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14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我們這一堂課 繼續討論上一堂課講的 以佛力故 能夠做千百億化身的 這樣一個問題 也就在第四品當中一開始 地藏菩薩跟佛陀說 他因為有佛的威神力的緣故 所以才他能夠 遍百千萬億世界 以他的分身來救拔一切眾生 如果不是如來的大慈悲力 他不能做這樣的變化 所以在這裡面 我們已經有討論過 說明過這個佛力 這個佛力的意思 所以這個佛力呢在這個 小品般若經裡面 講的佛力就是 不是佛的神通力 而是因為佛陀說法 然後讓弟子有所證悟 弟子有所證悟體會之後 再用他的語言 來教化眾生 那麼這個弟子所說的法 都跟佛陀教他們的這個真理 這些法不相違背 弟子們輾轉說法 與佛陀所教的法並不相違背 所以這樣子呢 他能夠如實做 就是因為有這個法力的 法相力之故 那個法相力就是來自於佛力 所以這個佛力是一種 佛證悟的法 佛證悟的佛法 證悟的真理 以真理教化眾生 眾生有所覺悟之後 再輾轉說法教化眾生 所以是乘佛之力來度化眾生 地藏菩薩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不是因為釋迦佛的神通力 讓他可以變化身 而是因為釋迦佛的教導 因為釋迦佛的慈悲 讓地藏菩薩願意學習釋迦佛 然後地藏菩薩修行 成菩薩果位之後 再用他自己修證的功德力 做變化身然後到十方世界 遍十方世界 來救拔這些苦難的眾生 所以佛力加持 我們必須要這樣去體會 依般若經的深意去體會 所以我們講佛力加持 不是一直祈求 佛陀給我一個顯靈 給我一個示現 給我一個加持 讓我得到不可思議的 這個境界 或是能讓我能轉業 讓我可以脫離苦難 好像是一種外力的介入 如果我們是一直 想著是希望佛陀以他的力量 來介入到我們的生命 生活裡的時候 其實這個是沒有契入到佛心了 沒有真的契入佛心 因為契入佛心的人 他祈求佛陀呢 能夠加持是希望 我們能夠依著佛陀的教法 來修學 然後依著佛法 起這個大悲願力 依著佛法得到智慧 然後再依著佛法來教化眾生 我們希望佛陀 能給我們這樣一個勇氣 給我們這樣子的一個正念 讓的時時刻刻 依著佛陀的教導的法 然後老老實實的修行 然後呢踏踏實實的度化眾生 這個就是佛力加持 這是佛力加持 而不是希望有所感應 然後有不可思議的境界 然後再把這個 不可思議的境界 再告訴別人 你看我就是這樣子的殊勝 我就是這樣虔誠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殊 所以有佛在我身上示現了 讓我現出什麼樣什麼樣 的景象 讓我感應到什麼樣的境界 如果是這樣的佛力加持 是違背了般若經的深意 那也違背了佛法的一個正義 佛陀的教法 不是主張神通 不主張以神通來修學 也不主張以神通來度化眾生 所以在這個法華玄義裡面 也有提到一個觀念 法華玄義智者大師法華玄義 這個提到分身化現 那分身化現是諸佛菩薩 最常用的一種 度化眾生的方法 能夠分身化現是因為 諸佛菩薩的慈悲 因為慈悲力 再加上以智慧成就了 種種方便法門 然後呢這些佛菩薩能夠 分身到各處去 教化攝取眾生 所以叫分身教化 那這裡面就有兩個因緣 一個就是諸佛菩薩所具足的 慈悲力慈悲心 第二個是以智慧成就的方便 方便般若蜜是屬從這個 般若波羅蜜再分出來的 所以它是與智慧相應的 也就具足智慧之後 才能具足方便波羅蜜 那這個 有與智慧相應的方便法 才能夠適應各種不同 業報的眾生 來教化他 所以諸佛菩薩分身 來教化一切 他背後是有這兩個因緣 那就是為了慈憫眾生的緣故 才分身示現 所以地藏經的經文 才會說如來大慈力故 大慈力故呢 然後讓地藏菩薩去學習效法 然後也是以這種慈悲心 以及智慧方便來做變化身形 到各地去救拔一切業報眾生 這是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 學習到的觀念 下面呢 地藏菩薩繼續說 我今又蒙佛付囑 至阿逸多成佛以來 六道眾生遣令度脫 我今天呢 地藏菩薩他今天又承蒙 佛陀的交待咐囑 也就第二品最後說的 把這個惡業眾生啊 就交給地藏菩薩 後世的這個流轉生死輪迴的 這個眾生交給地藏菩薩 希望地藏菩薩救度他們 所以地藏菩薩 接受了佛陀的交待 一直到阿逸多成佛 就是彌勒菩薩的成佛以來呢 那就是以後啦 一直到為止 也可以說一直到阿逸多 成佛為止 這六道的眾生呢 遣令度脫 都希望讓他們 都能夠度脫 指的是脫離苦報 脫離苦報 苦報最重的就三惡道苦 那麼最究竟的 就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就得要眾生脫離苦報 所以唯然世尊 唯然是一種承諾 他就承諾了 跟釋迦佛承諾說 他願意度脫這些眾生 希望釋尊願不有慮 不要有任何的掛礙 這裡是第四品的第一段 一剛開始地藏菩薩再一次 說明他的承諾 重申承諾 所以這一品等於是第二品的 一個再銜接 下面呢就是這個第二段 釋尊敘述眾生業感現狀 佛陀再一次的說明 眾生的業感 種種差別的現狀相狀 這一段的一個經文 他就說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 性識無定 惡習結業 善習結果 為善為惡 逐境而生 輪轉五道 暫無休息 動經塵劫 迷惑障難 這裡首先呢先說一個現況 在後面再舉一個例子 那麼一切眾生呢 還沒有解脫的 還沒有解脫的人 這個還沒有解脫是什麼意思 在小乘裡面認為阿羅漢為解脫 大乘裡面佛為究竟解脫 真的究竟解脫是佛 但是在聲聞乘裡面 認為阿羅漢就已經解脫了 不受後有 這是從轉凡成聖 解除脫離生死輪迴來講 解脫是指證果位 叫阿羅漢果 或證佛果 但是有一種解脫呢 是指比方 有八解脫法 八解脫法是指禪定 禪定可以得八解脫 修學禪定成就者可以得八解脫 那這八解脫呢 指的是修禪定的障礙 解脫定障 那麼這八解脫是與禪定有關的 一個內容 修四禪八定的過程所具足的 所以這個也不是 並不是證得阿羅漢 或證得佛果的這種聖道解脫 哦不是 他是指禪定的定障解脫 那麼這邊講的解脫呢 我們也可以解釋成 這個脫離生死輪迴 或是呢最淺的 最淺的就是脫離三惡道苦 那這些還沒有解脫的眾生 還沒有脫離受苦 三惡道苦 或出離六道輪迴之苦的眾生 為什麼呢 是因為現世無定 這個性識無定 所以呢惡習就結業了 善習就結果 惡的習就是因啦 不好的因呢業因呢 就會結感召不好的業果惡果 所以結業呢 這個結業是指結業果 惡業果業障 或者有的翻譯成 解釋成業障 那不如說是惡業果 那善因呢就結善業果 所以業就是果啦 果也是業報之因 業的因果 所以業力本身他就具足 我們在造業然後呢 累積的業力未來會受報 所以業力的觀念 本身就是一種因果觀念 那麼性識無定是什麼意思 性識無定是什麼意思 這個性識無定 性的一般來講 性有三個解釋 一個是我們講的 一種本質 我們講的一種不會改變的本質 不會受外在影響 或外在的各種條件而改變的 一種事物的本質 比方說無常 無常性 我們常講的無常性 這是一切法的本質 他是因緣和合而成而滅的 所以呢他是無常性 或是空性 空因為無常 所以呢不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 或是無我性 因為無我 所以沒有一個單獨條件 就可以成就一件事 或是沒有一個事情 是沒有一個主宰 這個世界中 沒有一個主宰的力量 那是無我性 所以無常無我性 所以是空性 在講無常無我空性 這就是指的一種本質 這就是世間上一切法的本質 第二種就是種類習性的意思 這個習性特性或講特性 比方說火 火有暖性 水有濕性 地有大地有 地界有堅硬性 風呢風界有流動性 這個性就是性質 特性這也是性的意思 另外呢性還有一個意思 就是實性 那也就是講真理 也就是這個實相 也稱為法性 這個在講法性的時候呢 這個性指的就是一種真理 佛性或講佛性 有這三類的解釋 如果從經文這一段來看 比如說第二種 就眾生種種的習性特性 因為眾生的習性特性 再加上識 性識無定 識就是指業識 八識的運作當中 最根本的這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由所有的善惡種 所累積出來的 所以我們又稱為業識 這一個習性業識 是沒有固定的 為什麼不固定呢 因為因緣條件具足了才成就 因緣條件離散了才消失 他是因緣生因緣滅 所以叫性識無定 如果性識是有定的 我們就落入到自性見 也就是說我們凡夫 如果生起善念 那就可成為善道眾生 起了惡念造了惡業 就墮入什麼惡趣眾生 所以叫性識無定 所以才會有下面的 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的經文 那麼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我們為什麼會造作善業或惡業 不是自己隨便想一想 或是呢隨機而出現的 這個沒有什麼理由的 不是這樣 我們會為善為惡 往往也是因為什麼 逐境而生 因為我們六根緣六塵 對外境而產生貪染執著瞋恨 或不明事理的這些煩惱 因為會有這些外境 緣取外境而生煩惱 才會造善業或惡業 所以我們常常講 惑業苦生死輪迴不已 這個惑就是什麼 一種對事物的不明白迷惑錯誤 也就我們常常講的煩惱的意思 那這個煩惱 只是有煩惱 它不是主要 影響我們生死輪迴的原因 不是牽引我們去這個 受生的原因 這個力量 真正牽引我們是受生的力量 是業 因為煩惱 然後就會逐漸而生 追隨這個外境 因為我們不明事理嘛 外境產生了 不知道它是無常無我 看到一個美麗的人 或是美麗的東西 好的東西 我們內心產生了貪愛 產生了執著 這就內心對外境 產生一種追逐性 然後呢追逐性之後 你想要擁有 然後想要得到 或想要排斥它 或想要破壞它 這個時候就為善為惡 所以它講的為善為惡 逐境而生 講的就是一個惑業苦 惑跟業的關係 那惑業的關係是來自於什麼 六根緣六塵 面對外境的時候起惑造業 那麼起惑造業 造了業有了業力 那自然而然要輪轉五道 在六道中生死輪迴 所以輪轉五道暫無休息 沒有短暫的休息 因為我們心念剎那生滅 心念剎那生滅 所以在每一剎那每一剎那之間 其實我們就落下了業力的種子 那只是說有的種子力量強 有的種子力量弱 有的種子力量會成為 再生受報的因緣 有的力量太弱了 可能來生呢 要好久以後才起現行 那所以我們在前幾堂課提到 生報跟業報的種類 有現報生報跟後報 也就因為你起惑造業的力量 的關係 它的強大還是什麼 還是比較輕微的 但是不論強大輕微 因為我們心念是剎那剎那生滅 所以我們所落下的業力種子 也是剎那剎那生滅 剎那剎那生 一直不斷的累積 但是這些不斷累積的業識種子 也不斷的起現行 不斷的受報 所以不斷的起念 不斷的造業 不斷的留下業力種子 再不斷的受因緣和合 而起現行 起現行再受報 有的受報完 就沒有再繼續輾轉 再累積這些種子 那有些受報完他再反覆熏習 反覆熏習同樣的種子 同類的種子在反覆的熏習 增強他的力量 那這個就是我們眾生呢 生命當中心心念念 無不在起惑造業 祖師大德一直這樣子提醒我們 因為我們心心念念 每一剎那 每一剎那有無數的心念 所以每一剎那 都有可能起惑造業 所以要相當的謹慎 看管好自己的心念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心念 生滅造作 就能夠理解為什麼 眾生是輪轉五道暫無休息 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經過呢像塵沙這麼多的 劫數以後的這個時間 迷惑障難仍然是迷惑錯誤的 不明事理的 障難指的是障閉了智慧 這個迷惑充滿了煩惱 充滿了這個愚癡 那當然會障礙了我們 得聖道解脫 會障礙我們成佛 障礙成佛障礙得智慧 這叫做障難 那這個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是因為我們眾生 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逐境而生沒有短暫的休息 所以呢經過長時間劫 仍然是什麼迷惑錯誤的 長時間劫仍然是輪迴六道的 所以這一段的經文 那下面它就用一個譬喻 什麼譬喻呢 它說如魚遊網 將是長流 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這個如魚遊網 就像魚啊 他在溪裡面或在海裡面 他很自由自在的游 但是呢 如果我們在這個中間的部分 灑下一個網魚網 那麼魚呢它就會什麼 會碰到這個網子 碰到這個網 將的意思就是隨著 隨著這個網子呢 它就是這樣子在河裡面流動 那只要把這個網子拉起來 這個魚就被拉起來了 那但是有時候 像這個魚夫打魚 網子灑下去 他並沒有馬上拉起來 所以有些魚啊 就網孔那個網子的目 網孔網目呢比較大一點的時候 也就體型比較小的魚 它也有可能怎樣 游出去了溜出去了 或是這個在拖網的過程當中 有縫隙的時候 這個魚也會跑出去 可以呢跑出去之後 沒多久它又會被網住了 因為魚啊有群聚的習性 它有時候看到一群魚 它就跟著跟著走 所以它又被抓到 其實它這次脫離了 下次又可能會有魚夫灑網下來 又把它抓走了 好這叫做脫入暫出 又復遭網 那這個脫入呢 有的翻譯本是寫脫獲 就是暫時它脫離了 獲是什麼出離 脫離了網子的拘捕 離了這個網子的拘捕 可能是短暫的哦 可能是短暫叫做脫獲暫出 但是我們這邊講脫入暫出 那這裡的譬喻呢 這個魚就比喻我們眾生 那這個網子呢比喻三界 比喻三界六道輪迴 將是長流 河流比喻生死之流 佛陀常常是把生命在三界中 生死流轉的這個過程 這個形態用這個河流來譬喻 用這個河流譬喻 是有他一個很深的意義 河流呢從高山流下的水 一直流到平地再流入大海 那這個河流是動的 他不是靜的 這是一個特色 那表示我們生命流是 不斷的運轉 不斷的轉動 他不是靜止的 再來這個河流 他會有一些變化 他不是固定不變的 也表示眾生在三界中 生死輪迴 他不是固定不變的 他會隨著業報而改變 而六道輪轉不已 所以往往把這個河流 長流比喻成生死輪迴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這些在三界中 一直生死輪迴 好不容易到善道了 脫入暫出就好不容易到善道 那一下子還是起惑造業 又輪迴不已 沒辦法得聖道 那這些呢是我地藏菩薩 應該要憂念的 那麼對不起 吾是指佛陀 這一段是佛陀告訴地藏菩薩 那這些眾生是佛陀在憂念的 汝既畢是願 汝是指地藏菩薩 你呢地藏菩薩 既然已經要完成你過去 所發的願 既畢是往願 往願就過去因地所發的願 你既然要圓滿完成 你過去發的願 這個累劫的重誓 重大的誓願 那麼呢你就要廣度這些 罪苦的眾生 那這樣的話 佛陀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 意思也就是說 佛陀本來一直很擔憂 這些在六道輪迴 生死長流中受苦的眾生 可是呢今天既然地藏菩薩你 已經發了願 這個願不是現在才發 是過去就已經發了 今天在佛陀面前做了承諾 你願意廣度這些罪苦的眾生 所以佛陀也就不再憂念了 也不再憂慮這些娑婆世界的 罪苦眾生了 所以這裡已經是很明顯的 從第二品到這裡 已經是很明顯的 釋迦佛把後世 這個五濁惡世 惡道眾生交給地藏菩薩 把這一份對眾生的慈悲憂念呢 就由地藏菩薩來承擔 好這是第二段 這第四品第二段的內容 下面呢是第三段 定自在王菩薩請問地藏菩薩 宿因過去生的因緣 經文很短他說 說是語時 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 名定自在王白佛言 世尊 地藏菩薩 累劫已來各發何願 今蒙世尊殷勤讚歎 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也就是 那時候在大會當中 有另外一尊菩薩 叫做定自在王 那定自在王菩薩 他就跟佛陀說 地藏菩薩 他應該是過去 過去累劫以來 就發了菩提心 那到底他發了什麼願 讓佛陀今天願意 一直讚嘆 慇懃就是一而再再而三 再三的去讚歎地藏菩薩 而且把後世的惡業眾生 交給地藏菩薩來度 那到底他過去 發了什麼因緣 那這個不僅是定自在王菩薩 的問題 也是在座很多菩薩眾 這個天人眾的問題 所以這是地藏菩薩 是代眾請法 那下面是第四段 世尊就介紹地藏菩薩 因地的發願 因地的行願 在這一段就經文比較長 這一段既然釋迦佛 在介紹地藏菩薩因地的行願 他就說出了 他過去的二段因緣 二段因緣 所以佛陀告訴 定自在王菩薩說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諦聽就是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 這已經不能夠 只是解釋成專心聽 其實如來說法在場的人 其實都是歡喜攝受 一心諦聽的 那這裡的諦聽 一心專心聽 還是不夠解釋諦聽的意思 因為諦在佛法面 有真實不虛的意思 就是佛陀要弟子們 你們聽了以下的這些話 要真實不虛的聽到 也就是要真正聽到心裡面去 不要誤解了他的意思 各方面 也就是以下的這些法 佛陀所講的這些法 這可以成就我們 了悟到真實法性的 所以你們要 好好的去領納 佛陀的這些教法 所以這個諦 有真實不虛的意思 它不是只有專心的意思 也就是說 就佛陀所說的法來說 是真實不虛的 那麼就聽法的眾生來說 可以借著佛陀說的這些法 而了悟到真諦 了悟到真實不虛的真理 能夠得聖道解脫 所以叫諦聽 好下面就首先 先說第一段因緣 它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 那由他不可說劫 那麼其實阿僧祇那由他 我們簡單來講 都可以說是無量無數 無量無數的意思 但是在華嚴經 華嚴經有一個阿僧祇品當中 那有一段這個經文 是這樣子敘述的 它說 這個心王菩薩就問佛 問佛陀說 為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數 就說阿僧祇 本來就是千萬劫的意思 就是不可說的一個數字 那佛即為說 算數無盡之法 即成十大數也 那這點就提到一個觀念就是說 那佛陀為什麼 要說這個算數無盡之法 算數無盡之法 然後累積成十大數 什麼叫十大數 就是在佛經裡面 常常用十個名詞 來說明一種 無量無盡的數量 這個很大 很廣的數量 用十個名詞 比方我們常講的阿僧祇 阿僧祇我們就翻譯成無數 還有就是無量 無數 無量 無邊 無等 不可數 這都是一種否定名詞 無量 無邊 無數 無等 不可數 或是不可稱 不可思 不可量 不可說 或是最後一個不可說不可說 第十個就 兩個不可說合在一起強調它 所以後面這六個 比較從我們的心思緣慮說 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 不可說不可說這樣 前面五個 是從數量的無法計算 後面五個是從我們心思緣慮上 無法思量言說的 那這個十大數 也就是華嚴經裡面 佛陀說到這個數法 算數之法 我們在算數之法 有一二三四五 個十百千萬 十萬百萬千萬億兆 等等再上去 好像還有新的 那這個都是我們在人間 所用的一個數量數字的單位 那佛經裡面 當然也有什麼 百洛加一俱祇 一阿逸多十阿逸多 等等這些數量 但是這些數量還是有限的 是有限的 在華嚴經阿僧祇劫是提到說 心王菩薩問佛 佛陀在阿僧祇 什麼叫做阿僧祇 乃至於這個不可說 是什麼意思 那佛陀就為他說了 算數無盡的這個十大數 就是說阿僧祇跟這個不可說 它在整個算數法裡面 佛陀提到一個十大數 在算數法裡面有十個 這個十大數 是在形容數量的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說 這個是在華嚴經裡面 佛陀告訴後代的眾生說 以我們的心思緣慮 很多事情 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思量 算出一個究竟的詳細的數字的 這個時候佛陀會善用形容詞 善用形容詞 也就是善用一種否定的形容詞 來告訴我們說這個量 事實上是我們很難想像的 就是我們剛剛念的那個十大數 好那我們了解阿僧祇 你也可以翻譯成無數 是這樣來的 這十大數的第一個無數 再來那由他也是 也是形容這個數量很多 不可說劫 表示很多表示很久了 很久很久以前 那時候有一尊佛 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 這一切智成就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這邊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如來的十一個名號 我們簡單複習一下 那這個一切智是別名 一切智成就是別名 下面十一個名號是通名 我們在說如來名號的時候 有別名跟通名 那這個別名往往是以 這尊佛的功德來說的 或是這尊佛的 他的願力來說的 那這個是依義 依這個義 義就是正義的義 也就是這個 他的一個成就 或者是他的意義 來立這個名稱 那一切智成就 其實一切佛都是一切智成就 沒有說一切智不成就的 稱為佛的 而且這一切智 不是指聲聞的智 這裡的智一切智 應該是指三智圓滿 一切就是所有的意思 所有的如來應該具足的智慧 他都圓滿了 都成就了 如來應該具足的智慧 就是三智 一切智 道種智 一切種智 這三智圓滿 所以叫一切智成就如來 所以這個一切智 不是聲聞的一切智 那個專有名詞 而是一切的智慧 應該可以這樣翻 一切的智慧成就 那這一切的智慧是什麼 是指就是聲聞的一切智 菩薩的道種智 跟佛的一切種智 那只是剛好這個名稱一樣 那因為 為什麼聲聞的智慧稱為一切智 因為他了悟到一切法的共同性 什麼共同性呢 無常無我 所以一切智不是說他懂了一切 所有的萬事萬物他都懂了 它的差別相 那個叫做道種智 萬事萬物的差別相 那是菩薩的智慧 那聲聞阿羅漢證悟的是 萬事萬物的共通性 通相就是無常無我 這一切萬事萬物 共通都有的 所以它才成為一切智 在這裡應該說 如來一切具足 應該具足的一切智慧 他都成就了 應供 大概就是 我們有翻譯阿羅漢 他可以接受人天的供養 接受人天的供養 所以叫做應供 正遍知 是正確普遍的了知了 世間一切法 明行足是指什麼 明是指三明 天眼明宿命明跟漏盡明三明 還有行是指身口意三業 這一個身口 尤其是身口的行業 圓滿具足 所以叫明行足 善逝 指的是 逝就是去 就是如來是以一切智 成就一切智為大乘 以八正道入涅槃 所以叫善逝 所以善逝就是善去 去到那裡 去到大般涅槃之境界叫善逝 世間解就是解世間 能夠正確理解世間一切法 就叫做世間解 這個聖者 又翻譯成知世間 了知世間一切事情 包括了眾生世間 也包括了器世間 包括了五蘊世間 佛陀都了解通通了知 無上士 是指最上最高無上的修道人 最高無上的大士 所以稱為無上士 調御丈夫 要注意這個調御丈夫 調御當然是調伏成就 這個丈夫指的是一切眾生 尤其是人道的眾生 不是指 這個丈夫不是指佛 不是說佛是大丈夫 所以說 佛陀是調御眾生的大丈夫 這樣的翻譯是錯誤的 因為從它的這個梵文裡面來說 它是指說 佛可以用種種方便法門 調御修行者 調御修行者 所以這個丈夫是指修行者 修道的人 讓他們能夠得到涅槃 在大智度論裡面 就有提到一個問題 如果佛要度一切眾生 那為什麼要說調御丈夫 丈夫在印度當時指的是男子 男眾 那如果要度一切眾生 那叫調伏眾生就好了 調御眾生 為什麼不說調御眾生 而說要調御丈夫呢 那大智度論裡面是有提到說 當然在名稱上面 在印度的文化裡面 認為女眾比較是不堪法器 能夠修道成聖成賢者 才是丈夫之人 所以他們就用調御丈夫 來讚嘆佛 第二個說丈夫有時候 其實也就是代表了女人 也代表男根女根之二行者 男根女根的 或是代表一些五根不具的人 代表了一切人道眾生 為什麼呢 它就舉了一個例子 就好像說你提到國王 你提到國王的時候 國王來了 你當然不會想說 只有國王一個人來 當國王來到這裡的時候 後面一定會跟著他的部下 士兵 甚至保護他的人 甚至大臣 還有跟著坐著馬車一起來 所以你聽到說 國王要來到這裡 相對你可以馬上聯想到 後面是一大陣仗的人 跟隨的人 可能男眾女眾小孩都有 所以它在講丈夫的時候 其實已經包含了男子女人 或者是男根具足女根具足 或男根女根不具足的二行人 通通包括裡面 佛陀都可以教化他們 這個是在大智度論裡面 有提到這樣一個說法 說為什麼用丈夫這個名詞呢 那麼再來它也有提到說 在經典當中佛陀常常說 能夠成就聖道的人 成就聖道之後是名為大丈夫 那這樣說起來 它就不分男眾女眾 你只要能夠成就阿羅漢道 就是大丈夫 所以佛陀也讚嘆 摩訶波闍波提 大愛道比丘尼說 要說大丈夫 他就是真的大丈夫 說大愛道比丘尼 摩訶波闍波提是大丈夫 所以能夠成就大丈夫 就是成就聖道 那什麼人可以成就聖道 男子女人都可以成就聖道 所以他在講調御丈夫 其實也就包含了男眾和女眾 這個在論典裡面是這樣說明的 所以可以調御丈夫這個名號 我們要稍微了解一下 天人師 指的就是 他是天道人道的一個導師 為什麼是天道人道 不是三惡道呢 因為要能夠修行解脫 是以人道跟部分天道眾生為主 因為三惡道受苦 受苦報都來不及 如何能夠修行呢 再來有些惡道眾生 雖然他的業報業果 是有一些力量的 能夠了知的 意識上 是有能力可以了解佛法的 但是因為他苦多於樂 苦多於樂 所以他沒辦法 在他在受苦報的時候 來成他的道業 再來還有另外第三個原因就是 這些惡道眾生 本身三種特勝並不具足 三種特勝不具足的時候 是不能成佛的 就是我們常常說 意念勝 勤勇勝 梵行勝 不具足是不能夠 依著這三特勝 來修行成佛道 所以成佛道 只有在人道的時候可以 那部分天人 因為他善根業報的關係 他也是可以聞法修行 加上壽命很長 尤其佛陀那時候 所教化度化的天人 現在都還在天上 所以叫天人師 再來是佛跟世尊 佛就是覺者 正覺的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 世尊是指世間 這世間中俱備種種功德啊 為世人所尊敬的人 就稱為世尊 那在這個世間上面呢 只有佛啊才是最特殊的 最尊貴的 沒有任何一個眾生 可以比得上佛 所以稱佛為世尊 這個佛的十號呢 連佛世尊呢十一個聖號呢 不僅釋迦佛具足 一切十方諸佛都具足 這十個聖號 但是這是共通的通名 那別名呢是一切智成就如來 那還有他的果報呢 這十個聖號也就是佛的果德 這果德也是通德 但是他有別德 個別不同的功德 比方說壽命 比方國度 比方他的眷屬都不一樣 那這一切智成就如來 他的別德呢 比方說他的壽命啊 有六萬劫 那沒有出家的時候呢 他的因地是一個國王 一個小國的國王 那他隔壁還有另外一個小國 所以這個國王跟隔壁那個國王 隔壁國家的國王是個好朋友 他們兩個好朋友呢 有共通的都是修行十善 修行十善業 而且是饒益眾生 不斷的利益眾生 那我們要注意 如何是以十善業饒益眾生 事實上他就等同於菩薩戒 所以十善業 也可以稱為十善戒 就是以菩提心來受持這十善業 那就是菩薩戒 那如果是以想要得未來呢 有好的果報 好的福報 好的這個在人天受樂 那這十善業那也只是人天法 所以如果要把十善業 能夠成為菩薩道的 十善戒的時候 它有一個最基本的一個條件 就是要發菩提心 那菩提心呢 是以大慈悲心為本 所以要饒益眾生 從饒益眾生裡面我們就知道 這兩個國王呢是以發菩提心 修這個菩薩十善戒 這個小國王呢 他的鄰國內所有的人民 多造眾惡 鄰國啊隔壁那國家的百姓啊 常常是造惡業的 這兩個國王就商量了 議計就是討論計劃 廣設方便善巧方便 各種善巧方法 想要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呢 不要再造作惡業 能夠多多行善 那麼其中一個國王就發願 我早點成就佛道好了 我成佛之後 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力 那我可以呢來度一些惡業眾生 令使無餘 無餘就是不再有任何的人 再造惡了 就沒有剩餘了 沒有剩餘什麼 剩餘造惡業的人 一王發願呢 若不先度罪苦 令使安樂得至菩提 我終未願成佛 另外一個國王剛好相反 他說我一定要先度他們 雖然我還沒有成就聖道 還沒成佛 可是我還是可以度他們 不要造惡業 教化他們 等到他們通通得到菩提的時候 我才要成佛 如果他們還有一個人沒有 成就菩提 我就不願意成佛 好那這個無餘哦 我們剛剛有提到說 可以把他解釋成說 這個國土裡面的人民 造惡的人民 都被這國王所度 國王成佛之後把他們度化了 沒有一個剩餘的 沒有一個留下來的 都得解脫了 這是一個解釋 另外還有一個解釋 就是說這些眾生們 這個色身跟煩惱啊 都不在都滅盡了 就是因為煩惱滅盡證阿羅漢 證了阿羅漢不受後有 就不再有色身 這些都滅盡了 那表示呢 這些眾生都得聖道 那這是更困難的 因為度人呢善根增長 行善 行善業去惡業 做五戒十善這個容易 可是度一個人 可是得這個阿羅漢果 得這個菩薩道菩薩階位 得菩薩果位 得聖道解脫 其實不容易 所以這個無餘 還是可以分兩個層次 只是說他們都得這個善道 都往生善道 不受惡道之苦 不再造作惡業 這也是一種最基礎的解釋 第二個解釋就是 讓這些眾生 都得涅槃不受後有這叫無餘 好了佛陀說完 兩個國王的因地發心之後呢 他就告訴定自在王菩薩說 這個第一個國王發願 早成佛道的人 就是一切智成就如來是 就是你今天問問題的這個人 他已經成佛了 第二個國王發願的呢 永遠要度罪苦眾生 沒有度完不成佛的人 就是今天的地藏菩薩是 所以過去兩個國王 已經是同行十善 是好朋友 又共同發願 雖然願不同 後來呢他們還是什麼 還是佛陀座下 共聚在一起的這個聖者 但是一個是已經成佛了 一個是還沒有成佛 但是功德等同佛了 所以我們知道說 從這個大乘經典裡面 常常處處都會有 這樣的一個例子出現 就是過去生 無量劫以前 在因地兩個人啊 或三四個人啊 共同修行成為一個同參道友 那彼此呢這個互相增上 那麼在未來劫之後呢 那彼此還是會再相聚一堂 有的可能已經成佛了 有的還是菩薩 但是無論如何呢 都是輾轉相應的 就是經過生生世世 累劫生死輪迴 那彼此在佛道上面 還是彼此有這個因緣 關係存在 那我們如果再把他們倒回去看 我們今天能夠修學佛法 不論我們所親近的師長 我們共同一起學習 修行的同參道友 那其實也都是 我們過去生也曾經共同發願 可能在那一尊佛的一個時代 我們有共同發願了 我們要一起修行 那可能願力不同 有人先成就 有人後成就 有人呢可以廣度眾生 有的呢還是什麼 這個自己自利比較強 他利他比較少 那每一個人的 雖有狀況不同 但是彼此都還是什麼 現在我們身邊的這些人 也共同在修學的同參道友們 都是過去生 應該都是共同有發願 共同修行過的 那麼如果這樣想的時候 雖然我們不一定要落入常見 說過去生那一個人就是我啦 我就是那一個人 我們不落入那樣的 自己的這種常見當中 但是我們也可以有一個 正確的觀念 就是說這個功不唐捐 普門品講的功不唐捐 我們過去生所累積的點點滴滴 善願善行 跟任何人所結下來的善緣 他都會帶到未來 成為我們成就佛道 莊嚴淨土的條件因緣 那麼這樣想起來 我們現在所造的任何一件事 所起的一個心念 其實也是 不僅是過去因現在成熟 同時也是要成就未來聖道的 一個基礎 所以我們對於 我們現在既有的身邊 周遭環境人跟事 我們要覺得很感恩 然後很珍惜 然後對於還沒有發生 或即將要做的事情 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我們要很慎重 而且呢很注意 我們是不是與三法印相應 我們是不是不離菩提心 我們是不是以眾生之苦為念 然後這樣子不斷的累積 輾轉增上 那相對的我們這個成佛的資糧 就會愈來愈殊勝 那成佛的資糧也就會愈來愈多 這個是我們從地藏菩薩因地 他成為國王的時候所發的願 跟另外一位國王所發的願 的這樣的一個因緣當中 我們可以學習到的 所以從這個經典 讀經相對的 就是要從諸佛菩薩 他們過去生的修行 乃至於現在慈悲願力 救度眾生的 這些種種事相當中 我們學習之後 反觀自省 我們應該怎麼做 在這個法的真理的滋潤之下 我們怎麼樣能夠改變自己 可能過去沒有想到這個層面 我們今天了解了 也有這樣的體會了 跟我一樣 有這樣相同的體會的時候 我們可以改變什麼 讓過去沒有具足的一些善事 好的事情要具足 那已經有一些不好的心念 不好的習氣 我們趕快的斷除 那這就是聽經讀經解經 最大的功德跟目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邊 我們下一次上課 再就地藏王菩薩 第二個因地發願 光目女的故事開始說起 祝福各位法師居士大德 身心平安法喜自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