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40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 先要把這個地藏經 第十三品 最後這個功德利益的部分 還有一小段沒有說完 我們先把它解釋完 那麼我們上一堂課 最後提到說 佛陀告訴虛空藏菩薩 若現在未來的天龍鬼神 能夠聽聞地藏菩薩的名號 或是地藏經 有關地藏菩薩的願行 或是禮拜地藏菩薩 他可以得到七種利益 第一個就是速超聖地 就是很快速的 能夠達到初地的境界 也就是他不但不墮落聲聞緣覺 而且對於前面的四十信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都能夠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總共這四十信位 他很快就能夠超越了 那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天龍鬼神 其實是比較有福報的 比較有福報的天龍鬼神 才有可能修行 如果是惡道的鬼 惡鬼道眾生 他就不太有這樣的福德因緣 所以這個都是屬於天道的 或是為欲界天所管的 天龍鬼神 當然他比較有一點福德 比較有一點福德在修道起來 他其實也比較有助緣 所以前面在講人的 二十八種利益的時候 都還會提到說 要天龍來護念 天龍八部來護念 甚至會得到善果會增加 可是在講天龍鬼神的 功德利益的時候 這個部分就沒有提到 馬上就講速超聖地 原因就是在於 他們比較有福德的關係 第二個就是他們過去的惡業 容易消滅 不成為修道的障礙 那第三個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 諸佛護臨 如果以大乘經典的意思 來看的話 能夠見到諸佛就得諸佛護臨 能夠見諸佛要初地以上 而且是分分見 也就是說 初地以上不能自在的見 要到八地以上 才能隨心自在 無功用行 因為它是無作無功用行的關係 所以它能夠任運而為 因為他即將於到補處菩薩了 所以他可以自在的見佛 而且是見十方法身報身佛 見十方報身佛 那初地以上的菩薩 他雖然可以見佛 但是也要佛與他相應 佛願意與他相見 他才能見 這叫分分見 那麼這個諸佛護臨 如果是諸佛能夠加持 能夠擁護他 這個臨有來見面的意思 不是只有擁護護念而已 能夠來讓他得見 所以他是入十地位 但是第四個菩提不退 那這個菩提心不退 到底是什麼時候 因為各家說法不一樣 我們可以這樣看 法相宗來說 我們說有幾種不退 信不退位不退證不退跟行不退 那麼有的話 有的不話 只有講三種 沒有信不退 那三種就是 位不退行不退跟念不退 那念不退也有的就是把它換成 證不退 證悟不退 那我們就來說 一般來說位不退 就以三種不退來說位行跟念 那位是指什麼 你修道到那個階位 可以不退 修道到那個階位可以不退 那通常我們一般來說 以唯識學者 以法相宗來說 就是十住 到十住這個位不退 什麼位 菩薩 菩薩的位不退 就是不會退三惡道 對不起不退二乘 就是你已經不退二乘 是絕對的菩薩 那是十住 而且是十住中的七住以上 七住 才是真正的不會退 那初住到六住 它雖然已經到大乘菩薩位 可是他有時候因緣不夠的時候 他會有退 所以到七住以上 才是大乘菩薩位不退 不退落二乘 那麼以天台來講 他的別教 天台別教當然就是一樣 是十住位 但是是指初住到七住 初住到七住的時候 因為斷見思惑 斷見思惑了 那菩提心還在 所以他不退二乘 那圓教往前提 就是初信到七信 圓教是初信到七信 那吉藏大師的 法華義疏就不太一樣 三論宗則認為 什麼時候不退呢 他在這個地方跟法相宗 倒是一樣的 就是說要七住以上的菩薩 不退二乘 再來另外一種不退 所以這裡的不退二乘 其實就是己經是菩提心不退了 所以這樣來看 我們經文講菩提不退 如果以三論宗來說 還有法相宗來說 就是七住 那如果以天台的別教來講 就是初住到七住 圓教就是初信到七信 所以是這樣的子的一個意義 那麼如果除了菩提心不退之外 還有一種菩提行不退 菩提的行 菩薩行 就是修菩薩行不會退 就是不會想說不要修了 因為你菩提心不退了 接下去就是菩提行 那個行 道行修行可以不退 那以法相宗來講是初地 初地就是行不退 在這裡也有人說他是證 證不退 那事實上就是菩薩行不退 那麼天台的圓教來說 就是八信到十信 別教來講就是八住到十回向 那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呢 那麼以吉藏大師的 法華義疏來說就是 七地 七地以上七地的菩薩 就是從初住七住 到六地 都還是累積他的菩薩行 到第七地就是行不退 這是吉藏的意見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就是感覺上位階不同 可是他的內容是一樣的 就是要除塵沙惑 這個前面在講 位不退是要除見思惑 行不退要除塵沙惑 透過不斷的修菩薩行 來去除自己這些 如塵沙般的微細的無明惑 所以他要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所以這個圓教別教來講 就是八信到十信 或八住到十回向 法相宗就初地 三論宗就七地 那麼第三個 還有一種就是正念不退 正念不退就是什麼呢 這個念是什麼念呢 就是無作無相之念 就是般若的念 般若之念 無相無作之念 那這種正念不退 要到八地以上 這個法相宗跟三論宗都一樣 到八地以上 那天台圓教別教 天台的別教就是初地以上 圓教就初住以上 也就是在這樣子的情況 他會有什麼不退失正念 不退失正念 這個正念就是什麼念 就是無相無作之般若正念 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差別 所以到底 是第幾階位第幾階位呢 其實我們 當然如果能夠把它分別清楚 記清楚是好的 若記不清楚 就要記得它的意義 它意義是什麼 什麼是位不退 什麼是行不退 什麼是念不退 什麼是證不退 他的這個念是什麼念 證是什麼證 行是什麼行 那如果能夠記得話 它是在那一住那一行那一地 就比較容易去理解它 但是它這個退 最主要有退這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就是你會不會退到二乘 第二個你會不會退掉菩提行 菩提行就是慈悲行會不會退 第三個退失般若 般若正念會不會退失 有的還會加一個 會不會退到三惡道 是這樣的一個區別 所以這邊講菩提不退 如果算是菩提心不退的話 就七住 以三論宗來講就七住以上 這個法相宗也是窺基大師 也是講七住以上 菩提心不退 那第五個功德利益 就是增長本力 什麼本力呢 這些鬼神天龍眾 他們都有一些神通力 這是這個業報 善業報而來的 那這個神通力還是共世間的 但是每一個眾生 不論是人道天道 他都 我們都有佛性 真如佛性 這個佛性智慧 也是我們可以增長的 所以如果我們修這個地藏法門 這些天龍鬼神們 就可以增長他們 本來具有的神通力 第二個本來具有的佛性 本來具有的佛性的這種智慧 真如智慧力 第六個宿命皆通 能得宿命通 第七個畢竟成佛 到最後能夠成就佛道 好這個是 佛陀講完 回答虛空藏的問題 講完各種的見聞利益 第五段 這一品的最後一段 第五段 也是這一部經的一個總結了 為什麼呢 因為在序品裡面有提到 十方諸佛菩薩 天龍八部都來到忉利天宮 那正在大家聽完法了 那也聽完了 佛陀讚歎這一部經的功德 讚歎地藏菩薩的願力之後 這些十方諸佛菩薩 天龍八部就要回去了 所以就是諸佛讚德各還本土 諸佛讚德各還本土 他說 十方一切諸來 就是如來 十方一切如來 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 諸來 一切諸來就是從十方來的 這些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如來 還有大菩薩天龍八部 聽聞釋迦牟尼佛 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 不可思議 他們就讚歎 歎未曾有 這是過去不曾有過的 不曾有過的 那讚歎完了 十方諸佛菩薩讚歎完之後 忉利天宮 就下下來無量的香華 不僅香華還有天衣 寶珠瓔珞 等等 那麼下來做什麼 要供養釋迦牟尼佛 以及地藏菩薩 要供養地藏菩薩的願力 要供養釋迦牟尼佛的慈悲 那麼一切與會大眾 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所有的大眾 包括他方國度的諸佛菩薩 天龍八部 包括這個娑婆世界的天龍八部 諸大菩薩等 通通頂禮佛陀之後 就退席了 好那麼這個就是地藏經 地藏經第十三品的內容 也是最後一個法會圓滿的結束 那我們也利用了 四十個小時 還不到 還不到四十個小時的時間 還不到 三十九個小時多的時間 我們就把地藏經介紹完畢 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 在內心對這部經 就有一個梗概 這部經典其實最主要 要講的 就是地藏菩薩他的一個願力 他的一個功德願力在那裡 他的功德願力 第一個讓人道天道的眾生 增長福德智慧 增長福德智慧 不讓我們墮落三惡道 這是他最大的願力 不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才有機會成佛 你墮落三惡道 就沒有機會成佛 這是一個關鍵點 不要說 我們六道眾生皆共成佛道 六道眾生皆共成佛道沒有錯 但是在六道當中 只有人道可以成佛 只有人道 因為只有人具足三殊勝 具足意念勝勤勇勝跟梵行勝 那這三個殊勝轉化昇華 淨化之後 就成為如來的三德 智德恩德跟斷德 所以如來三德 不是平白無故來的 他就是從人類的三殊勝 而轉化淨化而成的 所以人成即佛成 諸佛世尊 不由天而得 諸佛世尊 皆出於人間不由天而得 那表示什麼 只有人的這三種殊勝 才可以淨化為如來的三德 所以雖然地藏菩薩 是要救度利益六道眾生 但是六道眾生當中 最關鍵可以成佛的是人道 所以他只要 把人道天道的眾生掌握好 不墮落三惡道 那麼天道人道眾生 能夠發揮他的三特色 就能夠成佛 所以地藏菩薩 也是要教我們成佛的 但是他是站在最前面 不讓我們墮落三惡道 提醒我們 不要墮落三惡道 你前面這個前提能夠具足 再來談成佛 如果都不能免於墮落三惡道 談成佛都太早 這是地藏經的精神 那麼他為了要讓我們 不墮落三惡道 所以他講出 地藏經裡面提出 種種的地獄之苦 說出地獄的種種的苦迫 說出這些惡業受報的苦相 那為什麼呢 告訴我們 千萬不可造作惡業 那麼再來 如果已經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可以轉 可以轉業而成為人天 再來修行 是可以 但是也要 看他過去生的福德因緣 只要他有一點一思的福德因緣 地藏菩薩還是願意救拔的 這個是肯定的 但是這個不是這部經 主要的一個價值 因為這部經 最主要的價值就是 因為愈少人 沒有人墮落三惡道 那麼三惡道眾生受報完 也就沒有所謂的三惡道 這個世間就成為淨土 也就是我們看事情要看源頭 那如果不斷的救度惡道眾生 然後這邊人道眾生 不斷的造業 那惡道的眾生度不盡的 如果可以讓人道天道眾生 不做墮落三惡道的事情的時候 這個世間就沒有三惡道 這才是根本的 所以地藏經的精神在這裡 生而為人的時候 我們要怎麼修 臨命終的時候 怎麼避免墮落 這個也是一個重點 臨命終的時候不要再墮落 不要再墮落 除了自己要有善業之外 如果善業不足 還要靠地藏菩薩 所以要憶念地藏菩薩聖號 讀誦地藏菩薩的經典 那臨命終能夠 一句一號 一句一偈 或是一個名號 能夠歷這個臨命終人的耳根 讓他聽聞 善心生起的時候 他就是可以不墮落三惡道 所以地藏經 絕對不是度亡的經典 他是度生的經典 那接下去 還有幾堂課的時間 我們就來介紹這個十輪經 那為什麼要介紹十輪經呢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因為這個地藏經 有跟地藏菩薩有關的經典 其實最主要有三部經典 一個就是地藏經 一個是占察善惡業報經 一個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我們簡稱地藏十輪經 因為還有另外一部十輪經 大集十輪經 那就不是 不是跟這部不太一樣 這一部地藏十輪經 是專門說明介紹 地藏菩薩的 那這個有關地藏菩薩 這三部經典有什麼不同 不太一樣 第一個 地藏經 我們讀過這一部經 我們就能夠明了 剛剛又作了一個總結 地藏經的一個重點之後 我們可以明白 地藏經的重點是在於生者 我們這個人道天道的眾生 如何來執持名號 讀誦經典 透過這個行法 而能夠消災免難 不墮落三惡道 他的重點在這裡 占察善惡業報經 主要是拜懺的 它是透過拜懺 拜地藏菩薩 然後來占察 占察我們的善惡業 過去的因緣 所以叫占察懺 那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 比較晚出 在隋代的時候出 所以有人在質疑說 占察經是不是離佛陀的 根本原始教法遠了一點 本來占察這件事情 就不是佛陀所讚許的 所歡喜的 但是佛法在世間 我們說在四悉檀當中 也有各各為人悉檀 也有生善悉檀 也許在生善悉檀的部分 透過占察懺 也可以讓眾生起歡喜心 起信心 甚至可以讓眾生 能夠不會去造作惡業 會有一種警惕的心 所以就生善悉檀來講 或者是各各為人悉檀來講 它有它的世間價值 當然我們還是相信 所謂佛陀的教法 八萬四千法門當中 你不能說這個不是佛法 所以占察經雖然晚出 隋朝的經典 可是他的內容 如果不違背三法印的話 他還是佛法 那地藏十輪經比較特殊 地藏十輪經它在講什麼 就是十種法輪 佛陀他因應地藏菩薩的請問 他說了佛陀本願力所成就的 十種佛輪 那麼後來也提到地藏菩薩的 修行方法 所以它有比較多修定的部分 它有修定的部分 所以在這個地藏十輪經 我們也可以說 它是有關修定的 地藏法門修定的部分 所以這是地藏十輪經的內容 除了修定的法門之外 還有一個就是十善業 也就是以我們凡夫來說 十善業就是我們可以去成就的 菩薩十輪 菩薩十輪 那這個地藏十輪經有 放在大正藏第十三冊 第十三冊 一樣跟地藏經 在地藏經前面一點 那麼這部經翻譯在唐代 唐玄奘大師譯的 那我們也知道唐玄奘大師 他是法相宗的祖師 所以他在譯經的時候 其實有一些名相 一些內容 其實是不離法相宗的意義的 那麼這個十輪經裡面 它總共有十卷八品 十卷八品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那我們以後 剩下來的時間 十堂課 我們是介紹序品 為什麼介紹序品呢 我們下面先介紹全部八品之後 我們就知道為什麼 我們只講序品了 這個序品的內容是什麼呢 就是佛陀為這個帝釋天 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 首先第一個部分 他讚歎地藏菩薩的功德 接著就有一個菩薩叫做 好疑問菩薩他又出來問 他又出來請問 佛陀 請佛陀再廣說 廣說地藏菩薩如何利益眾生 所以它這一個部分 就跟地藏經 是可以互通的 就是可以連貫的 可以連貫 就是釋迦佛 如何來讚歎地藏菩薩 他如何利益我們閻浮提的眾生 第二個就是他如何來利益 他如何利益 就是他利益眾生的方式很特殊 很殊勝 所以佛陀才會讚歎 那所以這個跟地藏經裡面 好幾品都是 互相相同的 所以我們可以 繼續來介紹這個序品 那後面幾品的內容 就不太一樣了 像他這個第二個十輪品 第二品十輪品 這個十輪是代表什麼意思 這個是 第二品是佛陀 應這個地藏菩薩的請問 他說出來 佛陀自己成就如來的 十種法輪 或是十種佛輪 那麼這個輪 我們知道輪子有幾種特色 我們常常講法輪常轉 那這個輪子有三種特色 它可以撚平 它是圓的所以它是圓滿的 第二個它壓過去的地方 是平坦的 所以它可以降伏魔 降伏魔眾 再來它這個輪子很快 因為有輪子 你就很快速的移動 從這裡到那裡 所以代表你這個法 很快的讓我們從凡夫眾生 到聖者 所以它有圓滿有降伏 有這個快速的意義 所以如來成就十種佛輪 表示他可以降伏天魔外道 他可以降伏我們眾生的煩惱 他可以很快速的 讓眾生得到安樂 所以在第二品 十輪品就介紹 佛陀的十種佛輪 然後再相應於這個 再用這個剎帝利的 轉輪聖王的 十種王輪來做譬喻 這是十輪品 那麼第三品叫做無依行品 無依行品 就是佛陀為大梵天 大梵天說兩種無依行 那這無依行都有十個 每一種無依行都有十法 那這個除了講無依行之外 還講到一個很重的觀念 就是提到 假設有出家眾 比丘比丘尼 他持戒沒有持的很好 有毀戒破戒的行為 那麼但是他的說出來的法 還可以開導一切人天 眾生的時候 那麼我們還是要對他 起一個敬心 起一個殊勝之心 不是對這個毀戒破戒的比丘 起清淨心 而是對他能說出來的正法 對於這個法 還要起殊勝的思惟 而不要隨便的非法加害 那我們可以知道 有這樣的一個經文出現 表示在大乘佛教興起之時 有些人對於大乘佛法是毀謗的 那麼對於修行大乘佛法的 比丘比丘尼們 是有加害的行為 對於大乘法 修大乘法的行人都是這樣了 那何況是 如果這些修行人 他持戒不夠清淨的時候 毀謗加害的情形 會更嚴重 所以在這個十輪經裡面 就提到這一點 那麼因此佛陀 接著就講 地藏菩薩看到這樣的情況 聽到佛陀這樣說 地藏菩薩 就發願要救拔一切 所謂這個 旃陀羅 就是在社會上 比較低階層的眾生 那地藏菩薩發願要救拔他們 讓他們能夠遠離十惡輪 不會下地獄 能夠遠離十惡輪 增長十善法 他就不容易墮落地獄了 所以這個是無依行品裡面 提到的三個重點 一個就是十種 這個無依行 兩種十無依行 再來就是對於毀戒破戒的比丘 如果能夠說出正法來 那我們一切後世眾生 還是要對他 對他所說的法 起殊勝功德 而不要加以 隨便加以加害 第三個地藏菩薩就是發願 能夠教化眾生遠離十惡輪 增長十善法 那第四品有依行 這個依就是有所依 有所依 有依行是什麼呢 就是佛陀為這個 因為前面 有講到破戒比丘的問題 佛陀勸勉與會大眾 要供養破戒比丘 但是其中有一個菩薩 叫金剛藏菩薩 他不以為然 他認為破戒比丘 你怎麼還可以供養他 他根本不堪接受供養 那這個時候 佛陀就為他 因為他的關係 這個金剛藏菩薩請問的關係 佛陀就跟他們說 佛陀先顯現出這個 佛法幢相 因為這個比丘們 他顯現的這個比丘相 他就是代表著佛法 代表著三寶 他就是一種幢相 他有代表性 有那個象徵的意義 所以不要加害 那佛陀接著就講說 三乘法都是佛陀的教法 雖然大乘是殊勝的修行 修行大乘是殊勝的 是以如來心的 是符合於如來心的 但是二乘 聲聞緣覺乘也是佛陀的方便法 所以不要廢棄二乘 不要毀謗二乘 然後接著就講十種有依行 這個是第四品 所以這個部分是 第三品第四品佔十輪經 是蠻重要的一個 範圍也很多 內容也很多 它的內容又是比較是什麼 針對於有大部分是針對於什麼 破戒比丘 毀戒比丘 人們不可以起毀謗加害 要對他所說的正法 而起恭敬 所以這個有大乘佛教 時代的背景在裡面 這是大家可以留意的 後面第五品第六品 第五品之後 就跟修道的行法有關了 比如說懺悔品 就教我們 如果犯了過失 我們要如何懺悔 如何懺悔 而懺悔之後 最重要是能夠再生起正見 深生慚愧 然後來修行 這個是懺悔品 第六個 善業道品 善業道品就是講十善業 那就是菩薩的十輪 所以十輪經裡面 它的十輪的意義蠻多的 這就是菩薩的十輪 下面第七品福田相品 福田相品是說 佛陀教菩薩的 佛陀說菩薩有種種的法門 成就種種的功德 比方成就布施功德持戒功德 等等有成就了 六波羅蜜的功德 那麼而且 他具足大慈悲力方便力 所以菩薩可以為一切 聲聞緣覺乘的 聖者做福田 就是菩薩 可以成為二乘者的福田 是因為他成就了六波羅蜜 乃至於十波羅蜜的功德 這個就是十輪 那麼第八品就是囑累品 獲益囑累品講的就是什麼 大家聽了佛陀講 這個十輪經得到很大的利益 然後佛陀接著又以地藏十輪 大記法門 地藏十輪大記法門 交咐囑給虛空藏菩薩 所以虛空藏菩薩接受了 佛陀的咐囑 他就廣為流布 這個地藏十輪經 所以地藏經後面 最後一品 也是出現虛空藏菩薩 那麼地藏十輪經最後一品 也出現虛空藏菩薩 這個是很有意思的問題 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 所以這個整個十輪經 這個十輪是代表什麼呢 我們縱觀整部經八品來看的話 它有幾個 第一個有佛的十輪 十種佛輪 第二個有菩薩的十輪 那跟十波羅蜜有關 第三個有地藏菩薩的 十輪大記法門 有地藏菩薩的十輪法門 第四個 有提到凡夫的十惡輪 十善輪跟十惡輪 就是十善業跟十惡業 凡夫的 所以這樣看起來 就這四個 這四個 所以為什麼稱為十輪經 那這個輪就是法的意思 法輪的意思 也就是說 從如來來講 從菩薩來講 從地藏王菩薩來講 從眾生來講 各有十種功德十種法門 或是十種業 那這就是十輪經的意義 好那我們了解了 大致了解了 十輪經的這個內容之後 我們也 剛剛也說明了 為什麼在最後 有講地藏經的最後 這十堂課 我們要介紹十輪經的原因 就是想要介紹大家 看這個序品 序品裡面因為它講到很多 這個地藏菩薩的功德 所以我們就來看序品 好 那我們看這個十輪經的經文 這個在大正藏十三冊 十三冊的七百二十一頁 以後我們就是從 大正藏的頁數來說明 七百二十一頁的上欄 七百二十一頁的上欄 序品第一 那這個經名十輪我們說過了 那這個譯者玄奘大師 我們不再說明了 因為很多的經典的註解本 都有提到玄奘大師都有介紹 我們直接看經文 我個人方便 把這個序品分成十段 甲一到甲十總共分成十段 比較好理解這個序品的內容 沒有用傳統的像是序分 由正信序發起序這樣來講 當然裡面也有 甲一這一科裡面 就有正信序跟發起序了 但是我是就它的內容的意義 把它分成十個主題 十段來說的 首先的第一大段 第一小段 第二段比較長 第一段其實比較短 只有三行半 那這個第一段 可以說就是六成就 我們看古德的分科分經來講 就是六成就 那這裡六成就要注意的 就是他的眾成就 他沒有凡夫眾 我們看一下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在佉羅帝耶山 諸牟尼仙所依住處 與大苾芻眾俱 謂過數量大聲聞僧 復有菩薩摩訶薩眾 謂過數量大菩薩僧 說月藏已 到這裡 這裡就是六成就了 那這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就是四種成就 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跟主成就 時間地點 說法的主角都說了 那麼 時間跟這個如是就是信 如是我聞 信成就聞成就 那地點是在 佉羅帝耶山 佉羅帝耶山是什麼山呢 佉羅帝耶山這個山名 我們比較少聽到 那麼它是在我們娑婆世界的 一個山 但是它一個特殊的地方是 它是諸牟尼仙所依住處 牟尼是什麼意思 牟尼是一個形容詞 它是一個 形容一個尊貴的修行者 尊貴的修行者或尊貴的聖者 就稱為摩尼 所以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他稱為牟尼 他是一個尊貴的修行者 我們翻譯成能仁 可是他就是指他很尊貴 那麼在古印度的時代 他們對某一些人會稱為牟尼仙 什麼人呢 就是通達內外學問 內學跟外學 通達一切學問的 而且他是住在山林裡面的 修禪定者 住在山林裡面的修禪定者 那通達內外學問的人 他們就稱為牟尼仙 這個我們從玄應音義裡面 提到了這個定義裡面 我們可以了解 古代印度人 他們是對於修道人 會稱為牟尼仙 那我們再來就簡單翻譯 就是尊貴的聖者 尊貴的修行者 也就是說在那個地點 佛陀在那個地點 那個佉羅帝耶山裡面 他有很多修行者住的地方 那麼佛跟很多的大比丘 這個大比丘 過數量就是無數 無數的聲聞僧 還有無數的菩薩眾 所以從這邊眾成就來看的話 他就是比丘聲聞僧跟 菩薩摩訶薩 所以他沒有人道的眾生 沒有天道的眾生 沒有八部的眾生 就是他的對象 就是聲聞者跟菩薩者 佛陀在那個地方 佉羅帝耶山說什麼 說月藏 月藏是一部經的名字 叫月藏經 月藏經 說完月藏經之後 下面就是什麼 現瑞相 是誰現瑞相 不是佛陀現瑞相 是整個說法的那個地方 那個牟尼仙所住處 那個山上 就現起種種的瑞相 那這個瑞相 有幾種不同 有兩種的瑞相不同 第一個就是現南方 從南方來現種種的雲雨瑞 雲雨瑞 它說 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 從南方來 事實上它只是一個代表 我們不要想說只有南方來 沒有十方 其實它講南方的時候 有的祖師大德在解經的時候 在這個地方會說 它在講南方的時候 事實上就是代表了十方 就代表了十方 因為以諸佛如來 的一個殊勝的境界 來說 那講一方即是代表十方 那有大香雲 有雲才會下雨 所以有大香雲 來下雨什麼呢 雨大香雨 從大香雲上面 下下來這個大香雨 有大花雲來雨大花雨 所以那個雨唸ㄩˋ 就是動詞 就是下下來的意思 念雨就是名詞 就是水珠的意思 所以就是水的意思 所以要這樣唸 大花雲來雨(ㄩˋ)大花雨 大妙殊麗寶飾雲來 雨(ㄩˋ)大殊麗妙寶飾雨 大妙鮮潔衣服雲來 雨(ㄩˋ)大鮮潔妙衣服雨 是諸雲雨充遍其山 諸牟尼仙所依住處 就是佛陀講完月藏經之後 整個山 佉羅帝耶山 整個山都充滿了雲 這些雲都是很殊勝的 不是那一種黑雲 它是很殊勝的 充滿光亮的 而且充滿這個鮮花的 像鮮花那樣的美麗的形狀 這個花雲就是 雲的形狀像花 而不是它真的是花 是雲的形狀像花 這些雲 漂亮的雲朵 它會下起這個殊勝的雨來 那這個整個雲雨 就充滿在這個山間 這是雲雨的瑞 雲雨瑞相 下面是音聲瑞 音聲的瑞相 它說 從諸香花寶飾衣服 從諸香花寶飾衣服 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 這些大法音聲 都是在說什麼呢 歸敬三寶聲 就是說這些仙人住處的地方 從他們這些 香花寶飾的衣服上面 就顯現 現出傳出來演出來 種種很特殊的音聲 那這些音聲有那些 下面就講出種種的音聲 第一個歸敬三寶聲 第二個受持學處聲 學處就是戒法 歸敬三寶之後要受戒持戒 再來忍辱柔和聲 這個要修忍辱行 調柔心性 精進勇猛聲 修行不能懈怠 降伏四魔聲 要調伏煩惱 四魔是什麼呢 我們來講四魔 就是講五蘊魔 或稱為陰魔 五陰魔 就是講我們的五蘊身 五蘊身為什麼像魔呢 因為它是帶著煩惱的 所以我們稱為五取蘊 這個取就是執取就是煩惱 這個五蘊身心 是充滿著煩惱的 那因為有煩惱會造業 造業才感召這個五蘊身心 所以才會成為五取蘊 那這五取蘊就是一種魔 會干擾我們成佛 可是成佛之後 佛陀還是有這個色身 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稱為五蘊 那佛陀的身心不能稱為五取蘊 因為他不帶有煩惱 只有我們凡夫的身心 才稱為五取蘊 所以稱為蘊魔 第二個是煩惱魔 煩惱像魔一樣 干擾我們的清淨心 干擾我們的智慧 第三個就是死魔 死了之後 我們這一生 如果很早就往生了 就死了 就沒有時間修道 來不及修道 所以死也是一種障礙 所以這個魔有障礙的意思 第四個就是天魔 就是天魔也會障礙我們 那些天會障礙呢 這邊講的天魔 是指欲界的第六天 欲界第六天叫他化自在天 那有的論典是指他化自在天 因為本身他享樂 他享樂非常的殊勝 因為他化自在 就是別人的東西 他都可以化為自己的東西 來享受 所以他有這樣的一個 欲樂的一個 一個受用 所以他對於修行這件事情 就不好樂 也不歡喜 所以容易障礙別人修行 所以在經論裡面 就稱他為魔 天魔 這四種魔蘊魔煩惱魔 死魔跟天魔 那這邊講的 降伏四魔聲就是 這四種情況 不會成為我們修道的障礙 降伏四魔聲 趣入智慧聲 得到智慧 廣大名稱遍滿三界聲 就是得好名聲 這個好名聲是能夠 遍滿三界的 好 勸修殊勝念定總持聲 就是勸導我們修行人 一定要修定 定能夠調心 定能夠開發智慧 沒有禪定的人 心浮浮躁躁 像猿猴一樣 不安穩不安定 那不安穩不安定 你如何能夠有智慧呢 那個智慧是產生不出來的 所以有定才能得慧 定可以調心 所以它是勸修 要修殊勝的念定總持 總持也可以翻成定 它也可以翻成陀羅尼 陀羅尼也是一種定的意思 那念呢 念是定的基礎 我們看五根五力 信進念定慧 信根進根精進根 念根定根跟慧根 所以乃至於八正道也是 正念之後有正定 所以不論那一個法相來看 正念之後都容易產生正定 為什麼 因為定的特色就是心一境性 內心對於所緣境 要能夠專注不忘 那內心對所緣境的專注不忘 之前 我們的心要憶念住所緣境 念就好像 把它捉住一樣 雖然抓住了 可是還有時候它會動 會動 然後 可是至少你抓住了 等到不動的時候 就稱為定 所以在論典裡面 都有形容說 像一根柱子上面 用繩子綁一隻狗 或者綁一隻猿猴 你綁住了就是有念 雖然它會跑來跑去 可是它至少正念不會掉不會斷 那等到它都不動了 乖乖的蹲下來伏在地上 就叫入定了 那這叫有念而有定 所以它把這個都放在一塊 叫做念定總持聲 空無相無願聲 空無相無願我們稱為三三昧 這三種三昧通凡聖 凡夫可以有得這三三昧 但是空無相無願不得成就 聖者一定是有這三種三昧 尤其聖者證到空性之後 就容易成就無相無願的功德 無相是因為空 因為知道空性 就知道沒有固定相 沒有永恆不變的相 所以你知道它是無定性無常相 無願不是說他不願意做事情 這個無願就是說 他不會主動積極的 去造作一些事情 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緣起 就能夠善觀因緣而生 而滅 所以它是無願 是由空性的證見而來的 無相無願 再來厭離貪欲聲 就是厭離了這種種的煩惱 後面就是從五蘊身心來的 色如聚沫聲 受如浮泡聲 想如陽焰聲 行如芭蕉聲 識如幻事聲 這個都是在大乘經典裡面 常常來譬喻五蘊的內容 聚沫像泡泡一樣色身-像泡泡一樣 一個接著一個 受也是 想陽焰 陽焰是不實在只是個幻影 只是個幻影 把遠方的地方 的一個影像 投射到我們的眼前來 你會覺得它像真的 那是我們的想像 我們的想蘊我們的念 這個想就是我們的心思 我們的心裡面的 對事情的一個認知 其實就像陽焰一樣 不是真實的 很多是內心的投射 行如芭蕉 這個行就是我們的念頭 剎那剎那的不斷生起 所以我們很多的心念 剎那剎那生起 才構成一件事情 就像芭蕉一樣 它是一層一層的組合 你剝到最後是空的 所以你很多事情 你把它分析到最後 好像沒一個真實的 就是我們的行蘊 識如幻事 我們凡夫的業識 是如幻如化的 這是五蘊身 從五蘊身心來說 下面 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 無常苦無我空 這個是佛陀講的真理 世間的真理 我們要去覺悟到的 慚愧聲遠離聲護念聲 慈悲喜捨聲 這個都是道品 修道的善品 慚愧 遠離是遠離什麼呢 遠離惡業煩惱 護念要護念住我們的善根因緣 護念我們的善根 然後成就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最後才能證得諸法聲 證悟到空性實相 然後如果證悟之後 可以生天或是得涅槃 轉向三乘聲 修三乘法得解脫 轉大法輪聲 那得解脫證法性之後 不是自己了悟之好 還要度眾生 所以要轉法輪 雨大法雨聲 然後目的是要成熟有情聲 成熟這些有情 度三惡趣聲 那成熟有情的方式 就是讓他們能夠超越三惡道 不要墮落三惡道 度是由此到彼 就是從惡道到善道 度三惡趣聲 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 就是修圓滿的六波羅蜜 再來善巧方便聲 這是指波羅蜜當中 後面四種波羅蜜 前面六種波羅蜜 是從此岸到彼岸 那麼除了六種波羅蜜之外 從般若波羅蜜再分出四種 波羅蜜 這是善巧方便的 善巧方便的 所以加起來總共十波羅蜜 所謂善巧方便就是 後面四種波羅蜜 是要利益眾生的 度眾生 讓他們不再生起煩惱的 那圓滿這十種波羅蜜 趣入十地 然後最後成就 補處菩薩的時候 就可以遊戲神通 遊戲清淨無上大乘 不退轉地 得無生法忍 灌頂受位就是補處菩薩 補處菩薩 最後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聲 我們很快的把它念過 尤其後面 我們就可以發現 從前面到後面 這種種聲 在譬喻什麼 從凡夫到二乘解脫 到修菩薩十波羅蜜 到成佛圓滿大乘 其實它講的就是 一佛乘法 講的就是一佛乘法 所以序品裡面 其實它的內容就這麼豐富 那我們先很快速的消文 那裡面如果有一些比較重要的 我們就下一次再上 下一次的課我們再來說明 我們下一次的課 繼續來研討這個 十輪經的序品 今天上到這邊 祝福各位 法喜充滿身心平安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