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19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 那麼上到了-甲三、立三觀以修顯 那麼呢分四科 乙一、舉三觀名 那麼由是立乎三觀 並且我們也將這三觀的出處-跟大家說明了 那麼現在乙二 這是略示其用 那麼說明三觀能夠呢-有什麼樣的功用 那麼其實它真正的功用呢 就是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那麼核心的就是破三惑 三惑一破 那麼就一心證三智 那麼呢一心成三德 是這樣 那麼呢破三惑、證三智、-證三智、成三德 下面呢會說到 那麼我們呢就是這樣了解 那接下來我們要知道 所謂的以三觀來破三惑 眾生在迷不能復性-所以我們才需要怎麼樣? 需要修這個「觀」-來破這個「惑」 那麼呢 修這個三觀 所謂的三觀-下一段我有提到了 就是空觀、假觀、中觀 那中觀呢 其實依空、假二觀-雙遮雙照 也可以說即是空觀的時候呢 有假觀、有中觀 望了這個假觀的時候-它有空觀、有中觀 那麼了知空觀也不可得-假觀也不可得 你看「假」是從空出假謂之假 是指建立種種利生的相貌 但建立種種利生的相貌-菩薩還是會迷的 只是說這是界外的菩薩生迷 當然界內的也是修三觀-也會有界內的菩薩生迷 利益眾生不著眾生-利益眾生相 那麼這個假與凡夫的假 任取這個五蘊色身-這個我執的這個假 當然是不一樣的 它是從空出假-已經理解空性的假 不過就對一心三觀的修法來說 它並沒有證入空性 所以說它這個假呢 仍然同時在破這個……-凡夫界內的這種妄執的假 如果是一心三觀 你譬如說五品弟子位 你說隨喜、讀誦、說法-乃至兼行六度 這一些呢兼行六度的時候 你起的那種假用-免難你還是凡夫嘛 那個時候圓伏五住而已 那乃至於你可能只是初學 還沒有辦法圓伏五住 那對於利益眾生的種種相貌呢 有時候還會執著 有些人講經說法 我以前有一個學生-他親近一個法師 然後他跟我說啊 那個法師每次要講經的時候 都要派我去數一數-有多少人來聽 那這一堂課幾個人?-下一堂課是少人還多人呢 這難免 有的時候那初學利益眾生的相-會這樣 所以說這個假觀呢-在一心三觀來修 因為是一心起三觀 從凡夫地就修起了 那麼假觀呢 空觀要破凡夫的假 假觀是從空中生起種種的妙用 然而就凡夫地上來說呢 這個種種的妙用-也可能會被你執取 所以你還是得破 是這樣 那麼這因此那個假觀也不可得 所以妙有非有 那我們說妙有 為什麼說妙有? 這裡分理事-或者分因地跟果地說 因地來講-我們凡夫 我們凡夫你看看 吃香的、喝辣的 吃香噴噴的東西-屙出臭兮兮的東西來 這個就是妙有 可是呢在因地上我們不知道 那我們就在做這個事 那麼我們是凡夫 我們說的是佛語-講解佛經、佛法 我們在娑婆世界念佛 念念念佛呢 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什麼呢?-蓮花 在蓮池中現前 但我們這 就凡夫邊說-我們不知道 可是就極樂邊說-那自有妙有的蓮花在上面 但因地上我不知 那麼我講經說 我們在這邊凡夫講經說法-眼看就是這些人在那兒聽 三分之一在打瞌睡(臺語) 三分之一在打妄想 那搞不好是這樣 可是呢在妙有當中我們講經 護法龍天乃至於有緣的眾生哪 所以我們回向的時候說 凡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這些眾生可能都來聽 可是你看到了就是這些凡夫相 你也不知道有這莊嚴相 所以這個妙有在因地上-我們看不到的 看不到的 大德說法-天雨這個……種種花啊 這個…… 那這個就-不是一般凡夫能體會、能領受 這個所以說即是妙有而不知 就好像我們去給人家助念 助念了其實阿彌陀佛接引了 可是你看這個人還是-啊!這個人死在那兒 你只看到一具屍體 你沒有感受到他往生的莊嚴 那我們都還凡夫 喔!是這樣 所以這妙有在因地上-我們可能 我們正在做-我們不能看到它有特別的相貌 然而在法界中-有它特別的因緣、相貌 在果地上來講 喔!界外的菩薩生起妙有 你譬如說觀音菩薩啦 需要道路-現道路 需要一口井-現井 需要水-他給你水 乃至於你稱念聖號 那……有種種災難得以消除 欸!他就能在果地上-動用這個法界的五蘊 來利益眾生 這個是果上的妙有 是這樣 但即便是果上的妙有呢 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的事 地地之間呢 它的……那個無明呢-還是有隔障的 所以初地還是會有執著 二地也會有執著 一直到等覺菩薩-都有少分的執著 這個時候呢現起空觀-還是有少分的塵沙惑 那還是得破 這是破界外的妙有-界外的假觀 界外之假 不是指我們空觀 修空觀破界內的凡夫的執取的-那個見思惑的假 這又不同 所以說假觀亦不能執著 空觀也不能執著 羅漢執假 呃!羅漢執空 那麼菩薩可能就執假 這個假觀 不是執假觀 執著那個利益眾生的假用-妙用 是這樣 那麼也得破 但凡夫地上也修假觀 那麼呢這個假觀-也有我們凡夫地上面的妙有 這個從空出假 這今天講這個佛法就從空出假 是不是啊? 那講完了我回去了-我念念不捨 我覺得這個講得很成功-我很滿意 這……就不必要了 你們恭不恭敬-這與我無關 滿不滿意-當然多少與我有關 那……不滿意我下次改進嘛 那滿意……我也盡力而為了 do my best 我都盡力而為了 那不滿意我也沒辦法 是不是? 然後呢 那就是下次再進步 那我也不知道-能進步到什麼樣子? 或者不能進步怎麼樣?-我不知道 這盡量了 講完-講完就沒了 顯公和尚常常講說 講完就忘了 這個「忘了」不是健忘的忘 就是說遇境對緣-這樣現起那個境界 境界完了、緣謝了-那境就沒了 沒了就不必執取 是這樣 不過不容易哦 那麼這個就是從空出假 凡夫執著這個妄想的假 所以要用空觀來破 空觀破了之後又執著空 所以要從空出假行菩薩道-斷種種塵沙 可是斷種種塵沙行菩薩道-的過程又可能又執取 我說因地的菩薩啦 我們這種凡夫的菩薩 還可能執取-還得再破掉這些妙用 它也是妙用啊 只要是利益眾生的 向於無我利益眾生 呃!不一定向於無我 他有時候還是向-有我的 但是指又有利益眾生之能 可是他還是會有種種的執取-這個還得破 這只是叫做破 可是…這要修中觀來講的話呢 那是告訴你說不執取假觀-你才能夠入中觀 你執取假觀-那假觀獨立了啊 那就隔礙於中也隔礙於空 要把假觀也輕輕的放下-知道它一即三 假觀中-有中觀、有空觀 這也是破假 這是為了證中-中道實相 你還得破這個假 這個假是你執取這個假觀-的修觀的心 那還得破 不然你……就不能夠-再離假入中 是這樣 那你說那不是一心三觀了嗎? 是啊!沒有錯啊 一心起三觀 可是你會執取在某一個地方嘛 執取於空觀、執取於假觀 所以你了解空、假、中三觀-一心起觀的時候呢 修空之中-有假觀、有中觀 修假觀-有空觀、有中觀 修中觀-有假觀、有空觀 容或這當中有偏重之別 有偏重-可以有偏重 可是不能夠執取 偏重的那一部分-你也不能執取 執取了 你比如說你修空觀-你偏重空觀 一執取就證入 不小心證入阿羅漢果-那還得了 那就這涅槃 有餘涅槃的美酒啊-讓你怎麼樣? 讓你沉湎於其中而不可出 《楞伽經》上講-這就是什麼呢? 這是一種二乘的什麼呢?-涅槃美酒 讓這個二乘人醉酒而不出 這好像醉在裡頭了-太滿意了 是不是啊? 所以說一定是一心三觀而起 一定三觀而起的 三觀而起 即便是有偏重的-你……也不能執取 是這樣 所以這就說 雙照、雙遮入中觀呢-也是這樣子的 其實講雙照空、假二觀-而入中觀 其實當你在起假觀的時候-也要雙照空跟中觀 因為它三位一體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其實三位一體的 所以見一只要 你要雙照兩邊也雙遮二邊 舉一 你就要遮另外兩邊-也照另外兩邊 照 所以說一心三觀-所以照兩邊 舉一而照兩邊-就有三觀 那麼又遮-也不執取 又遮 那麼呢所以說-以二空觀為方便 你遮了兩邊了那就是 遮兩邊那就行於中道 所以以二空觀為方便 那麼入於中道第一義諦 有沒有? 我們前兩堂課在引這個-《菩薩瓔珞本業經》的時候 就有這段經文了-是吧? 這是修觀的時候的善巧-這樣子 讓大家體會一下哦 好!接下來呢就成乎三德 能夠這樣破 以這個三觀來破這個三惑 那當然你就能一心證得三智 因為你是一心修三觀嘛 當然也一心得三智 三觀齊修 那也三智齊得 三觀沒有哪一觀會先完成的 一定是三觀一起完成-一起證得 一起證得的同時 那三智當然也一心中得 這《大智度論》當中-有三智一心得的概念 那麼這慧思大師-也證得了三智一心得 空、假、中三智一心得 是這樣 那空、假、中三智一心得 以「智」來顯那個-你本具的性德 那就是所謂的成乎三德 本具的性德 本具的性德其實也就是三諦 三諦顯現成為它有-常、樂、我、淨的這種相 名為三德 所謂的解脫德 般若德、解脫德-還有法身德 這三德 那般若德以空觀 這就下一段文就可以看到了 我們下一段再說 這三德的文句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涅槃經》 《涅槃經》 譬如說北本的《涅槃經》的-卷三、卷七、卷二十三 或者《大涅槃經》的卷二 或者《佛性論》的卷二等-都有講到這三德 可以說《涅槃經》-就在講這常、樂、我、淨 這個涅槃三德 涅槃的四德以及法身的三德 不是法身的三德就-這個……涅槃三德 涅槃三德各具什麼呢?-各具四德 常、樂、我、淨的四德 那要這樣講 那又叫做涅槃四德 常、樂、我、淨名字為-涅槃四德 那這個般若德、解脫德-跟這個法身德呢 又叫涅槃三德 是這樣 好 那這出處告訴你了 接下來我們看哦 乙二、略示其用講完了 那麼這個略示其用-還沒講完再補充一下 這個是依照從義大師的說法-我們補充一下 這個修三觀、破三惑、證三智 這都是一心中修 所謂的一心中修也就是-全性起修 全性起修 那麼性無所移 全修在性 那麼呢修常宛爾 全性起修是什麼意思啊? 「性」是你的什麼呢?-真如實性 也就是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這個心體 這個心體呢-整個心體而起修 所以修一心三觀 那麼修能觀的是一心三觀 所觀的恰恰好是什麼呢?-一境三諦 證得的是一心三智 那麼呢成就的是一心三德 通通在一心中得 通通是一心中的事 通通是一心中的事 所以這一心恰恰好就是-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 這念心體 所以能觀之智-即是所觀之諦 所證之智 即是能觀之心-這三觀 能觀的心是三觀 觀什麼呢?觀一境三諦 證得這個諦性 那麼內心又得什麼呢?得三智 得三智 觀的是一心的三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 一一千一一如-一一都有三諦圓融之性 那麼三諦圓融之性-也不離這一念心 能觀的三觀也不離這一念心 那麼觀這三諦 觀這三諦破了三惑 破了三惑了之後呢 三惑是諦性上的什麼呢?-的波瀾 我上一堂課講了-波瀾 那麼讓波瀾不起作用了 諦性就顯現 諦性一顯現 你內心的觀-轉變成智 因轉變成果-觀轉變成智 那既然有智了 智有照破之能 有什麼呢? 有軌成之用、有解脫之功 所以就當下就證什麼呢? 般若德、解脫德還有法身德 所以都在一心中成 那是不是全性起修? 都是你這一念心性 是不是? 所以全性而起修 能觀、所觀都是在這性當中 什麼性?真如實性 全性起修 全性起修 那性在修了-可是性卻不移 什麼意思性不移啊? 你凡夫也好、你聖人也好 或者正在修行的修道人也好 這念如如的佛性呢 從來不增不減、也不動搖 對不對? 所以呢性無所移 也不增、不減 你證得了三智 你也沒有多一點 你還在三惑當中為三惑所迷 你也沒有少一點 所以性無所移 所以全性起修-性無所移 那個性還沒有移 免得你讓你以為性有增減 沒有 那麼全修在性-修常宛爾 全修在性 恰恰好你這些修的行動-就什麼呢? 就表現出你的性 性不可得-以修來顯 你這一念法界心不可得 但是你能念佛 念佛當下就讓你看到什麼? 看到這個真如實性 就好像水不知道有水 那搧動它的時候有水波-你才知道有水 空氣不知道有空氣 吹了風你就知道有空氣 是不是? 所以全修在性 所謂修-圓滿的修 那顯現出圓滿的性 可是這個修呢-修常宛爾 什麼意思? 這個修 雖然你有在修 其實修也是這一念心 這一念心當下呢 還是如如不動 所以修行就像什麼樣?-就像你呢划一條船 那在船上面呢 努力的把船左邊的水-撈到右邊來 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 修常宛爾-常常是做 修與不修等-這才是真修 所以修有修相-死翹翹 修而無所得 那麼修而無所得 一切修於呼吸之間修-念念之間修 修而等無間 等無間-沒有停止 這才叫宛爾 修常宛爾-常常那樣 常常就恰恰好就在這兒-就在那兒 所以全修在性-修常宛爾 所以性 性是不假他求-對不對? 真如實性不假他求 如如的就在顯現 那麼你垂手而至啊 那不修而修 念念呼吸之間都在修 是這樣 所以天臺人修行啊 哪怕他起居便溺啊都在修 這個講成具體的就是歷境-歷緣對境修 《小止觀》裡頭歷緣對境修-也講到這個 對不對? 歷緣對境是他多說了兩句-叫做歷緣對境 不歷緣、不對境 你還是歷緣對境 那這就對修-還在修 所以這修常宛爾 這叫做隨自意三昧修-也是這樣 那修常宛爾 好!那麼是這樣修法的 這個從義大師-在這裡特別舉出了這段文 呃!特別說明這段文-說這是 全性起修-性無所移 全修在性-那麼呢修常宛爾 所以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了 好!那這段文瞭解了可以結束-叫做略示其用 略示其用 那麼乙三 我們說分三 這個有分四科-在乙三第三科 別示觀相 觀(ㄍㄨㄢˋ)相-別示觀相 那麼好 那麼立乎三觀-哪三觀啊? 首先 空觀者破見思惑 這已經講過了對不對? 空觀者破見思惑 那麼呢他能證什麼智? 證一切智 就空觀智就是一切智-也叫空智 什麼叫一切智啊? 一切法怎麼樣? 一切法的總相-總相智 叫做一切智 成般若德 成般若德 那麼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 這個道種智我們都講過了 成解脫德 就是般若、解脫跟法身德-三德還沒有真正講 前面都不必講了 這時候證什麼?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 中觀者-中觀 那麼破什麼呢? 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一切種智是佛邊的智 所以成法身德 但是 一切智雖然是羅漢邊的智 可是當你證得一切種智的時候 一切智跟道種智-通通會歸為一智 所以三智就是一智 說一切智-即是道種智、即是一切種智 說一切種智-即是道種智、即是一切智 說道種智-即是一切智、也是一切種智 所以說三智雖然分成三德 分別成就三德 其實三智是一智 三德雖然分別由三智來成 其實三德是一德 一而三-三而一 什麼是一而三呢? 一德實是三德-舉一有三 可是呢 三德不離什麼呢? 不離當下這一念心 所以三而一 那麼舉一即三 可是三德是宛然哦 還是各別有如幻的差別的相貌 就好像說這個木頭是一個啊 可是各面的相貌還是宛然的 還是確實就不一樣的 對吧? 它不會說因為…它是一個東西 所以每一個面都一樣 三德其實是什麼? 佛的究竟果的三個相貌 三個相貌 這樣了解嗎? 好 那麼我們來談談什麼是三德? 我們先說空觀-一念無相 一念無相 緣起這一念 緣這外境的這一個境界 這一個境界無有相-那麼就是空觀 對不對? 就是緣起無相嘛 名為空觀 好!那麼呢 無法不備名為假觀 利益眾生無法不備 有緣我就有法 有眾生的需要-我就有眾生的度眾生的方法 一一境有一一法給予對治 所以無法不備這謂之假觀 那麼呢空、假二觀不一不異 照兩邊也什麼樣?遮兩邊 所以不一不異謂之為中 這是從義大師的解釋 好 那麼知一切法空寂名為一切智 這已經講過對不對? 所以說一念無相謂之空 以這個空的智令你知一切法-什麼樣?空寂 對吧? 是不是? 什麼叫空寂?-緣起無性而不揣動 緣起無性-無有自性 覓一不法不可得謂之為「空」 那麼呢心無揣動、無有分別-謂之為寂 那空寂 一切法空寂 一相 空寂一相名一切智 空寂一相 「總」是什麼相? 一切法總相-緣起無性之相 那麼呢知十法界諸種差異 這個為道種智 這個前兩堂課就講過了 知十法界的諸種法的差別相 這有點像說他研究學問啦-知種種法的差別相 是這樣 這道種智 那麼什麼又是一切種智呢? 從義大師解釋說 知於二邊-無非中道 名為道種智 所謂二邊 這個…… 一切智跟道種智這兩邊-無非都是中道 所以無非中道就是中道實相 中道實相 所以不可說有、不可說空 不可說它有差別-也不可說它是空寂的 都是中道 那所以說……這無非中道 這樣能了解這樣道理-那麼就是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 那麼什麼叫做三德-那個解脫德呢? 呃!什麼叫做般若德呢? 般若德能-什麼樣? 能離情、覺照的名為般若德 那麼什麼叫解脫德呢? 能夠去除束縛、繫縛的-名為解脫德 名為解脫 那麼什麼叫法身德呢? 清淨無染名法身 或者我之前有講到-以五分法為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法為身 「身」者聚也 「法」軌則也 宇宙萬物的萬法的軌則-叫做「法」 那麼呢軌則-聚為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這都是軌則嘛-對不對? 是成佛的軌則嘛 以這個成佛的軌則相聚為身-名為法身 那問題是 般若能照、解脫能解縛、-法身是法聚 那為什麼稱為德呢? 因為它都有-常、樂、我、淨的四相 都常、樂、我、淨 所以名之為德 這是涅槃四德 涅槃四德 所以這樣子名為-這個三德祕藏 那麼好啦 我們說般若德其實當下能覺照-當下也是法聚、也是能解脫 所以般若德當下就是解脫德-就是法身德 反之亦然 這樣懂嗎? 反之亦然 好!那…… 我們來個別再來解釋 這個…… 所謂的般若德-解脫德或法身德 我們個別再對照的解釋-讓你了解 般若德也就有覺照之能 所謂的離妄情而鑒照之用-謂之為般若 般若德 那麼呢解脫德是什麼?-離一切的束縛 名為解脫德 法身德是什麼呢? 轉迷界眾生的苦果所得的果體 迷界的眾生-我們迷嘛 迷 我們轉這個一切他的苦果-把他轉成什麼? 轉成不迷 但他還是得了一個清淨的身-對不對? 他不迷 那這就是法身 不過這種法身說法就比較狹隘 會讓你想像成為佛的身、身體 是這樣 其實以法為身-是大乘解法身的根本的解法 是這樣 好 那麼就般若德的產生來說 那麼呢轉這個煩惱的惑-可以成般若德 那麼轉束縛的業因-可以成解脫德 束縛的業因 那業因可以成解脫德 那麼呢轉這個苦報身-可以成法身德 這有另外一種解釋 所以就成為這三種-成這三種德 轉這個煩惱惑成般若德 煩惱惑成般若德 轉這個束縛的業因成解脫德 轉這個苦果報身 苦果的報身 我們這就是苦果報身對吧? 太冷、太熱都不行-太餓也不行 他乖乖的把它餵飽了-它又想睡覺 吃睡飽了又想作怪 反正沒有一個時候是安寧的 對不對? 讓它去靜坐啦-喊腳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哎呀…… 那多念幾句佛-就聲音沙啞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聽經又想打瞌睡 唉!這是苦報身-這是無有是處 那還每天服侍它啊 比服侍老王爺還要嚴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啊!真麻煩哪 然後它呢-完全不停止 說老就老、說病就病、-說睡就睡、說煩就煩 哎呀!真是的這身體 是不是這樣? 沒它又不行-所以得跟它妥協 但妥協太多-它又懈怠 是不是啊? 妥協太少-它跟你抓狂 你又修不了 唉!真難伺候哦 這就是身體 這就是這樣-這苦報身 是不是啊? 好啦!這三德呢是各有因 各有在因-名什麼呢?三因佛性 在果-名三德祕藏 為什麼要講這麼多? 你要知道啊 這就是佛的果德嘛 你一定要清楚-你才想去成佛嘛 你才會尊重修行嘛 你才會尊重三寶嘛 對不對? 所以說你現在你一定要知道-這三德的內涵 譬如說般若德 般若能照了-對不對? 有智能照-鑒照能之功嘛 所以它是觀照軌-觀照的這一條路 它是能觀照…… 所以它能離情明照這個 離妄情明照這個理體 所以它是觀照軌 所以它就是什麼? 它在三因佛性上來說-叫了因佛性 了因 「了」者了別也 有了因之性 它將來才能成了成般若德 有這個能了別的因 將來才能真正證得了別之智嘛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啊?(臺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這了因佛性 當他這個了因-修智慧到果滿的時候 那麼就叫做般若德 懂嗎? 是這樣-了因佛性 那麼那解脫德呢? 解脫-有資是資成軌 能夠資成你成就法身 資成你成就一切功德 你能解脫-你才資成你一切功德啊 你自己都快要死了-你怎麼幫助別人?(臺語) 你自己都快要死了-你怎麼支助別人呢? 是不是? 你自己有那種解脫感 有那種-唉!我知道怎麼辦? 這樣子你才能幫助別人嘛 是不過這樣子啊? 所以這個解脫 解脫德呢是一種……資成軌 那麼在三因佛性-在一因上來說 它是緣因佛性 「緣因」有資成之能 緣因佛性 什麼是緣因呢? 「緣」因緣的緣 「緣」這裡頭緣有資成的意思-支助他成就的意思 你這個佛性之因哪 你這個佛性啊-要是沒有這個緣因 你……怎麼修你也不能成哪 你只能了別 了別單因不成一切嘛 你還要資成什麼? 怎麼資成法? 利益眾生啦、斷塵沙惑啊 你才能資成你自己嘛 對不對?(臺語) 是不是這樣? 你才能對佛智-有更深刻的理解嘛 那你要去利益眾生 你要不發菩提心-你怎麼利益眾生? 所以趕快去聽我曾經說過說-〈菩提心修要〉就講到了 不發菩提心你想成佛-如蒸沙煮飯 哈哈!不能成佛 管你有三因佛性-你不發菩提心 緣因不成 沒有緣 那緣不顯發-不能成 所以緣因佛性就在講的呢-發菩提心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啊 有時候我們常住的大眾-我也常勸我們師父說 唉!帶小孩很辛苦啊 那麼呢出家人每一個人-都有一點怪怪的對不對? 他不怪-不會來出家 那大家在一起生活-大家都想修行 難免這個人負責這個-那個人負責這個 有那些心情上有些差別-看法上有些差別 各個法界不同嘛 這就要怎麼樣?要相忍為教 相忍為教 這就是發菩提心 這也是你的了因佛性 這裡是緣因佛性在起作用 修顯你的緣因佛性-讓你成解脫德 這個人講話我不喜歡聽 那個人作法我不喜歡看 這個小孩子教起來很討厭 這個人看 這個小孩看起來就沒我的緣 你不想教 你不想教將來下一代-能夠比我們好嗎? 不能比我們好 好!那佛法 這個事情那麼多-那個事情那麼多 你都用心的把它做好-你就是無我 你就是利益眾生 你就是報佛恩 那你看看他正在忙啊 哎呀!那講話有時候-讓你感覺到不愉快 那你就要體會一下-他也在忙啊 他凡夫嘛 凡夫修道發了一點小菩提心-難免就是講話衝一點 那我也要相忍為教 啊!是這樣子的 我也得他的好處嘛 那就像我也要給他好處一樣 互相…… 不然凡夫住在一塊兒 你們哪!兩天你就吵起來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就要 你莫說我若好若惡-我也莫說你若好若惡 你吃你的飯啊-我……啃我的饅頭 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我們不一 我們各幹各的 這不叫做共住 這不叫共住 這只是一堆光頭人住在一塊-這不叫共住 這不叫共住 那在家人……完全沒有這個 你們完全沒有這個能耐 你不用笑-你完全沒這個能耐 你連跟人家和合的機會都沒有 你只是跟你老婆-還不一定合得來 你跟你老公還不一定合得來 你跟你兒子都不一定合得來 你還能利益什麼眾生? 完全不能 所以說 在家雖有富貴力-不若出家功德勝 是這樣 那麼出家人雖然他-他雖然他有這些障礙啊 可是他完全有機會 因為他有緣因佛性在顯發 他因為出了家-這完全有這個機會了 只是他可能沒有學好-還沒有進行好 只是這樣而已 這在家人千萬不要笑啊 你笑你就造業 我說這個話不是要讓你們笑的 是要讓你們慚愧的 你們連這 你們連做這個機會你們都沒有 還有什麼好笑?-愚癡 你們連幢相你們都不可能有 哪怕你建了一間廟在那兒-那也不是你的 你要知道 那都是三寶的功德的 人家來不是因為你這個廟漂亮 是因為這個佛 這只是因為這裡有出家人-有三寶在這兒 要搞清楚 所以說千萬要自己要知道啦 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 這才是對的 你試圖去管出家人-那是你的顛倒 你試著去影響出家人-那是你的無知 並不是出家人不想讓你管 管了就顛倒了嘛 是這樣 所以說要特別注意 所以緣因佛性 緣因佛性從哪裡來?-從你發菩提心來 出家就是發菩提心 聲聞人姑且不論 在大乘裡頭-出家就是發菩提心 可是發菩提心-有一條長遠的路的 他不是一下就能 他要慢慢的走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緣因 那緣因佛性-修到福果報圓滿了 你看!注意 那就是-緣因就是以福為果報圓滿 福的果報一圓滿了-你就成就解脫德 所以你看看哦 佛為兩足尊-智慧跟福報 可是呢智慧、福報完成了-還不夠 還要怎麼樣?還要百劫修相好 再修法身德 再修法身德 前面這個解脫 呃!這個……般若德呢 就是智慧果報圓滿-就是慧 果報圓滿 就是了因佛性修到智慧圓滿 了因佛性轉成般若德 那麼現在這個緣因佛性-就福報修到圓滿 福慧兩足尊嘛 福報修到圓滿 那麼你就成就什麼?解脫德 可是有福、有慧不就夠了嗎? 兩足尊了-不夠 還要怎麼樣? 還要所謂的正因佛性能顯 什麼正因佛性?以法為聚 你這一念身呢就是-一切的中道實相的法身 這就正因 因為有正因 然後有了因來照破 然後有緣因來給予資成 正因才能最後成就你的-真正成佛的身叫做法身 所以說正因佛性是報果 「果報」報修至圓滿 什麼是報修至圓滿? 最後一百劫還要修相好光明 還要修相好光明 這樣子呢成就正因佛性-轉成法身德 那麼諸位這樣了解了哦 這三德這樣總算搞清楚了 是這樣 那我們再來說囉 我們剛剛提到了-轉煩惱惑成般若德 轉束縛的業因成解脫德 那麼呢與轉這個苦報身-成這個法身德 那麼可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所謂的般若德就是覺了三諦法 你能覺了-叫了因嘛 在「因」明了嘛 是不是這樣? 能覺了三諦法就是般若德 那麼什麼叫解脫德?…… 「解脫」無染名為解脫 所以說於諸法無染無住-名為解脫德 無染無住名為解脫德 那麼什麼叫法身德? 一法具一切法 一法生-具一切的法的內容 這謂說一法聚一切法 那麼「身」者聚也-「法」者軌則也 一法具一切法 具足的「具」-具足了一切法 以這一切法聚而為身-名為法身 所以說以法、以一切什麼?-究竟的佛法為身 其實就是一相什麼?-中道實相法為身 無一法為缺這個為身-就是什麼?法身 那麼般若、解脫、法身三身德-三個德都知道了名相 問題是最後講「德」 哎呀!「德」可有意思了 什麼是「德」? 「德」者涅槃四德 通通具有涅槃四德名為「德」 哪涅槃四德?-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名為涅槃四德 那麼什麼是「常」? 你要知道凡夫就是執常嘛 怎麼涅槃裡頭還有常呢? 不是無常嗎? 觀心不是無常嗎? 那麼什麼是「樂」? 那不是說觀受是苦嗎?-那都是苦怎麼會樂呢? 那麼觀法無我 不是講無我嗎?-怎麼會有我呢? 那麼呢這個身、受、心、法 然後呢觀身不淨 本來就不淨嗎?-怎麼會有淨呢? 其實你要知道-《涅槃經》上說到 所謂的四種顛倒是指的-不淨執淨 那淨執不淨也是顛倒-要知道 清淨執著它是不清淨的 不知道它是不清淨 呃!清淨的法-不知道它是不清淨的法 這也是顛倒 不知道它是清淨的法-這也是顛倒 那麼不清淨的你執著它是清淨-誤以為它是清淨 這也是顛倒 所以四種顛倒 是淨執不淨、不淨執淨 非我執我、我執非我 那麼「樂」執著為苦-「苦」執著為樂 這也是顛倒 那麼不常執常、常執不常-這也是顛倒 或者常不知它是常 那你就認為它是無常 那這是顛倒 那麼什麼東西會「常」呢? 這宇宙之間怎麼會有東西會是-常、恆常的 這不是壞緣起法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所以說-你如果認為有個東西叫「常」 那當然就壞緣起法 問題是那個不是一個東西 不是一個生成緣起的東西 它也不是在生成什麼東西 它不是-它是一個狀態 那個狀態不假修成-本自現成名之為常 所以說常、樂、我、淨-是哪一種常? 超越時空、恆常不變、-無有生滅 隨緣化用是常自不絕 這樣子的一種清淨的狀態-名之為常 那是一個涅槃狀態 涅槃能夠超越時空恆常不變-無有生滅 涅槃本來在-不是你修出來、生出來的 所以它既然無生、所以也無滅 所以它恆常超越時空而不變遷 可是雖然這樣子 涅槃之德能夠隨緣化用-常自不絕 所以這樣子呢 所以涅槃 佛在涅槃中能夠-不離常寂光利益一切眾生 對吧? 所以能隨緣攝化-而無有缺乏、無有變動 這就是所謂常德 涅槃有第一德-常德 它有這種功能 你只要想它只有功能就叫德 常德 是這樣 當然以下還有三德啦 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跟大家講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