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10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十集 各位法師 各位大德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要開始 一起研讀地藏經第二品 分身集會品第二 在大正藏十三冊 七百九十九頁中欄 這個分身集會品 總共我們大概 就他的經文內容來說 我們可以分成四段 也就是四個段落 這四個段落首先第一個段落 就是要說明分身地藏菩薩 以及他的法眷 都一同來到這個忉利天宮 這個法會上面 叫分身地藏及法眷悉來集會 我們看經文說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 不可量不可說 無量阿僧祇世界 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 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先念到這邊 這個百千萬億 就數量很多的意思 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 這裡就是用這四句話形容 數量的廣大無邊 不可思不可議就心思言議 內心的思量還有語言上的討論 叫做思跟議 量跟說也是 量是內心上的揣度 內心上的衡量 說是語言上的說明 所以這個都是心念跟語言上 你不論怎麼樣子揣度思量他 或是不論怎樣的形容 都說不出來這個數量 這個叫無量阿僧祇世界 這個世界當中所有地獄處 表示每一個世界都有地獄 很多的世界有很多的地獄 前面上一堂課 在第一點的後面提到的 大鐵圍山外第一重海 第二重海第三重海 這也不過就一個 三千大千世界來說的 這樣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 地獄處就有一個地藏菩薩 無量百千萬億的世界 就有無量百千萬億的地獄 也就無量百千萬億的地藏菩薩 所以他說這些所有地獄處的 分身地藏菩薩 具來集在忉利天宮 這些菩薩 其實不能說一也不能說多 但是他用分身來說 我們先說明什麼叫做分身 這個分身是果位菩薩所成就的 我們上一堂有很快的 把這意生身的觀念 跟各位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所以要能夠得分身的 這樣子的一個功德 必定這個菩薩 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成就了意生身 而且這個意生身是圓滿的 而我們上次有提到說 什麼樣的人可以成就意生身 就是斷了見思惑 斷了見思惑如果是阿羅漢 阿羅漢回向大乘 他就得意生身 這個如果是初果 初果到三果的聖者 回向大乘 他在死後這個在初地 不是死後 在初地也得意生身 就是初果到三果的聖者 他回向大乘然後證入初地 他就得意生身 悲心增上的菩薩 在八地得意生身 智增上的菩薩在初地得意生身 這個是法相宗的說法 但是如果是初地菩薩 得的意生身 跟八地菩薩得的意生身 有什麼差別 我們可以這樣說 就是初地得的意生身 他的力量是微弱的 雖然有變易生死的能力 但是他的威力並沒有那麼強大 八地菩薩他的這個變易生死 分身無數的力量就廣大起來了 這個放在智慧的證得也是這樣 初地見法空性 八地也見法空性 如來也見法空性 他見的法空性 空的本質是一樣的 但是空性的這個廣大無邊 這種體會那種證見是不同的 也就初地菩薩所見悟到的空性 龍樹菩薩說他如毛孔空 如來所見到的空性如太虛空 所以阿羅漢也證悟到空性 可是他見到的空性如毛孔 那麼微細的 可是他畢竟還是空性 他並不是有 所以意生身的菩薩 與初地菩薩八地菩薩十地菩薩 都是意生身 但是這個意生身 的變易生死的能力 分身的 分身的這種數量 乃至於分身的一個功德威力 就並不相同 所以地藏菩薩既然是 可以說他是一個果位菩薩 甚至可以說是等覺妙覺菩薩 其實他的功德等同於佛 只是他的願力的緣故 只要有眾生還在地獄 他就不成佛 看看這麼多的無量無數 千百億阿僧祇劫的地獄眾生 都還有的時候 地藏菩薩他就不可能現佛身 他不可能現佛身 但是他的功德力就等同於佛 佛的分身是什麼 無量無邊的 所以在法華經當中 也有說到十方世界 各有釋迦牟尼佛的分身 在要見寶塔品當中 說要見多寶如來的時候 多寶如來也希望釋迦牟尼佛 先召集他的分身回來 召集分身回來 其實有一些意義存在 就如同這邊 地藏菩薩他的分身也都回來 回到忉利天宮 這個分身回來聚在一處 他說明一個道理 就是說這個菩薩乃至於如來 教化十方眾生悲願不可思議 第二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等於是把這個地藏菩薩分身 都聚集在忉利天宮 代表著對如來的一個恭敬 代表對如來的恭敬 因為如來要說法 釋迦佛要說法 要咐囑眾生給地藏菩薩 是地藏菩薩把分身都請回來 聚集在這個忉利天宮 就如同法華經裡面 這個釋迦佛 把十方分身召集回來 然後代表對多寶如來的恭敬 然後開這個多寶塔 然後見多寶佛 所以他有這二個意義在 代表著佛菩薩 的功德威力不可思議 第二個就是對於這個法 對於這個如來的一個恭敬 再來我們要去思考的說 這個分身跟地藏菩薩 到底是一還是多 是不是有一個本尊 然後再分出分身來 如果說有一個本尊 由一而成為多 這個是相對性 一跟多是相對法 相對法的話就不是果位菩薩了 的境界了 是凡夫的想法 凡夫才有相對性的想法 比方說大跟小 一跟多 好跟壞 黑跟白 這種相對性的見解是有相 是雜染的 如來見到法空性 在空性的正見當中 是離一切相對相 也就在空性的正見當中 是沒有所謂的大小一多 方圓的差別 因為沒有差別相 才能夠離種種的計較 種種的煩惱 種種的執著 有差別相是代表內心有所執著 你才會去分別他 因為你內心對好壞美醜 有一個標準 有一個計較 所以你才會認為這個是美的 那個是醜的 就一個果位聖者的菩薩 或是佛來說 內心並沒有這樣 美好醜陋的差別 他就看一切眾生都如同天子 看一切眾生內心都是美好的 所以如來看眾生 其實是清淨 眾生看眾生彼此之間 才有善惡的差別 所以如果這樣去思考 佛菩薩的境界是這樣的時候 所謂的分身 其實每一個分身 就是每一個本尊 每一個本尊就是每一個分身 他是沒有差別相 沒有差別相的 如果你還認為說有哪一個為主 然後再分出其它的為副 這個是不合於佛法的道理 也不是果位菩薩的十地菩薩 他們的一個境界 他的一個境界 這些分身既然可以分身 那表示他意生身強大念力強大 才可以化身無數 化身無數 所以這個意生身也可以 是一種化身 化身是可以無量無數的 而且都是平等的 也可以在如來的佛身觀裡面 在佛身觀裡面 有所謂的法身報身跟化身 法身是真理 遍一切處 不管在什麼時候 這個真理都是一致的 是無形無相 以法為身 以真理為身 報身是相應於法身的 因為覺悟到究竟真理之後 這個報身是圓滿無缺 所以我們說是圓滿報身 圓滿報身就是什麼 應該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的 無時無刻 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間 其實都具足了如來的報身 這是大乘的思想 如果在阿含經 裡面就很具體的說明 如來的報身就是什麼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到大乘的時候會認為三十二相 還是示現應化在人間的 佛身相 所以可以說是應身 應身應化在這個世間的 圓滿的佛身相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真正的如來報身 是遍一切時處的 山河大地無處不是如來報身 至於化身他就跟應身不同了 應身是適應現代人間的 生老病死的過程 所以有這個應身 化身是變現的 變化無端的 可以來去自如的 要應以什麼身得度的 他就現什麼身 可以一下子在東方 一下子在西方 這個是化身 所以佛陀觀的發展 其實他是一系列下來 是很完整的 從早期的法身報身 一直到法身報身化身 一直到法身報身應身化身 這一系列的發展下來 把佛身的一個觀念 敘述得更詳盡 分析得更透徹 如果我們了解了佛身觀的意義 我們再來看菩薩的分身 我們也可以知道地藏菩薩 確實是十地以上的菩薩 甚至於也可以說他是補處菩薩 只是他發願 不成佛要度地獄眾生 因此他有能力可以化現十方 每一尊菩薩都是他的化身 既然是化身就沒有所謂 這種從一而變多的問題 這個是我們從分身地藏菩薩 的這個經文當中 我們可以再去了解思考 這個佛法的道理 在這個對於佛菩薩 佛身觀的一個思想 做一個深入的一個思惟 這個分身地藏菩薩 來到忉利天宮之後 他說以如來神力跟故 各以方面 與諸得解脫 從業道出者 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 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這一段是誰來 就是地藏菩薩的眷屬 但是為什麼能夠來 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威神力故 我們上一堂課一直在說 菩薩的業力 是有執礙的有障礙的 如果要能夠到忉利天宮去 還要諸佛菩薩的加持護念 以他的威神之力 才能夠讓這些眾生 來到忉利天宮 因為如來的神力 把各各方面 各各方面就是各各方向 也就是十方世界 方面也可以解釋為十方世界 因為是各各面向 各各方向的眾生 這些眾生是什麼眾生 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 就是脫離了三惡道 除了脫離三惡道之外 甚至還脫離了三善道 業道包括了六道輪迴 都從這六道輪迴能夠脫離出來 所以叫做得解脫 如果是這樣 表示這些眾生都得到果證 得到果位 才能夠脫離三惡道 乃至於脫離六道 所以如果他是證到初果到三果 如果證阿羅漢的聲聞四果來看 你證初果就不墮落三惡道 不墮落三惡道 證四果就出離六道輪迴 這個都可以叫做解脫 都可以叫解脫 所以證初果就可以稱為解脫 意義是說 他已經解除脫離三惡道 不再墮落三惡道受生 可是他還會在人間天上往返 所以最多七次 所以你不能說他脫離六道 只能說脫離三惡道 到四果阿羅漢不在三界受生 那就脫離六道輪迴 所以這邊至少都初果 初地以上的菩薩 這些也有多少數量 千萬億那由他 那由他我們上次說過 就是千億 以千億來算 就是千萬億再乘上千億 這麼多數量的眾生 這個眾生都是十方世界來的 因為為什麼 因為分身地藏菩薩 也是從十方世界來 所以這些法眷們 也就跟著分身地藏菩薩 來到這裡 他們能夠來 也有再加上如來的威神力故 所以他們統統來了 而且持著香花來供養佛陀 供養佛陀 彼諸同來等輩 這些法眷們 都是因為地藏菩薩的教化 教化他們 而且讓他們永不退轉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退菩提心 不退菩提心的說法 在經論當中有很多種 有的說發心不退 發心不退在這個加行位的時候 就可以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行這個發心不退 甚至到初地的時候 初地以上就可以稱為不退 要到八地才叫行不退 叫做菩薩道不退轉 到七地位不退 這個果位不退轉 等等的有各種的說法 大概都有一個階段 什麼階段 比方說初地 十住裡面的第六住 是一個階段的發菩提心不退 然後初地一個階段 然後這個七地八地 又是一個階段 這裡面有所謂的發心不退轉 這個果位不退轉 修行菩薩道不退轉 等等的一個差別 所以這些法眷們 從十方世界來的 跟隨地藏菩薩來的這些法眷 既然能夠從業道出 至少得初地初果的這些法眷 當然他是不退轉 而且既然是不退轉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不是聲聞乘 應該就是初地以上 不是初果了 如果你不說不退轉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 只說得解脫從業道出 有可能是初果 初果也解脫了三惡道的苦 可是如果說不退轉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沒有初果的聖者 聲聞聖者 這些都是菩薩聖者 菩薩聖者 最少都是六住以上 六住以上 普遍我們通說的說法 就是初地以上 這些眾生久遠劫來流浪生死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 很長時間都流浪生死 就是在六道中受苦 生死輪迴暫無休息 因為地藏菩薩 廣大慈悲心的關係 及深誓願故 悲心跟願力 慈悲心還有他的深誓願力 各獲果證 他們這些法眷們都得到 這個證位 修證的這個位階 證果 這個如果都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都是什麼 都是初地以上的 既至忉利 到了忉利天心懷踴躍 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大家對於釋迦牟尼佛 即將說的法 或是看到釋迦牟尼佛 這樣子的一個莊嚴相 都很歡喜所以目不暫捨 這裡我們可以說是 第二品的第一個 第一個大段落 就是分身地藏菩薩 以及他的法眷 都來集會 下面是這一品的第二段 就是如來摩頂慰問 並咐託後事 如來指釋迦佛 釋迦佛對地藏菩薩摩頂慰問 而且交咐眾生給他 咐託後事 經文說爾時世尊舒金色臂 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 不可量不可說 無量阿僧祇世界 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而作是言 這些地藏菩薩都受到佛陀 以金色臂 金色臂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 佛陀以金色臂摩頂授記 授什麼記 下面這一段佛陀說的話很長 從這一個七百九十九頁中欄的 第十四行 十四行開始吾於五濁惡世 教化如是剛強眾生 從這邊開始 要一直到這個中欄結束 下欄的第一行為止 到下欄第一行為止 都是釋迦牟尼佛 為地藏菩薩授記說的話 讚歎他甚至咐囑 把眾生咐囑於他的話 他說吾於五濁惡世 吾是指釋迦佛自己 他在這五濁惡世當中 教化這麼多的剛強眾生 令心調伏 所謂剛強眾生也就是業報重 這個會造作善惡不定 種種雜染惡業的眾生 要修善道 要能夠修清淨法 比較困難 比較障礙比較多 心性比較不定 我們就稱為剛強眾生 要讓這些剛強眾生內心調伏 捨邪歸正 他說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意思說教了十個 要調伏心性捨邪歸正 這十個當中還有一二個 還沒辦法做到還有惡習 還有不好的習氣 不好的行為存在 佛陀也說了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 佛陀自己也用分身教化眾生 這個千百億分身 我們剛說過了 最主要他有兩個原因 要示現千百億分身 第一個要顯現 佛陀的悲願智慧無量 悲願智慧無量所以分身無量 他如果悲願智慧有量 也不能稱為如來了 這個邏輯上我們要清楚 因果是這樣子的 如果是悲願智慧無量 所以必然可以分身無量 所以他用分身無量來顯現 如來的悲願智慧無量 第二個顯現眾生業報因緣不同 眾生的因緣業報也無量無邊 我們說眾生相千差萬別 因為千差萬別 所以佛陀必須分身千百億 所以就如來這方面說 就眾生這方面來說 所以要示現這麼多的分身 要用各種的方法 什麼方法 他說或有利根聞即信受 假設是利根的人 佛陀一說他就相信了 這是一種眾生的相 樣態 善根很強 上根利智 一聽聞就相信了佛陀的教法 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或是有人他事實上 是可以得到果報的 得到這個不管是人天善果 或是出世間善果 他可以得到 他只要用功修行就可以 佛陀就會勸他 勸他要去成就他的善果 或有暗鈍久化方歸 就是說有些人根機鈍了一點 差了一點 教導很久 他才會歸向於佛道 佛陀就會用很長的時間教化他 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有的人他的惡習惡業很強大 對三寶不相信 對如來不尊敬 對佛法不仰慕不想要修道 這樣的人 佛陀還是要想辦法 用各種方便法去教導他 但是可能就是效果沒那麼快 他說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 分身度脫 用各種方法 用十方分身來教化他們 度化他們脫離惡道 甚至脫離輪迴 什麼樣的差別 什麼樣的分身 下面經文就是要解釋 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他說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 這是以人道來講 男眾女眾都可能是佛陀示現的 下面是天神鬼神道眾生 他說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 下面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 利及於人悉皆度脫 這個地方就要稍微轉折一下 說山林泉原 原就是原野 原野大地 乃至於河池泉井 這些大自然的景象 有利益眾生的 利及於人 有利益眾生的這些大自然景象 也是如來顯現 為什麼是如來顯現 這些大自然景象 或許有些人會想說 佛陀就可以化現為成為一棵樹 或是佛陀變化成為一顆石頭 或是佛陀變化成一條河流 當然這樣去思惟 就經文的表面意義來看 並沒有錯 以如來的威神之力神通力 也有可能就化現為一棵樹 一顆石頭一條河 但是更主要的是 最主要不是佛陀自身化現為 這些大自然環境 而是以佛陀的威神之力 他可以利用這些大自然環境 來幫助人 讓眾生得到利益 讓眾生得到利益之後 他就會信佛 他就會有信心 就可以讓他們能夠脫離 造作惡業受惡報的一個輪迴 讓他能夠度脫 也就是說如果眾生 受到大自然的逼迫 比方說有大水災大旱災 狂風暴雨 眾生內心惶恐不安 然後就會憶佛念佛 甚至祈求諸佛 祈求護法龍天 護念這個大自然環境 諸佛菩薩以威神之力 讓這個大自然環境歸於平穩 歸於安樂 讓眾生不受到這些 大自然的災害 眾生就會對如來起信心 起信心之後 就會去學習這個教法 去修習 他們當然就可以得到這個 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如來也會用這種方式 用這種方式來教化眾生 這是因應眾生的需求 因應眾生的祈願 讓這個依報環境更莊嚴 更安穩更舒適 用這種方式來度化眾生的 不見得只是單單說 他化現為這個 一棵樹一顆石頭一條河 若是這樣子來說 並不是最主要的一個 佛法的概念 不是佛法的概念 再來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 再下面就現種種的人道的身分 還有天道的身分 天道要能夠利益眾生 必須是天王 所以佛陀常常示現為帝釋天王 天帝身就是欲界天王帝釋天 梵天王梵界的初禪天王 就是梵天王 轉輪王身就是大國王 轉輪聖王 或現居士身 在家修學的人 在家修學佛法的人 或現國王身 這裡就不是轉輪聖王了 可能是小國的國王 或現宰輔身 這個宰相大官 或是官屬 大官的眷屬 或現修行的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身 優婆塞優婆夷 又翻做近事男近事女 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 男眾或女眾 我們稱為優婆塞優婆夷 乃至於果位的聖者 譬如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 而以化度 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所以佛陀要教化眾生 不見得只是用如來身相 來顯現在眾生的面前 讓眾生有信心 他也會用各種的身分 包括運用大自然的力量 來讓眾生對三寶起恭敬 起信仰 乃至於用各種的身分世間的 各種階級的人 各種有能力的人 乃至於出世間的這些修道人 這些果位的聖者 來變化為他們的身分 然後在他們的領域當中 去教化眾生 這個是地藏菩薩 釋迦牟尼佛說的 對不起 這是釋迦牟尼佛說 他教化眾生可以現種種身 說明這個要做什麼 說明這一段過程 佛陀有一個最主要的 要的目的 就是要告訴地藏菩薩 說這些眾生還有很多很多 還沒有調伏的 還沒有教化的 還沒有攝受的 希望地藏菩薩接著做 他說汝觀吾累劫勤苦 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 就是還沒有接受到佛陀教化 納受到內心裡面 調伏內心煩惱習氣的這些眾生 他當然會隨著他的煩惱習氣 所造作的惡業 然後會隨業報應 會隨業受報 受報如果墮入到惡趣 墮入到惡趣了 受到極大痛苦的時候 這時候地藏菩薩你就應當 憶念到釋迦佛我在忉利天宮 殷懃付囑 就是你以後如果看到 這個世界裡面有這些眾生 剛強難調難伏 這個業習未斷隨業報應 受無量苦 你就要想到今天我 釋迦佛在忉利天宮 把這些眾生交代給你 請你來教化他們 所以令娑婆世界的眾生 至彌勒出世已來的眾生 這些眾生 你要教他們到什麼時候 到彌勒佛出現在世間 也就是到彌勒佛 下生成佛的時候 你這些眾生 這些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 悉使解脫 你要讓他們都能夠脫離惡趣 永離諸苦 而且能夠遇佛授記 能夠遇到彌勒佛 然後請彌勒佛為他們授記 這一段 也就是釋迦佛的肺腑之言 他告訴地藏菩薩 他這麼長久以來 無量千百億的分身 示現各種的身分 運用各種的力量 來教化我們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的眾生 但是眾生剛強難調難伏 時有一二尚惡習在 教了這麼多 總是還有這麼多人 沒有受到教化 沒有回向善趣 回向佛道 所以這些惡業眾生 未來會受惡報 受惡報的時候你就要想到 佛陀跟地藏菩薩說 你就要想到在忉利天宮 我現在交代你的 我現在已經把這些苦難的眾生 交給你 你要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 不要墮落三惡道苦 要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人間 成佛的時候為止 這些眾生都能夠在 彌勒菩薩成佛之後 都能夠遇到佛陀的授記 什麼是授記 這個在佛法裡面 佛經裡面 佛陀常常用授記的這個方式 來教導眾生 所以授記也稱為記別 十二分教之一 所謂十二分教 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 十二種方法 比方說長行他的教法是講 佛陀說法 敘述 像一篇文章一樣敘述得很詳盡 這叫做長行 如果是用偈頌的方式 就有重頌有孤起頌 我們說的祇夜 這是偈頌的方式 重頌有孤起頌 也有譬喻的方式 也有用授記的方式 就記別 記別的方式 也有用這個說因緣的方式 等等總共有十二種 我們稱為十二分教 這個記別 這個授記 他有好多種 在經典當中授記的內容 有很多的一個差別 本來授記又稱為記說 是佛陀在認可佛弟子們 修行的境界 什麼意思 比方說這個比丘比丘尼修行到 他已經能夠斷見惑證初果 佛陀就認可他 你確實你已經斷了見惑 已經證到了初果 這是一種記說 記說的方式就是說 認可你目前的程度目前的境界 慢慢慢慢的再轉變成一種授記 就是記未來 就是說你這樣子修 未來的時候你可以證初地 你未來可以證初果 你未來可以成佛 這個就是一種轉變 從本來一個聖道的一個認可 到未來聖道可能成就的預言 這是記說授記的一個 一個觀念的一個轉變 甚至說應該說一個 強調的一個重點不同 因為對於未來的預言 在阿含經時代也有 但是很少 比較多的是記說 也就是認可他 這個弟子目前的程度到哪裡 甚至認可他未來生到哪裡去 下一生 看到說這個人往生之後 佛陀看到說他已經在天上受報 或是看到說他已經在地獄受苦 這個都是 對已發生的事情 因為眾生們看不到不了解 佛陀加以說明 可是後來慢慢就 比較這部分就弱了 比較強調在未來的一個授記 人還沒有往生 佛陀就預言他會到天上去受樂 或是到地獄受苦 或是這個比丘弟子或比丘尼 還沒有證果 還沒有得聖道 佛陀會授記他 未來會解脫 或是甚至未來會成佛 所以授記在佛陀教法當中 其實他有這樣的一個演變 一個發展性 甚至在大乘經典當中 常常運用授記 的這樣的一個教導方式 我們講的以現在的話來說 叫做教學方法 用這種教學方法 佛陀來說法令眾生起信心 就跟用常常 佛陀常常用譬喻一樣 佛陀常常用譬喻這種教學方法 讓眾生容易理解 從譬喻的例子當中或故事當中 引述當中 很容易理解佛陀所要說的 深刻的教法 用授記來讓眾生 對於修道這件事情 有了強大的信心 對未來有很大的希望 他才能夠生生世世 這樣行菩薩道走下去 授記這個教法的運用 在大乘經變得很重要 因為佛道長遠 三大阿僧祇劫 如果沒有佛陀為我們授記 事實上我們會走得很辛苦 比方在法華經裡面 常不輕菩薩見到一切眾生 都跟眾生頂禮 說汝等未來當得作佛 我不敢輕視汝等 這樣子一說 其實有善心的人 一聽到就很歡喜 菩薩為我授記 說我未來都會成佛 所以菩薩道這條路走起來 就會很有希望 不僅常不輕菩薩是這樣子 來禮敬一切眾生 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在 法華會上說過 說過說在法華會上 已成就未成就當成就者 都是過去在佛陀 就是過去有發過菩提心 過去有跟隨著佛陀修行 發過菩提心 未來必定還可以再遇到如來 不管在此世界他世界遇到佛 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這樣子從法華經的佛陀觀 乃至於佛陀為我們授記當中 我們知道 每一個人過去生 如果不是過去生有遇見佛 在佛的法華會上發過菩提心 不然就是現在我們聽聞法華經 種下的菩提心 然後這些菩提心 就會在未來成就佛道 未來成就佛道 如果不在過去發心 今世也沒有發菩提心的這些人 不信佛不學佛的人 佛陀也說在未來世 他會在其它的世界其它的因緣 遇到其他的佛 然後教化他 讓他發起菩提心 遇到這樣子的一個授記 我們內心就會非常的歡喜 認為在佛道上雖然久遠 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希望 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 這就是授記的一個 最主要的意義 授記的種類有很多 有很多 比方他有第一種的差別叫通記 跟別記的差別 所謂通記 就像法華經裡面講 一句一偈 乃至一念隨喜法華經的人 佛陀都授記他未來會成佛 這個就是不管你是誰 只要你對法華經有信心 能夠受持一句或一偈 甚至你能夠對法華經的經文 一念隨喜 你就已經種下菩提心種子 未來可以成佛 這是佛陀為我們授記 在法師品 也有那個個別的記 個別的授記 比方說這個五百弟子授記品 或是這個授記舍利弗 授記四大菩薩 大迦葉目犍連他們 他們未來都會成佛 他們未來的佛號是什麼 佛陀在法華經的 第三第四第五品裡面 都講得很清楚 讓這些聲聞者在法華會上 起了大信心 我們這後代佛弟子看了 也會滿心歡喜 覺得諸大聲聞 都得到佛陀的授記 我們也得到佛陀的授記 我們對修道就很有希望 再來有些授記是這個快跟慢 比方佛陀會授記聲聞 未來成佛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 或是三大阿僧祇劫 或是多少阿僧祇劫 他就可以成佛 這個當然是比較慢 也有比較快的 比方龍女轉身成佛 這就叫快速的授記 等等授記的差別有很多 經論裡面有各種的說法 但是授記是成為佛陀 教化眾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就是要讓我們眾生起信心 當我們起信心的時候 就種下一個善根種子 這是最主要的意義 我們要記得這個部分 所以佛陀交代地藏菩薩說 你要教導這些惡業的眾生 一直到彌勒菩薩成佛以前 你都不能放棄他們 讓他們能夠遇見佛 遇到彌勒佛為他們授記 下面的經文是第三段 第三段就是地藏菩薩 承擔佛陀的咐囑 承擔佛陀咐囑 並且這個希望佛陀不要憂慮 希望佛陀不要憂慮 我們看經文他說 爾時 在這個七百九十九頁 下欄的第二行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 共復一形 涕淚哀戀 白其佛言 我從久遠劫來 蒙佛接引 使獲不可思議神力 具大智慧 我所分身 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 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令歸敬三寶 永離生死 至涅槃樂 在經文很淺白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 分身地藏菩薩 就化而分身為一身 就不再示現分身了 不再示現分身 就成他自己的報身 他自己的報身來跟佛陀承諾 接受了佛陀的咐囑 涕淚哀戀 是形容什麼呢 形容說這個感受到眾生的苦迫 又二方面感受到釋迦佛的慈悲 感受到眾生的苦迫 跟釋迦佛的慈悲 內心有感而發 所以就涕淚哀戀 還跟佛陀說從從久遠劫來 蒙佛接引 就是地藏菩薩 也是過去無數劫以前 得到佛陀的教導 佛陀的教導 接引的意思也就是 接納引導 也就是教導他修學菩薩道 所以他今天才 地藏菩薩說使獲不可思議神力 具大智慧 他今天才能得到 這麼不可思議的威神力 能夠分身十方來救度眾生 而且具足廣大的智慧 他說他所分身 有多少呢 有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的世界 每一個世界他都化百千萬億身 不是一個世界一個化身 是一個世界就有百千萬億化身 又有百千萬億恆河沙的世界 你看這個分身有多少 這個分身可以說是無量無數的 這麼多數的分身 每一個分身又不止度一個人 度十個人 他每一個分身度百千萬億人 從這裡這三句經文 其實在敘述一個道理就是 分身的眾多代表著地藏菩薩 願力的深廣 他願力廣大所以分身眾多 分到各各百千萬億世界 每一個世界 又有百千萬億個分身 這個願力的深廣 為什麼可以願力這麼深廣 因為他的果位很高 我們說的幾乎是補處菩薩了 他是可以成佛的 他果位很高 所以因為果位很高 所以再加上他的願力深廣 所以他可以分身無量 而且他度這些每一個世界的人 讓這些人都能夠歸敬三寶 永遠離了生死輪迴 到涅槃的安樂地 但是下面經文接著說 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 一毛一渧一沙一塵 或毫髮許 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他說但是要解釋成只是只有 不能翻譯成但是要翻譯成只是 就算他們只是 這些眾生只是在佛法當中 所做的善事一點點 像一個毛尖端一樣 一渧就是一滴 像一滴水那樣 一個沙粒一個灰塵 或是幾根毫髮 幾根毛髮這麼少 這麼少的善業 地藏菩薩都要讓這些眾生 能夠依著這個善業的力量 慢慢的廣大起來 度脫他們使獲大利 就靠著微細的善業力 讓他們能夠解脫 當然不是微細的善業力 他就能夠解脫 這個大小因果不相應 而是就著這微細的善業力 慢慢把他增廣 慢慢增廣就善性循環 善性循環 善善循環 就是說我們善引導於善 再引導於善 遠離於惡業 這時候善性循環 雙倍這個累積下來 照等比級數的 這樣的速度累積下來 就很快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所以我們從這地藏菩薩的發願 我們要學習到說 我們對任何的眾生 我們都不可以輕視 任何一個眾生微小的一個優點 善性循環下來 他都有可能成就的 所以我們對每一個人 的任何優點我們都要讚歎 都要歡喜 甚至要鼓勵令他增長 地藏菩薩講完他就講了三次說 唯願世尊 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就講三次 希望佛陀不要 以後再這些惡業的眾生來擔憂 你不要擔憂這些惡業眾生 說完到這個唯願世尊 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之後這裡就是第三段結束 下面短短的兩行半 不到三行的經文就是第四段 這品的第四段 佛陀歡喜讚歎 歡喜讚歎地藏菩薩 並且祝福菩薩早日成就佛道 這叫佛歡喜讚歎 他說爾時佛讚地藏菩薩言 善哉善哉 吾助汝喜 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 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他說很肯定 佛陀很肯定地藏菩薩的發願 吾助汝喜 就是說這就是一種 佛陀對地藏菩薩的發願 給予一個什麼 一個我們講喜心 一個隨喜讚歎的心 應該隨喜心 隨喜讚歎之心 他說你能夠成就 你很早就發的這個誓願 所以地藏菩薩這個願 是很早就發了 現在不過就是 再一次在佛陀的面前肯定 所以他你能夠成就 你很久以來就發了這個誓願 如果你把眾生都度畢了 度完了呢 你就可以成就菩提的 所以這個願其實是無窮無盡 眾生不曉得哪一年才能真正的 全部都遠離三惡道 遠離三惡道 都能夠得到解脫 這是一個很長遠的一個悲願 吾助汝喜 要注意這個隨喜 隨喜的意義 我們從這一句話當中 我們也可以知道 隨喜的意義是 你要跟所隨喜的對象 有同等成就 甚至是超越他的成就 你才能真正做到隨喜心 所以隨喜的意思就是說 佛陀知道 他本身也可以千百億化身 度化眾生 他也知道地藏菩薩做得到 所以他隨喜他 雖然佛陀要把這個責任御下來 交給地藏菩薩 他不表示他不能做 而是他要令地藏菩薩 來圓滿他的菩提大願 所以隨喜一定是你隨喜的人 與所隨喜的對象 他必須有同等的程度 才能稱為隨喜 甚至隨喜的人 要超越於所隨喜的人 佛陀的程度超越於菩薩 如果我們自己的程度 是比較不好的 我們不能說 我隨喜一個果位菩薩 果位菩薩發願度眾生 我們凡夫說我隨喜你 這個是與佛法的隨喜 意義不相同的 我們只能說我們讚歎 然後恭敬這個果位菩薩 利益眾生的這種悲願 我們自己做不到 所以我們要學習 我們要學習要效法 效法菩薩度眾生的精神 而不能說隨喜 所以我們一般 往往在講隨喜的時候 已經是有點轉折 轉折了已經變成說 我自己沒有做 或是我做不到 對方要願意去發菩提心 去做慈善事業 我做不到我隨喜他 我隨喜你去做 自己不去做 這種隨喜其實不是真的隨喜 隨喜是自己能夠做 也願意做也想做 但是別人在做我隨順他的功德 內心產生歡喜 我隨順對方的功德 內心產生歡喜 內心有了這個歡喜 而且是什麼 肯定的 肯定他 肯定對方的這個善業善行 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的 這種肯定力叫做隨喜心 有關這個部分 我們要稍微注意一下 這個是今天我們講到這邊 下一次我們就從這個第三品 開始說明 祝福各位 三學增上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