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39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兩堂課 首先要先把地藏經的第十三品 囑累人天品 做一個說明 那麼十三品說完之後 我們要進入另外一部經的介紹 就是地藏十輪經 也就是我們接下來的課程 會為大家共同來研討 十輪經的序品 序品的部分 因為在十輪經的序品 也有很多的地方 一直在說明 地藏菩薩的聖德 那這個跟地藏經 可以連著一起看 所以我們接下來的時間 以後的幾堂課的時間 會跟大家 一起來研究這個序品的部分 首先我們先繼續研讀這個 地藏經的第十三品 囑累人天品 雖然經文是寫囑累 那個囑就是有交待的意思 咐囑就是託付交待的意思 累就是累次 累次就是不只一次 兩次以上 我們就可以稱為累次 所以有些人如果犯了過失 我們就會說是累犯 就是不斷的一再重複的 做同樣的錯誤 所以這一品最主要就是 再一次的重申 地藏菩薩的殊勝功德 也就是佛陀要讓我們 娑婆世界的眾生 能夠對地藏菩薩起信心 如何讓我們起信心 就是不斷地把它的殊勝功德 介紹給我們知道 他的特殊在那裡 他跟我們相應的地方在那裡 那為什麼地藏菩薩 可以救度我們 他的原因何在 這個是佛陀 必須要一再說明的地方 那麼在這一段這一品 一剛開始 佛陀就是先重申 託孤之囑 他怎麼樣再一次的 把娑婆世界的眾生 交付給地藏菩薩 託孤 為什麼把我們 娑婆世界眾生稱為孤呢 因為佛陀涅槃之後 我們就好像失去父母的 這樣的一個孤兒 沒有世尊在世間引導我們 但是有世尊留下來的教法 那也有一些諸大菩薩 往來於十方世界 往來於娑婆世界來救度我們 所以佛陀會把我們這些 煩惱性重的眾生 交給地藏菩薩 它說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 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而作是言 地藏地藏 汝之神力不可思議 汝之慈悲不可思議 汝之智慧不可思議 汝之辯才不可思議 正使十方諸佛 讚歎宣說汝之不可思議事 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那這一小段 是先一再的重複 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 有那些是不可思議的呢 他的神通之力 為什麼是他的神力 他的神力其實裡面就包含了 他的願力 因為地藏菩薩 廣大誓號願的關係 所以他可以救度惡道眾生 出離苦海 這樣的一個情形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是神力 神通之力 那麼還有他的慈悲 也是不可思議的 他那種大悲願心 希望救度一切受苦的眾生 那麼他的智慧 是能夠善觀 世間眾生的業報因緣 所以是他的智慧不可思議 辯才不可思議 是說 地藏菩薩 在教化眾生的過程當中 像他在忉利天上 在佛陀的面前 還能夠宣說 他的一個願力 宣說地獄眾生的種種情況 這種辯才可以讓聽的 天上的眾生 乃至於這些其他的諸大菩薩們 都能夠歡喜 所以說辯才不可思議 那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假使 正使就是假使 假使有十方世界的諸佛 都出來讚歎 地藏菩薩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他們講多久呢 講千萬劫 都還說不盡 用這樣子的方式 這樣子的語言 文詞來說明地藏菩薩的功德 接著就是要託付了 先讚歎再託付 託付眾生給地藏菩薩 佛陀說 地藏地藏 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 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 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 大會之中 就先說了當時的地點 還有當時的與會的大眾 地點在忉利天 與會大眾是非常多非常多的 諸佛菩薩 以及天龍八部 在這些大眾中 再以人天諸眾生等 再就是再一次 世尊再一次的 把這些人天的諸眾生 許許多多的眾生 還沒有出離三界的 還在火宅中的 付囑於汝 就交待給了地藏菩薩 如果是出三界的 那已經是聖者 那不須要地藏菩薩費心了 比方你證初果了 再七番生死必定證阿羅漢 就出離三界 所以不用地藏菩薩 再一次費心 如果是初地 能夠見法性的菩薩呢 他可以修六波羅蜜 然後地地增上 最後能夠成佛 這個也就成為 地藏菩薩的同參道友了 所以也不須要地藏菩薩費心 所以真正需要地藏菩薩費心的 是還在三界中 火宅之中的這些眾生 那佛陀交待眾生給地藏菩薩 希望地藏菩薩做什麼事 他希望地藏菩薩 無令是諸眾生 墮惡趣中一日一夜 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 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就是希望地藏菩薩 不要讓這些惡道眾生 墮到惡趣當中 惡趣就是三惡道 乃至於一日一夜都不要 不要有任何的時段 墮入三惡道中 何況墮五種無間地獄呢 墮無間地獄 因為五種的過失 而落入無間地獄 以及阿鼻地獄 那個連墮惡趣都不要 何況是墮無間地獄跟阿鼻地獄 甚至這個時間 因為你墮入這種 阿鼻地獄無間地獄 會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的 無有出期的 所以不希望眾生落入 那如何令眾生不墮入地獄呢 或是不墮落三惡道 那就必須要 能夠生生世世來教化他 要能夠菩薩出現來教化他們 才能夠讓他們不墮落 所以佛陀接著就講 地藏 是南閻浮提眾生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 縱發善心須臾即退 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 百千億化度 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佛陀這邊就先說出來說 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 有一個特色 這個特色不太好 什麼樣的特色 就是志性無定 就是個性上 志性其實也就是心性 我們的志願心性上面 是不穩定的 我們為什麼不穩定呢 我們看很多人做事情就是 這樣子 剛開始發大心 勇猛心 說好我願意來做 我願意寫一篇文章 我願意讀完一本書 發這麼大的心願 可是三天不到 他就退了 就有各種的理由說自己做不到 或是說自己沒辦法做 或是有外在的原因 讓自己無法去完成 是別人的過失 不是自己的問題等等 就是有千萬種理由 沒有辦法達成 他剛開始所下的一種願 想要去做的這些事情 沒有辦法完成 人家說 沒有三日的好光景 就是說他這個願心 只發這個三秒鐘 三分鐘 了不起就三天的 就沒有辦法完成 所以祖師大德常常講一句話 勇猛心易發 恆常心難持 那個 尤其剛學佛的 或是剛接觸一個新的法門 或是剛聽一部經 覺得很好的時候 都覺得 這個非常殊勝非常好 非常稀有難得 那個勇猛心就發起來了 甚至發大菩提心了 想要利益眾生要成佛 可是恆常心難持 也就是要在完成這件事 不是一天一夜 可以辦得到 也不是一個月一年辦得到 可能要好幾年 十幾二十年 甚至不只一輩子 我們都是要持續去做的 可是我們人的恆心跟耐心 是有限的 要能夠恆常心 維持下去 必須是那個願心 非常的強而有力 在這個願心強而有力的背後 是經過理智的思考 理智的思考判斷 確定沒有猶豫沒有懷疑 全盤認識之後 才有可能做到恆常心 如果只是一時衝動的發心 條件因緣還搞不清楚 自己的能力也不是真的認識 然後整個客觀環境 又沒辦法掌握 自己又沒那個智慧去協調 尤其在加入一個團體 或是參與一個團體運作的時候 或是在一個道場發心的時候 常常就是會這樣子 那這樣子 是自己的一個智慧不足 沒有辦法善觀因緣 沒辦法調整自己的煩惱習氣 沒辦法用慈悲心 去護念別人的時候 那個恆常心是不容易出現的 剛開始發的這個大願心 也很容易就退墮了 所以叫志性無定 所以這個志性無定的背後 有大部分的是因為智慧不足 然後悲心不夠 才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那麼因此 習惡的人多 造作惡業的人很多 即使這些造惡業的人 縱發善心須臾即退 好不容易發起一念善心的時候 只是因為外力的因緣干擾 或是自己個性的怯弱 他就退心了 這個善心就退掉了 可是很奇怪善心容易退 惡念倒不容易退 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像我們有時候 常常會記得別人的不好 而不記得人家的好 別人對我們的好 很容易就忘記 可是他有一點過失 傷害到我們的時候 念念不忘 甚至不斷去複述給別人聽 其實這是我們要改正的 修道人 不要把別人的過失 不斷的複述出去 給不相干的人知道 為什麼呢 第一個 本身我們自己不是非常的客觀 因為我們都還沒有斷我執 都還存在有見惑跟思惑 還有種種的煩惱習氣的時候 我們認為是對的 我們認為是受委屈的 也許就事情的因緣來看的話 別人從別人的角度來看 或許並不是只有這樣 不是只有自己受委屈了 或者是不是只有自己是對的 對方也不見得全然都是錯的 那麼我們是站在 自己的角度來看的時候 會覺得說 是別人的錯誤 自己是正確的 所以這種自我愛執之我見 的一個存在的時候 是不能絕對客觀的 但是這個有時候是無法避免 因為我們是帶著煩惱性在修行 那麼因此既然沒有辦法純粹 像佛陀的大智慧 這樣來看待事情客觀性的時候 再透過我們的語言 複述的時候會有偏差 我們看一件事情 一隻羽毛 講到最後就變成一隻鵝 是同樣一件事情 你在傳述在複述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複述 也不會複述十遍都一模一樣 你在講一件事情 重複十遍的過程當中 它裡面一定會有加加減減的 因為在複述的過程 對自己有利的會加進去 對自己不利的 就會把它閃過去 會避免掉不講了 所以在不斷的 重複的過程的時候 事情的真相 其實是有變質 第二個聽的人 根本沒有參與整個事情的經過 他沒有辦法去判斷 我們講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時候 他完全就是情義相挺 跟我們比較好的 就認定我們講的是對的 如果是跟我們比較不好的 他就會認為說 是我們自己太挑剔了 或者是我們自己有問題 聽的人本身也不夠客觀 所以如果說 在共住共事的過程當中 有一些爭執有一些摩擦 當事人兩造講清楚之後 其實不須要 再複述給不相干的人聽 不斷的複述 只是讓事情有所變化 不真實 到最後真相就會模糊掉了 第一個再複述 就是增長我們的惡念 因為我們 不斷的在說別人的不好 不斷的再增長我們自己的瞋惱 不斷在增長 我們自己的貪婪的時候 再複述一遍 就是惡緣惡念的一個增長 那這個對我們修道來講 只是一個 一個障礙 是一種障礙 沒有辦法增上 所以遇到不好的事情 如果我們當面講清楚 自己問心無愧 那就繼續老實修行 如果自己有錯就改 沒有錯我們就善觀因緣 能夠勸諫對方就勸諫 不能勸諫對方 我們要請求諸佛菩薩 護法龍天來護持 甚至讓他能夠得到善因緣 來改過 或是自己能夠得到善知識 來指導我們 這樣就不會惡念念念增上 修道最怕就是善心很快就退了 惡念很快就不斷增長出來 這樣子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所以佛陀 看到我們南閻浮提眾生 是這個樣子 所以以是故吾分是形 百千億化度 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佛陀在這邊講說 他來教化眾生的一個情形 他說因為看到眾生的這些問題 所以佛陀會分身 分身 百千億化度 分身百千萬億身 來化度這些眾生 讓這些眾生 可以依著自己的根性 依著自己的問題 然後接受佛陀的教導 而得解脫 這個就好像法華經的 見寶塔品 法華經在第十一品見寶塔品 裡面有提到 是多寶佛在寶塔當中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之後 那佛陀希望能夠 讓多寶佛能夠顯現出來 讓眾生看 那多寶佛就說 你要能夠開塔 你要能夠開這個塔 所以釋迦佛 要開這個多寶佛塔的時候 他先召集十方分身回來 這個靈鷲山上 這個法華會上 那麼從 等到十方分身的釋迦佛 一到了這個法華會上的時候 那個釋迦佛 才以他的右指開這個多寶佛塔 然後這個多寶佛的全身舍利 就在那裡面 那釋迦佛再進去 與多寶佛並坐 二佛並坐 這是一個殊勝的一個象徵 那麼與會的法華會上的 所有人 都感到非常的殊勝 而且感到不可思議 對佛的教法 更起了廣大的信心 知道這個法華經 是如此殊勝難得 多寶佛 累劫以來 以不斷的護持法華經 那這一段過程裡面 我們就發現一個現象 為什麼多寶佛 要釋迦佛把十方分身都叫回來 他才要開塔 才讓他開塔 然後讓這個眾生 見到多寶佛的全身舍利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就是說這是要說明一件事情 因為要能夠見到多寶佛 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他是 以全身舍利的一個狀態 而且坐在塔當中的一個狀態 來擁護受持法華經的人 那麼第二個 他也是希望說 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明白 釋迦佛他為了利益眾生 不是只有在娑婆世界 他在他方世界 也不斷的在利益眾生 所以他方世界的諸佛 也就是釋迦佛的分身 可是我們知道他方世界 都有其他佛的名號 比方東方有藥師佛 西方有阿彌陀佛還有阿?佛 還有等等的 什麼不動佛等等 很多的諸佛菩薩 都在十方世界當中 那麼這些諸佛菩薩 跟釋迦牟尼佛的分身 百千萬億分身 到底是不是一樣 還是不一樣 所以這個 是可以去思考探討的問題 如果從 整個大乘佛土觀來看的話 其實佛佛道同 以佛的本質來講都是一樣的 你不能說釋迦佛跟阿彌陀佛 有什麼差別 有差別的是他們的化身相 應化身 為了利益眾生 而示現不同的名號 示現不同的國度 教化不同的眾生 但是從報身跟法身來講 是一致的 如果是一致 每一尊佛的法報-都是一致的時候 那麼你不能說 釋迦佛跟阿彌陀佛的法報 有什麼不同 他的法身報身應該是一致的 如果從這樣來看 十方諸佛應該都是一佛 一切佛即是一佛 一佛即是一切佛 這是從法身報身來說是一樣的 那麼有差別的 說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 這個是從化身佛來說 就是因為以一個示現 要教化另一個世界的眾生 而顯現不同的名號 若這樣來看的話 我們就不會覺得 法華經的這一段 有什麼特殊的 也能夠理解地藏經的這一段 吾分是形 釋迦佛可以分身百千億 百千萬億分身來度脫眾生 那是因為什麼 那是因為 他為了利益眾生的大悲願心 那你與其說他分是身形 我們也可以說是 十方諸佛的法報是一致的 一切佛即是一佛 一佛即是一切佛 也可以 從這樣去思考這一段經文 接下去我們再看下面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 付囑於汝 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 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汝以道力擁護是人 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這是釋迦佛交待地藏菩薩 說今天殷勤就是 很誠懇的 很誠懇的一再的 把這個天人眾付囑於地藏菩薩 那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 未來之世指的是生者 未來有情眾生 還在世的眾生 不管是天道的或是人道的 善男子善女人 只要這些人在佛法中 種了少許的善根 一點點一滴滴的少少善根 地藏菩薩 都應該用他的道力 道力也就是他的願力 他的慈悲力 他的智慧力 這個都是他的道力 道力包括願力慈悲智慧 那麼擁護這個修少善根的人 讓他們這個善根不退 以點點滴滴的善根累積 積少成多 漸漸修無上 無上就是佛道 修無上佛道 讓他們不要退失 那這是利益生者 下面是要利益亡者 它說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 若天若人隨業報應 落在惡趣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 是諸眾生 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 一句一偈大乘經典 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 於是人所現無邊身 為碎地獄遣令生天 受勝妙樂 這一段是要利益亡者 但是他這利益亡者有一個 時間點 他說未來世的時候 不管是天人或是人道的眾生 隨著這個業 善惡業的報應 應該會墮在惡趣的話 如果要墮在惡趣的話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 那表示是什麼 即將墮落而還未墮落 那什麼時候是即將墮落 而未墮落地獄呢 就是臨命終的時候 臨命終的時候 或是如果是不是重大惡業 不是重大惡業 是有累積的習慣性惡業 他有可能是在往生的時 不會在往生的那一剎那 馬上墮落地獄 而是在往生之後 比方說一七或二七的時候 他都有可能 墮入惡道的危險的時候 這個也是一個關鍵的時間 所以這邊的臨墮趣中 或至門首 這個時間點 大部分來講 都是在命斷之時 那麼少部分可能是在命斷之後 他在 如果有中陰身的一個階段 他有進入中陰的階段 那麼可能在中陰的階段 還沒有判定他要墮落三惡道 那等到一期中陰往生之後 那生死之際 他要去受生的時候 這個也是一個時間點 就是墮入惡趣 或在門首的時間點 這個是要留意的 這個時候 眾生如果能念得一佛名 一菩薩名 或是一偈一句的大乘經典 所以這個能夠念 如果在命斷之前 能夠趕快念得佛菩薩的名號 或是念得一句經文 金剛經的經文也好 法華經的經文也好 阿彌陀經的經文也好 心經的經文也好 他只要能夠念到 一偈一句的大乘經典 這個時候 佛陀就要地藏菩薩記得 只要有眾生這樣做 地藏菩薩應該用他的神通願力 以各種的方法 這個方便就是方法 用各種方法來救拔這個人 那麼所以要救度一個人的時候 你臨終都還是一個 很好的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什麼呢 就是要勸他提起正念 那麼提起正念最好的方式 就是念佛菩薩的聖號 或是讀經典 這個是提起正念最好的方法 說再多的道理 有時候在那個時候 心力都不足了 可是一句佛號 一句菩薩名號 他是可以憶念的 那麼就是因為這樣一佛名號 一菩薩名號 地藏菩薩就會以他的功德力 那麼再去加持他 如果這一個臨命終 沒有自己這個善根的時候 地藏菩薩要救也救不了 所以地藏菩薩可以救惡道眾生 是因為這個惡道眾生 他在臨墮入惡趣之前 他起了一個善念 起了一個憶念三寶的念 因為這個緣故 地藏菩薩有他的善 因為有這個眾生的善因 地藏菩薩就好辦了 如果連這個善因都沒有 就不太好辦了 就不太能夠去救度他 那麼地藏菩薩怎麼救度呢 他於是人所現無邊身 為碎地獄 就是他會在這個臨命終者 或這個亡者面前 顯現出他的無邊報身 這個無邊身指的是他的報身 報身才能夠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所以絕對不是小小的 而是廣大 現廣大慈悲相的 現金色相的 甚至以他的 地藏菩薩的一個願心 就是現出家相的 這樣子的一個無邊身 然後碎地獄 讓這個地獄消失了 然後讓這個人 可以生天受勝妙樂 那這個地獄怎麼碎 地獄碎了 那其他眾生不就也不在地獄嗎 不是這樣子的看待 就是說地獄 他不像我們凡夫想的 就是說就是一個房間 就很多人都進去那一個房間 如果是這樣的話 你只要把地獄弄碎了 那這些人就離地獄了 不是這樣 地獄是隨著業報而來的 舉個例子說 我們經典也講到天人 欲界天人 因為他還有五欲的功德 也還有色法 所以他有身相那他有住處 可是這個天人他們的住處 這個天宮殿 天宮殿是怎樣 他是隨著天人而動 天人在那裡 天宮殿就在那裡 他不是有一個地方 像我們有個家 出去外面工作 或是出去外面辦事 就要回到家裡 不是這個意思 就是天宮殿是隨著天人的 就是在他身上 他本身四周圍顯現出來的 就是天宮殿 所以他走到那裡 天宮殿就到那裡 那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就能夠明白 地獄眾生也是這樣 地獄眾生在那裡 他地獄就在那裡 而不是地獄在那裡 地獄眾生再去那裡 是這惡道眾生 比如犯了五種無間業的 這非常惡劣的眾生 惡性重大的眾生 他一旦往生之後 他的受報因緣 就是他會 他的四周圍呈現出來就是地獄 那如果沒有這個眾生 就沒有這個地獄 可是那你 那我們會想說 那是不是一個人一個地獄 那又不是這樣子去思考它 而是他從內心呈現出來的 他四周圍就是地獄相 所以有七重鐵圍山 有各種的鐵圍山 有各種的業海 可是如果這個眾生惡性 惡業消失了 已經受報結束的時候 他眼前出現的 就不是這些鐵圍山業海 他就隨著他的業力 而轉世再投胎 轉身投胎可能到人道 或是到天道或是到畜生道 所以碎這個地獄 是碎這個人 能夠憶念佛名號的 這個臨命終者 這個亡者 因為他的善根力的緣故 地藏菩薩一出現 就讓他的善根力增長 他就不會顯現出這個地獄相 所以他就不墮入地獄 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也就是說 讓眾生能夠知道 透過這樣的一個經文 我們可以知道說 業力是能夠轉境 就是境可以隨心轉 境隨心轉 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業 所以當我們的業是善業 這個境就是好境善境 我們的業是惡業 這個境就是苦境 苦的境 我們人往往是 心隨境轉 可是我們忽略了 其實境也是隨著我們心轉 我們可以 像諸佛菩薩 也可以就發這樣的大悲願心 他要莊嚴什麼樣的一個淨土 他就可以成就什麼樣的淨土 因為他內心是這樣的願 這樣的莊嚴 所以他的淨土就是這樣的莊嚴 所以由心而有境 只有煩惱眾生才是以境為主 然後心跟著境到處跑 以境為實 以外境為真實而執著不捨 聖者是很明白 境是唯心所現的 唯業所報 所以我們不會被境所牽絆著 能夠觀察到它的空性 知道它的無自性 知道它的生滅變化 這個時候 很多的煩惱執著就消除了 這個就是為碎地獄 這一段話 這個現無邊身為碎地獄 這幾個字 它的義理是很重要的 好也是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 要注意的 一個關鍵點 如何能夠化煩惱為菩提 化煩惱為菩提 也是在這個地方 好這個世尊這樣子說完 之後 他就接著說偈誦 而說偈言 現在未來天人眾 吾今慇懃付囑汝 以大神通方便度 勿令墮在諸惡趣 很簡單的四句偈頌 就說了他上面的咐囑 就是咐囑地藏菩薩 咐囑什麼呢 咐囑現在跟未來的天人眾 那麼希望地藏菩薩做什麼事 以神通方便的法門 度他們不要墮在惡趣 所以要注意了 他是咐囑 現在跟未來的天眾跟人眾 沒有包括三惡道 那麼也就是 因為沒有包括三惡道 所以他才會在前面經文說 如果天道人道的眾生 要受報應了 快要墮入地獄之前 墮入惡道之前 趕快 只要他憶念佛菩薩聖號 地藏菩薩就會救他 所以這個才是最要緊的 還沒有墮落三惡道的人 我們要讓他不墮落到三惡道 那麼已墮落到三惡道的 他己經是結果了 他是在承受一個果 那已墮落到三惡道承受一個果 他要轉業其實是不容易的 無間業的眾生 墮入無間獄的眾生 是不容易轉 那麼其他的眾生 除非他過去有善根 這個善根力很強 還在 遇到因緣好的因緣 生起他的善根力 才有可能再轉業 所以重點是在於 在於我們天道跟人道的眾生 所以從這邊也很明白 地藏經不是光為度亡者說的 其實應該相反的 地藏經是專為度生者說的 專為度天道眾生 人道眾生說的 這就是地藏經的精神 下面是第二段 前面第一段就是世尊咐囑 下面第二段地藏承諾 承諾也接受了佛的一個交待 就地藏承諾佛意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 胡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 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未來世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於佛法中一念恭敬 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 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何況聞諸善事 念念修行 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他跟佛陀說 希望佛陀不要擔心 慮就是擔心罣礙的意思 不要擔心罣礙 未來世的人不論男眾女眾 在佛法中有一念恭敬 地藏菩薩就願意 用各種方式來度脫這個人 讓他在生死輪迴當中 很快的得到解脫 何況只要他有一念恭敬 地藏菩薩都會這樣做 何況這個人 這個善男子女人 能夠聽到種種的善法 他常常修行 念念都是修行 而且他自然 就會對於這個無上佛道 就不會退轉了 這是地藏菩薩的承諾 下面第三段 第三段是虛空藏菩薩 出現了 虛空藏菩薩 再請問 再請問什麼呢 見聞的利益 見聞這個 地藏菩薩的功德利益有那些 其實這個之前有講過 只是這邊再一次 再一次說明 而且因為請問的人不同 請問的人是誰 就是虛空藏菩薩 他說 說是語時 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白佛言 世尊我自至忉利 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 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那這虛空藏菩薩是誰呢 以這個在大正藏第十三冊當中 就有一個虛空藏經 虛空藏經就有提到說 從西方這個虛空藏菩薩 不是這個世界的菩薩 他是住在西方 一切香集世界 是從西方一切香集世界來的 一尊菩薩 那麼他來到這個娑婆世界 以他的神通力 來變娑婆為淨土 他可以用他的神通力 變娑婆世界的穢土為淨土 然後再來教化眾生 那麼他教化眾生的方式 就是說陀羅尼說咒語 說除病得福的陀羅尼 那麼除了說了 這個除病得福的陀羅尼之外 虛空藏經裡面也有提到說 只要我們 念這個虛空藏菩薩的聖號 我們可以除病得福之外 還可以保持記憶力不衰退 就是記憶力會好一點 所以現在有人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 讀經讀不來的 記不住的 我們往往就會跟他說 你可以念這個 虛空藏菩薩的聖號 或是他的咒語 他的咒語 都可以幫助增強我們的記憶力 因為這是他的願力 虛空藏菩薩的願力 那麼虛空藏菩薩的法相呢 他是屬於密教中的一個菩薩相 因為他表示福德跟智慧 他為什麼叫虛空藏 因為他的福智 福德智慧廣大如虛空 廣大如虛空 所以叫虛空藏 藏就是寶藏 什麼寶藏呢 慈悲跟智慧的寶藏 像虛空一樣 而且他可以用無量無邊的 這個法寶 來利益眾生 所以叫虛空藏菩薩 那他的一個菩薩像 就是他會坐在寶蓮花上面 他坐在蓮華上面 然後右手持劍 左手持握拳 握拳拿著一個蓮花 右手持劍代表智慧 左手握拳拿著蓮花 就是代表慈悲 然後坐在蓮花上面 他左手拿的蓮花上面 有一顆如意寶珠 如意寶珠代表福德 那坐在這個蓮花上 那頭上戴著五佛冠 因為他是一個密教的菩薩相 所以我們通常看到的虛空藏相 是這樣子的 這個虛空藏菩薩就跟佛陀說 跟釋迦佛說 釋尊我自至忉利 他從來到忉利天以來 聽聞佛陀來讚歎地藏菩薩 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佛陀你一直讚歎地藏菩薩 那麼如果未來世 有善男子善女人 乃至於天龍八部 他們如果能夠 聽到這部地藏經 以及地藏菩薩的聖號 或是頂禮地藏菩薩像 他們可以得到幾種福利 虛空藏菩薩要問這個 就是未來世的眾生 聽這部經典 然後念地藏菩薩聖號 頂禮地藏菩薩相 有做這樣的修行的時候 他可以得到多少福利 希望佛陀為現在-以及未來的眾生說 這個是虛空藏菩薩請問 見聞地藏菩薩的利益 下面是第四段 佛陀回答 回答什麼呢 如果可以這樣做 這些人 善男子善女人 他可以得到二十八種利益 那麼人可以得二十八種利益 天龍八部鬼神 可以得七種利益 這是第四段要說的 經文說 佛告虛空藏菩薩 諦聽諦聽 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我為你們來說明 說 若未來世當中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 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 乃至讀誦香華飲食 衣服珍寶布施供養 讚歎瞻禮 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幾種修法 都是易行道的一個修法 也是福德門的修法 就是見相 聽聞經典 讀誦經典 然後能夠布施供養 然後頂禮 頂禮菩薩像 對經典要能夠受持讀誦 對菩薩像要能夠讚歎頂禮 瞻仰頂禮 然後對於菩薩 能夠受持他的聖號 這個就是易行道的一個修行 方式 那用這些修行方式 他的一個所緣 就是地藏菩薩 以及他的功德 這樣子的善男子善女人 可以得到二十八種的利益 第一個天龍八部可以護念 那我們生活中就比較少災害 第二個善果日增 這些好的因果 好的善果會出現 第三個集聖上因 聖上就是菩提 可以累積我們的菩提因緣 第四個可以菩提不退 菩提心不退 菩提心不退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 在所有的不退階位當中 菩提心不退是基礎 這菩提心不退失 就是你不會退墮到二乘 就是菩提心是大乘所特有的 那我們菩提心不退 表示我們不會退二乘 不會退二乘在佛法中 就是三不退當中的位不退 菩薩位 你菩薩的性格 菩薩的行是不會退的 菩薩的性格不會退 那這樣子的情況 要到菩提心不退 要有前面的什麼 要你福德要增長 所以要修善果 修善果之後 你福德增長之後 心調柔軟 所以在十住毘婆沙論有講 我們如果有福德增長 心調柔軟 然後對於佛法僧 對三寶 尤其對法起信心 第四個就是沒有嫉妒心 沒有嫉妒心而且有慈悲心 對佛法有信心之後 先悲心生起 第五個就慈心生起 第六個就菩提心不退 這個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 就有提到了 菩提心不退的一個前行 在前面修行的部分 有幾個次第 第一個就是先培養福德力 福德力增長 再來第二個 培養 調柔我們的心性 心性上要能夠調柔 第三個就是對法要產生信心 法產生信心之後 再來具足悲心 再來具足慈心 最後就菩提心不退了 這個是一個修行的次第 那第五個功德利益 就是衣食豐足 這個生活中沒有匱乏 第六個疾疫不臨 疾疫不臨就是沒有各種的疾病 災害 那個病 流行病什麼 都不會來干擾我們 所以現在有一些流行性感冒 那這些 或是流行性的一些傳染病 我們就不會容易得到 第七個離水火災 各種的外界的災難 第八個是屬於人的災難 就是盜賊厄 也不容易遇到盜賊強盜小偷 都不容易 第九個人見欽敬 大家看到了會很高興 第十個不僅高興還會很尊敬 第十點神鬼助持 有鬼神來相助 十一者女轉男身 就是來生會轉為男子身 轉為男子身 有些人他會覺得 厭離女身 因為女身總是比較不方便 又比較柔弱 又比較 有時候又 有些要修行上面 他在修行上面又不能獨住 不是像比丘那樣子的方便 或是剛毅 所以他不喜歡女身 那你要求地藏菩薩 受持地藏法門 可以女轉男身 第十二個為王臣女 就做為王宮貴族 第十三個端正相好 十四個多生天上 往生天上受福 那往生天上受福會怎樣 天福享盡 十五點他就或為帝王 成為皇帝 十六者宿智命通 會得到宿命通 這個是報通 那你也可以有修行 而得三昧來的 這個叫修通 修德 十七者有求皆從 想要有所求的事情 菩薩會滿願 十八眷屬歡樂 眷屬都很幸福 大家都很高興 第十九個諸橫消滅 就是禍 橫禍災難 就不容易來 二十者業道永除 三惡道 指的是三惡道 二十一個去處盡通 二十二夜夢安樂 去處盡通就是 你想要去那裡 都能夠通達無礙 所以有發願要能夠去那裡 不論生時和死時 想要去那裡 都可以發願 二十二夜夢安樂 二十三先亡離苦 夜夢安樂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 不容易做惡夢 那晚上睡覺的時候 能夠很安穩的 這個一覺到天亮 而不做夢 這也是一種夜夢安樂 就是不做夢 或是你做的夢是善業的 善根發相 也就是你所修的善業善行 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現 那個是夜夢安樂 二十三先亡離苦 就是祖先可以仰仗我們修行 地藏法門的功德 而遠離三惡道之苦 會離苦得樂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宿福受生 宿福就是過去生的福德 受生就是來轉世投胎 所以它指的是我們的祖先 先亡 前面講先亡離苦 所以這邊講先亡離苦之後 他可以仰仗他過去的福德 而受生 當然到那裡受生呢 到人天受生 第二十五者諸聖讚歎 諸大乘人都讚歎 讚歎你這個修地藏法門的人 二十六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最後能夠成就佛道 這個饒慈愍心的饒 是具足的意思 具足慈愍之心 那佛陀講完 人道的二十八種利益之後 就講天龍鬼神 天龍鬼神 他們也可以得七種利益 復次虛空藏菩薩 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 聞地藏名禮地藏形 或聞地藏本願事行 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 那麼一樣 天龍鬼神 他們還是一樣 可以聽到佛陀說法 所以他們聽聞了 地藏菩薩的聖號 頂禮地藏菩薩 或聽到這部地藏經 他們可以歡喜讚歎的話 一樣得到七種利益 一個是速超聖地 聖地就是初地 那麼表示他能夠證初地 就是他不是 他不會成為聲聞緣覺的 二乘行者 那麼他也不會停留在 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的四十信位 他可以很快的 就從發心而到初地 就超越那四十信位 很快地就入初地了 這是天龍八部他們的功德 修地藏法門的功德 第二個惡業消滅 這是天龍八部也有一些 宿世的業障 整個能夠消滅掉 三者諸佛護臨 諸佛為什麼會護臨呢 這裡要稍微留意一下 諸佛護臨表示他要入十地之位 這個天龍八部 他能夠速超聖地之後 證初地之後 他就能夠得到諸佛護臨 因為初地以上 初地以上 分分證法性 分分證法性 就分分證地 證一分法性斷一分無明 然後就可以地地超越 從初地到十地 那麼因此 能夠證初地的菩薩 他就因為他證法性的關係 他跟佛就有相近的地方 所以他可以因佛的力量 而見佛 所以就是諸佛護臨 因為他可以見佛 他可以見佛的緣故 所以就是諸佛護臨 那這個跟下面的菩提心不退 又有關係 因為他必須證初地之後 才能夠到這個菩提心不退 但這個菩提心不退 到底是在那一個階位 在十住的階位 還是在十地的階位 乃至大乘經論講的 都不一致 我們必須要花一點時間來說明 所以我們時間不夠 這一堂課時間不夠 我們先暫停講到這邊 下一堂課 我們再就這個 菩提心不退 到底是什麼樣的階位 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這一堂課上到這邊 祝福各位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