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27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早安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要把這個地藏經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七品 第七品後面 還有一小部分 還沒有提到 我們請翻開大正藏 第十三冊 七百八十四頁 中欄 我們從倒數第十行開始 我們簡單複習一下 上一次所說的 在第七品當中 最主要的就是要解釋 地藏王菩薩 如何能夠利益苦難的眾生 那麼這個他如何利益眾生 大概從兩方面來說 一個就是在我們凡夫命終之前 我們平常可能會造作一些惡業 乃至於一些過失一些錯誤 那麼臨命終前 如果有父母眷屬 為這個人造福修善業 幫助他 這個未來轉世能夠往生善道 那麼只要任何的一個福業 尤其是與三寶有關的福業 這個供養佛讀誦經典 供僧 這些福業只要能夠一點一滴 讓這個臨命終的人 能夠聽到 讓他內心歡喜信受 那麼這個眾生 這個臨命終者 他過去所造的惡業 可以暫緩受報 而在他命終之後 依他的這個臨命終前的善念 而轉生善趣 乃至於以此輾轉 善善相應而得解脫 這是第一個情形 第二個情況就是命終之後 然後這個命終之後 七七日內 眷屬能夠為他修福德 廣造眾善 然後這個眾生 把這個功德回向的話 這個命終之人 他也可以離惡趣 往生人天 那麼造福的眷屬 本身 可以得到利益無量 那麼這是兩方面 這個地藏王菩薩 利益這個臨命終者 的一個功德之事是這樣子 那麼這兩個情形 它的原理 我們上一次有一再的提到 如果在命終之前 這個病者或是這個老者 這個長輩 即將往生的人 能夠在他內心生起一點善心 生起歡喜心 那麼他往生善趣的根本因 是他的善心 他的善業力 那麼他的助緣 就是眷屬為他供養三寶 我們知道 供養三寶的助緣很強大 因為他的所緣是清淨無漏的 這個三寶功德 那麼三寶功德的核心 是在法身 法身功德 是出世間所有功德當中 最廣大的 最不可思議的 所以這個助緣是強而有力的 供養三寶的善業因 這個因緣具足 這個臨命終者不墮落三惡道 第二種情況 最主要的原因 是這個眷屬的誠孝之心 譬如說他己經是在這個 人命終之後 命終之後眷屬為他做功德 所以這個命終之人 本身他沒有主動性的因 因為他已經命斷 那但是因此這件事情 這樣的一個功德的造作 主要的因是在眷屬 眷屬的誠心跟孝心為主因 那麼助緣有兩個 一個就是 他所造作善業是良福田 廣造眾善 那麼廣造眾善 最主要還是以供養三寶為主 那三寶為主 為清淨良福田 那這邊多一個 第二個緣是什麼呢 就是回向心 因為這個功德是眷屬造的 那眷屬所造作的善業功德 想要回向給往生者 所以這個回向心 也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助緣 那這個回向 不是把功德 只是很單純的功德轉嫁而已 這個回向心當中 還有菩提心的成份 含有菩提心的成份 因為這個菩提心 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我們都能夠明白 但是在下化眾生的部分 就是有一種 悲心為菩提心的特質 所以這個眷屬 為亡者造福業 目的就是在他真誠的孝心 那麼慈悲 這個孝心也是一種慈悲的 世間展現 雖然所緣 他所要利益的 是我們的親人 但是是希望親人能夠離苦 能夠拔苦能夠得樂 所以它是一種悲心的展現 所以這個回向心 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助緣 這個回向的殊勝 就像在經典裡面 常常用燈來譬喻 就是我們在點燈的時侯 那點了一盞燈 那麼我們再把這個燈心的火 輾轉點第二盞燈 再輾轉點第三盞燈 那第一盞燈的火 轉到第二盞燈的時侯 本身第一盞燈並沒有熄滅 第二盞燈的火 再輾轉點燃第三盞燈的時侯 第二盞燈的火也沒有熄滅 那麼這種一燈燃千燈 這種千燈同時具足 耀眼的光明 這個就是回向的一個譬喻 所以回向之後 並不代表造作善業者的功德 有何損失 但是他是 殊勝的是 他這個善業力 會影響到我們所回向的人 所回向的人 如果他過去因地已有善業 那麼會牽引出他的善業力來 就好像第一盞燈把 第二盞燈的燈心點燃了一樣 所以這個是我們上一次有提到 這個部分 說地藏王菩薩 利益眾生的方法 這時間點的切割 是在於命斷 命終之前命終之後 都可以利益這個人的 那麼之後地藏菩薩 大辨長者 就有問 就問說 那因為這個緣故 所以命終之後 眷屬為亡者修功德 那麼這樣的一件事情 這個命終人 可不可以得到大利益 就是在針對著前面第二種情況 大辯長者再問得更詳細 說造作善業的是眷屬 那亡者可以得到大利益 這個不是亡者自己做 所以大辯長者還有疑問 那地藏王菩薩的回答 我們上一次提到也是 從兩點來回答 第一個就是 這個命終人 他自己的自力 所以臨命終日 得聞一佛名 一菩薩名 一辟支佛名 他就是不論有罪無罪 就可以解脫 這是臨命終者 他自己的自力 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 第一種情形 的再補充 再強調 第二個也就是命終之後 眷屬為做功德 那麼這邊跟前面第一段 第二段所提的那個情況 第二種情況 他又再增加補充了一個重點 就是雖然眷屬為亡者做功德 亡者可以得到利益 眷屬也可以增長福利 福德 但是他們兩個的關係 並不是一人二分之一 而是一切聖事七分之中 亡者只能一分 六分的功德是眷屬 是生者自己得到利益 這裡就強調 我們剛剛提到 雖然回向心 我們用千燈 一盞燃千燈來做譬喻 但是它還是有功德大小之區分 如果以區分來說 亡者事實上透過眷屬的回向 他也只能得到一分功德 因為他不自造作 是他造作而回向的 那真正自造作的是眷屬 所以眷屬得到七分之六的功德 這個是地藏菩薩 再進一步的說明 這個眷屬為亡者 造作功德的情況 那麼下面 我們今天要繼續談的 也是地藏菩薩 回答的第三個部分 前面第一個部分是說 這個眷屬自己念佛力的原因 可以得解脫 第二個是眷屬為他做功德 的助緣 他可以得七分之一的功德 現在再講 進一步講 第三個部分就是說 眷屬為亡者所做的福德 到底是那些福德 就是所造的福德是那些 他說經文講 復次長者 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 眷屬骨肉為修營齋 資助業道 最主要為他做的功德 是修營齋 營齋其實也就是 供養三寶的意思 透過供養三寶 給亡者資助他的道業 這個營有兩個意思 我們如果查這個辭海 那個營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就是謀劃 計劃謀略 那叫做營 第二個就是處理 處理事情 或是進行一件事情 我們也稱為營 所以這邊 齋也有兩個意義 齋一個是清淨 我們齋者淨也 就是清淨的意思就是齋 這是在佛經裡面 齋的真正的意思 那麼第二個 他就引伸出來 我們常常講的供佛齋僧 所以這個齋 就有清淨布施的意思 清淨布施供養僧伽的意思 所以在這裡 為修營齋 營就是進行 進行這件事情 什麼事情呢 清淨來布施供養三寶這件事情 叫做營齋 那清淨供養三寶 當然不是只有供養飲食 事實上衣食住藥 都是我們可以供養僧伽 供養佛僧的內容 但是以衣食住藥來講 大部分還是多供養飲食 所以經文裡面 就講供養飲食的情況 它說 未齋食竟 就是說這個 供養佛僧 那佛不在 那我就供養僧 那僧伽 如果還沒有用完飲食的時侯 以及營齋之次 之次就是當下那個時間 就是在 你在修這個供養齋食的 這件事情的時侯 米泔菜葉不棄於地 這就是惜福 任何一個米泔 米泔就是洗米水 這個小小的少少的洗米水 乃至一點點的蔬菜的葉子 都不會把它浪費 丟棄 乃至於種種的食物 還沒有供獻 還沒有供養佛跟僧的時侯 是不能夠先吃的 這個是在講到 這個修福的內容 以這個為例 說為亡者做功德 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就是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當中 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就是供養齋食 那供養齋食要注意的就是 一點一滴都要珍惜不能浪費 第二個還沒有吃之前 我們不得先吃 這是恭敬的緣故 一個是惜福一個是恭敬 用這種態度來供養三寶 供養佛僧 他說如果有違背這個原則 沒有清淨不惜福 自己這個眷屬 也不精勤 不精勤就是不努力用功辦道 不努力用功修行 或是不努力用功修福德 如果眷屬是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個命終之人 他是得不到利益的 也就是得不到他的回向力 所以了不得力 如果眷屬可以精勤護淨 奉獻佛僧 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所以前面經文講 一切聖事七分之中 而乃獲一 你要得到七分之一的 這個微少的功德 都還要看眷屬自己 他有沒有夠清淨 他有沒有夠清淨有沒有夠恭敬 能夠清淨恭敬的供養佛僧 那麼眷屬這樣的功德 亡者可以得七分之一 當然眷屬可以得七分之六 反過頭來說 如果依經文來解釋 這個眷屬不精進 又不恭敬 來供養三寶 這個齋食的時侯 這個不但命終人了不得力 眷屬自己也不一定能夠得到 七分之六的功德 這是經文要告訴我們的 這個是以齋食為例 來談所造福德 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這是地藏王菩薩回答的 第三個部分 那第四個部分 也是這一品的小結了 我們也可以把它作為 第六大段的結語 小結 它說 是故長者 閻浮眾生 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 命終之後設齋供養 志心勤懇 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就是說地藏菩薩 很慎重的告訴長者 大辯長者說 你在閻浮提的眾生 如果能夠為了父母 乃至於家裡面的任何一個眷屬 為了他們 在他們命終之後 能夠準備齋食供養 供養佛僧 至心恭敬的話 存亡獲利 所以這是一個結語小結 下面最後是這一品的總結 第七大點總結 總結是什麼呢 就是所有的眾生 都能夠發菩提心 所以地藏菩薩說完的時侯 忉利天宮有很多很多 千萬億那由他的閻浮鬼神 閻浮提內的鬼神眾 都能夠發起無量菩提之心 那麼這個當機者 發問者大辯長者 就頂禮地藏菩薩 就退住一面 那我們從這一句短短的經文 有發現說 菩提心 閻浮提的鬼神眾 也可以發菩提心 那麼我們一般來講 成佛在人間 在六道眾生當中 可以成就佛道的是人道的眾生 但是修行則不限於人道的眾生 也就是當我們成佛的 最後一生 就是像諸佛如來的最後生 下生人間 然後在人間成佛 可是他過去生 累生累劫的菩提資糧 那麼就不一定限制在人間了 在天道 甚至在大力鬼神道 都可以培植我們的善根福德 這些業因緣 都可以在其他道而成就 當然地獄道 如果是無間地獄受苦無盡 它是不可能 再有任何的善業生起 但是除了這樣子 極苦的地獄道之外 有些鬼神 乃至於畜生道的眾生 他們也有一點點的善念善行 都可以做為成佛的資糧 所以這邊才會提到 閻浮提的眾生 尤其是鬼神眾 能夠發起無量菩提之心 是非常稀有難得 那是一個大願心 因為菩提之心 不是只有要成佛而已 不是只有要解脫而已 菩提之心是還要利益眾生的 這是更殊勝 到這裡為止 第七品結束 所以第七品也算是地藏經當中 很重要的一品 提到地藏菩薩 如何利益娑婆世界的眾生 那麼這個部分 不是只有利益亡者 還有利益生者 那即使是亡者 那還分兩個階段 臨命終前跟臨命終之後 那生者指的就是眷屬 一切眷屬 乃至於有緣的親朋好友 這些朋友們 如果你要利益他 這個亡者 如何利益得到多少的福德 所以我們要修學地藏法門 要有一個觀念 地藏菩薩 不見得只是要度化地獄眾生 他最主要的 是要教化我們人道眾生 不墮入地獄 不是要讓我們墮入地獄之後 再把我們救出來 有時侯事實既成了 那受苦無量 那我們是要在這個苦業 苦果未成之前 能夠蒙受地藏菩薩的救拔 能夠不墮入地獄 這才是地藏菩薩的精神 那麼下面我們就繼續看第八品 第八品的名稱叫做 閻羅王眾讚歎品 那麼也就是因為 之前地藏菩薩這樣說明 他的願力 這個願力不可思議無有窮盡 所以當場有許多的鬼王 閻羅王鬼王眾等 來讚嘆地藏菩薩 甚至發願要護持 這一個 所以這一品等於是第七品的 再補充 更是再突顯它的殊勝的部分 那麼我們首先要看 這一品的名稱 了解一下 什麼是閻羅王眾 那為什麼閻羅王眾要來讚嘆 這個閻羅王在經文裡面 叫做閻羅天子 那如果我們看經文講 閻羅天子我們認為 他應該是天道眾生 還是地獄道眾生 就是先要把它的身份確定 但是如果是天道眾生 他為什麼要去掌管地獄之事 如果是地獄眾生 為什麼經典要說他是天子 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 那我們要解釋這樣子的一個 閻羅王的身份的時侯 我們必須要很詳細的去理解 這個閻羅王的出現 他的一個背景 以及佛陀怎麼樣說明他 因為閻羅王不是只有佛教 才有提到 其他宗教不管印度教 或是中國的道教 乃至於西方一些宗教 都有提到閻羅王 就是地獄之王 那到底其他宗教怎麼說 尤其印度當時 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 還有中國的道教 民間信仰怎麼說 閻羅王 那麼我們佛經當中 佛陀又是怎麼來介紹閻羅王的 這我們必須要去了解 那麼閻羅王又稱為焰摩王 也稱為夜摩王 這個閻摩的翻譯 可以翻譯為雙王 什麼叫雙王呢 因為這有兩個說法 雙王有兩個解釋 一個就是地獄本來是受苦的 但是閻羅王他還是有大福報 那所以他在地獄 他是雙受苦樂 所以稱為雙王 另外一個解釋是指說 這個閻羅王他有兄妹兩個人 兩個人都是地獄之王 這哥哥就管理地獄之中 男眾眾生的事情 那妹妹就管理女眾眾生的事情 那為什麼會出現 所謂雙王的一個 這個解釋 或是說他為什麼是掌管地獄呢 那他掌管地獄 為什麼又稱為天子呢 我們就要從這一個 閻羅王在印度出現的一個背景 來看 閻羅王原來 在吠陀時期印度早期 在佛教出現的時代 四吠陀時代 大概在西元前一千-六百多年之前 這個四吠陀的第一這個吠陀 就出現了 就是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很早就出現了 所謂的夜摩神 那麼這個夜摩神 他的主要任務就是 引導 他是天神 他不是地獄之神 他是天神 那他是引導死者的亡靈 能夠達到一個樂土安樂 然後跟諸天來享受這個福樂 所以他是一個善神 夜摩神是一個善神 人死了之後引導他的靈魂 去到快樂的國度 那但是 由於人類本來就是害怕死亡 對於死亡之後的事情 是無知的 那麼也相信說 這樣子的一個夜摩神 他應該有大威德力 他不是只有引導而已 他應該可以裁判 所以漸漸的發展出 夜摩神他不僅僅是引導亡靈 這個靈魂到這個安樂土 他還會怎樣 去巡邏世界 如果看到一個人往生之後 他來判斷 這個人以前在世的時侯 是造作善業還是惡業 然後他應該是去樂土 還是下地獄 那就由這個夜摩神 來判斷 那這個思想的出現 就是也是經過了 兩三百年的時侯 那就到了 梨俱吠陀的時代 也就是梨俱吠陀 對不起是阿達婆吠陀的時代 所以是先有梨俱吠陀 所以夜摩神是引導靈魂到樂土 那經過幾百年之後 那個阿達婆吠陀的時代 他已經夜摩神的任務轉變了 他不是只有引導靈魂 他還要裁判一個人 到底是要到樂土 還是要到地獄去 那麼因此印度人 對於這個夜摩神 就非常的恭敬 也非常害怕說 他把我們判斷成要墮入地獄的 所以漸漸的因為畏懼這個神明 神的關係 人類就把這個夜摩神的像 慢慢的塑造成比較恐怖的像 也就是在史詩時代 進步到史詩時代 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時侯 這個夜摩神的 恐怖的相貌出現了 那恐怖的相貌 比方說他的臉長得很掙擰 騎在大象上面 然後一隻手拿著鞭子 一隻手拿著棍子 一隻手拿著繩索 一隻手拿著棍子 然後就看到有人死掉的時侯 就要開始判定他要到那裡去 所以因此在史詩時代的時侯 印度史詩時代 西元前一千年左右 這個夜摩神 他出現兩種性格 怎麼樣的性格 一種是要奪取人的生命 他已經變成侵略性了 而不是之前最早期的 是引導性的神 現在變成侵略性的神 他如果看到有人為非作歹 他會奪取他的性命 這就已經傾向於 西方宗教 所謂死神的概念 那麼第二個就是 死後之後 他會引導這個 就是繼承原來的意義了 就是引導這個靈魂 到他們祖先的地方去 比方在印度人認為是南方下界 南方的下面 是他們祖先之處 所以印度人對夜摩神的觀念 是這樣發展下去的 發展到已經成為 一個死神的代名詞 那麼但是這樣的一個觀念 會影響到佛教 但是佛陀對於閻摩王 他有他的一個定義在 他認為閻摩王 他沒有主導人的生命 跟人的去向 人的去向 是由人的業力所主導的 因此在佛典裡面記載 閻摩鬼王 他是一個鬼道眾生 但是因為他的宿世因緣的關係 他掌管這個一百四十個地獄 所以因此他的宮殿 一樣是在閻浮州的南方的 鐵圍山之外 他是在鐵圍山之外 縱廣六十由旬 那這是閻摩王的住處 那他也有七種 七圈的圍牆 七圈的欄楯 等等七圈的行樹 他的環境是美麗的 因為他有福報他是鬼王 但是他過去曾經造作惡業 還有他的惡業報的關係 他發了一個惡願 不好的願 所以他墮入地獄 掌管地獄眾生 那他發什麼惡願呢 在法苑珠林 裡面就有提到 法苑珠林裡面提到說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 這個國王就是沙毗國王 這個沙毗國王他跟隔壁的小國 叫羅陀盧生王 羅陀盧生王跟沙毗王兩個國家 這兩個國王常常打仗 那這個沙毗國王老是打輸 屢戰屢敗 然後屢敗再屢戰 然後他就覺得說 他不是錯誤的一方 他覺得他是理直氣壯 他為什麼每次打仗都是打輸了 所以他很生惱 很生惱就很瞋恨心 瞋恨心就生起來 他最後一次打敗仗的時侯 他就發了一個毒誓 發了一個什麼毒誓呢 他說 這個世間只有強權沒有公理 意思就是說 隔壁那個國王 羅陀盧生王 他們國家的兵力比較強大 所以只有強權沒有公理 我沒有錯可是老是打敗仗 所以因此他就說 他心裡就有一個怨恨 他就說我死掉之後 我要成為地獄的王 成為地獄的王 然後審判這些罪人 就是跟他打仗的這些人 他要審判這些罪人 那麼當這個沙毗國王 發起這樣的惡願的時侯 他四周圍有十八個大臣 或是將領 那麼因為他們一直 跟在這個國王的身邊 知道國王發願的因緣 所以他們也同聲讚許 甚至跟他一起發願說好 你如果當地獄的王 我們就當你的大臣 跟你一起治理這個地獄 所以法苑珠林有提到說 這個地獄閻摩王 他會成為一個地獄之主 他的原因就是發惡願 那但是因為他本身是個鬼 鬼道眾生又發起這樣的惡願 所以他有享福報 但是要掌管地獄獄政 然後因為他的惡願的關係 他在地獄他會有三個時段受苦 受苦的時侯 他的宮殿本來是七重的圍牆 七重的欄楯七重的羅網 這些的一個 因為七 在印度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有這麼好的一個環境的宮殿 因為他一天 有三個時段會變成火焰 變成火焰燃燒 那個就是他惡願的一個處罰 因為他是國王所以他有福報 所以他就成為地獄主 所以閻摩王又翻譯成夜摩王 這是從印度天神那邊 轉化來 又翻譯成燄摩火 火燄的燄 兩個火字重疊 又翻譯成這個閻摩王 那這是從佛經裡面記載 他發願的 發惡願的過程 所以他一天有三個時間 他宮殿會變成火 被火燒 燒得很熾熱 他也在當中 他跟那十八個大臣 就會受到懲罰 這是指這個閻摩王的宿世因緣 跟他的業報 那當然他這樣子的一個 這個因緣 閻摩王這個鬼王 他出現的這樣的一個因緣 其實會影響到我們中國 跟我們中國的 一個民間信仰的觀念 也有一點重疊之處 那什麼重疊之處呢 也就是說在我國到唐宋年間 唐宋年間 道教跟民間信仰的這些神明 已經混入到佛教當中 那麼也就是以中國佛教史來看 自唐朝之後 從唐朝之後 其實易學 意理的研究變弱了 那修行的風氣盛了 修行的風氣盛了 但是義理研究弱 所以它 有時侯佛法的觀念 就會跟民間信仰 跟道教的混淆不清 所以因此我們佛教有人說 有所謂的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不是佛教的內容 十殿閻王是民間信仰 跟道教的混合 比方說十殿閻王有 秦廣王初(楚)江王等等 有總共這個地獄有十個殿 有十個王在管理 然後甚至他們有把他列為 閻摩王列為第五個 第五個王 甚至還有人說 地藏王菩薩是第六個王 那這個就差得更遠了 地藏王菩薩 怎麼會變成地獄當中十王之一 那閻摩王已經幫他 列為十殿閻王之第五個 然後他的工作是什麼 就是人死掉之後 人死掉之後的第五個七日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 要做七 所以第五個七日他會到第五殿 第五殿就是 閻摩王掌管的這個地方 然後接受閻摩王的審判 這個閻摩王宮有一個鏡子 那這個人 亡者到鏡子的前面 那善惡業就通通浮現出來 然後做壞事的就難逃惡果 做好事的就往生天道 這是中國民間信仰的觀念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說 從這樣整個閻摩王 這個名詞 出現在印度 出現在印度教當中 出現在佛教當中 出現到中國佛教當中 跟民間信仰混淆了 這樣整個脈絡 思想發展的脈絡來看的話 我們發現一個共通性 什麼共通性 就是印度跟中國 有一個共通性就是 人死之後 他會有一個天神 或是一個鬼王 來判斷人的善惡業 然後再決定人要到那裡投胎 這是很有意思 就是印度跟中國的民族信仰 當中 他共同的地方 那佛教跟他們是不同的 佛教認為 能判斷人的去處的 不是這個閻摩王 而是人的善惡業力 那麼閻摩王在佛教裡的角色 是什麼呢 他的由來是因為他發了惡願 惡毒的就是那種惡毒的願力 那因為這個瞋如火 瞋如火 所以他才會掌管了地獄 然後一天受三次火燒之苦 但是他又是一個國王來發願的 所以他又有福德 他是介於鬼道眾生 他是鬼王身 但是又是因為惡願的關係 就變成地獄當中 最有勢力的人 既然是地獄當中最有勢力的人 他就掌管地獄裡面 大大小小的事情 但是這不包括 判斷人的去向 決定人的轉世 這是簡單分析一下 這個佛教裡面 對閻摩王的觀念 他跟印度宗教跟中國佛教 有什麼樣 跟中國傳統的道教跟民間信仰 有什麼不同之處 那麼既然是這樣 我們就要 稍微了解這個背景之後 我們回到經典來看 在大乘經 從阿含經到部派到大乘經 這些經典裡面 在說明閻摩王的時侯 他的特質是什麼 他的歸屬又是什麼 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那如果我們從華嚴經 探玄記裡面 可以看到有幾個不同的記載 第一個就是 在長阿含經 我們說最早長阿含經當中 長阿含經當中第十九卷 有提到這個閻摩王 它說是地獄所設 也就是地獄的 地獄的 也就是國王發願而墮入地獄界 那麼他要受火熱之苦 那這個是長阿含經的記載 就是我們剛剛提到 那個沙毗王的因緣 就出現在長阿含經當中 第二個探玄記裡面 又為我們整裡出來 在第二個部分 就是到部派佛教了 部派佛教的時侯 我們就以俱舍論跟阿毗達摩論 俱舍論跟大毘婆娑論 這兩部論書裡面所記載的 都共同說 這個閻摩王是鬼道眾生所攝 而且是餓鬼道眾生所攝的 那麼第三個就是在華嚴經當中 它就認為 閻摩王他不屬於地獄道 也不是屬於鬼道 他就是屬於閻羅王處 那這個閻羅王處是什麼 共三惡道的 跨越三惡道的 所以在華嚴經第十一卷 舊譯的華嚴經第十一卷 大正藏第九冊 的四百六十九頁上欄 它有提到說 像病重的人 因為很痛苦 但是他對於人 跟對眷屬還有恩愛的繫縛 他有恩愛的繫縛 他就常常在生死的牢獄當中 所以他就不離地獄餓鬼畜生 閻羅王處 那所謂的閻羅王處 就是不是屬於這三惡道之中的 任何一道 它是跨三惡道的 這個是舊譯的華嚴經所記載的 那麼如果以觀佛三昧海經 觀佛三昧海經來說的話 他認為閻羅王是地獄道 沒有錯 但是他不是業報身 他是變化身 那麼他不是惡性的鬼王 他是善性的變化人 他為了要教導教誨 墮入地獄的罪苦眾生的緣故 也可以說類似於菩薩所變化 但是他沒有提到菩薩 它是說是一種自然變化 這是很有意思 也就是在觀佛三昧海經當中 還沒有認定 閻羅王是菩薩 它只是說他是變化身 不是業報身 當然可能是因為 他的宿世因緣 他是一個沙毗國王 具有福德的緣故 那什麼時侯 閻摩王才變成菩薩呢 在瑜珈師地論 在瑜珈師地論 的第五十八卷當中 它就說閻摩王是菩薩化現 化現做為地獄之主 作為地獄主來教導罪人 教導罪人 所以閻摩王能夠饒益眾生 他也可以稱為法王 稱為法王這個名詞 其實在阿達婆吠陀的時侯 就有提到 但是它的法王 跟我們佛教的法王是不同的 那因此瑜珈師地論說 閻摩王能夠饒益眾生 他又稱為法王 如果眾生墮入地獄 他能夠想到他過去的宿命因緣 知道懺悔的 閻摩法王就不會再教導他了 如果有墮入地獄的人 不知道 自己過去生的因緣 不憶宿命 那麼閻摩王就會教導他教誨他 就是在 瑜珈師地論第五十八卷說的 那麼到最後一個 到大乘的後期 地藏十輪經裡面 就提到閻摩王 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為什麼呢 認為地藏菩薩 他其實像補處菩薩一樣 甚至像觀世音菩薩一樣 應該是早可以成佛的 只是為了教化地獄眾生 他有不可思議的大誓願 所以他要化導所有的苦難眾生 所以地獄菩薩可以化現為 動物的身相 也可以化為地獄的獄卒 也可以化為閻摩王 然後在惡道 或是地獄道度化一切眾生 所以到最後我們就說 通說是閻摩王 以地藏法門來講 閻摩王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那麼地藏菩薩未來會成佛 叫做普王如來 好 這是我們從各種經論 從長阿含經開始 到部派的俱舍論 大毗婆娑論 然後到初期大乘的 觀佛三昧海經 那麼一直到瑜珈師地論 一直到我們最後的地藏十輪經 這對閻摩王的界定 它不同 不同 從最早期的傳說 他是個惡王 發願墮入地獄 在地獄受苦報 然後有威德力才教化眾生 一直到後來 十輪經說是地藏菩薩化現 那麼所以這個閻摩王的身份 我們可以去理解 它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那但是我們如果回到經文來看 閻羅王讚嘆品 它是放在第七品之後 地藏菩薩說法完之後 這個鐵圍山內的 這個閻羅天子出現 所以如果從地藏經來看 我們會感覺說 閻摩天子應該 他如果是地藏菩薩化現 他怎麼會跟地藏菩薩 同時出現在這個地上呢 忉利天上 所以如果不以地藏十輪經來講 以地藏經來講 閻羅王就不等於 地藏菩薩的化現 但是如果以瑜珈師地論來講 閻摩王有可能是 其他菩薩的化身 那麼更早期的部派論典 或長阿含經來看 他就是一個鬼王 就是有大福德力的鬼王 我們已經很詳細的去了解 這個閻摩王的 他的一個身份一個背景 還有佛教對他的定位 那麼我們再來解釋一下 閻摩王這兩個字 閻摩 閻摩它有四個意義 第一個就是縛 就是綁 拘禁 綁住或是拘禁罪人 第二個就是雙世 世界的世 為什麼稱為雙世 它是指說它會受苦樂兩種報 第三個就是雙王 他有的說他是兄妹 閻羅王是哥哥 還有一個妹妹 都在地獄當中 管理這個地獄眾生 第四個 他也可以稱為平等王 也就是所有的人 在閻摩王的面前 他其實都是平等的 為什麼平等 因為都要依自己的罪業 來去受報 所以是平等的 好這是我們就字義上 解釋一下 閻羅王 閻羅天子 這個閻羅兩個字 那我們看經文 這一品 我們也可以分幾段來說明 首先第一段先說 這個鬼王 都聚集在忉利天 這些鬼王 而且不是只有閻羅王 閻羅王是所有鬼王當中 的領導者 還有其他無量鬼王 都來到忉利天上 它說 爾時鐵圍山內有無量鬼王 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 來到佛所 有那些鬼王呢 它說 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 大諍鬼王 惡毒鬼王 這三個 這個惡毒是指 他本身用 對於惡道眾生 內心邪惡的人 他用惡法 用惡法來對治他 我們常常講說以毒攻毒 或以惡治惡 所以叫惡毒鬼王 因為有些人 他的惡性難調難伏的時侯 用軟言善語 他不見得能夠信受 可是如果你用怒目金剛 大聲喝斥 也許他會收斂 甚至會產生一種恐懼 然後他才會轉惡向善 所以這個惡毒鬼王 他就是面相 或者是語言上 都是兇惡的 來對治這些惡性比較強的眾生 多惡鬼王他不一樣了 那在註解裡面講 多惡鬼王是他外現忿怒相 可是他的內心 其實還是有一點善心的 其實惡毒鬼王跟多惡鬼王 他的性質是相同的 名稱不同 第三個大諍鬼王 諍就是辯 我們講的辯才無礙的辯 那麼大諍鬼王就是他的語言上 是善巧運用的 能夠善巧運用他的辯才 然後化導眾生 那麼我們知道 只要他稱為王就是具有大福德 鬼道眾生也具有大福德者 大能力者 甚至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力量 神通之力等等 那這個大諍鬼王的力量 是用在語言上 下面四五六 也是相同 相近的 就是 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跟赤虎鬼王 那個虎代表的意思 就是威猛 有大威德力 威猛力 就像老虎一出現 獅子一出現 其他的萬物 弱小的動物 自然而然都會 臣服於他 甚至不敢造次 戰戰兢兢 所以他是一種 威德勇猛威德的力量 來調伏眾生 也就是三個鬼王的差別 是在外相 一個是白色的一個是血色 一個是紅色的 血色跟紅色是輕跟重 紅的重一點的 我們就稱為血色的 暗紅色 赤紅色這樣的一個差別 第七個散殃鬼王 殃就是災害 就是會降災 這個鬼王利用降災來懲罰眾生 飛身鬼王電光鬼王 飛身就是指 他是屬於飛行夜叉這一類的 雷光是指他的眼睛 眼睛像閃電 狼牙鬼王千眼鬼王 狼牙千眼是指他的長相 有像狼一樣的牙 那麼千眼是什麼意思 在其他的論典裡面提到 地獄的獄卒 這些小卒小兵們 他們有六十四眼 可是鬼王有一千眼 那可見他的威德比較大 第十二個噉獸 吃這些惡獸的鬼王 第十三負石 負石鬼王要注意 他就是負擔就是揹著石頭 這也是他的一個果報 但是相對 他可以揹著石頭 也表示他 他有大力 大能力 那為什麼要揹著石頭呢 就是要以人間來講 我們要用石頭來做什麼 一般都是填海 造堤防填海之用 那如果有人 在世破壞了這樣子一個情況 一個河堤 破壞了河堤 破壞了整個地球的環境 他就要受這樣的報 就是他要揹著石頭 然後來造山填海 等等的工作 那主耗鬼王 就是會損耗人的財產 損耗人的財產 那負石鬼王和主耗鬼王 因為這一品裡面提到 這些鬼王也都是發願 要利益眾生 可是我們這樣看起來 他們好像是受報者多 惡性者大 那怎麼利益眾生 所以它的主耗鬼王就是 他會讓人家失去財產 失去壽命失去精力 只要有 那因此這些鬼王 也好惡很強 只要有人不作善業 起惡心念 他就讓他失去壽命失去財產 失去精力失去眷屬 所以叫主耗鬼王 主禍鬼王就是一些災禍 災難 主食鬼王 就是生活中的衣食資具 都能夠充足 主財主畜主禽主獸 這個都是屬於財富 古代侯財富除了金銀財寶之外 家裡的這個養的動物 像是養豬養雞鴨 這些都是屬於一戶人家的財產 所以主畜鬼王 就是讓這些畜生能夠平安 主畜主禽主獸 第二十一個主魅 鬼魅山神 管理這些山神惡鬼的鬼王 主產鬼王是主生產 我們之前提到一個婦女在生產 的時侯 他的身邊會有一些啖血鬼 那這些啖血鬼如果要危害婦女 就要有這個主產鬼王 來護持 護持這個懷孕的婦女 能夠平安順利的生產 所以主產鬼王 所負責的是這個部分 主命鬼王 主管壽命 主疾主管疾病 主險鬼王是我們出外的時侯 到一個很險惡的地方 這個四周圍 會主險鬼王 看是要護持 還是要懲罰惡人 三目四目五目 這二十六到二十八 這三個鬼王 主要是從長相來看 幾個眼睛 二十九祁利失王 大祁利失王 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 還有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那這是後面六個鬼王 他有不同的意思 這是翻譯過來的名稱 不是那麼容易 看字面就可以知道 是音譯 祁利失就是沒有福德的人 他想要得到某些東西 利就是利益 他想要祈求 得到某些利益的時侯 他馬上就會失去掉了 這是沒有福德的人 祁利叉是有福德的人 他祈求利益他就能夠留得住 所以他是有仁德的人 而轉世成為鬼王的 他有福德 阿那吒他是堅固的意思 阿那吒就是色質色法 有質礙堅固性 叫阿那吒 那意思也是幫助人家 向上向善的 所以他可以幫助人家生天的 這叫阿那吒 那阿那吒王 跟大阿那吒王的差別 多一個大字就是福德比較大 好福業比較多 我們叫做大王 所以總共有三十四個鬼王 這三十四個鬼王 都跟著閻羅王來到這個佛所 佛的面前忉利天宮 佛的面前 打算要請法 好我們這一堂課時間到了 我們就先休息一下 下一堂課再繼續說 他們請了什麼法 謝謝各位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