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8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八集 各位法師 各位大德居士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繼續看 地藏經第一品 也就是序分別序的部分 別序的部分最主要就是 文殊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 有關地藏菩薩 因地發什麼心修什麼行 能夠成就廣大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個功德就是 所有在忉利天上與會的大眾 不論是他方諸佛菩薩 或是他方此方的所有一切眾生 都是地藏菩薩所度化的 所教化的所成就的 或是即將要成就的 有關這樣子的一個問題 佛陀他回答從三方面來說 第一個先說用一個譬喻 用四個層次的譬喻 輾轉說明 這個他能夠 地藏菩薩能夠度化 成就這麼多眾生 是因為他證到十地果位以來 已經很久很久的時間 第二個就是說因為他成就了 功德這麼廣大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能夠 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得到這個天福德也不可思議 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釋迦佛的回答第三點 就是正式要說明 正式要回答文殊菩薩的問題 就是地藏菩薩因地的發心因緣 這個因地發心因緣有兩個 我們先看這個經文 也就是大正藏七百七十八頁 中欄 中欄的第七行最後一個字 「文殊師利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 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 身為大長者子 時世有佛 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 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先念到這裡 這個問題 這一段經文說的就是 佛陀先把這個時間點 地藏菩薩因地發心的 時間點說出來 就是過去久遠 很久以前 不可說不可說劫 我們剛上一談課提到不可說 不是說佛陀不知道 而是說出來我們不能理解 既然說出來我們不能理解 就以不可說來代替了 不可說這麼久以前 這麼久劫以前 他身為一個大長者子 大長者子也就是 應該是家境很不錯 長者 家境不錯 以印度當時四種姓的觀念來講 長者子是僅次於婆羅門 僅次於婆羅門的 剎帝利的一個種姓家族 那個時代的佛 稱為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這個長者 長者子看到這個佛 佛的相好莊嚴 佛的莊嚴千福莊嚴 就問了這個佛 問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說 如來你因地做什麼行願 而能夠成就這個千福莊嚴 我們一般念行願 念行願也可以 念行願也可以 行就是德行 行就修行 修行德行 是來自於發願 有這樣的發願 才能修行 然後才能成就種種的功德行行 所以念行願念行願 其實都無妨 千福莊嚴是這樣 我們一般是講百福莊嚴 所以在經典當中講百福者多 講千福者少 百福是什麼意思 百福莊嚴也就是 在大乘經裡面講 菩薩修三大阿僧祇劫 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 才能夠成就如來佛果的 當一個菩薩修到三大阿僧祇劫 圓滿的時候 即將要到補處菩薩的時候 他就要修一百大劫 一百大劫的相好 相好業 就他有一百大劫的時間修行 修這件事情 修這些行德 是要圓滿他的三十二相 我們就稱修百大劫相好行業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當中 這一百大劫的實踐當中 這個菩薩必須要累積 很深廣很微妙的福德因緣 來成就三十二相 為什麼稱為百福 也就是一百個福業來莊嚴一相 一百個福業莊嚴一相 要在一百劫內修完這三十二相 一個三十二相 一相要修一百福 一百劫內要修完三十二相 所以我們又稱為百千福具 又稱為百千福具 這一百福是什麼意思 在論典裡面就寫了更清楚 這百福又稱為百思 思考的思 也就是說我們的福德 是來自於我們身口意三業 身口意三業的根本是在於意業 意業的核心是思 思心所 因此這個百福又稱為百思 五十思要修什麼 對治身器 對於這個色身 對於色身的雜染 要五十思 來修學對治這個色身的雜染 對治身器 五十思要讓這個身器圓滿他 圓滿他 所以這個百思是這麼來的 所以他是修相好 色身相好的 五十思是要修治整理這個身器 五十思就要讓身器圓滿 就一百思就一百福 這樣的一百福只是圓滿一相 三十二相就要三千二百福 要在百劫內修完 在百劫內修完所以叫百千福業 所以大部分都講百福莊嚴 少數經典才講到千福莊嚴 地藏經就是其中一個 其中一個講千福莊嚴 所以見佛陀的三十二相好 千福莊嚴 所以在法華經裡面的 化城喻品就有提到 百福智莊嚴得無上智慧 百福也就是在講什麼 三十二相 好 這是大長者子問 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的問題 這個如來就告訴長者子 說什麼呢 他說欲證此身 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這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就回答了很簡要 他說你要像我 證得這麼圓滿的佛身相 只有一個方法 什麼方法呢 很久的時間 要度一切受苦的眾生 為什麼說是受苦的眾生 也就是要莊嚴相 是來自於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 你要行六波羅蜜才能得百福 為什麼 布施在對治我們的慳貪 對治我們慳貪 其實就是要讓這個慳貪心不起 慳貪心不起我們對色身不執 對色身不染執 對色身不染執 也容易圓滿色身的相好 忍辱心對治瞋恨 瞋恨相不能令我們的色身相好 不能夠圓滿比方說 這個莊嚴相 我們面貌就不能夠得到平和 不能有仁慈的相貌 因為你瞋恨心的緣故 所以修忍辱對治我們的瞋恨 修般若成就智慧對治我們愚癡 讓我們的色身相不現愚癡相 所以等等六波羅蜜 是要圓滿他就可以得到 百福或是千福的莊嚴功德 這個所以你要度一切眾生 六波羅蜜所度化的眾生 最主要是受苦的眾生 是受苦的眾生 如果眾生是安樂的 眾生是離煩惱的 事實上這菩薩不需要 花太多的力量 他自己就能夠向上向善 眾生不能向上向善 他的內心三毒熾盛 三毒熾盛 就需要菩薩以六波羅蜜 來教化他 所以才叫做 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這個是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的回答 這麼簡要 這時候話鋒一轉 釋迦牟尼佛就講了 說文殊師利 告訴文殊師利菩薩 時長者子因發願言 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 為是罪苦六道眾生 廣設方便盡令解脫 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 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 尚為菩薩 這個是等於釋迦佛 對於這樣的一個因地發心 這個做了一個詳細的一個解釋 因為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跟大長者這樣說 所以釋迦佛又對文殊說 當時的這個長者子 聽了這個如來這樣說之後 他就發願了 下面是這個發願的文 他的發願文 就是長者子的發願文 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 未來不可計數的一個時間當中 我都要為了罪苦的六道眾生 因為六道眾生是苦多於樂 苦多於樂所以叫罪苦六道眾生 廣設方便 運用假施設種種的方便方法 設就是施設 施設就是方便 其實假施設就是方便 也就是這個方便就是 不是固定的 不是永恆的 是隨眾生因緣不同 而會做改變的 我們就叫施設 或是叫方便 廣泛的施設種種方便方法 令他們都能夠解脫 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這時候長者子說要等到 這些罪苦六道眾生 都解脫了他才要成佛 問題是 我們來看為什麼要緣六道眾生 因為修六波羅蜜 必須是緣罪苦的眾生 如果眾生是安樂的 六波羅蜜就不能夠成就 為什麼 因為眾生沒有煩惱 你如何能夠圓滿 這個忍辱波羅蜜呢 因為沒有瞋惱的眾生 來對我們起不善行 如果沒有貧窮的眾生 我們怎麼修布施波羅蜜 如果沒有這些欲心重的眾生 我們怎麼修持戒波羅蜜 所以我們的波羅蜜的成就 是來自於什麼 眾生的罪苦 眾生的苦報 眾生的惡業 我們因緣這些眾生的苦報惡業 內心生起六種波羅蜜 來去教化他們成就他們 讓他們離苦得樂 所以眾生是菩薩淨土 所以常不輕菩薩 要頂禮一切眾生 原因在這裡 所以既然要發願 度一切眾生圓滿三十二相 你要圓滿三十二相 要累積千福業 累積千福業就要圓滿 要修六波羅蜜 修六波羅蜜就是要必須以 罪苦眾生為自己的壇城 所以這樣輾轉的因果關係 所以長者子才會發願說 他要度盡一切罪苦眾生 所以他這個度罪苦眾生 跟前面他要想要成就 佛三十二相的千福莊嚴 是這樣的關係 為什麼修六波羅蜜 可以圓滿他的千福莊嚴 原因在此 再來為什麼會有六道眾生 這個世間有六道眾生 是因為眾生有什麼 有業識 業識加四大 業識是屬於精神方面的 四大是屬於物質方面的 我們知道世間所有一切眾生 都是心色和合色心和合的眾生 所以眾生不是唯物的 不是只有色法 也不是唯心的 他是色心和合的緣起眾生 緣起眾生如果這個心是煩惱的 我們就稱為業識 如果這個四大是有漏雜染的 我們就稱為這個色身 這個身四大 有漏雜染的色身我們就稱四大 四大的有漏雜染 跟這個心的有漏業識 和合起來 構成六道煩惱眾生 有種種差別相 有六種種類的差別相 眾生成為如來轉雜染為清淨 就是在改變這個色心二法 把四大的雜染轉為三十二相 千福莊嚴 把我們這個雜染的業識 轉成如來的三德 轉成如來的三德 如來的智慧 如來的什麼 智德 斷德跟恩德 把我們的八識 轉成如來四種智慧 轉八識為四智 所以這生命就是一種轉換 凡夫的業識 轉成如來的四智 凡夫的有漏四大 轉成如來的百福千福莊嚴 這樣的轉換 他必須要有一個條件 那個條件 就是來自於六波羅蜜的功德 六波羅蜜的功德 是來自於罪苦眾生 罪苦眾生為所緣 來成就自己的六波羅蜜 眾生是我們的淨土 眾生是我們的老師 所以地藏菩薩因為這樣的緣故 這樣的理解 所以他要發願盡未來際 度這些罪苦六道眾生 而且度完之後當然他就成佛道 不需要發願他也成就佛道 因為這件事情圓滿之後 他的身心就轉換成為什麼 清淨的如來三十二相莊嚴身 圓滿了如來的三德四智 這是長者子的發願 接著佛陀又做了一個結論 他說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 因為他這樣子在這個 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面 發這個大願 至於今天 到今天為止已經百千萬億 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 百千萬億那由他都是在形容 這個劫數的不可說 這個劫數的 不可思不可說不可議 這麼長的時間 他都還是菩薩 為什麼呢 因為罪苦眾生太多了 多到他度不完 所以他仍然是菩薩 所以地藏菩薩什麼時候成佛 他要到罪苦眾生盡令解脫 所有六道眾生都沒有了 他才有可能成佛 這個是多麼大多麼艱巨的一個 一個願力要去圓滿 幾乎要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在這個娑婆 之所以名娑婆世界 就是苦難的世界 之所以名苦難的世界 就是因為有苦難的眾生 當如果這些苦難的眾生 都沒有的時候 其實也就沒有所謂的娑婆世界 這個世界就轉為清淨的國度 轉為清淨的國度 事實上地藏菩薩 已經沒有教化的對象 當然就成就 他的佛道就可以順理成章 就圓滿了他的佛道了 他的任務就圓滿了 可是這個娑婆世界 要成為圓滿的清淨佛度 有一個時間點就是 彌勒菩薩下生人間 人間成為淨土的時候 人間成為淨土的時候 彌勒菩薩下生人間 在人間成佛 那個時候來教化眾生 那時候眾生還不見得 全部都已經度盡 不見得都已經度盡 所以地藏菩薩的願 廣大不可思議 就是在這個地方 這一段經文有一個地方 我們稍微學習一下 就是那由他 那由他是一個單位 就好像我們講的個十百千萬 數字的單位 這個數字可以形容時間 也可以形容數量 人數或是劫數 這個在俱舍論十二卷裡面 是這樣說的 他是可以計算的 也就是我們如果以 我們數字的觀念 個十百千萬億十億 十億是一個阿臾多 阿臾多也是一個單位名稱 一個阿臾多就是十億 十個阿臾多 就叫做一個大阿臾多 十個阿臾多就是一個大阿臾多 加上大 十個大阿臾多就是一個那由他 如果這樣算 一個那由他就等於 一百個阿臾多 一百個阿臾多就等於在 乘上一個阿臾多是十億 那一百個阿臾多乘以十億 就等於千億 所以結論就是 一個那由他 等於我們現在數字的千億 千億 這裡講百千萬億那由他 你的千億再加上百千萬億 這樣的不可說劫叫不可說劫 好 這個是 印度習慣用的數量單位 而且是當時佛教 佛教用的一個數字單位 那由他 常常用 經典當中很多 好 我們接下來往下看 到這裡為止是第一個宿世因緣 地藏菩薩在因地發願 第二個 地藏菩薩第二個宿世因緣 因地發願就是婆羅門女的故事 好 在中欄倒數第十二行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時世有佛 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 宿福深厚眾所欽敬 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先念到這邊 這個是提到說 也是過去世 過去世的很久很久以前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那時候有佛叫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這個佛的壽命很長 這個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這麼長的時間 但是這個如來已經涅槃 所以叫做像法之中 像法是如來不在的時候 如來在的時候稱為正法 正法 所以前面這個大長者子 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還在世的時候正法時期 這個婆羅門女 這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就是已經涅槃了 所以他的像法時期 這個像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像法的意思 在經論裡面常常把這個 佛法住世 佛陀教法在世間的時間 分成三期 就是正法像法跟末法 他有個定義 所謂正法就是如來在世 或者是如來滅後 但是教法流行在世間 依著教法來修行就可以證果 這就由佛法僧三寶 證果就是聖僧 賢聖僧 又有教法在世 然後如來在世 的佛法僧三寶具足正法 像法就是如來不在 如來涅槃 雖然有教法 教法有在世 但是修行者多半不能證果 多半不能證果就稱為像法時期 末法時期就是沒有如來在 而且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佛法在世間 雖然佛法在世間 但是正信的少 正信者少 邪信者多 末法時代 關於這個是正法像法末法 時間點 到底有多久的時間 在這個法華玄論 吉藏大師法華玄論裡面 他有種種的說明 資料非常的豐富 而且我們可以簡單的來說明說 這個正法跟像法怎麼分 他的意義上他有很多的分法 比方說我剛剛說正法 佛在世的時候 像法佛涅槃 或是僧團還沒有分裂 我們就稱為正法 僧團分裂之後我們就稱為像法 如果以釋迦佛來說 僧團分裂佛滅百一十六年 阿育王時代佛滅百一十六年 僧團分裂 分成大眾部上座部的時候 開始就稱為像法 這是第二個解釋 第三個解釋 有的說正法就是得道者多 就是我們剛剛說證果的人多 有具足僧寶 像法得道的少 有僧伽但是得道者少 沒有聖僧 這個如果以佛教史來看 大約佛滅五百年 第三個分法正法就是 這個佛陀的正法還沒有被破 還沒有被破 像法就是有邪法出現 有邪法出現了 正法以後有邪法出現 有的說這是像法 有的說這是末法 這說法不同 各有異說 這個是定義上的區別 至於時間的差別 各個經論也都不一樣 像賢劫經講正法五百年 像法五百年 中觀論述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 大集經說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悲華經講正法一千年 像法五百年 大類有這四個分法 當然在其它的經論 也都離不開這四個分法 這四個分法開合 這是有他的一個比例 就是說正法五百像法五百 或正法一千像法一千 或是五百一千 正法五百像法一千 或是正法一千像法五百這樣子 五百一千的差別 末法共通來講大概都是一萬年 至於哪一個正確 眾說紛紜 很難有個定論 通常我們一般的定論 大概都是五百一千一萬 或是這個常用的 就是一千一千一萬 這樣子的一個不同的說法 好 這個我們對像法的一個理解 對像法的理解 經文講像法之中有婆羅門女 表示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已經涅槃 雖然如來不在可是有佛像 有佛的教法還有僧伽在 這一個婆羅門女宿福深厚 大眾對他很尊敬 行住坐臥諸天都在身邊擁護 經論裡面講 一個人如果修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清淨者 身邊都有諸天成為護法 護持這個修道人 這個母親 婆羅門女的母親信邪 邪法不信三寶 而且輕視三寶 這個時候婆羅門女 他就稱為聖女 因為他是地藏菩薩因地 因地的一個因緣 所以稱為聖女 廣設方便勸誘其母 用種種的方法 用種種方法來勸化他 誘導他的媽媽 讓他媽媽能夠產生正見 但是婆羅門女的母親 未全生信 他沒有全部相信 這個女兒所說的 結果沒有過了多久 他命終之後 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就是說他在人道命終之後 就墮入到無間地獄當中 這裡的魂神指的是什麼 也就在翻譯地藏經的時候 有很多的名詞用法 跟中國民間信仰或是道家很像 很像 這個可能呢 我們也可以這樣去理解 一個觀念 就是佛經傳入中國 佛經畢竟是在印度那時候 才出現的 然後成立的 佛陀在印度教化一切眾生 他的言說流傳下來 到最後變成這個文字 當然這屬於印度文化 印度的文字 傳來中國來必須透過翻譯 文字語言的翻譯其實是 有時候是不盡於圓滿 因為不同種族不同的習慣 不同的文化 用字遣詞上面 其實你要完全去了解那個文化 那個民族性 你才能把他的語言 真的是深入的了解 了解到他真正的用法 或是這個用法背後 隱約的一個涵義 有時候那隱約的涵義 好像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所以這個翻譯是有限的 中國古時候大德 要把印度文字翻譯成漢文 其實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 再加上印度人的觀念 跟中國人的觀念不一定相同 比方空般若這樣的一個概念 對中國人來講就比較難以理解 中國是一種 家族性很強的一個社會 你要講空 講無所執 其實對一些人來講 是不能夠理解 他們是在家族生命的延續當中 去找到生命的肯定跟?性 在家族後代祖孫的一個 輾轉傳承當中 這是有相 這不能說是空相 所以因此佛經傳來中國 要翻譯的時候 它出現了一段短短的時期 就稱為格義佛教 什麼叫做格義佛教 就是以我們中國的思想 中國人的思想 或是道教的思想 來理解佛教 或是用中國人的詞彙 道教的名相來解釋佛法 這樣的一段時間叫格義佛教 這個也就是幫助中國人 能夠很容易的 比較快的去理解 佛經裡面要說的道理 所以那時候早期往往把空 解釋成無 因為道家有無的概念 但是無的概念不等於什麼 不等於空 這樣的格義時期 一直要到鳩摩羅什的時候 才慢慢的真正的把它去掉 然後用佛教 佛教的義理 印度的佛典的義理來理解佛法 來詮釋佛法 這個是因為格義時期的關係 所以我們看有一些經典 在翻譯的過程 即使他不是格義時期 的佛教時候的 格義佛教時期所翻譯的佛經 但是在那個經文當中 你會看到一些用語 事實上跟我們中國人的觀念 是很像的 比方這個魂神 魂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面 他指的是以靈為這個 魂就是這個陽氣 魂是陽氣 陽氣之神為魂 陰氣之神為魄 魂魄 魂魄 所以魂是人的陽神 魄是人的陰神 魂神指的是什麼 人死後 人死後這個靈魂 也方便解釋為靈魂 但是以佛法來說人是死亡之後 他留下來的是業力 業力不等於靈魂 為什麼業力不等於靈魂 因為我們中國民族觀念 道家的靈魂裡面有一個特性 就是不變性 這個靈魂 魂魄就是一個人 而且這個人 他的生命的根本的核心 死掉之後由魂魄去轉世投胎 而且在魂魄的階段 你是可以給他 是可以溝通的 甚至可以給他作法 讓他增福的或是讓他墮落的 就是你有很多的事情 是可以影響到 這個魂魄的未來的去處 所以一個人修行就強調 道家強調在修這個魂魄 可是佛教講的業力 是無形無相無色 魂魄是有相 有相 這個無形無相無色的業力 他事實上在這一段時期 我們講在這個什麼 相續心生起的時候 結生相續的過程當中 這個業力是不會再有所增減 就你過去生所累積下來的業力 命終之後來生相續心生起之前 他事實上影響增減不大 增減不大 幾乎沒有 因為你沒有一個造作的心識 能夠因為緣取外境 而去再造業 然後再改變你的業力系統 所以這個因緣離散了 這個命就終了 留下業力 等到呢 因為業力的關係 所以你未來會有一些因緣 這個因緣成熟了 聚積在一起 你就入胎了 就下一期生命的相續心生起了 這個結生相續 所以也沒有所謂的魂神 這樣子的一個東西在 或者那樣的概念在 但是我們這個經文裡面 提到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應該指的是他的一個果報 結生相續之後 墮入到地獄道 地獄道的眾生 地獄道眾生他跟欲界人道眾生 跟畜生道眾生不一樣 他也是無四大 不是色法 他是業識為主 是化生 是化生的 因此就方便說是魂神 方便說魂神 不然你怎麼去形容 這個眾生的生命的現象 他從人道死亡之後 墮入到地獄道受苦 人道有人相的形相 地獄道眾生 因為他無色法 他是化生的不是胎生的 無色法的話無四大 他這個生命怎麼說明 就是說魂神 這樣一個概念來理解 好 這個母親呢 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 計當隨業必生惡趣 這個女兒一想 媽媽呢 在人間的時候不相信因果 不信善惡業報 所以你算計他的業力 一定隨業受報往生惡趣 這個不用問 不用問誰 不用問法師不用問佛菩薩 自己算一算自己業力因果 就知道 這個婆羅門女一看 這個母親大概 不會往生到好的地方去 所以他必須要救度母親 給他增福 所以遂賣家宅廣求香華 及諸供具 他就把他這個財產都變賣 然後買了很多的香華 及種種供養的東西 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先佛塔寺就是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廟 就是供養這個如來的佛寺 佛塔當中來供養 以前塔寺其實就是佛寺 就是寺院 以前的塔跟寺 其實是一起的 塔是供佛的 寺是住出家眾的 也就是說佛陀涅槃之後 開始佛塔興起 尤其阿育王的一個推動 佛塔在印度的廣大流行 阿育王發願造八萬四千塔 塔其實是代表佛 因為佛不在了見塔來懷念佛 所以就稱為佛塔 佛塔裡面也有可能放佛的遺物 也有可能放經書 本來是放佛的遺物 後來漸漸就放經書 因為經書代表佛的法 佛的教法 整個佛塔就是代表佛跟法在內 這樣子 佛塔出現之後必須要有人管理 因此佛塔的周圍就有寺院 就有出家人住 住在這個佛塔的四周圍 出家人住要有房子就蓋了寺院 所以剛開始塔跟寺院是分開的 塔是供佛的 寺院是住僧伽的 因為僧伽要管理塔 漸漸兩個塔跟寺越蓋越近 漸漸的就融合在一起 變成塔也在寺裡面 寺裡面的僧眾來供養佛塔 就稱為塔寺塔寺 其實就是一整體的寺院 寺院裡面也有塔 也有僧法 就變成塔跟僧法 合起來就稱為寺院 這是在印度 整個佛教流傳過程當中 對於寺院的一個演變的過程 簡單來說是這個樣子 所以塔本身在當時 是屬於代表佛的 然後僧伽住在裡面 然後弘揚佛法 所以佛法僧三寶具足 但是中國人的塔 就不是這個概念了 中國人的塔本來是講風水的 是鎮宅用的 鎮風水 改善風水用的八角形的塔 可以改變那個磁場 塔裡面不見得有什麼東西 只是一個風水上的建築物 慢慢的又有一種就是說 要放骨灰的 就是往生者的靈骨塔 靈骨塔出現的時候 本來也是獨立的 獨立的出現 後來寺院裡面也有一個地方 容納這些往生的出家眾 或是居士們大德們在家們的 這個遺骨 變成寺院裡面附設一個塔 這個塔就是稱為靈骨塔 而不是佛塔了 因此中國佛教慢慢改成 轉化成什麼 稱為寺院 寺院裡面附有這個塔 這個塔不是佛塔 是靈骨塔 這又是在中國的一個轉化 我們要知道他 地藏經講的先佛塔寺 這個塔是指的是佛塔 指佛塔 供佛的 裡面可能裝有佛的遺骨 或是遺物或是以那個經法在 在這個佛塔裡面 婆羅門女 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其形像在一寺中 這個塔寺裡面有這個佛像 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非常的莊嚴 三十二相什麼 容貌都雕塑得非常的好 這個婆羅門女 時婆羅門女 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非常的歡喜 看著這個如來像 內心生起一個仰慕恭敬的心 而且私自念言 在心裡面就這樣想 「佛名大覺具一切智 若在世時我母死後 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他內心就有一個感慨 他說佛是具足大智慧的人 什麼都知道 一切智 一切智就是知一切者 知道一切事物的人 在早期佛教裡面 一切智就代表了佛 阿羅漢有時候也稱為一切智 佛也是阿羅漢之一 所以佛也是一切智 知道一切法如實相 就稱為一切智 漸漸的菩薩思想興起了 菩薩不僅要知道一切法如實相 就是一切法的空相 菩薩還要知道種種的方便法門 才能教化眾生 這就稱為道種智 知道種種修道方法的智慧 稱為道種智 如來他不僅有一切智 知道一切法空性實相的智慧 還知道種種 度化眾生方法的智慧 所以如來具足一切智跟道種智 合起來就稱為一切種智 所以到大乘後期已經一切智 變成專門講聲聞的智慧 道種智專門講菩薩的智慧 一切種智專門講什麼 如來的智慧 可是早期佛教 一切智還是在說明如來的智慧 不見得只是在指聲聞者的智慧 所以我們看地藏經在這邊講 佛名大覺具一切智 我們應該可以有一個信心 一個想法 地藏經出現應該不是太晚 這個婆羅門女說 這個佛具一切智 若在世的時候 這是指佛 佛如果還在世間沒有涅槃的話 我母親死了 儻就是假如 假如我來問佛 這個佛一定會告訴我 我母親死掉之後到哪裡去了 必知處所 知道他往生到什麼地方去 這是一種感慨 感慨的意思就是說佛不在了 佛不在是我沒有人可以問 問我母親去到哪裡 這是婆羅門女的一個想法 好 這個他這樣想完之後 他其實他內心 這樣子的一個感慨之後 他就很哀傷 所以經文講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 瞻戀如來」 垂泣良久瞻戀如來 就是說內心一種哀愁 然後瞻戀其實就是憶念 內心想著 如果佛在有多好 如果有佛在我就可以問他了 問這個佛說我母親到哪裡去 因為他的很專注在憶念佛 注意他很專注在憶念佛 忽聞空中聲曰 空中有一個聲音了 空中什麼聲音呢 說「泣者聖女勿至悲哀 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有一個聲音出現說 你不要傷心哪 你不要哭了 我今天會告訴你 你的母親去到哪裡 這個時候婆羅門女聽到了 「合掌向空而白空曰 是何神德寬我憂慮 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 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他當然不曉得 空中這個聲音是誰 當然想說可能是天神 是什麼樣的天神來安慰我 寬我憂慮這個寬就是安慰 安慰我讓我寬心 讓我不再憂慮 不再憂慮什麼呢 不再憂慮他母親到哪裡去了 他說我自從失去母親以後 白天晚上都是思念著我的母親 可是又沒有地方可以讓我問 讓我知道母親往生到哪裡去 這個時候空中有聲再報女曰 這空中的聲音就說了 「我是汝所瞻禮者 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 故來告示」 說我就是你所想的那位佛 覺華定自在王佛 看到你這麼懷念自己的母親 倍於常情眾生之分 就是超過 倍就是加倍 超過了 超過了一般人的 思念母親的這種情分 而且好幾倍了 超過好幾倍 所以來告示 告示就是告知你 告知你你的母親到哪裡去 告知開示就稱為告示 這邊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就是說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不是涅槃了 涅槃了之後 這個世間才會入到像法時期 就是無佛在世 為什麼佛會在空中有聲 這在法華經裡面講了很清楚 就說像釋迦佛好了 釋迦佛他在娑婆世界 這個是示現的化身 應化身 因應眾生娑婆世界煩惱眾生 五蘊身心 所以佛陀示現 成娑婆世界的眾生 也具足五蘊身心 然後壽命八十歲 這個是化身佛 或是應化身佛 在法華經有提到 釋迦牟尼佛涅槃不是真的涅槃 他常在靈山常住說法 只要有眾生能夠通達法華經 能夠通達法華經之後 就能夠在靈山會上 見到釋迦佛為大眾說法 釋迦佛也還在靈山 來說法度眾生 只是跟娑婆世界的因緣結束了 所以他不再以化身相示現 釋迦佛的報身相是在十方 遍十方世界的 所以在經典裡面 他才會招集十方分身諸佛 都來到這個法華會上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 他的化身遍十方世界的 報身就一個 報身跟法身是相應的 報身就一個 常在靈山常住說法 以從這個理 這個道理我們同時理解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涅槃 是就那個世界來說 在他的生命當中 他還是圓滿報身無所不在 無所不在的 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的 他只要哪個世界有因緣 他就會出現他的化身佛 所以這個時候 婆羅門女內心憶念母親 憶念母親當然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會知道的 知道的時候他就會出現 以化身相 他是還沒有相讓他看到 只是以化個聲音 變化的聲音讓這個婆羅門女 了解 了解說 他會示現一個 會告訴他你母親到哪裡去 好 這婆羅門女聽到這聲音之後 「舉身自撲」 原來是佛來告訴他 就整個跪倒在地上 自撲就是跪倒 突然間就跪倒在地上 肢節皆損 整個膝蓋手肘都受傷了 肢節指的是膝蓋手肘 左右 因為他是婆羅門女 階級很高的 應該說有社會地位的 或是富貴人家的女眷 所以他左右都有一些 僕人服侍他 這個左右的僕人就把他扶起來 而且良久方甦 甦就是醒來 他大概是聽到這個 佛跟他說話就昏過去了 昏過去之後呢 經過一段時間就醒過來了 他這個昏不是嚇昏的 是一種歡喜 原來他終於能夠聽到 他所仰慕的 所憶念所思念的如來聲音 所以太驚駭了就昏過去 良久方甦 醒過來之後他就跟著虛空中說 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 希望佛慈悲 趕快告訴我 我母親到哪裡去 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因為其實 因為他非常的一個悲傷 所以他覺得 他自己的生命不久長 再來就人來講 人的生命本來就是無常 本來也就不久長 所以這個婆羅門女的慧根 讓他理解到身心無常 所以他覺得時間不多 希望如來趕快告訴他 母親到哪裡去了 這個時候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就告訴聖女說 「汝供養畢但早返舍 端坐思惟吾之名號 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他告訴他一個方法 就是你供養佛完了之後 趕快回到你的家裡面去 端坐思惟吾之名號 念佛 端身靜坐念佛名號 透過念佛名號的功德 你可以知道母親往哪裡去 這個時候 這個是一個關鍵 就是說我們能夠知道 我們要能夠了解眾生的去處 了解眾生的去處 怎麼了解 絕對不是我們這個業報色身 你要到哪裡去 譬如說我到天界去 我到地獄道 我用走路去還是坐車去 不是用我們這個業報身 往往我們上生天界或下生地獄 如果不是命終業報投生的話 就是必須在定中 在定中以定力 自己的定力轉成神通力 才能上生或下生 如果不是自己的定力 轉成神通力 要靠天神 或是諸佛菩薩的威神之力 帶我們去的話 也要自己有定力 自己沒有定力 諸佛菩薩是不能夠 引領我們去到天界或地獄 所以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才會要婆羅門女回到家裡面 端坐思惟佛號 也就是要修念佛三昧 要念佛三昧 所以後面的經文就是 婆羅門女禮佛完了之後 就回到他家 因為他很想念他的母親 所以在極度思念的過程當中 他的心意反而很快的專注 很快的專注 一心一意的念佛 一天一夜他就發現到他自己 到了海邊 他到了地獄 不是他的色身去 是他的意識去 他的意念去了 這個意念怎麼去 是因為他念佛三昧力 因為念佛三昧力的緣故 讓他在定中定力呢 引領 因為定力的能量 引領著他的意識來到了地獄 然後這個當中 當然有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 威神之力的一個輔助 這個加持 帶領他去 不然他也不太能去 所以在經文裡面我們必須理解 絕對不是我們這個 四大肉團身心 能夠去到這個天界 或是地獄界的 這是要說明的 好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 我們先解釋到這邊 下一堂課繼續再了解說 婆羅門女在地獄當中 見到母親的業報之後 發了什麼樣的大願 成就了地藏菩薩的願行 好 今天就上到這邊 感謝各位 祝福各位三學增上 身心自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