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33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三十三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看第十品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上一堂課我們提到這個 這一品最主要就是 地藏菩薩請問佛陀 如果相同的布施 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功德 也就是說同樣在行布施法 這個果報有輕有重 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 有百生千生受福德 他們的原因因緣是什麼樣子 這是第一段 第十品的第一段 第二段是佛陀回答 回答這個布施的差異性 佛陀的回答從兩方面來說 第一方面 就是先從布施者的不同 身份不同 就是第一種人就是國王 或是大長者 就是王宮貴族等人 也就是在社會上面 比較有權勢 或是比較有財富的人 這一類人的布施 他有什麼樣的差別相 第二類人 就是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 以第一類人王宮貴族的布施 又分成四種 我們昨天提到的第一種 他布施的對象是 貧苦無依 或是六根不具的人 這都是最下貧窮 或是最卑賤 身份比較卑賤的人 這個國王或是貴族們 在布施的時候 應該要具大慈悲心 以慈悲心來利益他 而不是以一種憐憫的 或是輕視的瞧不起的 那一種施捨的心 而是一種悲心的布施 悲心的布施具體的表達 就是下心含笑親手布施 所謂的下心就是把自己 拉到於跟所受施的人 他的那種地位 他的感受 他的身份 要把他拉到一樣的 一樣的平等的狀態 所謂的含笑是一種親切的感覺 他是很親切的 不是一種瞧不起的一種方式 然後親自的 用親手來遍布施 即使是要請別人代為布施 也必須要用軟語慰喻 在語言上面 柔軟語的安慰對方 如果國王本人能夠這樣的布施 他的福利所得的福德 等同於布施供養 恆河沙數的諸佛功德 他這個果報是用較量的方式 就是他這個果報 等同於供養佛 而且不是只有供養一尊佛 是供養恆河沙數 這麼多佛的功德 為什麼呢 繼續看經文他說 何以故 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 及不完具者 發大慈心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 他福利有如此殊勝的果報 是因為他所布施的對象 是最貧賤的 最貧賤而且不完具 六根不具的人 這是對象是最可憐的人 他的發心是大悲心 大悲心的緣故 這個大悲心大慈心 大慈心慈是與樂 用個大字他代表的一個意義 什麼意義 除了廣大無邊之外 還有一個意義就是 他沒有分別心 沒有分別之想 也就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能夠做到離四相才能稱為大 這種慈心才是廣大無邊的 不會因為自己個人的私利 或是好惡偏見 而把布施的人 區分成種種的差別 這叫做道 所以沒有貧富貴賤之想 所以因為有這種大慈心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 何況衣食受用 七寶具足 能夠七寶具足的只有兩種人 一個是天人 一個是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 所以可見他的 這樣布施的他來生 百千生中不是生得天上 就是在人間為轉輪王 所以才能夠衣食受用 不僅七寶具足而且衣食受用 這個是以大慈心 來供養來布施這些最貧賤的人 如果我們以下劣心 如果以下劣心來供養的話 這樣子是有缺陷的 而且不成為 不名為布施的一個真正的意義 所以這個其它經典也有提到說 如果我們用下劣心來供養 供養諸佛 那不如什麼呢 以一個慈悲心 來布施一個貧賤的人 所以以慈悲心來布施貧賤的人 他的功德如此的殊勝 就是說如果我們用慈悲心 來布施一個貧賤的人 他的功德 大過於我們用下劣的心 來供養諸佛 所以這個是在 其它經典有提到這個 所以最重要的是 我們生生世世 在行布施法的過程當中 要具足這個離四相 這種無相布施才是最殊勝的 好 下面是第二種 第二種 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 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遇佛塔寺或佛形像 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 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是國王等 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 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 常為大梵天王 這一段是指第二種 也是一樣王宮貴族 尤其是國王的布施 的第二種情形 他布施的對象 就不是最貧賤的人 他布施的對象是什麼呢 他布施的對象是佛塔寺 或佛形像或菩薩聲聞辟支佛像 所以他供養的對象是三寶 三寶 我們先要看一下這個塔寺 佛塔寺 本來塔跟寺在佛法裡面 早期佛教裡面是分開的 寺就是寺院 寺院我們常常講的寺 也就住著僧伽的地方 但是塔不一樣 塔是放佛舍利的地方 我們首先要先看這個舍利 舍利一般我們就是 在這個梵文裡面 就是sarira Sarira 舍利 這個舍利有身骨的意思 身骨的意思也就是遺體 人死後的遺體都可以稱為舍利 但是能夠人死後的遺體 能夠成為舍利而被人尊重的 就不是一般的人 只有經典中說有四種人 的死後的遺體 可以被值得尊敬 而且建塔供養的只有四種人 一個是如來 第二個是辟支佛 第三個是聲聞者 第四個是轉輪聖王 前面三個都是聖者 第四個是世間的輪王 這四種人的往生之後的遺體 是可以值得我們尊敬 跟建塔供養的 因此只要是遺體 都可以稱為舍利的時候 不見得是我們 早期的意義還不是我們 現在所說火化之後的這個 碎身舍利 所以如果沒有經過火化的 我們就稱為全身舍利 經過火化之後留下來的遺骨 我們就稱為碎身舍利 碎身舍利 佛陀的遺體經過火化毘荼之後 他這個舍利 除了本身身骨之外 包括他的爪指甲 還有頭髮還有牙齒 這個都稱為舍利 後來都八王分得舍利 分別的在各處供養 這是舍利的一個意義 由舍利而到塔是因為 要把這些舍利能夠供奉起來 得到後人的尊敬 開始就有塔 把這個舍利放在塔裡面 這個塔又稱為塔婆或窣堵波 窣堵波或塔婆的意思 在早期的時候 只是一個土地上隆起的地方 土地上隆起的地方就稱為塔 有點像半圓形覆缽狀的樣子 因此在四分律跟五分律裡面 就有提到佛陀跟弟子 經過一個地方的時候 因為這個佛陀就跟弟子說 這個地方過去有迦葉佛的塔 就是迦葉佛的遺骨在這個地方 所以佛跟弟子就用那個土 把這個地方把他加高一點 加高一點 然後就稱為塔 稱為大塔 所以他跟我們中國這個 或是印度土葬的這種墳 有一點意思上是一樣的 就是因為你把他加高了 讓別的人看到就知道 這個地方是與眾不同的 這個地底下是有特殊的 特殊的東西在 本來的窣堵波塔的意思這樣 就是土堆上面 泥土上大地上面 隆起的一個土堆 一直到八王分得 佛陀的舍利的時候 這個經典當中就說到 這個八王都在這個四衢道上 也就在十字路口上面造塔 因此塔就變成一個建築物了 他不是只是一個土的堆積而已 他是一個建築物 然後再把這個佛的遺骨 放在塔裡面來供養 然後讓眾生們 讓弟子們能夠頂禮 塔的建造既然一般 早期的時候都在四衢道上 可是後來漸漸的 他就跟佛寺有了關聯 佛寺也就是 另外有一個名字叫支提 支提或叫做制多或叫做制底 這個支提就是宗教的建築物 宗教建築物 在長阿含經裡面有一段話 長阿含經裡面 第十一卷有提到說 毗舍離這個地方有四個石塔 四個石塔東南西北 東方是幽園塔 西方是這個多子塔 南方是象塔 北方是七俱塔 因此這個四個塔的意思 其實那個時候 還不是放佛陀舍利 或者聖者的舍利 這個時候的塔的意思 其實就是支提 就是宗教的建築物 宗教建築物 就是佛陀時代的時候 在毗舍離就有這麼多的支提了 這支提是要做什麼呢 就是要供出家人住的 供比丘比丘尼住的 所以支提的意思 他是宗教性的建築物 跟後來佛身骨舍利塔 是不一樣的意思 等到佛涅槃之後 佛的舍利建塔供養的時候 塔也變成一個 宗教性的建築物了 這個時候塔也可以成為支提 到這裡我們就有一個觀念 就是說 塔跟支提都是屬於 宗教性的建築物 但是塔最主要 是要供養這個舍利的 所以這個舍利塔可以稱為支提 但支提不一定稱為塔 因為支提是可以供出家人住的 可以供出家人住的 所以塔可以稱為支提 支提卻不一定稱為塔 這是從他的作用來看 是這樣子 支提後來我們就稱為寺 稱為寺 所以塔寺塔寺 我們在一般是把他分開的 不一定是相同的 在古代的時候 在印度佛陀涅槃之後部派佛教 塔寺塔寺的意義 他有一個相關性 什麼相關性 就是說這阿育王開始 統一了這整個印度之後 他把這個八王舍利塔都得到 但是在這個 阿育王傳裡面提到說 他只得到七個 七個地方的這個舍利塔 就是佛的舍利只得到七分 這個羅摩聚落 羅摩聚落塔的舍利他沒有得到 阿育王把過去 集中在一個地方的舍利 他再把他分散 分散到很多 分散到很多 然後請比丘們或是居士們 或是他的一個官員們 到各地去建塔供養 所以傳說他造了八萬四千塔 意思也就是 這個建了許多的塔 然後把佛的舍利 從八個地方擴大到 許許多多地方 很多人都可以供養來頂禮 來繞塔 所以當時阿育王時代 建塔的風氣很盛 塔興盛之後 相對就要有人管理 也要有人管理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 還是有一些在家居士 在家眾們管理 漸漸的因為大家繞塔 在塔的四周圍 要做宗教儀式 漸漸的也有出家人了 就在塔的四周圍 建立了支提 建立了支提就是建立了他們 居住的地方 漸漸的就把塔的管理 就從在家眾的身上 移到這個出家眾的身上 這個以塔為中心 因為塔是放佛的舍利 以塔為中心 四周圍有僧伽們住的地方 有支提 在這邊修行就有法 所以因此以塔為中心 三寶具足 佛法僧三寶具足 就很像我們現在的寺院一樣 有大殿 然後大殿兩邊有僧房 有僧房大家在大殿 或是甚至還有個講堂 可以講經說法 因此一間佛寺裡面三寶具足 所以當初的塔形式是這樣 一直到佛像 佛像開始流傳之後 這個以塔為中心的寺院 就有一個改變了 什麼改變 就是要以佛像 蓋了一個支提一個宗教建築 裡面塑造佛像 然後就因為以佛像為這個 這個寺院的一個核心了 然後僧房在四周圍圍繞 這時候就慢慢就把舍利塔 移到邊邊去了 變成寺院核心是以 佛像為主的大殿了 然後塔反而到比較旁邊去 比較旁邊去 這個是整個寺院的建築 有了這樣的一個改變 跟佛像興起也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我們常常在講塔寺 塔寺的時候我們看經典 大乘經典 常常會把這個塔寺放在一起說 所以可見當時的這個塔 也就是像我們現在 佛寺大殿的這種地位一樣 這個塔 舍利塔佛的舍利塔 不是一般僧伽的舍利塔 而是指佛的舍利塔 這個是以佛塔來說是這樣 慢慢的寺院的一個建築建造 慢慢成為一個固定的型態之後 佛的舍利塔 就不一定是在寺院的中心 而到兩邊去的時候 然後同時到初期大乘 佛教的一個流傳 慢慢又從這個塔的內容 又有一點變化了 本來塔的內容 是放佛身骨舍利的 後來大家去思考 佛留下來最有價值的東西是 如來的智慧 就是佛法 所以大乘經典 加上初期大乘 般若經典的一個系統 強調書寫讀誦 這個經典的流傳 就變成一個佛法一個流傳 一個現象 因此就會有人把這個佛典 一部經典 甚至是四句偈 供養在這個塔裡面 就稱為法身舍利塔 如果是佛陀的色身這個遺骨 我們就稱為色身舍利塔 如果是這個經典 就是法身舍利塔 也有把法身舍利把經典四句偈 或是整部經典 放在塔裡面供養的 這個就是般若經典 興盛之後出現了另外一個 供養塔的一個現象 所以這個塔就稱為經塔 我們稱為舍利塔跟經塔 就是這樣子來的 我們回到經文來就是說 如果我們現在的人 具有社會地位或政治權利 或是這個宗教領袖等 如果遇到佛的塔寺 那表示什麼呢 遇到寺院 這個佛寺 或是這個佛寺 或是佛的大殿裡面 這個有佛的舍利塔這個都算 或是只是佛的形像佛像 或是菩薩聲聞辟支佛像等等 然後這些國王婆羅門 可以供自營辦供養布施 自己準備一些東西 營辦 經營準備這叫營辦 然後準備一些 以當時佛陀在的時候 要供養佛菩薩 就是四事供養 生活中的衣食醫藥等等的 臥具這四種 衣食臥具醫藥這四種的供養 可是到大乘因為佛不在 就以這個佛的佛像 或是菩薩聲聞像的時候 我們所修的供養 就是香花燈塗果 茶食寶珠衣等等的十種供養 用這些供養來布施 這國王可以得到兩種果報 哪兩種果報 第一個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三大劫 這三劫是指三大劫當中 可以成為什麼 帝釋天王 帝釋天王是欲界的天王 他所受的妙樂是非常的殊勝 第二個如果在能夠 把這個布施的福利 他可以得三劫為帝釋身 的妙樂的福利 再做回向 回向到什麼 法界眾生 這大國王等 他的一個福報會增長 增加為十劫為大梵天王 就時間又增長了 福報就更殊勝了 因為他成為大梵天王了 成為大梵天王 這個大梵天王是色界的初禪天 跟欲界是這個福報 是有大大的不同 這裡面就提到一個就是 功德的再回向 首先我們先說這個回向 功德的再回向 回向我們都知道回小向大 回自向他 這個都是回向的意義 其實回向最好的一個解釋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布施 就是一種布施 把功德布施出去 祝福祝願 或是說祝願 你把所有的 所得到的一些功德福利 發願就祝福給別人 就把自己的無形的這些功德 能夠讓別人得到利益 這個就是回向 在經典裡面有提到三種回向 一個就是回向佛道 什麼意思 就是回向自己可以成就佛道 希望發願自己能夠成佛 第二個就是回向利益眾生 就是希望自己所得到的 點點滴滴的功德 都能夠轉布施給其他眾生 讓其他眾生可以得到利益 第三個就是法性回向 也稱為回向法界 或是法界回向 這個法界的意思是什麼 我們一般也說法界就是法性 法性如果從這個它的本質來講 它就是一個實相就是空性 如果從差別事相來講的話 就是天台宗所說的十法界 十法界 聖者的四種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佛 凡夫的六法界就是六道 這六凡四聖我們稱為十法界 這個法界的界就是分的意思 在整個這個十相當中 在一切法當中可以分成這十分 這是事相來說 就理體來講法界也就是法性 也就是實相 在說明什麼道理 就是這十法界當中 他有個共通的性 共通的理性 共通的理性就是法性就是空性 就是不論是六凡四聖 這個生命體你怎麼呈現 他的共通理性都是相同的 就是空性實相 所以當我們在講 回向法界的時候 若就事相上來說 就是這些功德 回向給十法界的眾生 讓這十法界的眾生 都能夠得到利益 就理體來講就是說 所有的功德都要回向法空性 也就是做一種無相的一個 無相布施 然後進入實相的體證 這叫回向法界 因為每一個人的修道 最後終究極的一個目的 都是希望能夠證悟到實相 所以回向到法界實相的意思 也就是希望自己 跟十法界的眾生 共同能夠證覺 然後證覺到實相法的時候 就是什麼 法爾如是 這個就是回向法界的一個 真正意義 真正的意義 這樣的一個回向法 在這華嚴經的 菩薩的一個修道次第上面 就說得很清楚 怎麼清楚 他說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住 十住講的重點是在於 重於空性 空性的一個勝解 一個修習 一個修學 這是十住法 所以它是安住在勝義諦上 十行是重在於事相的修行 也就是假名 在這個假名有的一個事相當中 修習大悲心 修習大悲心 因為要利益眾生 必須是在假名有的狀態之下 利益眾生的 因為他有事相上的一個修學 從事相上當中 能夠利益眾生而斷除煩惱 所以這叫十行 到十回向的時候 就是空假平等的一種智慧 空假平等的一個智慧 就在修回向法的過程 能夠有事相上的一個利益眾生 實質上的一個 在假有事相上的 利益眾生的事實的修學 第二個有在理體上空性的智慧 的一個體證 因此在空假平等不二 的一個修學當中 得到一個中道 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的時候 才能進入四加行 在大乘四加行位當中 而證入初地 證入初地就是聖者 初地的菩薩 所以可見回向法 他是很重要的 其實我們在修學 地藏經的一個過程當中 我們看到這邊 也可以知道說 釋迦牟尼佛在告訴我們一個 修行的一個次第 他的次第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剛開始遇到三寶 佛法僧三寶 就以這個佛像 以佛寺以佛像為所緣 來修布施供養 然後用這樣的一個布施供養 的一個功德 再回向到法界 回向到法界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雖然就事相上 來修供養布施 但是我們希望能夠進入到 無相布施 所謂的無相布施就是用智慧 去理解去體會 甚至去實踐出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的道理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 即使還沒有通透到 證悟到法空性 至少我們的功德可以再增長 成為十劫中成為大梵天主 這個梵的意思就是清淨了 因為我不執著於這一個 布施供養的果報 所以內心是清淨的 所以才能成為大梵天主 所以回向可以使功德 更清淨更廣大 他的意義在這 所以大乘法非常強調於回向 好 這是第二點 這個布施供養三寶 第三個就是修補佛像塔寺經典 修補佛像塔寺經典的功德 他說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 毀壞破落 乃能發心修補 是國王等 或自營辦 或勸他人 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是國王等 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 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 如是國王乃及諸人 盡成佛道 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好 那麼這段經文裡面 也有三個部分 他也是有兩個階段 有講了階段 但是他這個修行的人 已經不是只有國王 還有勸他人 還有包含了他人 我們先看他說 有國王乃至於婆羅門 一樣是王宮貴族等 遇先佛塔廟 這個塔廟就是前面講的塔寺 這個塔 這個翻譯上的問題我們稱為廟 其實就是支提 不論是這個佛寺或是這個佛像 經像就包括經典跟佛像 這是三寶 三寶具足的內容 如果有這些寺院或是經像 有毀壞破落 就是壞掉的 損壞的剝落了 如果能夠發心修補 你不是重新塑造一個新的 而是把他修理好整修好 誰來修補 國王他們 這些國王乃至婆羅門 他們自己親手來營辦 來做這個修補的工作 或是在這個統籌這個 修理佛像經典的工作 或是勸別人 自己 不僅自己做 還要勸導別人你也來發心 整修這個佛像經典 能夠勸導發起一百人一千人等 不一定 只要能勸導他人 來發心修補的話 布施結緣 修補好了 能夠跟大眾來結緣 這樣的話國王在百千生當中 常為轉輪王身 他可以生生世世 就成為轉輪聖王 其他的跟他一同布施的人 也是百千生當中為小國王身 因為他是跟隨者 他不是主要發起的 主要發起的人功德大 因為發心來源是他 他再勸別人來發心 這個勸人發心的人 他自己是主動發心 所以主動發心是比較殊勝的 這是他們的果報 成為轉輪王身 如果再把這樣的一個功德果報 再塔廟前 他們整修整理的這個塔廟前 再發起回向心 回向法界 這個國王以及這些 其它的附隨的人 盡成佛道 盡成佛道 於此果報無量無邊 因為這個成佛了 當然他的功德不可思議的緣故 所以可以無量無邊了 這邊我們就會覺得 他的一個功德有差異性 前面能夠供養三寶 供養佛像供養寺院 得什麼 得天王身 這邊修補佛像 修補經典 不僅可得國王身 還可以盡成佛道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想說 為什麼修補舊的 已經既存的佛像 或是寺院 他的功德感覺上 看起來是比你只是供養他 供養佛像更大呢 因為他其中有一個 很重要的觀點就是 當這個佛寺或佛像 開始在剝落或是毀壞的時候 如果沒有信心的人 當然就會起譏謙 你看到這寺院這個佛像 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你們佛教徒自己都不尊敬 你看看這個可能就不值得 信仰不值得頂禮了 所以才放著讓他這樣子的腐朽 可能就有人會起譏嫌 第二個就是即使不起譏嫌的人 看到不莊嚴的佛像寺院 也不容易起信心 如果我們就把舊的寺院整理好 會毀損的佛像裝修好 可以讓這個沒有信仰的 沒有信心的對佛弟子 對佛教起了尊敬 他們確實是 所以這些佛弟子們 確實對於三寶很恭敬 不僅內心有信仰而已 還可以實際化成具體行動 這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如果是沒有信心的人 可以得到這樣一個 可以讓沒有信心的人來尊敬 如果有信心的人 對佛法有信仰的人 他看到這個佛像更莊嚴了 他內心的恭敬心會更廣大 然後會更想精進的去修學 而且我們發心修補 佛像佛寺的人 也發起示範作用 讓其他的佛弟子們 都能夠學習 對佛像的一個尊敬 因此修補佛像的功德是殊勝的 是殊勝的 所以我們不僅僅是 對於佛像要尊敬 對於寺院這個寺院的建築 要愛惜要維護 如果看到毀損破壞的 我們更要主動積極的 去發心去把他修補好 讓它更莊嚴 這樣的果報是成就什麼 成就佛道的果報 因為我們內心有佛 我們內心敬佛 與佛來跟眾生結緣 對於我們成佛種子 就是什麼 種下了這個不可思議的 這個成佛的種子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發現 他跟前面兩點是不太一樣的 這果報不同 好 下面第四點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 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 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 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 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一段最主要是講布施 醫藥臥具 布施醫藥臥具 給誰呢 給老病者 這裡布施的對象 跟第一類是有一點相近的 但是最主要第一類的對象是 貧困的六根不具的 這裡講的是老病的 以及生產婦女 所以但是他相同的都是 因為悲心的關係 前面第二第三對象都是 佛塔寺跟佛菩薩形象 這個是三寶 是三寶 是因為恭敬心的關係 所以這邊第四個跟第一點 是一樣是大慈悲心的關係 布施的對象老病跟生產婦女 所謂的生產婦女就是 已經懷孕的婦女 乃至剛產下胎兒的 剛產下嬰兒的 新生兒的這個婦女 對於因為這老病者跟生產婦女 都需要什麼 醫藥 需要醫藥 所以這個國王婆羅門等 能夠以慈悲心布施這個醫藥 乃至於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 飲食臥具 然後讓這些老病的人 以及生產婦女可以得到安樂 這樣的福利最不思議 為什麼不思議 菩薩戒經裡面有講 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 為什麼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 因為八種福田裡面 有包括佛菩薩 佛菩薩裡面不是世間裡面 最尊貴的聖者嗎 應該是供養佛菩薩 功德是最殊勝的 為什麼菩薩戒經裡面講的是 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 因為菩薩戒經所說的是一個 菩薩所應該修學的規範 也就是說受了菩薩戒之後 身為一個菩薩在生活中 要做什麼 要做到哪些事情 菩薩最重要的是悲心的實踐 慈悲心的實踐 它的發起之後還能夠 如實的去實行出來 因此慈悲心 是菩薩戒的根本的時候 菩薩戒當中所要規範的菩薩 要做的事情 當然是利益眾生的事情 對於不是說 不需要恭敬供養如來 不是說 不需要恭敬供養佛菩薩聖像 不是的 而是以菩薩戒的特質來看 大悲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它才會說八種福田當中 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 因為它所規範的是 菩薩應該要做的事 所以如果這樣來看的話 以在家的國王乃至於婆羅門等 要行菩薩道 也是應該以大悲心為本 以大悲心為本的話 他能夠對老病者 以及生產婦女 來布施醫藥臥具等等 當然是最不思議的福田 這是一種悲田 是一種悲田 因為這樣的福利 他們在一百劫當中 常為淨居天主 什麼是淨居天 也就是色界 我們說色界有二十八天 色界的第四禪天有九天 這九天當中是很清淨的 所以叫淨居天 而且是三果聖者所居住之處 所以稱為淨居天 我們知道三果聖者稱為不還 這個三果聖者如果這個色身 五蘊身結束之後 還沒有證阿羅漢的話 因為他是不還 不再來人間受生 可是他又還沒有證阿羅漢 出三界的話 這個三果聖者 到底他的生命型態 是存在在哪個地方 當然不是在欲界 因為他已經是三果 所以他會是在色界 他不會在無色界 因為無色界是無形無相 三果聖者的話 還有色相 所以三果聖者會生到哪裡 生到色界天 色界天裡面 最清淨的是第四禪天 裡面有一個不還天 這個不還天是三果聖者 所居住的 這邊的淨居天 指的就是色界的第四禪天 包括了有五個 就是無煩天無熱天 善見天善現天跟色究竟天 這個我們都可以稱為淨居天 所以廣義來講 淨居天就是色界的四禪天 色界的四禪天 如果狹義來講 是三果聖者所生的這個 就是不還天 五種不還天 也就是色界天 色界第四禪 因為這是國王投生之處 所以他不是三果聖者 他不是三果聖者 二百劫當中常為六欲天主 二百劫當中 前面一百劫是淨居天 後面二百劫成為六欲天主 就是釋提桓因 因為這個福報 他是殊勝的先受用 福報殊勝的先受用 所以他就先為淨居天 再來成為六欲天主 畢竟成佛 最後當他三界內的福報享盡 當然他這三界內福報享盡 之後還是必須要再修行的 不是享盡之後就成佛了 因為他條件還不具足 六波羅蜜還沒有圓滿 他的意思是說 當他生為天主的福報享盡之後 這個人會再繼續修行 修行到最後六波羅蜜圓滿 就畢竟成佛 所以畢竟是指未來 未來很久以後 終究的 終究是要成佛的 因此永不墮惡道 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百千生中不聞苦聲 因為他百千生中 如果他還沒成佛之前 都在人道或天道 當然不會墮落惡道的 到這裡是第四個情況 第四個情況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 前面一跟二是人天福 第一小點跟第二小點講的是 得人天福報 第三小點跟第四小點 當然也要得到人天福報 但是他有多了一句經文 就是什麼 畢竟成佛 或是盡成佛道 所以第三第四強調的是 可以成佛 強調可以成佛 這兩個的功德 又比前面兩點的功德還要殊勝 一個是修補佛像 一個就是以悲心饒益老病 跟生產婦女 這是最重要的第三點跟第四點 都有一個回向心 發起回向心或是功德 輾轉再回向 所以這裡的回向 它是要強調的就是 從有相之心成為無相之心 而前面第一第二點 還談的是有相 所以有相的功德是有限的 可是到第三第四點 他不僅他所修所布施的內容 對象是那麼殊勝 他自己除了布施心之外 還發起了回向心 這種無相的回向 般若的回向 才是真正成佛道的因緣 所以他可以有盡成佛道 或畢竟成佛的原因是 因為他前面有功德在回向 有功德在回向 這是我們對經文的一個分析 下面是一個小小的結論 他說復次地藏 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 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 獲福無量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 何況帝釋梵轉輪之報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一段就是我剛剛所分析的 如果能夠有國王跟婆羅門等 可以做布施 他當然得到的福德很多 無量無邊 但是更能回向的話 不論多少都可以成佛的 所以盡成佛道是來自於回向心 這個回向心是一種無相的回向 也就是三輪體空的修學 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回向 他才能夠具足六波羅蜜 能夠具足六波羅蜜才能夠成佛 才能夠成佛 好 那我們就要想說 為什麼能夠做這樣的無相回向 無所求的回向 就是能夠具足波羅蜜呢 因為六波羅蜜的根本 是在於般若 也就是前面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如果這五個不配合般若的話 其實也不能名為波羅蜜 他能夠名為波羅蜜 是因為他具足般若 所以六波羅蜜當中 般若為眼為目 為眼目的話 他的根本是在於智慧 如果智慧能夠成就 又配合大悲心 六波羅蜜能夠圓滿 所以前面這個地藏菩薩 佛陀告訴地藏菩薩說 如果有眾生 能夠以大悲心行布施 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再做無相回向 修學智慧 對於功德無所執著 能夠回向布施出去 悲智具足 當然能夠圓滿六波羅蜜 所以畢竟成佛 他的原理是這個樣子 好 接下來去我們看這一個 佛陀繼續講 第二類的這個行善 第二類的行善的主角是 善男子善女人 這個布施功德的主角 是善男子善女人 這個部分 我們也是可以把他分成 四個小段 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為主 當機者的這種布施法 如何修也有四個部分 第一個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 毛髮沙塵等許 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這個是種少善根 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 這個少善根指的是什麼 他說少到什麼程度 譬如毛髮沙塵 這樣子這麼微小 這麼微小 他做這麼一點點善根 所得到的福利 就不可以譬喻了 不可為喻就是形容不出來了 形容不出來 這個少善根為什麼可以得到 這樣的一個殊勝的福利 最重要的是說這個善根 指的是正因心 不是不正因也不是邪因 也就是這個善根是什麼呢 正知正見而得的善根 正知正見於佛法當中 他是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 而不是在世間法上種少善根 因為善根可以通世間 跟出世間法 比方說一個沒有信仰佛法 或其它的宗教人士 發心在這麼寒冷的冬天裡面 能夠布施這個街友 煮一餐飯給他吃 這個也是一個善法 這個是善法 可是這個善法他有可能會中斷 也有可能他是一個世間的善法 因為他沒有發起大悲心 或者沒有發起這個 出世間的解脫 成佛的願心的時候 這個善法是可以給這個人 帶來未來世的福報 但是如果一個人 他一樣做這樣的事情 在寒冷的冬天 布施一粥一飯給這些街友 給貧苦的人 但是他生起的是什麼心 他不僅是慈悲之心 仁慈之心而已 他也希望能夠 藉著這樣一個方式 讓這些人都可以生起 對三寶生起信心 甚至隨緣跟他解說佛法 這樣的一個善法 我們就稱為善根 根有那一種向下紮 穩紮穩打 向下紮根的意思 也就是這種善法 他是一種善種子 這種善種子 不僅利益了他布施的人 也利益了受施的人 接受布施的人 讓這個布施者於受施者 都是在佛法的 這個領域當中 在觀念當中得到佛法的滋潤 就是說布施的人 不執著於布施的功德 受施的人不以苦為苦 能夠以苦為增上善緣 而發願要修行的話 這麼一點點的善業功德的行為 就成為根 這個善根在來生 對於兩者雙方的來生 都是一個成佛成道的因緣 成佛成道的因緣 所以這叫正因心 正因心也代表了正知正見 所以我們一般居士 在修學善法 修學菩薩道的時候 我們常常都會去做一些善事 做一些義工 甚至去幫助一些 貧困無依的人 我們在做這樣子的事情當下 如果接受布施 接受幫助的人 內心能夠接納了歡喜了 我們還要再為他 然後再為他觀機施教 解說些許的佛法 乃至讚歎佛菩薩的功德 種下這麼一點點善根種子 給對方 那麼彼此之間 所得到的福利就不可為喻 不可為喻 這是這一段經文 我們要做這樣的理解 所以才會知道說 為什麼做一點點的善根 做一點點的善法 所受的福利不可為喻 他的重要性就是第一個 他是在佛法中 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所做的善法 是跟佛法相應的 是有佛法在裡面的 是有對三寶的信願在當中的 這是第一個在佛法中 第二個種少善根 種少善根就是什麼呢 這個善法是能夠紮根的 能夠紮根 這是從布施來講 如果不是從布施來講 這個善男子善女人 在佛法中種少善根 除了布施之外 還有一個就是修學佛法 自己聽聞佛法也是種善根 持戒也是種善根 修忍辱行也是種善根 禪觀念佛也是種善根 所以在佛法的一個解行方面 多努力精進的去學習 這個就是種少善根 這是屬於自力的部分 自力的部分 我們在信解行證上面 努力的去修學 先親近善知識 然後聽聞正法 具足了正知見之後 這個能夠法隨法行 法隨法行能夠正思惟之後 法隨法行 自己在修學佛道上面 點點滴滴都是種少善根 好 所以這個種少善根 只有這兩方面了 自利跟利他的部分 所以才會說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這是第一點 下面第二點是供養 前面第一點講的是正因行善 自己修學佛法乃至於 以慈悲心行做這個善法 第二個第二點要講的是 供養聖像 這個供養聖像 經文是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 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 轉輪王形像 布施供養得無量福 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若能迴向法界 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段經文跟前面國王貴族的 四種作法當中的第二點 是很像的 是很相近的 一樣都是供養聖像 供養聖像 這個供養聖像的部分 他如果能夠布施供養 得到無量的福德 最重要是能夠回向法界 能夠回向法界的話 這個人的福利是不可為喻 回向法界就是什麼 回向法性實相 就是修學般若智慧 這才是最重要 好 我們時間到了 我們這堂課先上到這邊 祝福各位身心平安 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