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31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三十一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週 繼續看地藏經第九品 稱佛名號品 我們上一堂課最後有稍微帶到 這個第九品的前面的部分 緣起的部分 也就是地藏菩薩 請求釋迦牟尼佛 演說利益生死之事 利益眾生之事 地藏菩薩跟佛陀說 他今天為了未來世的 五濁惡世的眾生 演說利益的事情 於生死中得大利益 我願世尊聽我說之 就是地藏菩薩 請求佛陀允許他 允許他為所有的眾生 說在生死輪迴當中 如何得到大利益 佛陀就應允了地藏菩薩的請求 而且讚許他說 他是興起大慈悲心 為了救拔一切的罪苦六道眾生 而來演說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個不可思議事 指的是什麼事 就是後面要說的 憶佛念佛恭敬佛的功德 也就是對佛修福德 修功德的部分 而且佛陀也跟地藏菩薩說了 請他應該盡早的說明 因為釋迦佛即將涅槃 如果地藏菩薩能夠早一點的 成就他的願 圓滿他的願 釋迦佛就沒有憂慮了 可以入涅槃 地藏菩薩的願是什麼願 就是能夠救度一切罪苦眾生 而且不是只有現在 包含了未來 而且包含了一切所有的眾生 都能夠得到 地藏菩薩的救拔的話 釋迦牟尼佛 就沒有什麼憂慮的罣礙了 好 這個是 也是第九品的第一段 也是他的緣起的部分 所以這個稱佛名號品 可以說是地藏菩薩 要說的為一切眾生說的 我們看下面第二段 地藏菩薩開始說念佛功德了 首先第一個他說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 號無邊身如來 他先介紹第一尊佛 是過去佛 過去成就的佛 他名號是無邊身如來 這個無邊身 我們如果去思考 如來的身是什麼意義 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說 如來身有法身報身應身 這三方面的意義 所以這裡的無邊身 指的是法身無邊 報身無邊應身無邊 什麼叫做法身無邊 法性是無邊際的 法性就是法空性 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實相 實相空性是不可以說有所邊際 也不可以說有方位 有南北方位有大小方圓 不能說這樣子的一個概念 因為只要有南北方位 大小方圓的都是相對法 都是生滅法 跟法性跟空性實相的意義 不相符合 所以法身就是法性身 法性身也就是證悟到法空性 證悟實相的成就的功德 我們稱為法身 如來的法身是無有邊際的 這是第一個 法身無邊的意思 第二個是報身無邊 報身怎麼會也無邊呢 所謂的報身就是圓滿一切功德 而成就如來果報的 這樣的一個成就我們稱為報身 所以凡修行 菩薩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修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福德智慧 資糧 這個時候成就如來功德 就是成就了他的報身 但這個報身 為什麼也無有邊際就是 報身是由功德圓滿而呈現的 他是跟法性身跟法身相應 也就是說一個是事一個是理 法身是理報身是事 就事相圓滿 來呈現這個法身實相 因為法身實相 所以是報身圓滿 所以報身也無有邊際 所以我們常常說 十方諸佛如來的報身 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 你無法說他是 就是在哪一個方位 或是說就是在 是什麼樣子大小 什麼樣的形狀什麼樣的顏色 因為如果還有大小方圓顏色 都是相對的 不能說是圓滿報身 但是為了要度化眾生 一切如來都有他的應化身 所以應化身也無有邊際 為什麼應化身無有邊際 因為是隨眾生因緣而示現 如同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水當中的明月 還是含攝在天上的月亮當中 所以天上的月亮就一個 應化在所有的水面上 他可以無量無數的應現的月 所以這個就是應化身的意義 既然報身無邊 應化身也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說這一個無邊身如來 無邊身的意義 可以從法身報身跟化身 應化身或稱為應身 這三方面來說他的無量無邊 這樣成就無量無邊的佛身 是因為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 而成就的 所以稱為無邊身如來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 暫生恭敬 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何況塑畫形像 供養讚歎 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這個在說明眾生的修德 也就是依佛的名號 聽聞到這個無邊身如來的名號 如果有人能夠暫生恭敬 暫就是短暫 暫時 就是很短的時間 內心生起了恭敬心 他就可以超越四十劫 的生死重罪 表示功德很大了 這是最小而最起碼 能夠得到這樣的福德 何況不只是恭敬而已 還可以畫佛像 塑畫他的形象 或是供養佛 或是讚歎佛 用語言用身業 來讚歎佛供養佛 這個人得到的福德無量無邊 我們這邊要說的是恭敬 什麼是恭敬 因為有恭敬心 才以恭敬心為本 後面的這個塑畫形像 供養讚歎 才能夠獲福無量 如果沒有以恭敬心為本 內心沒有恭敬 即使畫再多的佛像 說再多的讚歎語都沒有福德 所以他的根本是在於恭敬心 恭敬的定義是什麼 就是自謙而禮敬他人 自己是謙虛的 但是對於別人是充滿了恭敬的 充滿了禮敬的 在古時候印度古代 所謂的恭敬之法 恭敬的禮儀就有九種 有九種 比方說第一個發言慰問 就用說的 用說的來 用語言來代表他的恭敬心 發言慰問 第二個俯首至敬 就點一下頭 這也是一個代表恭敬的意思 第三個舉手高揖 高揖就是把佛這樣舉起來 就像我們中國 古時候的人這樣子 的一個打恭作揖的 這樣一個意思 這也是一個代表恭敬 第四個平拱合掌 十指相合 這個平恭合掌 也是一種恭敬的身業 第五個屈膝 就是膝蓋微微彎屈 這也是一個恭敬的 一個身業的表達 第六個長跪 長跪也是單腳跪 印度人的習慣是單腳跪 中國人的習慣是雙腳跪 雙腳膝蓋都著地 叫長跪 第七個首跪居地 就跪下去首同時也按在地上 就首跪居地 第八個五輪俱屈 我們講的五體投地 這五倫就是這兩隻腳的膝蓋 兩隻手掌還有頭 都往下 就往下屈著 彎曲 曲著身體 這五輪俱屈曲 這個第八個恭敬的表達 第九個就是五體投地了 整個拜下去了 整個五輪不僅是彎曲的 而且他是整個頭 這個五個地方五個點 都是伏在地上的 這個叫五體投地 這九個其實是從最簡單的 最輕微的語業身業 一直到五體投地的這樣一個 很慎重的表達最大的 恭敬的方式 這九個是印度古時候 對一個人表示恭敬的方式 這個是記載在玄奘大師 他到印度去取經的時候 他在大唐西域記的第二卷裡面 有記載到 記載到他們印度人的一個習慣 我們中國人也有相似的 相似的 比方拱手作揖 或是合掌 或是彎腰鞠躬 甚至單腳跪地 這個雙膝跪地 或是頂禮都有 所以這自古以來 表示恭敬的這個身業語業 都是相似的 相似 我們了解的 恭敬的一個作法之後 我們再來看 如何這樣的恭敬 為什麼具有大功德大福報 在這個十住毗婆沙論裡面 十住毗婆沙論第二卷有提到 有三方面 他從三方面來講 第一個恭敬 念其功德尊重其人 第一方面就從意業 對一個人恭敬 你在心意上面心念上面 你要憶念他的功德 他有什麼殊勝的地方 他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跟景仰的地方 這個是憶念他的功德 而產生對這個人的尊重 這叫念其功德尊重其人 這是第一個屬於意業的部分 第二個屬於身業的部分就是 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 就是看到一個人 你對他表達恭敬的方式 就是禮拜他 除了禮拜他之外 他來的時候你要去迎接 走的時候要送 叫迎來送去 甚至還要合掌親侍 就是侍就是服侍的意思 服侍 需要飲食或是奉茶 或是如果他生活中 有什麼種種需要的東西 你親自為他服務 這叫合掌親侍 這身業的部分 再來口業的部分 對一個人表達恭敬 這個論文裡邊說 以小乘法教化眾生名為供養 以辟支佛法教化眾生名為奉給 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名為恭敬 這個意義非常的好就是說 什麼叫做供養奉給跟恭敬 就是說如果我們用這個小乘法 就是能夠讓他得解脫的 用這個法來供養眾生 來說法給眾生聽 這個叫做供養 供養 以法供養眾生 以辟支佛法來教化眾生 這個叫奉給眾生 如果以大乘法來教化眾生 這個叫做恭敬眾生 這是屬於口業的部分 如果這樣子來看 十住毗婆沙論的論文 我們要修恭敬法 不僅只有身業 問訊禮拜合掌 或是口業的這個讚歎慰問 這個才叫做恭敬 最主要的恭敬是在哪裡 心意上面尊重他 身業上面為其服務 迎來送去為其服務 在意業上面是能教說法 能夠口業上 口業上能夠說法的 讓他得解脫法得佛法 這是最大的恭敬 我們了解了 這個論文裡面的意義 恭敬的意義 我們再來看地藏經這個地方 善男子善女人 聽到如來的聖號的時候 內心產生一個恭敬心 就是非常的歡喜讚歎 歡喜而且很尊重 憶念佛的功德來尊重佛 語言上可以讚歎佛 讚歎佛 而且能夠為他人說佛法 身業上能夠問訊佛頂禮佛 這個就是恭敬的意思 如果能夠這樣子 就可以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所以意思也就是說 從十住毗婆沙論的論文來看 恭敬不是只有內心裡面說 我對佛尊敬就這麼一念心 就可以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這樣看還是太輕忽了它 如果配合論文來看的話 這個恭敬其實已經有包含了 身語意三業的作為 這個作為就很重要了 如果只有憶念上還不夠 還要有身業上 你要頂禮佛問訊佛 的這樣的作為 在口業上能夠弘揚佛法 說明佛法 教化眾生佛法 不管是大乘小乘法 這個就是作為 這個都是恭敬的表達 如果能夠這樣做 才能夠超越 這麼多這麼多的生死重罪嘛 不然累生累劫來的重罪 怎麼可能只有一念恭敬心 就超越了呢 那豈不是太容易了嗎 而且這樣一念恭敬心 有沒有標準 是內心意念的問題 外表看不出來的 標準在何處 所以我們要配合 十住毗婆沙論第二卷裡面 在談恭敬的部分 配合著思考 好 下一尊 他說又於過去恆河沙劫 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 另一尊佛叫寶性 為什麼稱為寶性 就是真如法性如寶 這個珍寶在形容那個法性 法性如珍寶為什麼 因為這個一切眾生 都是因為覺悟到真如法性 而解脫而成佛的 所以真如法性如寶 這個是諸佛如來皆同 在形容這一尊如來 就是以這個真如法性 像寶物像寶珠一樣的真如法性 來成就自己的這個佛果功德 也以這個真如法性 來教化一切眾生 所以稱為寶性如來 如果有男子女人 聽聞這個寶性如來的名號 一彈指頃 一彈指一剎那之間 很短暫很短暫的時間當中 他可以發心歸依 能夠發心歸依這個寶性如來 這個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就是對於佛道 佛道無上 佛道無上他對佛道 可以永遠的不退轉 就不退道心 不會退落二乘 不會退墮小乘 當然更不會退墮外道 這個就是他的功德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歸依 歸依我們往往就說 就是一個人要信仰佛法 先要找尋生命的依靠 所以我們就歸依三寶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所以這個歸依 有歸投依靠的意思 但是這個歸投依靠 其實就是他的本體就是信願 要先有信願心 這個歸依的體性才能夠成就 所以往往我們在受戒的時候 這個戒體從哪裡來 戒體從哪裡來 不只是在宣戒相的時候 而是在歸依的時候 當我們在歸依三寶的時候 他這個信願心為體性 而能夠讓我們得到戒體 這個信願為體怎麼說 這裡面包含了一個 一個比較深的意義 就以大毗婆沙論第三十四卷 大毗婆沙論第三十四卷 裡面提到 他做一個比較 這個論文他用一個比較 告訴我們什麼是歸依 什麼不是歸依 他說我們凡夫一般人 如果碰到恐懼害怕的事情 我們往往都會跑到山上去 叫做歸依諸山林 歸依是歸投依投依靠的意思 所以我們碰到恐懼害怕的意思 我們就會躲到這個山上去 或是躲到這個花園 這個沒有人的地方 比方被惡人追被人迫害 躲到沒有人的地方 或是躲到叢林裡面 甚至可以躲到哪裡去 制多 制多就是支提 支提就是寺院裡面 比較清淨的地方 比較沒有危險比較安全的地方 這種歸依 論文裡面說這種歸依 不是殊勝的歸依 這種歸依也不是尊貴的歸依 這只是一個逃避苦難的方式 你躲到沒有人的地方 躲到清淨的支提清淨的佛寺 躲到這些地方去 雖然這樣子 但是他不會因為你 躲到這些清淨無人之處 就能夠解脫眾苦 不會因為這種歸依而解脫眾苦 什麼樣的歸依才能夠解脫眾苦 他說要歸依佛及歸依法歸依僧 為什麼歸依三寶可以解脫眾苦 因為我們在佛陀教法的 四聖諦當中 學習觀察一切法的本質 學習增長智慧 就是在四聖諦當中 以智慧來觀察一切法 所以我們知道 一切法的現象是苦 本質是逼迫性 知道一切法的這個苦迫性 來源是什麼 知道如何用什麼方式可以解脫 用八正道 可以脫離這樣的一個苦迫 而得到涅槃 以有這樣的一個勝解 這樣的勝解 因為知苦 知苦集 知苦滅 知苦滅道 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 有這四個聖諦的一個信解 有這樣的一個智慧觀察它 這樣子來歸依三寶 這樣的歸依是最殊勝的 這樣的歸依才能夠脫離 許多許多的苦難 眾多的苦難 好 這個是大毗婆沙論裡面在談 歸依的真實的意義 所以我們回到地藏經來看 發心歸依 是人於無上道必不退轉 為什麼可以永不退轉 表示他不會退道心 是要透過勝解來的 透過對四聖諦的勝解 知苦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 然後知道修行可以得解脫 知道修六波羅蜜可以成佛 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信解 當然他對於無上道 永遠不會退轉 尤其是知佛 知佛道 知眾生如何轉凡成聖 信 相信有佛 相信有佛 凡夫可以成佛 好 這樣的一個歸依 是理性的歸依 是透過思考的歸依 是透過生命轉換的歸依 不是因為恐懼害怕 而躲到一個遠離災難的地方 這個叫做歸依 因為有這樣的歸依 才有這樣的殊勝功德 這是地藏菩薩說的第二點 第三個念什麼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 號波頭摩勝如來 波頭摩勝就是紅蓮花的意思 紅蓮花就代表 蓮花就代表清淨 因為他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這個蓮花也代表什麼佛性 在眾生煩惱生死輪迴當中 佛性並不會消失 這個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 就如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樣 所以眾生在煩惱生死輪迴當中 他的佛性依然存在 只要遇境逢緣佛性開顯起來 種下菩提心善根種子 未來必定能夠成就佛果 這樣子的一個意義 我們就稱為波頭摩勝 波頭摩勝紅蓮花的意思 若有男子女人 聽聞這尊佛的名號 歷於耳根 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 何況志心稱念 這裡又是一個較量法 以下況上 最下的部分就是歷於耳根 只是聽到 歷就是遊歷 聽聞過 聽聞過 這個佛號被他聽到了 歷於耳根 他只是聽到而已 他這個人就可以一千次 往返人間跟六欲天上 六欲天就是欲界天 他可以在人道跟天道當中 六次往返 你看這個福德有多大 這個有些人修布施法 還不一定可以成就 可是我們只要能夠聽到 一聲佛的名號 能夠聽到佛的名號種下的善根 就能夠往來六欲天 這是很殊勝的 不僅可以往來於六欲天中 他說何況至心稱念 你不是只有聽到 內心還配合你所聽到的佛法 內心主動自動的生起 憶念這個佛號的一個行為 這樣叫至心稱念 最主要是內心想要憶念佛號 聽到了你從內心生起念佛的念 這樣的功德那又更大 這個稱念一般我們就說 好像是口 發聲 口出聲音念叫做稱念 這叫口念 其實念佛最重要是憶念 如果內心沒有佛號 沒有佛的概念 沒有佛心 嘴巴在念的時候 跟念某某人念東南西北 那意義上是不相上下的 說得更嚴重一點 如同鸚鵡在學人家說話一樣 那個是沒什麼多大的意義的 因為只有口念 內心是不相應 就像鸚鵡 鸚鵡在說 這個修行修行 可是牠內心不會有修行的概念 牠也不會想要去修行 牠也不知道修行的重要 可是你告訴他 你教一隻鸚鵡說修行修行 牠以後還是會講修行修行 所以念佛的人 如果內心沒有志心 沒有那種憶念到佛的殊勝 有那種歸投於佛嚮往於佛道的 這樣的一個心念來念佛的話 只是口頭稱念 那是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這裡的殊勝是在於志心 不是只有稱念是在志心 內心確實對於佛有一份想望 一份恭敬 這樣的想望恭敬 能夠化為具體的憶佛念佛 然後學佛修行 這樣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下面第四個 第四點又於過去 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 有佛出世 號師子吼如來 這很久很久劫以前 這一尊如來名字稱為師子吼 師子吼代表著這個如來 在因地修行的過程當中 善於說法 他說法如師子吼 所有百獸都感到一個震驚 跟順服 就是師子一吼 有這樣的一個效用 如來說法也是有這樣的功德 眾生聽了歡喜 而且可以降伏煩惱 順服了 順服於佛 這如來說法有這樣的一個特色 凡夫是做不到的 因地這一尊如來因為善於說法 所以他的佛名號就稱為 師子吼如來 如果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 一念歸依 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就是說有人 聽到師子吼如來的這個名號 一念歸依 這個歸依就是之前講的 發心歸依的地方 一樣的意思 這樣的人就可以 未來得到無量諸佛來摩頂授記 摩頂授記 是一個很殊勝的 一個現象 也是算是一個 很殊勝的一個成就 為什麼如來會摩頂授記 表示肯定了 這個人他修行的一個階段 他修行的功德 經過如來的一個肯定 摩頂其實是有加持 有肯定的意思 授記呢 在這個授記的一個 這個教法的一個演變當中 早期的授記比較是一個認可 我們上次有提過 就是比較是屬於認可 就比方一個人修行的程度如何 是不是已經證初果了 還是證初地了 要經過釋迦佛的授記 就是肯定他的一個修行的成果 後來再發展出授記 他未來生會投生到哪一道去 這也會成為授記 連佛陀會授記比丘們 來生可以得到上生天道 或是來生 他是可以成就阿羅漢的 或是來生 他可以再來成為比丘的 就是他這一輩子 修行的功德如何 功過如何 來生是投生到天上還是人道 還是地獄 未來會不會成就 佛陀給他一個肯定 就他目前修行的狀況 給他未來做一個肯定 到最後第三個階段就是 授什麼呢 成佛 為眾生未來都可以成佛的記別 也就是說他的功德還沒有圓滿 但是因為有一滴一點的作為 佛陀就可以為他授記 未來這個無量劫 未來幾大阿僧祇劫 或是未來的幾十萬大劫之後 這個人可以成佛 而且他的佛號是什麼 然後眷屬多少佛土多大 壽命多長 這樣的一個授佛記 這個在法華經裡面 就有很多有看到 所以授記這個記別 本來只是一個對弟子 目前修行程度的一個肯定 發展到最後就是 你只要有一點善根 未來都有可能 會有很大的成就的 這樣一個授記 甚至授記於未來 眾生未來都可以成佛 可見能夠得到佛的授記 畢竟是一個很殊勝的事情 表示著肯定了 我們目前修行的狀況 所以這邊講 如果我們對於師子吼如來 有聽聞到這樣的名號 一念歸依 未來就可以碰到 很多很多的諸佛如來 為我們摩頂授記 這是第四個 第五個又於過去有佛出世 又說到過去有一尊佛出世了 稱為拘留孫佛 拘留孫佛 什麼叫拘留孫 他有兩個意思 一個就是應斷已斷 應該斷的煩惱都已經斷除了 就稱為拘留孫 第二個就是成就美妙功德 稱為拘留孫 這裡面這兩個意義也互為因果 因為應該斷的煩惱都斷了 才能夠成就美妙的殊勝的功德 所以美妙殊勝的功德 是來自於斷煩惱的 所以他雖然是有兩點的說明 意義上面他是互有因果關係的 他說若有男子女人 聽聞到這一個拘留孫佛的名號 志心瞻禮或復讚歎 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 得授上記 上記就是成佛記 授這個未來可以成佛的記別 就稱為授上記 上就最殊勝的 沒有再超過於他的 最高階段的 最高成就的 所以是成佛 而且得授成佛記有多久 就是賢劫千佛會中 在一千尊如來的這個法會當中 他都可以成為為大梵王 就成為大梵天王 而且未來還是可以成佛的 好 這個大梵王 梵王的特性就是清淨 斷除了欲望煩惱 欲界的欲望煩惱 這樣的一個果德從哪裡來 從志心瞻禮 或復讚歎如來相而來的 如來名而來的 比方志心瞻禮 瞻禮就是看 瞻就是看 瞻禮什麼呢 瞻禮佛像 所以這裡不只是佛名號 聽聞佛名號而已 聽到這尊佛的名號 從內心至誠懇切的去瞻仰他 瞻仰這尊佛 或復讚歎他 讚歎這尊佛 最好讚佛的方式 就是念誦他的名號 我們說持名念佛 也就是在讚佛 當然除了持名念佛是讚佛之外 也可以依這個佛的莊嚴相 來讚歎 比方我們常常念的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莊嚴無等倫 像這樣的一個讚佛偈 就是描述阿彌陀佛的莊嚴相 幾個比較重要的莊嚴相 比方身金色 白毫放光 紺目澄清等等 就是這個比較容易觀想的 比較容易起信心的這個莊嚴相 然後用語言來讚歎他 這個也是讚歎 所以讚歎有兩方面 一個就是用名號 憶念他的名號 就是在讚佛 念誦他的名號 第二個就是讚歎他的一個 相好莊嚴 或是讚歎他的 度化眾生的功德智慧 這個也是讚歎 所以能夠至心的觀佛像 或至心的持誦他的名號 再讚歎他的功德 這樣的一個修行 未來可以千佛會中 都成為大梵王 而且可以被佛授記成佛 這個是第五點 下面第六點又於過去 有佛出世號毘婆尸佛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 永不墮惡道 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這尊佛叫做毘婆尸佛 毘婆尸的意思就是勝觀 什麼勝觀 這個觀就是毘婆奢那 就是觀察法性 觀察法相觀察法性 得到這樣殊勝的觀察 才能夠得到智慧 才能得到智慧 所以依於勝觀破無明 能夠見法性 如果沒有勝觀 是不能夠破無明見法性 因為我們的無明煩惱 必須透過智慧來斷除 勝觀是一種智慧 殊勝的觀察 觀察一切法的本質 這種智慧才可以破煩惱見法性 這種勝觀 這個他的梵文叫毘婆尸 可見毘婆尸佛 就是具足智慧的佛 如果有男子女人 聽聞這尊佛的名號 因為具足智慧 對佛具足信心 有了智慧知道一切法的本質 所以不容易產生煩惱 當然他就不會墮於惡道 不墮惡道 因為不會造作 這個粗重的貪瞋癡 不墮落三惡道 尚未解脫之前 就是生在人天道當中 受勝妙樂 這個人天道的妙樂 不是三惡道所能夠想像的 他這個妙樂 表示是沒有粗重的煩惱 沒有粗重煩惱的快樂 好 這是第六點 下面第七點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 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 寶勝如來跟前面寶性如來 意義上是相近的 相近的 也就是真如法性是如寶物 如寶 用寶來形容真如法性 這個真如法性 能夠滅除我們的煩惱惡業 所以稱為寶勝如來這麼殊勝 若有男子女人聽聞佛名 畢竟不墮惡道 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好 這一個 這段經文跟前面這一段經文 意義上就一樣了 都是不墮落惡道常在人天 前面是常在人天 這邊是只有到天上 常在天上就受勝妙樂 好 下面第八位 第八個如來就是 過去有一尊佛稱為寶相如來 什麼叫寶相 這個對寶性來說的 前面有一個寶性如來 性跟相是一體兩面 性講的是理性 理的方面 本質的方面 相是外表 表徵境界的方面 一個是理一個是事 那這個寶相如來表示什麼 就是說這個他的相 由性而顯現出來的相 非常的殊勝 而且這個相 因為他成就如來的功德 所以他只要有一相 就是具足一切相 一相具足一切相 一切相即是一相 這個就是寶相的一個特色 一個性質 因為成就如來果德的關係 因為見法空性的關係 所以每一個法每一個法 都是寶相 就是由相能夠見性 由性能夠呈現出這個相來 就像這個金跟器皿 金子做的一個器皿 比方金子 金材質是金子 做成了一個小的供杯 他的本質是金 可是他的相是一個供杯 這個由供杯的樣子 你就可以知道 觸摸到他的這個材質 就說這個本質 就是黃金做的供杯 所以相由性而顯 相由性而呈 性由相而顯 而顯現出來的 所以比方說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成就一個莊嚴的極樂世界 這個極樂他怎麼顯現 這種極樂如何顯現出來 如果極樂是一個性 他所顯現的就是七寶池 八功德水 每一花每一草每一木 每一個欄楯 都非常的殊勝 都黃金為地 這些相 他要顯現的是極樂的意義 所以寶相如來 他只是用他的莊嚴相 來呈現他所覺悟的法性 如果有男子女人 聽聞這樣的佛名號 生恭敬心 這個人不久就可以得阿羅漢果 得阿羅漢果 好 那麼這個也是一個恭敬心 從內在的恭敬 然後化為身口意業的行為 具體的斷除了煩惱 就能夠證阿羅漢 下面第九個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有佛出世 號袈裟幢如來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 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幢 袈裟是衣 比丘所著的衣 比丘比丘尼 他所穿的這個法衣 我們稱為袈裟 所以他是什麼 表徵 表徵一個人出家修行了 受戒了 納受這樣的一個戒法 所以在身口意業上面 他有些是必須要端正的 要做到的 然後透過這個戒法的實踐 然後幫助修定慧而得解脫的 著袈裟衣也就是代表了這個人 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了 是如來子 是如來的弟子 所以因此袈裟是如來法要 如來法要的一個表徵 也是一個如來寶幢的一個表徵 所以叫做袈裟幢 幢這就是一個這個 跟幡兩個不一樣 幡是一條長布 用一個棍子上面掛一條長布 就稱為幡 幢是直筒型的 他不是只有一塊布 他是直筒型的 然後用一個柱子撐起一個幢 所以幢就是像古時候 如果皇帝國王出去的時候 有時候都會由這個士兵 拿這樣一個幢代表這尊貴的人 要出巡了 要去哪裡了 要經過這裡了 然後再用這個寶蓋 當這個遮陽 遮風遮雨遮陽的一個作用 也是代表他的一個身份地位 寶蓋 前面有幢 然後這個他的車位上 座位上有寶蓋 這古時候對於一個國王 對一個皇帝 最尊貴的一個表達 所以那麼用這樣的意義 就是說袈裟 對修道人對如來教法當中 是有表徵的意義的 是非常殊勝的 所以叫袈裟幢如來 如果有男子女人 聽聞了袈裟幢如來的名號 聞是佛名者他可以超一百大劫 所以這個聞絕對不是 有聽沒有到的那種聞 這個聞是已經可以把這個名號 納入他的八識田當中 憶念在心了 因為憶念在心 所以他可以超越一百大劫 生死之罪 這個生死之罪 代表什麼 就是生死輪迴 讓我們生死輪迴的罪過 就是什麼 貪瞋癡的煩惱 我們可以超過一百大劫 的這樣的一個 斷除這麼多的煩惱 下面第十個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 號大通山王如來 大通就是光明四攝 無幽不照的意思 就是非常的通達 什麼東西最通達 就是光明相 光明相可以 尤其如來的光明相 遍三千大千世界 遍一切世界 這個光明相不會被任何的東西 所擋住 這就事來講 就理來講光明相也代表智慧 所有一個人具足智慧的時候 他不會被任何的障礙所打敗 他這個智慧 能夠破除任何的煩惱 他的智慧能夠破除任何的非難 他的智慧能夠破除任何的障礙 就像這個光明 能夠破除所有的黑暗一樣 所以這個大通 是形容他的光明 山是形容這個如來的報身 像須彌山那樣的莊嚴高大 所以這個他這樣的智慧 才成就這樣的一個報身 像須彌山一樣的高大 所以叫大通山王如來 這樣的如來 如果有男子女人 聽聞這樣如來的名號 這樣的男子女人 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 必成菩提 他的一個福報就是能夠 未來世遇到很多很多的佛 為他說佛法 因為聽了無量佛來為他說佛法 所以他未來可以成就菩提道業 能夠成就菩提道業 就是能夠成佛 可以成佛 好 那麼這個是第十個 這個十尊佛介紹完了 各別各別說明之後 下面再總說 總列名 列出一些如來的名號 他說又於過去有淨月佛 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 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 滿月佛月面佛 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好 我們稍微簡單介紹 這些總共有九位 九位如來的名號他的意義 淨月佛指的就是 這個如來的心光皎潔 猶如滿月 內心的清淨光明 如滿月一樣的淨月佛 山王佛是指這個佛的報身 佛的報身如須彌山一樣高大 這個跟大通山王如來 有相近之處 智勝佛是指 如來的智慧勝過一切 不論凡夫或是外道 所有人的所有眾生的智慧 沒有人可以勝過如來的 淨名王佛指的是這個名 名代表什麼 是講一切法的假名 一切法的假名 這個假名是從緣起相來說的 緣起相來說 諸佛他能夠就緣起流轉當中 去通達了空性實相的真理 所以對一切法 一切法的因緣生滅的名 這些名 這個緣生緣滅的名稱 名號名字 都能夠得清淨無雜染無煩惱相 所以就像我們說離言絕相 離名絕相 或離言絕相 就是當我們離開了這個名言 名言識的時候 我們得到的這個無染著的 無執著的 無自我無我執的一個法性真理 這個就是什麼 就是智慧 所以離名絕相 就是一種智慧的意思 所以淨名王佛 就代表他的一個智慧成就 下面智成就佛 更是很明白的說明了 如來具足無上的智慧 無上佛指的是什麼無上 沒有什麼 他的一個智慧慈悲功德 再也沒有人比得過他 所以就稱為無上佛 妙聲佛指的是如來的音聲 說法的音聲非常的殊妙 任何眾生聽到了 都可以得到什麼 心開意解 所以眾生隨類各得解 這叫妙聲佛 滿月佛 這個是指佛果如滿月 那麼樣的一個圓滿 滿月就代表圓滿無瑕疵 月面佛代表佛面如滿月 佛面如月的一般的莊嚴 那麼莊嚴相 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不是只有這些 還有許多許多 無法描述殆盡的 這樣子的一切如來 都在過去生中 只要眾生能夠聽聞他的名號 內心生起恭敬 能夠歸依 能夠這個發心 能夠發心 甚至以我們這個經典裡面講的 能夠至心稱念 他的未來都可以怎樣 不墮落惡道 未來可以超越很多很多劫的罪 甚至未來可以成就菩提 這是地藏菩薩說的 你想想看 我們這樣子 只要能夠聽聞佛的名號 內心生起恭敬心 至心稱念發心歸依 然後就可以斷 許多許多的惡業煩惱 然後能夠受到許多許多的安樂 受勝妙樂 甚至可以成佛 這是非常的殊勝的 地藏菩薩為我們說明 這麼多如來的名號 以及我們憶念稱念 恭敬如來名號的這樣的功德力 要做什麼呢 要做什麼 其實是要藉著這樣的一個法 來說明眾生依靠於佛歸依於佛 憶念於佛 稱名佛的聖號 是可以得解脫的 可以脫離三惡道苦的 這才是地藏菩薩 他說這個法的真正意義 他說這個法的真正意義 原因是在這個地方 好 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 第九品後面還有一小段 我們就必須下一堂課 再繼續說明 我們這一堂課上到這邊 謝謝各位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