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16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 剛剛沒有講完的經文 也就是 提到這個光目發願 發願要在未來 度盡所有世界裡面 三惡道的眾生 讓他們脫離三惡道之外 還要再度他們成佛 不僅脫離三惡道苦 還要成佛 他發個廣大的願 就希望能夠回向讓他的母親 永遠離開三惡道苦 而且不生為女人之身 不生為卑賤之家 那麼他這樣發願完之後 這個清淨蓮華目如來 就為這個光目的母親授記了 我們要知道授記的意思 授記不僅僅只是說 一個人未來會成佛 會到那裡 會在那一個世界 壽命多長 眷屬多少 土地是什麼樣的情況 有什麼 土地的國民是什麼 世界是什麼樣子 然後不僅僅只是這些 這叫授如來記 授如來記 在法華經裡面最多了 那麼早期在阿含經的授記 就是佛陀看到一個弟子 知道弟子目前的 修行的情況 然後去記別肯定他 你目前修道的情況 你已經証初果了 或是你已經得阿羅漢了 或是你有那些那些的功德 就是對於弟子修行的功德 做一個認可 這是最早期授記的意思 也稱為記別 後來在阿含經裡面 還出現了 佛陀會記別 一個人他未來命斷之後 未來到那裡去受生 下一世是到天上還是到地獄 甚至會授記說這些弟子們 比丘們 他們的未來 會証到什麼樣的果位 所以授記在阿含經裡面 就有這兩種 一個是記別弟子的修道的 情況和果報 一個是記別弟子未來的生處 那麼一直再發展下去 授記已經不只這兩種的內容 它還有 尤其在大乘經就提到 佛陀會授記 什麼樣的人 他修行的情況 未來會成就什麼樣的佛果功德 甚至到常不輕菩薩 他就會認為每一個眾生 他定義每一個眾生 每一個人都會成佛 那麼所以因此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也是 它也有授記的意思 也就是清淨蓮華目如來 說明記別 這個光目的母親 未來生命的轉換 因為他這個時候已經是 他母親已經轉世成為 一個婢子的女兒 婢女的兒子的孩子 轉世為婢女的孩子 所以他的壽命有十三歲 所以這個如來就說 他當下 這個第一轉是轉現報 就是說他捨這個報之後 捨這個十三年的人道報之後 他轉為什麼 來生還是繼續為人 他本來依照前面他自己說的 他母親自己說的 他十三歲之後會墮入惡道 十三歲命終之後 他是不會再轉世為人的 他會墮入惡道 可是這個時候清淨蓮華如來 就講 他這個母親十三歲之後 他會轉世為人 不會墮落三惡道了 這是第一次轉 第一次轉業 那這個轉業是轉什麼業 轉現報業 他當下本來是輕賤的 是婢女所生的 是輕賤的而且是短命的 輕賤短命的現報 然後佛陀 因為他光目女的發願 他就轉 轉世來生成為壽年百歲 壽命一百歲 而且是清淨的修行者 在家的修行者 那第二轉就是 當他這個一百歲的梵志 壽命過後 他再生到清淨的無憂國土當中 那麼就以現在他為婢子的 這個時代來講 這叫做轉後 轉生報 轉生報 等於轉下一世 下一世的生命 轉生報 那轉生報 就是轉外道身跟邪知見 第三世就是 當這個無憂淨土的生命 不可計劫完畢之後 他就會成佛廣度人天 這叫做轉後 那這邊就出現一個問題了 就是說前面講果報自受 我們上一堂提到 生死業緣果報自受 前面講果報自受 今天又說可以轉業 可以轉報 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上一堂有提到 講到果報自受 是講受者 而不是講它所受的內容 這就受者來講是自己 別人不可替代 但是他所承受的果報內容 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從這段經文很清楚 他的內容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佛教的業說是緣起的 緣起的業力論 不是定命的 宿命的業力論 所謂宿命的業力論 就是說不僅承受的人是自己 而且你承受的果報 是不可改變的 那叫宿命 或稱為定命論 那麼所以佛說的業說 殊勝的地方就是在於 它是合乎於緣起的 真理的 緣起法則 所以他這個果報自受 他受報 受報 但是因為光目女發願的緣故 他是輕受或是轉受 轉受報 所以這裡面的因緣有那些呢 我們說佛教業力論是緣起的話 他有那些因緣呢 最主要有三個因緣 首先第一個 就是他母親的悔意 他本身後悔了 懺悔了他之前不應該殺生 不應該是毀罵 因為他有殺害毀罵兩種惡業 所以才感召這個苦報 他知道而且他後悔了 所以他才會祈求光目 來救拔他 所以這是主因 主因就是他的母親 本身有深深的後悔 有深深的懺悔 所以轉業 最主要要轉 要當事人願意轉 當事人有意願要轉 當事人有這個清淨的善念 才能轉 所以前面光目 用了各種方式來塑畫佛像 來憶念佛陀 大家的功德 因為不是他母親自己的意思 那是女兒的孝心 所以他轉了他的地獄業 但是他還是只有 多增加了十三年的人壽 之後還是要再回到惡道 可是在這一次 光目女發願 雖然是光目女 發了廣大的願 但是其中 如果沒有他母親自己的悔意 其實他還不能夠這麼殊勝的 轉而為 來生就從惡道的業 轉為清淨梵志的業 他能夠第二生就轉為清淨梵志 這當下 他母親自己的悔意 也很重要 第二個才是光目女的願力 才是廣大殊勝的願力 讓他可以成為 第二生成為一百歲的梵志之後 還可以往生淨土 第三生之後往生淨土 第三個力量就是如來的佛力 佛力的攝受與加持 佛的攝受加持 那這個是一種助緣 這個是講到他母親的業力可轉 原因是這樣 所以我們做一個結論 就是轉業是要累進的 也就是你這一世 有眾生墮落了地獄 他不可能說 這一生墮落地獄受苦 下一世馬上轉而成佛 這樣轉變太快 從地獄馬上出來就成佛 這樣的轉業 是不合於緣起 那因緣法則 是漸漸累進的 所謂的累進就是說 你要具足這樣的因緣 才有這樣的果報 所以你過去所造 一個人過去所造的惡業 他還是要承受這樣的結果 只是在有自己的懺悔意 懺悔業 然後自己的發願 當助緣之後呢 那麼這個果報的承受 它是可以改變 而且是漸漸改變 好以轉業是累進的 我們從這一段經文裡面 可以知道 所以他先受地獄苦 再受短命貧窮報 然後再受外道邪見報 然後最後才究竟解脫 究竟解脫 所以前三例 我們可以說是轉了地獄報 轉命報之後 才有 都是因為他母親個人的善業力 這個力量是最強的 所以業力 佛教業力說的價值在那裡 在那裡 在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裡面 有提到業力說有三個價值 一個是自力創造非他力 佛教的業力強調的是自力 所以佛陀他有講過一句話 自依止法依止 莫異依止 我們說要依止三寶 皈依三寶沒有錯 但是要從皈依三寶的修學當中 了解到 雖然我們皈依了三寶 但是我們個人生命的解脫 不是靠三寶給我們的 三寶只是教導我們 佛陀教導我們 教導我們去正覺到那個正法 僧伽出家師父 是在幫助我們 輔佐我們來修道 所以這些都是助緣 重點是在我們自己能不能修行 所以我們自己可以修行 就是自依止 那修行依著佛陀的教法 而修行 而不是聽別人 道聽塗說來修行 所以叫法依止 是依止真理來修行 所以業力也是 是自力的 自作自受的 不是他力的 第二個機會均等 非特殊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佛 相對的 每一個人如果沒有起善心 煩惱深重 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下地獄 或是到三惡道受苦 所以在六道輪迴當中 每一個機會都均等 就端看我們怎麼做 沒有特殊的 第三個前途光明非絕望 就是因為業力可轉 即使墮入三惡道 或是墮入無間地獄 都還有機會可以改變 所以不用絕望 第四個善惡有報非懷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因果定律是屢試不爽 所以不用內心 對善惡業報 產生任何的懷疑 即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 善惡因果不相應 我們也要知道 在整個業力的體系當中 你現在所造的善業 善業因 不見得是現在受報 所以現在承受到苦報 不見得是這個善業因而來的 有人行大布施 結果發現他生病了 那麼他就會認為 我為什麼常常布施三寶 我還會生病 我還會得癌症 那我還會子孫不孝順 甚至還會 兒子或女兒就失去生命 失去了子女 我不是行大布施嗎 他會覺得這個布施是因 然後失去子女是果 生病是果 他覺得這樣子是不公平 可是佛教講的 善惡有報非懷疑 就是說布施的善業 不見得是這一輩子就受報了 也許要下一生 那麼現在受到這個病苦 或是子女的苦報 那這個不見得 是這一輩子所造的業因 是過去生 也有可能好幾世之前 所留下來的業 這一世受報 因緣成熟就受報 那麼從這樣的因果裡頭 我們也可以知道 只要果報還沒有在承受之前 我們都有機會可以轉 都有機會可以轉 那麼當我們 在轉變這個業的時侯 其實我們整個生命 就不一樣了 所以最明顯的例子 像鴦崛摩羅 鴦崛摩羅就轉了 是殺了九十九個人的殺生業 是重的 可是因為他在還沒有命終之前 他証到阿羅漢 証到阿羅漢不受後有 所以未來世不可能墮入三惡道 所以就不來六道輪迴了 怎麼會墮落三惡道 但是他雖然轉了 他再來輪迴的報 的果報 但是他也必須承受 他造殺生業的 這種業力 那他這個華報就是 讓他每次出去托缽 都遭受到別人的唾棄 甚至別人的怒罵 甚至別人的毆打 這個還是有的 不能說沒有 我們繼續看經文 那麼接下去的經文 就是這個佛 佛陀就告訴定自在王 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 這個佛就是指釋迦佛 釋迦佛告訴定自在王菩薩 因為整個之前都是佛陀在講 講這個光目母 這個地藏菩薩因地的因緣 所以他再來就做一個結論 說當時的羅漢 用他的福德 來度化這個光目的人 就是今天的無盡意菩薩 那麼光目的母親 就是解脫菩薩 他現在已經成為菩薩了 未來還是要成佛的 那光目女就是今天的地藏菩薩 所以你看生死輪迴 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過去生為母女 現在生為同為菩薩 都是菩薩 生同參道友 過去生為師生 師生 老師跟學生 或是師父跟弟子 現在生 現在也可能成為同窗 同參道友 所以這個是生命的不可思議 所以過去久遠劫中 如是慈愍發恆河沙願廣度眾生 這是在讚嘆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就是從過去久遠劫 這麼久以前 他就這麼的慈悲 非常慈悲的發廣大的恆河沙願 救度廣大的眾生 到這裡為止 等於是第四段的結束 第四段 就是這一品的第四段 我們上一堂課說 我們這一品 我們把它作了一個修正 應該要把它分成八段 也就是下面的經文 我就是再把它分出來 成為第五段 那這個第五段 最主要在講 皈信地藏菩薩的功德 皈信地藏菩薩的功德 也就是我們經本的 七百八十一頁 七百八十一頁的 中欄第三行開始 中欄第三行 皈敬地藏菩薩功德大概有兩個 有兩點 首先是離惡道 它說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 不行善者行惡者 乃至不信因果者 邪婬妄語者 兩舌惡口者 毀謗大乘者 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 這些說明會墮入惡趣的人 他到底造作了什麼樣的惡道 最主要就是不行善而造惡 不行善 那麼還有不信因果 這個智慧上是愚癡的 心智上是愚癡的 他不信因果 行為上邪婬妄語兩舌惡口 這個是常見的惡業 而且最重要的 他還毀謗大乘 毀謗大乘法 斷眾生善根 這樣的眾生 這樣的人一定會墮入惡道 那假設這樣的墮入惡道 遇到善知識 遇到善知識 勸令一彈指間 皈依地藏菩薩 是諸眾生 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他只要在短短的時間 一彈指間就是一剎那間 他可以皈依了 皈依地藏菩薩 也就是信受地藏菩薩了 然後願意 依止地藏菩薩來修行 這樣的人 即就是 照字面上來講 就是馬上就是立刻 可以解脫三惡道報 那這一段經文 我們這樣看 到底是在講 已經墮惡趣 還是未墮惡趣 如果說經文的文意上 來說 從文意上來說 應該是現在造惡 可是命未終 性命未終 它是經文是指這樣的眾生 以後一定會墮入惡趣 墮入惡趣的 會受苦的 可是他如果在命未終前 遇到善知識 遇到善知識 勸他皈依 這樣的話 他當然馬上就可以 解脫三惡道苦 因為他還沒有去受苦 所以他馬上就可以轉他的 未來生轉惡道報轉善道報 這個是從剛剛那一段經文 光目的母親 因為光目發大願之後 他就轉報 對不對 他本來是十三歲壽命 下賤人家十三歲的壽命 本來是十三歲完要墮入三惡道 因為光目發願的緣故 所以他十三歲的壽命結束之後 他沒有墮入惡道 他反而再轉世為人 成為梵志 那如果他已經墮入惡道的時候 他要再轉世為人就沒有那麼快 就沒有辦法說即得 在光目發願完的時候 在當下 他母親就轉報 所以這段經文 要配合著前面看 我們就可以知道 它是要這樣解釋 就是說 已經墮入到三惡道了 然後再遇到善知識 可能有師父 然後再為他超度為他誦經 為他皈依 然後他就可以脫離三惡道 不是這樣 而是在他命未終的時候 他就遇到善知識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緣 所以這個善知識的力量 就很大了 它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助緣 那這個助緣一旦成熟 讓這個造惡業的人 能夠發心轉向善道 皈依地藏菩薩 這樣的善的因緣 就變成主要的因緣 是來自於它才能夠轉變 這是第一個 就是皈敬地藏菩薩的功德 皈敬地藏菩薩的功德 就是這樣可以轉 你來生轉這段生報 來生本來會墮落三惡道的 那這個生報可轉 再下面還有另外一個功德 是 若能至心皈敬及瞻禮讚嘆 香華衣服種種珍寶 或復飲食 如是奉事者 未來百千萬億劫中 常在諸天受勝妙樂 說有人能夠至心 專心一意就稱為至心一意 皈敬瞻禮讚嘆 這個都是身語意業的 供養地藏菩薩 甚至外在財物的供養地藏菩薩 不管走 香華衣服珍寶飲食等等 你能這樣供養 奉事就是供養的意思 能這樣奉事供養地藏菩薩 這麼殊勝 其實這是在講 誠意皈敬瞻禮讚嘆 這身口意業上的恭敬 恭敬誠意 那麼以及種種廣大的 財資具的供養 那未來劫當中 常在諸天受勝妙樂 這個不是在轉業 這個是在造善業 累積善業 當我們透過皈敬瞻禮讚嘆 地藏菩薩的這樣的善業功德 來生會得生天樂 受天妙樂 受到天上的殊勝妙樂 那麼甚至天福盡 下一世轉而為天人 受享樂 等到天人的福報盡 第三次轉生的時候 是來人間 來人間 還可以有百千劫 有百千劫常為帝王 在人間很長的一段時間 都生為國王 而且有宿命通 能夠知道過去生的因果本末 所以這樣轉生人間 才能夠知道學佛 在人間才能夠學佛 才能夠修道 因為學佛修道的緣故 才能得宿命通 才能得宿命通 知道因果本末 所以有時候我們常常在想 修天而不生天 就是我們修天人的福報 但是不要要求生天上 生天上只是在承受這個樂報 所以叫做受生妙樂 但是在我們修天的福報 然後發願再來人間 那麼以有天的福報 而在人間修行 那在人間修行 我們就會遇到好的因緣 好的因緣 好的環境 那甚至依這個福報 我們就可以努力精進修行 當生就可以成就 這個比較殊勝 若在天上享福 是沒辦法精進努力修行 所以天人他有五衰相 當五衰相出現的時侯 他必須要墮入到人間 他在天上沒辦法積功累德 那為什麼沒有辦法呢 欲界天還有煩惱 跟人間差不多 那色界天 色界天除了初禪天 還可以聽經聞法 二禪天以上 二禪到四禪定力太深 定力太深 他不歡喜學佛 那無色界定更是了 無形無相 與人間更遠 那如何學佛 尤其又生在長壽天當中 壽命很長 等到經過多少的時間 才能夠再下生轉世為人 下生人間呢 所以我們要修天福 但是不要發願往生天上 那這邊就有講 如果能夠至心供養 恭敬地藏菩薩的話 那麼未來世 你可以到天上受天福 也可以來人間 修行 常為帝王 常為有權有勢 有權有勢的這樣一個人 然後才能夠好好的 並且發揮他的力量 利益眾生 然後甚至修他的功德 這個是第五段 就是皈敬地藏菩薩的功德 那我們大概從兩方面來說 一個就是 可以轉下一生的生報業 把下一生的要受惡道報的業 轉變為什麼 善道 到善道去受生 這是第一種 皈敬地藏菩薩的功德 第二種皈敬地藏菩薩的功德 就是來生可以生天受福 享受福德 接著再來人間 再來人間的時候 就是成為帝王 再往下看是第六段的經文 比較短 就是釋迦佛 廣勸流通 釋尊廣勸與會大眾 要流通此經 定自在王 這佛陀跟定自在王說話 他說 如是地藏菩薩 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 廣利眾生 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 廣宣流布 以這個稱呼定自在王 其實就是 要告訴所有的與會大眾 說地藏菩薩 有這麼樣不可思議的 大威神力 來利益眾生 所以每一個菩薩 都要記得這本經 然後把這個道理 在人間廣為流傳 那麼定自在王接受了 佛陀的意思 就跟佛陀說 世尊願不有慮 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 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 我們所有的這些菩薩 一定可以依著佛陀的教誨 來廣演就是 廣大的演說這本經 也可以說廣大的流通這本經 那為什麼承佛威神呢 這有兩方面來說 一方面就是說 這是佛陀交待的 所以也就是說 依著佛陀你的意思 我們會依教奉行 第二個就是自謙之詞 謙虛的 就是說這些菩薩很謙虛 其實就是他們的悲心 就可以足以 讓他們成就這樣的事業 就是廣大流傳這本經 來教化眾生 他本身的悲心就會這樣做 只是他們謙虛就是說 我會這樣做就是因為 如來的威神力加持我 讓我能夠這樣做 這是自謙 謙虛的用語 所以我們可以兩方面來說 一個承佛威神 可以意思就是說 依教奉行 一個就是自謙之詞 說我今天能夠這樣做 不是自己的能力 是佛陀加持我 讓我能夠這樣做 那麼定自在王菩薩 跟世尊說完之後 他就作禮而退 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所以本身第四品很長 很長 到這邊 感覺好像就告一個段落了 告一個段落 但是事實上還沒有結束 因為地藏菩薩的因地因緣 講完之後 與會大眾還是會有一些問題 所以接下去是第七段 第七段跟第八段就是 佛陀在回答四天王的問題 先說第七段 第七段是四天王請問 請問釋迦佛說 地藏菩薩的願力 為什麼無有窮盡 他的願力為什麼無有窮盡 因為他剛剛的經文就有提到 他要度盡這些三惡道的眾生 離三惡道之後還要成佛 他才要成正覺 四天王就覺得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為什麼他的願力 無有窮盡 那經文是這樣說的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 合掌恭敬白佛言 世尊 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 發如是大願 云何至今猶度未絕 更發廣大誓言 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好這一個請問者是四大天王 四方天王就是欲界的 欲界忉利天裡的四天王 被稱為四天王天 有的時侯是 忉利天之下的四天王天 與人間最近的 這個四天王我們說過 東方的持國天王 南方的增長天王 西方的廣目天王 北方的多聞天王 四大天王通通聚合在一起 都集合在這個地方 一起跟佛陀問這個問題 那什麼問題呢 就是說 地藏菩薩很久以來 就發了大願了 可是為什麼至今 猶度未絕 到今天 他還沒有把這些眾生度完 還要再發大願 意思就是說 已經過去發願了 現在為什麼又發願 那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第一品已經有說到了 地藏菩薩 因地當婆羅門女的時侯 就發願過了 所以四天王的意思是這樣 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 這個如是大願 指的是第一品裡面 地藏菩薩生為婆羅門女 為了救度母親 而發的那個願 那為什麼到現在 眾生還沒有度完 又要再這裡 更發廣大的願 為什麼佛陀又說出他第二次 發的大願 也就是生為光目女的時侯 甚至我們可以這樣看 就是說他的問題其實就是說 如果從一剛開始 第一品講到現在 那地藏菩薩的因地發願 不只一次 那不只一次的時侯 這些天王們就會起了疑心 通常我們發願要度眾生 那就是發一次 我發一次願說 我要教化一切眾生 我要成佛 那就是發一次大願 發一次大願 可是我們看地藏經 那一剛開始是婆羅門女 再來又是兩位國王 現在又是光目女 那每一次 都是發願要度一切眾生 那為什麼他不會發一次願呢 就去把它實踐完 然後就度完 為什麼是 是不是因為度不完這些眾生 所以他要屢次屢次的發願 這是四天王的一個問題 那佛陀怎麼回答呢 下面的經文是第八段 所以第七段就是請問 四天王請問 地藏的願力 地藏菩薩的願力何以無盡 那麼第八段就是 釋迦佛回答他的問題 釋迦佛說 地藏菩薩弘願無限 不僅說他的弘願無限 還說出他利益眾生的方法 最主要其實經文比較長的 是利益眾生的方法 我們先看什麼是弘願無限呢 佛告四天王 善哉善哉 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 廣利益故 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 閻浮提內生死道中 慈哀救拔 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 這是佛陀先允諾要回答 允諾要回答 而且他為什麼 要回答四天王的問題呢 他是要為了現在未來的眾生 而且什麼樣的眾生呢 人天的眾生 為了讓這些眾生 得到廣大的利益 所以他要說 地藏菩薩在娑婆世界裡面 生死輪迴當中 他怎麼樣 來度脫一切罪苦眾生的 方便之事也就是 他教化眾生的權巧方法 那四天王就說了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他也是說 他們很喜歡很願意 來聽聞佛陀說 好那佛陀首先說 佛告四天王 地藏菩薩久遠劫來 迄至於今 度脫眾生猶未畢願 他說他為什麼一再發願 是他從過去第一世發願以來 一直到今天 他都要度一切三惡道眾生 可是猶未畢願就是還沒度完 就是他的願還沒有圓滿 他的願還沒有圓滿 不是他的能力不足 而是眾生為惡者太多 造惡業的人太多了 所以他為了 慈愍這個世界的罪苦眾生 然後又看到未來無量劫中 這些罪苦眾生因蔓不斷 什麼叫因蔓 像這個有些雜草 有些藤類的雜草 它就 它從地上長出來 然後就會纏繞著 有時候纏繞著樹 把那個樹 都纏繞的快不能呼吸了 那你把它這個藤類的植物拔掉 過了一會兒它又長出來 那長出來 它不僅僅圍繞在這棵樹 那有空間 它就一直 一直攀爬過去 所以有時候它從這一棵樹 攀爬到另外一棵樹 再到另外一棵樹 十棵樹都被它攀爬 甚至攀爬到人家的圍牆 攀爬到這棟樓房上面 所以你把 第一棵樹上的藤蔓拔掉 那其他的藤蔓它有可能 再繼續延續下去 這就是因蔓不斷的譬喻 意思是什麼 眾生這些罪苦眾生 他在受苦的時候 他只是承受過去生 業力裡面的一部分惡業 他在受苦 受苦他如果沒辦法悔改 他來世轉而為人的時候 他又會造作惡業 所以現在的 因為地藏菩薩的救拔 讓他生起善念 可是他還沒有斷煩惱的時候 他只要還沒有斷煩惱 過去還剩下的這些惡業力 再加上他沒有斷的這些煩惱 而又起現行了 然後這些業煩惱因 再配合上過去的業力緣 那本身又會再感召 再造作惡業 再造作惡業的時候 又因蔓不斷下去 所以地藏菩薩 雖然要度一切眾生 可是只要眾生還沒有究竟解脫 他的苦樂 苦樂善惡就是不斷的輾轉 輾轉的一個延伸下來 所以因此他才又發重願 也因為這個緣故 地藏菩薩不是只有發一次願 所以他過去雖然生為婆羅門女 發願 但是再發一次願 這是第一個釋迦佛的回答 地藏菩薩弘願無限 下面是第八大段的第二個部分 要講 既然弘願無限 你總是要有方法度眾生 而不是只有內心發願而已 要有具體的利益眾生的方法 下面是度化眾生的方法 他說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 閻浮提中 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在整個娑婆世界閻浮提 他用各種方便的方式 來教化眾生 那麼事實上方法很多說不盡 下面的經文 釋迦佛只是略舉二十三項 這二十三項是什麼呢 就是說因果業報 二十三種因果業報 這個就是它的方便 所以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方便 是什麼 就是為眾生說因果業報 什麼樣的業因 得什麼樣的惡果 什麼樣的善因 受什麼樣的善報 受什麼樣的樂報 我們說善業得樂報 惡業得苦報 這樣的善惡苦樂果報 善惡因苦樂報 就是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方式 這個就是無量百千萬億 方便的內容 那這個因果業報 太複雜太多了 所以叫百千萬億 釋迦佛只是略舉二十三項 他說 四天王 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 說宿殃短命報 這是第一項 如果地藏菩薩 碰到喜歡殺生的人 不管是自殺教他殺見殺隨喜 不管是那一種方式 他就是有殺生業的人 地藏菩薩會為他說 宿殃短命報 什麼是宿殃 短命很清楚就是他壽命短暫 那麼宿殃 就是說就是前一世 你前一世造作殺生業 你來世就是短命 所以宿殃是指未來果報之因 未來的果報是短命 那它的因就是殺生 好 那麼殺生 我們這樣子來說 殺生不是只有短命報 我們看其他的經典 殺生業的 有的時候會說短命 有時候會說多病 那一般我們會說 殺生業重的就 殺生業輕的就多病 殺生業重的就短命 一般是這樣分 因為經典裡面 講殺生業 有時候說多病 有時候說短命 但是我除了從輕重來分 多病短命之外 還有一種關係要理解 就是說 多病有可能是華報 短命才是他未來的果報 或是地獄才是他未來的果報 而多病 現在是命還沒有斷之前 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產生 也許只是他的華報而已 還沒有到果報 來生墮三惡道 才有可能是果報 那什麼是華報呢 就是華報就兩個情況 一個是現在造的業很輕 那它可能因緣比較早具足 他又不會影響我們 現在世的一些 既定的壽命 所以它就提前受報 這是輕業輕報 也是一種華報 開了華就沒事了 那麼通常的華報是極重業 來的 就這個業太重 他不僅來生 會遭受極大的苦 甚至他會改變這一生現在世 的壽命 或是現在世身體的情形 那第一個是太重大的業 他就提前影響到 已經提前影響到 他現在生的生命 可是還有一種也是 重大的業 但是因為他懺悔了 那麼因為懺悔之後 他就轉變了 就像我們剛剛講的 鴦崛摩羅 或是阿闍世王 殺父害母的這個業很重 來生要下無間地獄 可是後來皈依佛陀 又成為一個盡形壽的優婆塞 那麼因為他皈依受戒的功德 讓他墮入無間地獄的惡報 轉為華報 現在世先承受一些 就是他全身長瘡長膿 又臭又痛的那一種膿瘡 讓他躺在床上不能動 所以華報本身 它是一個會對現在世的這一個 這一個果報產生一些影響 好所以殺生 我們可以這樣子去了解 殺生會感召多病或是短命 那有可能多病它只是 一個輕報 所以殺生業輕所以感召多病 那有可能是因為他殺生業重 多病只是華報 未來還會墮入地獄 來受這個果報 那布施也一樣 我們相對的 我們在說明 這個因果業報的時侯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來了解這個因果業報的複雜 比方說布施 我們這常常布施 那可能因為行善的關係 你在這一生 可能得很多人的尊敬 那麼來生會生天 可是這一世 得到很多人的讚嘆跟尊敬 那我們也可以說 因為你的布施業很大 來生生天是果報 這一世得到大家的尊敬 讚嘆就是華報 善業的華報 那麼甚至我們也可以說 修無相布施 修無相布施 金剛經講的 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你離這四相 離開這四相 來修布施法 那未來世會成佛 因為布施波羅蜜 所以我們成佛是波羅蜜之一 所以他未來的果報 是具足布施波羅蜜 而成佛 可是當我們還沒有成就之前 我們就透過布施業 然後感召天福 來生就下一世生而為人 因為你修廣大無相布施 那雖然沒有成佛 可是來生生而為人的時侯 你就成為富有的人 成為富有的人 甚至現在世 你因為大布施的關係 大家就對你很供養 會供養你或是讚嘆你 或是親近你 眷屬很多 這是現世的華報 所以這一個因緣 因果業報的關係 其實是很複雜的 複雜的 重業有重業的華報跟果報 善業也有善業的華報跟果報 所以我們在看一個人 他目前承受的種種事件 的時候 你很難斷定他 到底是什麼樣的業因業果而感 而變成這樣的 除非我們有天眼通 除非佛菩薩的天眼明 才能夠了解 或者是宿命通 宿命明 才能夠知道的 這是第一個說殺生者 對於殺生者 地藏菩薩對他說 宿殃短命報 那麼再來下面 若遇竊盜者 說貧窮苦楚報 若遇到竊盜 竊盜的人包括什麼 不只是偷拿人家的東西 包括貪污 現在的人 罪名來講就是貪污詐欺 收回扣收紅包等等 官商勾結 這個都稱為竊盜罪的內涵 內容 那麼這個遇到竊盜的人 未來生會得到貧窮苦楚 來生會貧窮 因為得到不應該得的 得到不應該得的 來生就會得不到 第三個 若遇邪婬者 說雀鴿鴛鴦報 若遇到邪婬 邪婬就是非正 非你的配偶 不是你的配偶 那彼此發生不清淨行 那這裡包括是居士之間的 所謂外遇問題 那如果是 有些修行 出家修行人犯了這個婬戒 這個都是包含在內 或僧或俗都一樣 這個就是雀鴿鴛鴦報 為什麼雀鴿鴛鴦報 因為這樣的眾生 彼此他們是一對一對的 我們一般人來講 這個動物這些鳥類 真和樂 一公一母的住在一起 其實是業力使然 業力使然他們彼此糾纏不清 那麼下面再來第四個 若遇惡口者 說眷屬鬥諍報 惡口 常常說話不好聽 罵人講一些諷刺的話 罵人的話 惡劣的話 這時候未來 眷屬會鬥爭 那其實有時候 不見得要等到下一世 現在世常常惡口的人 眷屬一定不和合 不可能常常惡口 家裡面又和樂 一派詳和 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不要說來生 眷屬鬥諍報 你當下就有可能眷屬不和睦 那麼第五個 若遇毀謗者 說無舌瘡口報 常常毀謗別人 以是為非 或是說一些莫虛有的罪名 給別人 讓別人可能因為你的毀謗 而受苦 那麼來生會得到無舌瘡口報 無舌就是舌根殘缺 那瘡口就是 嘴巴常常會長膿瘡 所以我們要記得 千萬不要講是非 所以講是非就是 聽人家講你又輾轉再傳出去 好像廣播電台一樣 因為你聽人家講 表示你沒有見到 沒有見到沒有聽到 那沒有合理的懷疑 只是聽人家說 就散佈出去 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 這是一種毀謗 不論它是真是假 就算它是真的 那我們這樣子 散播出去有什麼目的 有什麼目的 就當事人來講 並不能夠增上 不能夠轉為清淨 所以要對於這些事情有幫助 應該是對症下藥 而不是散播這些語言 所以做一個佛弟子 佛弟子說話 應該是適時合宜的說話 說話的時間要恰當 說話的內容要合乎於佛法 說法的對象 是要能夠利益他 適時合宜利益 就是三種條件 好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 若遇瞋恚者 說醜陋癃殘報 就是說遇到有些人 很容易生氣 容易生氣的人 面相就不好 所以這個也不是來生的果報 現世報就有可能出現 因為這個業力強大 人的容貌都改變 所以就不漂亮就醜陋 那癃殘報就有可能六根不具 所以不論你動機如何 即使說因為他太壞了 做的事情 天怒人怨 所以一講到他 或者是對著他就開始瞋惱 那這個都不是菩薩的行為 佛弟子的行為是什麼 即使你是要對他有所警惕 讓他有所警惕 你說的話嚴厲 但是內心是不生氣不生惱 所以瞋恚最主要是指內心 內心的瞋怒 因為瞋怒 往往會成為殺生業的動機 這個是要注意的地方 這個是第六個方便 那我們時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 再繼續 把這個地藏菩薩 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這些因果業報的道理 再繼續說完 我們今天就上到這邊 祝福各位身心平安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