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26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看第七品的經文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 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所以呢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結論 為亡者修福 我們還是要謹慎的選擇 這個福田 我們不僅僅 只是要自己修行而已 最主要是我們希望 能透過這個回向心 這樣一個助緣 來幫忙亡者離三惡道苦 既然要讓他離三惡道苦 這段經文講的是 這個亡者呢生前呢 造作了許多的惡業 既然造作了這麼多的惡業 念念增益哦 那我們怎麼能夠轉他的業 那已經不是單純的 一些修善法而已 他必須要把這個亡者過去 所造作的一個善業種子帶出來 讓他先起現行 那這要強而有力的善緣 才能帶出這些善業種子 而且還再強而有力的善緣 才能夠讓這些惡業 不先受報 這些惡業不先受報 所以因此謹慎的選擇福田 是很重要的 所以最主要的福田 當然就是淨田 清淨的三寶 供養三寶的功德 透過供養三寶的功德 才能夠利益到亡者 那麼尤其呢 地藏菩薩大悲願力 如果我們可以呢 來供養地藏菩薩 點燈啊或是這個四事供養啦 或是呢 比方說我們供香供花供果 最主要還要讀誦經典 憶念地藏菩薩聖號 透過讀經憶念聖號的功德 才是呢更究竟的 這些事相上的供養 香花燈塗果的供養呢 都還是事供養 而不是法供養 那麼法華經裡面有講到 所有的供養當中 法供養最為第一 那既然法供養最為第一 就是我們可以呢 代亡者來修行 來修這個地藏法門 那不僅眷屬能夠得到利益 增長這個福德智慧之外 這樣的一個法供養 這樣的一個讀經念佛的一個 這樣的功德力 才能夠帶出 亡者過去的善業種子 而讓他在未來呢 不要再墮落惡道 讓他未來可以得升人天 受勝妙樂 這是上一堂課的一個總結 接下去我們看第七品的第三段 那第三段最主要就是 從反面來說 前面第二段是從正面來說 我們為他修種種的功德 跟憶念三寶 可以讓他呢滅罪生善 這邊是在講說 如果殺害了生命 為亡者殺害生命祭拜鬼神 那反而是會讓他遭殃的 他說是故 我今對佛世尊 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 勤於閻浮提眾生 哦勸於對不起 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 慎勿殺害 及造惡緣 拜祭鬼神 求諸魍魎 他說地藏菩薩今天呢 對著這個諸佛世尊 以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 這些眾生說什麼呢 要勸 當著這些諸佛世尊等 天神鬼神這面前 要勸我們閻浮提的眾生 尤其是人道 因為只有人道的眾生 才會造作惡業嘛 你說善惡道眾生 受苦都來不及了 怎麼會造作惡業 天道眾生在享福啊 所以他這邊勸於閻浮提眾生 其實對象就是人道 人道的眾生呢 在臨終的時候 不要再殺害眾生 第一個不殺生 第二個不要造惡緣 造什麼惡緣呢 拜祭鬼神求諸魍魎 不要用各種的方式 來拜祭鬼神 這是鬼道眾生 這個神啊 不是指天道的天人 這個神是指鬼道裡面的 大力鬼王多財鬼 乃至於有部分的小財鬼 都有一些通力 有通力的鬼呢 我們有時候就稱為神 那求諸魍魎 魍魎就是鬼魅 妖魔孤仙等等 那也就是說 要我們呢 如果家中有人臨命終的時候 已經病重了 很嚴重或是呢 年壽已盡快要往生的時候 我們一般都會很希望說 能夠讓他延壽 能夠讓他病好起來 那想盡辦法 從醫學上得不到幫助的時候 一般人往往就會求助於鬼神 求助鬼神有時候 就是要殺害眾生 比方 殺雞啦殺羊殺牛啊 或是呢用各種的方式 去拜祭這些鬼神 比方有些就燒金銀紙 燒什麼東西啦 那這就是惡緣 就是不善緣 造作不善的事情 然後去求這些鬼神狐仙啦 這些力量 希望他們怎樣呢 何以故 爾所殺害乃至拜祭 無纖毫之力 就說我們要勸他們不要這樣做 不要殺害眾生 以及造惡緣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所殺害的這些事情 乃至於拜祭鬼神這個事情 對亡者沒有一絲一毫的幫助 沒有辦法利益亡人 但只是什麼 結罪緣 轉增深重 反而讓這個亡者的罪更重了 你本來好意啊孝心 要幫助這個亡者 結果因為這樣錯誤的方式 反而增加他的一個罪緣 為什麼增加他的罪緣 因為你是為了他 為了他而殺 那麼對這個亡者來講 他內心也沒有得到平安 就我們剛剛說的 你命終的時候 種種的心情 種種的情緒 種種的心念 那也許為了他殺害眾生 造種種的惡緣 他內心起了歡喜了 就見他殺叫做見殺隨喜 他看到我們殺眾生 他內心歡喜 就見殺隨喜這是惡緣 如果他看我們拜祭鬼神 他內心呢高興了 或是不高興了是瞋恨了 那也是一個惡緣 所以不管他是高興不高興 都是不好的 所以呢反而轉增深重 他的惡業啊 更增加了更強了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 得獲聖分 生人天中 緣是臨終 被諸眷屬造是惡因 亦令是命終人 殃累對辯 晚生善處 何況臨命終人 在生未曾有少善根 各據本業 自受惡趣 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這裡就是一個情形的分析 就是這亡者 亡者情況的一個分析 那也就說我們做眷屬的 在亡者臨命終前為他殺害眾生 造種種惡業的話呢 那這個亡者他本來 第一情況就是他本來 未來世或現在生呢 他會得到一些聖分 聖分就是什麼 一些功德力 功德的部分 部分的功德 應該說部分的功德 那這部分的功德 可能是他過去的善因 或是他的善因 感得佛菩薩的幫助 感得這個菩薩或護法神的幫助 他可能會往生善道的 生人道或天道當中 這是指說這個亡者 本來還有一點點善因 他來生呢或現在生 他會得生人天中 但是因為我們眷屬 在他臨命終的時候 為他殺害眾生 乃至造作惡緣 那這些會讓臨命終人呢 殃累對辯 殃累對辯的意思就好像我們 現在的一個司法制度 有一個人犯了罪 然後被起訴了 被起訴的時候 檢查官就要先請他來調查 詢問他 先開調查庭 開調查庭就會詳細的審問他 種種的情況 如果覺得耶他是有罪的 就會起訴 起訴了到法庭的時候 法庭的時候他就會 這個法官呢他就會讓這個 檢查官來說明為什麼要起訴他 那也要被告來說明 你認為你自己有沒有罪 那你的答辯是什麼 就是要讓正反兩方呢 都在法庭上作一個問答辯論 這就叫做對辯 那是在法庭上的一個情況 那我們用這種情況來比喻說 如果這個臨命終人呢 他本來是有些善業因的 因為他臨命終的時候被眷屬 眷屬以他的名義 來殺害眾生的時候 他的善惡就會在那邊對辯 在那邊拉扯 到底那一個力量強 本來他是應該往生善趣的 這時候就被一個 造惡業的惡緣的-力量給往下拉了 這個時候晚生善處 結論就是他可能會晚一點 才生到投生到善道去 會被他這個臨命終前的眷屬 為他殺害眾生的惡業因 先帶到三惡道去 那就好像說這個檢查官 跟被告的律師在辯論的時候 律師就辯輸了 檢查官贏了 那就被判無罪了 那一樣的意思 當然這個不是閻羅王在審判 這是本身的業力 會在那邊拉扯 我們這善惡業力其實 他什麼時候會起現行 就要看是善業力強 還是惡業力強 所以之前跟大家說明了 這個業力啊 臨命終前業力的力量有三種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就是隨重隨習隨意念 如果我們有重大的業 命終的時候 就隨著重大的業上升或下墮了 如果有習慣性的業 那命終之後 就隨著我們這個習慣性呢 上升或下墮了 如果也沒有重大的業 也沒有習慣性的業 就靠臨命終前的那個念 臨命終前這個亡者的念頭 他的心念 他的心念是善的 就往生善趣 心念是惡的就下墮三惡道了 所以本身業力他自己會有一個 一個規則出現 我們善惡業力循環當中 會有一個規則出現 所以本來是亡者他自己 依他的善業力 是會往生善道的 結果我們眷屬為他的 因為他的緣故 然後造了一些殺生業 這叫教他殺 甚至見殺隨喜了 那他這個臨命終的業力 又變得比較強的時候 他有可能下墮人間了 對不起下墮三惡道了 那這就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那這個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就是什麼 何況臨命終人 在生未曾有少善根 他根本沒有善根 也沒有善業力要往生人天啊 他根本就是臨命終 就要下墮三惡道 這個時候我們眷屬呢 他本來就要各據他本來的業力 要受惡道之苦 我們眷屬又為他增長什麼惡業 就好像他已經背了 一百斤的東西 你還給他加了五十斤 他就更苦了 這叫更為增業 下面就有一個譬喻了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 絕糧三日 沒有吃東西啊 三天沒吃很餓了 很飢餓 所負擔物強過百斤 背了一百斤的東西 突然遇了一個鄰人 一個朋友 更附少物 再他身上再加上 一些少少的東西 以是之故 轉復困重 結果讓這個人呢 遠地來的人呢更重了 他背的東西更重了 那這邊有一個譬喻 這個譬喻說明什麼呢 絕糧三日代表他都不造善業了 在生未曾有少善根的意思 那所負擔物強過百斤 就好像這個人過去呢 已經造作了一些惡業 過去造作惡業了 那這個在生未曾有少善根了 然後鄰人又給他加上 一些少少的東西 那就是什麼 臨命終的時候幫他什麼 殺害眾生殺害生命拜祭鬼神 那他本身已經沒有善業因了 就像沒吃東西 然後又造作了很多的惡業 就背了一百公斤的東西 然後我們又為他殺害眾生 再加上一些東西在他的身上 他根本是什麼 負擔不了 他甚至會跌倒 很快的就下墮三惡道 如果反過頭來說 這個人如果不是飢餓三天 不是絕糧三天 他雖然過去啊 造作了一些惡業 想像背了一百公斤的東西 可是呢我們為他造作善業 為他造成善業 有兩種情況 從這個譬喻來說 我們為他做功德 就好像這個人有東西吃 那他就有力量 可以扛住這一百公斤的東西 第二個我們再為他造作 一些功德的時候 那等於是怎樣 可以減輕他背上的一些東西 減輕他背上的一些東西 他負擔起來就沒有這麼重 最主要就是讓他自己身強力壯 身強力壯了這些重擔 就不成為重擔了 這是第三段的內容 下面第四段 地藏菩薩呢 就做了一個小小的結論 第四段是一個小小的結論 就是點滴善事啊 都是作者自受 他說 世尊 我觀閻浮眾生 但能於諸佛教中 乃至善事 一毛一渧一沙一塵 如是利益希皆自得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法義 有關於業力因緣果報的 一個觀念 就是自作自得 那麼我們先看這個經文 說地藏菩薩觀察閻浮提的眾生 能於諸佛教中 乃至善事 這是什麼意思哦 諸佛教中 佛陀教導我們是戒定慧三學 透過戒定慧三學而能夠得解脫 這是出世間法 佛陀的本懷 是要讓我們能夠脫離輪迴之苦 得究竟解脫涅槃的 因此諸佛教呢 也就是出世間教法 世間教法呢 增加我們的福德 人天福德果報 這是方便 不是最究竟的教法 都是能於諸佛教中 指的是出世間教法 也是我們修學戒定慧三學 乃至善事 那是指世間善法 這是一個助緣 幫助我們得解脫成佛的 世間善道 那不管是世間出世間的佛道 或是世間的善道 一毛一渧一點點 一毛一渧就是一點點 像毛端一樣 或是一滴水 一渧就是一滴水 或是一個沙粒 一個灰塵這樣一點點 所有的利益 悉皆自得 誰得呢做的人得 做的人得就是佛法的業力觀 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就是自作自受 不是自作他受 也不是他作自受 那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啊 他都有自己的一個業力系統 那麼我們造作的任何事 不管我們動機是為了幫助眷屬 然後幫助任何一個悲苦的人 其實我們做的任何一件善事 都是我們自己的業因 都是我們的業因 可是我們回向給別人的時候 要這個助緣帶出他的業因 這是第一個觀念 然後第二個觀念就是 因為業力是什麼 我們在造作善惡業的時候 是剎那生滅的 所以本身造業 也是一個空性的道理 就說因緣和合則生 因緣和合則滅 所以我們在做 造作一個行為的時候 因緣具足了 我們就做出來了 可是這件事情做完之後 因緣和合離散 這件事情就不存在了 可是不存在不代表 他的業沒有業力了 他只是那個業不存在 可是留下一個業力來 我們都知道業跟業力不同 業力是造善惡業 而留下來的力量一種潛能 這個潛能是無形無相 也不存在任何一個地方 但是在因緣具足的時候 你的助緣具足的時候 這個業力呢會怎樣 會受報 這個業因呢會成為果 我們說有因有果 善業力呢遇到助緣 他就會成熟成為善果 可是當助緣還不成熟的時候 那個業力呢就是一個能量 一個力量 存在我們這個生命體當中 所以自作自得的意思 讓我們任何一個行為 這個能量潛能 就是在我們生命體當中 他是不能夠互相收受的 我不能送給你 你不能夠給我 我也得不到你的 所以叫悉皆自得 那這樣子才是公平的 佛教的一個業力觀是公平的 如果不是這樣子 他就會不公平 如果我造作的業力 可以隨便的送人 那麼別人他何需要努力呢 我為什麼要努力呢 只要你做善事布施給我 功德回向給我 我就可以解脫了 我就成聖成賢了 那我為什麼要努力 不需要 我就希望所有人都 你做功德都回向給我好了 因為我是你們的師父啊 所以你們要功德回向給我 我就不用修了 那這是不公平的 這不公平也不是真實相 不是事實 所以眾生的業力因緣 都是自作自受 阿含經裡面 佛陀一再的提到 但是自作自受 不是定命論 什麼叫定命論呢 就是這樣的業因 必定會感這樣的結果 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性 比方一個人 他過去可能打了個妄語 那麼說了一個妄語之後 他要受一個惡報的 那既然做了這一個惡業因 他必然要受惡報 沒有改變的可能性 那你就必定要承受 受完為止這叫定命論 那佛法的不是定命論的 我們剛剛有提到說 這個妄語的惡業造作了 那造作之後呢 這妄語業不存在 但是妄語的業力是在的 可是只要因緣不具足 不具足的時候 他只是一個業力 他不是業報 那所以修道的可貴就是在於 我要努力的精進修學戒定慧 不讓這一個妄語業力 來現行然後呢成熟 然後變成惡報 讓我自己受苦 所以我不斷的精進努力的時候 我這個妄語業力就沒有機會 現行受報 沒有機會現行受報的時候 這就是轉業 或是呢這個就是業力不起 然後一直等到我們 不斷的精進生生世世呢 清淨修為 那麼解脫的時候 這些過去的惡業力 就永遠沒有機會受報了 但是問題就是在於 如果我們認為 他一定要受報的時候 那我們為什麼要努力呢 我們為什麼要修學戒定慧呢 不用修了 我就只要等他受報完 我不要再造作惡報就好了 可是我也不需要修行了 為什麼 我就等他受報 受完報我又沒有新的業 那我就沒事了 可是這樣的話 就不可貴為什麼 因為當我們不努力修善的時候 就有可能去造惡 有可能去造惡 就是惡性循環下去 這定命論的結果 就是永遠沒辦法得到光明 永遠沒辦法得到解脫 因為我們就是等待受報 等待受報本身不積極努力行善 那遇到惡緣的時候又生煩惱 那不就是惡性循環嗎 所以佛教的業力論不是定命論 佛教業力論是緣起論 是緣起論所以才會說 他的可貴就是在於 不是既往不究 既往不可能不究 而是說過去所做的業因 他是可以讓他不成熟 不受報的 那要看我們現在怎麼努 我們現在如果努力的夠 努力的夠清淨 那自然而然就轉業了 所以佛教業力論 是一種可以轉的業力論 不是定命論 所以自作自受呢 要注意 不要落入到定命論的思想 落入到定命論的思想 在阿含經中說 他是外道見 所以這一段經文要注意的地方 是這裡 所以我們常說 一點一滴的善事 他的功德力 反而會大過於很多很多的 不善念不善事 有一句話說啊 這個雞毛一堆啊 不如金剛一粒 這就這樣 金剛一小粒 哇那個功德清淨 大過於你雞毛一大堆 所以修行呢 選擇善法善業去努力去做 尤其善業當中 要讓他成為清淨業 有漏善業很多 你不如一滴的清淨業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的說法 那再比較的說法 就是一大堆沒有意義的事情 不如一點一滴的有漏善業 所以有漏善業 跟沒有意義的行為比起來 你做一堆沒有意義的行為 不如做一點一滴有漏善業 那麼做一大堆的有漏善業 不如做一點一滴的清淨的 一個修道的戒定慧三學 所以這樣的一個一毛一渧 一沙一塵啊 我們是要這樣去理解他的 所以只要是清淨善業 清淨的功德 一滴水等同於大海水 所以一滴海水他的分子 你去驗起來 跟一大堆的海水驗起來 其實他的成分是一樣的 所以當不同品質的時候 我們要重在好的品質 但是在相同品質的時候 我們就要重在他的數量 修道剛開始一定是 這樣子的一個揀擇 這個就是抉擇為慧 這就是智慧 智慧的特性就是抉擇 所以不善業跟善業 我們當然要抉擇善業 善業跟清淨業 我們要抉擇清淨業 那一點點的清淨業 跟廣大的清淨業 我們當然要選擇廣大的清淨業 所以要選擇質跟量的抉擇力 就要靠我們的智慧 下面是第五段 事實上到這邊呢 已經可以是說這一品的前半段 一個小段落了 那這個前半段講的就是 地藏菩薩在跟釋迦牟尼佛報告 他如何來利益這個世間 閻浮提的人道眾生 尤其是造惡的眾生 造惡的眾生怎麼去幫助他 乃至於臨命終的時候 怎麼去幫助這個臨命終的人 那這個臨命終的人 這個命終之後 七七日內又怎麼樣對他有利 那什麼又是對他沒有利益的 這是地藏菩薩 跟釋迦牟尼佛說的 下面呢接著就是大辯長者 這個長者呢就有疑問 對於剛剛地藏菩薩所說的 有一些疑問 所以他就提出來問了 說是語時 會中有一長者 名曰大辯 長者就是居士 那他為什麼叫做大辯呢 辯就會辯才無礙的意思 也就是這個居士呢 他的口才很好 那口才要很好 相對他要有智慧 如果沒有智慧 那個辯才只是個巧言令色 那是對修道沒有意義的 但是如果他有智慧 那又有口才的時候 他就會成為辯才無礙 在菩薩的功德裡面 有一種叫四無礙辯 就是四種無障礙的一個功德力 那這個長者呢久證無生 他是一個 也可以說是一個聖者 因為他久證無生法忍 無生是指無生法忍 所以他可以化度十方 現長者身 事實上他是菩薩啦 他叫做長者 可是事實上就是菩薩 只是現長者身的菩薩 為什麼他是菩薩 我們從久證無忍 化度十方就可以知道 要證無生忍 才可以化度十方 也就還沒有證無生忍之前 他是沒辦法化度十方 為什麼哦 因為無生忍就是能夠 了悟到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來什麼 不生不滅所以叫無生 無生是指不生滅 也就是空性 一切法的本質 就是空性之理 既然是空性 它就沒有真實的生 也沒有真實的滅 沒有真實的生滅 所以叫不生不滅 也叫不動法 那就是無生法 那無生法忍是什麼 要什麼境界才能證到無生法 或是我們這樣說 證到無生法是什麼樣的 一個階位的菩薩 這個呢在各各經論當中 有不同的說法 有什麼樣不同的說法呢 也就是說 比方般若經大智度論 證到初地就證無生 仁王護國經呢就講 到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 才是證無生法忍的菩薩 華嚴經講七地就證無生忍 天台智者大師說圓教的菩薩呢 初住證分證無生忍 初住菩薩證無生忍的一分 一直到八地呢 就證滿分的無生忍 如果我們這樣綜合 各各經論來看 它的起始點 就什麼時候開始證無生 因為證無生忍 它也有分分證的情況 不是一證無生忍就圓滿的 應該是初住的時候 就開始分證一分的無生法 就是你證到無生法了 可是還沒那麼圓滿 可是至少已經證到無生法 證到空性了 證到一分的空性之理 不過還不夠圓滿 然後再慢慢分證 證到八地的時候無生法忍 就是證圓滿了無生法忍 這個時候就是什麼 可以化身十方 因為證到八地菩薩 他是無作無功用行 無作無功用行才能夠變化身 乃至他可以化為佛身如來身 自在變化為如來身 像觀世音菩薩 三十二化身 那這個他的化身裡面 有一個就是佛身 你要八地以上的菩薩 才能自在化佛身 初地的菩薩 你要現佛身還要如來加持護念 你才能夠現佛身 那換句話說 初地以上的菩薩 還要見如來身 他還要如來護念才能見如來 可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他要見如來 他是自在而見 所以他的功德力自在而見 因為他能夠圓滿證得無生忍 這是無生忍的一個位階 所以我們如果綜合經論 來看的話 圓滿證無生忍 無作無功用行一定是八地 如果分證一剛開始 剛開始證無生忍的時候 我們可以說是初住 初信是少數經論 少數祖師在解經的時候出現 但初信這個說法比較少 一般都說初住 初住跟初地有沒有不同 事實上以華嚴經來講 初住其實也就是 十住也就是十地 所以龍樹寫了一本 十住毘婆娑論 他其實就在解釋十地 十地菩薩 那麼也就從華嚴經的意義來看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它應該是十個階位 而不是四十個階位 也就說菩薩證十個階位 但是他就十個階位裡面 他每一個階段 他的著重點不同 如果著重在於波羅蜜的 我們就稱為十地 波羅蜜的成就 這一地就一個波羅蜜圓滿 比如證初地就布施波羅蜜圓滿 證二地就尸羅波羅蜜等等 一直證到十地 就十個波羅蜜圓滿 修持回向就是在修十種回向心 修這個十住呢 就是安住在般若法當中 安住在空性十法當中的 十個階段 這樣來看的話 我們也可以說無生忍 大概就是你要記得兩個段落 一個就是初證 一個就圓滿證 初證就初住或稱為初地 圓滿證就是八地 也要證到圓滿 證得無生法忍才能夠化度十方 初住不會 不會有這麼圓滿的一個 化度十方的功德 所以我們從了解無生忍的意義 我們也知道這個居士 這個大辯居士呢 他的一個程度 他的一個境界是很高的 他是一個菩薩 那麼這個長者呢 就合掌恭敬 問地藏菩薩言 大士 是南閻浮提眾生 命終之後 小大眷屬 為修功德 乃至設齋 造眾善因 是命終人 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其實如果這個長者本身 就是已經八地以上的菩薩 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 他是代眾生問的 代替我們問 也許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道理 或是我們有問題的 又不知道怎麼問 或是為了要利益後來的眾生 讓地藏菩薩說法 他就先問了 好問了什麼問題呢 他說這個 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 命終之後 家裡面大大小小的眷屬呢 為這個命終人修功德 那麼乃至於設齋 設齋要供養 做種種的善因 那麼這個命終之人 他可不可以得到大的利益 可不可以得到解脫呢 他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 就是前面那一段 地藏菩薩跟釋迦牟尼佛說 閻浮提眾生做的善事 一點一滴啊都是自己得到的 這時候前面又說 這個眷屬要為命終人 做一些善業 要供養啊 要燃燈啦要讀經啦 乃至於要造作種種善業 然後讓這個亡者呢 不墮落三惡道而得到解脫 得生人天 所以這樣地藏菩薩這樣講 前面講眷屬可以為亡者做功德 亡者可以得利益 後面最後又講說 這一毛一渧一沙一塵 都是這個造作的人 能夠得到他的功德 那不是矛盾嗎 所以他會覺得說 一般人會覺得是矛盾的 所以這個長者就提出來問題說 眷屬為亡者設齋造善因的時候 命終人到底可不可以得 這個亡者到底可不可以 得到利益 可不可以解脫這些惡道 這個解脫否啊 這個解脫 不是生死解脫 是解脫惡道 脫離惡道之苦 所以這個解脫的意思哦 在地藏裡面很多地方 他是解釋為脫離三惡道之苦 解除脫離三惡道 那像在講禪定的這個經論裡面 講到八解脫 他是指八種禪定力 他是解除脫離定障 或解除脫離一些這個禪定煩惱 稱為八解脫 要一直到證阿羅漢 稱為解脫嗎 這個具解脫或慧解脫 那這裡的解脫才能夠稱為 解除脫離生死輪迴 所以解脫這兩個字 它不必然一定代表聖者的境界 看他是脫離什麼 解除脫離了三惡道 就是地藏經最主要 它講解脫的意思 那地藏菩薩就 接下去經文就第六段 這一品的最後一段 就提到地藏菩薩怎麼回答 長者這個問題 到底為亡者做功德 他可不可以得到利益呢 地藏菩薩就回答說 長者 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 承佛威力 略說是事 我現在就為了大眾 然後他很謙虛的說 是承佛的威德之力 他來說這些事 他的回答 我們大概可以從四方面來說 再分成四小段 第一小段呢 自念佛得救 就說長者 未來現在諸眾生等 臨命終日 得聞一佛名 一菩薩名 一辟支佛名 不問有罪無罪 悉得解脫 這是亡者自己念佛 自己得救 這叫自做自得 如果一個人啊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時日無多 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 我們就要趕快努力 努力怎樣呢 這個時候你再去讀大經大論 你就來不及了 如果我們的時間不多啊 這個時候專修念佛 專修念佛法 你要修禪定也來不及了 修禪定要身體好 你要耐得住久坐 還要四大能夠調和 不然四大病苦啊 痛都來不及 你怎麼修禪觀啊 怎麼修四禪八定呢 所以臨命終前啊 就說我們快要臨命終了 那其實最好的修法 就是修念佛 其它的都來不及 也沒那個能力 也沒那個體力 所以這時候 我們聽到一佛菩薩的名號 乃至於一辟支佛的名號 譬如說阿羅漢的聖號 這個舍利弗尊者啊 大迦葉尊者啦 有沒有聽到這些聖者的名號 你能自己聽聞 自己憶念 得聞聽聞之外 最主要還要憶念 憶念這些諸佛菩薩聖者的聖號 不論我們過去有罪無罪啊 都能夠解除脫離受報 受惡道報的一個危機 你能夠解脫 第二個 這個第一小點就是 自己修自己得 第二個呢 第二小點就是眷屬為我們修 眷屬為亡者做功德 他說 若有男子女人 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 命終之後 眷屬大小 為造福利一切聖事 七分之中而乃獲一 六分功德 生者自利 以是之故 未來現在善男女等 聞健自修 分分己獲 這裡提的就是說 眷屬呢可以為臨命終人做功德 這個是指說有人在生 不修善因造很多的惡業 命終之後 他的眷屬不管大小啊 都為他修福 在所有一切修福的聖事當中 這個聖事是指 當然他的福利啊 是指什麼 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的這些福德 才能叫聖事 那麼這些供養三寶的福德 聖事當中 七分之中啊 如果把這些功德分成七分 亡者只獲一分 七分之一 那六分的功德 是眷屬自己得到 生者自己得到利益 因為這個緣故 未來現在善男子善女人等 聞健自修 所以從這個功德的分配當中 我們可以知道 我們聽到這個道理 我們應該是在 我們還健康的時候 就要趕快自己修了 聞健是指 聞是指我們還可以聽聞 那健呢是指身體健康 所以這個聞 也是指我們六根具足 還可以聽聞佛法 修行佛法 身體健康的時候 我們要自己努力修 分分己獲 我們自己修是自己得到的 就像前面第一小段說的 自己修自己得 如果到臨命終前 眷屬為我們修了 為我們念佛回向 我們也只得到七分之一而已 所以這一點呢 這一小段經文 地藏菩薩感覺我們好像是在 地藏菩薩好像是在講說 我們為亡者修功德 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 那其實他重點是在告訴我們 我們生者啊要趕快自己修 所以地藏經不見得是 他的教化對象主要的 不是地獄道的眾生 其實他教化的對象 主要還是我們身為人道 還健康的生者 我們要怎麼樣的修行 才不墮落三惡道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這叫生者自己獲得 七分之六的功德 然後呢 無常大鬼 不期而到 冥冥遊神 未知罪福 七七日內 如癡如聾 或在諸司辯論業果 審定之後 據業受生 未測之間 千萬愁苦 何況墮於諸惡趣等 他說等到無常大鬼來的時候 就死亡的時候 死亡什麼時候呢 不一定所以叫不期而到 不一定他什麼時候會來 無常大鬼他什麼時候會來 意思也就說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會往生 世間無常 我們不要想說我還年輕啊 我還健康啦 我還很多事情還沒做 我們有時候我們翻開報紙 看新聞啦 一場車禍 就可以奪去十幾條人命 這些人呢還不見得都是老人 不是病人 有些還是年輕的 還有些是小孩 所以什麼時候無常大鬼會來 不知道 那冥冥遊神 未知罪福 冥冥遊神是形容我們的業識 我們的業識呢前面講的 業道論對 所以你還不曉得 未來會墮落三惡道受罪 還是到人天道享福 還不曉得呢 當無常大鬼來的時候 我們的業道論對 往上往下還不見得清楚 尤其在七七日內 如癡如聾 也就說如果他還沒有轉識 還在中陰的階段 在中有的階段的時候 他是如癡如聾 是指說他這個亡者 他在中有的階段 他是沒辦法去造作善業的 他沒辦法造作善業 因為他只是一個受報的狀態 他是一個階段 在等待投胎的一個階段 所以如癡如聾 他是沒辦法去辨別的 也不知道自己的罪福是什麼 或在諸司辯論業果 這是一個形容說 好像是在判官的前面一樣 他如癡如聾 就好像在判官的面前一樣 他的業力果報啊 還在那邊論對 還不曉得應該如何 必須審定之後 也就是慢慢慢慢地 他的因緣條件具足了 這些業力已經穩定下來了 他會據業受生 據業根據他的善業 或是惡業而受生 這個時候就轉六道輪迴之報 未測之間 測是決定還沒有決定之間 還沒有決定要上升或下墮的 這個空檔時間這個中有的時段 是千萬愁苦 其實是很辛苦的 你根本不知道 自己未來要去哪裡 何況墮於諸惡趣等 何況已經決定 要下墮三惡道的時候 那是更憂苦的 這邊這一小段經文 有一個觀念就是說 其實他是沒有提到中有的名詞 可是他這一個 這一小段的經文 其實在描述中有的階段的眾生 我們上一堂 上一禮拜有提到中有的眾生呢 他本身是一個受報狀態 不是一個造業的狀態 是受業而不是造業的狀態 因此他會承受很多過去 業力所帶來的一些景象 有些呢是那些景象 會讓中有眾生感到害怕 或是看到自己過去生 所做的一些事情出現 他會覺得惶恐不安 或是他本身 如果是愚癡重的中陰的話 中有眾生的話 他是會茫然不知所措 飄來飄去的 會見不到 整個景象看起來是模糊的 模模糊糊的不清楚的 若瞋惱心重的中有呢 他在那個時候會現起 他過去所結下的怨親債主 若貪欲心重的中有身呢 他這個時候會現起種種 他喜歡貪愛的景象 那他內心也是這個貪婪不斷 不斷的浮現出來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呢 他這個業道論對 善惡業的一個浮浮現現 對他來講是很辛苦 所以前面有提到 中有的眾生 在前面十四天過程當中 善業力比較強 尤其是歸依的三寶弟子 善業力比較強 他善業會現前 這時候他的心也比較安定 可是如果在第三個七之後呢 惡業開始浮現的時候 就像地藏經講的如癡如聾 這個未測之間啊 千萬愁苦 因為他的惡業不斷的現行了 看到的景象也比較不舒服了 而且會根據這個惡業 而去投胎的 所以這個是指地藏經這邊 已經有提到人在轉世 受生的一個過程當中 從此生到下一生的過程當中 這一段的一個 中間的過渡時期 其實是一個蠻辛苦的 就眾生來講蠻辛苦的 蠻痛苦的一個階段 這個時候呢 如果 他說是命終人 未得受生 在七七日內 念念之間 望諸骨肉眷屬 與造福力救拔 所以他還沒有去轉世之前 他當然很希望他的眷屬親友 能夠為他造福 為他修福 來救度他 能夠往生善道 如果過是日之後 隨業受報 過哪些日呢七七日 就過了七個七啊 四十九天之後呢 如果他還沒有受生 一定到最後七七四十九天 他就一定到受報 這個受報就是隨著他的業力 因為眷屬沒有為他修福力 沒有為他修福報 沒有為他造善業 沒有為他修功德的時候 他就不能隨著 他的功德力的回向 然後往生淨土 或是往生善趣 他就要隨著他的業力而受報 受報一定是受三惡道報 所以這樣的罪人 動經千百歲中 無解脫日 一旦墮入三惡道 要解脫的時間 就是長長遠遠 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若是五無間罪 墮大地獄 千劫萬劫 永受眾苦 如果萬一又墮入到 無間地獄當中 那受苦的時間又更久 更長更不知道 何年何月才能夠出離 所以這邊呢 是第二小點 地藏菩薩的一個回答 所以地藏菩薩的回答 是有層次性的 他回答這個長者的問題的時候 他是這個關鍵 這裡的答案也就是 我們怎麼樣可以利益這個眷屬 所以最主要就是自己 我們不要靠眷屬 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 為我們修功德 我們自己在身體健康的時候 趕快修行戒定慧 那麼平常多多憶佛念佛 因為臨命終的時候 來不及修定 來不及修慧了 靠的就是你憶佛念佛的力量 平常念佛念習慣了 臨命終的時候 你只要有一點點因緣 你那個念力就可以不間斷 平常不念習慣 到臨命終的時候 說要保持憶佛念佛的力量 那是很困難的 這平常技術不學好 你到要用的時候 就是很難能夠用出來的 所以不是等到我老了才念佛 其實是要趁年輕的時候 把它念成習慣 因為年輕的時候 身強體壯 這個腦筋正好的時候 你要修憶念法門 那這個憶念法門種子一種下去 到臨命終年老的時候 扒都扒不開了 你主動念啊 自然而然內心都會浮現佛號 這樣就殊勝了 不要等到老了的時候 才開始再慢慢種種子 再灌水再澆水 那時候要等他發芽 都要很久了 這要趁年輕的時候 多憶佛念佛 叫自作自得 如果到臨命終的時候 如果有人為我們做功德 那我們也只得到七分之一了 其它的還是我們在生的時候呢 在身體健康的時候 要趕快修的 如果家裡面有人往生了 我們在七七日四十九天之內 為他做功德 一定要為他做 一定要在前二七 趕快為他做功德 帶出他的善因來 等到他七七四十九天之後 他還沒有一個好的因緣 可以轉生善道的時候 他必然會墮落三惡道 這是地藏菩薩跟我們說的 那下面還有第三點就是 要解釋那個所造福力 因為剛剛講到說 這個命終人啊 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 他都很希望骨肉眷屬 為他造福力 來救拔他 那到底怎麼造福力呢 要造什麼的福力呢 這個福力有哪些 那什麼樣的福力 才可以讓他得到 七分之一的功德呢 意思也就說 萬一造的福是不對的福啊 他連七分之一都得不到的 這個就很重要了 所以這個下面呢 才有這個經文講 最主要的就是供養三寶 跟供僧 我們剛剛有解釋過 為什麼是供養三寶跟供僧 因為要轉業 轉業你要用清淨的業緣 才能夠去轉他的惡業因 如果不是清淨的這個緣 是不容易轉他的惡業因 最清淨的緣呢 就是三寶的緣 所以下面的經文講的就是 這個供養三寶 尤其是供僧 拿來供獻佛僧呢 臨命終人呢 才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 這個供養三寶 有哪些三寶呢 這個經文還有 還是有一些需要解釋的 我們時間已經到了 所以有關這個部分 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如何造福利益亡者 我們就下個禮拜再說了 希望今天的課程呢 能夠對各位有所幫助 那也希望我們呢 每一個人都能夠 依著地藏經的教法呢 在每一天每一個時段 我們都能夠 好好的累積善業 廣積福德 憶佛念佛 然後最後能夠得生淨土 那今天就上到這邊 祝福各位身心平安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