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23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早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 要繼續講解 第六品 那麼我們上一次 提到這個第六品 如來讚嘆品 最主要的經文的意義 就是要讓眾生 知道這個地藏菩薩 如何來利益人天 眾生 讓他們能夠脫離種種的痛苦 我們上一次講到 大正藏 七百八十三頁上欄 倒數第二行 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那這一個段落 最主要在說明 第七個利益 就是供養地藏菩薩 或是讀誦地藏經 供養地藏菩薩 可以得到脫離罪報 或是命終之後 不墮落三惡道 的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功德 也就是說 假使有人 生病了 病了很久 那麼也不能痊癒 那也不會命斷 那常常在睡夢當中夢到惡鬼 或是夢到親人 或是在睡夢中 走在這個危險的道路上面 恐怖的地方 或是在夢中 常常見到很多的鬼魅 然後跟鬼神 跟鬼一同出遊 那如此這樣的一個痛苦 日以繼夜 在這個病榻上面輾轉叫苦 慘悽不樂 那麼經典裡面說 這個都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 所以可能難捨壽 也可以不能夠痊癒 所以這樣的業報論對未定輕重 指的也就是說 這個人 生平在世 有善業有惡業 所以還不定 不能決定要投生到善處或惡處 那麼意思也就說 假如我們有重大的善業或惡業 那事實上 也不會經過這一段的痛苦 若是重大的善業 就命斷之後 我們的業識馬上投生到天道 甚至依著我們修行的功力 功德之力 往生淨土或是解脫 那如果是惡業 重大的惡業 命斷之後馬上墮入三惡道 甚至到地獄道受苦 立即受極大的苦痛 也不會有這樣子 輾轉不樂 慘悽不樂的情況 那麼這裡 我們上一次有提到 關於這個問題 我們如何救拔這樣的病人呢 就是必須要在他的面前 跟他說明 讓他意識清楚的時侯 能夠生起一個恭敬心 然後在佛菩薩聖像之前 我們家屬為病人 高聲轉讀地藏經 就是讀地藏經給他聽 讓他內心能夠歡喜 能夠起慚愧心 能夠起恭敬心 甚至為他捨種種 他所愛著之物 他所喜歡的東西 讓他捨這個貪欲 捨這個執著 然後在他的面前 用他聽得懂的話 然後讓他能夠接受 為他在佛菩薩的面前發願 發願要捨這些財物 來供養三寶 甚至為他發願說 願意供養這個資財 來建造佛像 或是建造佛寺 或是點燈 或是布施常住 布施三寶 做這樣的功德 讓他能夠聽聞能夠知道 那麼假如他的命不該終 這個病人 就會立即痊癒 然後恢復健康 如果他的業盡 他也不會再受這樣的 輾轉不得 求生求死了不可得的痛苦 馬上就可以 這個 業識就能夠慢慢的就結束了 諸識就分散 然後這一世的生命就結束 這個時侯家屬還不能就此 就不再幫他了 我們還必須為他 讀誦這個地藏經 從第一天一直到第七天 我們大聲的讀經 讓這個病人 在命終之後 如果有造作這個重罪 他就可以不墮落地獄 能夠永遠的脫離這個 五無間罪的宿命之報 那即使這個病人 他能夠轉識受生 他也能夠知道這一段宿世因緣 那這一個 這一段的經文 其實裡面 有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也就是說一個人 我們平常的人 其實我們的業 都不會造作重大的惡業 尤其學佛之後 其實我們的善根 乃至我們的菩提心 我們受持戒律的功德 我們供養三寶恭敬三寶的功德 都會護念著我們 乃至有護法神會護持著我們 我們不容易造作重大的惡業 而在命終的時侯馬上命斷 墮落地獄 但是如果我們又不精進 不用功的話 我們也沒有這樣的善業功德力 乃至於定慧力 能夠在命終之後 立即投生善趣 或是得解脫 所以一般人在命終之前 有還有一段 蠻掙扎的這樣的一個時間 那也就是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生病 病的很久 在臨命終的時侯 受到種種的痛苦 所以因此要利益這樣的病人 我們必須要了解 人生命的一個終結 結束的一個過程 在佛經裡面 就有所謂的中陰的一個說法 那麼所謂中陰的說法 就是人命終之後 如果他沒有立即的投生 到六道當中 那麼他會有一個過度的時期 那這個過度的時期有多長呢 最長說有四十九日 最短就是一剎那 只有實相中陰的這樣一階段 那這個中有身的一個有無 在部派裡面 本身就有不同的說法 上一次大概有稍微的提到過 說一切有部認為說 有中有身 大眾部認為沒有 那麼所以我們去看阿含聖典 事實上提到中有的地方很少 只有一點點 但是也不明確的說明 這個中有身 它的一個狀態 它的一個業因緣 乃至於它 轉生到下一世的一個過程 乃至於它的特質 它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都沒有詳盡的說明 那反倒是後來在西藏 所謂的西藏度亡經 對於這個中有身 的一個生住異滅 就有很清楚的說明 乃至於如何利用中有的階段 能夠超度這個亡者 能夠到淨土去 反而在西藏度亡經 有很詳細的說明 那當然西藏度亡經 是西藏的一本論書 他不是佛陀所說的 親口說的這個經典 它是一個探討 探討生命流轉的一個論書 但是事實上它裡面的道理 就是符合佛教 而且通常 從內容來看 它含有比較強大的 唯識的一個意義在裡面 唯識學的意義 那麼在這個度亡經裡面有提到 我們一般人在臨終的時侯 通常有三大障礙 那這個三大障礙 我們在阿含聖典裡面 有的地方也有稍微的提到過 那三大障礙呢 就是四大分離之苦 就是我們的色身 是地水火風所和合 那麼因此當我們要 我們死亡的時侯 一般來說死亡是什麼時侯呢 以前傳統的說法就是呼吸停止 沒有體溫 不再有心跳 那這三個條件和合 那阿含經說叫做壽暖識離散 壽就是命根 暖就是體溫溫度 溫暖的暖 溫度 識就是業識意識離開 那壽暖識和合則生 壽暖識離散則亡 這是人 在經典當中 阿含經當中對死亡 生死的定義 那麼在醫學上面 以前早期的時侯 就是心臟停止跳動 體溫下降 然後沒有呼吸 意識不清楚 意識不再有的時侯 對不界不再有任何的反應 就稱為死亡 可是後來 又有提出腦死的一個定義 所以只要腦死了 雖然他可能還有 微弱的心跳呼吸 可是他已經腦部死亡 他必然會慢慢的 到最後一切的終結 那必然會是死亡的 所以為了摘除這個有用的器官 然後捐贈給其他 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 所以有這個腦死的判定的標準 如果腦死了 就可以判定死亡 那摘除器官 也是在宣布腦死之後 那不論是死亡的時間點 是在腦死或是再晚一點 壽暖識離散 不再有心跳呼吸體溫 的這個時侯 病人事實上 這個業識一旦離身 這個支持生命存在的一個命根 不再支持這個 物質的肉體的時侯 我們這個物質的肉體 會慢慢的敗壞 就好像我們舉個方便的例子說 好像食物 我們吃了東西 如果在這樣的一個高溫 曝露在外在的一個環境當中 你沒有把它冷藏 沒有冰起來 其實久了 這個食物 就會慢慢的腐敗 為什麼腐敗呢 因為空氣當中 有溫度有水份 乃至於有微生物 然後會變成 輾轉變成一些微細昆蟲 然後這些食物就會敗壞了 人的身體也是這樣子 當命根離去 不再有體溫 不再有業識 支撐這個身體的時侯 我們這個四大和合的肉身 就會慢慢的腐敗 慢慢的腐敗本身就是 裡面的細胞 在做一個分化 在做一個轉變 那在經典裡面講 這個叫四大離散 我們地水火風四大 開始慢慢的分解離散 這個分解離散 對一個臨命終的人講 它為什麼是一個痛苦 那因為如果說 已經沒有業識 業識離身了 那沒有命根支撐 這個身體的時侯 四大離散 為什麼會是一個痛苦 原因是在於我們眾生 與生俱來的自我愛執 自我愛執是我們眾生的 一個根本的執著 那自我愛執的這種潛在的 它比第六意識執著更微細 更內在 所以有些人 可能常常說我一事無成 我這個長年累月多病 然後子孫不孝 然後對他自己覺得很無奈 甚至會厭世 討厭自己不想要再活下去了 甚至要尋求各種手段 要自殺了 可是一旦他用這種方式 要自殺的時侯 吞了藥之後 身體產生極大的痛苦 他就會後悔 後悔就會趕快打電話 打電話給親友 給一一九 說他剛剛吞了藥 希望人家來救他 甚至呢 用其他更激烈的手段 自殘自殺了之後 其實在最後那一剎那 一般人都會有一個 後悔的心產生 為什麼 因為很痛苦 那對於這樣的一個痛苦 他沒辦法轉化 或是對自己生命的根本 他還有一點戀著 這就是自我愛執 所以平常很好的時侯 他那個心情沒有辦法調伏 消極 甚至是沮喪 甚至憂鬱的時侯 這第六意識的上意識 他是處在於厭世的厭離的狀態 不喜歡自己的狀態 可是他的下意識 就是第七識的自我愛執 俱生我執 它都還存在的 那麼還存在的時侯 一旦真的命根要離身的時侯 它是會產生執著的 那如果一個人 他已經往生之後 他命根已經離去 但是他的自我愛執 還繼續殘留住 殘留住 繼續執著在這個肉身上面 雖然命根已離散 但是他的自我愛執還殘留住 就好像一顆大樹 砍掉之後它還有一點養份 它支持這個樹的樹葉 還會繼續的成長 這個樹葉還會 不會馬上的枯掉 甚至有的還會開花的 可是它本身根部的 吸收養份跟水 已經沒辦法送達到這個樹梢的 頂端 已從中間把它砍斷 它已經切斷了 切成兩半 彼此不再連繫 這個比喻就是說 人的命根也是這樣子 他已經離開 業識離開 可是這個色身 它本身還有殘餘的 這些的一個連繫在 愛執的繫縛在 所以眾生在四大變化的時侯 他會覺得痛苦 那麼第二個就是善惡業現前 善惡業現前就是說 當人要臨命終的時侯 臨命終的時侯一直到命斷之前 那過去生所做的 一切善事或惡業 他都會陸陸續續的 在他腦子裡面浮現出來 那這個時侯 心會為境所轉 就是這個人 如果臨命終前 看到自己 過去生所做的一些善事 有布施持戒 然後對父母很孝順 這些種種的善業 他內心會生起歡喜 那如果看到 過去造作的一些惡業 比方不好的事情 甚至辜負了別人 或是殺盜婬妄這些不好的事情 出現的時侯 內心也會覺得恐怖害怕 自己怎麼做了這樣的事情 那這個善惡業現前 就是動搖了 這個臨命終者的 平穩的心 平靜的心 他的心會隨著善惡業現前 而大起大落 這個時侯如果善業起 他起了歡喜心 起了善念 他就容易投生善趣 如果惡念生起 恐怖心生起 甚至瞋惱心生起 這個臨命終者 就容易墮落惡道 這是臨命終前的第二個障礙 那麼第三個障礙 就是所謂的冤親債主現前 什麼叫冤親債主 就是過去生所結緣的一些人 你跟他相處 也許歡喜的也許不歡喜的人 那對於不歡喜的人 內心就繼續瞋惱 產生憂惱了 對於歡喜的人 就產生執著貪愛了 那戀著心生起 那這些煩惱心 也會障礙一個人 往生善趣 或是往生淨土 所以這是亡者在臨命終前 通常有這三大的障礙 那麼等到他命終之後 命斷的時侯 死亡的時侯 整個氣息就不再有 在這個度亡經裡面講 這個第六意識就悶絕 那麼第六意識的悶絕 就是上意識不是下意識 上意識的第六意識悶絕 是因為 這個時侯 在臨命終的時侯 我們這個只有出息沒有入息 只有出息沒有入息 你會發現這個亡者 慢慢慢慢氣息變長變弱 而不再有入息 然後等到他完全不再有出息 連呼出去的氣也沒有的時侯 他就瞳孔放大了 那這個四大開始敗壞 肢體開始慢慢的漸冷了 慢慢體溫下降 那就是暖 壽暖識的暖 就已經分離了 那這個時侯 這個時侯四大分離的 一個劇痛 或是我們這個壽暖識離散 不相續 導致心跳停止了 那就叫悶絕 心跳停止那一剎那 會進入悶絕 那麼在西藏度亡經 提到 這個悶絕的時間 大概有三天半到四天 但是這個是不定數 就是因為各人業力因緣不同 這個悶絕的時間 長短不一致 等到這個悶絕的時段過了之後 意識興起 第六意識興起 這個時侯 就是中陰身的開始 那中陰身的開始 中陰身長短 有多少呢 也不一定 隨各人業力 那中陰身 原則上在經典裡面說 這個論典裡面講 是七天一番生死 就是每七天每七天 就經過這樣一次的生死 最多七天 最少就是這一次 一次的中陰 那在中陰身的一個過程當中 他也中陰的眾生 因為他不是六道之一 不是六道之一 但是處於 但是它又是一個 很特殊的一個過程 所以有的論典講 中陰的有沒有形相 它是沒有色法 中陰是沒有色法 它是一個業識所成的一個生命 的一個狀態 所以他沒有色法 只有心法 但是沒有色法 可是它會有形相 那這個形相是沒有質礙的 所以它不會被房子 被這些固體所障礙住 所以它可以來去自如 那為什麼有形相 這個形相是因為 他對他自己在生 在世的時侯 他的一個身相 他的一個記憶的留存 所以在中陰的階段 他就會現起他在世的時侯 那個樣子 那活著的時侯那個樣子 那這個形相會比較小 它個子會比較小 像小孩子的樣子 不是完全一模一樣 跟他在活著的時侯一模一樣 沒有 它稍微小一點 但是因為它沒有形相只有意識 只有心法 所以相對他的心法的力量 就會比較強 所以在論典裡面有提到 中陰的眾生 它會有一點他心通 就是說他能夠了知 他身邊的人 他的眷屬 內心的心思所念 而且理解力也比較強大 理解力比較強大 所以我們為他讀誦經典 這中陰眾生 通常都能夠信受 都能夠相信能夠理解 那這是中陰的特質 但是這個中陰 它只是受報身他不會造業 他都是在承受 他過去所造作的一個業因 所以他在中陰的時段 他就會依著過去的一個業習 而去生存 去生存 他不會造作新的業 所以因此一個人在世的時侯 如果是染著某一些事情 那麼當他處在 中陰的階段的時侯 他也是會對那件事情特別染著 比方說喜歡花 這個人在世的時侯喜歡花 喜歡種種花草 那喜歡看盛開的花 喜歡聞花香 他如果往生之後 沒有立即去受生 進入中陰的階段的時侯 他就會喜歡 圍繞在他的花園裡面 然後照他過去的業習 去看這些花 去跟這些花相處 所以為什麼 佛陀在講業力的時侯 特別提到 我們要注意 整個業力的過程是 力量的大小 從最大的就是重業 再來就是習慣性的業 最小的 最小的力量就是意念 臨命終的意念 所以這個習慣性的業 會影響到一個人未來的受生 影響會很大的 所以中陰的過程 他是不斷再承受 他過去所造的業習 那如果我們 要對一個亡者有利益 在西藏度亡經提到 對於中陰 它有一番的教說存在 那也就是一個修道人 我們比方講 我們說我們常常在念佛 念阿彌陀佛 希望能夠求生淨土 那或是有些人他修止觀 那希望能夠當生成就 那麼如果他此生不得成就 那臨命終的時侯 怎麼把握 而能夠不墮落三惡道 或是念佛人 如果在臨命終把握 而不再來六道輪迴 而能夠投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那在度亡經裡面講 就是說 你在進入到 這個中陰的那個時侯 是會有一個階段是可以把握的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 到時侯我們也能夠清楚 怎麼樣自救 就不太需要別人為我們誦經 如果我們可以自救的話 但是呢 理解是一回事 到時侯有沒有那樣的功德力 也就是修行有沒有那樣的功夫 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但是我們還是必須要明白 須要理解它 也就是說 這一個教說是這樣說的 就是人在命終之後 命終之後進入悶絕的階段 這個時侯因為上意識悶絕 分別心不起了 命根離散了 命根分離了 那意識心不起 意識心不起 當然就分別心不起 那分別心不起的時侯 業力不會現前 業力它不會平白無故就現前 它必須要有你的心識 所以分別心不起 你的過去所有的業力 也不現起 那這個時侯如果 我們能夠 有見過法身光明的人 這個時侯 他的法身光明會遍一切 法身光明遍一切 我們如果認得 我們就知道那是法身光明 那什麼是法身光明 也就是法性 法性也就是法身 那法身法性 它本身是一個光明相 所以稱為法身光明 那麼也就是說 修道的過程當中 曾經見法性的 那麼他在 進入悶絕的時段的時侯 他這個法身光明會遍一切 那光明相出現 他就 亡者就會隨著他自己的 法身光明 往生淨土 那所往生的淨土 就看他在世的時侯 個人所發的願不同 但是你怎麼隨著 法身光明而往生淨土 你必須要去了別它 去知道它 那用什麼知道呢 你分別心不起 分別心不起的時侯怎麼去知道 就是要有一個道光明 道光明本身 會去追隨這個法身光明 法身光明是本俱的 那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法性實相 道光明是修道而來的 修道而來的功德光明 那我們隨隨便便受戒念佛 不會有道光明的 道光明至少要到加行位 煖位跟頂位 煖頂位 在四加行煖頂位 它是你要去斷見惑之前 四加行是斷見惑之前 煖頂忍識第一 那斷見惑也就是你要 大乘的十地來講 也就是你要證初地 證初地是要見法空性的 那麼也就是在四加行位的時侯 我們知道去透過之前的資糧位 的修學的定學跟慧學 去了悟到諸法的空性之理 因此在煖位頂位 也就是透過四諦裡 去證悟到空性 所以在煖頂位 加行中 你已經達到了煖頂位的時侯 就是具足道光明 就叫做無分別慧 那麼一直到忍位的時侯 就是自己去認可明白說 這個就是我的 我所了悟到的這個法性空性 這就是我的道光明 這就是我的無分別慧 所以忍位就是得到此種的 如實知見 得到法性的如實知見 所以暖位頂位是見法性 那麼忍位 可以說是如實知見法性 就是如實知我們見法性了 所以有時侯我們 有人是能見而不能如實知 所以最重要是你能見 還要能夠如實知 已見法性 這是忍位跟第一位 這個時侯就進入見道 你到見道位 正信離生 那麼因此在 得到這個道光明 也就是到得到四加行位的人 在他臨命終 命終之後 法身光明一起 它道光明就會去了別它 就是知道它 所以不需要再有人引導 他馬上就由道光明 契合到法身光明相 它就能夠往生淨土 就往生淨土 依他的願力而往生淨土 那麼所以因此得到加行位的人 必然認識這個法身光明 可是一般人不認得 也許有人在世的時侯 有修定學慧學 可是他沒有得到這個無分別慧 那有定力有智慧 可是沒有無分別慧的時侯 那雖然他也可能 也有可能見到法身光明 但是他能見 可是能不能識 能不能認識它 這個就不一定 所以在西藏為什麼很強調 臨命終的時侯 要你的上師來為你來引導 透過語言透過教說 讀經誦經引導你 自己去認得自己的法身光明 那麼所以在大乘論典裡面提到 法身光明就是本覺 我們的道光明就是始覺 這個始覺會去追隨著這個本覺 始覺會追隨著這個本覺 也就是說當意生身生起的時侯 因為中陰身是意生身 意生身生起的時侯 道光明會與法身光明自然會合 甚至追隨著它 這個時侯煩惱沒有現起 因為都在光明相 都在這個法性的當中 那你說 我剛剛提到說 人命終的時侯不就進入悶絕 進入悶絕的時侯那道光明 為什麼不在呢 因為道光明是不會悶絕的 為什麼道光明不會悶絕 因為道光明是修道的功德 是無漏清淨功德 所以它必須要 在四加行位的時侯 你才能夠具足這個 這個就是自力 自己修行以自己的功德力 能夠得解脫的過程 那這個認得 就是說你的道光明 可以認得法身光明 其實它是一個結果 它的一個因是在於 我們修定慧的過程 所以不管修禪觀 或是我們在修念佛三昧 我們不可能是 傻傻的坐在那裡念佛 你的心都不緣任何一處 這個是不合理的 那在修禪觀也是 不是只是坐在那裡 心安靜不起念 就叫做入定 或叫做解脫 這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不管修禪觀修念佛 它都有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的心 要如實知 很清楚的去了別到 你的所緣境 不管你是緣你的息 緣呼吸出入息觀 或是緣四大 或是緣三十二身分 或是緣你的九不淨 九種不淨 或是修念佛的人 是緣音聲佛號 或是緣佛像 或是緣佛的光明 這個所緣 我們必須要很清楚的如實知 那麼而且在這樣子的 修定的過程當中 我們這個心的一個從散亂煩惱 一直到能夠安止 這個過程 我們必須要能夠清楚了別 因為在修定的過程當中 如果修禪觀的人 會見到色聚 色聚也是一個光明相 念佛的人會見佛光明 那也是一個光明相 所以這樣的一個光明相 對一個修學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能夠得到這樣的功德 本身就會對於我們在命終之後 能夠見法身光明的鍛鍊 的一個概念 所以這是 一個修行者 如何在命終之後 掌握好自己的生命 能夠在那一剎那 見法性的時侯 見法身光明 你就可以得生淨土 得生淨土 這個是自力 所以中陰身現起 完全是自業自力的一個現象 它不會有共業 他不會跟他人有其他的共業 共同存在的業 所以我們要能夠找到它 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定慧 得無分別心 那如果在悶絕的時侯 沒有見到法身光明 那悶絕的時間過後 你就會處於 處在第一個階段的中陰 第一次的中陰 這個時間 這個時段 它其實常常會有一些現象出現 尤其進入第一期中陰的時侯 或是在第一期中陰 要結束的時侯 通常都會有兩種情況出現 那個境相 那個境相 是會讓亡者覺得害怕的 一個就是山崩地裂的聲音 一個就是五光十色的色彩 山崩地裂的聲音是很嚇人的 那五光十色的景象是很耀眼的 而且這個景象當中 這個五光十色的景象當中 過去生所做的一切事情 有時侯都會跑出來 過去生所結的冤家 親愛的人 冤親債主 也通通也會出來 那這個就是什麼 過去的業習 眾生的業習所現 那麼中陰眾生 在這一段時間當中 他也會看到 微弱的在他的身邊 看到一些光明 一些光 那這些光在度亡經裡面講 就是六道的光 因為淨土的光 佛光是強烈的 強烈的光 但是讓你覺得很強烈 但是不會讓你覺得恐懼 不覺得恐懼 只是它很強烈 眾生不喜歡強光 那事實上佛菩薩淨土的光 是強光 那如果微弱的白光 那是天道 如果是綠色的光 是阿修羅道 淡黃色的光是人道 那如果是暗藍色的光 就是畜牲道 如果是暗紅色的光 就是餓鬼道 黑色的光就是地獄道 因此 有人在說法的時侯 或是在書藉裡面都有提到說 中陰眾生 你必須要去辨別這六道的光 問題是 中陰眾生是受報的狀態 它不是造業的狀態 所以要能夠 在中陰的階段 去辨別六道的光是不容易的 這是不容易的 因為它伴隨著五光十色 伴隨著這些音聲 所以常常 處在恐懼害怕的狀態之下 他會一直想要去找一個 能夠隱藏的能夠安頓 的一個地方 那往往就會隨業力而去了 他會隨業力而去 所以因此 在這個時侯 就要靠我們平常的念力 念力夠不夠強而有力 能夠突破這樣的一個 恐怖的境相 所以如果我們在世的時侯 能夠好好把握時間 念佛或是念菩薩聖號 或是念六字大明咒 那或是依著你的修學的習慣 背誦經典 短短的幾句的經文 那這樣的一個強而有力的念力 在中陰的時侯 如果在世的時侯是強而有力的 修行的道力的時侯 在中陰的時侯它也會出現 那麼一出現的時侯 這個心就會安頓下來 安頓下來 這個時侯你看這六道光 才能去辨別它 那辨別它的時侯 才能夠循著 在你第一期中陰結束的時侯 循著淨土的光明 佛菩薩的光明而求生淨土 那如果不求 不想要求生淨土的人 這個時侯 也要在中陰的階段 發一個好願 隨著這個淡黃色的人道光去 發一個好願 什麼好願呢 就是要發願 出生在這個好的住處 好的環境 好的眷屬 有佛法的地方 不要出生在邊地 所以有時侯看到美麗的風景 荒郊野外 你不要去 我們要去處在一個有人間 是一個人間之處 是人居住的環境 所以中陰所見 你要發願要去的地方 應該就是你在人間所見到的 一樣的情景 所以就是如果 不想要求生淨土的人 就要在這個時侯想要生人道 你要好好祈求諸佛菩薩接引 讓你能夠生在好環境 好教育好眷屬 繼續學佛 這叫正念入胎 所以在入胎的時侯 我們有這樣的願 有這樣的願有這樣的福德 從到光明處去入胎 即使在入胎的時侯 你有看到父母交合之境 內心還是不起邪念 那這叫正念入胎 這個時侯 出來就是得好的因緣 得好因緣具有功德力 那麼平常 我們在修觀或念佛的時侯 在中陰現起的時侯 我們會記得 會記得我們之前所修的法 或是我們所念的佛號 所以當在這個時侯 我們能夠內心一直憶佛念佛 那在一期中陰結束 要求生淨土就很容易 所以平常我們的行法 修行的行法 一定要好好的培養 培養到念力堅定 好 那我們有說到 中陰有七期 有七次的中陰 那麼前兩期 乃至第三期 最多到第三期 我們常常講的三七 之前 都還是善業力先現前 然後到三七之後 一直到第七個七 如果還有 還是在中陰的階段的時侯 後面三四個七的中陰 它是會慢慢就變成惡業先出現 惡業出現 那為什麼是 之前的二七 都是善業現前的時段 因為就是度亡經裡面講說 這是佛菩薩加持之力 如果我們是皈依三寶的弟子 那在這段時間 佛菩薩護法天神加持之力 讓我們的善業力會先現起 那善業力先現起有一個好處 就是要求生善道 或求生淨土的時侯 它會隨著我們的善業力 而滿願的 如果到後來愈晚的時侯 那你善業力 浮現的機會已經過了 剩下的就是要隨著惡業 而輪迴惡道去了 所以助念 什麼叫做助念 助念 是對亡者的一個很大的助緣 事實上要在他臨命終之前 就要開始幫助他 在臨命終之前 就要幫助這個亡者 能夠保持正念 保持正念 而命斷之時 他可以依賴這個正念力 依他這個之前修行的功德力 見到法身光明 他就往生淨土 那甚至於有的人 也可以在臨命終的時侯就悟道 就悟道了就開悟了證法性 見法性就絕對不墮落三惡道 再來人間繼續修他的一個 這個菩薩道 那麼如果說這個亡者 我們能夠 一個人平常能夠這樣子 精進用功的話 在臨命終就是鼓勵他 繼續保持他平常修行的法門 那到命終之後 我們還要再繼續幫助他的時侯 那就是要把握前二期的時間 不斷的為他提醒 提醒他不要見到任何的境相 起了煩惱心 起了雜念 甚至不論是聽到任何的聲音 看到任何的景像 他都還是要保持 他憶佛念佛的心 或是保持他正念的念力 但是他的所緣要觀 就這個境相來觀他的無常 觀他的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觀它的不真實 那不斷的這樣提醒亡者之後 當我們在為他誦經做功德 那麼他就可以藉著這個功德力 而往生善趣 這是幫助亡者的 一個最好的做法 好這是我們用了滿多的時間 講解一個人 生命的一個結束的時侯 我們怎麼樣 我們了解之後我們可以自利 甚至我們可以利益他人 在臨命終前為這個病人助念 臨命終之後再為他助念 作為他的一個助緣 那麼讓他不墮落三惡道 那這個 這樣的一個願 我們這樣的一個做法 其實地藏菩薩 也都會一直護念我們 地藏菩薩會護念我們 因為這是地藏菩薩的願力 令一切眾生不墮落三惡道 所以他有說 如果臨命終者 讀誦地藏經 那麼也就是 讓這個臨命終的病人 能夠隨著地藏經的經文 內心對於他自己所做的過失 起了懺悔心 對他所做的善業 起了一個歡喜心 甚至能夠讓他發願 發願能夠見佛 能夠往生淨土 這就是一個助緣 我們繼續看經文 經文下面是第八個 第八個是 地藏菩薩利益眾生的情況 眾生可以得到什麼報呢 就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 自書此經或教人書 或自塑畫菩薩形像 乃至教人塑畫 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這第八個講的就是塑畫佛像 塑像佛像或菩薩像 地藏菩薩的聖像 或是書寫經典 如果有人寫經或教別人寫經 或塑畫佛像 那麼他得到的果報是很大的 所以經文繼續說 是故普廣 釋迦牟尼佛 做了一個小小的結語 說若見有人讀誦是經 乃至一念讚歎是經 或恭敬者 汝須百千方便 勸是等人勤心莫退 能得未來 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這釋迦佛要普廣 看到有人讀經 讚嘆地藏經 或恭敬地藏經 要用各種方便方法 來勸這些讀經的人 繼續努力精進 用功不要退失 這個善心 不要退失這個信心 那只要好好的讀經誦經 未來世 他必定會得到很多的功德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就是 我們在透過讀經誦經 灌溉長養我們的菩提苗 我們發了心要修行 我們發了善念 要能夠解脫 我們要當菩薩 要利益眾生 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一個種子 那我們讀經誦經讚嘆經典 讚嘆菩薩 就是像法水 這就像水來灌溉這個菩提苗 讓這個菩提苗能夠繼續的茁壯 所以叫做 未來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 未來會開花結果的 這個是第八點 寫經乃至於畫菩薩像 乃至於讀經典 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關於寫經 我們就稍微說一下 書寫經典 是大乘佛法的一個特色 修行的特色 在阿含正典的時期 是不提倡寫經的 為什麼 那時侯也還沒有經典的流傳 佛陀的教說是口耳相傳 所以結集經典 是在於第二次結集 那麼一直到阿育王的時代 這個寫經就開始流傳起來 而且廣泛的被人 拿來當作修行的一個方法 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是跟般若經的流行有關 般若經甚深難懂 般若的思想般若的智慧 甚深難懂 眾生往往 對這個深廣的般若智慧 有時侯不太能夠一下子 就能夠體會 甚至不太能夠依止般若而修行 因此般若經當中 有一些方便法門 引導眾生入般若 所以他有一些善巧方便之法 那其中寫經就是一項 而且那個時侯經典已經結集了 而且有文字化了 阿育王時代 經典已經有文字化了 所以開始就提倡寫經 透過書寫經典 這是一個善巧方便 引導修行者 從書寫當中 慢慢慢慢 進入般若的智慧大海當中 那這是一個引導方便善巧 那為了要引導大眾能夠寫經 強調 所以就強調 寫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那當然這個強調是有道理的 因為當我們靜下心來 慢慢的寫這個經典 一字一句慢慢的寫的時侯 我們常常講心淨則國土淨 為什麼國土淨 因為心清淨的時侯 煩惱不生起 煩惱不生起就是一個淨土 在煩惱不生起的時侯 善根智慧之力 就容易生長 能夠展開 然後展開用這個慧力 去理解你所書寫的經典 所以我們說由定而發慧 這原因是這樣 所以在寫經的時侯 也是一種三昧力的培養 一種專注心的培養 所以由定而發慧 你很容易就能夠了解 你所寫的般若經的內容 它的道理 所以因此寫經 就成為一個方便法門 那寫經之外 還有讀經誦經 受持經典經卷供養等等 總共有十個法門 十法行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等等 在法華經裡面就強調五法行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 這五法行 就是從般若經裡面的十法行 而抽出來的 它更簡要更容易做的 所以因此書寫經典 在初期大乘 成為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它是一種定力的培養 是一種進入般若智慧的 一個關鍵 也是引導初機學菩薩道的人 一個最好的修法 所以這個大乘初期強調寫經 那麼從寫經再到畫佛像 也是一樣 當然畫佛像出現的時間更早 更早 但是畫佛像最主要是 來自於要讚嘆諸佛菩薩的功德 對眾生內心要有所依止 依止佛陀 依止聖者 那麼當佛涅槃之後 眾生內心會無所依 會惶恐不安 所以畫佛像的風氣 也就開始廣為流行起來 透過畫菩薩像畫佛像 眾生內心得到安頓 就覺得佛菩薩常在我們的身邊 常在我們的心中 再來畫佛菩薩像也是 讚嘆佛菩薩功德的 一個做法之一 就成為供養法門 所以畫佛像成為供養法門的 一個很重要的內涵 所以這兩個法門 都有它出現的背景 那麼大乘經強調寫經畫像 也就是希望透過這些外在的 事物的專注 跟對於佛菩薩的聖像 或是對他的教法的恭敬虔誠 讓我們的善業力增長 在那個時候培養我們的定力 才能夠進入般若大海 這個是提到 畫佛像可以得到 很大的功德利益之報 所以以前的人常常 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 對於很多事情 我們的所緣應該是要清淨的 內心去緣清淨的境相 就生起清淨的心 那生起清淨的功德 緣不清淨的事物 就會生起不清淨的惡念 那清淨的功德才可以幫助我們 才可以幫助我們修得解脫之道 修得解脫之道 因此在這個 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 就是一個人喜歡畫馬 古時侯的一個故事 那他喜歡畫馬 他發願畫一百匹馬 他畫了九十九匹馬之後 他都畫不出最後一匹馬 畫不出最後一匹馬的時侯 他就每天都在那邊 揣摩馬的姿態 就有一天 躺在床上想 一隻馬仰躺著四腳朝天 是什麼樣子 結果他在那邊模擬 這時侯他太太一進來 一看到他嚇一跳 他以為他看到一隻馬 躺在他們家的床上 就趕快跑出去 所以這個畫家一聽到他太太 尖叫跑出去 就趕快下來 問他怎麼回事 他說我剛剛看到 一隻馬躺在我們的床上 這個畫家就嚇一跳 他就了悟到一個道理 心種種故相種種 就是相由心生 所以因此他就改畫佛像 所以他本來畫馬的時侯 相貌是不莊嚴的 甚至是不和藹可親的 那他改畫佛像之後 他的相貌就通通轉變了 所以從這個故事當中 我們可以知道內心 起什麼心念是很重要的 很重要的 所以這個地藏經 也是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好我們這一堂課 就上到這邊 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謝謝各位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