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 02 主講者:見岸法師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堂課 繼續先談整個概論 就是地藏菩薩的聖德及其法門 這個主題我們取材於 佛法是救世之光 印順導師的妙雲集 下編第十一冊 佛法是救世之光 這本書裡面的第六十一頁 到一百四十四頁 就有這篇文章 我們把它作了一個 精要的一個介紹 我們上一堂課 已經介紹了地藏菩薩 在中國傳流的情況 還有為什麼跟中國人比較相應 是因為它是孝經 是孝經之一 再來就是跟四大名山 也就是金喬覺這個比丘 在中國的示現有關 那麼第二個 我們第二個主題 我們介紹到地藏菩薩的名德 就是他的名號 那麼以及我們如果 敬信地藏菩薩 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功德 以及地藏菩薩的大願 第三個主題 我們介紹地藏菩薩的特勝 就是他居住在穢土度眾生 居住在穢土度眾生 第二個特勝就是 他示現聲聞比丘身 示現聲聞比丘身 第四個 我們上一堂課最後講到 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情況 那麼他教化眾生的情況 依眾生在世間的時間點 分成三個 三個情形 第一個情形就是 先教化眾生不要墮落地獄 教化眾生不要墮落地獄 就是讓眾生不要做 墮落地獄的惡行 因為只有不墮落地獄 才有機會在人間修行 所以既然地藏菩薩 要教化眾生成佛的話 先要讓眾生不要墮入地獄 我們現在詳細的再說明 這個內容 這個讓眾生教化眾生 不墮落地獄的內容 我們要從十輪經來看 十輪經的第三卷第四卷 都有提到地藏十輪經第三卷 它有一段經文說 造五無間及近五無間 四根本罪並謗正法 疑三寶等二種人 於此十一罪中 墮造一種 身壞命歿 無餘間隔 定生無間大地獄中 他先說明了 什麼樣的人會墮入無間大地獄 那也就是造十一種惡業 這十一種惡業 其中就是五種無間罪 那就五條了 五種無間罪 以及接近於無間罪的 四根本罪 那就九條了 五條罪加四個根本罪 就九條 再加上謗正法 再加上疑三寶 那總共就有十一個重罪 那這十一個重罪 五種無間罪是什麼呢 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跟什麼 破和合僧 這是五種無間罪 另外有四個根本罪 是接近於無間罪的 四個根本罪是什麼呢 就是殺獨覺聖者 就殺害了獨覺聖者 第二個盜三寶物 對於三寶的東西 沒有經過僧眾的允許 私自拿取 就叫盜三寶物 第三個就是淫阿羅漢 比丘跟比丘尼 就是與阿羅漢比丘比丘尼行淫 第四個就是妄語破和合僧 以大妄語破 以妄語破和合僧 這是接近於五種無間罪的 四根本罪 那麼因為這個四根本罪 都跟三寶有關 因為我們 其實我們世間的一切善業功德 尤其是能夠得以解脫的功德 都是從三寶而來的 那如果我們毀壞了三寶 破壞了三寶 那是接近於這個無間罪業的 第十條就是謗正法 前面無間罪跟四根本罪就九條 這樣第十條的謗正法 這個謗正法 尤其是佛弟子謗正法 罪很重 你外道毀謗佛法 有罪 但是不重 因為他根本不信 他不信仰這個宗教 不信有佛 不信有菩薩 那當然他就 因為他內心不相信 不承認他存在 比方說 不相信有佛有菩薩存在 他不相信有這個聖者 那當然他說出來的話 因為他內心不信 對他來說 對那個人來說 對外道來說 他認為他說的是真的 以他的心性來說 他覺得他說的是真的 那當然從佛法來講 因為他講的是謗 毀謗的 那這是認知的問題 所以雖然有罪但是不重 那重的是什麼呢 就是佛弟子 你已經歸依三寶了 也學佛了 也知道了 那還怎樣 叫做明知故犯 還要毀謗 那罪很重的 罪很重的 所以這個謗正法還有疑三寶 這兩種人也是什麼 隨便也就是會墮入什麼 地獄當中的 如果造作這樣的 一個惡業的時候 那疑三寶為什麼會墮入地獄呢 就是尤其這個疑三寶 在經典裡面是針對 你歸依三寶之後 還迷信外道 就相信這個外道 相信這個外道呢 因此你回過頭來 就會對於你所歸依的三寶 產生了懷疑 那這個罪是很重的 所以我們通常都說 如果要歸依之前 證授歸依的師父們 一定要對居士們 解釋清楚什麼是三寶 為什麼要歸依 那歸依之後應當如何修學 讓每一個已經歸依的佛弟子 能夠生起這個清淨信心 不要歸依之後 因為正見不具足 正見不具足然後呢 聽到別人隨便說了一種 似是而非的說法 信心退失 進而懷疑了他所歸依的三寶 那這就很不好很不好 所以要先直其見 才能正其行 也就是說 我們的知見要先確立 產生了正確的知見之後 我們的修行才能夠走得端正 原因是這樣 所以佛弟子們最重要的是 端正自己的正見 這樣才能夠避免 疑三寶跟謗正法的過失 十輪經裡面講說 如果這十一種罪當中 我們造作一種 身壞命終 無餘間隔 就是沒有時間差 你命斷之後馬上 就墮入無間大地獄之中 所以地藏菩薩 為了救度這樣的人 所以他就示現 在這娑婆世界教化眾生 就是要讓眾生 不要造作這十一種 會墮入無間大地獄的惡業 另外十輪經的第四卷也有提到 於十惡輪或隨其一或具成就 先所修集一切善根 摧壞毀滅 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這個十惡輪跟第三卷的 十一種罪業是不同的 那這十惡輪他說 只要隨便作一種惡輪 或是十種都具足了 不管你之前修了多少的善業 累積了多少的善根 都會被摧壞 都會被消滅 那個力量是很強的 而且命終之後會墮入無間地獄 那種這十惡輪的力量 就好像土石流一樣 那個土石流沖刷下來 這房子多堅固的房子 也都會被破壞 那在十輪經裡面講到 這十惡輪指的是什麼呢 他為什麼用輪呢 也就是他形容他的力量 像車輪一樣 可以輾過一切的 這個凹凸不平的地方 就好像我們的善根功德 會被這十惡業給輾過去 所有都不得生長 不再生長的意思 那這十二輪可以分成 可以這樣來說 第一個就是謗阿蘭若比丘 毀謗阿蘭若比丘 什麼叫阿蘭若比丘呢 就是在寂靜處修定的比丘 也就是說 我們雖然修學大乘佛法 但是我們對於阿蘭若的 比丘比丘尼們 我們還是要恭敬還是要讚歎 至少他們是在修行 就是總比我們世間一般人 不知修行的人 渾渾噩噩過日子 乃至於造作惡業 都還要來得好 畢竟他就他的生命來說 他願意清淨願意解脫 甚至因緣具足 隨緣盡份 見到他的眾生 都可以起清淨行 這也是功德一件 所以雖然就大乘佛法來講 阿蘭若的比丘比丘尼 不夠圓滿 這個悲心不夠 但是就解脫道來說 是值得讚歎的 所以對於阿蘭若比丘們 比丘尼們 我們不應該毀謗 因為本來佛陀就有說過 佛陀說有三種比丘 哪三種比丘呢 一種是修定的比丘 修定的比丘比丘尼 就是以修禪定 為他主要的修行內容 第二個 是讀誦研究的比丘比丘尼 就是讀誦經典研究佛法的 在義理上比較能夠深入的 第三種就是作僧事 就是為大眾僧服勞務作事情 就是我們講的修福的 這些作僧事的比丘比丘尼 也就是阿含經裡面 佛陀就有講過這三種比丘 所以這是第一個 第一個惡輪就是謗阿蘭若比丘 第二個惡輪呢 第二個惡輪 其實要第二類就包括三種情況 叫做毀謗其他乘的 毀謗別乘 我們講謗於別乘 什麼叫做謗於別乘呢 這裡面有三種情況 就是聲聞乘者 謗獨覺乘跟菩薩乘的人 第二個獨覺乘的人謗 毀謗聲聞乘跟菩薩乘的人 第三個就是菩薩道的人 毀謗聲聞跟緣覺的人 這三種情況都叫做毀謗別乘 毀謗別乘 那為什麼毀謗別乘叫做惡輪 其實聲聞緣覺菩薩 這三乘修行人 都是出世間得解脫的聖者 就是說如果這樣修 修得圓滿境界 能夠證果的 都是有別於世間的凡夫外道 就佛法來講 也都是可以讓正法久住的因緣 佛陀本身就已經不會炫耀自己 不會炫耀自己 那麼也不會顯現自己 比其他的比丘更殊勝 佛 釋迦佛已經是如來 那其他的比丘證到阿羅漢 佛陀也不會顯現說 我如來比你阿羅漢更殊勝 他自己都不會這樣 他也是 他也是常常讚歎 這些大聲聞弟子們 這些阿羅漢們 所以佛陀本身就示現 不毀謗他乘 那麼何況說 我們凡夫因地修行的人 不管你發的是什麼心 你是聲聞 發聲聞解脫道心的人 或是發菩薩道心的人 都好 都是殊勝的 都是超越世間的 我們就不要毀謗他乘 毀謗他乘 那這樣這毀謗他乘就包括三種 所以三種惡輪 加上第一個毀謗阿蘭若比丘 比丘尼就有四個惡輪 第五個惡輪瞋害比丘 這裡面又可以分成兩種 瞋害就是瞋恨跟惱害 瞋恨惱害比丘 第一種情況就是 瞋恨惱害有學有德有修行的 就是對方是有學有德的 而且是有修行的人 那我們對他起了瞋惱心 甚至想要迫害他 這個罪很重的 這是第五種惡輪 第六種惡輪呢 是對於破戒比丘輕視迫害他 我們常常會想說 如果是有學有修有證 我們當然不能夠瞋惱對方 可是他是破戒的比丘 他是不清淨的比丘 我們生氣 那是對的 怎麼能說我們是有過失的呢 佛陀在這裡是說 因為這些比丘 如果他犯了罪 不管是比丘比丘尼 破了戒或是犯了戒 本身自然有僧團的戒律羯磨法 來對治 來因應 那如果是破根本戒的 應該擯的就會擯出去 如果是可通懺悔的 就會要求懺悔 僧事僧決 僧事僧決 我們作為其他的居士們 或是其他的人 其實不住在這個僧團裡 其實也就沒有置喙的餘地 因為不瞭解情況 那何況如果沒有被僧團擯出去 表示是可通懺悔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 要對這些比丘比丘尼們 產生一種輕視之心 甚至去為害他們 傷害他們 這個是不好的 那麼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 就是犯了過失的修道人 也不是所有的惡業都造作了 也許他只是瞋心重 也許只是貪欲重 但是他還有其他好的善業 或是好的德行 也就是說一個人 他不是在他的生命裡面 都全部都是惡心惡業的 他也有善心善業的部分 所以對於我們善惡 其實要分開來對應的 就是對一個人的善業功德 我們還是要讚歎還是要尊敬 那麼對於他的煩惱惡業 他違反了戒律 我們當然會覺得 我們應該是覺得可惜了 可惜了 值得同情的 那至於如何去對治他 如何去處罰他 這是僧團的事情 是戒律的事情 而且如果我們去瞋害 這樣的一個比丘或比丘尼 這種瞋害是自己的煩惱惡業 你不能說因為他有錯 所以我對他生氣 我為害他我打他是有理的 所以我的瞋惱憤怒不算惡 沒有這樣的說法 也就是我們瞋惱憤怒 乃至於打罵殺害 這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惡業 沒有合理化的理由說 因為他壞 所以我殺他應該 因為他惡 所以我罵他應該 所以我的罵我的殺 是沒有惡業的 不能夠這樣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 作為一個學菩薩道的人 應該對於造作惡業的眾生 生起的應該是悲憫之心 而不是惱怒之情 我們要生起悲憫之心 因為佛陀 佛陀的教法就是這樣 他不教我們仇恨 他教我們的是慈悲 他不教我們報復 他教我們要教化 所以對於這些破戒的 比丘比丘尼們 我們不能夠輕視跟迫害 如果有這樣的行為就是惡輪 是惡輪 這是第六個 第六個惡輪 第七個惡輪就是 侵奪清淨僧物迴與破戒比丘 也就是去侵占了寺院的財產 不管是動產不動產 迴與就是不是拿來自己用 而是拿去送給其他的比丘 什麼樣的比丘比丘尼呢 就是犯戒的破戒的比丘 也就是幫助這些破戒的比丘 來爭奪寺產 簡單來說是這樣 這是惡輪 這是第七個惡輪 第八個惡輪是毀害法師 毀害法師就是 法師是弘揚正法的人 那麼對於弘揚正法的法師 毀害他 這個毀害包括毀謗跟迫害殺害 這都是很嚴重的過失 第九個侵奪僧物 對出家人的東西去侵占奪取 這個是為了自己 前面第八個 第七個是迴與破戒比丘 這第九個是為了自己來侵奪 第七個是為了什麼 為了其他的破戒比丘 你去侵奪寺產 然後送給他 可是這個就是為了自己了 最後一個毀寺逐僧 那這就是好像 中國佛教碰到的法難 和印度佛教也碰到一些 很多的法難 尤其是三大法難是很有名的 那也是說 通常碰到法難 往往都是因為 政治領袖的信仰不同 他不信仰佛教 甚至認為佛教不好 甚至認為信佛的人多了 國力會衰敗 所以他會來破壞佛教 破壞佛教會運用政治的力量 國家的機器來毀寺逐僧 把這個寺院給破壞掉 燒掉或是敲敲打打 把這些蓋寺院的建材 拿去另作它用 把所有出家人趕出去 這個就是很嚴重的過失 很嚴重的過失 在印度 印度在印度佛教在印度滅亡 其實也是因為法難的關係 法難的關係 好 這是十惡輪 那也就是這個十輪經裡面講說 如果這十惡輪 我們隨便作了一項 或是完全十個都作了 都成就了 之前我們修 不管修了多少的善根善業 都會被摧毀 被摧毀掉 而且命終之後 會 一定會生無間地獄 注定會生無間地獄的 那麼我們從這兩段經文 十輪經的第三卷跟第四卷 這兩段經文 十一種惡業跟十惡輪來看 就是說這樣的眾生 會墮入無間地獄 那跟地藏菩薩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地藏菩薩就是發願 發願要度這樣的眾生 度什麼眾生呢 就是造作了這十一種惡業 十種惡輪的眾生 而且也就是發願 要度這些無間地獄的眾生 那怎麼度呢 我們可以分 已成就跟未成就來說 如果已經成就 就是已經墮落無間地獄的 已經墮落無間地獄的人 當然我們常常說的 就是說 它已經是個報 它不僅只是果而已 我們講因果業報 他造了這樣的業因 要承受這樣的結果 而且已經在受 承受了這樣的報 其實要轉 其實是比較難 要轉他的報比較難 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也不是不可能 也就是說 如果他在受苦的過程 有一絲一毫的善念懺悔 就可以讓他這個重報快結束 重報輕受或重報提早結束 可是我們也知道 往生無間地獄 既然稱為無間就是沒有間隔 沒有間隔最主要就是 沒有時間的間隔 在地藏經會提到就是 他沒有時間間隔 他這個業風一吹 死而復生 生而又死 死而又生 這沒有時間差 所以在沒有時間差的 受報過程當中 如何能讓這些無間地獄的眾生 起一絲一毫的善心 那這個他必需要 他在生而為人的時候 有強大的善根 也就是我們在人道的時候 如果有種下強而有力的善根 善業力 才有可能在以後未來 如果不小心墮落無間地獄 受苦的時候 你在那個死而復生 生而又死的 這個無時間差的過程當中 有那麼一絲一毫的 憶念到三寶 一絲一毫想到佛菩薩的慈悲 你那個善業功德一生起 那一念種子 才有可能讓你的報提早受完 那也就是因為你這一念種子 跟地藏菩薩相應 就能夠什麼 脫離惡道苦 脫離這個地獄苦 那麼再來一種就是 這個是已成就惡業的人 你當然 我們當然只能這樣去分析它 已成就惡業 已經墮入無間地獄的人 地藏王菩薩怎麼救他 那必需這個人 有一絲一毫的善業功德 第二個就是說 已經有造作這個十一種惡業 十種惡輪的人 但是他命未終 還沒死 還沒成就 還沒墮落無間地獄 那只要他還在人間 他已經造作了 墮地獄的惡業重業 可是他來生還有機會 可以不墮落地獄 那地藏菩薩其實最主要救的 是這樣的惡人 也就是說 他造作了惡業可是還沒有命終 那還有機會 還有 有生之年還有機會來修行 有善的功德因緣 他可以勝過於 他之前所造的惡業 那麼他就有可能 還生天上或是解脫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央掘摩羅 以央掘摩羅的業 他造殺了九十九個人 他的殺人的業是很重的 可是他怎麼轉呢 他就是因為學了佛法 而且在有生之年 馬上就已經證到什麼 就已經證到阿羅漢果 不受後有的功德 那麼其實所以他來生 既然不受後有 那當然就不會墮落地獄 不會墮落地獄 但是他殺了九十九個人 不是就是煙過雲散 完全就沒有什麼影響 也不會 也不可能 它是有影響 什麼影響呢 在他命終之前 他的因緣會很不好 這個好像他去托缽的時候 因為他殺了這麼多人 結的仇可大了 對不對 所以他只要出去托缽 就托不到缽 那托不到缽 常常餓肚子 但是他也是歡喜承受 因為這就是他所造的惡業 但是至少以他的生命來說 他未來的生命 還是可以得解脫的 所以在十輪經裡面 提出以這個以重況輕 以重況輕的一種 經文的書寫方式來告訴我們 地藏菩薩要教化的眾生 是什麼呢 在這個世間 即使他造作了 這麼重的惡業都還有怎樣 都還有機會都可以解脫 只要他能夠淨信地藏菩薩 能夠修行 這是地藏菩薩教化的 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臨命終的救拔 臨命終的救拔 寫得最清楚是在 地藏經的第七品 第七品裡面有提到說 臨命終 一個人在臨命終 快要命斷之前 快要命斷之前 他的父母眷屬 如果幫這一個臨命終的人設福 就是幫他修福報 以資前路 以資就是贊助他未來的路好走 怎麼去修福報呢 可能就是點燈 懸幡蓋 這都是供養 供養佛菩薩的供養物 或是讀經 或是供養佛像 供養菩薩像 乃至於念佛菩薩 辟支佛的名字聖號 這些功德 你都要讓這個臨命終的人知道 叫歷臨終人耳根 讓他知道說 你幫他作了這些功德 這個臨命終的人 如果聽到說 我們為他作了這些功德 他歡喜高興一念善心起 那麼他之前所造的種種重罪 就可以消滅 那如果說 命終了 就是壽命已盡 不能夠再延壽的時候 他在生死 這個色身死亡之後的 七七四十九天之內 我們為他造作種種的善業 就能夠使這些眾生 這個往生的眾生 離惡道生人天受勝妙樂 而且他現在還在世間的眷屬 可以利益無量 這就是在地藏經裡面講到 對於臨命終者的救度 如果這個應該要臨命終的人 沒有受生 未得受生 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 念念之間 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利救拔 過是日後 隨業受報 也就是說 一個人如果往生之後 我們要為他造福 救度他 要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 如果沒有的話 過了這四十九天 就隨這個往生者的業力 該去哪裡受報 就去哪裡受報 所以從這兩段經文 我們可以知道說 地藏菩薩對於臨命終者的救度 他的救拔是什麼呢 第一個 如果他命不該終 會因為眷屬為他修福的善業 可以讓他 他自己又起了歡喜心 可以讓他好起來 病就好起來 可以延壽 如果他命終了 因為眷屬為他修福的功德力 可以讓他離三惡道而生天上 人天 升人天善趣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 如果能夠受持地藏經 稱念地藏菩薩聖號 禮拜地藏菩薩聖像 這個功德是很大的 這也是地藏菩薩的發願 第三個 如果已經死亡了 已經往生了 又墮落地獄 或是墮落惡道 那怎麼辦呢 地藏菩薩能不能救度呢 我們上一堂課最後有提到 可以的 但是要效法 地藏菩薩的修行過程 效法地藏菩薩修行過程 就是要靠子女後代的孝思 他的孝思孝行來救度他 那有兒女的深切的孝行 再加上念佛恭敬虔誠 仰仗三寶的威德之力 可以讓父母得到解脫 這也是一種回向的力量 子女自己修福得的回向力量 好 那這個在地藏經裡面就有 他有舉四個例子 都是這樣的情況 比方在第一品裡面 就舉這個長者長者子 還有婆羅門女 在第四品就舉這兩個國王 以及這個光目女 剛好總共有四個例子 第一品跟第四品裡面 剛好是四個例子 都在說什麼呢 說這個如果我們的長輩親友 往生之後 身為我們在世間的兒女們 後代的兒女子孫們 如何能夠救度他們 如何救度他們 好 所以我們總括 地藏菩薩的法門來看 地藏菩薩教化我們 娑婆世界的眾生 就可以分成這三個時間點 第一個就是還在人間的時候 他可以救度造作惡業的人 這是他的特色 你造作善業能夠解脫 能夠升天 能夠成佛的 這個都是可以慶幸的事情 重點則是 重點是造作了這十一種惡業 十種惡輪的人 一般人 甚至有些經典就認為 他是必墮入無間地獄不得出離 沒有辦法救的 可是地藏菩薩要救 救他們 救他們就是在他有生之年 趕快發揮累積廣大的善業功德 第二個時間點是臨命終之前 留在世間只剩下短短的時間 你是要讓他能夠疾病痊癒 這個延壽或是即使命斷之後 也不會墮落惡道 這是在臨命終之前的這個救拔 第三個就是命終之後 萬一不小心墮落入惡道了 那還有機會靠後代子孫的孝心 跟菩薩 地藏菩薩的大願力 來救他 所以總共從這三個時間點 已經很完整的 地藏菩薩他的聖德 是從這三個時間差來看的話 他很完整的可以利益我們 娑婆世界的眾生 不管我們現在的壽命如何 我們現在身體健康如何 我們都可以接受到 地藏菩薩的恩德 所以我們要學習地藏經 我們必需要從這個角度 來去理解它 而不要只是把它當作 是在超度亡者的經典 其實它的重點 並不是只有在超度亡者 當然它對於超度亡者來說 也有很大的 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但是它最重要的 還是在勉勵鼓勵 我們在世間的眾生 在世間修行的人 能夠離惡業 斷煩惱離惡業 不造作墮落惡道的行為 即使過去造了一些惡業 都還來得及補救 來得及補救 這是地藏經最主要教我們的 所以如果在這段時間 七月份的時間 我們為亡者念誦地藏經 禮地藏懺 我們也要把它當作說 自己在修行一樣 自己在作功德一樣 而不是說 我在幫亡者念 我在作功德給亡者 其實如果沒有自己的信心 對三寶的敬信 沒有對亡者的孝思 如果我們這個部分的條件 不具足 我們念得再多部 念四十九部 念一百零八部 其實功德都不大 那如果我們的條件具足 我們是對三寶很清淨的信仰 對地藏菩薩有清淨的這個信心 那麼對於亡者有絕對的孝思 即使我們只是念誦一部地藏經 我們的功德還是一樣很大 也可以利益到他 可以真正利益到亡者 再來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思考說 與其等到死亡之後 命終之後再來想怎麼作功德 不如我們生前要自己修行 生前要自己修行 所以我們在誦經 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回向歷代祖先 回向親人的時候 也是自己的一種修持 所以地藏經第七品才有講 一切聖事 七分之中而乃獲一 六分功德 生者自利 就是我們在讀經誦經 回向亡者的時候 其實七分之一 亡者得到 七分之六 是我們自己得到 所以修持地藏法門 是自己在修持 而不是為了亡者來修持 好 這個是我們在進入經文 解經之前 我們對於地藏菩薩的聖德 我們從這個妙雲集的 這一篇文章當中 看到印順導師以三部經典 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還有占察善惡業報經 以及地藏菩薩本願經 他從這三部經當中 歸納整理出地藏菩薩的聖德 跟他修持法門的重要性 它的重點 這篇文章很重要 我們應該好好的去讀它 而且去理解它 然後給地藏菩薩一個 對他一個正確的認識 那也可以在為別人介紹的時候 我們可以講的很有信心 不會人云亦云 人云亦云是什麼呢 就是有人說 在家裡 居士在家不能誦地藏經 越誦 鬼會越多 那我常常在說 不要說誦地藏經鬼會越多 我們不誦 鬼本來就很多 只是我們自己 我們也沒有天眼通 也沒有鬼通 所以我們看不到 那事實上以鬼道眾生來講 有一道的鬼 有一種鬼道眾生 就是在人間的 在人間的處處都有的 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其實看不到還是一種幸福 我們為什麼要看到 既然是如此 不管我們有沒有讀誦地藏經 這些眾生都跟我們和平相處 在這個空間當中 不是說我們誦多了地藏經 他就來多了 那如果說 不是啦 因為我們誦地藏經 所以這些眾生要來聽 那如果眾生要來聽 他不只是要聽地藏經 我們誦法華經 他也會來聽 我們誦金剛經 他也會來聽 那這樣子 我們在家裡面 居士修行就什麼經都不能誦 那反過來說 那我們只好去道場誦 道場 難道道場誦 眾生就不會來聽 還是說師父們 就比較不懼怕這些鬼神嗎 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想法 那反過頭來說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 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 既然跟鬼道眾生 是生存在這樣的一個空間當中 我們在讀誦經典 我們當起悲心 當起悲心也是說 好 我們自己來讀經 來理解經典 藉著經典發起慈悲 然後增長智慧 我們也希望在這個四周圍 不僅是鬼道眾生 乃至於人天護法 都因為這個經典的內容 而能夠心開意解 能夠調伏煩惱 而能夠身心自在 那當我們發起這一念悲心 來讀經的時候 那是不一樣的 是不一樣的 內心也不會有所恐懼 甚至內心是什麼 是慈和 慈詳和藹的 那麼這樣的功德 是跟菩薩是等同於的 等同於菩薩的 所以有些一般人的說法 似是而非 其實只要依我們 所學習過的正見 跟邏輯的思惟 你就會發現說 那是不堪一擊的 是不正確的 所以我們對於地藏經 應該採取一個不同的 一個態度 重新去理解它 這也是我們這門課 必需要掌握好的精神 接下來 我們要照傳統解經的方式 就逐經逐句的為各位說明 說明這個地藏本願經 那首先我們看這個經題 經題 這個經題 地跟藏 我們在這個概說之前 已經說過了 簡單 上一堂課已經說過了 簡單再複習一下 地呢 它就是三個譬喻 萬物所依 能生根芽 無所不容 那用這個大地的三個特勝 來譬喻菩薩的三種德性 就是菩薩是眾生的所依 菩薩能夠讓我們增長善根 菩薩不捨一切眾生 這也就是地的三個譬喻 那大地也有兩個特性 就是安忍不動如大地 再來他的心力為大 心力為大 菩薩的願心慈心是最大的 這就是地的意思 藏就是寶藏 寶藏 也就是以世間的寶藏 來比喻菩薩的什麼 三德密藏 三德密藏 以菩薩的無量法財 可以自行化他 教化一切眾生 那再來我們解釋菩薩 菩薩兩個字 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 就是覺有情 覺有情有兩方面 自利跟利他 從自利來說 菩薩是覺悟的 已經覺悟的有情 從利他來講 他可以讓眾生覺悟 讓眾生覺悟 所以也把它翻成大道心的眾生 也就是發了菩提心的眾生 因為發了菩提心 就是要自利利他 要自我覺悟 也要覺悟眾生 所以我們菩薩可以分成兩類 一個是果位菩薩 一個是初發心菩薩 地藏菩薩是果位菩薩 我們說過 他的功德其實可以等同於佛 只是他不成佛 他發願在穢土度眾生 所以他示現菩薩身 那以我們現在來講 我們歸依了 學習了大乘佛法 發心想要成佛 發心想要利益眾生 這個叫做初發心的菩薩 所以我們雖然稱菩薩 那只是一種鼓勵 自我鼓勵說 我要學習菩薩 所以我們稱呼為初發心的菩薩 那事實上我們的功德 我們的行持 其實是還不到 菩薩的千萬分之一 不到菩薩千萬分之一 好 再來本願 本願是指因地所發的願 因地所發的願 那這個菩薩因地所發的願 是這尊菩薩 他之後行菩薩道的根本 也就是學佛的人 要很重視發願 因為有願才會有行 你有正確的發願 就有正確的修行 因為行為正不正 或是我們的修行能不能長久 都是要端看我們有沒有好的願 有沒有堅固的願 有沒有悲願 所以學佛的人要重發願 像我們早期學佛 或是出家的時候 師長都會要我們思考 你發什麼願心來出家 因為這個出家本願 會維繫我們在未來 修道的生命當中 不屈不撓 不屈不撓 而且產生煩惱之後 容易調伏 為什麼容易調伏 因為我有本願在支持我 讓我自己不會一直渾渾噩噩 隨波逐流 甚至安逸懈怠 那是因為自己的本願 所以菩薩也有他的本願 他因地所發的願 這個在地藏經的第一品 第一品就會說到 所以也希望每一個學佛的弟子 可以好好的思惟 我為什麼要學佛 我的願心在哪裡 我為什麼要出家 我的願力在哪裡 當然這個本願是可以不變 但是你每一個修學的階段 都可以有不同的發願 都會有不同的發願 比方說我們的本願 我要學習菩薩 修道 成就菩薩道 成就佛道 成佛是我們的根本大願 可是在我們學佛的十年二十年 每一個階段 都可以有不同的願 這叫別願 各別各別的願力 那各別各別的願力 我們可以用現代的語言 叫做階段性的目標 剛出家者 五年 沙彌學習 五年的階段或是沙彌的階段 或前兩年的行者的階段 每一個階段我們就發一個 發一個好願 我在這個階段我要修學什麼 我要修學服勞務 捨身捨念捨習氣 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別願 等到兩年五年之後 我發願要深入經藏 好好的研讀經教 研讀五年十年 這是我們的各別願 也就是另外一個階段性的目標 那我們如果願力清楚 我們生活中遇到種種的障礙 種種的挫折 種種的煩惱 只要回想到我們的願 那個菩提心就生起來 所以發願是菩提心的根本 其實菩提心 我們也稱為菩提願 菩提心願 所以這個願是很重要的 那麼既然講本願 表示是因地所發的 因地所發的願 是行菩薩道的根本 好 再來講經 大家都知道 經 梵語就叫修多羅 我們也可以翻譯成線 它的意思就是契 契合的契 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眾生根機 所以佛陀說法 就是從這兩方面來說的 上契諸佛之理 這叫隨理說 隨理說 隨法性而說 佛陀說的法是合乎於法性的 合乎於真理的 那麼下契眾生根機 這叫隨機說 隨機說 所以在不管佛陀說什麼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因為佛陀的說法 都可以相應到不同的根機 該以聲聞法度的 佛陀就說聲聞法 該以人天法度他的 佛陀就說人天法 這是下契眾生根機 所以經又稱為契經 就是佛陀的經典 都是契合於真理實相 都是契合於眾生根機的 再來說經的人 有哪幾種人呢 就是以大智度論來說 有五種人 五種人說 可以說經典 可以說佛法 第一種人就是佛 當然法 佛法是由佛而說的 第二種人叫做佛弟子 佛弟子可以說佛法 第三個就是仙人 仙人在方等經裡面 稱為婆藪 婆藪仙人 第四種是化人 第五種是諸天 在大智度論裡面是這樣分的 也就是說 佛 佛弟子 仙人 諸天跟化人 所謂的化人 譬如說鬼神 鬼神幻化為人 那麼他過去生有聽聞佛法 他也可以說佛法 那麼後面四種人 佛弟子 仙人 諸天 化人 他們說佛法 如果得到佛的印可而說 就如同佛說 所以像我們講 在結集經典的過程 我們看阿含經 其實阿含經裡面 不是每一部小經典 都是佛陀親口說 有些也是佛弟子說 比方摩訶俱絺羅說 或是這個大迦葉 或是目犍連 或須菩提 那他們說的法 只要得到佛陀的印可 就如等同於佛說了 所以這就是經的意思 所以簡單說經就是修多羅 也就是契合於如來的真理 諸佛真理 契合於眾生根機 我們就稱為經 翻譯成契經 翻譯成契經 好 再來翻譯的人 這部經誰翻譯呢 我們如果看這個經典下面 寫唐代 唐代于闐 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也就是這部經 是唐朝的時候翻譯的 通常在這個資料顯示 武后 唐武后的時候 唐武后大概距離今天 一千四百多年 于闐是新疆省和闐 和闐這個地方 它算是 不是中原 是新疆和闐 三藏沙門 三藏經律論三藏 沙門 我們是對出家人的一個稱呼 沙門也稱為勤息 也稱為這個功勞 就是說 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 那這個沙門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是西元652年 到710年的人 實叉難陀是西域人 不是漢人 所以他這個實叉難陀 是他名字的音譯 翻譯成漢字叫做學喜 學喜 學問的學 喜悅的喜 實叉難陀是翻譯這本經嗎 其實以現在來講 學界 這個學術界 是採取否定的說法 為什麼採取否定的說法 我們可以這樣說 因為在這個實叉難陀翻譯的話 應該在所有經的目錄 就是我們講 這個經藏的目錄裡面 應該有提到它 可是開元釋教錄裡面 並沒有記載說 這部經是實叉難陀翻譯的 或是宋朝元朝明朝 乃至高麗藏 這些大藏經當中 也只有明朝的藏經 有收錄地藏經 其他的 比明朝明代更早的 宋元高麗藏 都沒有收錄到地藏經 所以說地藏經是實叉難陀 傳譯的 翻譯的 傳來的 似乎是有一點問題 所以因此就有學者去研究 因為去研究 既然是從唐朝實叉難陀譯 那就從唐代的文獻當中 有關佛教的文獻當中 也找不到有關於 他翻譯地藏經的一個記述 一個記載 一個敘述 因此有人會認為說 也許這本經是出現在 于闐國那附近 那麼是誰帶來 誰翻譯 其實是不詳細的 不詳細 那只是借實叉難陀 這個人的名字 借這個人一個譯經者來說明他 那這個是學者 在這樣子的一個研究 但是如果以我們修行者來講 它這個不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雖然會有一點關係 但不是很重要 是因為我們要看經文的內容 如果這個經文是正見 講的是正見 講的是因果業報緣起法的正見 我們就可以學習 只要這個經典的內容 可以幫助我們修道 我們就應該要怎樣 信解 然後去修持 這才是比較重要的部分 比較重要的部分 這是有關譯者的問題 我們在這邊先作一個說明 那至於其他的一些細節的部分 我們就下一堂課 再跟各位交代 我們就上到這邊 謝謝各位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