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7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七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一起研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 序品的通序的部分 通序裡面的眾成就 諸天來會以及第五項諸神來會 關於第五項諸神來會的部分 我們講了快了一些 我們再做簡單的複習 經文在大正藏七百七十七頁 七百七十八頁 七百七十八頁 上欄的第七行開始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 海神江神河神樹神 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 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 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這是諸神來會 在這個地方 我們大概可以把它分成 三類的神 首先是屬於與水有關的 海神江神跟河神 還有這個川澤神 這個與水有關的神祇 這水神的說法 在經典當中常常出現 甚至這些水神山神 往往都成為佛教的一個護法神 佛教護法神 像以前慧叡法師 古時候慧叡法師 住在香州的光福寺 在山上 光福寺在山上 因為山上僧眾很多 但是水很少 只要碰到乾旱不下雨 山上的用水 泉水就會出現潰乏的情況 有一年因為水實在是不夠用 乾旱得很厲害 慧叡法師就想說 應該把整個光福寺的僧眾 遷到其它的地方去 就當他做了這樣的決定的時候 那天晚上就夢到一個天神 然後在夢中跟法師說 請他久住在光福寺 為什麼要請他久住 這個天人說了一段話 他說小乘如高山無水 小乘 發小乘心的人 他的志氣是想要離生死解脫 出三界 這個就像山一樣高大 這個願心算是很大的 但是無水 不能潤澤眾生 大乘菩薩如大海水 可以滋潤眾生 這個乾涸的心靈 讓眾生內心能夠法喜充滿 讓眾生離苦離熱惱如大海水 所以天神就承諾他說 這個下個月初八的時候 會有大雨 大雨的時候就可以解除這乾旱 果然在初八那天的晚上 天上就下了龐大的雨 解除了用水不足的一個現象 這個是在高僧傳裡面 提到這個水神 水神護持修道精進的僧眾 的一個例子 所以在地藏菩薩的法會上面 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上 要講地藏菩薩本願的法會上 這些娑婆世界的天神們 也都會來集會 首先第一類就是與水有關的 海神江神河神川澤神 第二類就是與山林有關的 樹神山神地神苗稼神 這個都跟植物跟山 山地土地有關的神明 尤其像山神 我們常常知道說地藏菩薩 他化身 他的化身常住在九華山 有一天地藏菩薩化身被蛇咬 被蛇咬的時候 那是因為他在打坐 在定中被蛇咬 出定之後沒多久 這個蛇神的母親 就來跟地藏菩薩頂禮懺罪 而且承諾讓九華山的泉水不斷 泉水不斷 就大家都沒有用水的疑慮 所以地神山神 往往也都跟水神一樣 成為佛教的護法 苗稼神就是古代的 我們的教人種植 教人種植的神明 接下去就是跟日月星辰有關 叫做晝神夜神空神天神 晝神就白天 主管白天陽光太陽的神明 夜神是月亮 空神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 他是一個單獨的一個神明 叫舜若多 另外一個說法說 這個空神就是三界中的天神 尤其是色界天以上修禪定的 修禪定的神也把他稱為空神 這是兩種說法 第四類就是有關食物的 飲食的 飲食神跟草木神 飲食神我們一般就把他說是 這個監齋使者 就是主管大寮齋食的一個神明 草木神就包括了食物 這些穀類五穀稻糧 掌管五穀稻糧的莊稼的這個神 以及藥材 古時候的中藥材 這個也是屬於草木神 這兩類都是跟飲食藥草有關的 如果我們把經文裡面這些神 天神分類 大概就是分成這四類 這四類一個是我們周遭環境 水神山神樹神 一個就是我們生活空間的 這些日月星辰的這樣的天神 一個就是跟我們的飲食 飲食藥材有關的這些神明 大概這諸天來會 諸神來會有這四類 接下去是通序裡面 眾成就的第六類 就是諸鬼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 諸大鬼王 所謂惡目鬼王 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 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 攝毒鬼王慈心鬼王 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 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這段經文裡面 諸大鬼王大概可以分成兩類 兩種特性的鬼王來說明 一個是惡心眾生的 就是他的煩惱惡念重的 這些鬼王 所謂鬼王就是管理眾鬼的 這是領袖 眾鬼當中的領袖 鬼道眾生或是人道眾生 或畜生道眾生 都有一個特性 我們常講的同類相聚 也就是有相同業習的 或相同果報的眾生 往往容易聚集在一起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看 生活周遭的人 跟我們處得來的 往往都是我們俗話講的 臭味相投 就是我們有共同的嗜好 共同的觀點 共同的興趣 甚至對某些的東西 有共同的反應 這樣的人 我們很容易成為好朋友 因為談得來 因為可以溝通 因為不容易爭吵 這是業力所感 當然以人道來講 自己有選擇的權力 但是在選擇的過程當中 往往也會受到 過去宿業習氣的牽引 其它道的眾生 是有選擇的能力 沒這麼強的時候 就比較完全是業報所感 所以這些鬼王 相同的習氣煩惱的鬼 會聚集在一起 其中有一個比較大有能力的 能力強的就成為鬼王 經文當中所列出來這些 有名號的鬼王當中 第一類是屬於煩惱瞋習重的 煩惱習氣重的鬼王 首先是惡目 惡目他就是眼光看起來很凶惡 讓人家覺得恐懼害怕 他過去生的業因就是瞋怒 瞋怒心的人 往往就會墮入惡目鬼 其中比較有大能力的 就稱為惡目鬼王 這一個這樣的一個果報 是很容易理解的 像我們看 有時候人在生氣的時候 往往是從眼神當中 你會感覺到他的這個暴戾之氣 或是他的怒火 從他的眼睛裡面 即使他不說話 沒有反應 沒有打人沒有身業跟口業 但是他那個眼神 就讓我們感覺知道他在生氣 所以這個惡目鬼的宿世業因 就是瞋怒 噉血鬼王 噉血就是食血肉 就是過去生的業因 好吃眾生肉的 尤其是生食肉類的人 他的一個業習果報 容易成為噉血鬼 噉精氣鬼王 這個在論典裡面提到 這個噉精氣鬼王的宿世業因 就是欺騙 詐騙 然後謀財害命這叫噉精氣 為什麼呢 也就是說 精氣像人道眾生畜生道眾生 生命當中有所謂的精氣 因為我們食天地五穀雜糧 所以色身當中會有一股精氣在 但是如果我們 因為受到一些挫折 或是受到一些傷害的時候 往往或是我們色身障 有病痛有病苦 或是有傷害的時候 這個元氣就會喪失 所以如果有人過去生宿業是 好凶殺的 會欺騙他人 或是為了財富為了某些目的 謀害他人性命的 未來的果報也就成為噉精氣鬼 第四個噉胎卵鬼 噉胎卵鬼就是喜好食眾生子 眾生幼子胎卵的人 這宿世業因 如果是這樣的話 未來就容易成為噉胎卵鬼 像我們在地藏經裡面 有一品也提到 如果母親懷孕了 為了要保護這個胎兒 讓這個腹中的胎兒 能夠平安順利的生產 可以常念地藏菩薩聖號 常念地藏王菩薩聖號 可以讓母子均安 所以像在日本 日本的一個 不論是佛教或民間的習慣 對這個地藏菩薩 都有一個共通的信仰 就是他可以安胎 安胎就懷孕的母親 他常常會去禮拜地藏 禮拜地藏菩薩 這是噉胎卵鬼王 在第五類第五個就是行病鬼王 行病的意思就是散播瘟疫 讓娑婆世界的眾生 尤其是人道眾生 感染這個疾病 病毒 然後令生命受到危害 這個叫行病鬼王 這五類的鬼王 都是屬於煩惱心重的 惡業果報的這個鬼王 對於人道眾生 畜生道眾生會成為一個危害的 但是既然稱為鬼王 他的能力 有一些業果報通 就比其它的鬼要大一點 所以他也容易轉念之間 成為護法 如果他的這一念心 能夠轉惡為善 往往也容易來敬信三寶 或是護持修道人 所以這些鬼王 雖然過去業習是煩惱心重 但是也在這一個地藏法會中 成為什麼 成為這個聽法之眾 聽法眾 下面四個鬼王是屬於善業 善業強的鬼王 首先攝毒鬼王 攝毒他是屬於 是說他可以把一些毒物 有毒的東西調服他 不讓他對人道眾生產生危害 所以這個是屬於善鬼 內心良善的鬼王 慈心鬼王內心具足慈悲心 也就是他會護持善人 護持修行人 讓他們能夠離苦得樂 能夠遠離煩惱 這叫慈心鬼王 福利鬼王就是令眾生 得到廣大的福利資糧 比較像是我們所說的 財神爺城隍爺土地公等等 這都讓眾生得到一些善業福利 叫福利鬼王 第四個大愛敬鬼王 指的是護持持戒修福的人 這如果有人持戒修福 這些鬼就會對他產生尊敬 產生一個恭敬心護持心 這叫大愛敬鬼 其中有大力者 稱為大愛敬鬼王 好 以上這些 總共有九類的鬼王 有善有惡 不論善惡 都是什麼 都來到這個忉利天宮 來到這個地藏大會上面 來聆聽釋迦佛說法 所以我們從這邊可以知道 鬼道眾生 其實也有善惡念相雜的 也有這個苦樂報相雜的 也有這個有福德有大力的 相雜的這些鬼道眾生 這些都是過去生 許多許多的眾因緣 和合而成就的 只是他偏重某一類的業 所以這個就是 眾生在身口意三業的 造作過程當中 為什麼我們點點滴滴 都要相當的仔細 相當的這個攝心 覺知自己是善念還是惡念 也就是在我們苦樂相雜 善惡相雜的這個業力循環當中 如果某一種的惡業偏頗了 變得力量廣大起來的時候 我們就容易墮入不善道 這是從與會大眾當中 給我們一個提攜的 給我們一個提醒的一個內容 再來往下看的經文就是別序 前面通序六成就說完了 下面要講別序 別序也就是常常說的啟教因緣 就是這個法會 的一個特別個別的因緣 這個別序啟教因緣 也可以分成三段說明 分成三段 第一段說的就是 佛陀問文殊菩薩說 這個地藏法眷有無量無邊 從這裡開頭的 我們看大正藏的 七百七十八頁上欄 第十三行下面開始 他說爾時釋迦牟尼佛 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 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 及天龍鬼神 此世界他世界 此國土他國土 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 汝知數不 首先佛陀就先問了 問了這個文殊師利法王子 也就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我們常講 他是諸佛之師 為什麼諸佛之師 因為是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 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 文殊菩薩代表的就是般若智慧 因地修般若法門成就之後 以般若來教化眾生 所以往往我們常常說 以法來說 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 當然就事相來講 有些經典也提到 文殊菩薩過去早已成佛 不過在此時現菩薩身 從他方世界來到娑婆世界 輔佐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 其實他在他方世界是早已成佛 這個也是在經典當中 另外的一個記載 所以不論是 文殊菩薩在他方世界即是佛身 或是他的這一個 菩薩道業的特色是以般若為首 般若又是諸佛之母 從法來說的話 不管從事來說從法來說 文殊菩薩代表的就是般若智 代表了就是諸佛之母 地藏法會為什麼要以菩薩 以文殊菩薩為當機者 這也是透露一個訊息 在經典裡面 往往當機者也就代表了 這部經的一個特點 這個特點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一個就是 這個菩薩或者是聲聞者的特色 代表了就是這部經的特色 比方說在般若經裡面 以這個舍利弗 以須菩提為當機者 因為舍利弗代表智慧 須菩提代表無諍三昧 智慧跟無諍三昧 都是般若的一個前行 也就是般若智的內容 我們從這個 當機者的這些羅漢們 的這個示現上面 我們就可以了解 這部經要講的是般若 而且是三乘共的般若 所以聲聞眾般若的這些阿羅漢 為當機者 有些經典的當機者 代表的是 不是他們現在已成就的特色 而是他們即將要圓滿的道業 比方法華經裡面 他以這個聲聞弟子為當機者 不代表這些聲聞弟子 都是已經成佛了 而且具菩薩道業了 成就菩薩行的 而是說 他們即將可以成就菩薩行 即將可以回小向大 即將佛陀印可他們未來 都會成佛 然後他們是佛陀教化的重點 就是這些聲聞者 令他們回向大乘 而不是他們已經具足了大乘 的六波羅蜜 並不是已具足而是即將具足 所以在經典裡面的當機者 大概有這兩類 地藏菩薩這個別序裡面 啟教因緣以文殊菩薩為對象 這又是透露一個訊息 也就我們常常以地藏經 為事相上的經典 也就是他講的是善惡果報 講的是六道輪迴 教的是讓我們眾生能夠 如何修善業離煩惱 有人把它化為 是比較是屬於世間法 或是說這個世俗諦 或是緣起法這方面的經典 但是不論佛陀教導的 是從緣起面來說 還是從世俗諦來講 最後都是要回歸到勝義諦 也就是要回歸到法空性 也就是要令眾生都能夠 都得解脫 這在地藏經的後面 中卷下卷的地方也有提到 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在地藏經雖然講事相的多 但是他只是為了方便引導眾生 去惡向善 離苦得樂 但是他的重點是 不是只能停留在這裡 停留在這裡是不夠的 他最後還是希望眾生 都能夠發菩提心 成就般若智 行菩薩道業 所以以文殊師利法王子 為當機者 他的一個著力點 也就是要讓眾生對這部經典 起一個廣大的信心 起廣大的信心 而且對這部經典不輕視 不輕視它 所以有些大德在科判的時候 把從這一個別序開始 就把它說成是正宗分 正宗分 這是一個 我們必須要理解的內容 好 釋迦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 說什麼呢 他說你看看這些 在這個忉利天宮法會裡面 這些諸佛菩薩 還有天龍鬼神 不論是這個世界的 也就是娑婆世界的 或是其它世界的 或是這個國度的人 或是不是這個國度的人 的眾生 或是諸佛菩薩都來到這裡 忉利天 汝知數否 你知不知道這個數量 從諸佛菩薩一直到天龍鬼神 你知不知道這些 凡聖的眾生的數量 文殊師利就跟佛陀說 說若以我神力 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用我的神通力 經過一千劫這麼長時間的 這個來去測量他 揣度他 測度或念成測度 度就是計量 去測量他計量他計算他 我都不能夠知道 現在在忉利天法會上 到底有多少凡聖眾生 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說完了之後 佛陀就跟他說 他說佛告文殊師利 吾以佛眼觀故 猶不盡數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 已度當度未度 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這段經文要稍微注意 注意兩點第一點就是 地藏菩薩度了這麼多的眾生 已度當度未度 也就是說在這個與會當中 有些人是地藏菩薩過去生 已經教化他與他結下師生之緣 有些是即將要 接著地藏王菩薩要說法 即將要因為地藏王菩薩說法 而度的 或是有一些 可能不在今天得度 未來地藏王菩薩會度他 不論是過去已度 現在即將要度 或是未來當度 這些都會成就 這成就什麼呢 若以大乘經的思想 都會成就佛道 這一點已經說明了 地藏菩薩發願的時間 非常的久 才會有可能與會的 包括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 此世界他世界的諸天鬼神 龍神眾生 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 都是他的弟子 他是以這樣的一個量 這個與會大眾的量的多 來說明地藏菩薩發願的久遠 這個特色是所有大乘經共通的 共通的 就像法華經裡面 也是這樣子提到 提到釋迦牟尼佛過去早已發心 發菩提心 而且早已經成佛 現在成佛不過就是示現 未來的 這個佛身的未來將要多久呢 這個未來的時間是不能計算 不能計算 用這一個過去成佛以來 過去成佛以來復倍上數 就是說這個成佛已經這麼久了 然未來涅槃之前 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時間 也很久 來說明什麼 以這個成佛時間久遠 然後來說明 他所度的眾生的廣大 所以用時間 或來跟這個度眾生的數量 這兩者往往是相輔相成 來說明發心久遠 或是來說明度眾生的廣大 有這樣的互相較量的一個 一個比較出來 讓眾生生起希有難得之心 這是第一個要說明的 第二個要說明的就是 吾以佛眼觀之 就是佛陀用這個佛眼 來看這些眾生的數量 猶不能盡數 還不能把他算清楚 到底有多少 這個是用聖者的這個 不可思議的神通力 來說明這個數量的龐大 什麼是佛眼 在般若經裡面提到 有五眼 第一個就是肉眼 肉眼就是我們凡夫的 一個四大和合的這個眼根 叫做肉眼 第二個就是天眼 天眼就是天道眾生的眼根 或是修禪定而成就 能了知這個眾生心的神通力 我們叫天眼通 這是天眼 第三個就叫慧眼 什麼叫慧眼 具足智慧之眼目 也就是能夠知道 四聖諦的道理 知道一切法空性 不見一切相而去染著他 不見一切相而染著他 具足這個什麼 空性的智慧 這就叫慧眼 往往也說 慧眼是阿羅漢所具有的 因為阿羅漢了悟到四聖諦之理 了悟到生住異滅的無常無我性 所以能夠體會 一切法無自性空的勝義 所以阿羅漢具有慧眼 第四個是法眼 法眼就是了知一切法 的生住異滅相 了知一切法的差別相 叫做法眼 這是菩薩所具足的 因為菩薩要度化眾生 必須充分了解世間一切法相 一切法性 然後從遍知一切法相法性當中 然後知道度眾生的種種法門 以此來教化眾生 所以這叫菩薩所具的法眼 第五個叫做佛眼 佛眼就是前面四種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統統具足 統統具足之外 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而且超越時間空間 了知過去無量劫以前之事 能夠通達未來無量劫以後之事 無窮無盡 這叫如來之眼也就叫佛眼 如來 如來是具足五眼 如來具足五眼 所以這邊講到佛眼觀故 已經是具備了五眼 佛眼觀察都不能窮盡 如果不能窮盡 他事實上不能叫做佛眼 佛眼有無所不知 無所不盡的意思 就像經論裡面常常提到 阿羅漢看一個人的宿世因緣 頂多看到三大劫 佛陀看眾生宿世因緣 他可以看到無量劫 所以再怎麼微細 再怎麼久遠的事情 如來都知道 無所不知的 如果無所不知 他何以會在這邊說 地藏菩薩所度化的眾生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 有沒有成就呢 這些數量 與會大眾的數量 佛陀為什麼不能窮盡 如果不能窮盡 就不能稱為佛眼了 所以這邊講的不能窮盡 指的是他這個數目 是凡夫二聖的智慧上面 所不能理解的數量 不能理解的數量 你這個不能理解的數量 如果佛陀說出來 與會大眾還是不知 還是不知 不如就用一個比喻 用一個較量的方式 說以佛眼觀仍然不能窮盡 意思說佛眼觀察到這個數量 說出來 形容出來我們也是不能明白的 就像小孩子 一個兩三歲的幼兒 這麼小的年紀 你跟他說我有五十億的錢 五十億的新台幣 這個數量對小孩子來說 是不能理解的 不能理解那個五十億 代表什麼意思 代表什麼意思 當小朋友的要問你說 五十億有多少 我們只能說非常多 多到我都不知道怎麼形容 不知道怎麼形容 不代表我們不知道 五十億的價值 以大人來講五十億是多少 也許依我們生活中 我們可以用相對性的觀點 來去理解他 比方說你可以用豪宅 五十億可以買幾棟豪宅 或是車子 法拉利的車子 五十億可以買幾輛車子 用這種較量的方式 我們可以體會出 這個五十億的價值 可是對兩三歲 三四歲的小孩來說 他可能想 可以買很多很多的糖果跟玩具 但是那個價值對他來說 是沒有概念的 沒有作用的 我們凡夫 來看這些與會大眾的數量 也是這樣子 就像這個幼兒 嬰幼兒一樣 不能理解 所以經文才說 佛眼觀故猶不能盡數 不是真的如來不能觀 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不知道 而是以凡夫二聖的立場來看 是不可言喻的 不可言喻 這個是別序的第一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說明這個 這個佛陀跟文殊菩薩 的一個問答 說明這地藏菩薩的法眷 無量無數 下面這一段經文 文殊菩薩代替大眾來請問佛陀 地藏菩薩因地的發心 因地發心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 聞佛所言即當信受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 及未來世諸眾生等 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 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唯願世尊 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 因地作何行立何願 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這一段裡面完全就是 文殊菩薩提出來的問題 文殊菩薩問釋迦佛說 他過去很久以前 很長的時間來修善根 他已經證到無礙智 證到無礙智 這四無礙智是果地菩薩 十地菩薩所具足的 有四種無礙智 就法無礙智 義無礙智 詞無礙智跟辯無礙智 辯才無礙 辯無礙智 所以法無礙智就是對於佛法 對於世間一切法相 能夠通達無礙 義無礙智就是對於這些法相 所要說明的道理 他這個義理能夠通達無所障礙 詞無礙智就是菩薩具足辯才 言詞上他的言詞他的語言 他使用的這個文字 都能夠通暢都能夠通達 任何人都能夠了解 這叫詞無礙 辯無礙就是口才很好 又稱為樂說無礙 所以這四種無礙智 是菩薩教化眾生所具足的功德 不是他自己屬於自利的部分 是屬於利他的部分 所以菩薩要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 從六地七地以上 慢慢具足這四種無礙智 當然文殊菩薩 已經是十地以上的菩薩 甚至等覺的菩薩妙覺菩薩 或是他是什麼 諸佛他方佛而示現的 他當然具足這四種無礙的智慧 他聽到釋迦佛這樣講 馬上信受 釋迦佛說什麼呢 說這與會大眾 所有的從他方諸佛菩薩 一直到這個世間的 天龍鬼神人道眾生都是 都是地藏菩薩所教化的 或是已教化或即將教化的 這個觀點這個內容 文殊菩薩當然一聽就能夠理解 而且相信 但是呢 他說小果聲聞天龍八部 以及未來世的眾生 就不一定這麼敬信 小果聲聞 指的是什麼呢 就是發小乘心 發小乘心要得成就阿羅漢果的 這些聲聞者 這些聲聞者是屬於聖者 天龍八部是屬於凡夫 是守護佛法的 具足大能力大威德的神 天神天龍八部 我們前面講過了 還有未來世的眾生凡夫 所以這裡有聖者 有天龍鬼神 也有凡夫眾生 他們聽到的如來誠實之語 佛陀是不妄語者 是實語者不異語者是真實語者 聽到佛陀講這個實語 他必懷疑惑 這是會產生疑問的 說這麼多的眾生 乃至這麼多的聖者 怎麼會都是地藏菩薩所度的呢 雖然他知道釋迦佛是什麼 真語者實語者 不異語者不妄語者 可是內心還是會想 這個怎麼會是真的呢 設使頂受 假設他接受了 難免當他道心不堅的時候 就會產生了譭謗 未免興謗 所以文殊菩薩 就代替所有的眾生 跟佛陀請法 他說唯願世尊 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 這個地藏大菩薩 他因地 他還沒有成就菩薩道之前 他做什麼修行 做什麼善業善行 發什麼樣的願 然後來成就這麼不可思議的事 成就不思議事 這個不思議事是指說 他所度化教化眾生這麼多 多到難以理解 他度化眾生是從過去 這麼久遠劫來 就已經開始度了 度了這麼長的時間 難以理解 就時間來講這麼久遠 就眾生來講這麼廣大 這兩件事情這麼難以理解 所以文殊菩薩希望釋迦佛說明 這是別序的第二段 文殊菩薩代大眾來請問 佛陀這個地藏菩薩的因緣 下面是第三小段 釋迦佛回答 回答地藏菩薩到底他發什麼願 修什麼行 然後能夠成就這麼多的法眷 好 我們看經文 就是在上欄的倒數第三行 佛告文殊師利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 山石微塵一物一數 作一恆河一恆河沙 一沙一界 一界之內 一塵一劫 一劫之內 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 千倍多於上喻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這個是從地藏菩薩證果的時間 證果時間的久遠 來說明他能夠教化眾生 的數量的廣大 就是用時間的久遠來說明 他不要告訴你 他教化眾生到底有多少數量 一個明確的數字 那個是說不盡的 但如果我們要能夠理解想像 你就可以從理解他 是從多久以前就已經成道 多久以前就已經證到十地果位 這麼長的時間 就算他一次一年度幾個 那麼長的時間累積起來 也不可思議 何況他一次可以教化 很多的眾生 所以佛陀是用譬喻的方式 這一段的譬喻很精彩 怎麼叫做很精彩呢 他用了四個層次來較量 輾轉較量 他說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佛教化的世界 我們就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其實就是叫做大千世界 三千是在說明大千的出現 大千的內容就是三千個小世界 所和合起來 就稱為一個大千世界 就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在這個世界當中 所有的草木叢林稻麻竹葦 這些植物 所有的植物 或是山石微塵所有的礦物 這些東西 每一個東西當作一個單位 一物一數 就算一棵小草也是一個單位 一顆石頭你也一個單位 一粒沙子也是一個單位 這一個單位就是代表 一個恆河沙 我們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這麼大的廣大的世界當中 有多少這些草木 有多少礦石石頭 這些沙石這根本算不清楚 如果每一粒每一個單位 都當作一個恆河沙 再來第二個層次 好 這麼多的恆河沙 無量無數算不盡 每一條恆河沙 我們知道河裡面有很多的沙子 一條恆河沙裡面 一條恆河裡面有多少沙子呢 又是無量無數 把一條恆河裡面的沙子 每一粒沙子代表一個世界 這樣子是等於二重的 二重的譬喻了 第三重的譬喻 每一個世界裡面 都有一塵一劫 也就是每一個世界裡面 他的一個灰塵 代表一個時間劫 代表一個時間劫 這裡就已經從空間 轉化到時間來了 每一個沙子代表一個世界 每一個世界 一個界就代表一個 一個世界裡面的每一個灰塵 就代表一個時間劫 一個時間劫裡面 第四個了 一個時間劫裡面 所累積的塵沙的數量 統統都是劫數 一個時間劫裡面 所累積塵沙的數量 假設累積一千萬個塵沙數量 就代表一千萬劫 這叫做盡充為劫 好 到這裡為止 四個層次的譬喻 這樣譬喻已經輾轉 把那個時間說出來 這種譬喻非常精彩 你光想像就難以說明了 所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的東西 每一個單位都是一個恆河沙 這個恆河沙裡面的每一個沙粒 都是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裡面所有一個灰塵 都是一個時間劫 這個時間劫裡面 所累積的灰塵數 統統累積起來的那個時間 就是地藏菩薩 證十地果位以來的時間 所以這個 這樣的一個數字的譬喻 也只有佛經裡面 可以譬喻得這麼的精彩 雖然我們說不上 那個數字的多少 但是我們用這種譬喻 你內心自有一個答案一個衡量 說那到底有多久的時間 所以他那個時間往往用數量 來比喻時間 這是佛經的特色 好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 是這樣長的時間 而且還不是以上這樣的譬喻 是千倍多於上喻 比上面這些的譬喻 還要多很多多一千倍以上 這叫做不可思不可議的時間 不可思不可議 這個是他證十地果位 是證菩薩 他證聲聞辟支佛呢 更久了 因為有些菩薩 在證到十地果位之前 是先成就聲聞辟支果位的 因為成就聲聞辟支果位 能夠具足什麼 慧眼 具足這個空性的智慧 再圓滿成就菩薩的法眼 成就菩薩的波羅蜜 所以有的是先成就了聲聞果位 再成就菩薩果位 地藏菩薩成就十地果位以前 他如果在聲聞辟支佛地 那是更久更長遠 時間更多 這用以上況下 好 到這裡呢 就是這個佛陀回答 佛陀回答地藏菩薩證果的時間 所以佛陀回答的部分 我們可以分成三項 第一個先把答案說出來 這個為什麼與會大眾 所有的人所有的凡聖 都是地藏菩薩的法眷 佛陀回答第一個理由 就是他證果的時間非常的長 證果的時間這麼長 所以所有的眾生 該成佛的都成佛了 還沒成佛的也都未來會成佛的 這些都是地藏菩薩所教化的 下面在佛陀的回答的 第二點跟第三點 就是舉地藏菩薩的因地的發願 因地的這個修行 來說明為什麼這些凡聖 都是地藏菩薩所教化的 這個地藏菩薩的因地 發心的因緣有二個 首先他先說 在講這個發心因緣之前 他先說如果你恭敬供養 地藏菩薩的功德有多大 也就先說這個供養的功德 他說文殊師利 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菩薩名字 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 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 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 永不墮惡道 這個是釋迦佛說 你能夠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的功德不可思議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菩薩 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威神誓願 因為他的威神誓願是什麼 下面才會說 因地所發的誓願不可思議 成就的威神 就是所有這麼多的眾生 都是他所教化的 所以如果未來 未來有人 不論是男子女人 聽到菩薩的名字 你只要聽聞地藏菩薩名字 你所修的善行或是善念 都有很大的功德 什麼樣的善行善念 下面他舉了幾個事項 比方讚歎語言上讚歎地藏菩薩 瞻禮 頂禮禮拜 或是就是很恭敬的 去看著端詳著地藏菩薩像 或是禮拜地藏菩薩像 或是念地藏菩薩聖號 或是供養地藏菩薩 乃至於雕塑或是彩畫 或是雕刻 或是塑漆 這個地藏菩薩的形相 用這種種的供養 這個人供養的人 稱禮的人頂禮的人 他百返生於三十三天就是 能到欲界天忉利天 能到忉利天來回一百次 不墮惡道 在這個百返當中 不會墮落三惡道 我們之前有講過 忉利天 人間一百年忉利天一晝一夜 所以你在忉利天的壽命 有多長呢 每一個人業報福德不一樣 假設他那麼長那就相當人間 更長的時間了 你可以一百返生於三十三天 人間這樣來往一百返 那個壽命是很長很長的 這得長壽之報 得天福報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 禮拜恭敬讚歎 雕刻地藏菩薩聖像 或是稱他的聖號 這樣的功德 可以得到廣大的天福報 廣大的天福報 好 這個是佛陀講完 這個地藏菩薩 證果的時間久遠之後 因為他證果時間久遠 功德不可思議 然後就講第二點 就我們恭敬禮拜供養地藏菩薩 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 可以享受天福 下面第三點就是進入到一個 這個第一點的重點 就地藏菩薩因地的發心 他為什麼可以證果時間這麼久 度這麼多的眾生 可以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福德 是因為他的發心不可思議 也就是威神誓願 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經文說的 他的發心有兩個 因地有兩個因緣 就是一個是大長者 一個是婆羅門女 因為他身為長者的時候 發了什麼樣的願 身為婆羅門女的時候 因為孝心 孝心救母的緣故 而發了更廣大的願 從這兩個廣大的願 來說他可以成就 成就這個十地果位以來 有這麼長的時間 有關這兩個因緣 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 我們就要下一次 下一堂課再跟各位說 我們這一堂課就先說到這邊 下一堂課從菩薩因地 發心的因緣開始說起 謝謝各位 祝福各位三學增上 身心自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