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3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三集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大家早安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研讀地藏經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經名 以及譯者 在這邊首先跟各位說明一下 我們使用的經典的版本 因為地藏經的版本 流通本很多 有的是折合頁的大字的 有的可能是方便攜帶的口袋本 有的就像一般的書籍的開本 一樣大小 所以流通本的版本這麼多 我們在講解上 如果要說明頁數的時候 會變得比較不統一 因此我們就決定採用大正藏 第十三冊的地藏經 為教材的標準版本 所以我講到的頁數跟行頁 都是以藏經的頁數跟行數為主 如果各位法師居士 自己手中有自己讀誦 受持的地藏經的話 也可以以這樣的地藏經的版本 來學習 我們共同來聽學 如果說想要依著我所說的 這個頁數跟行數的話 可能就是要找 大正藏十三冊出來 這樣子的話就會比較統一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翻譯的 翻譯的譯經家 這個唐朝的于闐三藏 沙門實叉難陀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稍微提到 就是說這本地藏經 這部地藏經 是不是實叉難陀譯的 事實上在學術界裡面 是採取懷疑的態度 他們懷疑的根據 是因為在歷代的藏經當中 並沒有收錄 只有一個就是明朝的藏經 明藏 明藏才有收錄地藏經 而且寫這個實叉難陀譯 其它的宋朝元朝 乃至於高麗藏都沒有 因此他們推斷這個譯者 實叉難陀是不是真的 翻譯了地藏經 是可以再研究 甚至於地藏經的一個出處 是不是來自於印度 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 甚至日本學者有一個說法 認為地藏經的出現 最清楚明確的 應該是在西域那一帶 于闐的那一帶 出現了地藏經 至於它是如何出現 乃至於它是不是原形呢 這個經典的原形 就是在印度出現 然後再傳到西域呢 這個也是正在研究的課題 當然很多的學者是採取 否定的態度 但是我個人認為做一個佛弟子 一個相信佛陀教法 相信真理的人 我們應該是著重在於 經典的內容 就像佛陀在告訴弟子們說 你們不一定要相信我的話 你們要去努力實踐 精進修持四念處 修持八正道 體會了無常無我空之後 再來相信佛陀說的話 也就是我們是依法不依人 如果這部經典的內容 確實是正見 確實是佛陀的教法 不論它是對治悉檀世界悉檀 還是第一義悉檀 它都能夠利益有情利益眾生 都能夠增長我們的道業 我們都要把它當作 如同佛說一般的尊敬跟讚嘆 這個是首先交代這個地藏經 在佛法研究的領域當中 它的爭議性 爭議性 如果我們就實叉難陀 這譯者來了解的話 我們會知道 事實上實叉難陀是 六百五十二年到七百一十年 這個年代 他的生卒年 這個年代是唐朝 唐朝興盛之期 因此這個地藏經 傳到中國的年代 依據研究的結果 推斷是唐武后武則天勝利二年 也就是西元六百九十九年左右 傳到中國來 傳到中國來 唐武后也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武后他是六百二十四年 到七百零五年的人 他這個人蠻特殊的就是 在一生 一生的歷程當中 從一個平民的女子 一直到能夠統理天下 統理國家 這個過程也很特殊 他十四歲入宮 成為宮女 後來被唐太宗選中 成為才人 成為才人 因為他很聰明很有智慧 所以後來得到太宗的寵信 成為妃子 可是呢 太宗駕崩之後 依這個唐朝的法律制度 這後宮的嬪妃 尤其是得到皇帝寵信的 都要出家為尼 出家眾 成為比丘尼之後 可是等到高宗即位的時候 因為這個武則天不僅相貌莊嚴 又聰明 所以高宗即位又把她召請入宮 成為昭儀 成為昭儀 沒多久就立她為皇后 立她為皇后 一直到高宗晚年 他就決定 決定武則天就開始 參與政治的事情 到高宗晚年 她就不斷的參與整個國家大事 等到高宗駕崩之後 她沒有再立後來的皇帝 她就廢了中宗 廢了睿宗 她自己改國號為周 在天授元年的時候 改國號為周朝 自立為什麼 自立為則天金輪皇帝 他自立為皇帝 是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 因為這個武則天她很聰明 富於謀略之外 她還有一個優點 她是善用人才 她善用人才 所以她可以執政四十多年 統理天下四十多年 但是他又好樂佛法 所以他有學習佛法 而且跟著一些高僧大德學習 比方說神秀法藏義淨等等 這些高僧他都曾經親近過 聽他們說法向他們請法 所以在武則天執政的 這四十多年當中 也建造了很多的寺院 度了很多的僧尼 自己也寫經也雕塑聖像 這個常常每年每年都會這樣做 所以這樣的一個皇帝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 他是崇信三寶的 崇信三寶 這是當時地藏經出現的背景 它的年代是在這一段時期 這段時期實叉難陀 他其實他本身的一個修學 他最大的貢獻 在整個中國譯經史上 最主要他是翻譯了華嚴經 他在西元六百九十五年左右 譯出了八十華嚴 翻譯出八十華嚴 而且還翻譯了楞伽經 他是在什麼因緣之下 把地藏經傳入中國 也就是于闐王看到則天武后 非常的崇信三寶 非常的信佛 所以于闐王就請實叉難陀 把這部地藏經帶入中原 送到皇宮裡面 然後送給則天武后 這是在傳說中是這樣子 實叉難陀翻譯華嚴之外 他翻譯入楞伽經 但是他的壽命不長 只有五十九歲 但是他火化之後 他的舌根不壞 舌根不壞 所以可見他的譯經 可信度是很高 這個也是向來在佛教界 的一個說法 就譯經家當時 他並不是拿筆下來翻譯的 他是用口授的 在譯場當中 譯經者他用口授翻譯經文 然後旁邊有弟子有門生 用筆錄記載下來 然後記載下來之後 再當眾再宣讀一遍 所以整個譯場的 翻譯經典的過程 是很嚴謹的 也就是早期的譯經家 都是用語言口譯經文的方式 所以當譯經家能夠火化之後 舌根不爛 舌根不壞 教界的人都會相信 他所翻譯的經典 是真實不虛 也就是沒有錯譯的情況 所以實叉難陀他往生之後 他的學生他的門生弟子們 就把他的骨灰 以及他這個不壞的舌根 送回于闐 送回于闐國然後起塔供養 起塔供養 所以我們在看整個佛教的 這個三藏十二部經典 總總這麼多的大小乘經典當中 實叉難陀翻譯了許多 翻譯許多 這是對這個譯經 譯者我們來做一個了解 也就是說這部地藏經 在距離今年 現在大概一千四百多年前 唐朝武則天的時代 由實叉難陀翻譯出來的 接下去我們在進入序品之前 先把整部地藏經的宗旨 跟各位介紹一下 我們大概可以把它分成四個 要點來說 整本地藏經 它最主要講四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說明地藏菩薩 因地發的大願力 來令眾生可以學習 學習地藏菩薩發大願 因為有了大願 才會有大行 才會有大力 才會有大慈悲 所以這個願是修行的基礎 所以這本經一剛開始 以地藏菩薩因地發願 的種種因緣 來令眾生可以學習發大願 第二個這本經的第二個要旨 就是釋迦佛 把後代五濁惡世的眾生 交咐給地藏菩薩 令眾生有所依歸 所以讀這本經 會讓我們生起一個慶幸 生起一個信心 也就慶幸說雖然釋迦佛涅槃 但是我們可以依照 釋迦佛的咐囑 我們能夠依靠 地藏菩薩的大願力 在我們修學道上 有菩薩護念 讓眾生有所依歸 這是釋迦佛的一個慈悲 這是地藏經的第二個要旨 第三個就內容來說 地藏經最主要在講因果業報 在講因果業報的過程 鼓勵眾生在有生之年 在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 在我們能力範圍做得到的時候 努力的行善 修善業 然後起善行 這個是地藏經所要強調的 就是要我們重視因果 重視因果 最後一個 這本經還有一個重點就是 勸導眾生 不要造作會墮落惡道的業 不要造作墮落三惡道的業 要勤修善業之外 還要發廣大度眾生的菩提心 就是要勸眾生發心 勸眾生發心 也就是希望一切眾生 不是只有累積善業功德 增長未來福報而已 而且還是希望 我們所有的佛弟子 都可以發廣大菩提心 學習地藏菩薩的大願 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 然後利益有情 所以第四個宗旨 就是勸發大眾能夠發起菩提心 廣度眾生 所以整個地戰經有這四個宗旨 我們在以後 每一堂課在研讀經文的時候 也可以從這四個宗旨上面 去掌握它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經文 經文 以大正藏的第十三冊 七百七十七頁下欄開始 七百七十七頁下欄 第一品 地藏經總共分十三品 第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我們一般祖師大德 在解經的時候 是三科分經 或是寫成三分科經 科就是分類的意思 我們常常講科判科判 就是分類判別 分類判別這段經文 到底它是不是 前言的部分 還是中間主要在講 思想要義的部分 還是最後咐囑流通的部分 它有這樣的分類這樣的判斷 所以我們就稱為科判 最傳統的解經方式 就是三分科經 分成三個部分 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序分又分成通序跟別序 就通序就是每一部經 都共同都有的 別序的話就是這部經特別有的 跟其它的經典不同的部分 因為序分就是一個緣起 這個緣起每一部經的 生起的因緣是不同的 佛陀在說法 他是因緣所生法 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下 什麼樣的弟子的請問之下 他才說某一類的法 很少 少數經典才是無問自說的 所以這個就是 各部經各部經不同之處 我們稱為別序 通序是共同都有的 也就是正信序 也就是這個通序 可以讓我們相信 這部經是佛陀說的 佛陀流傳下來的 所以我們稱為正信序 正信序就讓我們起信 有信心能夠相信 所以這個我們在從第一品 第一品的內容 最主要的就是序分 最主要就是序分 第一品的品名叫做 忉利天宮神通品 可見這部經說法的地點 說法的地點是在忉利天宮 因此我們先對忉利天宮 作一個認識 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 帝釋天王忉利天 還有梵天王色界天 忉利天我們通常翻譯 就它的音譯 它的梵音來翻譯的 就它的意思來翻譯 有的稱為三十三天 稱為三十三天 不是說他有三十三層這麼高 而是它的天人眾有三十三 三十三群天人眾 它是處於地獄界的第二重天 離人間算是很近的 欲界第一重天 離人間最近的是四天王天 是護法神 第二重天就是忉利天 是掌管人間的善惡 人間的善惡 在古代印度 印度教它有一個神祇 就叫因陀羅神 因陀羅神 傳說忉利天在印度人的心中 就是所謂的因陀羅神 因陀羅神就是掌管善惡 所以這二個神忉利天王 跟因陀羅神 會有聯繫有連帶的關係 是因為他都是掌管人間的善惡 所以有的人說這個就是忉利天 其實就印度教來講 他們稱為因陀羅神 因陀羅神或是我們說的忉利天 會派四天王 在每個月六天的時候 下來人間巡視眾生 是行善還是造惡 所以自古以來印度民族 在六齋日的時候 每一個月這六天的時候 都會很清淨 齋戒沐浴 然後奉行戒法 奉行戒法 也就是希望能夠在 四天王下來巡視人間的時候 能夠不會接受到懲罰 這個也是佛陀在六齋日制戒 希望說在這六天當中 佛弟子們 既然印度有這個習俗了 佛弟子也可以沿用借用 借用這樣的一個習慣 然後弟子們在這六天當中 就清淨受持戒法 這也是一個 很好的一個修行的因緣 所以六齋日的一個戒法 就這樣流傳下來 佛弟子們在這六天當中 可以清淨虔誠的受持八關齋戒 到寺院裡面從這個師長邊 師長那邊求授八戒 求授八戒之後 一日一夜持守清淨戒法 這樣不僅佛法可以得到弘傳 也可以順應於當時印度的習慣 所以忉利天就印度的民族來講 他是跟人間很親近的一個天王 一個天界 他的天王就稱為釋提桓因 釋提桓因 我們也稱為帝釋天 忉利天的這裡的天人 他的身高是很高的 身高一里壽命一千歲 他的壽命一千歲 是指天人的一千歲 不是人道的一千歲 他的一千歲相當於人間的 三千六百五十萬年 為什麼是三千六百五十萬年 因為人間一百年 就是忉利天的一天一夜 我們一百年他們才一天一夜 這樣換算起來 換算起來 他們每一個天人壽命 對人來講相當的長 相當的長 所以也才有可能說 在佛陀涅槃之後 我們看佛經的記載 佛陀涅槃之後會有天人下來 會告訴比丘們 過去釋迦牟尼佛 曾經說了什麼法 這些法透過天人的流傳 比丘們的學習 再把它傳沿下來 傳沿下來 如果我們不了解天人壽命 天人壽命是這麼長的話 很多人以為釋迦佛涅槃之後 佛法的流傳就只是在 人間的比丘比丘尼 或是在家居士的身上 一旦人是壽命是短的 傳承的過程當中 也比較容易遺忘了 或漏失了 但是如果我們 了解的天人的壽命 是這樣的長 一個忉利天人 他的壽命可能就是人間的 三千六百五十萬年的時候 這些天人都曾經在佛陀時代 聽聞過佛陀說法 天人的善信又不比人天差 他的記憶力也好 像忉利天王 乃至於梵天王德行也很好 他們對於佛陀的教法 能夠奉行能夠持守能夠記憶 也有可能他們會 把他們所聽聞到的 而人間比丘忘失的 或漏失的這些法 然後在比丘們 修禪觀禪定的時候 然後流傳下來講給比丘們聽 這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佛法流傳 其實它的因緣是很殊勝的 好 對於天人的這個部分 我們也不得不去注意他 不能夠把他給遺漏掉 不能夠把他遺漏掉 這一個忉利天的天主 釋提桓因我們稱為帝釋天 他是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 他所住的忉利天宮就是釋迦佛 講說地藏經的地方 這帝釋天王 這個忉利天 又稱為三十三天的因緣 就是過去世在迦葉佛時代 有三十三位的女眾 他發心建造佛塔 發心建造佛塔 因為造塔供佛的功德 來生這樣的一個善業 讓他能夠投胎到 欲界的第二層天 就成為忉利天人 忉利天人 我們在佛經中常常會看到 忉利天為說法處 或是說忉利天人 聽聞釋迦佛說法 為什麼忉利天 會常常在佛經當中出現 大概來說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釋提桓因本身 是具有仁德的天王 本身奉持佛法受持戒法 所以既然天王都是信佛 想要學佛的 所以他常常請佛陀說法 因此忉利天就常常出現在 佛的法當中 也就是佛經當中 這是跟他的 釋提桓因的信仰佛法有關 第二個原因就是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往生之後 就是投胎到忉利天 就是既然是摩耶夫人往生之處 所以忉利天跟佛教 有很深的因緣 第三個原因就是釋提桓因本身 這個帝釋天王本身 是護持修行人的 他護持修行人的過程 我們從這個經典當中 雪山童子的因緣當中 我們可以很明白的了解 這個釋提桓因他本身 是怎樣的護持修行人 這個雪山童子的這個因緣 是這樣子的 在南本的涅槃經第十三卷裡面 有提到 就是釋迦牟尼佛 過去生修菩薩道的時候 有一世他是雪山大士 就是一直在雪山 喜馬拉雅山那邊修行 又稱為雪山婆羅門 因為他長期住在那裡 所以才有這樣的一個名稱 依這個南本涅槃經十三卷 如果依我們北本的大般涅槃經 就是第十四卷 他所敘述的就是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 他當雪山童子的時候 釋提桓因他變化為一個羅剎相 他變化為羅剎相 他就到這個雪山那邊 對著雪山童子說 過去佛曾經講過的一個偈子 可是他只講了一半 那個一半的偈頌就是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就是這八個字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雪山童子聽到了這個半個偈頌 他非常的歡喜 可是他很想要知道 後面還有沒有法可以聽 他就問這個羅剎 那後面呢 後面是什麼 這羅剎就跟他說 我肚子很餓 我肚子很餓我需要吃肉 需要吃人肉 因為人肉比較暖 熱熱的 希望喝人的血 熱熱的 我喝下去我才有辦法說 下面那半個偈頌 雪山童子一聽就說好 你告訴我後面那半個偈頌 我就讓你吃 我就讓你吃 這叫捨身求法 這個羅剎就說 後面那半個偈頌就是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個雪山童子聽了之後 非常的歡喜也有所領悟 他就把這個整個四句偈頌 就寫下來 寫在哪裡呢 寫在山壁上面 寫在大樹上面的樹皮上面 就寫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到處寫 寫完之後 就爬上這個很高很高的大樹上 從樹跳下來 他想說他答應羅剎 要把自己的色身給他吃 所以他就從大樹上跳下來 當他跳下來的時候 還沒有著地 這個時候這個羅剎就恢復為 帝釋天王的身分 然後把他接到 把雪山童子接著 然後把他很平安的放下來 放下來之後 這個帝釋天王 以及所有忉利天的天人 都頂禮 頂禮這個雪山童子 而且跟他說 他未來必定可以成就 阿耨多羅三耨三菩提 就是因為他為了這半個偈頌 可以捨掉自己的生命 都不足為惜 這種捨身求法的功德力 可以讓釋迦菩薩超越十二劫 的修行 十二劫的修行的時間 所以他比彌勒菩薩早成佛 比彌勒菩薩早成佛 這個是在大般涅槃經十四卷 裡面所記載的一個 釋迦佛因地修行的因緣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發現說 我們剛剛有提到 天人的壽命很長 所以才有可能說 在釋迦佛成道之前 乃至於釋迦佛成道之後 涅槃之後這個帝釋天王 都一直在修學佛法 一直在修學佛法 我們了解了天人的壽命 跟人間的差別 然後再來看經典當中 這些菩薩因地修行的 緣起的時候 我們就更能夠理解他 更能夠理解他 這個是對於第一品 忉利天宮神通品的品名的解釋 忉利天就解釋到這裡 下面說明神通 有關神通我們要稍微說明一下 神通他其實是可以說是一種能量 我們方便說叫做能量 其實也可以說 就是眾生身口意業的一種 特殊能力 這個特殊能力 稱為特殊是因為 他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出現 但是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的 都有條件可以成就的 怎麼說呢 因為這個所謂的神通 就是眾生的身口意三業 身口意三業的一個鍛鍊 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 他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侷礙 限制 的一種特殊能力 所以我們稱為方便講叫做能量 其實每一個眾生的業力 是不同的 他業力有差別 甚至有大小強弱之分 我們如果以不同道的眾生來看 人道跟螞蟻 他本身對於 身處在這個空間當中的 感受覺受是不同的 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說 有些蟲蟻為什麼可以攀爬牆壁 他不僅爬在地面上 他還可以爬在牆壁上 感覺他好像不受地心引力的 一個限制 我們人是不可能走在牆壁上 馬上會掉下來 身體沒辦法打橫著走 可是這些蟲蟻為什麼可以 走在地上還可以順著牆角 就爬到牆壁上面 因此他們在推斷說 這些蟲蟻跟人 對於空間的覺受不同 也就是二度空間還是三度空間 還是四度空間的問題 這個以佛法來講就不複雜 他就是一個原因叫做業力不同 業力不同 這是不同道的眾生是這樣 所以人道跟畜生道不同 鬼道眾生跟人道也不同 人要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 要經過門 不走門起碼要爬窗戶 可是鬼道眾生他就可以穿透 不需要有門窗的限制 甚至這個速度上面 也跟人不同 所以有些鬼叫疾速鬼 疾就是很快的意思 速度很快的鬼 意思什麼 ?來?去 所以每一道的眾生 業感差別各各不同 就人道來講也不盡相同 什麼意思 就是最簡單的差別就是 人生下來也有六根具全的 也有六根不具的 這就是業力差別 若六根不具的 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 他對於聲音對於顏色 就無法理解 可是看得到的聽得到的 他能夠掌握 對看不到聽不到的人來講 對於眼睛看不到的人來說 你跟他說黃色跟紅色 他是無法理解 對於聽不到的人來講 聲音 對他來講是沒有的 可是我們人正常六根具足的人 聲音千差萬別 甚至我們可以聽到 很微細的聲音 很微細差別的 音階只差半個音階的聲音 有些人都分得出來 就這些六根不具的人 他會認為你們聽得到看得到 好像有神通 所以所謂的神通也就是 每一個人他的一個 這個業感差別 就乃至於六根具全的人 彼此之間也有差別 有的人耳根較利 有的眼根較好 這些倒也不是必定是不能改的 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改 也就佛法裡面有提到 修行者 透過一些定力的修學 他可以改變六根 改變六根的一個作用 或是他的一個效能 他的效果他的能量能力 是可以透過禪定力來改變 我們稱為心理影響生理 心理影響生理 因為當我們心理能夠 去除掉種種的妄念 雜思 把這些都去除掉的時候 專注在所緣境上面 這個時候你的意業是強的 你的意根是強的 前五種浮塵根 眼耳鼻舌身 前面五個這個浮塵根 的力量是把它暫停的 把所有的力量 你專注在這個意根上面 專注在這個意根上面 這個時候我們入這個 專注 不管是入三昧 乃至於未到地定 這個時候 因為你的能量集中在意根上面 他就有辦法開發我們的潛能 把我們的色根做了一個轉換 做了一個轉換 所以神通必須要從定力而得 甚至要得從根本定而得 從根本定而得 這是稍微解釋一下神通的意思 因此我們從以上的分析 我們可以再對照 論典當中所說的 神通的產生大概有三個來源 它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就是報得 業報所得的神通 什麼叫業報所得的神通 比方說鬼神天人 阿修羅 乃至於中陰身 這些眾生 他本身是他的業報感應 本身就有一些與人間 與人道眾生不同的能力 我們就稱為神通 比方說鬼 我們剛有提到鬼神 有些鬼神他是飄來飄去的 速度很快的 另外他不受空間的一個侷限 天人也是 中陰 中陰是一個很特殊的眾生 在原始佛教裡面 可能有些部派 是不認為有中陰的 但是到部派佛教 乃至於大乘佛教 是相信眾生有中陰的 所謂中陰也不過就是過去生 以及下一生 前一生跟下一生之間 就是你結生相續的過程當中 有一個短暫的停留時間 我們就稱為中陰 因為結生相續是不是必定 是在一剎那之間就完成 其實這有不同的 部派佛教裡面有不同的說法 我們這一生命斷 結束了這一生 要相續到下一生入胎的時候 我們的心識或者是我們的業識 要入胎的時候 這個過程難道完全都沒有 時間差嗎 如果因緣不具足的話 他就必定要有時間差 難道每一個眾生 他要結生相續的時候 他入到下一胎的時候 或是他轉換為下一個生命 不管他是人道天道畜生道 他完全沒有時間差 因緣馬上具足嗎 這一個其實在佛陀涅槃之後 很多的部派 是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所以反而中陰的 這樣的一個理論 這樣一個說法 從部派佛教一直到大乘 慢慢慢慢地被接受了 現在中陰的這一個 中陰的生命形態 他是很特殊的 很特殊的 他不屬於六道中的任何一道 有人說中陰是鬼道 確實有的論典是這樣說 他是屬於鬼道的一種特殊狀態 稱為中陰 但是我們應該是這樣來說 中陰不屬於六道當中的某一道 但是他的性質 他的性質跟鬼道眾生 是相類似的 是一樣的 什麼叫性質 就是他是沒有色法 他是沒有色法 中陰眾生沒有色法 他是意識所生的 我們的意識所生生 這個身份這個生命 他本身既然沒有色法 所以他的來往去處 是以意念為主的 就是他動一個念就到哪裡去 動一個念就到哪裡去 因此就某些程度來看 中陰他這種來去自如 也是一種神通 第一個中陰的智慧力 比人道多六倍 因此人我們人的心思所念 對眾生來講他是清楚的 他可以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這就神通的定義來講 他就好像是他心通一樣 所以他也有神足通 他也有他心通 所以等等中陰的眾生本身 他的業報所得就具足神通 這個是先說明第一種 神通的產生是報得 業報所得 第二個神通的產生是修得 修行來的 修什麼呢 修禪定 修禪定 從禪定力當中 開發我們六根的潛能 六根的潛能 能夠超越了一些侷礙 一些障礙 就稱為神通 就叫修得 有人也稱為定通 報得有人稱為報通 第三個叫做證得 證得也就是指諸佛菩薩 諸佛菩薩他業盡情空 業盡情空之後 他證得三明六通 這個證得跟修得的差別是在於 三明 也就是六種神通當中 有三種它可以稱為三明 是因為它是跟智慧有關的 跟智慧有關 這種智慧是只有諸佛菩薩 才能圓滿具足的 所以我們就稱為證得 所以證得的神通 我們可以專指三明六通 三明六通 好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了 這個神通的定義 還有它的一個產生的方式 來源有這三種不同 我們可以做一個結論 神通是身口意跟外境交感 而產生的一種能力一種能力 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可以學習 或是可以修得的 所以我們應該平常心來看 第二個如果只有神通 它不過是強而有力的 一種特殊感官覺知 他並不代表他有智慧 也不代表他已經斷盡煩惱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就好像機器 機器要能夠運轉 它本身除了要有電力 還有它機器本身是正常的 沒有損壞的 沒有損壞 有一天這個機器壞了 電力是正常的 可是機器壞了 表示什麼 這機器本身的問題 不是電 不是電力消失了 所以電力沒有消失 可是機器本身會損壞 損壞了你就必須修理 或淘汰換新 機器可以不斷的更新 有千差萬別 可是這個電力是一樣的 這個電的電能 是本身是一致的 可是機器可以有各種的差別 同一種機器它會使用 會有生住異滅 會有無常的汰換 乃至不同的機器 它使用的電能的是相同 可是它的作用不同 機器不同 這就可以來比喻什麼 神通 每一個眾生都有六根 都有業識 但是你的這個過去業感差別 過去業感差別 但是透過過去業感的差別 乃至於今生的努力修持定慧 你可以感得證得修得這個神通 神通力其實是一樣的 是一樣 那個作用上面 不管是神足 不管是他心 不管是這個天眼 不管是天耳 它的作用是一樣 但是它的來源 乃至於它形成的過程 會有些差別 但是他這不代表智慧 不代表智慧 所以阿羅漢 他可以不一定有神通 譬如說慧解脫的阿羅漢 他的煩惱斷盡 證得十項真理 可是他定力不強 定力不強的時候 他並不見得可以開發神通力 有神通的人 更不一定是什麼 是有修持的人 所以這是大家要記得的 就是證阿羅漢的人 不見得要有神通 或是不見得要有圓滿的 強而有力的神通 第二個有神通的人 不見得他有修行 反過來說 有德行的人 不見得他要有神通力 如果我們可以抱著這樣 平常的心來看的時候 我們就不容易被 某一些的現象所迷惑 認為有特殊能力的 才叫做有修 這個就不對 以人間佛教來講 佛陀成佛在人間 遊化遊行在人間 教化眾生在人間 所以我們應該很平實的 以人的特色 憶念勝梵行勝勤勇勝 以我們這個 本身具足的這些能力 好好的修學佛法 不能夠以修得神通為目標 為目的 這樣就曲解佛意 曲解佛意 雖然在佛經當中 常常有提到神通 甚至於看到諸佛菩薩 乃至於阿羅漢們現神通 但是他只是一個方便引導我們 對佛法起信心 而不是要我們以這個為目標 來修行的 好 這個是把第一品的品名 做了一個解釋 下面我們看經文 經文我們先說序分 序分剛剛有提到 又分通序跟別序 通序以大正藏的這個頁數 七百七十七頁下欄 十二行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如果就這三句話 我們一般講就是這個六成就 六成就 六成就這個如是 我們講的信成就 就是表示說這部經是可信的 確實如此 如是簡單的白話翻譯叫做 確實如此 我們不再做中國祖師大德 的解經的方式 把這個如解成很多的內容 很複雜的內容 我們就以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說 它這個如是就是 確實如此的意思 我聞指的是結經者 一般說我聞是指阿難聽聞 阿難聽聞 我們叫做聞成就 為什麼後來把這個我聞 解成阿難聽聞呢 其實就當時來說 每一個佛弟子都會去聽到 佛陀說法 所以我聞我們應該更廣泛的說 應該是佛弟子聽聞 可是問題是 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 阿難是最主要的敘述者 口述佛法的人 所以後來就把我聞這我 就解釋成阿難 其實我聞也可以就是說 確實是我們聽到的 這部經是確實如此 是我們所聽到的 這樣的解釋 可以是更如實的 這些是佛弟子聽到 只是以阿難為代表 把他口述出來 因為阿難口述之後 也由大會九十九個阿羅漢們 認可說對 你阿難敘述的是對的 所以第一次的結集 雜阿含經這個相應修多羅 相應修多羅的出現 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一個過程 阿難為什麼是結集的一個 當機者 就是因為他的記憶力很好 記憶力很好 而且他服侍佛陀 二十五年過程當中 跟在佛陀的身邊 聽聞了很多的教法 本身又是釋迦佛的堂弟 所以很多的人對於他的 因為他記憶力好 又能夠長期聽佛陀說法 所以對他所口頭敘述出來的 這些他所記得的 佛陀的法義 都能夠信任 都能夠信任 但是阿難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 是很有趣的一個過程 很有趣的過程 怎麼說呢 當佛陀涅槃的時候 其實天人都很傷心 天人都會覺得人天眼滅 一何疾哉 在大智度論裡面是這樣說的 人天眼滅一何疾哉 就是說天道跟人道眾生 他們這個智慧法眼這個導師 已經涅槃了 怎麼這麼快呢 以後眾生怎麼辦 所以這個時候這些天人 就去把這個佛陀涅槃的消息 告訴了大迦葉 因為那時候大迦葉在外地 他在外地 勸請大迦葉要回來 回來佛陀涅槃的地方 主持佛陀涅槃的事情 甚至要結集經典 大迦葉受請 受了梵天王他們的禮請 所以就回到這個佛陀涅槃之處 把佛陀的後事處理掉之後 他就想說應該把這個法 佛法結集整理出來 流傳到後代 讓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依據 不會眾說紛紜 可是他那個時候就有想 到底要在哪裡 在哪裡結集 因為結集的時候 不是一個人二個人的事情 他希望結集所有的阿羅漢們 這個大阿羅漢們共同來 這個整理佛陀的教法 你看這麼多人要來結集 佛陀的教法 人總是要吃五穀雜糧 必定這些羅漢們 如果早上出去托缽 托缽乞食回來用個齋 然後到下午剩下沒多少時間 要結集經典其實 這樣子是很浪費時間的 所以大迦葉就想 他應該找一個地方 找一個地方 國王信仰佛教 然後又能夠發心護持 然後能夠護持他們這些 結集的阿羅漢們 能夠用功的來整理佛陀的教法 不用有這些雜事來干擾 所以他就想說 他應該在哪裡結集呢 這是大迦葉那時候 考慮到的問題 關於這個部分 我們就下一堂課的時候 我們再為各位詳細的來解釋 解釋整個結集的過程 大迦葉考慮到 什麼樣的一個條件 以及他跟阿難的關係 阿難當時為什麼第一次 就不能夠參與結集 後來他是因為什麼原因 被大迦葉排除在外 後來他又經過了什麼樣的過程 奮發圖強 而能夠參與結集大會 這個過程有一些細節 有一些可以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說明 我們這一堂課就說到這邊 好 謝謝各位 祝福各位 菩提心增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