菩薩成就了哪些的功德 所以第七段很長 因為佛陀要把地藏菩薩的功德 略述給我們聽 為什麼是略述呢 為什麼是略說 因為如果廣說的話 眾生其實不容易相信 反而會有一些迷悶 或是不信受的情況 本來佛陀不想說 好疑問菩薩問了第二次之後 佛陀才答應說他就略說 略說一下地藏菩薩的功德 這個甲七這一科分成兩大段 第一段是這個詳述 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 第二段比較少是較德 較量功德 用較量的方式 來突顯地藏菩薩的聖德 乙一這一科詳述地藏菩薩 種種功德 我們又分成六段 就是丙科分成六段來說 我們上一堂課說完了丙一 丙一是總說十種殊勝功德 在中欄的地方 接著丙二要說明 地藏菩薩安住在這個 種種三摩地當中 就是止住諸佛國土 安住諸三摩地 這是丙二這一科的主題 就是地藏菩薩隨所住諸佛國土 這個安住種種三摩地種種定力 用這種方式來利益眾生 這個部分從中欄中間開始 這是丙二 丙二的部分 丁一就是總說 然後丁二就是別詳種種定 總共有二十四種定 二十三種定 我們昨天說了四種定 今天繼續最後一行開始 說第五種定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具足諸乘明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得善巧天眼智通 宿住智通死生智通 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好 這邊要注意的是 這邊具足諸乘明定 明就是智慧的意思 諸乘 乘是車乘 我們也稱為乘 車乘 就是用車子來比喻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道路修行的道路 用車乘來比喻修行的方法 或是修行的道路 這裡也就是說 地藏菩薩能夠知道 種種修行的方法 知道這種修行方法的智慧 這種定力當中 他可以成就這樣的智慧 所以因為他有智慧 所以才能夠讓一切佛土的 有情眾生 可以得到三種神通 得到三種神通要做什麼呢 要了達此世他世的因緣 因果關係 這因果關係不是只有一輩子的 不是只有當下一剎那 有時候因果關係會跨越三世 這種三世因果關係 是最難了達最難通達的 因為我們看得到眼前 看不到未來 比方有人做生意投機取巧 用盡心機欺騙別人 或是去卜問鬼神 透過鬼神的指導指引 讓他投機取巧的賺了很多的錢 或是利用鬼神的一個指導 避過一些困難 或是避過一些災害 得到順境 這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覺得說 他是事事順遂的 他的這個都得到好的結果 可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就以修行證道來說的話 這種方式這種做生意的方式 其實是不恰當的 這種不恰當的因不見得是 在這一生會導致結果 有可能在來生或是第三生之後 他才會遭受到這種迂曲 迂迴的心思 所造的惡業的這種結果 他可能要到第三生才能夠受報 因此有些人就會覺得 就他當生來看他覺得這樣很好 也沒有做什麼過失 也沒有傷害別人 但是他總是用心不正直 用心不正直就是不善業 就是不是清淨業 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 才能夠看清楚因果關係的三世 三世時間差別 這種時間差是很難通達 眾生如果沒有堅固的智慧 很容易不知道這個時間差 而就現在他所看到的 表面上的因果 事實上不是真正的因果 投機取巧的因得到的果 不是什麼 財富 這個財富的果 不是因為投機取巧來的 或是一些方便法門來的 財富的果必須要努力 去耕耘的去修布施的 去努力精進的 去正直的做生意的 這才是財富的因 表面上看起來 好像投機取巧的因 感招財富的果 其實他不是 它是兩層的因果關係 投機取巧的業 業因是來生他受什麼 受苦報的 你這個今天會得財富 還是因為過去生 可能有累積了一些善因 過去生有些布施的因 這些善因 因為可能因為一些取巧的方式 去激發他 或是他本來時間到了 就應該受到這個財富的報 只是在時間點相似相近 就會把這個因果關係給誤植了 誤植 誤植的這個因果關係之後 就往往就會對於正見就缺乏 所以這就不明 就沒有智慧 地藏菩薩他具足了諸乘明定 他會知道一切法門的因緣果報 所以他可以教化眾生 都得什麼 三種通力 從這三種通力當中 了達此世他世的因果 好 這三種通力就稱為智通 我們常常說 這個如果神通配合於智 就是什麼 三明 三明 也就是六通當中 有三個是有智慧的 是配合智慧來修的話就成為明 三明是哪三明 我們一般來講就是宿命智明 宿命智通明 或是宿命智證明 是屬於宿命通 但是因為有智慧 所以他稱為宿命明 這個宿命明是指說對於 過去現在未來 他能夠通達彼此的因果 因果關係 第二個生死智證明 就是指天眼明 能夠看到未來世眾生 從這裡死亡往生到哪裡去 的這樣的一個智慧 叫死此生彼 死此生彼的一種智慧 第三個是漏盡智明 漏盡智證明 這是指斷一切煩惱 算斷一切煩惱 所以它這個三明 事實上是六神通裡面的天眼通 這個宿命通跟這個漏盡通 這三個可以稱為明 為什麼這三個可以稱為明 因為它跟緣起法有關 它跟緣起法有關 就通達緣起的才能稱為智慧 所以過去的因果關係 或未來生死輪迴 這個都跟什麼 般若智慧有關係 所以斷盡煩惱之後 當斷盡煩惱之後 這三通才會稱為什麼 三明 如果從三明來看的話 我們這個地藏十輪經這邊 天眼智通就是天眼通 宿世智通就是宿命通 有一個叫死生智通 這個死生智通本來就是什麼 就是天眼明 天眼明的另外一個翻譯 就叫死生智明 或稱為天眼通也稱為死生智通 所以這樣來看的話 它會變成天眼智通 跟死生智通是一樣的 這樣的話會有一點無法解釋 除非它翻譯上有過失 不然如果是這樣翻譯的話 我們把死生智通 當作是天眼通 他本來的意思又叫死生智明 如果這樣來解的話 會覺得這樣變成一個重覆 變成一個重覆 但是如果 把這個死生智通 它可不可以解為 解為漏盡智呢 漏盡智通就是斷盡煩惱 也勉強可解為什麼 因為漏盡就是斷盡煩惱 斷盡煩惱就什麼 就離開了生死輪迴 關閉了生死輪迴之門 也就是對生死輪迴之事 能夠通達無礙的 對生死輪迴能夠通達無礙 就不再受生 不再受生 這樣來看死生智通 又等於什麼 漏盡通 當然這個是 我個人方便的一個解釋 若就名相來講 幾乎沒有看到此生智通 是等於漏盡通的 一般來講死生智通就是天眼通 就是這個天眼智通的意思 只是前後這個文義上來看 他變成重覆好像是不太合理 因為這個經文有點不太合理 方便這樣理解 第六點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無憂神通明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這個定力叫做無憂神通明定 也就是這樣的一個神通力 可以讓眾生離憂惱 在這樣的地藏菩薩 以這樣的神通力 讓一切眾生透過一切方法 讓一切眾生遠離一切憂愁苦惱 昏昧不明的狀態 所以叫無憂神通明定 下面第七個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具足勝通明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這個也就是地藏菩薩 雖然具足了種種神通智慧 但是他也希望令一切有情 具足神通善巧 為什麼神通要加個善巧 也就是神通是共外道的 就是外道的修行當中 它也可以引發神通 因為神通是由定力 或是由業報而來的 除了定力跟業報來了之外 這個你要能夠得到神通 一個就是鬼神 鬼神來牽引 因此這個神通是共外道 不是佛教的不共法 但是如果要變成佛教的不共法 這個神通要配合慈悲跟智慧 善巧是屬於一種悲智運用 而得的結果 尤其是智慧 善巧是偏向於般若的一種 智慧的運用 所以這個神通如果具足了 善巧的時候 才能夠讓我們真正斷除煩惱 離生死解脫 所以叫做地藏菩薩 才要讓眾生得這個神通 因為希望善巧運用這個神通 而離煩惱 第八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普照諸世間定 由此定力 令十方界離諸昏暗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普照諸世間定 這個照有照見的意思 照見當然不是 用肉眼根來照見 是用法眼來照見 是用慧眼來照見 照見世間的什麼 世間的真相 世間的生住異滅 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 有這樣的真相 眾生就不會愚昧 眾生了達這樣的真相就不愚癡 不愚癡就不會昏昧 所以這裡的昏暗 這裡的昏暗不見得是 天色暗下來的那種感覺 有時候它是在譬喻什麼 經典當中昏暗往往在譬喻無知 無明無知 不知道真相 如果能夠讓眾生透過智慧 了達世間無常無我的真相 開了法眼慧眼 他們就能夠看見十方諸佛國土 叫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所以能見十方佛 見十方世界 必須要得法眼淨 得初地以上 得初地以上分分見佛 能夠分分見佛 就可以分分見佛淨土 這個是經典當中有提到 佛菩薩的境界 能不能夠見他方諸佛 它的條件在哪裡 條件在於見法性得法眼淨 你說證初果能不能 這個關係到一個 思想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在信仰上面 不相信有十方國土的話 像現在有些人修學的系統 他是不認為現在有他方世界 就是說現在的這時間點 只有什麼 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他方佛 或是他方國土 如果他的信仰是這樣的時候 他在斷煩惱斷見惑 得初果得法眼淨的時候 他不能見他方佛 沒有如是因 當然不能感招那樣的結果 如果我們在信仰上 我們是相信有十方諸佛菩薩 才能夠怎麼樣 心與佛相應 感應道交在得法眼淨 證初地的時候 感應道交十方佛 願意顯現給我們看 我們就得見十方佛 到八地菩薩就能夠怎樣 自在任運而為的見佛 這叫無作無功用行 因此這邊就是 這是思想系統的問題 這個無關乎正邪 這是第八個定 再來第九個定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諸佛燈炬明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捨邪歸正歸依三寶 地藏菩薩往來十方世界 所以他能夠在諸佛國土裡面 入什麼 入諸佛燈炬明定 入諸佛燈炬明定 這個燈炬是在形容 佛的什麼 無量功德 佛的無量功德就像火炬就像燈 他可以照亮一切黑暗的世界 能夠照破眾生的無邊煩惱 所以這個表示 地藏菩薩的生命裡面 他已經具足如來的 這樣智慧功德 所以他一入這個定 他那個定光 定光就能夠照破 十方佛世界的黑暗 也能夠照破眾生內心的煩惱 一旦眾生內心的邪執煩惱破除 他就可以歸向於三寶 所以目的是要讓眾生 捨邪歸依 歸正三寶 捨掉邪法而歸向於正法 這個要有大智慧力的 沒有智慧的人 雖然眼見到眾生 慢慢走向邪道 內心無力感的 雖然交集可是沒有辦法 因為沒有智慧可以幫對方 如果我們具足智慧的時候 一看到眾生開始要誤入邪道 我們馬上有一些善巧方便 觀機伺教把他帶回來 我覺得做一個菩薩最苦的就是 明明看到眾生漸漸墮落 或漸漸走向偏邪 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是講了可是眾生不信受 或是自己也講不太清楚 只是知道不太對 這樣是一個當菩薩的一個苦迫 所以菩薩為什麼要修種種法門 要能夠具足智慧 就是能夠有這種力量 能夠照破眾生的煩惱 地藏菩薩就具足這樣的條件 他可以入諸佛燈炬明定 第十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金剛光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 大輪圍山 蘇迷盧山 及諸餘山 溪澗溝壑 瓦礫毒刺 諸穢草木 皆悉不現 先念到這裡 它這個定叫做金剛光定 金剛是在形容這個光明 這個光明是非常的銳力 銳力到能夠破除一切雜染煩惱 這個金剛的譬喻有兩種 我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 我們常會去思考 這個金剛到底在譬喻什麼 因為金剛是一種礦石 如果以現在來講 可能比鑽石還要硬 硬度非常堅硬的金剛石 這個金剛它本身有能破的意思 因為它非常的硬 所以它能夠切割 它能夠劃破任何東西 可是不被任何東西所切割 所以它有能破而不被破 的意義在 這個在一般註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 對金剛通常有兩種解釋 一個在比喻煩惱 這個煩惱像金剛那麼頑固 但是有一個法是比金剛煩惱 還要更殊勝 可以破除的就是般若 般若可以破除我們無始?來 很頑強的煩惱 頑強的如金剛那麼硬的煩惱 我執 那個我執那麼堅固 可以透過般若來破除 第二個解釋就是 金剛來譬喻般若 般若的銳力 可以破除任何的雜染煩惱執著 不論什麼執著都抵不過般若 這是有兩種解釋 歷代祖師大德 這個兩種解法都有 但是我們一向偏向於 比較大多數人是說 以金剛來譬喻般若 在這裡是以金剛來譬喻光 這種智慧光 這種光明是怎樣 是像金剛一樣無所不破 無所不照 破是要什麼破黑暗 照一切世界破黑暗 顯現出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它下面才會說 讓所有的佛土 小輪圍山大輪圍山 這些山 還有蘇迷盧山 還有這些山的什麼 山溪澗 溪就是三點水的溪 通用的 就是小有水的 有水的叫溪 沒有水的叫谷 山谷就是沒有水 現在都合在一塊叫溪谷溪谷 澗就是兩山之間的流水 兩山之間的流水 有時候不見得是在平地 有時候就是在山邊 這個溪澗簡單說就是什麼 溪流 兩山之間的溪流 溝壑 這個壑就是 這個山溝 山溝的這個低窪的地方 這山溝或是低窪的地方 我們就稱為壑 瓦礫就是碎石 碎石頭 毒刺諸穢草木等等這些內容 一看就知道 都是比較是有高有低 比較堅硬的 比較雜亂的 甚至是比較髒的比較不乾淨的 或是有毒的這些不好的東西 通通不現 皆悉不現 因為用金剛光明給它去除掉 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的什麼 眾邪蠱毒 這個蠱就是毒害人的東西 會毒害人 諸惡蟲獸災橫疫癘 疫癘就是瘟疫的意思 種種的瘟疫 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 就是說這個光明 金剛光明除了這個 依報環境的土地的 種種雜亂污穢惡毒之外 還包括依著這個土地 而產生出來的這些惡蟲獸 這些野獸 這些蟲這些疾病 這些昏暗塵垢 這些味道都是依著這土地而來 這些不好的東西通通銷滅 都被金剛光給去除掉 去除掉之後呈現出來的是什麼 令彼佛土地平如掌 種種嘉祥自然涌現 清淨殊勝眾相莊嚴 所呈現的是一種淨土的世界 土地平坦 淨土一個特色就是土地平坦 種種嘉祥自然涌現 嘉祥就是很美麗的 很吉祥美麗的事物 統統突然都會出現了 清淨殊勝而且莊嚴相充滿 我們知道說依報環境 是跟正報有關的 這彼此 心跟色是彼此互相相應的 所以阿含經裡面佛陀常常說 這個心種種故色種種 之前在解釋地藏經的時候 也有提到 心種種故色種種 這個不是反應在 我們個人的身心世界 心色二法上 也反應在自己 我們的心跟外境的色法上 而不是只有自己的心 跟自己的這個根身的色法 還包括外在的色法 這些外在色法 會因為我們心的關係 來看待外在境界會不同 所以我們常常說 最簡單的大家都聽過的例子 下雨天 有人覺得下雨天很美麗 這表示他心情不錯 有人覺得下雨天很煩很討厭 會勾起他以前不好的回憶 這個人心情不好 所以過去 對雨天有什麼樣的記憶 有什麼樣的感觸 這種心法的帶動 帶動出來反應在-對待外境的時候 你會覺得那個是好或不好 相對的佛經裡面就講 這個大地本來在 ?初之始是平坦的 ?初之始眾生煩惱 沒有那麼垢重的時候 這個大地是平坦的 後來是因為眾生 漸漸的貪欲熾盛 常常吃地味 地味吃多了 然後這個身體垢重 垢重之後就開始想要積聚 累積一些食物 然後開始有家的出現 有夫妻關係有家 然後開始有所有權有財產 接著就有社會關係 接著就有政治關係 這些通通出來的時候 大地就改變了 大地就不再那麼平坦了 也沒有所謂的地味地肥 就變成大家靠種植的 有植物有礦物有動物 漸漸的產生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地球 覺得是非常的美麗 那是就人道的角度來看 這個大自然環境有些是漂亮的 美麗的殊勝的 看起來心曠神怡的 那是就站在我們人道 我們雜染煩惱的立場來看 如果站在佛菩薩的境界來看 我們這樣的一個世界 其實是因為什麼 煩惱垢重而呈現 所以有高低起伏不平 有種種的污穢 真正能夠所有眾生心地平正 心地正直得見法性的時候 大地就平正了 這個是淨土思想也是從這裡 開始慢慢的成熟起來 所以這個十個定 第十個定的經文這麼長 其實這個金剛光定 最主要是要說明什麼 就是地藏菩薩 用他這樣的一個定力 可以讓這個世界 呈現出 在他定中呈現出清淨莊嚴 如果有眾生見到 他就會起極大的信心 他就會相信原來修行成就的話 會有這樣殊勝的情況 下面第十一個定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智力難摧伏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 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智力難摧伏定 他是指這個智力 能夠摧伏難調難伏的眾生 他本來是難摧伏的 可是透過這個智力 菩薩的智慧力是可以摧伏他的 什麼樣的人難調難伏 就是魔王 魔王 以及魔王的眷屬 地藏菩薩在這個定力的當中 他可以用這個定力 讓這個魔王眷屬 魔王跟眷屬 都驚慌恐怖 驚慌恐怖是什麼 他會感到這個 對菩薩的聖德 感到驚慌恐怖 接著他就願意皈依三寶 這是第十一個定 第十二個定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電光明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 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電光明定 光明也是智慧的意思 這個電光明表示這個智慧 非常的強大 只有透過強而有力的智慧 才能夠讓眾生遠離什麼 遠離現在世的苦惱 還有後世的恐怖 得法安慰 後世的恐怖從哪裡來 其實是從現在世的煩惱惡業來 我們造作了煩惱 造作了惡業 由煩惱而造作惡業 來生又感得恐怖之報 尤其是三惡道的苦報 透過這個電光明定 讓有情眾生遠離這些惡業煩惱 他就可以得安慰 這個安慰從哪裡來 從法 從能夠學法修法 而證悟佛法而來的 第十三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具足上妙味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上妙味定 這個味當然是指說 對一切飲食的一個滋味 我們眾生 因為有種種煩惱的關係 我們在飲食上面就酸甜苦辣鹹 種種滋味都可充滿舌根 充滿舌根 如來的三十二相裡面 他有一相是他所吃的東西 即使就我們人來吃 只有酸甜苦辣鹹等等的味道 甚至是臭的 苦的臭的不好聞的 可是吃到如來的嘴裡 他的舌根功德它都是上妙美味 上妙美味 這是在論典裡面 有提到這樣的一個記載 但是這裡地藏菩薩說 他入這個上妙味定 是不是指他自己 他自己如果成就了 補處菩薩的功德 也具足了三十二相 或是三十相功德 他自己對一切飲食 他受用飲食的時候 也是成為上妙味 可是這裡在指說 他能夠以定力讓眾生 得到這樣的功德 教化眾生得這樣的功德 就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眾生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有兩個情況 如果人道眾生是不太可能 因為你依著隨自己的心思所念 飲食都能夠充滿 這個在實質上是有困難 如果是貧窮的人他是不具足的 就是不具足 但是可是就心法來這樣可以說 我們講的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就他隨他的憶念 隨他的清淨念 也許他受用的是不好的不足的 但是他也覺得深深的滿足了 這意思也就在這個有情眾生 煩惱眾生的心裡面 他得了清淨法 得到妙法的滋味 所以對於外在的飲食受用 他都能夠覺得是充足 第二個就是他可以成就聖道 成就聖道的話 當然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第三種情況就 如果他還沒有成就聖道 可是他如果是天人 若是天人也可以 天人欲界天以上 隨念衣食皆能滿足 無論是他是凡夫的清淨善念 這個甘於淡泊 以正法以得法味 法喜充滿而不是飲食充滿 這個是一種狀況 或是天道眾生 或是聖道菩薩 都可以怎樣 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表示地藏菩薩就是要教化眾生 成為這樣的一個三種狀況 任何一種狀況都是殊勝的 都比三惡道眾生殊勝 第十四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具足勝精氣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無不皆得增上力勢 離諸病苦 這個重點在於離病苦 離了病苦就有體力了 增上力勢就是他的體力精神 都很好 所以這個相應的 相對應的就是具足勝精氣定 就是這個內在的勝精氣 第十五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上妙諸資具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隨樂皆得床座敷具 衣服寶飾 諸資生具 無所乏少 殊妙端嚴 甚可愛樂 這個跟上妙飲食 其實是可以放在一起的 放在一起 也就這個種種資具 除了飲食之外 生活中應該要用得到的 比方床座臥具敷具就是臥具 或是坐具 因為床跟坐 古時候床跟坐合在一起的 可以當床也可以當坐 所以他就統稱為敷具 現在我們的椅子跟床是分開的 所以變成坐具跟臥具 衣服寶飾穿的裝飾用的種種 資生具就是 資就是增長 幫助增長我們這個色身的 種種東西都沒有匱乏 不僅沒有匱乏 還很好 很美妙很莊嚴很漂亮 很喜愛 讓人家會很喜愛 這個就叫 滿眾生生活中的種種用品 種種資具用品 地藏菩薩可以讓我們滿足 所以我們講過地藏菩薩 的這個地藏的 這兩個字的意義功德 就是能夠什麼 他的功德如寶藏 所以他的功德如寶藏 可以滿眾生種種的願 不論是出世間道法的願 或是世間的種種五欲之樂的願 他都能夠圓滿他 只要眾生能夠勤修善法 所以這些都是有關眾生 在生活中的種種的受用 能夠圓滿 第十六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無諍智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身心勇健 遠離一切怨憎繫縛 和順歡娛 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 心無散亂成就智慧 這個定叫做無諍智定 無諍法 我記得講過這個無諍法 無諍我們講的說 像須菩提得無諍三昧 無諍三昧其實就是空三昧 因為得空淨見 才能夠無所諍 眾生的諍最主要有兩種 一個就是愛諍一個就是見諍 見諍多半偏向於出家眾比較多 愛諍多半偏向於在家眾比較多 這是偏重來說 當然不盡然是如此 有些人比較特殊 在家眾有的人也是 愛諍少見諍多 出家眾也有是愛諍多見諍少 但是我們一般 如果講偏重來說的話 為什麼偏重出家眾是見諍多 因為出家人真正發道心 出離心要出家的 他已經可以捨離世間的財富 跟情愛眷屬之愛 來出家修正道 因此他就對財富跟情愛 本身就不容易染著 所以愛諍少 但是在修道的方法上面 他就容易有固執己見的 成分出現 因為修行 尤其修禪定 禪定又是特別明顯 就是他是個人身心世界的 單獨性 就佛的身心世界的這個 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 沒辦法跟你跟對方跟別人 能夠互相一致 因為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差別業 不同的差別煩惱 但這種的體驗是很特殊的 而且是很不共的 非常不共的一個狀態之下 所以他很容易產生見諍 不論是愛諍見諍 其實都是我們要斷的 因為這個愛諍跟見諍 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如果能夠通達空性的智慧 空性的智慧 當然第一個斷愛諍就很容易 因為知道這一切 無論是財富或是眷屬 都是無常苦空的 第二個如果通達了空性的智慧 的時候 他有般若智慧 他就當然一旦具足般若智慧 就沒有見諍 為什麼 因為他就知道一切法 無相無自性 無相無自性的時候 不論哪一個法 都是因應眾生根機而假施設的 佛陀的任何教法 都是因應眾生根機 而假施設的話 不論你修安般念 我修不淨觀我修念佛 他修這個拜懺 他修誦經 其實法法都是什麼 法法都是為了要通達無自性空 法法都是要通達解脫 法法都是為了要成佛的 所以有般若智的人 其實他是不會有見諍 所以無諍自定 其實就是一個通達空三昧的人 或是空性的智慧的 或是通達般若的智慧的人 他才有辦法入無諍自定 因此一個菩薩具足 無諍自定之後 他就能夠讓一切眾生 他有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教化眾生 讓眾生身心能夠勇健 而且讓眾生遠離一切煩惱繫縛 而達到至少達到現世生活的 和順安樂 現世的生活和順安樂之後 再來進一步修六波羅蜜而成道 這個是一個具足 無諍自定的菩薩可以做到的 下面第十七條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能引勝踴躍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能引勝踴躍 踴躍是一種在禪定當下的一種 身心的踴動 就是我們的身心尤其是色身 色身在禪定的過程當中 會有一種踴動性 這個踴動性其實就是我們講的 喜樂 這個喜樂心其實它還是有為法 還是有為法 所以你會有一種 他是一種受 喜樂是一種感受 這種踴動這種感受 是超過於世間的五欲之樂 超過世間五欲之樂 但是它畢竟還是有為 所以要一直到 你把這個喜樂的踴動 慢慢慢慢透過定力的加深 讓它降下來 讓它平穩下來 這叫一心 這叫一心 當我們得初禪定的時候 五禪之具足 覺觀喜樂一心都有 但是這個時候的一心 是比較是 因為還有喜樂還有覺觀 所以這個一心只是幫助我們 得覺觀的一心 可是等到三禪離喜妙樂 只剩下樂 連樂都能夠這個禪樂 都能夠慢慢的降下來 平穩下來的時候 這個的一心 到第四禪的一心 是色身的踴動能夠平穩 內心的喜樂也能夠平穩 色身的踴動內心的喜樂 都能夠平穩的時候 才是真正的一心 也就是把初禪的一心 再把它強大 初禪的時候是覺觀強 喜樂一心少 二禪是無覺觀 可是喜樂強一心少 二禪三禪到第四禪的時候 覺觀喜樂都沒的時候 一心強 這個是在講踴動這個名詞 本身是跟禪修有觀的 能引 能引也是 能引是一種九心輪的 第二心法 什麼叫九心輪 就是我們一念心在緣外塵 緣外塵的一念心 它有九個向 心向 這我們感覺是一念而已 可是就整個這個 心的運作來看 從心念心所的運作來看 其實它有九個九向 九個心向 所以我們稱為九心輪 這個在唯識學裡面 它就會講得非常清楚 九心輪裡面 第二個心輪就叫能引 第一個心就有分心 有分心 第二個就是能引 什麼叫做能引 就是有一個境 境來了 境來的時候 我的心去緣那個境的時候 第一念第一剎那 這叫能引 能引之後才能進入第二剎那 叫做見 見到那個所緣 照見所緣 見到那個所緣之後 才會進入第四個剎那 就叫尋求 尋求 尋求就是什麼 就會想到那個是什麼 第五個就貫徹 貫徹就是開始有善惡的分別 這個是好不好 善惡的分別 一直到第六個安立 就是語言相出來 這個是花這個是草 這個就是安立 第六個心輪安立 有語言相出來 一直到第七個有動作了 勢用 勢用開始有所動作了 第九個心輪 心念開始很清楚的生起了 第八個就反緣心 第九個就回到有分心 又再回到有分心來 也就是說在整個 我們六根緣外塵的運作當中 去了別一個外境 我們的心念就這樣子 九個層次出現 第二個層次能引就變得很重要 就你緣不緣那個外境 叫做能引 你不緣那個外境就過去了 這個就只是你有分心在 而沒有能引 沒有能引就不見不尋求 不尋求的話也不決定 所以能引就變成九心輪裡面 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這邊在談能引勝踴躍定 指說什麼 這個定力是屬於禪定當中的 雖然能引九心輪是能通 通這個散心位跟定心位 但是踴動踴躍是屬於定心位的 所以這個定 地藏菩薩成就 這樣一個定力的時候 他也要讓眾生 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定力 所以讓眾生接受 無量的勝妙歡喜 這個勝妙歡喜 是指禪?的歡喜 禪定的歡喜 從定而發慧的歡喜 才能夠叫做勝妙歡喜 而不是五欲之樂的歡喜 所以為什麼在這個定的 能引勝踴躍定要這樣來解 解這個能引跟踴動 是因為它跟後面這個結果有關 若你不這樣解的話 我們不知道說 這個無量勝妙歡喜是什麼 如果勝妙歡喜只是五欲之樂 一點都不殊勝 除了五欲之樂 還有勝妙歡喜 那這就禪?跟法喜 禪?法喜都是要從禪定來 從禪定來 第十八個隨住如是諸佛國土 若入具足世路光定 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得無礙智 能修種種清淨事業 這邊要從 我們從這段經文的 倒過來看就是說 地藏菩薩讓有情得什麼 無礙智 沒有障礙的智慧 沒有障礙的智慧 對什麼沒有障礙 就修行 尤其修種種清淨事業 這是菩薩道 菩薩道才須要成熟眾生 成熟眾生才會造作種種事業 這個世間事業是什麼 是清淨的 因為是菩薩 可是你要做種種事業 你一定要有智慧 不然的話 只是世俗凡夫的一個什麼 一個工作而已 因此這個智慧必須是無礙 無所障礙 這個無礙是怎麼成就呢 就必須要去 在一切有為法當中 通達無為 一切有為法當中通達無為 才能得什麼 無礙智 所以這個世路光定 這個世路就是有為法的意思 世路為什麼是有為法 在我們有為法的這個 這個定力裡面 什麼叫做有為法 就是因緣和合 而成就的一些現象 一切諸法因緣和合 而成就的一切法 我們就稱為有為法 無為法就是無因無緣 不依因緣而成就叫無為法 像空性 空性實相就是無為法 無所造作 無因無緣無所造作 你有所造作就是有為 就是有生滅 既然有為有生滅的話 眾緣和合而生的法 它有生滅 生滅是二相那是簡單說 事實上詳細說 生滅有為法有四相 除了生滅之外還有什麼 住跟異叫生住異滅四相 生住異滅四相 就是有為的四種形狀 就是四種狀態 所以或是四種相狀 我們就稱為有為四相 有為四相就是生住異滅 俱舍論第一卷有講到 有為法又可以有四個名稱 第一個名稱就是世路 第二個叫言依 第三個有離 第四個有事 世路這個世是指三世 路是指法 也就是三世之法 有為法為什麼可以稱為 三世之法 因為有為法是三世之所依 有為法是三世之所依 所以才叫做世路 什麼是三世 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是什麼 已經行 世已行之法 現在是世正行之法 未來是世當行之法 都是世間的世 世已行世正行世當行 就是過去現在未來 所以有過去現在未來 的這樣一個三個狀態 這就叫有為 有為就有生滅有生住異滅 你現在存在生住了 改變了滅去之後 就變成過去 未來生住異滅 未來結束了就變成現在 未來結束了就變成現在 現在結束了就變成過去 所以我們常常說 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 其實應該從未來到現在到過去 因為你要現在結束 就變成過去了 要未來結束了才會到現在 未來的事情變成現在 這個就是三世的概念 我們在講三世遷流 因此這個世路 三世的什麼 法 三世的生滅法 所以就叫有為法 所以有為法的有一個名相 就是從他的意義上 生滅無常來看就叫世路 另外還有言依有事跟有離 這簡單講一下 言依就是語言 有為法就是有諸法要詮釋 要詮釋諸法 所以有為法也可以稱為言依 有離 離就是涅槃 有事 事就是因果的意思 因 因果的因 凡事都是由因而產生的 所以有為法也稱為有因 有為法他如果能夠通達 一切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都能夠捨離的時候 就變成涅槃 所以叫有離 叫有離 好 所以這個是 我們在解釋 我們在看這個 具足世路光定的時候 世路要先 這個是一個名相 就是有為法 因為他能夠 通達這有為法的智慧 菩薩能夠通達有為法的智慧 所以才能夠教導一切有情 修種種清淨的事業 然後得到無礙智 這是他的這個意義 好 我們這個時間的關係 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第十八個定 後面還有 還有好幾個 還有四個定 我們就下一堂課再說 祝福各位身心平安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