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9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九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還是繼續說明 地藏經序品 也就最後一個單元 就是地藏菩薩 因地發大願的因緣 上一堂課講到因地發願 在這一品裡面有兩件事情 一個是地藏菩薩身為大長者子 他發願的過程 第二件事情就是 他身為婆羅門女 見到母親受苦 在地獄受苦的情景而發大願 上一次就講到大正藏 大正藏的七百七十八頁 下欄第十四行 也就是婆羅門女憶念母親 然後感召如來空中 就是如來在空中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在空中現聲音 引導婆羅門女回到住處 端坐思惟 憶念如來的名號 然後就能夠知道他的母親 往生之後到哪裡去 所以我們這堂課的經文從 「時婆羅門女 尋禮佛已即歸其舍」開始 這婆羅門女禮拜佛陀之後 他就回到他的住處 因為憶念母親的緣故 他就端身正坐 專一持念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 經過一天一夜 他突然看到自己 來到一個海邊 就是他就看到這個 所謂的地獄的景象 當然他能夠見 是因為憶佛念佛 在定中見到的緣故 而不是他自身而能夠見 也就是說我們在修持念佛法門 而能夠得三昧 心能夠專注一心的時候 我們就能夠在三昧中 見種種所要見的景象 就以般舟三昧為例 我們如果憶念彌陀聖號 專心持念 行住坐臥 晝夜六時 一心念佛 等到三昧力現前 我們就可以在我們的眼前 見到阿彌陀佛 這時候所見的阿彌陀佛 不代表我們已經往生到 西方淨土 而是在三昧力中 阿彌陀佛聖像現前 所以這時候般舟三昧行者 必須要一心觀想思惟 思惟自身 是不是有到極樂淨土去 思惟是不是彌陀如來 有真的來到他所修的壇城 如果自己沒有去阿彌陀佛那裡 阿彌陀佛也沒有來 然後再從這裡導向於 這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因為如果是自己 去到阿彌陀佛那裡 能夠自己去 不應該只有這個時候 阿彌陀佛會現前 應該我隨時隨地念佛 都能夠到極樂淨土去見佛 但是我是在這個地方 在自己修持 念佛三昧成就的時候 才能夠見彌陀佛現前 可見不是自己到極樂淨土去 而且只有見佛沒有見極樂淨土 的種種清淨相 所以這邊思惟不是自己去 也不是彌陀佛來 如果彌陀佛來 我們在平常念佛的時候 他也應該來 而不是在這個因緣條件之下 而現前 這個三昧行者這樣思惟 目的就是要去除對境相的執著 而導入到因緣觀 從唯心觀然後再成為因緣觀 再就因緣觀裡面去思惟 這個空性之理 所以從般舟三昧的一個 修法的引導我們可以知道說 其實憶佛念佛 當我們內心 專注在佛號上的時候 入三昧 在三昧力的一個引導之下 我們當下是可以見到 我們所憶念的景象 因為婆羅門女他是一直憶念 一個問題就是 母親到哪裡去了 所以當他一直憶念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的時候 在這個三昧力當中 會呈現他所想要見的景象 再加上如來的一個威德之力 威德之力的助緣 呈現了這樣的一個 地獄景象給他看 所以他就看到他自己 來到這樣的一個 在一個大海邊 這個大海湧沸 就是波濤洶湧 不是一個平靜的海 這個海當中 有多諸惡獸盡復鐵身 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這是第一個景象 就是海中有很多的野獸 而且這個是凶惡的 而且是鐵身 就是他的這個野獸 不是血肉之身 而是鋼鐵之身 當然代表了這個業報 表示這個惡業習氣剛強 難調難伏 所以形容他的惡業的難調難伏 所以用鐵身 然後在海上 這些惡獸在海上東西這樣奔走 匆忙慌忙的奔走 這是第一個海中的景象 第二個這個景象是什麼 就是為什麼這些鐵獸 要東西馳逐這樣子奔走呢 就是海中還有很多的男子女人 很多的人道眾生 在這個海中百千萬數 多到不可計數 出沒海中 也就是在這個大海裡面 載浮載沈 載浮載沈就被這些野獸 這些鐵身的野獸 來爭取食噉 爭取食噉就是吃他們咬他們 咬這些男子女人 這個景象就好像 有些人喜歡吃一些 有生命的眾生 比方說活跳蝦什麼的 這些眾生還沒有死亡 你就把他丟到沸水裡面去滾 然後滾了還沒有命終 你就把他夾起來吃 事實上這些景象我們人道眾生 這樣對待其它的眾生的時候 業報所感 未來難免不會墮入這樣子的 地獄當中受苦 所以這是婆羅門女 見到的第二個景象 就是男子女人 被這些惡獸所食噉 第三個景象他又看到夜叉 這個各種奇形異狀的夜叉 什麼樣的奇形異狀 或多手多眼 多足多頭 口牙外出 利刃如劍 這個都是在說明 這些夜叉的長相 也就是說這些夜叉 長得不是很好看 這個相貌凶惡之外 還很奇異 所以叫其形各異 而且他的口牙都流露在外面 像那個刀箭一樣 為什麼呢 他就是要趕這些罪人 就是男子女人 把他們趕來趕去 趕來趕去做什麼 讓這些惡獸能夠食噉 被這些惡獸吃 這些夜叉 在驅逐這些男子女人的時候 他會用一些方法 什麼方法呢 經文說復自搏攫頭足相就 搏攫是什麼意思呢 搏就是用他的翅膀去拍打他 夜叉用這個翅膀 拍打這些男子女人 這就叫做搏 攫就是用腳去抓 這夜叉有的會飛 有的會跳 然後用腳去抓取這些男子女人 就叫攫 所以搏攫的意思就是拍打抓取 然後再把這些男子女人的 抓起來之後 頭跟腳相碰 碰在一起 這是很痛苦的事情 那是會把脊椎折斷的 他用這樣子的一個方式 來使這些人類受苦 使這些人類痛苦 這種情況奇形萬類 各種各樣 讓我們都不敢看太久 一看就會覺得心驚膽跳 一看就會覺得很恐怖會發抖 可是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 自然無懼 在這個時候看到這種 三種恐怖的景象 呈現在他的眼前 婆羅門女為什麼 可以毫無恐懼之心 就是因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念佛 憶佛念佛 可以讓我們的心境安穩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 佛陀就曾經教導比丘 如果比丘們在森林中住 修四念處的時候 如果內心覺得惶恐不安 對於不管是對自身的修持 對自己色身的一種變化 產生了惶恐不安 或是對於外在環境 也就是在森林當中 也許有一些不好的景象 不好的聲音 或是一種孤獨感 然後內心產生了恐懼的時候 佛陀曾經教導比丘們 應該憶佛念佛 也就是當你能夠 憶佛念佛的時候 內心自然無懼 內心自然會呈現光明 為什麼呢 因為佛號是最清淨的法界種子 因為佛號是具足光明相的 不僅要念佛號還要憶念佛像 所以真正的念佛 不是只有音聲念佛 真正的念佛還是要觀想念佛 透過觀想佛陀的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種種的莊嚴 乃至於就一個光明相 從眉間放白毫相光 這樣的光明相是足以去除 我們內心的恐懼不安 佛陀也告訴比丘們 當內心惶恐不安的時候 你先憶佛念佛 甚至可以念法念僧 念佛陀的聖法 真理的一個殊勝 念僧伽的功德 四雙八輩賢聖僧的無漏功德 讓內心產生一種尊敬之心 讓內心產生一種好樂求法的心 自然就可以把這些不好的景象 甚至自己內心的害怕去除掉 所以在這個地方 婆羅門女一樣 也是以這樣的方法 因為他憶念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緣故 所以他對於他看到的種種 地獄景象 內心無有恐懼 當這個時候 就有一個鬼王出現了 這個鬼王叫做無毒 無毒鬼王稽首來迎 所謂稽首來迎 可見這個鬼王是善行的 也就是既然稱為鬼王 他必然有一些善報在裡面 才能稱為鬼王 不然就是一些小鬼眾生 當然這一個鬼王知道 這個婆羅門女是一個清淨之人 是一個充滿了孝心之人 所以他非常的恭敬他 他就跟他說 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他知道婆羅門女 是一個菩薩身 也就是地藏菩薩的因地 因地的化身 所以他非常的恭敬問他說 這位菩薩你來到這裡要做什麼 什麼因緣來到這裡 這時候婆羅門女就開始問鬼王 以下的經文 他總共問了四個問題 他總共問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他先問此是何處 這是哪裡 他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 他只看到大海 大海湧沸 然後很多的惡獸 在食噉這些男子女人 無數的男子女人 還有夜叉在旁邊幫忙 幫忙抓取凌虐這些眾生 他就問說這個是哪裡 無毒鬼王就回答說 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大鐵圍山在哪裡 也就是在我們 三千大千世界的外圍 有一個山是鐵 都是鐵鑄成的所以叫大鐵圍山 長阿含經裡面有提到 第十九卷有提到說 大海的四周圍有大金剛山 大金剛山也就是有一層有二層 在這個第一層 跟第二個大金剛山的中間 就是地獄 地獄在哪裡 依長阿含經的說法 就是在這個大海 我們娑婆世界的大海的最外圍 最外圍的二層的 大金剛山的中間 如果依其它的經典 比方說這個毘婆沙論 俱舍論 來講的話 這個地獄還以不同的地獄 就在不同的地點 比方說八大地獄無間地獄 是在我們南瞻部洲的下方 南瞻部洲的下方 如果是孤獨地獄近邊地獄 就是在我們四大洲的中間 這個江河海的一個最邊邊 邊際之處 就有所謂的孤獨地獄 跟近邊地獄 因為在這些地方 比方說這個四大洲 這個大海的邊緣 是人類罕到之處 人跡罕近 這都完全沒有眾生的障礙之下 你受苦的地獄眾生就在那裡 受到孤獨的果報 所以這孤獨地獄境邊地獄 就是在江海山的四周圍 還有其它的論典 也有其它的地獄 是在鐵圍山之外 所以說從經論當中 我們可以看出來是說 雖然記載得有一點不同 但是有個共通性 共通性就是這個地獄所在之處 絕對不是我們人道眾生 平常的生活居住之處 他就是在整個世界的邊緣 不管是下方或是邊緣 就是要遠離人間之處 第二個就是 他一定是在大鐵圍山 或是稱為大金剛山的中間 就四周圍被這些大鐵圍山 大金剛山所包圍 所以你沒辦法出離 沒辦法離開 這個大鐵圍山大金剛山 也形容代表著這個業的深重 因為什麼樣的業 感召什麼樣的環境 好的環境美麗的環境 出世的環境 是從善業感召而來的 不好的環境 孤獨的困苦的 甚至雜亂的 甚至是乾硬的這個環境 也是從惡業感召而來的 所以從這些種種經論的記載 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兩點 地獄一定不是跟人間所住之處 是相近的 他是很遠的是在邊緣 這個邊緣地帶 或是下方地帶 第二個就是他一定是在兩個 大鐵圍山或大金剛山的中間 所以無毒鬼王 才會跟婆羅門女說 這個是在大鐵圍山西方 大鐵圍山的西邊的第一重海 表示還有第二重第三重 才會說第一重 你看到的只是第一個海 聖女就問 這個鐵圍之中 地獄在中間 是不是呢 無毒鬼王就說是啊 這個就是地獄 地獄就是在這一個 鐵圍山中間 這個海其實就是地獄的景象 也許有人不信佛法的會問說 怎麼會有地獄我們又看不到 不然你告訴我在哪裡 你要給我看讓我親眼所見 如果有地獄眾生受苦 要讓我親耳所聞 我才相信 事實上很多事情 我們不見得能夠親眼所見 或是親耳所聞 但是他確實存在 比方說我們現在在地球上面 我們也看不到外太空的 其它的星球 你看不到 可是他卻實存在 你必須用現代科學家 所發明的種種儀器 你才能夠觀測到 原來在大空中 我們看到那個一閃一閃的星星 是一個星球 再更遠的地方 肉眼所見不到的地方 還有其它的星球 這個外太空的事情 我們不是肉眼能見 但是他確實存在 很多的聲音 也不是我們確實能夠聽到 他也是存在 比方說我們站在北半球 我們也見不到聽不到南半球 所發生的事情所發出來的聲音 可是他卻實存在 所以人類的六根是有極限的 而且力量是很小的 所以不能夠因為我們不見不聞 就認為說他不存在 所以我們要相信聖言量 佛陀在各個經典當中 一直提醒我們 實有地獄實有天道實有聖道 實有成佛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相信 下面這個聖女聽完 無毒鬼王的回答之後 他就說我今云何得到獄所 還問了第二個問題 我為什麼能夠來 我為什麼能夠來到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如果是地獄的話 我又沒有造作惡業 我命還沒有終 無毒就回筶他 若非威神即須業力 如果不是你的業力的話 就是有其它的威神之力 這個威神之力 就是在講聖者的力量 大阿羅漢乃至於果位的菩薩 跟如來就有威神之力 可以令眾生來去 如果你不是因為個人的業力 招受惡業 受惡報的關係來到地獄 就是有威力 威神之力 除了這兩件事情終不能到 所以這威神之力 以婆羅門女來說 他自己尚未成就聖道 所以他不可能以自己的 威神之力 來到這個地獄 必定是承蒙著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威神之力 而來到這裡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威神之力 是什麼樣的威神之力 如果以我們凡夫來講 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 我們能夠憶佛念佛 念到一心不亂 念到一心不亂得生淨土 如果我們這個一心不亂 尚未得聖道 沒有到初地 得意生身的話 這個一心不亂只是在地前 四加行的階段 如果是在四加行的階段 如果是在四加行的階段 就必須要再承蒙 阿彌陀佛的力量 這個威神之力 接引我們去西方淨土 如果我們的念佛 能夠念到初地以上 這個念佛三昧 能夠斷煩惱而得初地 在經論裡面有說 什麼樣的人可以得這個 自在生死 就是不在再分段生死的束縛 能夠自在的往來 此方他方 就是要能夠得變異生死的聖者 所謂變異生死的聖者 就是不會再來三界輪迴 不會再來三界輪迴 必定是斷了什麼 斷了見思二惑 因為我們來三界生死輪迴 是要有煩惱有業 有貪瞋癡的煩惱 造了種種的身口意三業 因為惑為助緣 業力為主因 然後因緣相和合 感招三界的果報 如果斷了見思二惑的聖者 就得變異生死 所謂的意生身 得意生身的聖者 他就沒有貪瞋癡的煩惱 只剩下微細的無明住地 無明惑 他沒有惡業 沒有輪迴六道的惡業 但是他有願力 有這個想要再成就菩提的願力 以這個願力 就是轉業力為願力了 以願力為助緣 以無明住地為因 然後感招變異生死 到他方世界去 如果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 能夠憶佛念佛 能夠感得修得變異生死的果位 至少是要初地以上 初地以上 也就是依法相宗來說 有四種人 可以受到變異生死的果報 比方說二乘阿羅漢 阿羅漢如果回小向大 修學大乘 菩提心起 他涅槃之後 他就可以得意生身-到他方世界去 這個是他的果報 第二個就是有學聖者 就是初果到三果的聲聞聖者 發回向心 回向大乘 回向大乘之後 到入涅槃 涅槃之後在初地 回向大乘證初地之後 他也可以怎麼 得變異生死 得意生身 這是第二個 就是初果到三果的聲聞行者 回向大乘證初地之後 第三個就是悲增上的菩薩 悲增上的菩薩必須到八地以上 這是唯識宗的一個見解 悲增上的菩薩要到八地以上 他才受變異生死得意生身 如果是智增上的菩薩 就是第四類 智慧增上的菩薩 他初地以上就可以得意生身 這是法相唯識宗的一個判法 當然如果以 龍樹中觀學來說的話 鈍根的話在八地 他是以利鈍來分的 鈍根到八地以上得意生身 利根的在初地以上就得意生身 如果這樣來看 能夠到他方世界去 若到他方世界去的人 如果以念佛法門到淨土去 我剛剛提到 如果還沒有成就聖道 證初地以前 是不管是加行位或是一心不亂 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多半是靠著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救拔 然後靠著念佛人的 一心不亂的念力 三昧之力而去 如果是果位菩薩 就是依變異生死的 意生身的力量 然後隨他的一個這個功德之力 能夠往來自在 自在往來十方世界 今天婆羅門女可以到地獄去 看到種種的景象 鬼王無毒有回答他說 如果你不是業力 就是必須要有威神之力 如果今天婆羅門女 尚未成就意生身 他就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的一個護念之力 加持他 而能夠讓他見到 見到這個地獄的景象 這個是鬼王無毒的回答 如果以婆羅門女的 宿世因緣來講 以及他剛剛我們前面說的 當他見到地獄景象之前 他是專心憶念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 如果他專心憶念他的聖號 能夠念到念佛三昧 在三昧力當中 當然他也可以在地獄中 往來於地獄之中 但是他命未終命未斷 所以只能說 他是依三昧力的功德力 而見到地獄 而見到地獄的情形 下面是第三個問題 聖女又問 「此水何緣而乃涌沸」 這個大海水什麼因緣 會這樣子一直滾 一直像煮沸的開水一樣一直滾 裡面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罪人 男子女人 以及這些惡獸在爭取食噉 無毒鬼王就回答說 這個是閻浮提造惡的眾生 來到地獄一定是惡業眾生 一定是惡業眾生 不是善業眾生 這個造惡的眾生 新死之者 剛死的人 剛死之後經過什麼 四十九天之後沒有人繼嗣 這裡的繼嗣就是沒有後代子孫 沒有後代子孫為他做功德 為作功德救拔苦難 也就是一個亡者死亡之後 而且是造惡眾生死亡之後 四十九天之內 他的後代子孫沒有為他做功德 救拔他的苦難 所以他死掉之後就會墮入地獄 第二個原因就是 這個是他力 第一個原因是他力 就是子孫未做福德 第二個原因是這個苦難眾生 本身的業力 他說生時又無善因 當據本業所感地獄 自然先渡此海 就是這個往生者 在世的時候 他本身沒有任何的善業因緣 沒有善業因緣 加上上面第一個緣因 他後代子孫沒有為 四十九天之內 沒有為他做功德 所以他就會依他的惡業力成熟 而轉世成為地獄眾生 所以「當據本業所感地獄」 這邊要注意的一個觀念就是說 這四十九日並不代表就是地獄 應該是代表是中有生 中陰生的階段 中陰生是在於 前生後世中間的一個過渡期間 最長四十九日 眾生在中陰期間 什麼時候投胎 也就是善業重者 會在前三個七就會轉世 如果惡業重者 他會一直拖到後面幾個七 才轉世 如果到第七個七才轉世 必定是墮入三惡道 如果這個七七當中 四十九天當中 這個惡業眾生 他的惡業越來越浮顯 浮出來 越來越強烈 過去的業因業力 力量越來越大 後世子孫 又沒有人為他做功德的時候 他就會受到這個惡業力的牽引 在這個四十九日中陰結束之後 就墮入地獄 有關中陰的問題 我們在第六品的時候 會詳細說明 詳細說明一個臨命終者 應該要如何的幫助他 然後命終之後在中有的階段 四十九日之中 我們要如何的幫助他 讓這樣一個臨命終者 乃至於新往生者 剛往生的人 能夠很安穩的不墮入三惡道 而得生善趣 甚至得生淨土 這個部分我們會在第六品 再詳細說 這個無毒鬼王先跟婆羅門女說 這些惡業眾生 就受苦的眾生 就是生時沒有善因 死後又沒人為他做功德 所以他當然就先到地獄來 到地獄先度此海 這個海此是第一重 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這個海的東邊經過十萬由旬 還有一海 第二海 第二海的苦痛 這個痛苦 是大過於現在第一重海 這個由旬是什麼意思 由旬我們又稱踰闍那 又稱為附軛 軛就是牛車上面 架在牛背上的那個 牛車跟牛背銜接的地方 那個就稱為軛 附軛的意思就是 因為公牛掛軛 能夠走一天的距離 在印度就稱為一由旬 玄奘大師 在他的大唐西域記裡面有講 說他是用帝王 在印度當時有一種說法 說是帝王的這個馬車 走一天的距離叫一由旬 所以不論是公牛掛軛 掛軛走一天的距離 或是帝王的馬車 行軍一天的距離就叫一由旬 如果一由旬換算 換算我們現在的公里數 來說的話 在印度當時會認為 習慣性是認為四十里 四十里為一由旬 佛教的經論大約都是寫十六里 十六里為一由旬 這個是沒有一個 這個是用一個各個民族 各個民族他們對於時間單位 或距離單位的一個計算方式 其實不盡相同 但是他都有一個標準 有一個標準讓我們知道說 他用這樣一個單位大概有多遠 好 這個經文繼續又說 過了這個十萬由旬有第二海 其苦倍此彼海之東 也就是第二海的東邊又有一海 其苦復倍 這是第三海 所以總共有三層鐵圍山三層海 三業惡因 三業惡因之所招感 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這三個業海 都是眾生的三業惡因 三業就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惡 惡事惡因緣所感招的果報 這個是鬼王無毒 回答婆羅門女的問題 下面聖女又問鬼王第四個 有關這個地方 這個地獄的問題 他說地獄何在 你說這個是地獄 這個眾生所感的地獄 就是這個大海 總共有三層 地獄何在呢 無毒答曰 三海之內是大地獄 就是說這個三重海 這個裡面就是大地獄 你雖然只看到海浪 可是海跟海之間 也有地獄 大海本身也是一個地獄 這個海跟海之間鐵圍山之間 也都是地獄 這個大地獄其數百千 很多 各各差別 有怎樣的差別 這個就說不盡了 在後面的經文才會提到 所謂大的 大地獄有十八個 比較小的次一點的 算中型的有五百個 苦毒無量 再小一點的也有千百個 也是無量苦 到這裡為止就是 婆羅門女跟無毒鬼王 彼此互相問答 問答什麼 當時他們婆羅門女所到的地方 是什麼地方 是地獄 這些地獄的景象是什麼 接下去經文 聖女又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了 就是他真正來到這裡的目的 就是他想要知道他母親在哪裡 所以聖女又問大鬼王曰 我母死來未久 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我的母親剛死亡不久 日子不是很長 你知不知道他的魂神到哪裡去 所謂魂神 也就是指他這一世的壽命 就是人間壽命結束了 他到哪裡去了 他這個生命型態轉到哪裡去 所以魂神我們不必然一定要 把他解釋成靈魂 當然靈魂是一個 很好理解的名詞 在其他宗教裡面都有提到靈魂 但是我們如果用靈魂 用魂神這樣的一個名義 來說的時候 我們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他代表的就是 另外一個生命型態 比方說我們六道眾生 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天道 這個每一道眾生 乃至於阿修羅道 六道眾生就是六種生命型態 六種生命型態當中 有的是有心法有色法 有的是只有心法沒有色法 有的是心法大於色法 有的是色法重於心法 不管是哪一種的一個生命型態 他都有不同的呈現 這都是業感 用魂神來代替的時候 其實就是 因為他不知道母親到哪裡去 他這個生命體投胎到哪裡 投胎到哪裡 如果說他投胎到天道 如果在這個色界無色界的天人 他就沒有色法 無色界的天人沒有色法的時候 你怎麼去說明 我們就說無色界天人 無色天人 如果是在鬼道眾生 有些鬼道眾生他也沒有色法 乃至於地獄道眾生 沒有色法的時候 我們就說他是用他的 所處在的地方來說這個眾生 比方這是地獄道的眾生 這是餓鬼道的眾生 如果你不用他所處的地方 來說明這個眾生型態的時候 你就可以說他是魂神 或是靈魂 因為他是沒有色法的一個樣子 沒有一個固定色法的一個障礙 這是第一個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 經典當中的用詞 為什麼要這樣去理解 也就是佛教沒有所謂的靈魂說 因為西方宗教所謂的靈魂 是固定不變的 也就是人的生命體在轉世之間 是有所謂的靈魂存在 這個靈魂是固定不變的 而且不管你什麼樣的人 不管是什麼樣的 造作什麼樣的業 你必然死掉之後 先成為靈魂 成為靈魂之後 然後看是去天堂或是去地獄 這個靈魂變成一種不變性 甚至有的靈魂會變成永恆性 這個時候就不是佛教裡面 在講眾生型態的樣子 所以雖然這是一個經文翻譯 經文翻譯的一個用法 但是我們必須去理解它 為什麼這樣說 當然這樣的一個翻譯 這樣的一個經文 對於中國人來說 中國佛教來說 中國佛教徒的信仰心來說 他是會比較容易理解的 比較容易理解 好 聖女問了鬼王說這個母親 魂神到哪裡去 他轉世到哪裡去了 鬼王問聖女曰 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 在生做什麼事情 行業不一定要翻譯成職業 應該是 就是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 身口意三業 做了什麼事情 聖女答曰我母邪見 母親是不正見的 他常常譏笑譭謗三寶 設或暫信旋又不敬 就是說假設他有短暫的信心 可是一下子遇到其他的因緣 他又馬上不相信了 馬上不恭敬三寶了 就是說他的信心是不堅固的 甚至是惡心大於善心的 他雖然死亡的時間不長 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剛死不久 所以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 不知道他哪裡去 為什麼會來到地獄 當然前面經文有提到 婆羅門女自己想想母親 在世的時候不信三寶 大概惡業大於善業 所以他應該是很擔心 母親到地獄去 或是到鬼道去受苦 加上他念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 要念他的聖號 如來有說你念我的聖號 就知道母親到哪裡去 所以當他憶念如來聖號 就感應了感招到地獄去 見到地獄的景象 事實上也表示他母親 應該也是墮在地獄受苦 可是地獄有這麼多 鬼王說有十八地獄 有三重海十八地獄 到底在哪裡 這是婆羅門女的問題 無毒問曰 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聖女答曰 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 父號尸羅善現 母號悅帝利 他說我的母親父親 都是婆羅門種姓的人 父親叫做尸羅善現 母親的名字叫做悅帝利 無毒鬼王就合掌啟菩薩曰 他這裡會用合掌 表示婆羅門女 也不是普通的女眾 就如同法華經的龍女一樣 可能宿世過去生就久修菩薩道 所以鬼王內心 心知肚明 以他的果報力 能夠以他的果報而感招的通力 知道這個婆羅門女 生生世世是個菩薩 所以才會對他恭敬 對他恭敬所以合掌告訴他 願聖者卻返本處 聖者這是一個恭敬的語詞 希望你回到你原來的地方 不要再憂憶悲戀 「無至憂憶悲戀 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 經今三日 云承孝順之子 為母設供修福 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 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 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 俱同生訖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鬼王就說了一段話 他說這個悅帝利罪女 也就是婆羅門女的母親 生天以來已經三天了 就是三天之前就往生天上 也就是說三天之前 就已經在天上受樂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是孝順之子 也就是指婆羅門女 為了他的母親設供修福 用種種的東西供養 這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來修這個福報 回向給他的母親 婆羅門女布施供養如來 然後以這個功德回向給母親 而且他這樣的回向力 不是只有悅帝利罪女 得到解脫地獄之苦 當時的無間罪人 就是設供修福如來的那個時候 就把悅帝利罪女的那個時候 當時所有無間地獄的眾生 「此日悉得受樂」 當天就是供養布施如來的那天 這些罪人都同時受到安樂 而且「俱同生訖」 也都轉地獄報為天報 一起到天上去受樂 當然這個是因為聖女的孝心 跟慈心所感招 以及他不是只有此生的孝心 不是只有此生的慈悲心 而是過去生累生累世 所累積的慈悲之心的功德力 才有可能救拔了 這麼多地獄眾生 所以菩薩道的功德 生生世世累積下來功不唐捐 不是只有我們眼前 所看的這一點 所以這是第一個我們要注意的 就是說婆羅門女雖然只有 經文講他是在母親往生之後 思念母親 擔心母親墮落惡道受苦 所以他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但是不是只有在這段時間 過去早就在布施修供養 過去就是修菩薩道 甚至過去生生生世世 都是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這樣的一個慈心相應 累積的無量功德力 才可以在這麼快的時間 救拔了母親離地獄 甚至同時把地獄其它的眾生 都救拔出來 這是聖女的力量功德力 這是助緣 真正的主因在哪裡 主因也必須要 這些地獄的受苦眾生 過去生曾經有 一絲一毫的福業種子 要有一絲一毫的福業種子 不然就不是緣起法 不然就違背了如來所說的 因緣和合而生一切法的教說 就變成諸佛菩薩的功德力 可以救拔任何一個人的時候 這是他力思想 他力思想不是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觀念 佛陀告訴我們的觀念 佛陀告訴我們的真理是緣起論 緣起論就是諸法要因緣和合 才能夠成就 所以今天有一個很大的助緣 是婆羅門女的助緣 但是有一個主因 就是這些地獄眾生 他過去有種下 一絲一毫的善業種子 即使只是一點點善業種子 都可以感應道交 到這個成熟善果 而且這個一絲一毫的善業種子 也可能是很久以前的 雖然他們是無間地獄的罪人 雖然這個經文會說 過去都沒有做過善事 但是這個過去 如果以阿羅漢來說 他所見的過去 也還不是最究竟的 以如來來說他才能夠看到眾生 所有眾生過去無量無數劫以前 所修的一點點纖毫的善業力 這個纖毫的善業種子 都有辦法在現在 透過婆羅門女的一個威德之力 這個慈悲之力讓他成為一個 解脫地獄之苦的 主要的一個因緣 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也就是他能夠 這些地獄眾生可以受樂 一同離開地獄往生善處 除了婆羅門女的 最主要的威德力之外 還有這些眾生過去久遠以來 所種下的 任何一絲一毫的善根因緣 好 繼續我們看經文最後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 因為鬼王告訴他你可以回去了 你可以回去了 而且鬼王說完就退了 一退這個景象就消失了 這個景象一消失 婆羅門女就好像作夢醒來一樣 他就了悟了這件事情之後 他就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的塔像之前 立弘誓願 在這佛像前發大願 他發什麼願 經文說「願我盡未來劫 應有罪苦眾生 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他發了這樣一個願 未來無數劫 未來無數劫 只要有罪苦的眾生 婆羅門女都願意 用各種的方式 廣泛的使用各種的方式 讓他們都能夠 解除脫離這些罪苦 婆羅門女發這個願 他也就是因緣就來自於他 之前所見到的地獄的景象 他見到這個地獄眾生苦 悲心熾盛 所以發了這樣一個願 第二個也知道這些受苦的眾生 如果有一點點善業因緣的助力 他們也可以脫離 也可以脫離地獄苦 所以這段經文透露了兩個訊息 也就是說再說一遍 第一個訊息就是 婆羅門女見到地獄眾生 悲心熾盛 所以發起一個悲願 說未來有罪苦眾生 一定要讓他們能夠解脫 第二個從鬼王 告訴他的答案當中 他也清楚明白了 以他的功德力也很清楚了 以他的智慧也能夠了悟到 眾生只要有一點點善緣 有一點點善因存在 再加上善緣的相助 因緣和合必定可以轉業報 轉苦報為樂報 就是只要眾生有一點善因 菩薩給他好的助緣 眾生可以離苦得樂 所以婆羅門女 就會發這樣的大願 要廣設方便 這個方便 是希望成為眾生的助緣 這一個婆羅門女發這個願 結束的時候 這等於佛陀把這一個 這件事情說完了 說完了之後 這個話鋒一轉 佛陀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 這個鬼王無毒 就是今天在這個忉利天 地藏法會上的財首菩薩 婆羅門女就是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過去因地 就發了這樣一個願 所以這個地藏菩薩的願 不是只有這個慈悲 他裡面有涵著深深的智慧 也就從他見到 地獄景象的這個過程當中 了悟了一件事情 就是菩薩也可以當眾生的一個 強而有力的善緣一個助緣 讓眾生的一絲一毫的善業力 快速的成熟起來 然後救拔這些眾生脫離苦海 所以這樣的一個關係 我們必須去理解 才不會認為說 我們不管做了什麼事情 都沒有關係 地藏菩薩這個悲願力在 他這個願力在 他一定會救度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不累積 一點善業因緣種子的時候 我們是沒辦法承受到 菩薩的這個善願力了 沒辦法承受到他的善願力 因緣不具足 我們要脫離苦海的日子 可是很久了 那個希望就是微乎其微 我們也不要太氣餒 說我的善業 如果不大不重怎麼辦呢 我們今生在人道 能夠受生為人 其實過去生總是有修習過 很多的善業因緣 經典說五戒十善得人身 所以今日能得人身 過去生一定有五戒十善 我們不要把過去生的 這些善根因緣 給消耗光了 我們還是要趕快積功累德 然後累積更多的善業因緣 我們的善業因緣累積越多 我們要承蒙著菩薩的救度 承蒙菩薩的接引 承蒙阿彌陀佛的攝受往生淨土 這是指日可待的 所以現在最主要的一個 對佛法的體會之後 最主要的功課 其實就是在我們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去累積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 這是我們從這一品 第一品當中 地藏菩薩的一個因緣 的一個學習 我們除了學習菩薩的願力之外 也要學習到這個業力的一個 基本的觀念 就是他是緣起的 我們要重視我們 任何的一分一秒的時間 累積好的因緣 來成就這樣的緣起法 好 這是第一品 在這邊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我們今天這堂課 第一堂課就上到這邊 我們其它的部分第二品 我們就下一次再說 謝謝各位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