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44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繼續看十輪經 的序品 釋迦牟尼佛如何來讚歎 地藏王菩薩 在大正藏十三冊 第七百二十二頁 七百二十二頁的上欄 我們上一堂課有提到 我把這一段的經文 地藏菩薩 釋迦牟尼佛 如何讚歎地藏菩薩的經文 把他的聖德 稍微分成六十七點 來說明 那我們上一堂課有講到 第四十二點 第十五行 我們上一堂課 講到第十五行的那裡 就是上欄十五行 防諸怨敵如塹如城 這是第四十一點 四十二點 救諸危難猶如父母 下面四十三 藏諸怯劣猶若叢林 這個譬喻 我們比較少見 就是說 叢林當中 可以有種種的動植物存在 那麼我們去看這個森林裡面 有一些弱小的動物 他都會有保護色 那一有保護色的時候 其牠的這些大型的動物 或是牠的死對頭 想要吃牠的其牠的動物 就不容易發現牠 就不容易發現牠 所以牠就可以很安穩的 躲在這個森林裡面 的一個角落裡 那其牠的牠的天敵們 都看不到牠 這就是叢林的好處 如果牠是在礦野當中 四下都沒有任何的遮蔽的 遮掩的植物來保護牠 牠就整個身體 就裸露在大地上 這時候其牠的天敵 可能是鳥類 可能大型的爬蟲類 可能看到這一隻動物 牠就會把牠吃掉了 所以有些蟲 或是小動物 牠們都喜歡躲在森林裡 就是這樣子 森林裡 然後躲久了 牠的色身 久而久之 就會有跟牠相近的顏色出現 就有保護色 所以我們看 有些爬蟲類的小蜥蝪 或是蛇類 有些青竹絲 牠的身體是青色的 牠如果盤旋在樹上的時候 我們還真的不容易看到 我們還以為牠是一個樹葉 或是一個樹枝 那牠動一下 我們才會發現說 那是一隻動物是一隻蛇 那有些爬蟲類的動物也是這樣 甚至於有些鳥類也是這樣 有些鳥類的羽毛的顏色 牠會相近於 牠喜歡棲息的樹 和花朵 所以有些鳥類不見得 牠的顏色很漂亮 牠也不見得有紅色黃色 牠有比較是暗綠色的 褐色的 這樣幫助牠方便牠 在森林裡面 活的比較自在 那這個譬喻要說明什麼 就說明說我們眾生 眾生有些煩惱習氣之外 還有十一種怯弱的心 怯劣的心 這種怯劣的心 如果對於說 對一些不善業惡法怯劣 不想不敢去故 這倒也是很好 但是有時候對於善業功德 修道這條路 內心有怯劣的話 他就是沒有道力 那這樣修道會很辛苦 那可能對於法不了解 或對於修行 他覺得很辛苦 或是覺得自己不堪忍 或是自己不夠聰明 或是自己障礙比較多等等 內心就有一些怯劣的心 所以不想修行 那佛跟菩薩 尤其地藏菩薩 他可以讓我們眾生這種怯劣心 隱藏起來 他就像大叢林一樣 保護著我們 那我們這種怯劣心 怯劣心在地藏菩薩的大威德力 在他的大願力當中 就顯得很微不足道 而且很沒有價值 慢慢的我們就會放下 而且我們漸漸的就會-學習地藏菩薩 就像動物親近 在森林裡面久了 他就會有跟他相近的顏色 保護色出現 我們親近菩薩久了 我們也就是漸漸的薰染 菩薩的功德 薰染了菩薩的慈悲智慧 所以我們為什麼在經論裡面 常常說 修行很重要的道次第 就是四預流支 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 第二個才是聽聞正法 第三個才能夠如理思惟 第四個法隨法行 像很多人次第上是跳躍的 一聽法覺得歡喜了 跑去皈依 皈依之後 馬上就開始修法起來了 學了各種的法門 不管禪定念佛 甚至密教的一些加行 就一頭就栽進去了 而且很精進的 廢寢忘食的一直修 可是你問他為什麼修 修這個的道理在那裡 他要對付的 是我們什麼樣的煩惱 可以成就什麼樣功德 他不是很清楚 他就是歡喜心 就是善心 就是想要修 那這個是很可惜的 就是有可能他花了很多的時間 但是著力點錯誤了 動機沒有建立起來 方向沒有抓對 那就是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 好好的把佛法理解清楚 思惟清楚 那在法隨法行 實際上去修行的時候 就可以事半功倍 所以佛陀一直教我們 在修道之前 先要親近善知識 然後好好的聽聞正法 那善知識我們在親近之前 我們先要參訪 選擇好的善知識 具足正見的善知識 什麼是好的善知識呢 就是有正見有悲心 有大乘菩薩的這種胸懷 然後具足正見 可以鼓勵我們 指導我們來修行的人 就是善知識 那一旦選擇好了之後 我們就只能依止善知識 學習他的優點 不能再挑剔他的缺點 這個是 親近善知識的一個要領 不然的話 天底下誰是沒有缺點的人 如果是這樣 我們永遠找不到一個 可以指導我們修行的善知識了 所以藏諸怯劣猶如叢林 就是對我們凡夫眾生來說 地藏王菩薩的聖德 他剛好可以提升我們 對治我們這種怯劣心 提升我們的道心 甚至薰習可以跟著地藏菩薩 漸漸薰習他的一個聖德 下面第四十三條 如夏遠行所投大樹 就是在夏天的時候 如果我們要出遠門 尤其以前古時候 交通工具大概就是人的兩隻腳 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又不花錢 那但是要花時間 有時候福報好一點的 才有馬車可以坐 才有馬可以騎 才有驢或駱駝可以騎 不然的話都要靠兩隻腳 那無論如何 你遠行的時候 不是一天半天兩小時的事情 是好幾天 好幾個禮拜的事情 那麼因此遠行的人 當他很疲倦的時候 很熱的時候 尤其夏天 夏天遠行很熱 太陽酷曬 所以最希望就是說 走的路上有一顆大樹 他可以在樹下好好的休息 不會被太陽曬 所以地藏菩薩的聖德如大樹 我們就像那個夏遠行的人 我們好像在夏天要出遠門的人 一樣 很辛苦 又這個遠行如同修道 修菩薩道很辛苦 那這個夏天這個太陽 就像種種的煩惱障礙 那我們與生俱來 無量無數的煩惱業的 這個照耀之下 我們要行菩薩道 確實須要一顆大樹 來讓我們依止 所以投靠地藏菩薩的聖德 他這個大樹的樹蔭之下 我們熱惱就能夠去除掉 所以熱惱一去除 表示煩惱能夠消除 所以就像下面的 第四十五條一樣 與熱渴者作清冷水 一個人很熱又很渴 這時候有一杯涼涼的水給他 那是 他最快樂的事情 所以菩薩的功德就如清涼水 消除我們內在的熱渴煩惱 下面四十六條 與飢乏者作諸甘果 飢乏就是餓 飢餓乏少的人 你給他種種好的果實 讓他可以除飢渴 這就像菩薩的功德 對我們眾生就如同甘果 第四十七條 為露形者作諸衣服 露形者就是不穿衣服的人 不穿衣服的人你給他衣服穿 遮蔽 他的身體 讓他不受傷害 所以菩薩的功德如同衣服 保護我們不受傷害 遮止我們的煩惱 露形的人不好看 就像種種的煩惱 對眾生來講是不好的一件事情 四十八條 為熱乏者作大密雲 熱乏者作大密雲 就很像前面講的 熱渴者作清冷水 都能夠除這個熱 煩熱 那有這個水 密雲其實遮蓋陰涼 讓你能夠陰涼的時候 就像大樹底下能夠陰涼 讓這個煩惱不起 那如果又有水下下來的時候 就可以洗淨我們種種的污垢 我們的惡業 我們過去所做的一些不善緣 不善業 都能夠去除掉 這叫熱乏者做大密雲 第四十九條 為貧匱者作如意寶 一個人生活中 如果東西資具缺乏 那是很苦的一件事情 如果有這些貧苦的人 匱乏的人 能夠得到一顆如意寶珠 那不得了 他要什麼就有什麼 生活中不餘匱乏 那是最有福報的一件事情 其實一個人他能不能無所匱乏 那是在於他有沒有布施的心 有沒有善心 有沒有布施的心 過去生有所布施 此生就不餘匱乏 不容易有匱乏的情況出現 那麼如果過去生沒有布施 那此生就容易匱乏 那麼一匱乏呢 地藏菩薩為什麼像如意寶珠 就是從地藏經裡面 他有教我們種種的修行方法 可以幫助在生者 生者如何不墮落三惡道 而且有福報 那麼臨命終往生者 如何能夠趕快脫離惡道之苦 這個是在地藏經裡面 有告訴我們 所以你看它說 有為如果有病人 有眷屬生病了 為病人修布施福 在病人前高聲唱白 說他你要用什麼東西 來布施給三寶 你的衣服臥具醫藥 或是種種的珍珠財寶 把他所喜愛的東西 在他的面前勸他能夠布施出去 當這個病人能夠喜捨 布施出去的時候 如果他的病可以好 就好起來 如果不能好也不會墮入惡道 那地藏經有這樣寫 就是在教我們如何轉 匱乏的果報 所以地藏王菩薩的功德 對於我們眾生來講 其實他有類似這樣的情況 他用這個匱乏者如意寶珠 來譬喻什麼 譬喻我們眾生是匱乏的 我們對於功德戒定慧三學是 匱乏的 但是我們可以 慢慢的滿足戒定慧三學功德 讓它圓滿 讓它漸漸的富裕起來 我們的功德財寶 漸漸的富裕起來 這叫如意寶珠 匱乏的人 如果他有一個如意寶珠的話 他很快的就能夠擁有他生活中 所要的東西 那如果他自己要去工作賺錢 來得到生活的資具 那是比較慢的 可是他如果有個如意寶珠的話 他很快的 就可以滿足了 滿足他生活的種種的 一個所需要的東西 可是他為什麼可以突然 有這樣的一個如意寶珠呢 也必須要 他過去生有這樣的善業因緣 再加上地藏菩薩的願力 所以地藏菩薩的願力 可以加持我們 可以讓我們 依著地藏王菩薩的修學 很快的圓滿 我們戒定慧三學的匱乏 讓我們三學功德不餘匱乏 所以叫做 貧乏者作如意寶 這個如意寶在佛經裡面 常常出現 常常用它來譬喻 剛剛序品之前的 前一頁的經文 也有提到如意寶 在光明相瑞相當中 每一個眾生手中 都有一個如意寶 那我們在這邊就講一個 經典當中 法句經裡面的一個故事 很有趣 說佛陀時代 有一個修學外道法門的 五位兄弟 這五位兄弟都修學外道法門 但是他生活很貧苦 就是衣食資具比較不足 因此呢 他們很想學外道的生天之法 想說我下輩子如果生天了 我就不會像這輩子這樣 飢寒交迫 吃不飽穿不暖 他們這五個兄弟 就要這樣想 我們就去學神通法 這個老大就叫耶奢 耶舍就召集所有的-四個弟弟們商量 五個中弟都年紀不小了 可是生活都這麼潦倒 這樣過日子不是辦法 我們不如大家專心來修行 我們專心來修苦行 早一點得到禪定 得到禪定之後 我們以後就可以到天上去享福 那老二就叫無垢 老三叫憍梵波提 老四叫做蘇馱夷 第二位第三位跟第四位 聽到老大耶舍這樣講 就說好啊好啊 只有老么叫做弗那 弗那想了一下 他就想 自己內心默默的想說 我們跟 他跟著他這四個哥哥修行 其實有一段時間 可是他仍然沒有辦法解答 自己對生命的疑惑 所以他想說我不如不要上山 我就留在山下 我來賺錢 我留在山下賺錢 然後如果你有什麼需要 我就護持你們 也許我自己 也默默的在山下工作 也許我也可以 找到我生命的真義 他就這樣想 那四個哥哥也不勉強弟弟 隔一天 他們就上山去了 就出發就離開家裡 這個老么弗那就一樣 照著往常的生活習慣 他就耕種著家裡面 唯一的一塊 小塊的田地 而且這小塊田地很貧瘠 沒什麼養份 不是很好的一塊地 就這樣有一天 他就這樣耕地 耕作耕作收成很差 這個植物都長不好 結果一大早 微風徐徐吹來 遠方就來了一隊比丘們 排隊要入城裡面去托缽乞食 弗那一看 這樣一排的出家人 這麼的莊嚴 而且散出那一種祥和之氣 非常的殊勝 尤其是帶頭的那一位 帶頭那一位相好莊嚴 而且好像全身放光一樣 讓他都捨不得離開 一直看著他們 原來第一位那一位 就是相貌圓滿的佛陀 他帶領著 後面帶領著許多的 好幾位的比丘們 要入城裡面 去托缽乞食 所以當他經過耶舍的地的時候 這個老五弗那 就很高興情不自禁 他就趕快轉身回到家裡面 把他的家裡面 唯一的一點點的白飯 就拿出來共養佛陀 那供養佛陀 佛陀就走了 他就事後就自己 慢慢的耕種 耕種著他那一塊很貧瘠的土地 一直到太陽下山 那麼隔天他又一樣 一大早要出門 去田裡工作的時候 來到田邊就發現 怎麼奇怪了 他昨天 田裡的這些稻米還長不大 瘦瘦小小乾乾的 怎麼今天變成每一顆每一顆 每一株的稻子 都非常的青翠 而且非常的漂亮 而且很圓滿 而且結實累累 每一株的稻子上面 都結滿了稻米 而且都金黃色的 長的又高又壯 弗那就很高興 他就趕快去收成 那他又不曉得說 這個稻子到底好不好 他就先在 田的一小塊 一小邊 先收割了一些 就帶到這個市場上去 然後就去賣 結果讓大家看一下 這麼好的這麼飽滿的稻子 到底可以賣多少錢 結果市場裡面的人 一看到弗那拿了這些稻子 就說 你這個稻子品種很好 而且很飽滿 比別家的稻子都好 所以一下子就賣完了 弗那就想說 我的稻子 一下子就賣完了 他就趕快再回家收割 就想說他田裡面還有一些 他趕快再去採收 結果回到田裡面 他採收的時候才發現 他剛剛採收過的那一區 又長出來了 很快的又長出來 所以他就趕快再採收一些 再帶去賣 所以就是這樣 他每一天 都有很美麗的很好的稻子 可以賣 那這個消息 就慢慢傳出去 傳到國王那裡 那國王還帶著大臣們 親自來看 弗那田裡面的這些 黃色的稻穗 那所有的城裡面的人 也都來看 那大家就來 跟他訂跟他買 他這麼好的稻米 漸漸的這個弗那就成為 全城裡面最富有的人 最富有的人 他成為最富有的人之後 也是好幾個月過去了 這個時候住在山上的四個哥哥 就在想 好幾個月了 半年過去了 這個在山下的這個小弟 不曉得過得好不好 家裡面唯一的那一塊 小小的貧瘠的田地 大概也沒辦法養活他 他們就有一點擔心他這個弟弟 所以四人就說好 就下山來看他的小弟弟 結果回到家裡面 就發現 他弟弟 成為全城裡面最富有的人 他們就覺得不可思議 那麼就問他為什麼 弗那就說 我也不清楚 就是可能那一天 或許是那一天有供養 用一碗白米飯 供養了世尊 供養世尊了 結果供養完之後 我們的田就變成 這麼好的一塊田地 而且這麼不可思議 那這個四個哥哥一聽完就說 你只供養佛陀一碗白飯 就有這麼好的福報 那我們也要來共養 你去幫我們做四個飯糰 我們要把這四個飯糰 拿去供養佛陀 希望我們可以早一點 生天享福 所以那四個哥哥目的 是希望供養佛陀之後 有這麼大的福報 那他們還是希望能夠 去到天上 去到天上享受天福樂 弗那很快就準備好 四個飯糰 然後就讓這四個哥哥 帶到佛陀住的精舍 他們看到佛陀的時候 就非常的歡喜 很恭敬的 把這個四個飯糰 放到佛陀的缽裡面 他們是照排隊來的 就老大先排在前面 他們供養要一個一個供養 老大把這個飯糰供養到 慈悲的佛陀的缽裡面的時候 佛陀就跟他說了一句 法語 就說 諸行無常 那麼老二呢 在供養飯糰的時候 佛陀就跟他說 是生滅法 老三在供養佛陀的時候 佛陀跟他說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第三句他就說 生滅滅已 佛就跟老三說 生滅滅已 那老四在供養佛陀的時候 佛陀就說了第四句 寂滅為樂 然後他們四個人 都供養完的時候 他們當時其實都沒有聽懂 佛陀在說什麼 只是覺得說 一人都給一句話 那可是他們四個對這四句話 沒有很理解 可是內心是充滿了歡喜 看到佛陀的法相莊嚴 慈悲莊嚴 他們就是一種很單純的 清淨的法喜 那有這種清淨的法喜 他們回到家裡 就開始很興奮的討論起來 我供養佛陀的時候 佛陀說什麼 結果他們四個人就把這個 佛陀的四句話湊起來 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它就是這四句偈 然後他們就很高興 就坐下來思惟 這個四句偈的道理 就慢慢的 他們就了解了 原來佛陀 在告訴他們世間的真相 沒多久他們就證到阿那含 在家居士的最高的果位 三果阿那含果 他們非常的感恩 他們才想到說 他們之前想要求生天 天福 是很愚癡的 那是生滅法 因為佛陀告訴他們說 生天福報是生滅法 是諸行無常 要不然那個生滅滅已 才是寂滅為樂 寂滅才是最大的快樂 所以四個就一起 一起到佛陀那裡 去請求剃度出家 不久他們都證到阿羅漢 證到阿羅漢 那這個故事 在雜寶華經裡面也有提到 雜寶華經 第四卷 有提到這個弗那施一缽飯 一碗飯給佛陀的故事 那麼我們從這邊就可以知道說 一個貧窮的人 你要如何能夠在短時間 能夠擁有福報 那就是要供養三寶 因為佛陀不在世間 三寶就是 功德如同於佛一樣 你要供養三寶 那什麼是供養三寶呢 就是要供養一個清淨的僧團 或是清淨的道場 道場裡面有出家師父 道場裡面能夠弘揚佛法 你來發心供養三寶 那這個很快速的 累積我們的福德 因為三寶就如同如意寶珠 三寶的功德如同如意寶珠 那這個快速累積我們的福德 也許我們現生 你可能不會像弗那一樣 回家家裡面的抽屜 突然就有錢跑出來 大概不會這樣 也不可能是這樣 但是福報是無形的 無形的福報 我們在生活中 有時候做事情 會有善緣具足 做生意很快就能夠生意談成 你上班的人 你在公司裡面 你就有時候比較有機會升遷 或加薪 人緣也會比較好一點 這就是什麼 供養三寶的一個功德 就讓匱乏者 貧乏者得如意寶珠一樣 我們回到經文來 繼續看第五十個功德 為恐懼者作所歸依 恐懼的人 內心恐懼害怕 那時候內心要歸向那裡呢 要歸向於三寶的功德 或是歸向於地藏王菩薩的聖德 所以我們內心 容易產生恐懼害怕的人 要常常念佛 念菩薩聖號 比方說以地藏經來說 我們要常常 念誦地藏王菩薩的聖號 常常讀經典 讀地藏經 常常拜地藏菩薩 慢慢的我們內心-就不會有所恐懼 內心就有所依靠 五十一為諸稼穡作甘澤雨 這個穡呢 稼穡 就是這個穡是動詞 動詞 就是收割這些莊稼 就是收割這些糧食 收割這些植物 這叫為諸穡稼 作甘澤雨 那因此稼穡合起來就是什麼 就是這些糧食稻米 小麥大麥等等這些稻米 叫做稼穡 作甘澤雨就是有雨 這些植物才會長得好 再來五十二 為諸濁水作月愛珠 什麼叫月愛珠呢 就是如意珠 類似如意珠 就是那個濁水 你把這個月愛珠放進去 那個濁水就會清淨 就會清淨 所以代表什麼 地藏菩薩的聖德 可以清淨我們眾生的煩惱 五十三令諸有情善根不壞 我們眾生的善根 不容易毀壞 這個跟前面的 三善根三善本是一樣的 五十四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他會顯現種種 殊妙的境界 讓我們覺得歡喜 這個境界有兩種 一種是從菩薩的功德力 顯現出來的 清淨莊嚴的 菩薩境界 這個如果我們修行 沒有到一個層次見不到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 但是可以說是順境界 順緣 順緣而不是逆緣 這個也可以稱為妙境界 就是我們做的事情 常常就會有不可思議 殊勝的因緣出現 第五十五條 勸發有情增上慚愧 菩薩常常會看因緣 觀機賜教 讓眾生生起慚愧心 有慚有愧才能得聖道 因為他不容易成為障礙 不容易 有慚有愧煩惱就不容易生起 不成為障礙 下面五十六 求福慧者令具莊嚴 如果你想要求得福慧的人 讓他能夠具足莊嚴的福慧 第五十七 能除煩惱如吐下藥 吐下藥就是 有些藥吃下去會嘔吐 或會下痢 那有些人可能 古時候的人如果他吃壞肚子了 就會下痢 或是他內心有一些毒素 利用這種吐下藥 那個你吃錯的東西 吐出來 他的病就好了 那這個菩薩的功德 就像這個藥 能夠讓我們去除掉我們的煩惱 吐出我們的煩惱來 五十八能攝亂心如等持境 等持就是禪定了 能夠讓我們 攝受這個散亂的心念 就像得到定境一樣 再來第五十九個 地藏菩薩的功德是 辯才無滯如水激輪 地藏菩薩的辯才是沒有障礙的 那這個沒有障礙就像水激輪 就像我們看這個 田裡面有時候有水車 那個水車的輪子在水裡面 它激起一些水花 水珠子來 水激輪 有些水珠子帶出來 那一個人如果辯才無礙的時候 他是可以在說佛法的過程當中 不斷的把佛法 透過他的語言 能夠表達給眾生知道 激發眾生的智慧 就像如水激輪 第六十個攝事繫心如觀妙色 攝事繫心 指的就是說 對於一切事情 他能夠含攝一切 內心能夠含攝一切事情 而且內心這些事情 能夠在他內心裡面 牢牢繫住 那意思也就是說 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一切外境 他內心能夠憶持不忘 憶念不忘 憶念憶持不忘 然後攝受眾生 這叫攝事繫心 如觀察妙色 觀種種的美好殊勝的色法境界 一樣 所以這個辯才無礙 攝事繫心 下面六十一個安忍堅住 六十二總持深廣 六十三神足無礙 六十四滅除一切 這個都在形容 地藏菩薩的聖德 下面它就是 前面在講他教化眾生 他跟眾生的關係 從能攝亂心開始 從辯才無礙 五十九的辯才無礙開始 它就地藏王菩薩 本身的功德 來讚歎 前面種種都是 他的功德可以對眾生 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跟怎麼樣的教化力 所以辯才無滯 如水激輪 攝事繫心如觀妙色 安忍堅住如妙高山 就是說他忍辱波羅蜜圓滿 所以才叫安忍 那安忍一切事 什麼叫安忍呢 就是安住不動 安住不動堪忍身心內外的 榮譽跟毀謗 他都能夠安住不動 這有身安住跟心安住 這叫安住 安忍堅住如妙高山一樣 不動 總持深廣猶如大海 總持也就是陀羅尼 也就是陀羅尼 那這個陀羅尼就是說 能夠憶持無量的佛法 讓他不會消失 不會忘失的那種念慧力 所以總持是一種念慧力 念力跟慧力 的綜合體 所以他能夠把佛法記在心裡面 所以叫做總持深廣 像大海一樣 佛法無量佛法流入大海 可是菩薩能夠總持住 這些無量的佛法 六十三神足無礙譬若虛空 四神足成就 那神足它有好幾種的不同的 表達方式 比方有的就是 可以從這裡到那裡很快 快速的從甲地到乙地 這叫神足 那第二種就是可以神變相 就是色身可以產生種種的變化 也叫神足 那麼第三個就是心念 在憶念上 他能夠起一個憶念就能夠 只要內心一起念 他就到另外一個地方 就像釋迦佛 要度韋提希夫人也是這樣 一起念 他就讓這個 在牢獄裡面的韋提希夫人 就看到釋迦佛的一個相好莊嚴 光明相 那事實上釋迦佛 沒有進入到這個監獄裡面去 他是在外面 他現這個神足通 讓變現出他的莊嚴相 然後讓這個韋提希夫人 感到非常的殊勝 而且非常的 內心的憂苦一下子就呈現出來 他就要求佛陀為他講一個 可以達到安樂的法門 佛陀才為他介紹極樂世界 所以這種神足 有這三種的作用力 一個就是從此地 甲地到乙地 很快的甲地到乙地 沒有這個空間的障礙 那一個就是 身體上的一個改變 一個就是身體上的改變就是 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這個四大的變化 另外一個就是心念上 心念上會顯現另外一個神足境 出來的 在眾生的面前顯現出來了 所以 那能夠有這三種神足變 表示什麼 這個菩薩聖德 他們的色身之大 其實是猶如虛空 沒有任何的障礙 這個猶如虛空 是形容沒有障礙的意思 六十四滅除一切惑障習氣 滅除了所有一切煩惱障 還有習氣 就像什麼 烈日銷釋輕冰 太陽一出來 結的這個冰 如果是比較薄的冰 很快就溶掉了 當然如果像南北極 那種冰山那麼厚 太陽出來它也不容易溶 沒溶那麼快 可是如果你拿一小塊冰塊 或是湖面上結冰 這個冰是薄薄的冰的時候 只要太陽 大太陽一出來 一下就不見了 這叫輕冰 所以菩薩的功德 可以滅除一切的惑障習氣 地藏菩薩把一切的惑障習氣 都滅除掉了 六十五個 常遊靜慮無色正道 禪定就是靜慮 無色就是無色界 靜慮四禪定是色界四靜慮 因為我們前面講過 靜慮要通定慧 只有色界四禪才能稱為靜慮 因為它有慧力 無色界慧力 不能稱為靜慮 這是要留意的地方 所以只要看到靜慮 它講的就是色界四根本定 無色證道是指無色界的四種定 這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跟非想非非想處 這四個 六十六 一切智智妙寶洲渚 菩薩所得的智慧 稱為一切智智 它就像妙寶洲渚一樣 水中的沙洲裡面有種種的寶物 他用這個寶物來形容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就是我們後來講的 一切種智 有的經典是講一切種智 所以可見 十輪經也不是出現很早的經典 因為出現比較早的大乘經 它在形容佛智的時候 有時候都還用一切智來說明 所以從阿含經到初期大乘 一切智 可以指阿羅漢的智 也可以指佛陀的智 那道種智才是指菩薩的智 可是到後來中期大乘經典 初期大乘之後 這些經典為了區隔出來 佛智跟阿羅漢的智是不一樣的 所以它才把佛的智 稱為一切種智 那為什麼這樣分呢 因為一切智是指得法空智 就是一切法無自性空 能夠通達空觀就稱為一切智 所以也稱為空智 道種智就是假有智 就是能夠通達 一切世間假有相的智慧 一切種種法相差別的智慧 稱為道種智 佛陀應該是兩者都具足 而不是只有一切智而已 所以後來就把佛的智 就稱為一切種智 或稱為一切智智 所以一切智智是這樣來的 第六十七 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就是轉大法輪說法 那什麼是無功用呢 就是你不需要刻意的去作為 它是自然流露 這叫無作無功用行 就是到最後什麼程度呢 八地以上的菩薩 才有無作無功用行 七地都還是 無作有功用行 六地以前 就叫有作有功用行 那麼也就是說 前面幾地 前面七地的菩薩 他要修六波羅蜜的時候 都還要有所作為 有所造作 他不是任運而為了 也就是說在心念上面 他要起一個念 要有所作為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 都要先起心動念 才能化為身口二業 只是什麼叫無作無功用行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 他本身的不用刻意起念 他起的任何一念 都是什麼 都是菩薩行 也就是在那裡是純然的清淨 沒有煩惱 所以到八地以上的菩薩 八地以上的菩薩 無作無功用行 而且他很快 從八地要到十地很快 就成為補處菩薩 所以那這個地藏菩薩 當然他的功德 其實應該早就可以成佛了 因為他的功德都是無功用 然後轉大法輪也是一樣 是任運而為 自然呈現出來 身語意三業 每一分每一秒 的身語意三業 就是在轉大法輪 這叫無功用 好到這裡為止 總共釋迦佛說完了 地藏菩薩的種種殊勝 不可思議的功德 我們簡單的 把它分成這個 就是把它解釋 六十七個 那佛陀接著講 善男子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 具如是等無量無數 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這麼多 前面只是簡單列出一些重要的 那麼他 地藏菩薩與種種的眷屬 想要來到這裡 所以他先展現出 如是神通之相 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就是前面的雲雨相 雲雨瑞相 還有就是眾中手中 有如意寶珠之相 就先顯現這兩種神通之相 那到這裡為止 經文就說 釋尊說是地藏菩薩 諸功德已 這邊等於是一個小小的註腳 結論 佛陀已經講完了 地藏菩薩的功德 所以到這裡為止 是甲四 下面是這一品的第五大段 甲五的部分 那麼這個甲五 是地藏菩薩以及種種眷屬 他反過頭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以及要供養釋迦牟尼佛 這是一個 我們在大乘經論 乃至於阿含經也常常看到的 大乘經論比較多 就是佛陀讚歎菩薩的時候 菩薩會反過頭來讚佛 或是供養佛 或是菩薩先讚佛供養佛之後 佛會反過頭來 讚歎菩薩 這叫互相讚美 互相讚美 其實在示現一個法給眾生看 示現什麼法呢 就是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 這個愛語 是四攝法之一 這個愛語是很重要的 透過這個愛語 可以攝受無量的眾生 也就是用愛語讚歎語 美好的語言 讓對方內心生起信心 那麼更重要像諸佛菩薩這樣 互相讚美 其實是要讓四周圍的眾生 更對這位菩薩 起恭敬心 所以這是 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方法 佛陀讓我們 如何讓我們起信心 他不是告訴我們說 你們要對三寶有信心 你們要對地藏王菩薩有信心 這樣講其實沒有多大的作用 因為他們信心如何生 信心要有一個所緣境才能生 所以地藏菩薩自己先現了 兩種瑞相之後 釋迦佛再加以讚歎 那眾生就有信心了 那麼再來地藏菩薩反過頭來 再來讚歎釋迦佛 也是在教導眾生 你們也是 我們要這樣子來讚佛 眾生更有信心 因為這是身教 地藏菩薩的身教 他實際上來修這個愛語 讚歎語 讚歎如來來給眾生看 讓我們每一個人 也都可以這樣來讚歎如來 那稱讚如來是十大願王之一 也就是我們要成就佛道 如果依著普賢菩薩所說的 十大法門 那讚歎就不能不修 我們還是要修的 稱讚如來 所以下面就是地藏菩薩 他開始 他跟他的眷屬要讚歎 以及供養釋迦佛 那首先先看讚歎的部分 讚歎的部分 它首先長行比較短 偈頌就比較長 我們先看長行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 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 我們之前講過了 上禮拜講過那庾多頻跋羅 的意思 它就是數量的單位 那麼以神通力現聲聞像 那表示他跟很多很多的菩薩 以神通力現聲聞像 表示他們是菩薩 是菩薩 只是要顯現聲聞來度娑婆世界 的眾生 聲聞相代表清淨 代表一種清淨 代表一種法 法的傳承 所以地藏菩薩現比丘相 從南方來到佛陀面前 住停止 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 頂禮佛足之後 右遶三匝 在如來前合掌而立 以頌讚曰 前面是身禮敬 因為就是他要如何禮敬佛陀呢 讚歎佛陀 那第一個部分 就是身業的禮敬讚歎 下面偈頌就是語業的禮敬讚歎 那語業的禮敬讚歎很多的 又一直到下一頁上欄的 偈頌結束 他先禮敬讚歎完 才要供養 所以下一頁上欄的長行 就是地藏菩薩跟他的眷屬 用種種寶物來供養佛陀 那這個偈頌讚歎很長 很長 但是它每 它的內容很簡單 不會很難理解 而且有些內容 跟上欄的長行 是佛陀在讚歎地藏菩薩的內容 其實也有一點相似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 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 能以諦慈悲充滿一切土 那麼這兩句偈頌 就在讚歎釋迦佛 第一個兩足尊 兩足的意思 他有兩個意義 最淺的意義就是 它代表人類 人類有兩隻腳 第二個就法義來講的話 兩足代表福德跟智慧 福德跟智慧圓滿 就代表兩足尊導師 指釋迦佛 他以慈悲心常普覆眾生 普遍的護念眾生 安忍如大地 他也用安忍如大地來讚歎佛 的忍辱波羅蜜圓滿 慈心代表他的慈悲 慈悲心圓滿 那麼遍除瞋忿心 那慈心圓滿 當然就除掉了 所有的不清淨的忿恨心 所以他這個講的就是佛陀的 慈悲智慧忍辱都具足了 所以也具殊勝相好 殊勝相好 莊嚴諸佛國 佛國不是只有莊嚴此娑婆世界 它也可以莊嚴十方佛國 為什麼 因為十方佛國的如來 其實就法來講 法身佛報身佛來講 是佛佛道同 都一樣的 有差別的是他的化身相 化身佛不同 因為願力不同因為眾生不同 所以他今天殊勝相好 是這樣 在他方佛土 也是殊勝相好的 是這樣 他方佛土的佛也是如此的 殊勝相好 所以叫莊嚴諸佛國 能以諦慈悲充滿一切土 諦就是真實 也可以說是真理 真實的慈悲 或是與真理相應的慈悲 充滿一切土 充滿在這一切的佛土上面 所以這邊要突顯的是什麼 整個四句 兩個偈頌是用四句話來看 它要一直在不斷的強調 強調佛陀的慈悲 慈悲 所以因為有強大的圓滿的慈悲 才能夠安忍如大地 他才能夠充滿一切國土 這個慈心充滿 下面的偈頌才再講 他能夠斷除煩惱之後 他功德成就之後 如何來利益眾生度化眾生 他說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 捨諸清淨國度染濁眾生 佛陀斷除了種種的煩惱習氣 所以叫諸愛網 如實就是真實地 真實地安住在真理之中 可是釋迦佛 最殊勝的地方是 他捨棄了清淨的 其他的清淨的佛土 他沒有到其他的清淨國土去 而是願意留在五濁惡世當中 來度這些染著的眾生 這個才是最殊勝的 這是他的本願 本願要攝受穢土 成熟這些罪惡的眾生 那他要讚歎釋迦佛是這樣 那表示 其實地藏菩薩也是這樣 他的兩尊佛跟菩薩互相讚歎 也就是互相在認可 對方跟自己 的願力跟功德力 好我們時間的關係 就只能先講到這邊 下一次 我們再接著 再把這一段的經文 這個偈頌介紹完 祝福各位身心平安法喜充滿 福慧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