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20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已經將這個-甲三當中的乙三、別釋觀相 基本上已經講了 但是還沒講完的就在講分別-就講這個三德的內容 那麼這個德-「三德」 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基本 般若、解脫、法身-基本我們已經通說說完了 但是各別要解釋它之所以是德-的原因 我們還要再解釋那就是因為-它具有涅槃的四個相 就常、樂、我、淨四相 也可以叫常樂我淨的四德 當我們徹底的知道這四個德 我們才會對三寶 對佛寶、對法、對僧-有起恭敬心 永遠才知道佛法的可貴-它是原因在哪兒 因為它就是涅槃相 而這就是我們要求的-我們要追尋的 當然講「求」還是執著啦 只是說凡夫地上面-應該要以那個為方向 也應該知道「佛德」在哪裡 這就是以這個為德 以根本的德在這裡 那麼我們上一堂課談到了常德 那麼…… 「常」也就是無有二十五有的-無有三界的生死 乃至於界外的生死都沒有了 所以這名之為「常」了 那麼現在講「樂」 什麼是「樂」? 世間一切純苦無樂 這是因為就緣起跟執著而說 你執著這些-緣起無自性的無常相 那當然終究要苦 也因為這個執著你造種種的業 當然以苦為本 可是這是世間的凡夫相說苦 並不是說世間沒有樂 有的在寂滅當中有樂 是不是啊? 所以你不能夠說一切皆苦-那就沒有樂 那這是執著 這也是一種顛倒 所以還是有樂 那就是什麼?這涅槃究竟之樂 它是什麼「樂」呢? 為什麼它叫「樂」呢? 因為永絕生死逼迫之患累 那麼無為安穩 那麼這個…寂滅永安、-運用自在、所為適心謂之為樂 所為適心 所作為的適你的心 我們今天所做的都不適心-對不對? 就是常常是心與願違 所以這都不適心 那麼我們談生死逼迫當中 那麼在涅槃當中是-永離了生死逼迫的患累 那麼呢無為、無為 我們是什麼?我們有所作為 從種種作為而不安樂 在涅槃境界當中無為-無所作為而安樂 那麼寂滅了心的一切惴動 跟度眾生的度不得之苦 這菩薩也有這種苦 他連這個也沒有了 那麼寂滅永安、無為安穩 那麼他要利益眾生不像菩薩 有那個利益眾生運為不能自在-心不能所適的這種苦惱 乃至於我們凡夫也是這樣-心不能自在的苦惱 「佛」一切心自在 利益眾生也運用自在 請問這不是樂不然是什麼? 所以這個是「樂」-是涅槃第二樂、第二德 叫涅槃的常樂我淨的「樂」-這一德 有沒有?有嘛 對吧!顯然這是涅槃相貌 這樣瞭解了吧? 所以是不是我們應當求? 連菩薩都還沒到這樣子對吧? 那麼你說「常」 這個菩薩也不真常-為什麼? 也沒有「常」為什麼? 菩薩還有生死-還有界外的什麼? 這個變異生死 變異生死 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這是變異生死 利益眾生有利益得不得的-這種……生死 的……苦啦!不是生死-的苦 所以他還有生死-所以不名為「常」 他還有利益眾生-利益不了的塵沙惑 所以不能名為「樂」 所以他不能為常樂-不常也不樂 雖然我們凡夫本來就不常不樂 那菩薩也是這樣 所以只有佛具有這個-「常」跟「樂」的德 所以現在有些學者他竟然說 欸!這個《涅槃經》講-常樂我淨 這顯然建立一個真我嘛 這……不曉得哪一門子話? 完全沒這個事啊 這談到哪裡有什麼建立-真我、不真我? 沒有 那麼第三是什麼? 常、樂、我、淨的這個「我」 剛剛講「真我」但這個不是我 這叫自在名為我 那麼呢適性名為我 所以說什麼是「自在」?-什麼是「我」呢? 離妄執之我 得八自在 是實、是真實 是真、是實 是主、是依 那麼性不變易謂之為「我」 什麼叫性不變易? 涅槃之性不變易 它能作主所以能自在 自在-它能作主 佛能自在嘛 佛有八自在 什麼一身變多身哪 能大身變小身哪 大的身體變小的身體啦 能夠一微塵身、一微塵身 那麼什麼?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聽懂意思嗎? 萬佛繞毘盧不厲害 一微塵……的佛-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微塵都是一尊佛 哇!這才厲害 是這樣 那萬佛呢只不過萬佛而已 他能用微塵身遍滿三千世界 好厲害哦 那麼還比如說能夠什麼呢? 現無量類-類常居 就是說你現無量類常居 那麼常居於各類當中 我可以現狗豬貓羊啊各種動物-各種眾生啦 那我在那裡度化眾生 這菩薩還不能這樣 還有呢諸根互用 眼睛能夠吃東西-也能夠聞東西 鼻子呢? 嗯!能夠讀東西-能夠讀字 手也能夠讀字 耳朵呢?能夠聞味道 諸根互用 你不要笑啊 你不要以為這是預言 今天到處都是這種人 光臺灣就好多這種人 你不信你問臺大校長李嗣岑 李嗣岑專門搞這個研究的-研究諸根互用 他研究超能力的 他是電機學的博士 他有很多電機學-世界上頂尖的論文都是他寫的 但是他現在在研究 人家笑他說「科學乩童」 但是他還是-現在還是臺大現任校長 你去看他寫的書 那本書我名字忘記了-反正你上網去查就有了 他就講到諸根互用 寫一個「佛」字讓小孩子去摸 他就看到有一個人-金人放光 小孩子去摸哦-小孩子不知道那個字叫「佛」 寫一個「恨」字在黑箱裡頭-讓小孩子去摸 小孩就會身心難過 那個小孩有諸根互用的功能 他的心 他的手指能夠讀字-還能夠讀那個心 所以說咒語寫在那裡-你就是不能壞它 寫在桌上、寫在椅子上-你就不敢坐它 那原因就是這樣 這諸根互用 還有得一切法無得想 成就一切法-但是無有一切法可得 他能這樣自在 所以他沒有有所得的心 他能夠說一偈啊說無量劫 那我說這個兩百多個字-說二十個小時那算什麼 對不對?-不算多 他說一偈……-一偈只有什麼呢? 好吧!七個字 七四二十八-二十八個字能說一劫 那是一劫 表示它有無量義 一義演無量義 那我那兩百八十幾個字-講二十個小時一點都不嫌多 那麼好…… 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身體能遍一切處 剛剛是多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現在是一個身能遍滿虛空 一個身遍一切處遍滿虛空 他能這麼自在 所以他運用自己的身體-能這麼自在誰能這樣? 連菩薩都不能 所以這叫做「我」 能夠掌握身體的運用自如-這叫做什麼呢? 這叫做「我」 所以說離妄執之我、得八自在 我剛剛講這就是八自在-八自在我 然後這是真實 這是實、這是真 「實」我能真的這樣做 我也能「真」-真能夠操作它 不是假的、不是幻有的-不是幻境 不是幻境懂嗎? 不是那種…… 那印度早先有那種幻術 你看他哦-哇!身體很大 其實它不能作用 它不真實的那是幻術 他不是-是真的 然後能作主 而且能為眾生所依 能為眾生所依 他能夠示現種種的身 那個身也能讓眾生親近他 不是說那個身只是-傻傻的在那裡好像木頭人 不是 能作眾生的依、能作主 那麼呢這樣子的自在性-自在的八自在之性 以及十力、四無畏等等-這樣子的性永不變易 不變易 這樣名為「我」 所以這個「我」-不是那個緣起妄執的「我」 是涅槃之後所能得的這種功德 這種功德具有「我」的相貌 名之為「我」 具有不變易的相貌 具有自在為主為依-是主是依的相貌 所以名為「我」 所以不要被那個字的表面-「我」所蒙蔽了 好!這為「我」 再來 什麼叫淨? 解脫一切的惑業垢染 那麼湛然清淨 隨處 隨化處緣而 隨化處緣而不污 隨化處緣而不污 能夠解脫一切的惑業染污 然後呢湛然清淨 雖然湛然清淨又能隨緣示現-豬狗貓羊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 然後處在當中而不為它所污染 清淨無染 你看!釋迦佛示現娑婆世界 投胎娑婆世界做這個……-悉達多太子 還娶三個老婆-生了好幾個小孩 他不是一個小孩而已-他還有好幾個小孩 哦這樣-但他不染污 他不污 他不污 然後還示現成佛、示現成佛 這個你不要妄解-佛可有說 弟子問他說 他既然是示現的-為什麼他要示現結婚生子? 是不是成佛都要結婚生子? 他說不!非也 他說你所知甚寡 他說他之所以要示現-是為了讓眾生知道說 哪怕你結婚生子了-還是能夠修行 也要趕快去修行 你有了完美的家庭你還要修行 他是這個意思 然後他的第二個意思-他告訴弟子們說 以他這種身分、這種自在-他仍然不滿足 他仍然要遠離妻兒家小去出家 特顯出家之勝-這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是-讓他、讓眾生知道  連佛來示現都不能夠-住在凡夫家裡去成佛 要出家才能成佛 他是講這三件事 他在經上有講到 所以他要示現結了婚再來出家 日本人顛倒見啊-他把它倒過來說 他說你看!佛也結婚耶 所以我們修行當然也可以結婚 這真是顛倒見 但是經典他不讀 他選他想要的自己顛倒解釋 經上解釋是我剛剛解釋的那樣 是這樣子的 所以佛是特別要示現給我們看 《梵網經》上是別教義 它說佛來此世界八千返 其實《法華經》上說-佛來此世界無量無邊次了 在我們這世界就這樣示現了 他通通要示現給我們眾生知道 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在家人啊-不論你多厲害、多有錢會講經 不要妄想建立第四寶 沒有這種事的 你哪怕你都不能替人家皈依 沒有出家人-你都不能替人家皈依 所以說不要妄想這樣 臺灣多的是這種人 後來情況都很糟、情況都很糟 那麼像李元松這算好一點 他後來出家了 他也懺悔、公然的懺悔 把他書全部燒掉-網站全部關閉 念佛求往生 念佛求往生 美國有多少人當時跟他唱和 大陸有多少人-傲慢居士當時跟他唱和 現在都是一個嘴巴-像啞巴一樣不敢張開了 所以不要顛倒、也不要妄想 說那兩句話就以為自己了不起 能講一點佛法怎麼樣-就覺得自己了不起 作一點小布施就覺得了不起 經上有說 你能誦持大乘經典-隨佛出家一日一夜 勝過白衣供養娑婆世界-一切的大阿羅漢盡一劫 不要來跟我 不要來跟師父講 喔!哪個居士供養多少……-好了不起 師父都懂這個道理了-你說師父會覺得他了不起嗎? 那你在師父面前搬弄這種事情 你不覺得你很好笑嗎? 很無知嗎? 是不是? 所以說講涅槃四德-要讓你們體會得到 這個修道神聖性-不是你幻想得到的 固然一切眾生皆無差別-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在家也能修行、出家也能修行 我告訴你-狗也能修行何況在家 但他有差別啊、有差別相啊 是不是這樣? 佛陀建立三寶 他不會故意這樣建立的 他一定有他特別意義的 要你恭敬三寶 你不要來了美國了-就不懂得要恭敬三寶 這好像是橘子呢 過了那個淮河就變成……-另外一種水果了 這是你們自己顛倒 這是你們自己顛倒 要弄清楚 特別要弄清楚 所以說懂這個三德-你要往內心修 我開始講經了我不是講了嗎? 聽經是在修行 所以我講這個三德-就是要你們修 你們要懂這個意思 講空觀、講假觀、講中觀 最終的目地就是成就什麼呢? 成就佛身的三德 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而這法身德的這個「德」字-就具有涅槃的四相 這涅槃四相的清淨莊嚴-我們要去憶念、要去憶念 而這個憶念先得要怎麼樣? 從我們恭敬三寶開始-你才憶念得了啊 不然你每一次就會跳開-跳開來 你每次憶念了佛-你就故意要跳開僧寶 那你跳開僧寶-那佛法雖慧無人說 那僧寶就不對你講法了-你能懂多少? 是不是? 所以特別要注意、特別要注意 要了解這樣子 這就是修行 我講經說法是要教大家修行的-不是要教大家知識的 那既然要修行、既然要恭敬 那就有恭敬的方法、儀軌 不是你想的那樣-就認為你就是在恭敬 老和尚是慈悲啊 他年紀這麼大他不會教你們-這些枝微末節的事 這不是代表他不懂-或者他認為無所謂 不是這樣子的 那是你們做弟子的-心裡可要明白 人家對你是不想教呢?-還是認為沒關係呢? 你要分清楚、要分清楚-這才是重點 所以我不是跟你們講了嗎? 孝順和尚、孝順師父-不是裝可愛 是把法荷擔起來-是把你們的身分做對了 這才叫做孝順和尚 懂了意思嗎? 不是去搞那些吃的、住的 那一些林小姐一個人搞定-就對了 所以這個你們還得要-多多想一想哦 那麼講到這兒 好!接下來乙四-結示性具 最後講了三德三智三惑三觀-最後的所謂的三諦 這五個三其實是不隔礙-也不分別的 那麼這就知道 所以這一心中得的意義-就在這裡 他說啦結示性具 他說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 注意!這「非各別」-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 三惑-一一惑非各別也 三觀-一一觀非各別也 這前面都講過了 三智一心中得-所以三智非各別也 三觀 那麼一心起三觀也非各別也 所以三觀是一觀 三惑 其實當下是什麼? 是這個三諦的理體-上面所生起的波瀾的虛妄相 所以說三諦是一諦 那既然這樣三惑當然也是一惑 三德亦復如是 三德由三智所證 三智既然是一智-那麼當然三德也是一德 但是呢三德雖是一德-可是不能夠混濫 所謂的它有三個相貌 所謂解脫、般若、還有法身 好!這是就各別三-一套一套的三 三諦三惑三觀三智三德-說它非各別也 可是接著再進一步的說 三惑是三諦體上的三惑 所以說三惑跟三諦是一體的-非各別也 現在是三對三不各別 再來!三觀 三觀是照了三諦 而三諦是 三諦所得的是三智 能起三觀的-是你內心的中道實相 所以那就是三諦 所以能觀者雖然是三觀 所觀、所觀的是三諦 然而三諦是一體-恰恰好三觀也是一體 所以三觀跟三諦也是一體 所以三觀三惑三諦又是一體了 那同樣道理-類似的一樣 三智跟什麼?跟三觀也是 因為「觀」是因、「智」是果 那既然三觀是一體的-那當然三智也是一體的 因此三觀跟三智是一體 好了!那三德亦復如是 所以他現在告訴你啦 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彼此惑、觀、智、德、諦-這五個通通非各別也 好了!非各別是指的它橫-橫的來說非各別 不是有擺五個東西、五套東西 這個是三諦、這個是三惑 那麼這是起三觀、然後證三智-然後成三德 不是 它不是「橫」所以說非各別也 那麼它也非異時也-這非縱 不是說先有了三諦 然後不幸的才起三惑 然後起了三惑之後-才只好起三觀 然後最後才證三智 然後才成三德 不是這樣 你說怎麼不是這樣? 我們現在沒三德啊-也沒三智啊 那當然只能夠起三觀啊 所以三觀在前、三智在後-然後最後得三德 這不是這樣嗎? 啊!這叫做由因修果 下面其實就有一段話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已經講了 其實因中帶果、果中即因 這意思是一貫的 怎麼講它叫做非異時也呢? 原因是這樣的 諦理-雖然你不知是為三惑所惑 然而三惑是水面上的波 既然是水面上的波它不真實有 既然是不真實有-所以諦理不絲毫有少一分 所以能起觀 你如果你觀-不得則已 如果你觀要得智的話 其實是因為你一開始這個諦理-就沒有少掉 所以說能觀者即是三諦 那麼觀這三諦所證得的-這個三智 其實恰恰好也是回過頭來-是這個三諦 所以一切都以三諦為核心 既然三諦一立 那麼三德三智三觀三惑-通通是同一個 所以它就不異時 既在修因-什麼叫修因你知道嗎? 就是說我正在起三觀 空觀 你怎麼能空觀? 你能起空觀恰恰好是因為-你這一心具有什麼呢? 具有真諦 這樣懂嗎? 所以你正在觀的同時-真諦就在起作用 所以「諦」不少 那既然「諦」就是現前了-「諦」是真理 那麼「三德」呢? 「三德」是佛依真理而成的 那不就是「諦」已經現成-那「三德」不就現成嗎? 所以這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正用心修觀時你的三德果位呢-三德果報呢已經現前 佛的三德已經現前 所以非異時也 哎呀!你常常用這種觀念-來念佛那個可不得了啊 對不對?(臺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祖師講啊-恰恰好彌陀念彌陀 就這個意思 有沒有? 你們看祖師語錄 那是誰啊?啊……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他就說-正恰念佛時 他寫了一首詩他說-恰恰彌陀念彌陀 就這句話、講的就這句 所以非異時也 彌陀念彌陀 我都還沒往生極樂咧-怎麼我變彌陀了? 你看看因果同時 因果同時 所以說「非各別也」是橫的-非橫 非異時也-非縱 那麼你說它非縱-恰恰好它是橫 你說它非橫-它恰恰好是縱 哦是這樣 所以為什麼是這意思? 你說非橫它恰恰好是縱-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事相上來修確實有先後 所以叫論因說果嘛 它當然有先後對不對? 所以你說它非橫-對!它是縱 那你說它是縱嘛 它當下一切現成它又是橫 所以說非縱非橫、即縱即橫 「橫」就同時存在 「縱」就是前後因果 是這樣 好!那麼這是什麼呢? 所以這五套-三諦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天然之理是具諸法故啊 天然的理就是本然之性德也 天然之性德也具諸法-一切眾生本具 離此別無真理好求 也別無另外有觀好起觀 也沒有再有其他惑 那也沒有再其他智 沒有了 它具諸諸法圓滿、圓滿 那麼這個…從義大師他解釋啊 他說 上文別釋就是講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等-這一段文是上文別釋 恐行人謂為有縱有橫 有縱有橫 所以故知 所以啊要融及顯非別義 融及顯 「融」將它融為-它是當下即顯的 那麼非-非就是什麼呢? 「非」就是說它不是-不是它別義的 就是避免你認知它是有別有義 是故當知 三惑一念中破 三觀一心中修 三智一念中證 三德一心中成 這不是我們剛剛講的嗎? 對不對? 通通是這樣 三德一心中成-是因為三智於一念中證 三智之所以能一念中證-是因為我三觀於一念中修 三觀之所以我能修成-是因為我三惑於一念中能破 那之所以三惑能破-是因為我一念具足三諦 天然之性德具足諸法 是這樣 是這樣子 所以惑跟觀是一如 起惑、起惑跟你能觀的是一如 那麼智跟德也沒有差別 同樣還可以進一步的講-惑跟諦也是一如 惑跟什麼呢?惑跟智也是一如 惑跟三德也是一如 所以惑跟三德一如 所以說眾生有惑對吧? 那三德是佛對吧? 眾生與佛三無差別 心是三諦 那麼呢惑是眾生 那麼諦 那個……德是佛-三德 三德是佛 三惑是眾生 那麼三諦是你的心 或者三觀是你的心都可以 那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惑、諦、德三無差別 所以事實上是五者皆無差別 是這樣 所以他最後就講了 如果不是性具那就不免 如果你沒有看到-這一念心性能具 也就是說-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能具的話 那麼你就難免把這五種內涵-看成是各別的 山外派就是把它看成各別 那麼山家派不看成各別 才能突顯這個-天臺宗永異諸家的特勝之處 所以因一個「具」字-永異諸家 是這樣 所以就具足諸法-具諸法故 是這樣 這叫做結示性具 這就是甲三-甲三結束 最後甲四-歸結圓頓秘藏 這其實前面都講過了-我就不用再多說了 他總再舉一次 前面講了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其實終究是以三諦為核心 對不對? 沒有那個諦理那觀怎麼觀呢? 沒有真理可觀那就成不了智 成不了智就成不了德-對不對? 所以以三諦為核心 那三諦是什麼? 性之自爾-非造作能成 就這件事情你得相信 如果你不信了你可以去找看看 你得相信 此三諦性之自爾 哦這樣 那麼迷茲三諦 迷茲三諦轉成三惑 那麼惑破藉乎三觀 觀成證乎三智 智成成乎三德 這前面的話嘛-這重說一遍 告訴你由諦而變成惑 惑就要修三觀、三觀來成三智-三智來成三德 這前面就講過了這樣 雖然有這四樣差別-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就開始講了這個內容 好!那麼這就是什麼呢? 所以歸結圓頓秘藏分幾科?-分三科 那麼第一科呢是重歎諦性 為什麼重歎? 因為開始-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已經歎了-現在重歎一遍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重歎一遍 所以叫重歎諦性 重歎諦性 那麼呢這個說過了哦 那麼第二科呢-示迷悟相 重新再告訴你迷跟悟的相 「迷」是迷什麼? 是三界的境界體上面-起如幻的虛妄相 這轉成三惑 那惑破藉乎三觀-就修三觀 三觀就成三智-三智就成就三德 這是由因至果的修 在法性上面 在這個事相上面-它是由因至果的修 對不對? 所以接下來就是說啦 乙三、結示圓頓-分兩科 事非漸造 本來是由因至果修哦 然後所以從因至果 恰恰好要告訴你-非漸修也 要非漸修-為什麼? 修的當下就是依於果來修的 是不是? 就是依三諦來修的 所以說非漸次也-非漸修也 那麼修成了呢 修成了也三諦齊現 所以因賅果海是果徹因源 因賅了果海 什麼是因?三諦因 賅什麼果海?三德海-三德智海 三諦因 這個三諦因能夠涵蓋三德果海 那倒過來呢 等你修成了三德-三諦徹底顯現 叫做果徹因源 果徹因源 「果」能夠徹三諦的一切內容 這果徹因源 那麼這什麼是因呢? 來!注意看-什麼是因呢? 一心三觀為因 一心三觀為因 那麼破什麼呢? 破這個如幻的三惑為緣 如幻的三惑為緣 那麼見一境三諦 證什麼呢? 一念三智成一心三德為果 是這樣 這是修因哦 那你說不!三諦不是因嗎? 你怎麼這個時候講-一心三觀為因? 這講修因 我們凡夫嘛!諦沒看到 雖然它是因為本-不過還沒看到 所以起修的時候是一心三觀 現在你能夠一心三諦嗎?-一境三諦嗎? 不能!對吧 所以你只能一心三觀來修 所以一心三觀為因 所以諸位回去要修一心三觀 不過〈始終心要〉是三諦 所以你要知道-起三觀是依於三諦起的 是這樣 但是修一心三觀為因 破如幻的三惑 那麼見一境三諦 證一心三智 成一念三德-成一心三德這樣為果 所以見諦、證智、成德為果 這樣子修因至果-從因至果 不過恰恰好非漸修也 不是漸修的 不是漸修為什麼? 因為你那一念心三諦理宛然 這一念心即是法界 即是不思議心體 三諦宛然 所以起修的當下就已經圓成-因賅果海了 那也果徹因源了 所以非漸修 所以這什麼意思? 就是你正在修三觀的時候 沒有所謂的有沒有成就? 你不用擔心這樣 你只要去觀察空性 同時了知假觀有中觀 中觀是中道實相這一念心 能修的這一念心即是清淨 你當下這樣去承擔 它就是頓成 它就是頓成 只是你不熟悉還不能夠承擔-這樣而已 它是頓成的 所以它就沒有零分的問題 它一直在一百分 只是你沒有拿到那張-一百分的什麼?獎狀而已 就這個意思 所以它是頓成非漸修 那用這種方式念佛 所以今天我們在觀音殿裡頭-我大概跟大家講說 叩……四下就是一心三觀-也是阿彌陀佛 為什麼? 因為你起這句佛號 這句佛號恰恰好是你所緣境 緣的就是一心三觀 那能念的心-清淨的中道實相法界圓融心 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一境三諦 是這樣 所以你用這念清淨心念起 保持清淨-念清、聽清楚 念清、聽清楚 那就是你的中道實相的-法界圓融心在起作用…… 每一句佛號都在起作用…… 你只要清楚明白的 一步一步的清楚明白-阿彌陀佛…… 你都知道這清淨心在作用…… 那古德說啊 別說哪一位啦?-印光大師就說了 念念念佛如螟蛉子念佛-最後是心成佛 《觀無量壽經》上說-是心念佛時是心是佛 就是這個 為什麼你能是心是佛? 我都凡凡夫夫的怎麼會是? 因為由因至果非漸修也 念的那一當下-就是果地在起作用 那你能承擔就可以了 所以這叫做「觀心念佛」 所以既叫你一心三觀-也叫你念阿彌陀佛 或者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六字也可以 目的就是這樣 所以這句佛號我常常講 「帶理念佛」是在果地上面-不是在因地上求的 不過不要起傲慢啊 那果地念-我也躺著等著阿彌陀佛來接 那你就等吧 你看你等得到等不到? 這就不行了 這就不行了 這不可以 好不好? 所以就要這樣聽清楚哦 所以說非漸修也 念佛也非漸修也 所以這樣你就相信了 蕅祖在什麼? 在《阿彌陀佛經要解》裡頭的-五重玄義講到 圓至圓-至頓之法 就這個意思 所以懂天臺-你就會念佛念得很爽快 你們念佛念得紮實、很安心-的頓成… 古德都是一脈相承這個觀念-這個道理的 到今天我也沒有多說什麼 不過我把古德的話-結合起來說而已 好!那麼這一次 兩個禮拜前在大陸講的-也是講這個道理 當然現在是不講了-我只提一下尾、話尾啦 是這樣 好!這是就事非漸造 你在修就是「事」嘛-事非漸造 那麼「理」-理更好懂了 「理」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當然啦我說-說它有三觀 我說-說它有三惑 我說-說它有三諦 都是這個…… 真諦說了再說俗諦-俗諦說了再說中諦 當然是說有次第對不對? 理沒有次第、舉一即三 所以聞有前後-是因為語言要慢慢說 但理則存在一念間 存於一念 所以法界三千如-各個如三諦圓融 法界三千性相各個三諦圓融 這叫法界三千如 是這樣的 所以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唉呀!那麼這樣子呢 這就是所謂的乙三-結示圓頓的分二的兩個 一個理、一個事 事非漸造 「造」漸漸的造 事非漸造、理非次第 再重新解釋一遍 這個其實都已經講太多了…… 那不過就是說在這個文上-再順一次 這樣子甲四-甲四科 我們應該可以圓滿結束了 剩下甲五、結指綱目 結指綱目 綱跟目是不同的 「綱」是大綱-「目」是網目 這個「綱」就像-這個一個網啊 這個「網」捕魚網 不要捕魚啊 這是我是說-譬如說捕什麼東西的網 或是撈什麼東西的網 這個……旁邊-有一條繩子、有一條繩子 這條繩子呢會露出兩個端點來 當魚要收的時候四個端點-有時候是四個端點 要收的時候往這四邊這麼一拉 是這麼一拉那麼這個就-全部收起來了 這個四個四角的繩-是串在一塊的 它一拉!就會把那個口給縮緊 這就是「綱」 那麼這裡的能漏水的一目……-就是「目」 你要收這個網也好 你要平常要曬這個網也好 通通要舉綱而目張 懂嗎? 舉「綱」了之後-就「目」就張開來了 叫做綱目、綱目 那麼綱目可尋矣 這大-不……網目可尋矣 大綱如此 所以結指綱目是大綱這樣子 所以這個三諦 三諦三惑三智 三諦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這是大綱 那麼呢依著這個-衍生出來種種的妙理 這是「網」跟「目」 那個「網」跟「目」將一切法-結合起來 可是如果缺了這個大綱-網目不起作用 這樣聽得懂嗎? 網目不起作用 所以說要綱舉而目張 那麼好啦 那麼這個大綱 為什麼叫做大綱? 深廣無涯那麼謂之為「大」 那麼「綱」呢-是什麼? 一切法之首謂之「綱」 諸法之首謂之「綱」 其實諸法之首是勉強說的啦 勉強說 因為一切法平等嘛-怎麼講諸法之首? 就修因上說做為首要-謂之為「綱」 但是深廣無涯謂之「大」 所以說是大綱就是指這個三諦-乃至於三德 這要了解 那麼什麼是網目? 諸法廣多、微細難尋-謂之為「網目」 諸法廣多-你看 從這樣子三諦三智 從三諦三惑三觀三智三德以下 你看《法華經》上面 法華《天臺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 裡頭提了多少的什麼? 藏、通、別、圓種種的道理 這就是諸法廣多、深細 不一定難了也不會難測 不過深細-深而細 廣多-諸法廣多 這就是網目 所以諦德弘深謂之為「大綱」 「諦」三諦之德-弘深廣大 諦德弘深廣大謂之為「大綱」 三諦之德弘深廣大-謂之為「大綱」 那麼諸法廣多謂之為「網目」 那弘深之「諦」-三諦之德 能夠把種種的法全部攝起來 也就是說行菩薩道-有八萬四千法門 乃至於持比丘戒-也有八萬四千威儀 乃至於攝眾生-饒益眾生戒 啊!無量無邊塵沙諸法 這就是諸法廣多 我剛剛講說是-《天臺三大部》諸法廣多 這是就法的內涵說的 就整個修的內涵說 就整個修的內涵說 菩薩八萬四千法門、 那麼所謂的攝律儀戒-三千威儀 比丘戒、沙彌戒、比丘尼戒 乃至於在家居士-五戒、菩薩戒等 這是攝律儀戒 那麼呢攝善法戒 一切善法利益眾生饒益有情的-種種塵沙諸法的諸法 饒益有情攝善法-攝善法戒 是這樣一切的善法 饒益有情戒是什麼呢? 度化一切眾生-針對可對治的對治法 也可以說這樣講四悉檀法-當中的對治法 那麼攝善法可以說是什麼?-世界悉檀 還有歡喜悉檀-他聽了歡喜的部分 世界悉檀 那麼再來呢對治悉檀 那是指的攝眾生 呃這個…攝持眾生的什麼呢? 這個……戒律的-這要對治 這樣種種的諸法 通通如塵若沙那麼的多 自利的、利他的-通通叫做「網目」 注意啊-所以你這樣就可以知道 無論自利、無論利他 無論利多、無論利少 無論做大佛事-廣大一切眾生 還是少分的-做少分的工作 這通通要以三諦三觀 尤其是三諦的真理-為心要、為大綱 這樣懂了吧? 這是這個意思 大綱抓住了-一切法才不會走錯路 那麼呢《華嚴》 在《華嚴經》說-這樣子的大綱叫三諦嗎? 不!說這叫做法界圓融 這叫法界心或者叫法界 那麼在方等經上說-這叫實相…… 那麼在般若經上面講 這叫做佛母-一切諸佛之母 三諦-諸佛之母 在《法華經》上說是什麼呢? 國王頂上髻珠 我們前天才誦的-唯王頂上之珠不以予人 這個珠、帝珠 在《涅槃經》上面說這叫做-佛師、佛的老師 「三諦」是佛的老師 所以從義大師說啊 三諦是一法-佛說種種名 那麼龍樹菩薩悟之而造什麼? 《中論》、《大智度論》等 那麼智者大師得這個論-那麼開顯它的道理 那麼荊溪呢傳它做為心法 傳這個為心法 傳這個為心法 那麼呢他說-最後結論說 十方大覺以及諸佛、諸祖-所傳的心法 莫不歸乎這個三諦的秘藏 所以他就說了 諸佛所傳的究竟法-祖師所傳的究竟法 無非就是這個三諦的秘藏 那麼末代的人修行-不懂得這個三諦 雜修一切 還違背了這個三諦的真理 心外求法 當下這一念妄心-即是三諦所觀之境 不!即是三觀所觀之境 即是三諦圓融之境 你還要別取真如心 這是山外派的人這樣修 他說這個都是沒有認清楚道理 雜濫了別教的大乘佛法 沒有純圓獨妙的修 所以才會這樣 現在大家看到了這一部-〈始終心要〉 就要回歸來-修這當下這一念心 一念心起三觀、證得三智 當下知道這一念心的諸法-無非是三諦圓融 這樣 那麼這就是他最後勸勉的 這是從義大師呢-以一個山家派的人 在那個時代還在山家、山外-還在對立當中 他多說了這兩句 是這樣 好!那麼我們〈始終心要〉呢-上完了 這當中我們跟大家講了-非常多的周邊的道理 還衍生了很多天臺的名相 那麼大家呢也聽了也很辛苦 那但是這是報…… 我們彼此在成就佛法-報佛恩的事啊 最後我們還是要感謝-我們老和尚的慈悲 幫我們成就這件事 那當然-尤其是三寶的加被來成就 那還要感謝常住-我們莊嚴寺的常住 出家、在家都一樣-來幫助成就這個法會 那也尤其要感謝-諸位來這裡聽經聞法 啊!而且呢還請假 甚至於還遠從臺灣來 有的人根本就第一次參加-這種法會 那麼就這麼辛苦 這就表示你們過去有善根 那在座諸位的美國的同參道友 我對你們了解比較不多 那麼呢如果有比較-說得你們不中聽的地方 請你們原諒 那不過這是我一念善心-我所說的 希望你們能得其意、忘其言 最後呢我們要將這樣子的-講經說法的功德 回向這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也回向呢海峽兩岸和平相處 那麼也回向諸位呢所求如意 那麼三諦早日現前-三觀早日明朗 那麼身心安康 但是也不要太健康-太健康不好修行 帶一點病-這樣想修行 那麼最後我們再將功德-回向我們老和尚 身體更加的健康 更加能長久住世 更加以他的身心默然的教導-以及語言的教導 身、心、語言三業的教導 教導呢我們繼續學習佛法 好!我們最後講到這裡 我們大家現在合掌一起來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