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地藏經-1 主講者:見岸法師 地藏經 第一集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阿彌陀佛 今天開始 要跟各位一起來討論地藏經 為什麼會選擇做為課程的教材 最主要是在台灣佛法的弘揚 以及修持 算是蠻興盛 地藏經也很多人在受持 或是很多人在讀誦 可是對地藏經的誤解 也是相當的多 甚至也有教界人士 不論是在家或是出家 對於地藏經都存著一種 是為了亡者超薦所讀誦的經典 或是說在某些場合 某些地方某些因緣之下 是不適合讀地藏經的 最常的說法就是說 在居士在家不可以讀誦地藏經 容易感召鬼神 好像家宅什麼不平安 諸如此類的誤解 其實是很可惜的 對於地藏經地藏法門來說 很多人是沒辦法 從當中得到利益 所以選擇地藏菩薩本願經 作為這次課程的教材 也是希望透過地藏王菩薩聖德 以及他的法門的講說 能夠讓每一個人更清楚 了解地藏菩薩的悲願 以及做為一個佛弟子 應該用怎麼樣的正見 來了解地藏法門 所以這次的課程我們重點 將放在地藏菩薩的聖德 以及法門的修持 至於教材的選擇 因為坊間或是流通處 有關地藏經的版本很多 原則上我們會以大正藏 第十三冊 經集部的地藏菩薩本願經 作為標準本 但是如果法師居士們 手邊有自己所使用讀誦的經本 只要能夠找得到講解的段落 其實也是可以的 今天這堂課首先跟各位介紹 這個通論 這個通論的教材取自於 印順長老的妙雲集 下編第十一冊 佛法是救世之光 裡面有一篇短文 叫做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這一個主題我們要分成 四個段落來說明 首先要先說地藏菩薩 在中國的種種情況 流傳的情況 地藏菩薩在中國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家喻戶曉的原因是有二個 一個就是他講孝道 講孝道對於中國人來講 儒家思想來講是相契合的 第二個原因是通常我們把他 作為度亡超薦所誦持的經典 中國人又特別的講究人死後 往生的超薦 所以地藏經就變成 即使不是佛教徒 即使不會讀誦 不了解佛法也會讀誦 這個家喻戶曉 這樣的一個狀況 也跟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有關 也就四大菩薩 在他的一個弘化示現的地區 在中國大陸 有所謂相應的四大名山 地藏菩薩相應的就是九華山 九華山它早期 就是因為山的形狀 山的形狀像九個 九朵蓮花 叫九華山 這個九華山的 當然裡面也有這個 地藏菩薩示現 示現的一個地方 就是它的道場 根本道場 地藏菩薩示現就稱為金喬覺 金喬覺 金喬覺這個人 本來不是我們漢人 他到中國來的時候 就在這個九華山的地方 就結茅廬而修行 而修行 當時過的是刻苦 刻苦的一個苦行 他後來因為一個長者 布施了這塊一袈裟之地 布施一袈裟之地 布施一袈裟之地 給這個金喬覺 結果這袈裟浮到這虛空中來 的時候是覆蓋了整個九華山 所以九華山就變成 地藏菩薩的一個根本道場 相信這個典故 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 耳熟能詳 但是除了這個四大名山 與四大菩薩的關係之外 其實以中國佛教 崇尚孝道的立場來說 佛教裡面有四部經典 講到孝 地藏經就是其中之一 佛經中的孝經除了地藏經之外 還有佛說孝子經 還有佛說睒子經 跟盂蘭盆經 就是我們佛教中的四大孝經 四大孝經 佛說孝子經指的是 佛陀直接告訴弟子們 微笑之道 微笑 當一個為人子女的人 要如何能夠盡孝 佛陀認為父母受的苦難 然後冒著生命的危險 把孩子生下來 所以做為子女的人 應當要孝順父母 對於父母除了色身的孝養之外 還有內心的關心 這樣的一個親恩 是我們做子女的 給父母吃好的用好的之外 還要去想 如何能夠讓父母親 真的得安樂 所以在孝子經裡面講說 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 是為孝養猶為不孝 也就是說沒有教父母 什麼是三寶 引導父母歸依三寶學習佛法 雖然你盡生命盡你的所能 來孝養父母給他吃好的穿好的 都不能算是盡孝 所以在佛說孝子經裡面 最主要就是要能夠讓父母親 歸依三寶奉行五戒 然後命終之後能夠往生天上 這是佛說孝子經的內容 第二部佛說睒子經 睒子 睒是一個人的名字 這個人其實就是這個時間點 這個故事發生在過去生 過去世無數劫之前 無數劫之前有一尊菩薩 叫做慈慧菩薩 是釋迦佛的過去身 因地的一個過程 這慈慧菩薩他示現在 這個國當一對夫妻的孩子 這對夫妻就是兩眼都失明 看不到 他當這對夫妻的孩子 他七歲的時候 這父母親就給他取名 叫做睒 睒就是眼睛炯炯有神的意思 當然父母親是希望這個孩子 能當他們兩個人的眼睛 所以叫做睒 這個睒子從生下來對父母就是 奉侍如天人 奉侍如天人就是盡其生命 孝心來孝養父母 他常常就是 因為過著很貧窮的生活 所以常常上山去打獵 甚至上山去取這個 因為是取這個鹿 母鹿的奶 鹿乳來奉養父母 有一天他就是父母親很渴 想要喝水 想要喝水 睒子就是 因為他本來是常常披著鹿皮 去假裝為鹿子 小鹿 然後去取這個鹿奶 所以他那天也是披著鹿皮 然後提著瓶子 就去溪邊要取水給他父母喝 結果被獵人 尤其是國王的獵人 認為他誤以為他就是什麼 小鹿 所以就一箭 一個毒箭就射中他 這個睒子被毒箭射中之後 全身都痛 全身都痛之後他還擔心什麼 擔心父母親沒有水喝 所以他就不顧色身的疼痛 就把這瓶水拿到父母親 居住的地方 然後就命斷就死亡 他父母親一看到他死了之後 非常的悲痛 非常的悲痛 就抱著睒子的遺體 仰天大哭 他就跟上天說 說他的孩子睒 這個睒子是奉侍父母親至孝 這麼孝順的孩子 如果就這樣死掉 叫天地不仁 如果他的孝心能夠感動天地 這個毒箭應該要自己拔掉 它應該要恢復 死而復生 當他的父母 這樣子禱告上蒼之後 把這個箭一拔出來 這個睒子就慢慢慢慢的 清醒過來 這個毒氣也就消了 為什麼可以消 在經典說是因為梵天王 聽到父母親的這種哀號 從天上下來相救 讓睒子死而復生 所以當這個睒子的父母親 一聽到睒子死而復生的聲音 他開始會呼吸了會說話了 會叫他們爸爸媽媽的時候 他們兩個人非常的高興 也因為這樣子的功德 這個父母兩人的眼睛 也慢慢慢慢看得到 當然這也是梵天王的功德力 的護念 這就是佛說睒子經的一個大意 大意 第三部孝經是指盂蘭盆經 也是我們之前七月 常常在誦持的經典 放焰口放蒙山 之前會先讀誦盂蘭盆經 盂蘭盆經是佛陀的弟子 大目犍連 他為了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所以他在這個以缽盛飯 想要祭拜往生於餓鬼道的母親 結果不能如願 也就是他母親告訴他吃不到 所以後來大目犍 連就按照佛陀教導他的 在七月十五日 結夏安居結束僧自恣日之後 以這個盆缽 裝著各種的食物物品 來布施供養四方僧眾 眾生除了出家眾 以結夏安居的功德法力 超渡了目犍連的母親的亡靈 讓他解救出餓鬼道 所以這是盂蘭盆經的一個大意 這三本經 以上所說的三本經 加上我們以後要說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 都是佛教中的孝經 這樣的孝 其實跟儒教的孝親思想 極為一致 可以相融 最容易被中國人 被儒家這些學者所接受 但是這幾部孝經 跟儒家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的地方 就是出世之孝 也就是除了世間法的孝養父母 之外 讓父母能夠溫飽沒有恐懼害怕 能夠寬心和樂之外 最主要是能夠引導父母親 對於這個佛法能夠起信心 能夠盡信三寶 能夠修持清淨的出世間道法 獲得來生的解脫跟利益 這是佛教孝親的最主要內容 跟儒家不同的 最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 這四部孝經他也是有所差別 也就是說在佛說睒子經 跟佛說孝子經 這兩部經最主要是針對於 我們如何讓在世的父母 還在世的父母 能夠身心安樂能夠敬信三寶 能夠修持佛法 從而能夠達到來生的利益 獲得現世跟來生的利益 地藏經跟盂蘭盆經這兩部經 最主要是要指說在父母親死後 如何為父母親超渡做功德 讓他能夠積功累德 來世呢 再來修福修慧 來世能夠離苦得樂 也就是說盂蘭盆經跟地藏經 除了現世的安樂之外 也強調往生之後能夠超渡他們 往生之後能夠讓他們 脫離到三惡道之苦 這是盂蘭盆經跟地藏經的特色 所以這個 尤其地藏經跟盂蘭盆經 也有相似之處 什麼叫相似之處呢 目犍連跟 在盂蘭盆經裡面目犍連 地藏經裡面婆羅門女 都曾經遊歷過地獄 有看到地獄的種種情況 也把墮入到地獄 或是鬼道的母親救度 救度出來 這也是盂蘭盆經跟地藏經 相似之處 以上我們把這個在中國佛教當中 很有名的四部孝經 簡單的做了一個說明跟比較 從這當中我們也可以知道說 地藏菩薩的聖號 他的功德在中國人的心中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地藏菩薩在中國 也可以這個稱為孝經 稱為孝經 第三個地藏菩薩在中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 他常常被誤會認為是閻羅王 所以有人會認為閻羅王 就是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 其實不是的 閻羅王是鬼道的鬼王 地藏王菩薩是十地 十地菩薩甚至於有人說他是 有的經典說他是補處菩薩 有的經典說他的功德智慧 早就可以成佛了 所以他絕對不是一個鬼王 可是往往有人會認為 誤認為他就是閻羅王 這也是我們必須為地藏菩薩 平反的地方 所以在這個地藏經的第八品 第八品就有提到 閻羅王的這個名號的時候 我們會再做說明 下面第二項我們要來說明 地藏菩薩的名德 名德就是名號 跟他的□德或是功德 他的名號 我們從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第一卷可以了解得很清楚 十輪經裡面說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 靜慮深密猶如祕藏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 也就是取大地來譬喻 地藏的地這個字 大地有什麼特色 他的安忍不動 可以從三方面來講 第一個就是大地是萬物的所依 萬事萬物所依靠土地才能生長 第二個大地能夠 產生種種的植物 能生根芽 植物有根有芽 所以他大地能夠生根芽 第三個大地無所不容 無所不容 從大地的這三個特色來比喻 菩薩的三個德行 菩薩是眾生所依靠的 就如同大地是萬物所依 所以眾生想要解脫 想要能夠修行 想要能夠免離恐懼 想要能夠得到安樂 我們要依止 依止菩薩 第二個眾生依止菩薩 修學可以增長善根 就如同大地能夠生長根芽一樣 我們透過菩薩的引導 透過孝學菩薩的種種德行 我們可以慢慢增長 累積我們的善業功德 第三個菩薩不捨眾生 所以每一個眾生如同菩薩之子 就好像大地無所不容一樣 所以從這三個情形 眾生所依能增長善根 以及不捨眾生 這三方面來說 地藏菩薩的地 是以大地的這樣的譬喻 來說明他的功德 所以叫安忍不動猶如大地 藏也有人說叫做藏 庫藏或是寶藏 十輪經講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秘藏秘的意思其實不是說秘密 而是說很深廣 不能夠窮盡 深廣到我們不能夠思 不能夠議 不能心思言慮的情況 我們就稱為秘 菩薩的靜慮深密 靜慮深密指的就是他的定慧 他的禪定跟智慧 禪定智慧就像這個秘藏一樣 秘密的寶藏一樣這麼的深廣 所以這個藏 我們可以解釋為寶藏 名詞來說是寶藏 形容詞來講是庫藏 倉庫裡儲存的這些寶藏 就用世間的珍寶來比喻 菩薩的三德秘藏 菩薩有什麼三德秘藏 我們說如來有三德 補處菩薩也有三德 這個三德就是智德恩德跟斷德 就是智慧 智慧還有慈悲 還有它的一個 斷除煩惱的禪定力 智德恩德斷德 這三德就像著秘密的寶藏一樣 這個秘密寶藏是無量法財 可以自利可以利他 所以這是藏的意思 所以在十輪經裡面 他就提到一段經文 他說此善男子威神力故 能令大地一切草木 根鬚芽莖枝葉花果 皆悉生長 此善男子指的是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威神力 他的威神力就好像大地一樣 所有的樹木 不管大樹小樹 種種的乃至於花朵 他的根鬚芽莖枝葉花果 都是從大地而生長出來的 就像一切眾生 要依止於菩薩的秘藏功德 能夠增長善根能夠開花結果 另外還有一部經叫做須彌藏經 須彌藏經怎麼去讚歎地藏菩薩 他是從藥 從這個微妙的大藥 來讚歎地藏菩薩 他說汝今能於一切眾生 能為大藥如大妙藥 何以故 汝身即是微妙大藥 為什麼在須彌藏經用藥 來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 來譬喻地藏菩薩的功德 因為古時候的藥 都是依著大地而生長的 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的西藥化學 化學所和合的所組成的 古時候的藥就是草藥就是植物 一切的植物 都生於長於這個大地 所以這個藥可以救眾生的病 所以來譬喻菩薩的功德 如同這個大藥 可以治眾生的煩惱煩惱業病 這是須彌藏經裡面 在讚歎地藏菩薩 好 這是有關於地藏菩薩的名號 他的名號的一個解釋 下面再來講他的願 地藏菩薩的大願 其實地藏菩薩的功德智慧 早就已經達到 如同佛一樣的境界 他應該是可以成佛的 但是因為他的大願力的緣故 所以他還是以菩薩身示現 然後遊化十方度眾生 這個我們可以從兩部經典 跟地藏菩薩有關的 兩部經典來說 一個是仍然是十輪經 在十輪經第一卷裡面有提到說 這個菩薩成就 無量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他可以安住在首楞伽 摩勝三摩地 首楞伽三摩地 是補處菩薩的定力 這個是最殊勝的定力 他已經能夠悟入如來的境界 已能夠證得最殊勝的無生法忍 能夠對佛法也能夠自在 通達無礙 已經能夠堪忍一切智位 一切智位就是佛位 堪忍一切智位 但是他為了成熟一切有情 利益一切有情 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要注意 這個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表示他不僅僅 只是示現在娑婆世間 釋迦牟尼佛的佛國土 他也可以示現在他方佛國土 只要他的分身 能夠遊化到他方佛國 他就在那裡去利益苦難的眾生 只要是補處菩薩 他就能夠隨願示現 就是說分身菩薩 菩薩的分身 在什麼程度就可以成就 到八地就可以自在無礙 初地菩薩一分的功德 示現一分的分身 一直到八地才能夠十方分身 能夠自在遊化無所障礙 所以他能夠隨他所在佛國 悉皆止住 所以這樣的地藏菩薩 隨所止住諸佛國土 隨所安住諸三摩地 發起無量殊勝功德 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就是說隨著他的這個 遊化的諸佛國土 隨著他的成就的三摩地 這個定力三昧 然後發起這個種種的殊勝功德 隨眾生的苦痛 然後成熟教化無量的眾生 所以這一段經文 十輪經的這段經文 已經很明白的說到 地藏菩薩的境界 其實是早就可以成佛 只是願力使然所以遊化十方 另外還有一部叫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他有提到發心以來 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久已能度薩婆若海 功德滿足 但依本願自在力故 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這段經文講的更清楚 他說地藏菩薩從發心以來 這個時間劫過了很久很久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這麼久了的菩薩功德 早就能夠度薩婆若海 薩婆若海就是佛的智慧 就是能夠成就佛智了 他可以滿足圓滿他的功德 但是依他的本願 他因地所發的菩薩大願 他以他的神通自在力 權巧現化 權巧現化就是方便 方便的示現種種的身相 影應十方 為什麼用影這個字 表示是分身 他的分身他的示現 他的化身 所以叫影應十方 因為影子可以有很多個 本尊是一個 菩薩地藏菩薩如果是補處菩薩 依他的功德力 能夠化現到十方國土 去度十方眾生 所以叫影應十方 好 這樣的一段經文 從十輪經跟占察業報經 裡面來看就很清楚 地藏菩薩的功德智慧力 是已經與佛應該可以說 等同無異了 只是以菩薩的身份 是比較容易跟眾生貼近的 菩薩身從八地以上 乃至於十地菩薩補處菩薩 等覺菩薩 他們都只是留著微細的 微細的這個塵沙惑 這一點點微細的塵沙惑 其實對他們的三德秘藏 是沒有影響的 但是也因為他留有這一點點 微細的塵沙惑 配合他因地的大悲願力 這樣的因緣具足的時候 就能夠成就 影現十方的分身菩薩 才能夠在世間十方國土 以菩薩身來教化眾生 所以這個跟這個如來的差異 就是在這個地方 也就是說我們要 菩薩有一個特色就是留惑潤生 留惑潤生 他證得圓滿的如來的這個法身 他原因就是只有留惑潤生 才能跟眾生們 帶著煩惱業障的眾生們 更貼近 眾生們也能夠更什麼 更親近於菩薩 因為菩薩可以示現種種身 種種身 好 這個是講到他的一個成就 就是地藏菩薩的功德智慧成就 我們以上所引的這些經典 尤其是十輪經 以及占察善惡業報經 再加上地藏經 這個是我們常常說的 地藏法門的三部最主要的經典 也就是說各位如果要研究 理解地藏菩薩的聖德 除了地藏經之外 應該還要再去讀誦 占察善惡業報經 以及讀誦這個地藏十輪經 這三部經一起來看 我們就更能夠掌握到 地藏菩薩的聖德 以及他修持的法門 下面我們看第三項 就是敬信菩薩的功德 也就是我們了解了 地藏菩薩的名號 以及他的悲願智慧功德的 境界之後 我們對於菩薩應該怎麼樣去 親近他 就是要敬信 這個敬有恭敬的意思 信是要有正信 而且是深信 不退轉的深信 這個深信是來自於什麼 來自於我們對菩薩的了解 跟對佛法的通達 而不是只是仰信而已 不是因為說這是佛說的 所以我們就相信 這種仰信 是很容易遇到障礙 而退失的 如果我們有這個正信 有這種深信 透過思惟理解之後 得到了信心 這叫不壞信的時候呢 對菩薩的功德 我們就可以學習 就可以學習 我們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的第一卷裡面來說 我們如何敬信菩薩 他說諸大菩薩所 於百劫中至心皈依 稱名念誦禮拜供養 求諸所願 不如有人於一食頃 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 地藏菩薩 求諸所願悉得滿足 就是在十輪經裡面提到說 因為十方世界都有諸大菩薩 就是諸大菩薩 都在十方諸佛的身邊學習護持 我們如果對於十方諸大菩薩 在一百劫當中 我們至心皈依他們 然後稱名念誦他的聖號 甚至禮拜供養這些大菩薩們 在這個稱名念誦 禮拜供養大菩薩的時候 我們希望能夠所求滿願 用百劫的時間 念誦供養這種種的大菩薩們 不如 不如一食頃 就是吃一頓飯的時間 不如你吃一頓飯的時間 你專心一意的來稱念地藏菩薩 禮拜地藏菩薩 供養地藏菩薩 你也能夠所求滿願皆悉滿足 這是用一種較量 這也是大乘經典 常常運用的一種較量方式 包括法華經 法華經也是常常這樣子的 一個較量功德的方式 為什麼呢 他有提到為什麼 我們稱念供養禮拜 十方世界諸大菩薩 一百劫的時間 不如一頓飯的時間 來稱念供養禮拜地藏菩薩 他的原因是因為 地藏菩薩的願 他說地藏菩薩的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讓一切有情 他的願就是讓一切有情的內心 所求願滿 就像如意寶珠 如意寶珠 也好像是伏藏 所以十輪經用兩個譬喻 一個叫如意寶珠 一個叫伏藏 來譬喻地藏菩薩的一個大願力 像如意寶珠 大乘經常常用 如意寶珠來譬喻什麼 所求願滿 如意寶珠是古代的 傳說中的一種珠寶 他是晶瑩剔透的 晶瑩剔透很大的一顆 如果有人得到這如意寶珠 只要能夠供養他 就能夠內心心思所念 想要什麼東西 他就能夠出現 才叫做如意寶 用如意寶珠來形容地藏菩薩 的這個願力 能夠讓眾生滿願 所以我們一食頃的時間 來稱名供養禮拜地藏菩薩 能夠所求願滿 第二個譬喻叫做伏藏 伏就是埋伏隱藏 隱藏在地底下的寶珠 表面上我們看不到 可是如果我們找到了 你挖出來 那個是多大的財富 用這個伏藏 來譬喻地藏菩薩的願力 只要我們至心稱念 供養禮拜地藏菩薩 就好像你找到了這個 地底下的伏藏一樣 這是我們從十輪經裡面 這段經文可以了解 我們如果敬信 供養禮拜地藏菩薩的功德 是這樣殊勝 如何從我們 將要理解的地藏經來看 從地藏經的中卷以及下卷 都有提到 我們看一下地藏經的中卷 有提到說 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 或合掌者讚嘆者 作禮者戀慕者 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我們對地藏菩薩只要合掌 或是讚嘆他的功德禮拜他 乃至於小小內心的仰慕 有這樣的人清淨信心 這樣的人 就可以超越了三十劫的罪業 我們一輩子造的罪業 就不曉得有多少 如果三十劫更是無量無邊 很多很多的意思 這一段經文是在第六品 第六品當中有提到 在卷下 卷下第十二品也有提到一段 他說如果我們 敬信供養地藏菩薩 我們得到的利益有哪些 有很多的利益 其中有天人轉報 也就是說天人五衰相現 天人要墮落的時候 他可以怎樣 因為供養稱名禮讚地藏菩薩 他這個福報增加 所以五衰相現就先解除了 叫天人轉報 或是臨終的時候呢 有人生病快要往生了 臨終的時候因為敬信地藏菩薩 他可以痊癒好起來了 或是轉報 本來應該得重惡報的 他可以轉為輕報 第三個利益就是增益亡故眷屬 我們在世的人修持地藏經 或是稱念地藏聖號 敬信地藏菩薩的功德 可以讓我們已經往生的眷屬 得到廣大的利益 第四個是所求遂成 所求遂成就是所求願滿 想要求什麼都可以成就 第五個是善忘者聰利 這是一般我們很少注意的 這是如果我們常常健忘 聽到什麼明天就忘記了 後天就忘記 這部經聽完了 其實也記不了多少 都記不起來 健忘 有的年輕人也很容易健忘 不見得是要老人才會健忘 這種善忘者 如果希望能夠得到聰明的智慧 聰利 可以讀誦地藏經 稱念地藏聖號 第六個是滅除不如意的事情 第七個入險道者平安 如果你要去危險的地方 一心稱念地藏聖號 也可以讓我們這個來回 這條路上路途上 都可以平安順遂 這個是在第十二品提到的種種 供養敬信地藏菩薩的利益 所以從地藏經從十輪經等等 很多地方都有提到 地藏菩薩的一個功德 我們可以得到廣大的利益 就是因為地藏菩薩的願 他發願要讓眾生得安樂 如果菩薩沒有發這樣的願 我們再怎樣精進的修持 再有多大的信心 如果菩薩不發願利益我們眾生 我們一直稱念他的聖號 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所以這是感應道交 感應道交 不是只有我們虔誠就好 也要菩薩他有發這樣的願 反過頭來說 菩薩已經發了這麼廣大的誓願 眾生不起清淨信心 不恭敬不修持 菩薩的這個願力 他這個功德力也無法護念我們 所以世間法是緣起 乃至於修學佛道也是因緣法 也是緣起法 我們要具足這樣的因緣 這是我們從 地藏菩薩的大悲願當中 應該要省思的問題 反省思惟的問題 最後我們看一下這個 地藏菩薩的特勝 他有什麼特勝 就他有發了一個大願 在地藏經第一品的時候 就有提到了 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 會再詳細說 他那個大願就是說 他發願在他未來劫 所有的罪苦眾生 他都要廣設方便 讓這些罪苦眾生都能夠解脫 這個是非常廣大的願 第一個從時間點來講 他是盡未來劫 他沒有設限 沒有說是一千年 或是一劫二劫百劫 沒有 他說未來劫 未來無有窮盡 所以他這個願是無有間斷的 除了時間是未來劫之外 還有他的對象是罪苦的眾生 安樂的眾生其實好度 罪苦眾生很難度 因為他要讓他的罪苦 他應該要受的惡報 如何能夠讓他早日解脫 這是菩薩的大願 所以他要廣設方便 所以在第四品裡面就講到說 過未來這個百千萬億劫當中 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地獄 所有的三惡道罪苦眾生 地藏菩薩都發願能夠拔除 拔除讓他們遠離三惡道 而且不是只有遠離三惡道而已 還希望他們以後能夠成佛 要等到三惡道的眾生 都成佛之後 地藏菩薩才有成佛 我們想想看 三惡道的眾生 他不是離了三惡道之後 馬上就可以成佛 成佛是在人間的 也就是唯有人具足三種德行 才能夠成佛 人要具足意念勝梵行勝 跟勤勇勝 因為人有這三種特勝 意念梵行勤勇 把這三個特勝發揮到最圓滿 最究極的時候 就是如來的三種功德 智德恩德跟斷德 所以只有佛才可以成佛 他的理論原理就在這個地方 不是說三惡道眾生不能成佛 而是三惡道眾生要成佛 要先脫離三惡道 轉生為人再修學再修菩薩道 然後才能成佛 地藏菩薩就是發這樣的願 所以他這個願是不可思議 不可思不可議 這是地藏菩薩的特勝 再來地藏菩薩 還有兩個殊勝的地方 就是第一個他是在穢土度眾生 他既然發願要度三惡道的眾生 三惡道是在五濁惡世才有 在佛國淨土當中沒有三惡道 我們知道像極樂世界 不要說沒有三惡道 乃至天道人道眾生 都不具足 那是大乘菩薩淨土 所以地藏菩薩既然發願 要度三惡道的眾生能夠成佛 他才要成佛的話 他就必須一直處在穢土 所才他的發願就是 居穢土而度眾生 這個在十輪經 第一卷裡面就講了 而且是他自己的願力 第一卷講說釋迦牟尼佛 告訴這一個帝釋天 帝釋天王說 你們應該知道有菩薩摩訶薩 叫做地藏 介紹地藏菩薩的名號 說地藏菩薩 已經於無量無數大劫 五濁惡世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他是要在沒有佛的時代 在五濁惡世的世間 來成熟利益有情眾生 所以他說我今學世尊發如是願 這個是地藏菩薩說的 他今天要學習釋迦佛 發什麼願呢 發在穢土成佛 所以地藏菩薩等於是繼承了 釋迦佛的願 他發的願跟釋迦佛一樣 是要在穢土成佛 在穢土成佛 我們知道要成佛之前 要先利益眾生 圓滿菩薩十波羅蜜 圓滿菩薩十波羅蜜 也就是以眾生為菩薩的淨土 以度化眾生為成佛的資糧 所以當他發願說 要在穢土成佛的時候 其實就是發願要在穢土 度盡一切苦難眾生 這是地藏菩薩的聖德 他要在穢土度眾生 我們從十輪經第一卷裡面 就看到了明確的願力 在地藏經下卷第十三品也有 但是這第十三品 是佛陀咐囑地藏菩薩 交代 有一點像這個立遺囑一樣 釋迦佛立了一個遺囑 要地藏菩薩記得 記得什麼呢 佛陀說把這個 今天他在忉利天講地藏經 因此在一切諸佛菩薩 天龍八部的大會之中 他把這個人天諸眾生等 人道跟天道所有的眾生 還沒有出三界的 還在三界的火宅當中的 全部都交給地藏菩薩 他要地藏菩薩不要讓這些眾生 墮落三惡道當中 也就是說釋迦佛 先跟地藏菩薩說 我把人道天道所有眾生交給你 你要想辦法利益他們 讓他們不要造作惡業 墮落三惡道 因為唯有得人身才能修行成佛 第二個如果已經墮落無間地獄 阿鼻地獄的 這個經過百千萬億劫 都求出無期的眾生 你也是要度化他們 不要遺忘他們 這就是把眾生交代給地藏菩薩 這是在地藏經的第十三品 最後提的佛咐囑 所以地藏菩薩的特勝 他居在穢土度眾生 這一個 這一個這個殊勝的功德 我們從十輪經裡面來看 是地藏菩薩自己發願 從地藏經來看 是釋迦佛交代他的 交代他要在這個地方度眾生 要在五濁惡世度眾生 這是他的一個特色 第二個特色是地藏菩薩 現比丘身 我們知道大乘菩薩 很多都是現在家身 像文殊菩薩 甚至像觀音菩薩 普賢菩薩 其實我們看菩薩像 看經典 看經典的記載 往往有時候是現在家身 當然觀世音菩薩 三十二應化身 也有現比丘比丘尼身 現聲聞身的 但是他是權巧示現 各種身份來利益眾生 而不是長時間固定 但是地藏菩薩是 示現聲聞比丘身的 所以即使我們看到 我們看到有些菩薩相 這個地藏菩薩相 他有戴毗盧帽 戴著帽子 但是你注意看他著的衣 應該是要著袈裟衣 而不像有些大乘菩薩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著的是天人衣不是袈裟衣 他不是袈裟衣 甚至有些地藏菩薩相 他是戴帽子 就是圓頂 就是出家相 他為什麼要現聲聞比丘身 有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我們剛剛提到 地藏經裡面釋迦佛有說 他把五濁惡世的眾生 交代給地藏菩薩 所以他也要學習釋迦佛 釋迦佛本身就是示現比丘身 所以地藏菩薩向釋迦佛看齊 看齊 第二個既然在五濁惡世 要度化眾生 五濁惡世是煩惱相 不清淨的相 出家相是清淨相 所以出家僧相來代表清淨的 清淨相 用這個清淨相 能夠怎樣呢 來表徵所有五濁惡世的眾生 都可以透過地藏菩薩的教化 而得到清淨 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 他最主要的煩惱 以在家眾來講就是 男女的情慾跟經濟的佔有 男女的情慾跟經濟的佔有 出家剛好解決了 這個男女的情慾跟什麼 經濟的佔有 因為出家人斷 離欲 不淫欲 清淨相 出家人沒有經濟私有 依著這個眾生的布施 然後修道 所以離經濟上的私有 離男女情感上的佔有 所以出家相就是什麼 呈現出與穢土 穢土眾生 五濁惡世眾生的 這個兩種根本煩惱 兩種根本煩惱 好 所以這個是 他示現比丘身的原因 有這兩個 一個就是向釋迦牟尼佛看齊 第二個就是以出家僧相 來代表清淨相 來對治相對於五濁惡世的 煩惱穢惡之相 所以最後我們來了解 了解整個先總說一下 從以上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 以種種功德來看 地藏菩薩怎麼樣來教化眾生 在這個印順導師的這一篇文章 當中他有作一個歸納 我個人覺得這個歸納 是很重要的 也可以幫助我們 很清楚的去理解到 地藏經的內容 而不會有所偏頗 在這裡面有提到三個 第一個 第一點就是地藏菩薩 如何教化眾生 就是要讓眾生不墮落地獄 如何讓眾生不墮地獄 就是要教化眾生不做 會墮落地獄的惡業 不要造作這樣的一個惡業 第二個呢 以地藏法門來講 就是臨終時候的救拔 前面第一點 不做墮落地獄的惡業 這是人在世間的時候 要注意的不造惡業 不造墮入三惡道的惡業 到人快要命終之前 地藏菩薩也有發願說 如果人命終的時候 你還有一個機會 可以去修地藏菩薩的法門 能夠得到救拔 第三個是說如果已經往生了 已經墮落惡道了 那怎麼辦呢 是不是就沒有辦法 得到地藏菩薩的救度 也不會 但是已經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你要如何能夠得到 地藏菩薩的救贖 他必須要有什麼 效法地藏菩薩因地的修行 是誰來效法 是死者的往生者的兒女 往生者的兒女 必須要孝學地藏菩薩因地 身為婆羅門女 身為光目女的這個孝心 來救度自己的父母親 這樣子還是可以救度到 已經墮入到三惡道的親友 所以也就是說 已經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怎麼救度他 除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之外 就是什麼 他的親人或是後代 子女呢 在世間好好的修學佛法 好好的稱念地藏菩薩聖號 好好的誦持地藏經 虔誠恭敬仰仗三寶的威德之力 他就能夠讓父母親得到解脫 這三個部分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地藏菩薩如何利益眾生 他分這三方面來講 我們是先簡單扼要 把這三個先說一下 我們下一堂課再詳細的 解釋這三個階段的一個學習 這三個階段的修學 今天這堂課先講到這邊 謝謝各位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