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42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 繼續看十輪經序品 序品有關於與會大眾 手中出現如意珠 如意寶珠中放出光明 光明照耀十方世界的 這個瑞相的內容 它的經文在大正藏十三冊 七百二十一頁 七百二十一頁中欄 第九行的地方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這裡 就是諸身語意粗重穢濁 因光皆得輕軟清淨 因為這些光明相 照耀十方世界有情 那所有的有情 除了有病痛的 病苦的因為光明的照耀 諸人除癒 那麼有被殺的危險 或是囚繫的痛苦的人 也因為光明的緣故 都得解脫 那這是第三點就是 身體語言跟心念上面 如果有粗重穢濁的人 也可以轉成輕軟清淨 那我們上一堂課有提到說 這個可以每一個 身語意業都各有三種清淨相 跟三種不清淨相 比方說身業的不清淨相 粗相 比方這個外相 不好 外相的人不好的話 我們沒有那麼美好 讓人家看了沒有那麼美好 細緻的話 我們就稱為身相的粗相 那身相有重相 什麼叫身相的重相 就是整個人比較沈 所以你看有些人 很沒有精神 走路起來就覺得很沈重 這個腳步聲很重 會拖 拖著鞋子走路 那其實都是色身的沈相 那還有一種在修定的過程 的沈相 就是昏昧相 色身 身體沒有精神那種沈相 那麼還有一個色身的一個穢相 穢濁相 就是身上有異味 或是不乾淨 這個就是讓我們覺得 垢重 比較污垢 比較多的 我們就叫身體的穢濁相 那麼語言上 語言上也有粗重穢濁 比方說這個語言上的粗相就是 語言上 用字遣詞上比較粗魯不細緻 比較有一種語言暴力 我們都稱為語言的粗相 那語言也有重相 比方說 責罵 那個口氣很重 雖然也許 他沒有用很粗魯的言詞 可是口氣很重 責備人家 讓人家很傷心 這叫做語言的重相 那語言也有穢濁相 這就是講不好聽的話 不清淨的話 那意業 心念也有粗重穢濁 我們的心 也有粗相 心有粗相 就比較沒有那個細緻的念頭 沒有細念 也就是觀 覺知自己的念頭 只能觀到粗念頭 不能觀到細念頭 觀察外境的事情也是 我們常常講這個人很粗心 那會很粗心 其實有時候 是因為散亂的關係 或是因為掉舉的關係 這都是一個粗相 那有一個心的重相 心的重相就是心的沈重 什麼叫沈重呢 就是沒有力量 沒有活力 反應很慢 這都稱為心的重相 還有心的穢濁相 就是不清淨的念頭 染污的念頭 想要造作惡業 想要內心有產生種種惡念 很多的念頭 都稱為穢濁相 所以在身語意 各有粗重穢濁三相 那麼相反的 能夠對治它就成為什麼 輕軟清淨相 這是第三個 光明相當中出現的三個境相 下面是第四個 諸飢渴者亦皆飽滿 就是在這個世界 十方世界當中 每一個世界的眾生 如果有這種飢餓 渴 口渴的情況 他都因為這個光明 而得到飽滿 第五個諸被種種刑罰逼切 光明照故皆離憂苦 刑罰逼切 這個多半都是戰亂的時候 那或是有時候 因為做錯事受到懲罰 內心雖然悔過了 可是懲罰的過程當中很苦的 那可以因為清淨的菩薩光明 就能夠離憂苦 第六個諸少衣服寶飾珍財 光明照故隨念皆足 本來對於生活中的這些資具 衣服寶飾 這都是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到的 有價值的東西 有用的東西 本來很少的 因為光明照故 就可以變得比較多了 比較充足了 所以隨念皆足 這就是能夠斷貧乏 斷貧窮 斷貧窮之苦 第七個 若諸有情樂欲殺生 乃至或有樂欲邪見 由此光明之所照觸 皆悉樂欲遠離殺生 乃至樂欲遠離邪見 那這邊先要看一下 這個樂欲的意思 樂欲就是我們的一種 又可以稱為欲樂 就是我們的欲望 我們的願求 願求欲望都稱為樂欲 或稱為欲樂 那有分成兩種 我們這種欲樂 或是樂欲有兩種 那兩種樂欲呢 第一個是好的 就是聞法修行的樂欲 就是欲望 欲的這個心所 分善心跟惡心 善心所的欲心所 的樂欲是希望歡喜想要怎樣呢 想要聽經聞法修行 想要斷除煩惱得解脫 這是善法欲 我們常常講的善法欲 第二種樂欲就是惡法欲 不善法欲 就是五欲之樂 對五欲產生種種的好樂 那這個就是五欲之樂 非善法欲 所以因此在最勝王經裡面 有一句話說 一切煩惱以樂欲為重 一切煩惱以樂欲為重 從樂欲生 就是說 有不善欲 這個指的是不善欲煩惱欲 這個不善欲 我們有種種 對外境種種的想望渴求 才會內心生起煩惱 有所求才會生起煩惱 那麼如果對外境沒有戀著 沒有染污的欲求的時候 也就沒有種種的煩惱 所以說一切煩惱以樂欲為重 從樂欲而生 這是樂欲的意思 那麼因此在這邊講的 這個樂欲就有二層的意思 你看有情樂欲殺生 這就是不善法欲 惡法欲 他想要殺生 喜歡殺生 不管是殺動物 殺活著的動物來吃 或是以殺害動物為樂 這都是不善業 從殺生一直到邪見 十種惡業 身三口四意三 我們講的十善業十惡業 的內容 我們就不再多說 那麼因為光明的關係 因為這個光明瑞相照處 這個眾生 從不好的樂欲 轉為善樂欲 好的樂欲善法欲 就是什麼呢 樂欲遠離殺生 不要殺生 所以從十惡業轉為十善業 遠離殺生乃至於遠離邪見 這就是光明瑞相的殊勝功德 作用 第八個 若諸有情 為於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 光明照故隨願皆得 就是有有情眾生 他內心有一種逼切感 就是那種逼迫感 很嚴重的逼迫感叫逼切 那這種逼迫感是什麼呢 求不得苦 內心有一些是缺乏的 生活資具缺乏 他又得不到 貧窮 求不得苦 有一種是貪心的 就是說他已經夠了 可是他希望更多 也是一種求不得苦 如果是因為貪心來的求不得苦 是不好的 不善法的 那個貪欲熾盛 那有時候不是貪 而是生活太貧困了 吃不飽穿不暖 那一種求不得苦 有的時候 不是因為貪心的關係 這種苦迫是可堪同情的 是值得我們同情的 應該去幫助他 如果是因為貪心 而得的求不得苦 那個不是滿足他 而是要告訴他 要少欲知足 讓他從少欲知足的體會中 離這個求不得苦 如果是資具的缺乏 生活中的缺乏 沒辦法吃住溫暖的時候 那我們要必須滿足他 生活中的這些日常用品 那甚至滿足他這些飲食 他就能夠離苦 所以這種求不得苦 因為因緣的不同 對象的不同 有的是滿足他 就讓他離求不得苦 有的是不能滿足他 而要從內心上 讓他離這個求不得苦 那不管怎麼樣 這個求不得苦 都是一個逼迫感 很強的逼迫感 那因為光明照耀的關係 隨願皆得 都可以讓他滿足 若是從隨願皆得來看 應該是指生活中資具不能滿足 的求不得苦 如果是那種貪心的 想要更多的 那不能隨他的願而滿足他 第九個 又因光明 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眾苦 無不休息 皆悉歡娛受諸妙樂 就因為這個光明相的關係 這一切有情 可以見到諸佛國土當中 所有的有情 就其他 這個世界的有情 可以見到他方世界的 諸佛國土的有情 他們所受的苦都可以休息 就停止了 都能夠停止 而且都能夠得到種種的妙樂 去歡愉 就是感到歡喜 感從妙樂當中得到歡喜 跟愉悅 這叫歡愉 第十個 第十點 又見如是諸佛土中 就十方一切佛土 由此光明之所照觸 照觸到佛土當中 能夠遠離一切昏雲塵霧 這不好的雲 不好的雲它會遮蓋了日 太陽的光明相 還有塵霧也是 它就遮蓋了明相 烈風暴雨不善音聲 及諸臭穢 這大自然環境 那這些臭穢有那些臭穢呢 苦辛惡味惡觸恐怖 這些都是不好的 不管是跟我們鼻根有關的 跟身根有關的 跟舌根有關的跟眼根有關的 這都是不好的境界 能夠遠離這一切 而且還遠離什麼呢 邪業邪語邪意邪歸 邪業是指身體去造作業 比較偏重於身業 那當然我們講業有三業 三業的生起 是因為我們身語意的造作 那除了這個身語意之外 還有邪歸 不正確的 不正當的歸依 把自己的生命 投向於不正當的信仰 我們叫做邪歸 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 不寒不熱下面指的就是依報 環境 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 指的是正報眾生 正報眾生的心念上 遠離這些邪的不正的 行為跟心念 那依報環境 前面是什麼昏雲塵霧 烈風暴雨種種臭穢 跟種種不善音聲 那會轉為清淨的 不寒不熱的環境 然後安靜的環境 沒有喧鬧 沒有狂風暴雨 然後坦然地平如掌 種種的妙樂具 具就是物質就是東西 這些物質東西 可以讓我們得到 很微妙很殊妙的快樂 這叫妙樂具 都充滿在這個世界當中 這個種種十個境相 就是這些有情眾生 手上出現的如意寶珠 所散發出來的光明 在光明當中 可以看到這些境相 那這些境相都是什麼 本來都是苦惱相 不淨相 轉成快樂相 清淨相 這個就是乙二 這個現瑞的部分 現瑞的部分有這種種相 下面甲三 甲三就是帝釋天王要問了 要問釋迦佛一個問題 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瑞相 他最主要問這個 那下面是甲三 就是他的問題了 我們看 爾時眾會其身欻然 地界增強堅重難舉 那這個是指說 大眾本來都被這些瑞相所吸引 然後當這些瑞相 一一的淨相出現 十個瑞相都出現完之後 突然 好像電影看完一樣 然後就回到現實世界來 回到現實世界 全身就忽然就變成地界增強 那色身上有地水火風四界 那這個四界 我們又稱為四大種 四大種 就是四大元素 以這個四大元素 遍存在一切的物質當中 也就是一切物質當中 都有這四大元素 所以我們人的色身 也有這四大元素 地水火風 那這個世界 在俱舍論第一卷裡面講 這個世間 不是我們人間 像這個地水 不是我們人間講的大地土地 然後那個水份 不是那個地水火風 不是我們外面燃的那個火 不是我們刮大風吹的那個風 所以這個地水火風 不是我們人間所謂的地水火風 這個四大種 是指我們身根 由人類色身身根裡面 能觸的這個世界 四大種 是屬於身根的世界 而不是外在環境的世界 簡單說是這樣 外在環境當然也有 地水火風四種特質 但是我們在講 尤其在禪觀過程當中的 那個世界分別觀 觀四大 那個是身根的 觀察自己身根的四界種 所以它是什麼 是無見有對 俱舍論說它是一種色法 是一種無見有對的色法 什麼叫無見有對 就是你見不到 可是對 對就是質礙有障礙 它是物質性的 叫無見有對 那有的是有見有對 像我們的身根 身根或是外在的物質環境 你是看得見的 就有見有對 有的是無見有對 有的是無見無對 那像這個四大種 是無見有對 那這個地大 四大裡面地水火風地大 地大的特色就是什麼 它就是堅 堅硬有堅固性 而且能持性 有這兩個特性 堅固能持 那麼也是因為堅固 所以能持 那重點是在於它的一個能持性 所謂堅性 就是它不容易破壞 它有一個堅性 能持是能容受 能容受支持我們這個色身 所以因為它有這樣的特性 堅性能持 所以突然地界增強的時候 整個身根會覺得比較重 而且不輕 比較重而不輕 所以叫做 堅重難舉 那為什麼突然這樣 它講忽然 會突然這樣 就是前面的瑞相 消失了 或是說前面的瑞相 當他整個身心 投入在瑞相當中的時候 他是不自覺的 不自覺的自己的色身 地界粗重難舉 可是當瑞相顯現完之後 一回到現實來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的地界增強 堅重難舉 所以那個如意珠 對他來講就變得很沈重 很沈重 所以 既睹斯瑞咸悉驚疑 所以大家看到這種瑞相 就產生懷疑 所以堅重難舉 也是因為疑心生起 疑心生起之後就覺得 這個色身這個如意珠 是這麼樣的 他自己無法承受 這個是誰的例子很明顯 我們常常講 唯識學講唯心所現 在所有的佛力業力心力 三者當中 心力最大心王為大 業力雖然很強大 可是只要我們的心願 心力願力才能轉這個業力 即使佛力再怎麼殊勝 他也不能平白無故 轉我們眾生的業力 只有我們眾生的心力 可以轉我們的業力 所以我們說心王為大 所以鳩摩羅什 在年紀很小的時候 十二歲的時候 就體悟到這個道理 他跟他媽媽去寺院裡面 他很小 就小孩子 就看到這個大磬 好大一個大磬就把它舉在頭上 玩耍 他覺得很好玩很好玩 還可以頂在頭上 突然他一念心起說 唉呀這個磬這麼大 都比我身體還要重 我怎麼舉得起來呢 才那麼一想的時候 他就舉不起這個磬了 就再也舉不起來了 所以這些與會大眾也是一樣 當他在佛光菩薩光明 神通力光明當中加持之下 他可以手上拿著這個如意寶珠 然後如意寶珠當中 出種種的寶物 然後如意寶珠現種種光明 光明當中見種種境相 他都覺得很ok很心安 可是突然警覺到 這個是瑞相的時候 回到現實來 他就覺得 因為他產生一種疑問 怎麼會這樣 我怎麼會看到這些相 怎麼有這麼多相 我怎麼會拿了這個寶珠的時候 他的色身就會覺得 堅重難舉 是這樣的原因 所以他們的疑問是什麼 何因何緣而現此相 什麼因緣現這個相 這個時候大會當中 有天帝釋 帝釋天名無垢生 無垢生是他的名字 表示他是清淨的 去薄伽梵不遠而坐 即從座起頂禮世尊 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這個帝釋天王就問了佛陀 用這個偈誦來說他的問題 偈誦是什麼呢 具諦語諦見 諦善住牟尼 普為眾弘宣 諦究竟堅法 令諸有情類  滅苦及苦因  何緣於此中  現諸雲雨等 令舉眾歡悅  咸生淨信心  皆發趣大乘  度疑生實見 先念到這邊 這邊是他們 在瑞相當中 生起了歡喜心 跟道心 後面下半段 才是他們出現的疑問 就是說 具諦語諦見 諦就是真實的意思 諦語就是真實語 諦見就是真實的知見 這個真實的知見 也就是不退轉的知見 那什麼叫做諦語呢 真實語 也就是虛妄不實 誠實語 也就是誠實語的意思 那一般 凡夫有時候在語言上面 還不能做到究竟的清淨 但是聖者呢 他在說話在語言上面 他是可以究竟清淨的 所以印度人他相信 他相信一個有修行的人 他所說出來的話 是真實的 所以有道之人 所說的話 就是諦語 那麼換句話說 說諦語的人 他必須具備良好的種種功德 他具足種種的殊勝功德 那麼他說出來的話 就真實不虛 而且他說出來的話會實現 他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就像一個人發誓一樣的 發了誓之後 他的誓言會出現的 比如說 我發誓我在四十歲之前 我賺了多少錢 然後我要買一棟房子 當他發這樣的誓願的時候 他就有力量 去努力精進的工作 賺錢存錢來買 而存到那一個目標 存到那一個目標 就可以滿他的願 所以我們常常講誓願 好像是從因地來講的 但是如果好的誓願 他會變成我們一個精進的力量 讓我們去滿這願 但是從凡夫來講 發誓願 是一種因 從因而說 而未來可以得殊勝果 可是從一個 累生累?來 都說誠實語的人 他成就的諦語的功德的時候 他說的話 就是當下 這個因 本身必然就會成為一個果 必然就會成為一個果 因為他是累生累?的這個 不妄語而得到的一個清淨功德 那麼這個 因此當一個聖者成就了 諦語的功德 他所說出來的祝福的話 我們就稱為加持 真實的加持 所以我們常常講說 希望師父給我們加持 其實以我們凡夫僧來講 我們的加持力 幾乎是沒有 除非他修戒定慧三學 得清淨功德 還有修學的加持力 那麼所以 我們真正希望祈求加持 是諸佛菩薩賢聖僧的加持 因為他們的加持 他們的祝福 他們所說出來的話 他就會實現 因為他本身就是一種諦語 它就是諦語 那麼比方說最有名的一個例子 就是鴦掘摩羅 鴦掘摩羅他以前殺很多的人 我們之前有講過 他從聖法 從佛陀的聖教當中 新生 就是產生了新的生命 改過自新 新生了 所以他從來從不憶念-自己有殺生 雖然他過去殺生很多人 九十九人 可是因為他從聖法當中新生 像個新生兒一樣 從頭開始 所以他不曾憶念殺生 那麼因為他這個諦語 所以才能讓一個懷孕的 難產的婦女 因為他的諦語 而順利生產 那就是他真實語的功德 得到平安 這個在南傳中部阿含經當中 就提到這個典故 這個典故 就是鴦掘摩羅看到一個婦女 難產 孩子生不下來 他很難過不曉得要幫他什麼 那他回去跟佛陀報告 佛陀說你有諦語的力量 那他說我怎麼會有諦語的力量 我以前做那麼多錯事 殺害眾生 那佛陀說你從證阿羅漢的時候 你就如同新生兒 如同新生兒 就不曾憶念這個殺生 那麼因為這樣功德 你可以護生 可以護生你去祝福那個婦女 那個婦女因為你的祝福 你跟他講平安生下來 他的孩子就會平安生下來 這就是諦語的力量 所以在這邊 這個帝釋天王 就是這樣讚歎佛陀 佛陀你具足諦語 也具足諦見 真實的見解 真實不虛的見解 的智慧 這個見 見解也可以稱為智慧 諦善住牟尼 牟尼就是仁能 具有仁慈之心仁愛之心 也等於慈悲之心 善住牟尼 普為大眾弘宣 弘宣這個佛法 什麼佛法呢 諦究竟堅法 真實的究竟的 堅固不移的正法 你這樣子為大眾說明 令諸有情類  滅苦及苦因 讓我們每一個眾生 有情眾生都能夠滅苦 滅苦還不究竟 要滅苦因 沒有苦因就沒有苦果 所以我們說 來世不墮落三惡道 三惡道是個苦 你要滅這個三惡道的苦 苦果 要先滅苦因 那要不墮落三惡道 就要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 八關齋戒 行十善業 那來生不墮落三惡道 這就是滅苦滅苦因 何緣於此中  現諸雲雨等 為什麼因緣 這個帝釋天王要問因緣 你在什麼因緣之下 你可以現這樣的神通力 現這個神通力 這個天上有雲有雨 讓大眾歡喜 而且都有信心 什麼信心呢 皆發趣大乘  度疑生實見 就是讓每一個人 都可以發起大乘心 現這個瑞相雲雨瑞相 讓我們有信心 有信心之後 進一步想要修學大乘 想要修學大乘 最主要要度疑 度疑就是斷疑 斷這個疑悔 讓我們生起真實的見解智慧 那接著他又說 天人大眾身  地界增堅重  不能自勝舉  此相有何緣 前面有這個因緣 讓我們可以舉起拿到如意珠 如意珠還可以雨種種寶物 然後再放光明 可是今天天人大眾 有疑惑產生了 所以這個地界增重了 增重之後他們不能自勝舉 自己不能舉起這個 發現說其實我自己是不能 拿起這個如意寶珠的 這麼殊勝 而且有這麼廣大 寶珠可能不是小小的一顆 是廣大的如意寶珠 自己舉不起來的 那麼此相是什麼因緣呢 而且兩手皆珠現 兩隻手都有 前面中欄第一行 下面就有提到 兩手掌各持有如意寶珠 那這個兩手的如意寶珠 顯現出來 而且雨眾寶放光 而且它還產生 雨就是下下來 產生出來很多的寶物 而且放出光明 照十方除罪 照十方世界除種種的罪苦 息苦獲安樂 這是他們所見到的瑞相 就是這樣子 接著他又問了 導師復何因  令舉眾皆見  種種香鬘等  各各自嚴身 導師是指釋迦牟尼佛 釋迦佛你是為了什麼原因 讓所有的大眾都可以看見 看見什麼呢 看見香鬘嚴身 也就是我們上欄最後一行下面 隨意所樂各見其身 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 就是這個也就是 把這個長行的句子 用簡單的偈誦講出來 這些天人為什麼 身上都有種種的莊嚴的東西 有衣服有香花寶鬘 天人普猶豫  不測何因緣  有誰將欲來  現此神通力 為是佛菩薩  為梵魔釋天  唯願大導師  速為眾宣說 前面都在描述 剛剛種種的瑞相 現在才是 最後一個偈誦才提出 大眾的疑問 大眾的疑問是什麼呢 就是天人眾 這個聲聞眾菩薩眾 可能都還沒有這麼強烈的疑問 可是這些天人眾就猶豫了 猶豫什麼呢 猶豫說這是什麼原因 讓這個瑞相 佛陀會現這個瑞相 現這個神通力 是誰要來呢 通常這個也就是說 佛陀現大神通力 或是菩薩現大神通力的時候 有兩個目的 一個就是要介紹 一個殊勝偉大的諸佛菩薩 第二個就是要說大法 在其它的經典 法華經等等 其它的經典 現這種瑞相神通力 都是因為佛陀要說大法 像法華經講 佛以一大因緣 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因為佛陀要說這個大法 所以要現種種的瑞相 那它這邊就問了 是誰要來呢 直接就問是誰要來 是佛菩薩要來 還是梵天王要來 還是帝釋天王要來 還是魔王要來 到底是誰要來 希望佛陀為他們說 好這個是甲三這一科 甲三這一科就是問 這個與會大眾當中 這個帝釋天王問疑 問疑 下面是甲四這一科 甲四這一科就是釋尊答問 釋迦牟尼佛要回答 那釋尊答問這一個部分 我又把它分成二科來說 第一科就是地藏將來 佛陀直接回答 地藏菩薩要來 第二科就是釋尊讚歎 要讚歎地藏菩薩有種種的功德 我稍微算了一下 將近六十六種功德 那麼這個就是 他回答帝釋天王的問題 第一個他回答地藏要來 那第二個就是回答 為什麼地藏菩薩要來 有種種功德呢 為什麼地藏菩薩要來 有這樣種種不可思議的瑞相 神通力呢 因為他具足六十六種功德 這是甲四這一科要說的 篇幅也滿長的 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 告無垢生天帝釋曰 汝等當知 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 已於無量無數大? 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今與八十百千 那庾多頻跋羅菩薩 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 觀大集會生隨喜故 并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 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這就是乙一這一科 說明了地藏菩薩要來 而且他不是一個人來 他是帶著許多眷屬 他的法眷 這些眷屬其實也都是菩薩 但是地藏菩薩跟這些眷屬 都作聲聞相 都是現比丘相 來到這裡 那麼你們所看到的 這些種瑞相變化 都是他的神通力所變現的 那麼他要來這邊做什麼呢 因為他看到 我們今天集會在這裡 所以想要來這個地方 禮敬親近供養釋迦佛 佛陀說 他們想要來禮敬親近供養我 所以看到大家來這邊集會 也很歡喜 所以他會來 想要來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想要來禮敬供養 來見佛 禮敬親近供養佛 第二個他看到大家來這邊集會 這個大法會 他很歡喜 所以他才現這個瑞相 這兩個原因 而且地藏菩薩來不是自己來 經文講說他是什麼 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 那八十百千 那只是一個前面的一個數字 它最主要的單位 是那庾多頻跋羅 那什麼是那庾多呢 那庾多跟頻跋羅 這兩個都是數量的單位 就好像我們講的個十百千萬 十萬百萬千萬億 這種數量單位一直到兆 那這個在印度 印度的通法是這樣子 印度有五十二個進位數 像我們就是十進位 個十百千萬這樣 那印度有五十二個進位數 那庾多是第十二個進位數 從最少的開始算 它是第十二個 那麼頻跋羅 它是第十八個進位數 那到底有多少呢 這個數量單位那庾多 我們也稱為那由他 我們常常翻譯的 比較常翻譯的是那由他 俱舍論裡面說 那由他大概將近是我們講的兆 華嚴經講的是千億 那印度人通稱就是百萬 那這個 不過就是一個數量的單位 有這麼多 有八十個百千 八十個百千的那庾多頻跋羅 接著再往前看 地藏菩薩 他說這個菩薩名曰地藏 他是很早就是菩薩身 而且很早很早就在度眾生 他是在什麼時候度眾生 在無量無數大?之前 那度什麼樣的眾生 五濁惡世沒有佛世界的 眾生 也就是他專門在五濁惡世 無佛世界 在那個地方 在那些世界 來成熟有情 那今天看到佛陀在說法 很歡喜 想要來見佛 很歡喜有這樣的集會 所以他現大神通力 以神通力現種種的變化 所以你們就不用懷疑 這是佛陀首先的回答 下面乙二 佛陀繼續說了 說明這個地藏菩薩 他讚歎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相 那麼他為什麼要讚歎 地藏菩薩 有這樣的種種功德呢 因為他要說明 他何以能夠以神通力 現是變化 如果是剛發心的菩薩不可能 有這樣的神通力 有這樣的變化發生 有這樣的瑞相出現 所以他要詳細的介紹 地藏菩薩 我們看經文 它說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 有無量無數 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 他整個生命 就是充滿了這個 無量無數莊嚴的功德 用這個 換句話說 也就是用這些無量無數的功德 來莊嚴他的生命 那這些功德有那些 是我們 一切世間的聲聞獨覺二乘者 所不能夠測量的 所以這只有菩薩以上 果位菩薩以上 才能夠知道 甚至要八地以上菩薩 才能夠知道 初學菩薩甚至不能夠曉得 那二乘人更不能夠知道 因為二乘人 沒有菩薩的廣大悲願 他不能夠了解 地藏菩薩的這些殊勝功德 他說 此大菩薩 是諸微妙功德伏藏 是諸微妙功德伏藏 這裡是第一點 以下就要開始說明 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了 那麼功德伏藏 伏就是潛伏著 也就是地藏王菩薩的生命當中 他的生命當中 是很多微妙的 微妙就是不可思議的 也就是不是我們凡夫 跟二乘可以了解的 這些功德 那這些功德伏藏 第二個它是什麼呢 是諸解脫珍寶出處 它是以珍寶來譬喻解脫 來譬喻解脫 就是這個解脫就像珍寶一樣 世間一樣 最尊貴的東西 所以我們一個人 我們要累積無量的財富 其實都是多餘的 最大的財富是什麼 就是解脫 不再來生死輪迴 最大的財富就是成就成為菩薩 成為果位菩薩 最大的財富 所以它的功德 就是得種種解脫 第三個功德是什麼呢 是諸菩薩明淨眼目 是趣涅槃商人導首 是這邊有兩個 第三個就是它是什麼呢 它是諸菩薩的 是諸菩薩明淨眼目 地藏菩薩的功德 是其他菩薩的明淨眼目 明淨眼目代表智慧 而他的功德 已經是超越其他菩薩 超越其他菩薩 所以他可以教化其他菩薩 他可以擔任 其他菩薩的明淨眼目 也可以擔 明淨眼目就代表智慧了 因為有眼有清淨眼 才能看清楚世間的一切 才不會走錯路 或走到黑暗當中 才不會眼前一片黑暗 所以眼目代表智慧 第四個趣涅槃商人導首 他是商人導首是什麼 就是我們講的商人主 就是所有商人一隊商人 很多商人當中的領導者 叫導首 在佛經裡面 常常用這個商人導首 來譬喻釋迦佛 那這邊是譬喻地藏菩薩的功德 那為什麼是商人導首 因為好的領導者 他會帶領整個商隊 走到好的地方去做買賣賺錢 然後又平安回來 所以就是趣涅槃 所以這個商隊要去那裡呢 他不是要去做買賣 他是要得到涅槃 要出生死 出六道輪迴的生死 往這個涅槃地而去 那這要有一個人帶領 那帶領的人 就是地藏王菩薩 所以是諸 趣涅槃商人導首 第五個 如如意珠雨眾財寶 隨所希求皆令滿足 菩薩的功德 就像這個如意寶珠一樣 他可以產生出 變化出種種的財寶 滿眾生的願 讓眾生都得到滿足 那它在譬喻什麼 譬喻地藏菩薩的功德 他的功德就像這個如意寶珠 也就是說他的功德 可以變現出 種種的教化眾生的方法 也就是換句話說 從地藏菩薩的悲智功德力當中 他可以權巧方便 用種種的方法 來利益眾生 讓眾生隨願都能夠滿足 能夠離苦者 能夠得離苦 希望求安樂者能得安樂 這個就是像如意寶珠一樣 隨眾生願心 讓他滿足 表示地藏菩薩的善巧方便 教化方法 善巧方便教化方法是什麼 有千差萬別的 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譬諸商人所採寶渚 渚是什麼呢 這個渚不要念者 要念渚 渚就是水中的小洲 就像河流當中有一些小渚 小的陸地 這個像這個大的 比較大的河流溪流 中間都有一些小沙洲 這個小沙洲就稱為渚 那所採寶渚就是什麼 就是有一些商人他採這個 要去海中或是溪流當中 去採寶 或是去 有的是去捉於或是去捕撈 一些寶物 或是一些魚獲 一些眾生 商人所要採的 其實魚獲都是少的 最主要都是這些寶物 最主要他們要去找這些寶物 然後他們得到了這些寶渚 就是在這個 溪流中間的小沙洲裡面 他可以得 就是可能在這個洞裡面 或是這個沙州的某一個地方 都會有一些金銀寶物 出現在裡面 這叫做所採寶渚 在比喻什麼呢 也是在比喻 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 就像這個寶渚一樣 裡面充滿了寶物 第七個 是能生長善根良田 地藏王菩薩的功德 是可以讓我們 是一個良田 良田可以長很多的好的植物 收穫會很好 所以我們依止地藏王菩薩修學 我們可以 就好像我們在種良福田一樣 我們可以得到種種的善業果報 這叫生長善根良田 第八個是能盛貯解脫樂器 就是他像一個器皿一樣 可以放著種種好的 好的這個樂器 那這個代表什麼 解脫 解脫樂器 解脫樂器 就代表什麼 一個好的器皿 裡面可以裝一些 好的東西 可以讓我們 解除脫離痛苦的東西 那這個東西 可以讓我們覺得很歡喜 可以得到安樂 那地藏菩薩的功德 就像這樣 我們去依靠他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從他的功德力當中 得到一些法 得到一些利益 然後讓我們脫離種種的痛苦 讓我們得到安樂 這是他的功德的一個譬喻 第九個 是出妙寶功德賢瓶 就像一個瓶子 這個都是容器 這個賢瓶好的瓶子 可以出現種種的寶物 用這個寶物來形容功德 第十個 照行善者猶如朗日 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功德 就像太陽 這個天空很晴朗的太陽 可以照著大地所有的萬物 那可以給這些萬物滋潤生長 力量 所以地藏王菩薩的功德 可以給我們修行者 行善者一些力量一些光明 能夠照耀著前方的路 第十一個照失道者猶如明炬 這就是照前方的路的意思 失道者指的就是迷路的人 迷路的人 如果你有一個火炬給他 他就看得路 他找得到他要走的路 雖然我們眾生 生死輪迴六道 就是找不路來得解脫 那麼地藏王菩薩就有這個願力 這個功德 我們依止他 依著他的教導來修行 我們就找得到路 來出離生死輪迴 所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 第十二個除煩惱熱如月清涼 地藏王菩薩的功德 可以讓我們身心清涼的 就像月亮 那麼其實有時候 晚上會悶熱 可是我們注意一看 有時候月亮出來了 滿天星星或是有一點雲的時候 微風一吹 是很清涼的 那它在形容什麼 形容說 地藏菩薩 他的願力既然要救度眾生 那麼他會用種種 善巧方便 來利益眾生 那最大的利益就是-讓眾生能夠去除煩惱 所以菩薩對煩惱來講 菩薩對眾生來講 就是他能夠讓眾生出煩惱 所以菩薩用他的功德願力 他的善巧方便 讓眾生離煩惱 第十三個 如無足者所得車乘 沒有腳的人 他是沒有辦法去任何一個地方 可是沒有腳的人 他如果有車子 他可以到任何地方 所以今天如果這裡的譬喻 滿有意思 無足者譬喻什麼 我們現在 還沒有圓滿福慧功德的人 我們還沒有圓滿福慧功德 所以我們就像無腳的人 那我們 要到一個究竟解脫的地方 很困難 幾乎不可能 可是地藏菩薩就發願 當我們這些沒有福慧的人 的車乘 就是我們依著地藏王菩薩修行 漸漸地 讓我們可以到解脫的境界 可以到涅槃的境界 所以依止他就好像具足了腳 菩薩的功德 就像我們的福慧兩足 很快的我們就可以 到達涅槃的彼岸 所以就像沒有腳的人 得到了車乘 我們沒有福慧的人 我們得到了助緣 很大的一個助緣 可以讓我們到涅槃彼岸 那這個就是一個很殊勝的功德 所以也像遠涉者所備資糧 要去遠行的人 走很遠的人 他可以得到資糧 有吃的有喝的 不會餓死在半路 所以我們修道這條路很長遠 生生世世行菩薩道 那麼如果有地藏王菩薩的話 我們依止他 我們得到資糧 這是很重要的 六十六種功德 我們只講到十四個 十四個功德 以下的種種功德 我們就下一次上課的時候 我們再繼續說明 今天上到這邊 祝福各位身心平安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