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18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這堂課 再把這個因果業報 造作什麼業因 受什麼果報呢 這段經文第四品的經文 繼續把它解釋完 那我們繼續看大正藏的 七百八十一頁下欄 第十四行開始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 第十六個這個業報的相狀 那麼第十六個就是遇到 如果地藏菩薩遇到 破用常住的人呢 地藏菩薩會為他說 說億劫輪迴地獄報 下面是第十七個 若遇污梵誣僧者 說永在畜生報 如果遇到有人是 侵犯了這個修清淨行的人 或是誣陷了毀謗了出家僧的人 這樣子未來呢 會永遠在畜生受報 那為什麼呢 因為侵犯了修清淨行的人 說是毀謗出家僧呢 本身行為是與愚痴相應的 與貪愛愚痴相應的 那畜生道動物界呢 動物的本能呢 其實就是飲食還有就是繁衍 那所以我們又沒有智慧 加上呢本能性的飲食繁衍 所以對於這樣的業因 會感招生在畜生報 第十八個 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 說輪迴遞償報 湯火的意思就是用火煮啦 用水燙啦 或斬斫把它斬成一半 斬成好幾段啦 那殺害他的生命的 如果有人常常以這種方式 來殘害眾生生命的人 地藏菩薩說這個是會 輪迴遞償 什麼叫輪迴遞償 遞償也就是互相呢 剛剛說過的上一堂說過的 互相角色對調 就是說人跟動物呢 你會角色對調 你會這一輩子啊 如果這樣常常虐待動物 下輩子呢也會被虐待 不論你是生而為人 或是生為畜生 那麼尤其是生為動物界的話 畜生道的眾生 也是常常被這樣子的一個傷害 那這個也就是我們上一堂 已經講過了 如是因得如是果 因果本身這個善惡流類 是會相同的 第十九個 若遇破戒犯齋者 說禽獸飢餓報 破戒犯齋 也是有人受持了清淨戒法 但是因為他煩惱心重 沒辦法受持下去 破戒了 那犯齋呢 齋就是清淨的意思啦 齋是清淨的意思 我們也並不一定 要把它解釋成過午不食 因為我們一般人講持齋持齋 那或是吃素 把那個持齋當作過午不食 受把持齋當作吃素 其實都是 這個都是衍生出來的意義 齋本身的意思是清淨 所以我們常說八關齋戒 就是受持八條清淨的戒法 那這八條戒呢 有的是八條戒 把那個過午不食啊 放在八條當中 那麼也有把過午不食 獨立出來 就叫八戒一齋 那麼嚴格上來說 應該是八條戒裡面 有包含了過午不食 那齋的意思 是指說這八條戒是清淨的 所以犯齋的意思 其實也就是在講 違犯了清淨行 有些清淨的行為呢 是屬於戒律的內容 有些清淨行呢 不過就是因為 我們人類的道德感 而要求我們自己要這樣做 所以我們一般人 都把這個齋當作過午不食 或者當作吃素啊 其實是衍生出來的 那破戒犯齋的人 為什麼說禽獸飢餓報呢 禽獸飢餓報 因為在我們受持戒法當中啊 受持清淨的戒法 才可以享未來世呢 得到這個福德 那如果你不受持戒法 你已經受戒了 又不能持守 那意思也就說 你未來是沒有辦法 得到福德的 沒辦法得到福德 生活資具就會缺乏 生活資具會缺乏 所以就容易什麼飢餓 那再加上愚痴的眾生呢 因為不懂戒法的一個功德 或是不懂佛法的殊勝 所以才會容易說受戒之後 沒辦法持戒而破戒 所以這個又跟智慧不相應 又障礙修定慧 破戒的人 其實對於修持定慧上來講 會變成一個障礙 所以這樣分析起來 我們就能夠理解 為什麼他的果報 會是來生呢成為畜生道 或是呢 而且受到飢餓的報 第二十個 若遇非理毀用者 說所求闕絕報 非理就是不合道理 就是意氣用事的意思 那麼毀用就是破壞東西 這個意思就是說 不惜福 對我們生活中的一些 受用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或是日常用品 或是整個居家環境 那我們得來受用 應該是要感激的 為什麼呢 不是說我自己努力 就有這樣子的一個福氣 可以生活的怎麼好 我們自己努力之外 其實外在也很多的助緣 讓我們可以呢衣食無缺 讓我們生活可以覺得很安樂 那如果說我們對生活 所受用的一些東西呢 不知道珍惜 然後無理取鬧意氣用事的去 摔東西破壞東西 浪費東西 那麼來生呢 你就會受用缺乏 叫所求闕絕 所求闕絕 闕絕就是缺乏的意思 那東西就會沒有哦 覺得很貧乏 二十一 若遇吾我貢高者 說卑使下賤報 吾我貢高就是我慢心重的人 認為自己了不起 認為自己比較殊勝 認為自己比較聰明 認為自己比較有修行 這就是吾我貢高 那麼吾我貢高的人 來生呢 就是容易變成什麼 被人家呼來喚去的 比較奴婢佣人 叫卑使下賤 下賤是指他的一個社會地位 或是他在別人的心目中 常常會被輕賤的 做的就是奴隸啦 或是婢女這樣的一個工作 叫卑使下賤 那這個卑使下賤報呢 如果這個只是比較輕微的 吾我貢高 那比較重的吾我貢高 尤其是對三寶的吾我貢高的話 他的果報就不只是卑使下賤 甚至會呢 當生就 下一世就落入地獄裡面去 這個我們看大唐西域記 裡面就舉個例子哦 這例子很有意思啊 他給我們生起警惕之心 這大唐西域記裡面呢 就記載玄奘大師呢他去印度 他就來到那個摩那陀國 摩那陀國呢 在這個國家的西北方 有一個村落 村落裡面都住著婆羅門 以前就住婆羅門 所以就稱為婆羅門村 那這個村啊 在村子外面 有一個大坑 有一個大水坑 只要一下雨啊 那個地上的水坑就會充滿了水 但是呢不論你雨下多大 下幾天啊 那個水坑的水都不會滿出來 都不會滿出來 那即使呢過了幾天呢不下雨 下了幾天雨之後不下雨了 不下雨之後呢 這個水就會消失了 這個坑裡面就乾乾地 可是只要一下雨呢 就個水坑就會滿起來 但是都不會淹出來 就是剛好滿這樣子 那麼玄奘呢 玄奘大師這問這個村子 當時他走到那邊嘛 就去打聽一下 這到底怎麼回事 那附近的一些耆舊 老村民們就說這個坑啊 是通地獄的 通地獄那就是以前啊 有一個很驕慢的婆羅門呢 墮入地獄就是在這個地方 那玄奘就把這個傳說呢 記錄下來 這個傳說呢就是說 這個婆羅門非常有智慧 有學問他懂很多的道理 學習各種宗教 各種宗教的一個經典 那麼又熟悉天文曆算 所以都被人家視為是一個 學問家 視為一個有聰明 很聰明的人 所以他的名聲 也遍這個印度各地 那麼所以每一個人 各地方有很多人 都千里迢迢的來跟這個 婆羅門學習 所以他是一個弟子很多的老師 那相對的 他也就產生了一個驕慢心 因為他不僅門生弟子很多啊 他也得到國王的一個尊重 國王常常供養他很多的 金銀財寶 那這個婆羅門呢就驕慢起來了 他就口出狂言 他口出狂言就說 他說我是為了世人而生下來的 就說他是為了這個 讓現在世間所有的人 都能夠得到智慧 所以他才出現在這個世間 所以沒有一個人的智慧 比得過他 甚至他呢認為這個 即使是大自在天神 梵天神或是這個濕婆神 這三個都是印度的神明 還有乃至於佛教的佛陀 都是什麼沒有人能夠超過他的 不論是學問 不論是修行 這四個 這三個天神跟釋迦佛呢 都沒有辦法超過他 他不僅學問好德行也好 他就到處跟人家這樣講 而且為了展現 展現他自己的學問德行呢 超過這四個聖者 這個天神跟佛陀呢 他就做了一張椅子 訂做了一張椅子 那椅子的四個角 就刻有這三個天神 大自在天啊梵天 濕婆神的相 還有釋迦佛的相 就刻在椅子角上面 然後他就自己坐在這個椅子上 然後他只要走到那裡 去講經說法 去跟人家辯論 他一定要坐這張椅子 那這意思很明顯 就是說這個天神啊 還有釋迦佛 都是在他的腳底下 都被他坐著 那這個時候呢 西印度啊 印度的西邊有一個叫做 玄礙的比丘 這個玄礙比丘呢 他是持戒很精嚴 而且學問很好的一個長老 他對於印度啊 當然各個宗教的學問 他也都了解 尤其他很通達這個因明學 因明學就類似我們上次講的 邏輯學 但是兩者不定相同 不必相同 但是他等於是印度的邏輯學 那這個玄礙比丘長老 他經通了因明又善於辯論 那麼當時呢 他的弟子也很多 他的弟子就跑來跟他講 這件事情 那他聽到這件 這個婆羅門這樣作為之後 他就很感慨 他感慨什麼呢 他就說啊 佛教裡面真的是沒什麼人材了 才會讓這個婆羅門呢 這個凡夫啊狂妄無理 到這種程度 貢高我慢到這種程度 所以呢他就從西印度呢 千里迢迢來到這個摩那陀國 來到中印度的地方 就是要來見這個婆羅門 那麼他見婆羅門之前 他就先去跟國王說 說他想要跟這個婆羅門辯論 那這個國王一看 因為玄礙比丘他本身持戒精嚴 所以他身上穿的衣服啊 袈娑也都是滿破舊的 那年紀也大了 長的也不是很莊嚴 那這國王一看 就說哎呀這個老人家 一付就無德無材的樣子 他怎麼能夠跟這一個大學問家 這個婆羅門辯論呢 但是呢 卻對他這個遠大的志氣啊 想說他敢這樣來挑戰 這個婆羅門 這種志氣他也覺得很佩服 所以他就同意了 這個玄礙長老的這個要求啊 就辦了一個辯論大會 那麼婆羅門呢 就接到這個國王的通知 說有一個比丘呢 年長的比丘要找他辯論 那這個婆羅門就說 哎呀那這個 什麼人這麼大膽啊 想跟我挑戰啊 他就帶著他弟子 還特地拿著他那個椅子 帶著那個椅子來辯論會場 來到辯論會場呢 他當然就坐在自己 那張特殊的椅子上面 然後呢很忘我的 就開始發表高論 開始呢抨擊所有的宗教學問 開始批評佛教 尤其會批評佛教 因為是一個長老比丘 來跟他挑戰嘛 他就開始批評佛教 那他坐在椅子上 這樣大發高論的時候呢 這個玄礙比丘 只是坐在旁邊的 一堆草蓆上面 就坐在草蓆上面靜靜的 然後等他說完之後 玄礙比丘呢 才對於這個婆羅門所說的話呢 每一句每一個觀點 他就加以反駁 然後呢幾個回合下來 其實這個婆羅門就輸了 就辯輸了 他自知理虧啊 他說不過這個玄礙長老 結果這個國王啊 摩那陀國王呢 就一看 他就很生氣啊 原來他自己一直很尊敬 很讚嘆的 自認為是天下無敵的 這個婆羅門竟然辯輸了一個 年紀這麼長的一個比丘 他就很生氣 他就跟婆羅門說 你簡直以前都是狂妄 都是吹牛 事實上你的學問 只是浪得虛名 你都欺騙天下的徒眾 你看你只是跟這樣 一個比丘辯論 你就辯輸了 那依照慣例呢 以前的辯論大會啊 就像生死大會一樣 辯輸的人是要自殺的 這個國王就要這個婆羅門 自己啊自殺 不然呢他也要把他處死這樣 那這個婆羅門一聽到 國王要他自己自殺謝罪啊 他就嚇到了 他自己怕死 他怕死呢 他就趕快去求誰呢 求玄礙比丘 那這個玄礙比丘呢 就覺得說這個婆羅門 這麼有學問 其實也可以當一個老師 蠻疼惜他的這個才華 所以就跟國王去求情 跟國王求情說 國王以仁德啊來治理國家 佛教以慈悲啊愛護眾生 所以呢雖然辯論輸了 那也就是輸了 輸了承認就好了 不需要取人家的性命 你就讓他回去吧 這個國王聽到更加佩服 這個比丘了 認為這個比丘很慈悲 願意饒恕這個婆羅門 所以這個國王 也就饒恕了婆羅門的死罪 但是呢要他怎樣呢 這個在這場辯論結束之後 要他跟玄礙比丘呢 來懺悔來頂禮懺悔 國王又特地派人啊 到國家的每一個地方 去宣揚這件事情 就說佛教的比丘呢 是個大智慧的人 然後一直讚嘆佛法的一個殊勝 那這個也算是 對婆羅門的一個懲罰 那這個婆羅門 受到這樣的侮辱啊 他覺得是奇恥大辱 名譽掃地 他就當場呢 等到國王離開之後 他就吐血當場就吐血 就奄奄一息 那玄礙比丘就安慰他 就安慰他說 你這麼有學問 那這個辯論不過是世間事 也沒什麼要緊的 重要的是我們做人 能夠清淨自在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忘記 自然而然就淡忘 你不要耿耿於懷 名譽不過是過往雲煙而已 沒什麼真實的 結果呢這個婆羅門呢 他也不是真心的 就臣服於玄礙比丘 結果他不聽還好 一聽玄礙比丘這樣安慰他 生氣 更生氣就開始呵斥 罵這個比丘 而且甚至毀謗佛教 罵這個佛教罵比丘 罵所有的修道人 乃至罵釋迦佛 那其實這個罵 還沒有罵完的時候 傳說他正在大聲的怒罵的時候 這個大地就突然的震動裂開 他就掉下去 直接掉下去 那個坑呢 就是玄奘大師去到摩那陀國 去看到這個大水坑 那村子裡面的人就說 那個婆羅門掉下去的那個地坑 土地啊大地裂開的那個坑洞 就是現在這個大水坑 只要那個坑平常是乾的 只要一下雨呢 它就會滿 而且永遠不會滿出來 就滿的剛剛好 那意思也就是說 雖然雨一直下一直下 可是下面可能是通地獄 所以那個水就不會滿起來 這樣子 好這個是在大唐西域記裡面 大唐西域記裡面玄奘大師 他來到印度的時候呢 所遇見的一件事情 他就把他記載下來 那我們從這個事情來看 就是說其實在印度當時的 那個氛圍裡面 宗教氛圍裡面 各個宗派啊修行者很多 其實不只是在佛滅之後 佛陀在的當時呢 乃至佛陀出生之前 印度本來就是一個宗教氣息 很濃厚的國家 那麼因此各個教派 他們都有一些大論議師 那彼此之間論議的 這個辯論大會也很多 那從這裡這個典故裡面 我們也發現說 確實對於一個貢高我慢的人 本身就是一個煩惱重的人 沒有聰明才智的人 沒有真實的聰明才智 只是學習到一些表面上的 一個學問 然後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 就容易起這個吾我貢高的心 吾我貢高的心就更容易 來毀謗宗教 如果他這個吾我貢高的心呢 是針對於自己的學問才智 乃至修行的境界 而生起的話 那對於別人所講的法 或是對別人 修行的這個內容 或修行的體會 會更不屑一顧 不屑一顧的時候 也容易產生批評 這樣的批評呢 尤其是對於三寶的批評 因為他影響性很廣大 會斷人善根 斷人善根所以呢就容易受到 未來受到墮入地獄的果報 其實沒有斷人善根 也是很容易讓人家呢 產生煩惱 所以地藏經才會說 這個未來會受到卑使下賤報 這個是吾我貢高的意思 就說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 自己超越了一切 甚至自己可以超越了 自己的體會 比佛法更殊勝 這個境界比這些聖人呢 更高 這個都叫做吾我貢高 這你本身沒有那樣的一個境界 而要說自己有 這就是一種增上慢 那他不是他跟大妄語的區別 在哪裡 大妄語是知道自己沒有 而要說有 那增上慢是認為自己有 自認為自己有 他不會說他自己沒有 然後說反話說自己有 而是他以為他自己是 有那樣的境界 比方說自己 事實上還沒有證到 修到四禪 也沒修到三禪四禪的境界 只有初禪的境界 可是他對法的不通達 對法的不了解 甚至輕慢了法 他認為 他以為他自己是四禪定的人 或是他還沒有證果 只是呢在知見上呢堅固不退 有些體會他就認為 自己證初果了 這個就是增上慢 那這種大妄語是說 自己沒有證果 很明確知道自己 沒有證到初果 可是為了得到供養 為了欺騙別人 他就硬生生的說自己是 初果的聖者 這就大妄語 那大妄語是一種惡性的欺騙 以非為是的 所以他的罪會比增上慢重 因為增上慢人只是無知 無知錯知 那大妄語是惡意的 惡意的欺騙 所以這兩者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這裡的吾我貢高 比較是屬於增上慢者 再來二十二個 若遇兩舌鬥亂者 說無舌百舌報 兩舌鬥亂就是搬弄是非 這到甲這邊來說乙的壞話 到乙那邊說甲的壞話 那背地裡罵某甲 罵的要死看到某甲的時候 又奉承的很 這個就是兩舌鬥亂 那整個這個環境 這個道場 或是這個公司 或是這個家庭呢 彼此之間呢 大家都不和睦 這叫兩舌鬥亂搬弄是非 那是非是靠嘴巴講的 好感召的果報 是無舌或是百舌 無舌百舌啊 都是很苦的啊 做人沒有舌頭 是沒有辦法說話的 那甚至是一個身心有缺憾的 百舌也是一個苦報 再來二十三點 若遇邪見者 說邊地受生報 如果有邪知邪見的人 對佛法有不正見 對世間的真理有錯解的人 他未來會到邊地去受生 邊地就是指沒有佛法的國家 沒有佛法的地方 我們稱為邊地 因為既然對佛法不信 不相信 那產生邪見 那麼我們講的這個 惡性惡惡相應嘛 我們講善善相生 惡惡也會相生 惡性相生於惡性的結果 他下一次要再遇到正見的機會 就更難 所以到邊地受生 遇到正見的機會 就幾乎微乎其微啊 所以有邪見的人 確實是很可憐的 好這二十三種的因果業報 說完了哦 那地藏菩薩呢 會為未來世的這個 娑婆世界閻浮提的眾生們 然後呢千百億方便呢 來教化 那就是講因果業報 就從這二十三方面來說 下面的經文 他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 身口意業 惡習結果 百千報應 今粗略說 以上講的就是身口意業 惡習結果 這個習不是習性 而是屢次 不好的行為 已經養成一種習慣性 那這種身口意業的習慣性 不好惡的習慣性呢 產生了結果 上面所講的 只是千百報應當中的一部分 略說哦 那它的報應是很多啦 那只是簡單說的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 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為什麼百千報應呢 為什麼報應這麼多 因為眾生的業感差別 眾生的業力啊 感召的果報啊千差萬別 為什麼千差萬別呢 因為眾生的心念的關係 我們先說業 身口意業的關鍵是在於意 身業跟口業都是由意業 而發動的 你要有意業的發動 然後才會說話 才會有所行為 所以才有身業跟口業 所以有經量部裡面 對於業才有講到 思業跟思語業 思業呢就是思心所 意業的部分 以思心所為主 那麼有思心所的驅動 開始之後呢思語 有了思心所之後 才產生出來的業 這語啊就是完成之後 先有思心所完成之後 那麼才有業 那就是身業跟口業 那麼甚至呢 在部派裡面說 如果身口意三業的體性 是什麼呢 那就是思心所 也就有思心所發動為意念 有意念再發動為身業跟口業 那麼這樣看起來 思心所這個念頭啊 是身口意業的本質 這個體性 所以這個經量部裡面 才講到思業跟思語業 那麼既然如此的話 眾生的心念 我們說一念三千啊 天台宗講一念三千 這一念心的造作之下 具足三千如是 那麼這個三千 不是指三千大千世界 一念三千的三千呢 他是這樣計算來的 說我們眾生一念心 可以具足十法界 什麼叫一念心具足十法界呢 我們這個念頭啊 是剎那變化無常的 所以我現在的念頭 可以是清淨的 比方我跟佛念佛 憶佛念佛 所以我這時候的一念心 是佛法界 或是我現在的一念心啊 我的心念是瞋恨的 這個時候你的這個一念心呢 是地獄法界 我現在的念頭是在於染著的 愛欲染著的 那你善的念頭 是在這個鬼道法界 或是畜生道法界 所以我們的心念 一天當中啊這麼多 點點滴滴啊 不可能一直處在清淨的 或是一直處在這個邪惡的 我們的心念呢 上上下下善善惡惡 所以叫一念心具足十法界 那麼每一法界呢 又包含了其它法界 所以十法界再乘十法界 就是百法界 這個一法界當中 其實也具足了十法界 就百法界 那百法界呢再乘上十如是 什麼叫十如是呢 法華經第二品裡面 方便品裡面講的 諸法實相呢 可以從十個面向 十個角度來說明諸法實相 這諸法哪十個面相呢 就是因緣果報 這個如是相就是如是相 性相體力作 因緣 果報 本末究竟等 那如是性 事物的本質 如是相 事物的外相 如是體 講事物的體 本體 那如是力講 事物的作用 如是作 講事物的這個 產生的一個效能 如是因 如是果 如是緣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 所以總共有十個角度 來談論一法 那談論一法呢 每一法呢 不論你從這十個角度 你怎麼談論它 它都是什麼 都是合乎於法性的 法界的 所以這叫十如是 叫如是 如就是不變 如如不變 那這個要談諸法實相 就是從空性來講 從這個究竟義來講 那實相就是空性 那麼從緣起義來講實相 就是十種如是 這是法華經在談十種如是 所以前面呢十法界 每一法界又有十個十種法界 所以就把百法界 那每一法界呢的每一法 其實都具足十種如是 這樣子就千如 那這個千如呢 不是只有指眾生而已 還包括這個器世間 包括五蘊身心 所以再乘以三 就是國土眾生跟五蘊 不管是國土 不管是其它眾生 不管是人類五蘊身 都有這千如 這叫做三千 好那三千是這個意思 不是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依報環境 那這個一念三千的三千啊 是指說我們的一念心啊 可以不論是從眾生類 有情類是六凡四聖 乃至於這一個 跟他相應的依報環境種種 差別相等等的所有的一切 在這一念心當中 都可以生起 如是這樣子的話 我們的一念心啊 造作的事情太多了 那也千差萬別 所以叫做業感差別 我們要說論業感差別 要從這個意業 從這個心念來說 因為身口意業 都是來自於心念的發動 都是從意業的發動 從意業 不論是意業 背後還沒有這個思心所 就從意業發動這個身語二業 那麼因此這個意業 這個心念千差萬別 一念三千的話 那麼他所發動造作出來的 身業跟口業 那又是更複雜 所以才會說業感差別 既然眾生業感差別這麼大 那麼地藏菩薩要教化眾生 就不能只用一個方法 好的老師啊 因材施教 眾生的業力差別這麼大 地藏菩薩當然要用 各種差別法來教化 那麼這是從差別相來說的 差別相來說 那麼再來他說 是諸眾生 先受如是等報 後墮地獄 動經劫數 無有出期 是故汝等護人護國 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 他說以上所講的 如果眾生有這些二十三種 種種的惡業 地藏菩薩會為他說 種種的差別報 業感差別 但是呢不是只有報 這些報受完就好 他說先受這樣的果報 這個報受完之後呢 再墮落地獄 所以我們也可以照 我們上一堂所說的 那前面就是華報 後面墮入地獄是果報 那這樣的一個果報 要受多久呢 很長很長的時間劫 沒有出離的期限 你要這個果報受完才可以出離 所以釋迦佛說 你們這些四大天王啊 聽到這裡啊 是故汝等 汝等是指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就是要護持人民 護持國家的 所以要護人護國 不要讓眾生呢 去起惑造業 因為眾生業感差別 只要你有煩惱心起 就會什麼 造作惡業 所以叫做無令是諸眾業 迷惑眾生 不是這些業會讓眾生迷惑 而是迷惑眾生會造業 那為什麼迷惑眾生會造業 因為無明的驅使 它裡面的思惟是這樣 眾生都有無明 無明就是 簡單說就是對於真理 沒有智慧 那不明白世間的真理 出世間的真理 不明白真理沒有智慧 那我們就叫無明 那因為無明的關係 所以我們會有分別 就我們對事物的道理不明白 所以我們對事物呢 會有一種自己認為的 感覺也好 自己的認知也好 這就是分別心 因為這個分別心 是帶有我執的 因為我們無明的關係 不知道一切法呢 是因緣和合而起的 不知道這個世間的真理 就是空性的 不知道出世間的真理 就是解脫涅槃的 那既然真理是空性 是解脫涅槃的 所以呢一切法是什麼 是因緣和合的假相 因為我們不知道 所以就稱為無明 那因為我們不知道 所以我們對這一切事情 我們產生一種 自我的執著 對於生命有自我愛執 那對於這個外在的事相呢 也有一些種種的差別的染著 這些無明而產生的我執呢 就是一種分別 以我執的心去看待一切事 然後呢喜歡的就貪愛 不喜歡的就瞋惱 那麼從這個分別心呢 產生善惡念 對事情有善念或是惡念 因為有善惡念的關係 就造作善惡的行為 因為有善惡行為的關係 未來就要受到樂報或苦報 它整個的一個邏輯關係 是這個樣子 所以釋迦牟尼佛 要四大天王護人護國 讓眾生不要迷惑造業 那也就希望護持眾生修行 修行才能夠 了悟到這個諸法的實相真理 然後才能夠斷除無明 斷除無明呢就沒有分別執著 沒有分別我執 或是分別法執 沒有這些分別執著呢 你就不會造作善惡業 沒有起善惡念 沒有起這個染汙的善惡念 那就不會去造作這個惡業 也不會起這個惡心 造作惡業 未來就不會受苦報 在世間呢 起碼要起善念造善業 而受樂報 那出世間呢 要連這個善念善業 樂報都要捨掉 這個是我們先講到 我們講到這邊就是 先了解這個道理 道理的思惟是這樣子 那四天王聽到之後呢 就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悲歎當然就知道說 原來眾生在世間 是這麼樣的一個痛苦 這樣的一個 這個不能自主 不能自由不能解脫的情況 好這裡為止是第四品 第四品就講到這邊 就可以做一個結束了 下面呢我們看第五品 第五品地獄名號品 地獄名號品呢 也就地藏菩薩所說的 前面是釋迦佛這個 釋迦佛為這些與會大眾生說的 那從下面這一品開始是 地藏菩薩說 那地藏菩薩不會自己說 經典裡面常常有說 諸佛菩薩說法 要有眾生請問 要有人請問呢 才會有諸佛菩薩說法 那這裡是誰為當機者 請問呢 是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呢 我們又翻譯為遍吉 那當然普賢菩薩的一個故事 當然大家也耳熟能詳 那麼他的功德力啊 再看華嚴經裡面 就講很多哦 華嚴經很多的地方 都有提到普賢菩薩 最基本的我們也最常見的 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 因此普賢菩薩的一個特色呢 他就在於他的行願 他的一個願力 而且他的願力 是沒有限量的 沒有時間的限量 沒有空間的限制 所以他才能夠成就 那個十大願 從這個十大願 去圓滿他的一個佛道 這是普賢菩薩的一個特色 那這普賢菩薩 就請問了地藏菩薩一件事情 他說仁者 願為天龍四眾 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 說娑婆世界 及閻浮提罪苦眾生 所受報處 地獄名號 及惡報等事 使未來世末法眾生 知是果報 這是第五品的第一段 普賢菩薩請問地獄罪相狀況 普賢菩薩想要地藏菩薩講 地獄的罪相狀況 那這個這段經文呢 我們要注意的是 這經文很容易理釋 我們要注意的是天龍四眾 我們一般在講天龍八部 很少看到天龍四眾 那天龍八部這八部也就是欲界 四天王天所管轄統領的 這個八部眾 比方說夜叉羅剎 乾闥婆阿修羅等等 那這個八部眾 這裡會提到四眾 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我們歸納各個註解呢 大概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就是指四天王 因為他承接上一品來說的 上一品是釋迦佛為四天王 最後四天王請法 佛陀為四天王說 那接著上一品 所以這個天龍四眾 他把這個四眾解釋為四天王 那麼這個經文呢 前後就有貫穿 這個文氣啊 就是連貫的 那麼第二個解釋呢 因為要配合下面 說未來現在一切眾生 所以第二個解釋是指 在家出家四眾弟子 因為他講到現在未來 一切眾生 那第三個解釋呢 他又再進一步指說 既然是一切眾生 從眾生的形態來說 從眾生生成的形態來講 有卵生濕生胎生化生 所以這天龍四眾 指的是四生 眾生的四種形態 這四種形態當然包括 人道跟天道 所以叫天龍四眾 接下去是第四個解釋 第四個解釋當然比較特殊 他說這四眾 是依照經典的慣例 有所謂的發起眾 當機眾影響眾 跟這個結緣眾 他說這四眾 是這四類的聽法眾 聽法眾裡面有 發起眾當機眾 還有這個影響眾 跟結緣眾 所以那個普賢菩薩 希望地藏菩薩為在場的 所有聽法的這四類的 不管他是什麼樣的身份的眾生 都來說下面的法 那不論這個四個解釋啊 你認為那一個比較恰當 我們如果從經文的前後文來看 這個普賢菩薩的意思是 希望地藏菩薩為什麼呢 為一切的眾生 為了一切眾生說 下面地獄的種種相狀 讓這些眾生呢 能夠心生警惕 而且眾生是現在跟未來 沒有所謂的過去眾生 就現在的眾生跟未來的眾生 那為什麼是一切眾生 特別提出天龍四眾 所以這個如果這樣看起來 會造作惡業而墮入地獄的 是人道跟某一部的天道眾生 三惡道眾生啊在受苦狀態 不會再造惡業 造墮入地獄的大惡業 那麼如果是聲聞緣覺羅漢啊 以及菩薩佛這些聖者 更不可能 所以這一切眾生 來說地獄罪報 讓他們心生警惕 應該是指人眾跟天眾 如果天龍四眾是在解釋 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的話 那這個四眾應該是指四眾弟子 就可能很恰當 因天龍是指天眾 四眾是指人道的四眾弟子 這些的人道天道的眾生 不論是現在未來 希望地藏菩薩說地獄罪報 讓他們聽 讓他們才不會造作惡業 而墮入什麼 墮入地獄去 這是我們從經文的內容 來做一個分析 然後再從四種各各版本裡面 四種註解在解釋四眾當中 我們認為啊 這個是比較 我個人認為這是比較恰當的 好那說什麼呢 這個普賢菩薩希望地藏菩薩 說什麼 說這個娑婆世界 還有閻浮提 所有這些罪苦的眾生 在地獄受罪的罪苦眾生 他所受的報處 他到那裡去受惡報 那麼地獄 他受報的地方 地獄的名號以及惡報的事情 所受報處呢 其實就是 詳細來講就是地獄名號 跟惡報等事 就專門講地獄的事情 要讓這個未來世的末法眾生 知是果報 知是果報的意思就是說 知道惡業會受到惡報的 這件事情 到這裡為止 是第一段普賢請問 地獄罪相狀況 下面是第二段 地藏回答 地藏菩薩回答 地獄的罪報 那麼這一段的內容 就會提到種種的地獄 我們看地藏答言 仁者 我今承佛威神 及大士之力 大士是指普賢菩薩 因為普賢菩薩請問的 所以這個也是地藏菩薩 謙虛之詞 他說我今天啊 不是我自己在說這件事情 這是我因為佛陀的威神 承受了佛陀的威神 以及你普賢菩薩的行願力 讓我能夠說法 讓我能夠略說地獄名號 以及罪報惡報之事 所以這個是自謙之詞 就他謙虛的話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也要 這樣理解 我們今天如果能夠 有所體會 對修行佛法能夠精進 有所體會 也不是自己的 只有自己的善根慧力而已 我們有善根有智慧 我們也是因為 承受了三寶的護念 承受了菩薩的護念 所以我們今天能夠修行 也是因為承受諸佛菩薩的 威德之力 再來乃至於我們今天 能夠說法 那我能夠在這說法 也不因為我自己懂很多 或是我有所了解 而是因為我承蒙著三寶的恩德 因為諸佛菩薩的護念 讓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 有點點滴滴的體會 因為這樣的體會呢 能夠跟大家分享 所以我們內心要時時保持 學習菩薩們這樣子 常常這樣子思惟 常常思惟我們內心是柔軟的 而且跟三寶是清淨的 不會悖離了三寶 而且時時刻刻都是什麼 依止於三寶 好那這一個下面就 地藏菩薩就開始說了 他說 仁者 閻浮提東方有山 號曰鐵圍 其山黑邃 無日月光 有大地獄 號極無間 又有地獄 名大阿鼻 這個是先說出它的地點 這個地獄的地點在那裡 在閻浮提的東方 這個東方有山啊 是鐵圍山 這個我們在前面就有提過 鐵圍山是黑的黑邃的 邃就是深不可測 這個黑色呢黑到深不可測 所以完全沒有光明 沒有日光也沒有月光 那裡有個大地獄 叫做無間地獄 那裡的又有地獄 名大阿鼻 所以可見從這個經文來看 阿鼻地獄跟無間地獄 是不一樣的 那地獄到底在那裡呢 從我們這部地藏經 以及長阿含經等等 所主張共通的 長阿含經呢 或起世經或大樓炭經 這些早期的 原始部派的經典 或是我們這一部地藏經 都提到一個共通的就是 地獄在兩個大鐵圍山之間的 陸地上 但是呢我們地藏經最主要主張 是在閻浮提的東邊 閻浮提東邊的大鐵圍山 大鐵圍山的中間 那麼長阿含經呢 就不一樣了 長阿含經說 地獄是在閻浮提的南面南邊 這就是方位的不同而已 一個說南邊 一個說東邊 好這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不同經典的記載 那麼再來這個阿鼻地獄 無間地獄呢我們上次有說過 他有幾種的狀況 這個阿鼻地獄 他的意思是什麼呢 這個阿鼻啊 大阿鼻或者阿鼻呢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 無救無遮 沒辦法救度 也沒辦法遮止這個苦 沒辦法救度這個苦 也沒辦法遮止這個苦 那這個大阿鼻地獄呢 它這一個在經典裡面有提到 它是縱廣八千由旬 有七重鐵城 七重鐵網 那刀林劍樹啊 各有七層 然後呢這個每一個 每一層呢 都有十八層這個寒冰地獄 所以這就是大阿鼻地獄的 一個形相 一個形狀 什麼人會墮入大阿鼻地獄呢 這邊沒提到 在其它的經論有說到 如果有人做五逆罪的 會墮入大阿鼻地獄 那這跟無間地獄的意思 這個一樣的 就是他的業因是一樣的 還有就是一闡提人 或是破壞比丘比丘尼的 清淨戒的 這個都會墮在這個 大阿鼻地獄當中 那也就是說除了五逆罪之外 還有對侵占僧物 然後破壞比丘比丘尼的 清淨梵行 還有一闡提人這三類 都會墮入大阿鼻地獄的 這其它經典所說 我們今天呢先上到這邊 其它的我們就下一次再討論 祝福各位 身心平安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