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13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昨天已經跟大家講-〈始終心要〉的科判 那麼今天繼續跟大家提-這個科判的內容 那了解科判呢就能總綱抓住 昨天跟大家提的 我們應該說上一堂課啦 跟大家提了〈始終心要〉的-科判 那現在要繼續跟大家談-這個科判 科判 什麼叫科?什麼叫判? 「科」就是段的意思 那麼單段、單段-這樣叫做「科」 那麼什麼叫做「判」呢?-就是判別它的義理 那麼叫做「判」 那麼就是-倒過來說就是判別每一段 在這整部文章、整部經文-或者整部論文當中 的這個內容佔的位置 它們彼此的關係 它代表的這一段文代表的意思 在這整段經文當中-所代表的意思 那麼你要知道-那整部經文如果作完科判 那就整部經文的那種-內在思想理路 差不多就被你抓住了 不過這個當然也要看你怎麼-判科 有時候判科只是-照本宣科的這樣判 這在講什麼、那在講什麼-這又在講什麼 這樣 那這種科判呢 你要稍微看一下你就知道它-表現的意義就有限 但是如果有的人-有的祖師作科判就不同了 他那個科判能夠將整經的大意-能夠標舉得非常的好 你譬如說智者大師在判-這個《法華經》的時候呢 他的判法就非常的特別 你如果先把那個科判-先看清楚了 大概你知道智者大師-怎麼看待一部《法華經》 你一般人判 其他宗派的人判《法華經》-的流通分通通是在第二十八品 乃至於二十八品的中後段-這樣子 但是你看看 智者大師判後五品-通通是什麼呢? 流通分 所以你看這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那解一部經的態度不同 所以判科真的很重要 這牽涉你對這整部經的掌握 好!那麼我們上一堂課呢 跟大家提到了-甲二、示三惑明覆障 覆障什麼?覆障三障 每一科都是針對 不是覆障三障-覆障三諦 每一科都針對了三諦而發的 你等一下看 你等一下看這個各科的科文-你就知道 大科的科文你就知道 第三科你看 立三觀以修顯 修顯什麼?我問你 修顯什麼? 顯什麼?顯三諦 所以它每一科都……-向於這個三諦而發的 立三觀以修顯-那麼分四小科 就乙一 立三觀以修顯 因為前面說-明三惑以…… 示三惑明覆障 有三惑來覆障這個三諦 那麼現在就要怎麼樣? 怎麼樣來顯這個三諦? 那麼就是-馬上就舉出來了 立三觀以修顯 立這三觀來修顯這個三諦 這樣知道吧? 馬上就告訴你了 那麼這裡頭分四科、四小科-就分四 乙一、舉三觀名 舉這個三觀之名 那是由是立乎三觀-破乎 立乎三觀這是第一-就這麼一句 就是舉三觀之名 那麼乙二呢-略示其用 略示這個三觀的作用 三觀的作用 什麼作用呢? 看哦 就是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破、證、成 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那這就是它的作用了 那麼這是略示其用 以這個名來說它的作用是什麼 但接著就要說了 這個名之下的真實內涵是什麼 所以乙三第三科-別釋觀相 別釋觀相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你把它並排的看 那麼呢 那麼呢假觀者各別了-各別有三觀 空、假、中三觀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你看解脫有利他之用 那麼破見思證一切智-自利的功能成般若德 那麼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這各別說空、假、中三觀 前面是總舉三觀的名叫做三觀 那三觀是什麼內容? 他暫且不表 他先說三觀的作用是什麼 是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那接著才最真的標舉出來-什麼是三觀 三觀是空觀 空觀怎麼樣啊? 空觀就破見思-那麼證什麼?證三智嘛 哪三智啊? 證第一智是證一切智 那麼成什麼德啊?成般若德 那麼第二智 那麼破第二惑就破什麼惑?-破塵沙惑 那麼證一切智 那麼呢成解脫德 那麼第三觀是中觀 那麼呢 那麼顯然要破什麼惑啊?-破無明惑 那證什麼智啊?證一切種智 那麼、那麼成什麼德啊? 成法身究竟德 究竟的法身德 好!那麼就是 三觀破三惑 那麼顯三諦、證三智、成三德 修三觀是因地修 那麼破三惑、顯三諦 那麼呢證三智、成三德 你看五個三、五個三 好!那麼這個是乙三別釋觀相 那麼乙四 我們說這個甲三之下有四科 那還有個第四科 這乙四是什麼?結示性具 他跟你說三觀了-馬上就告訴你說 這三觀也是不分開的 馬上就再說一遍 就像前面說三諦 跟你說三諦了馬上又說-它是不可分開的 最後總說-他馬上又再跟你講一次 三諦是不可分的 看到沒有? 他都是已經 分說是三-馬上就跟你合說是一 他這個 他怕你執取馬上就說了 所以說結示性具 總結指示你這三觀呢-是性中本具 欸!怪啦 前面三諦也是什麼呢? 天然之性德也-眾生之本具 含生本具 這裡呢?哎呀……也是性具 你看這裡的性具很特別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 非各別也、非異時也 天然之理是具足-具諸法故 具諸法故 天然之理-非異時、非各別 三惑即是三觀、即是三智、-即是三德 這生死即是涅槃 煩惱即是什麼呢?即是菩提 這四個三再加一個三諦-總共是五個三 都是非各別也、非異時也 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這是結示性具 這樣子是乙三 呃不……甲三分四科-乙一到乙四 那麼清楚明白哦 那麼接著呢是甲四 這三觀是我們修因最重要的 天臺就是主要就是修這三觀 我們靜坐修持、念佛修持 平常從生活 生活也要起觀啊 沒有起觀怎麼會有智慧 沒有智慧就呆呆的 這愚愚癡癡的、煩煩惱惱的-那還叫學佛嗎? 人家就笑你這種人學佛-一點有用場都沒有 徒有學佛之名 只是修修福報、結結善緣 好!所以說也是起三觀 所以核心是這三觀 也就是這甲三這個地方 以甲三為核心-它破三惑證三諦 那三諦 你要去修這個觀之前你要知道-你內心就有三諦 所以就修的動作說-三觀最重要 可是就持心最重要的是三諦 所以說〈始終心要〉 以三諦為心要-不以三觀為心要 不過話說回來 說有分別啊-其實實質上、體上無分別 「諦」是審實不虛的真理 這個真理你一開始就得知道 所以說因為你一開始就得知道-你不怕煩惱 你不怕現前的這個-現前起起伏伏的這些煩惱 因為煩惱是客塵-無明是體上的塵埃啊 理體上的 理體上的塵埃-並不擔心 當然你還是擔心下地獄 去輪迴你還是不願意 不過現前這煩惱-只要你觀照它呢 是三諦體上的波浪-不離三諦 所以你煩惱的當下-你就看到了菩提的諦性、諦性 「諦」三諦之性你就看到它 所以恰恰好你在煩惱當中 你看到了菩提、看到了覺悟 所以說天臺宗的學者行人 他是不會 他是……不會去擔心說-生活中的這些雜雜沓沓的事情 他不會 他不會的 所以他勇於發菩提心 他不怕說發菩提心要做種種事 他不怕這個 那我在出家過程當中-我看有一些人 為了自己的身體 為了自己的習氣 為了自己的個人的虛妄的想法 他總是想 噢!我要先這樣、我要先那樣 我躲到山裡頭-我要這樣、我要那樣 那你就會看這種人-恰恰好他就遠離了菩提心 他也遠離了在煩惱當中-看到菩提的這個機會 是這樣子 所以說天臺的修行人-他也會有閉關靜修 但他不以那個為主 他在生活當中衛教致身的投入 投入看起來有無明翳本性-這種相、這種相 可是他清楚明白 那恰恰好是什麼呢? 恰恰好是覺性 要體會這道理哦 好!那麼就是乙四-這是結示性具 湛然大師荊溪尊者 他一直怕大家把這三惑三觀-三智三德看成各別隔礙 所以在這裡馬上就提出來-結示性具 諸位體會一下哦 我們講第三大科-立三觀以修顯 那麼到第四科 既然已經標出了三觀 既然已經標出了三觀 那麼當然-接下來就要……結束了 就要歸結了 已經知道你修顯的方法是什麼 哎呀!他還是怕你呢怎麼樣? 怕你把三諦隔礙之外-隔礙在外 所以他再結歸一次 所以說甲四是結歸圓頓秘藏 這就是你什麼呢?-秘藏不顯的那個秘藏 前面講的秘藏不顯 悲夫-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現在要再歸結這就是秘藏 什麼是秘藏啊? 「秘」深細難測不可思議-然而卻是一切法之本 所以謂之為「秘」 什麼叫「藏」啊?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天然之性德具諸功德-謂之為「藏」 所以你看看那個…… 我們大雄寶殿上面有個匾-「萬德莊嚴」有沒有? 萬德莊嚴 萬德莊嚴所以有人想要-把大殿蓋得很莊嚴 這個是就相來顯 其實你看了那個四個字-「萬德莊嚴」你就要憶念什麼 憶念三德秘藏 坐在這個 坐在這個萬德莊嚴-這個殿裡頭的 看是釋迦佛啦-還是釋迦佛、藥師佛、彌陀佛 這他都是三德秘藏徹底顯發 所以那個匾上面寫萬德莊嚴 是這樣的啊 所以第四科、第四大科-結歸圓頓秘藏 務必要讓你知道 再歸回來這個心-修心的這個心要 那麼就是什麼呢? 了知這三諦乃是性之自爾 這不假外求 所以說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能了知這三諦是自性本具 這天然之性德 你看後文解前義-看到沒有? 夫-第一句 再翻回來看看第一句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你看到了第四科的-歸結圓頓秘藏還是這麼說 然此三諦是性之自爾 這不就是講天然之性德嗎? 可是我告訴諸位哦 這是越到末法有人學一些-其他的什麼學術啊什麼的 他對於這個天然之性德-這個自性本具這幾些這些字眼 他特別的、特別的不敢接受-恐懼 那麼他說這個建立一個-建立一個自性我 這個與中國-與佛教的緣起性空不合 他一直有這種看法 那麼但是天臺建立-是建立這個三諦為天然之性德 那麼我們真正進入-入文要解釋的時候 諸位要特別的注意 那到底是為什麼?-這有什麼差別? 欸好!那麼呢如果說你不信任 不相信有三諦自性的這個性德 那麼真如自性也就不能立了啊 如來藏也不立了啊 那麼禪宗講如來藏 那麼呢……華嚴宗講真如緣起 哇!這些中國佛教的-好幾個根本通通沒有了 那就……很有問題哦 所以我們要恢復-天臺的這個正義 同時也能夠幫助華嚴、禪宗-他們這種觀念得以建立 不然中國佛教就難以被繼承 在台灣你看看-有些人不少有這種看法的 等一下我們會提到 那麼好!現在我們來-結歸圓頓秘藏 分幾科?分三科 第一科重歎諦性 重新讚歎三諦之性 重歎諦性-那麼呢有兩句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 哎呀!就是「性之自爾」-這四個字是最親切不過了 你能夠當下承擔即如如佛 《梵網經》上說-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即入諸佛位 這個初發心-就是這個發這個心 《大乘起信論》要你起信的-就是信這件事 那麼參禪要悟的也是悟這件事 那麼我們天臺宗講-大開圓解而後起修 圓解也是圓這件事-解這件事 那你說它是不是心要? 捨此之要別無他要-當然是心要了 那麼呢所以重歎諦性 我們多去……熏陶這個道理啊 每次這樣子語句就讓你內心裡-有很深的那種感觸 有很大的那種承擔 那不然就小心小量了 不是這種活脫脫的-大乘佛法的大用就顯現不出來 好!那麼乙一、重歎諦性 那麼乙二咧?示迷悟相 不過這個諦性有迷有悟 有悟的相貌是怎麼樣? 迷悟相由之相 「相由」這因為迷什麼-而變什麼…… 那你反過來你能夠破什麼-就能證什麼、就能成什麼 這相由之相 所以說示迷悟相 由什麼「迷」?-怎麼樣子去悟 那麼有這個五句 迷茲三諦-啊!轉成三惑 那轉成三惑那怎麼辦? 惑破藉乎三觀 觀成證乎三智 那麼智成成乎三德 這跟前面甲三-立三觀以修顯的說法是一致的 是不是啊? 他現在倒過來說 你怎麼會三惑呢? 前面講說三惑翳-蓋住了怎麼? 蓋住了這個三諦-使三諦不顯 現在倒過來說是你迷 你本來性中自有 結果你迷-迷這三諦 迷這三諦結果你就轉成三惑 當體轉成三惑 不是說諦性之外另有三惑可得 那就糟了、那就錯了 當體 三諦當體-你迷它了當體就是惑 所以不能夠說-離三惑恢復三諦 也不是說離了三諦有三惑-不是的 所以古德才講說煩惱即是菩提 恰恰好在煩惱的當下 你看清楚它的什麼呢?-空、假、中 用空、假、中三觀去觀照 當下真、俗、中三諦宛然 所以兩個禮拜前-三個禮拜前我到香港 那麼呢去……住那東林念佛堂 東林念佛堂 東林念佛堂後方呢-就有定西老和尚 定西老和尚的墓-墓在那裡 那墓上面就兩行字 上聯兒寫著-衛教致身無明翳本性 下聯呢-觀心念佛蓮蕊棲清神 你看看 衛教致身發的是菩提心 他憑什麼能發菩提心? 因為體會三諦性之自爾 可是衛教致身投入的時候呢 於理具當中-有種種事造的差別相 哎呀!人來人往、達官顯貴-建立道場啊 那麼呢帶領學生怎麼樣子啦 那麼總是怎麼樣? 身心有所損耗 那肉體嘛 肉體是事造的嘛 「事造」是總是什麼?-因緣生因緣滅 那它到底有什麼呢?-有好好壞壞 那你為大眾衛教致身 衛那個「衛」不是那「為」 你為我的「為」不是-是保衛的「衛」 哎呀!聽清楚-保衛的「衛」 保衛教法所以我致身於其中 致…… 那個大中至正的「至」-旁邊加一個文 文字邊的那個「致」 就投入的意思 你將你的身心投入 欸!講發菩提心不是-可不是……嘴巴說說 那要身心投入去做的 那衛教致身 衛教致身旁人來看、旁人來看 噢!他好像忙忙碌碌-都沒在修行 然後他也因為忙碌-衛教致身忙碌 啊!身體有點羸喔 那麼有時候也這個……-講話會粗聲音一點啦 旁邊的人說-噢!他起無明了 他可無所謂 他說我是無明翳本性 他講無明你還真以為無明 他說他無明-你還真以為他起無明 他起無明也無妨 三惑當體是三諦 所以怎麼辦? 那當然起惑還要藉方法來恢復 他不害怕 「煩惱即是菩提」他並不害怕 不過於事造當中確實有無明 定西老法師年紀老的時候 我聽那跟他共住過的-當時還是年輕的法師他跟我講 他說他得那種好像是-咽喉癌還是怎麼樣? 吃東西都會痛 那有一天傍晚的時候-他就躺在那兒 他就啊……在那邊痛-這樣子 然後他的侍者就跟他講 師父!身體是假的啦-不要喊痛這樣子 就跟他這樣講 身體是假的不要喊痛 然後他就跟他這樣講啦 哎呀!那時候說這個…… 病固然是假的-痛可是真的啊 痛是真的-當然是真的啊 你何必要因為它是假的-所以你就不敢喊痛 喊痛這件事情-恰恰好就是什麼呢? 你的妙用是不是? 古德講你有神通嗎? 有!我吃飯屙尿拉屎-吃香的進去屙臭的出來 啊!大神通 就是這樣 這就是事造 所以說學天臺了知這三諦圓融 生活當中他不會造作了 不會有病假裝沒病 好像給人家看他有病很可笑 完全不會這樣子 所以人家他在墓誌碑上面說-無明翳本性 你還真以為那是無明翳本性 他說無明-你落在無明上 恰恰好你就不能體會到了-無明即是法性 你沒有體會到這道理 所以徒弟可擔心得很-對不對? 擔心他喊出來-人家旁邊的人聽了不好聽 他說師父啊 身體是假的、病是假的-你不要、你不要喊痛了 他就說哎呀!那病固然是假的-我這身體痛可是真的 真的-真的就是從空起妙用 喊痛也是妙用你要知道 不是說成佛是妙用欸 所以不垢不淨、不一不異-病與不病等要這樣 所以他的徒弟只是跟他講空觀 他從空出假-他正在教他 當下如如、痛與不痛等-出聲與不出聲等 入中道義 所以老人家正在生病還在教人 哎呀!剛好說到這件事情 所以說然此三諦性之自爾 這光這兩句話-你就有甚深的體會 那下一聯怎麼樣我們還沒說到 我光上一聯就有好多意思 好好聽課哦-老和尚在後面監視著你們 誰在那邊打瞌睡他都記下來哦-敲你們頭 好 那麼剛剛提到了 那麼定西老和尚他的-這個墓誌上面的上聯 衛教致身無明翳本性 當他準備衛教的時候-他都得要去致身了 衛教是一念心-是菩提心 致身是實踐那個菩提心 當他準備有心有行-身心合一的投入的那個時候 其實他就已經知道了-那多少還是會無明翳本性 他多少知道了 他就有心裡準備 哦是這樣 可是天臺的學者-他自己心裡明白 即便是這樣子那麼呢-時時要起三觀 那三觀 那我不但起三觀-我還當生要究竟解脫 所以下一聯「觀心念佛」 我常常講說「帶理念佛」 「觀心念佛」就這個意思 觀這一念心念佛 知道佛號從我這一念什麼呢? 清淨的覺心中念出 這就是中道實相心中所念 那麼所謂的極樂世界 不壞西方十萬億佛土外有佛-號阿彌陀有世界名曰極樂 然而他也不離當下這一念心 所謂一念三千嘛-也不離這當下這一念心 說它是唯心也可 說它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可 我們不是說了嘛-心即是萬法、萬法即是心 《摩訶止觀》一再的-提示我們這樣 所以心與萬法不隔礙-不一不異 不可說前後-所以縱不可得 不可說同時-橫不可得 非縱非橫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一念心-只要觀這一念心 一念心能念的-是清淨的中道實相之心 當下這一念心-念清聽清楚會歸你的自性 那麼就蓮蕊棲清神 「蓮蕊」蓮花之蕊啊 就是你往生的因 就在現前什麼呢?-這一念清淨心中成就 也將將好成就在極樂世界 諸位 所以上一句-發菩提心 那麼呢於理具事造中-有種種的煩惱相生起 再下一句 會歸一心時時念佛-那麼呢蓮蕊棲清神 那真正操作的時候是怎麼樣? 是白天出去忙碌、回來念佛-讓觀心念佛蓮蕊棲清神 可不可以? 當然可以這樣 不過這隔礙了 歷事而修隔礙著-隔礙 那不是一心三觀 於當下正在無明翳本性-正在衛教致身的同時 你就觀心念佛 也在蓮蕊棲清神 這是一心三觀 是這樣子 那麼當然這境界就更高了 不過我們可以分開來 白天如果忙碌晚上你念佛-這個也可以 不過慢……你要導入 導入在正忙碌的時候 那麼呢不忘記觀心念佛 那平常你就得把觀心念佛-熟悉、熟悉 所以我們這個下午靜坐的時候-我們再練習這件事 好!那麼這就是-乙二、示迷悟相 所以迷茲三諦轉成三惑 惑破藉乎三觀 那觀成那就證乎三智 那麼智成成乎三德 這個先講科判 那第三科是什麼呢? 結示圓頓 結示圓頓又分兩科 丙一跟丙二-結示圓頓 最後就結示圓頓 前面甲四 上一段 那個上一層不是講嗎? 歸結圓頓秘藏 所以乙三就是在歸結了 就是結示這個圓頓 分兩科 第一科是什麼呢? 丙一、事非漸造 事非漸造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為什麼? 為什麼非漸修啊? 因即是果 因賅果海是果徹因源 因賅果海-「賅」就包括了 這一念因-我剛剛一再的提了 初發心時即入諸佛位 這一念因起來就直了成佛 三諦、三諦 你圓解了三諦這一念因心-你圓解了三諦 最後成佛也不過就是-顯露這三諦 所以圓教講「六即佛」-有沒有? 從理即、名字即一直到最後 觀行、相似乃至分證-最後的究竟即 都是講「即」 也從因上說理即-你即是佛 一直到最後成佛-成的還是那念佛 就好像我們要撥雲見月 十五的月亮就在那兒了 有雲遮、沒有雲遮-這只是遮不遮的問題而已 十五的月亮不增不減就在那裡 所以因至果不是漸修成的 不是你去加個什麼-少掉了什麼 它才慢慢顯現那個果 不是的!是因果同時 所以我們才叫妙蓮花-《妙法蓮華經》 蓮花因果同時 因賅果海是果徹因源 因果同時 所以從因至果是非漸修也 這是事非漸造 那麼丙二呢理非次第 事不是漸造的-那麼是頓成的 那麼理呢?理也不是次第的 所以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不過這個內容我們-真正消文的時候再多說幾遍了 那麼現在只是講科判而已 這是丙二、理非次第 等到我們真正消文 開始消文的時候-這個科判我們唸過 就提一個頭那你往下就-開始解釋什麼?文字 那這樣你就……提綱挈領-就不會混亂喔 那最後丙五是結指綱目 他說 前面所說的怎麼樣? 大綱如此啊-那麼網目可尋 這就結指綱目 就修行的大綱大目就在這裡 最後告訴你這樣 這是很重要的啊 他告訴你這樣就點出了這個-〈始終心要〉的重要性了 對不對? 是不是啊? 最後這兩句話說-大綱如此網目可尋 就點出整部〈始終心要〉-是修行的大綱 有了這個修行的大綱-細節部分你就網目可尋 你就知道再怎麼看-《摩訶止觀》呢 這大概不會離了遠了 了解嗎?…… 是這樣喔 好!那麼呢 這是……科判的部分-我們重複習一下 甲一是舉三諦明心要分三科 乙一 那麼以下分三科 乙一、標歎諦德 乙二、別釋諦相 乙三、總舉融妙 那麼甲 第二大科甲二-那麼呢示三惑明覆障 那麼分三科 乙一呢是總示不顯 乙二、別釋惑相 迷惑相 乙三呢明惑非真 看到沒有?明惑非真 這無明翳本性-你可不要把它當真 那麼呢分兩科 丙一是什麼?總明三惑體妄 總說三惑是體妄 那麼丙二是引聖言-引聖人之言 明什麼呢?明妄想 這是妄想所成-分三科 丁一、標聖歎 丁二、明三諦離名相 離開名相 明示這個三諦是離開名相的 那麼丁三是結示生妄莫返 眾生有妄莫之能返-不能返 所以結示生妄莫返 那麼這是甲二科 那麼甲三科呢?-是立三觀以修顯 甲三……科啊 那麼分四科 第一科乙一是舉三觀名 乙二是略示其用 乙三是別釋觀相 那麼乙四咧? 乙四那麼是結示性具 重新再結示性具 好!那麼再來第四科 第四大科是歸結圓頓秘藏 歸結到圓頓秘藏 圓頓秘藏那麼分三科 就是乙一是什麼?重歎諦性 乙二是示迷悟相 示你這個迷誤之相 那麼乙三是結示圓頓 最後結示在圓頓上 用四句來結示-分兩科 丙一是事非漸造 那麼從因至果非漸修也-這事非漸造 這是「事」-從因至果是「事」 那麼呢理 丙二是理-理非次第 不是次第的 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什麼叫理非次第? 就是它那個理是-當體三諦圓融的 沒有分開來說-先這個……那麼先空觀 所謂的先真諦-然後再來俗諦、那再來中諦 不是這樣 所以「說」-沒辦法!我只好一個一個說 可是實質上舉一即三 我一再提的舉一即三 所以說-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好!那麼最後五-結指綱目 這五大科 所有的科判在這裡-大家都了解了 不了解的話多體會、體會 現在我們就入這個文 入這個文喔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這是甲一舉三諦明心要中的-乙一標歎諦德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夫」發語詞 三諦是天然的性德 三諦等一下會提到了 那麼我們之前都已說了很多遍 就是什麼呢?-真諦、俗諦、中諦 真、俗、中 不過它文上面中諦先提 中諦統一切先提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性德 根據這永嘉從義大師他的註解 所謂的天然之性德 「天然」如天之然-亦名自然 法爾如是、眾生本具-本具的秘藏 或曰真如、或曰如來藏等-那就是天然 是法爾如是-不假造作 那麼天性即然如此-叫做天然 他說亦名自然 好了!自然這兩個字-就……有一點問題了 因為我們《楞嚴經》上面-有駁斥了自然外道 對不對? 所以我們說-那麼成佛本來現成 欸!就對了 但是如果說一切心一切萬法-本來就在那裡 這個本來就在那裡這件事情-就稍微要有一點小心的說了 怎麼講咧? 自然外道跟這裡講的-天然之性德法爾如是 這是完全兩碼子事 我們在這個三藏教裡頭-就已經破斥了自然外道 自然外道指的是什麼呢? 指的說輪迴是自然的、-成佛也是自然的 這個……生命的這個生天啦-還是墮落為地獄啦 這都自然的沒有什麼因果可循 這樣叫自然外道 就是說自然外道與佛教第一個-根本分別最大的差別就在 自然外道認為 一切生命的結果-好壞的結果 都是天注定的-沒有什麼因果可循 它自然就會這樣子 這樣諸位了解嗎? 那這樣話在事造的因果相-壞掉了、壞了 理體呢?-理體不假造作如天之然 天然之性德這是就理體說 所以非造作可得-也恰恰好非造作可得 所以成佛不是一個生滅法 有生就有滅 如果說佛是造作可得的-那成了佛造作的嘛 造作是眾因和合而成-那是事造的 那將來成佛了還會變成凡夫 因為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滅 是不是? 所以天然之性德不假造作 這是性德於性上說-是理體上講的 事相上的事造呢是因因果果 但是外道呢? 外道把這事造的因果-也否定了…… 那麼外道否定了事相的因果 它理上面的天然之性德-它又不可見、它又見不到 所以自然外道與究竟的-大乘佛法有兩個差異 就事上來說它與佛法的-事造因果相違 佛法有事造的因果-它沒有 那麼呢這第一違 第二違呢 於理上說大乘的佛法建立-理上本具法爾如是的什麼呢? 中道實相、三諦圓融-的這天然性德 可是外道不見這個性德 於理上無-無理上的性德可得 這樣聽得懂嗎? 了解意思嗎? 所以自然外道與佛法是-大大不同 怎麼可以說一樣? 啊? 不過呢永嘉大師-不……不是永嘉 從義大師他又特別提到了 他說為了要破除這外道執取-這個無有因果 所以一切都是自然成的 當然我們要建立-破除自然這兩個字 要破除它、要破斥它 可是為了什麼呢?利益眾生-你要建立什麼呢? 你要建立佛性的天然性德 所以這時候又要倒過來-要建立性德的 法爾如是天然之性德 他特別有提到了這件事 那當然也是…… 眾生如果只是知道緣起無自性 他不知道本具的佛性功德 那麼他不能成就一切的-利益眾生之事 「觀音菩薩」你念他的聖號-能夠消災解厄 他也不能夠承擔 他不知道本性的功德-萬德莊嚴能起種種妙用 他不能起 所以不能成就利他……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他說能夠自行又化他-你必須建立這天然之性德 必須建立天然之性德 可是要遣破自然外道的什麼?-的這種執取 那你當然就要破除這個-自然外道就要破 所以有破有立 於事於理各有不同的原因的 好!那麼這-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下面講說含生本具、秘藏不顯 乃至於這個-性之自爾、理非次第 都在講這個性德…… 這是天然之性德 諸位啊!大乘起信-也是要你信這個 信有這一念什麼?-善、真如之心 不過就是它的緣起見是以-真如緣起 跟天臺講的這個一念-這個法界的緣起 一念心的緣起這是不同的 只是這樣而已 但是你了解大乘要起信-就是信這個 聲聞人之所以是聲聞人 先別提他怎麼修 他觀呼吸大乘也是觀呼吸 尤其我們天臺宗也觀呼吸-也修數習觀 是不是這樣子? 不淨觀也可以拿來對治用啊 所以不是在法門上有差別 是見這個性不見這個性有差別 那麼《六祖壇經》上也說了-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對不對? 也是講這個 是不是? 所以它都合一的 那麼至於進一步的-我們下一段再解釋 我們這一堂課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