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12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就荊溪大師的為人 還有呢他的著作 還有他的一個基本的重要思想-做了簡單的介紹 同時對於他的為人-也特別的提到了 三代皇帝這個召見呢-他通通不去 是這個觀念哦 那麼呢 那麼這裡頭當然還進一步的-還講到哦 欸……我們還有提到說 他在這個德宗建中三年-七八二年 德宗又是什麼?-又是代宗之後了 所以他總共經歷了四朝皇帝 四朝皇帝 那麼有三朝的皇帝召見他 那麼第四朝大概想想算了-再召見也沒有用了 那就沒有再召見他了 那麼他圓寂於這個佛隴 圓寂於佛隴 佛隴在哪兒? 天臺山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那個修禪寺那裡-就是佛隴 「佛隴」佛龕的意思 佛隴那地方 我去過-我也在那兒住個一天、兩天 也在那裡講過課…… 講過一場開示吧 哎!只可惜-當時沒在那拜〈法華三昧懺〉 實在是追悔不已 那麼下次有機會在那邊拜-那多好 那麼那裡就有什麼呢? 喔!傳燈大師的墓啦 有荊溪大師的墓啦 當然也有什麼呢? 也有智者大師的真身塔在那裡 不過肉體不見了 他肉身不見了 曾經在智者大師圓寂之後的-幾年以內開那個塔 智者大師還長頭髮 身上還會流汗、還會長指甲 頭髮每一年要剪 每一年還要剪 哦……好厲害-每一年還要剪這樣 但是經過一次戰亂之後-這肉身不見了 是這樣 然後……荊溪大師-當然仰望、憶念智者大師 所以他也在佛隴那邊呢 最後住在佛隴 最後也圓寂在佛隴 他告訴他的門人說 他要葬在這個佛隴的東南邊上 所以就在這個佛隴……-佛隴不大 佛隴這個殿比如說在這裡-不大、不大 差不多就 反正就差不多二、三十坪-這樣子大這樣 然後在旁邊左邊-有一條山路走上去 喔!那個松很高-很高…… 那就在松林裡頭 傳燈大師、蕅益大師-也有一個墓在那兒 然後這個…… 章安不是蕅益 章安大師還有那個荊溪大師 哇!太棒了 都在那邊哦-這不得了 那真是天臺重鎮-就在那裡 靈氣很深-很好的地方 他就葬在那裡 那一般都稱他是荊溪尊者 或者荊溪大師也有人這樣稱 一般都稱荊溪尊者 然後要稱大師又不用另外一個 他用另外一個名字叫妙樂大師 他在妙樂寺 妙樂寺注解什麼呢? 注解這個……《釋籤》 《法華經》的這個……-《玄義釋籤》 所以又叫做《妙樂釋》 《釋籤》又叫《妙樂釋》 《妙樂釋籤》那個釋 他在妙樂寺注解那個《釋籤》 注解這個《法華玄義》 那所以人家就稱他是妙樂大師 你要知道《法華玄義》是建立-天臺宗教觀「教」最重要的 那「觀」就是《摩訶止觀》 那「教」為本-「觀」為行 「教」為眼、「觀」為足 「教」為目、那「觀」為足 那目要先對不對? 所以說這個…《法華玄義》的-註疏是很重要 那麼就稱他是妙樂大師 妙樂大師 那麼或稱荊溪尊者 就像我們常常稱四明尊者一樣 知禮四明尊者-這四明山 浙江寧波的四明山 我們老和尚也在那裡 也在那裡修學了九年 是這樣子的 好!那麼他在那裡圓寂 那麼他的大弟子 他主要的受法弟子有三十九位 那當中有元浩是盡得其傳的人 元浩這個……這位大師 那接下來道邃跟行滿這兩位呢 卻能夠很能夠弘法、弘法 他兩個人共同傳法給這個-日本的最澄大師 最澄透過道邃跟行滿呢 把所有天臺的教典通通抄回去 那帶回日本-在比叡山建立了什麼? 日本天臺大本山 也從此建立日本八宗的-共同的本山 都是從最澄的-建立的比叡山做開始的 那麼日本人 現在的日本學者說啊 說如果沒有最澄-把天臺宗傳入日本 日本的文化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他這麼推崇天臺宗 日本各宗各派-通通由這個比叡山出來 包括高野山-也是從比叡山分支出來的 各成一派、自成一派是這樣 所以密宗也好啦 禪宗也好啦 淨土宗也好啦 華嚴宗也好啦 法相宗也好 通通受到比叡山天臺宗的影響 這是就日本說的 在中國-也是多少也是這樣 但是沒有那麼明顯到這樣 沒有明顯到這樣 所以說日本人只要-提到了天臺宗就是肅然起敬 中國呢 中國大陸經過文革之後 一九八二年第一間恢復的寺廟-就是國清寺 就是國清寺 國清寺現在大殿那尊…金銅像-銅像啊 是從北京故宮裡頭請出來的 因為已經毀了沒半尊了 他直接從北京那兒請出來 只為了給日本人看 所以說天臺宗的復興 以及很多禪宗道場的復興 比如說黃檗山-日本黃檗宗 黃檗山的復興等-都是因為日本人的關係 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寶 然後他以政府的力量-下公文給北京 北京這一看 哎喲!這是牽涉到-民族的尊嚴問題 不能夠搞得讓人家看說-這天臺宗搞爛了 這個趕快呢找些出家人去剃頭 然後還俗的趕快把他找回來 那麼沒有的去大學裡頭找幾個-長相比較清秀的叫他剃光頭 然後回去裝和尚 然後那個時候就-擺出一個場面出來 讓日本人第一波回到天臺宗-天臺山來謁靈祭祖 這日本人講的啦 是這樣 這樣子天臺宗第一間開放的-第一間恢復的國清寺 不過我告訴你 智者大師時代可沒有國清寺 國清寺是什麼呢?-是章安大師建的 那麼是智者大師-用拐杖在地上劃…… 然後選說將來在這裡建寺 然後他就圓寂了 他沒有建 他也沒有住過、沒有住過 他真正住的是華頂寺 還有呢這個……佛隴 那華頂寺現在正在改建-我有它那個圖 它那個當家的跑得來說-哎呀!怎麼弄……問我 我也可能打算在稍後-再跑到大陸去 再去給他點一點、看一看 到底止觀堂要怎麼做? 觀堂跟懺堂要怎麼做? 它要分開來的 那要怎麼做呢? 要去種樹 然後香湯灌那棵樹 把它長高了之後再把它……-知是看是取下來 再去建那個木頭房子 要這樣子莊嚴才好 不過不可能的啦 最好是這樣 那麼他有弟子是-元浩、道邃、行滿等 三十幾人為得法的弟子 得法的弟子 然後其中也有一位華嚴的-清涼澄觀大師 是華嚴四祖 也在大曆的十年 大曆的十年那個時候-也就是七七五年 西元七百七十五年 也是湛然尊者-已經六十四歲的時候 來親近荊溪尊者的-也來 所以他也影響了什麼呢? 當然 雖然他也批判了華嚴宗 其實他也影響了華嚴宗 是這樣子的 那華嚴宗到了-四祖清涼澄觀之後 就沒什麼發展了 就沒什麼發展 五祖只是祖述前面清涼澄觀-跟賢首法藏兩位的思想而已 這其實還是有原因的 因為清涼澄觀大師呢-說好也是好 他廣參飽學 當時時代他還去參禪宗 光律宗他就參了兩家 相宗的東塔寺派 然後還親近了這個四分律 然後又親近了禪宗 那也親近了天臺宗 然後自己又回到 自己最後又立於華嚴宗 所以他那思想就-純度跟精確度跟特殊性啊 就不是很強 然後那哲思太繁複了之後呢 他在修法上面 其實全部都是引用-天臺的懺法等等這一類的 所以他的一家之言呢 這個……繁複嘛又非常繁複 那麼特殊點嘛又不能夠 又不能夠足以跟天臺宗-有足以大的區隔 又沒辦法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 天臺宗一直弘傳到今天-足夠興盛 比相對起來還足夠興盛 但是華嚴宗就相對弱了一些 我們並不希望這樣 我們希望將來真有人-再把它恢復得好一點 只是說要注意到華嚴宗的特色 要顯揚那個特色才好 才能夠真正弘揚起來 是這樣 所以說清涼澄觀-也親近了荊溪大師 這一點大家也知道 所以可見我不是跟你講嘛 中國佛教受到天臺宗的影響-是非常非常的大 非常非常的大 是這樣的 好!那麼呢這樣大家了解了哦 好!那麼現在呢-作者已經知道了 那麼〈始終心要〉-有沒有注解? 目前在藏經裡呢有的-可以找得到的是一部注解 那就是從義大師 宋代的從義大師 是四明尊者的學人 他是山家派的學者 那麼這個……叫永嘉從義 他有一個很簡單的注解 很簡單的注解 就幾頁而已是這樣 那麼我這次的講解 我也會依著他老人家的注解-來提醒大家 不過他的注解也是很簡略-還得再解釋一下 是這樣子的 這樣諸位了解嗎? 有注解是這樣 那現代人講說的當然也有-零零星星也是講說啦 那麼就不暇細說了喔 好!現在我們來看看 〈始終心要〉 這個釋名部分我們已經講過了-對不對? 「始」在因為始、在果謂終 不過在從始至終都是以一乘-圓頓大乘貫串其中 是不是啊? 所以這樣子才叫做「心要」 那麼有人解釋這個「心要」 現在有長老解釋這個「心要」 他把這個「心」解釋成心臟 解釋成……心臟的意思就是說-最核心的意思 核心重要的 我也解釋了這樣 我說這也是根本的、最根本 「心」有核心、有根本的意思 我也解釋這樣對不對? 不過當我仔細再參酌參酌 我自己再思考思考 這個……解釋並不是頂好 還是照我原來那解釋是最好的-就是修心法要 這個「心要」是心-是修心之要 懂嗎? 並不是指核心 因為「要」-已經是核心的意思了 重要點就已經是核心的意思了 這裡頭的「心要」-是指修心法要 天臺重在修心 天臺不是唯心-我說過了是不是? 是心物合一的對不對? 所以不能講天臺是唯心論的-不可以這樣講 但是它重點在修心-以觀心法門為主 章安尊者曾經在天臺山的山下-那個赤城山上面的山壁上 是不是?-寫了兩個字 啊? 寫了兩個字-「觀心」兩個字 在牆壁上有沒有? 很可惜有一點模糊了-有沒有? 我們上次去有看 啊!那次你沒有去…… 有那兩個字「觀心」 天臺宗的修心 天臺宗的重要就是 你要講天臺宗什麼法門?-就是觀心法門 兩個字「觀心」-兩個字 觀心 所以「心要」-這個「心」是修心之法要 還是以這個為正 所以我原來的解釋-還是比較確實 雖然我也說到這個「心」-有核心的意思 但是真正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修心之法要 懂了意思嗎? 這一點還是恢復一下哦 因為你在網路上-可能可以看到不同的講法 那麼不過這個無所謂啦 各有巧妙 但是我必須聲明-我的體會是這樣 所以我告訴諸位 好!那麼以下入文 不急…… 現在呢先說科判 科判啊 科判呢懺公-上懺下雲老和尚 他有一部小小的-〈始終心要略解〉 它裡頭有科判 但是這個科判-不曉得是不是他老人家的? 我不知道 那我有參考一下 不過當然參考啦 縱看成峰、側看成嶺-各有巧妙不同 那我個人有參考但不全同-這樣子 這不關乎恭不恭敬的問題 法有各自的理解嘛 那是不關乎恭不恭敬 那稍有不同……-是這樣 分成呢 整部〈始終心要〉這麼短短的-這個百多字這樣來看 不到百字-來看呢 有沒有百字啊?我沒數 你們數一下多少字? 有人數一下等一下告訴我 那麼我把它分成五科 五科、五個大科 首先甲一 第一科甲一 這個「甲」是第一層 「一」是平行的來說 等一下會甲二、甲三、甲四 那下一階就是乙-懂嗎? 那乙一、乙二、乙三 再下一階就是丙 在平行的來說就是一二三 那上下就是甲乙丙丁-是這樣 這古德分科-都是用這種方式為多 甲一是什麼呢?舉三諦明心要 自己寫上去哦 再來夫三諦者-這裡開始 那麼分三科 乙一是什麼?標歎諦德 標歎諦德 就是什麼呢?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這樣子 那麼甲二是什麼呢?示三 呃……示三惑明覆障 解釋的「釋」-不……不是解釋的「釋」 開示的「示」 示三惑明覆障 覆蓋的「覆」、障礙的「障」 在哪裡開始呢? 在這個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這一句、這一句開始是甲二-第二大科 首先要知道大科哦 示三惑明覆障 那麼第三科-在哪兒呢? 在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 這一句開始 由是立乎這裡開始 這是第三科 第三大科叫做甲三 立三觀以修顯 立三觀以修顯 甲三、甲三不是乙三 甲三-我剛剛講錯 甲三 我現在講甲哦 甲是最大一科-最大科有分五科 甲三、立三觀以修顯 以下分四科 甲三分四科 那麼甲二咧?甲二分三科 下面寫個分三 小字偏右寫分三 那麼甲一咧? 甲一是舉三諦明心要 對不對? 是不是啊? 那麼分三科、也是分三科 叫分三 要寫分三喔 分三 那麼甲四 甲四是什麼呢? 甲四在哪裡呢? 就歸結圓頓秘藏 在哪裡?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 這裡開始、這一句開始 歸結圓頓祕藏 那麼分三科-也是分三 下面寫個「分三」兩個字 小一點偏右 那麼好!甲五這結指綱目 「結」結束的結 「指」指示的指 綱目 大綱如此網目可知-那個「綱目」 結指綱目 那就是最後一句…… 最後兩句啦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就這一句是第五科-叫結指綱目 唉!你要知道 分這五科耗費我多少精神-超過十小時 光要分這五科 極為痛苦去體會 好!我們來說說啊 要入文之前先看這五科 看書喔不要傻傻的-一開始就在開始的看 看任何一本書都要先看什麼? 先看什麼? 目錄 然後再看什麼? 再看序或者跋這一類的 序如果太長-你也不要全看 看頭跟尾就好了 懂嗎? 你說…… 法師!你怎麼教人家-讀書不求甚解? 恰恰好就是不求甚解 先不求甚解-才能誘發你開創的想法 然後這個時候你才仔細的 你有了一點想法了你才看 那我有這個想法-那他到底要講什麼? 然後才仔細看 那個時候你念念追著-他的核心思想在看 是這樣 不然你哪有那個生命-看那麼多東西 對不對? 我是指世俗人的書啦 佛經 那就少費話從頭讀到尾-不要起心動念就對了 聖人之言你就不要多說、多想 我是指凡夫之語 一本書或者什麼的-你就這樣看 至於〈始終心要〉-那我可不敢這麼說 我只能說-我應該多去讀…… 前前後後讀……去體會 它到底整部書在講什麼?-整部論在講什麼? 然後體會出來-我有這個五個科目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三諦 三諦就是真如、就是中道實相 它以三諦來表徵-所謂的一乘實相 所以整部〈始終心要〉-那個心之要是什麼呢? 顯現三諦圓融就是心要 這跟《摩訶止觀》是一致的 《摩訶止觀》就是要你-證三諦圓融 它這裡心要就是三諦顯現-讓三諦突顯 問題是三諦怎麼樣? 三諦有三惑可障住了 所以要修三觀 三觀一修能破三惑 三惑破了之後能證三智 三智得了之後就能成三德 好!沒有了 〈始終心要〉結束了-就這樣 綱目就是這樣 從頭至尾都是三諦 能觀的三觀也是三諦作用 能觀即是所觀 那麼成就三智 三智還是三諦 最後成就三德亦是三諦所成 所以從頭到尾都是三諦在貫串 雖有三惑、三觀、三智、三德-不離三諦 所以三諦即是心要 你聽我這樣講完你去看這整部-整部心要 大概你就懂了七、八十 就在講這個 所以歸結到最後-什麼啊? 大綱如此網目可知 講完了!這樣就結束 這整部論就是這樣子 精簡得很-不複雜 所以說甲一是最重要的 舉三諦明心要 你看看我們生活不也這樣嗎? 我今天在-上兩堂課我是不講嗎? 生活當中就是起一心三觀 然後就了知一境三諦 一境三諦一了知當下-什麼煩惱都沒有 你貪染 你知道這有什麼染境好愛的啊 都還不是皮包骨肉而已 美色-不可愛 聲音-不可愛 財富-不可愛 這當下起空觀 但雖然不可愛-還有如幻的作用 如幻作用所以我要工作啊-維持家庭啊 那麼建立夫妻的應有的關係-什麼的 這個就是假觀 但雖然建立了中道 雖然建立了那麼這個-妙有非有、真空非空 這無非是我這一念-中道實相心的清淨作用 所以它是不垢不淨的-不來不去的 欸!就入於中觀 這都是我認識-萬法的認識 說它空、說它有 「有」有種種如幻的作用-所以說為有諦 說它是空性 一切緣起的事造-沒有一物是真實不變的 所以是空 然而這都不離-我這一念心的認知 所以入為中 所以我不取空、也不取有 我既是空、我也既是有 雙遮雙照 離但中而入圓中 時時有中道實相 你看看生活不也這樣嗎? 對不對? 所以這不是「心要」-不然是什麼? 所以從始到終 剛開始發心修行-你就得懂這個道理 修到最後成佛了-還是證這個道理 所以是不是始終之心要? 是不是啊? 噢!就這樣喔? 那弄了半天就這樣而已喔? 對啊!就這樣 我搭那麼久的飛機來美國-就只講這件事而已 講完了!沒什麼好講了-剩下就依文解義 是這樣解釋名詞 再橫說豎說不過就這個 所以你看大科一舉就沒了 就被你講完了 所以舉三諦明心要 你要立得出這一科你就知道-〈始終心要〉在講什麼 就是講三諦 唉!但是還是得講啦 對不對? 那就繼續講吧 下面的就怎麼樣? 這個第一周說法不夠-那第二周說法 再第三周說法 是這樣子的 所以人家佛陀在〈方便品〉-講完之後呢 照說什麼都講完了對不對? 但是還是有人不懂還要再問 只好再繼續怎麼樣? 繼續再譬喻說-對不對? 再二周說法 然後好了 剛剛方便品已經講完了 已經……開示顯說完畢了-現在就廣說吧 那廣說就開始入文了 不過入文之前-還是要把科判再解釋一下 甲一叫做舉三諦明心要 那麼甲二 那麼舉出三諦來了 那麼到了甲二科的時候-他就告訴你說 不過這個三諦怎麼會不見了? 怎麼會離開我們? 如果這是心之要-那麼怎麼會、怎麼會不見呢? 哎呀!是因為有這個三惑-來覆障啊 所以示三惑明覆障-懂嗎? 那麼你就會問我說 那你怎麼-你……這樣子立這個科 你為什麼不隨順 這個蓮因寺所出的那本-小小的本子來立科呢? 因為蓮因寺它立那本-它把諦、惑、觀平等的看待 它就沒有突顯三諦這件事情 這樣子這心要之義就不顯 這是我的看法 所以說我下面各科-都針對著三諦來說的 所以你看第二科-示三惑明覆障 覆障什麼?覆障三諦嘛 這樣懂我意思吧? 是這樣 所以以三諦為核心 以三諦為一切的核心 現在是三諦怎麼不顯呢? 在這裡就說明了-因為有三惑來覆藏它 三諦是中道實相 是如如天然的性德啊 那第一句有沒有?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對不對? 「天然」本然-法爾如是不假造作 非藉修而成所以不生不滅 因此也不假修持本然在那兒 法爾如是-所謂是法住法位 就是講這個 對不對? 那法住於法位 那於事相當中才有所謂的-世間相常住 不要再叫我解釋這兩句話-解釋多深 再解釋深會把你……的-悟性給弄死了 好!所以說第二科叫做-示三惑明覆障 明覆障 那麼第三科呢怎麼辦?-有了覆障怎麼辦? 好!第三科明顯的看出來 立三觀以修顯 你看修顯什麼? 修顯什麼? 還答不出來真的要打屁股了 修顯什麼嘛? 對啦!還好有一個人答出來 如果這句話是答不出來-你真是打屁股 哎呦!要命 但是你看就有人答不出來 立三觀以修顯 修顯什麼?修顯三諦 所以說第二科、第三科-還在扣著第一科講的心要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是這樣子立科才具有-提綱挈領的功能 你不能把它平等看了 平等看就彼此沒有什麼關係嘛 立科就沒什麼關係 當然這樣立科並沒有錯 不過產生不了這種提醒的作用 是這樣子 好!所以第三科 第三大科立三觀以修顯 修顯什麼?修顯三諦 那麼第二科示三惑明覆障 覆障什麼?也是覆障三諦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第一科說什麼? 第一科舉三諦明心要 可見三諦就是心要 就是你修心之要 從始至終的心要 是不是符合了這部論文的-標題跟本意了? 你完全就抓到了 前這三科到此為止-你差不多已經完全抓住了 我們荊溪尊者-他要告訴我們什麼了 對不對? 好棒!這樣就搞定 是不是啊? 好!那麼再來 那甲四呢-甲四 怕你從修觀當中-把這三諦隔礙了 啊!這還得了 所以回過頭來再告訴你 歸結這三諦相即相融-是圓頓的秘藏 呼應什麼?呼應你第一句 呼應你第一科 什麼?舉三諦明心要所說 呼應這第一科的第一句 夫三諦者什麼呢?-天然之性德也 再回過頭來 既然是天然之性德-它不可分割、不……隔礙 所以你看看第四科的第一句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 其實不就等於第一句嗎? 對不對? 不就等於那個開宗第一句-天然之性德也 對不對? 天然之性德-性之自爾 什麼? 重新再 怕你在修觀當中又遠離了 又把它弄成它是三觀隔礙、-三諦分離 所以要把它再把它融成、-再把它融入 最後歸結告訴你-總結的告訴你 我這一篇文章啊 我這一篇〈始終心要〉-就是天臺宗的大綱啊 如果你大綱能了解了 那麼其他的小網小目 有「網」再來有「目」-對不對? 就是枝微末節-就可以依此而尋了 這就流通分 要講這就是流通分 第一句是什麼呢? 第一句是序分 第一句以後到最後一句之前 大綱如此網目可循-這最後兩句之前 第二句以後的第三句開始 可以說正宗分 可以這麼講 所以最後歸結這兩句-大綱如此網目可尋 你看到這兩句啊-就要重如泰山 就知道噢!原來這就叫心要 它就是大綱 所以心要是什麼? 「要」是什麼?-就是大綱的意思 「心」是修心、「要」就是大綱 大綱舉出網目就可尋 這樣懂了吧? 懂不懂? 懂不懂? 所以你不覺得這樣變成-整部論很好讀了 很容易理解了 就不會太困難了 剩下就是這些名詞而已 它的結構你已經清楚了 不過!對不起-這才只是大綱而已 這才是我的大科而已 下面我還有小科 我把小科給講完 你那內容我不用解釋-你都懂了意思 我還有小科啊 小科裡頭還有小科 我最下一科我還可以分到單句 分到丁 第四層分到丁 你把這科目全部弄清楚了 整部……論-哎呀!這個結構嚴謹 結構嚴謹 有人說那個《無量壽經》 康僧鎧譯的《無量壽經》 這個有缺什麼……-這個不夠 後來蓮因寺北齋 要我去講《無量壽經》-講六十小時 唉呀!中國在大藏經裡頭-也不過就四部疏而已 我看一看都沒有-都沒有足夠的科判 我就硬著頭皮-自己慢慢看…… 自己建立科判 等把這科判一建立了 哎呀!更讓我相信說中國祖師 之所以會選康僧鎧本的-特別的祕意在哪裡 所以說科判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它能夠綱舉目張 它能夠讓你對一部論呢-徹底的了解 而且不是了解你的了解 是了解他老人家-原來著作者的用心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告訴各位、我告訴各位 全世界的佛教-只有咱們漢傳作科判 藏傳不頂作科判的 差不多是沒有科判 他們重論不重經 那他們的論呢-有大綱而已 他們用大綱來表示 他們沒有那微細的科判 是這樣 所以中國人其實在邏輯思惟-在精確度上來講 在世界上是頂尖的 只是說後代子孫沒好好學 是這樣 終究出家那種精英終究是少 每一代出的都很少 留下文獻你們就看得到 是這樣子 那這個邏輯上要嚴密 它字字句句都有它的位置的 都有它的位置 然後整個、就整個一個-一個大結構就在那裡 好!現在我們來看看-回過頭來看第一科 甲一說舉三諦明心要-分三科 那麼哪三科呢? 第一科兩句 乙一第一科 各位!聽懂聽不懂啊? 乙一是什麼呢?標歎諦德 「標」標顯的標、目標的標 「歎」讚歎的歎 「諦德」三諦之德叫做諦德 道德……性德那個德 就是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這一句 那麼乙二、別釋諦相 別-分別的「別」、解釋的「釋」 三諦的「諦」、相貌的「相」 木目「相」 三句 中諦者統一切法 真諦者泯一切法 俗諦者立一切法 這三句就是乙二 寫在上面喔 寫在上面喔 那麼乙三是總舉融妙 那是我借用這個懺公的用語 總舉融妙 「融」……就是融洽的「融」-三諦圓融的「融」 「妙」妙法蓮華的妙 有四句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四句 會不會寫啊? 會不會?這是乙二 呃乙三 甲一下面的乙三 總舉融妙 欸來!我們來看看-這三科的意思 欸你看!這三科這樣意思一看-你差不多不是懂這意思了嗎? 懂那文的意思了嗎? 對不對? 第一科、標歎諦德 標出一下-單獨就標出來這個什麼呢? 這個三諦之德 是什麼呢?是天然之性德也 就標出來 那麼乙二呢? 那麼天然之性德 但是這三諦是哪三諦啊? 它就各別的解釋 所以說是別釋諦相 「別」分別解釋三諦之相 就這三句嘛 中諦者統一切法 真諦者泯一切法 俗諦者立一切法 那麼下一段呢?是總舉融妙 我分說有三諦-我不讓你把這三諦隔礙的看 隔礙著看 所以我必須要把三諦-再融在一起 而且那個「融」是妙融 這個融不是硬生生的綁在一塊 是互即互融 所以叫做總舉融妙 總舉這三諦互融之妙 所以你看看四句 舉一即三 舉一諦即是三諦 怎麼樣? 就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 所以一諦中諦 那麼真諦跟俗諦也在裡頭 對不對? 所以叫做舉一即三 真諦也是中諦 俗諦也是真諦、也是中諦 好啦!我舉真諦 舉真-一真一切真 那麼無中無俗而不真 舉一真諦三諦皆然-都在這當中 都在這當中 從真諦當中看到中諦跟俗諦 這就是一心三觀 你可以次第修沒關係 你可以漸次修-沒有關係 但是它是同時存在的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沒有前後喔 然後呢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這其實啊 這其實啊 就是最後倒數第六句 第六、第五 倒數第六、第五跟第四、第三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就是倒數的第三、第四句 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有沒有? 有沒有? 沒有前後、沒有前後 說有前後-其實沒有前後 舉一即三 你看前文解後文了看到沒有? 看到沒有? 前文解後文了 然後呢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就倒數的什麼?第五跟第六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有沒有看到? 從因至果通通貫徹在那兒 根本不是漸修-是什麼樣? 頓成不假修 從因到果通通有 所以從始至終的心要 一開始就有、到最後也有-這就六即佛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理即佛、佛者-三諦圓融名之為「佛」 是不是啊? 所以理上就有、因上就有 修因證果 那麼證得果了 果雖是有證其實本來不證 它本來就在那兒 對不對? 所以說非漸修也-不是你漸漸修 本來就頓成 所以說天臺宗-你怎麼能漸修呢? 本來就是頓成的 對不對? 但是你說剛剛不是講嘛-才漸次修 對啦 漸次修是我們因地上可以-慢慢的先修 把空觀給修好 可是修空的同時有中、有假 要知道這樣哦 所以前文解後文了-看到了 這樣啊…… 總舉融妙是這麼三科 唉呀…… 那麼再來 甲二、示三惑明覆障 有沒有? 分幾科? 看你剛剛有沒有記下來? 分幾科?-以下分幾科? 幾科? 幾科啦? 兩科喔 哪兩科? 幾科啦? 三科 我不是講分三嗎?-對不對? 第一科乙一、總示不顯 「總」總的來示-這有不顯 怎麼說呢? 兩句 悲夫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有沒有? 這個三藏怎麼不顯呢? 我總示它為什麼不顯 是三藏之所 三惑之所覆也 那麼第二科呢 這下四句 呃不……下三句 那麼總示不顯的內容-已經講出三惑了對不對? 那麼乙二是別釋惑相 就像前面別釋諦相一樣-現在別釋惑相 什麼惑? 哪三惑? 故無明翳乎法性 那麼塵沙翳乎化導-障乎化導 見思阻乎空寂 這意義很深喔 這意義很深哦 那別釋這惑相 這惑相 迷惑相就是哪三惑? 哪三惑啦? 無明、塵沙、見思三種惑 好 那麼接著 這是乙二、別釋惑相 那乙三咧? 乙三就複雜一點囉-在這裡就有一點複雜囉 乙三、明惑非真 我跟你講惑了 那你就害怕了-哎呀!真有這個惑 「惑」迷惑的惑 聲聞人就這樣 聲聞人就把見思惑當作真的-對不對? 要去斷、努力斷-斷完了還要說我已經斷了 有那個斷的知見-叫做解脫知見 哦!有 是這樣 那大乘沒有什麼……需要斷的 所以說明惑非真 乙三、明惑非真 下面又分兩科-丙一跟丙二 那麼丙一是什麼呢? 總明三惑體妄 哪一句?就一句而已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這是丙一 我說乙三又分二科聽到沒有? 要寫一下-分二科 那麼丙一是總明三惑體妄 是下一句就是-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有沒有看到? OK 那麼丙二呢? 對不起!丙二又分三科 又分三科 丙二是什麼? 引聖言明妄想 引聖人之言來明這是妄想 明三惑根本就是妄想 又分三科 引聖言明妄想分三科 第一科、標聖歎-標聖人之讚歎 那麼呢哪一句?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 他要喟然歎曰耶 感歎、感歎 這第一句 第一句是丁一、標聖歎 丁二 第二科丁二、明三諦離名相 明白……三諦離名相 名字的「名」、相貌的「相」 有兩句 真如界內 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 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你們那個平等慧的「慧」是 開會的「會」-還是智慧的「慧」? 好!那我問你 那開會的「會」可不可以? 可不可以? 啐!都不反應算了 也可以 好!那麼明這個三諦離名相 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那麼第三科呢? 丁三、結示生妄莫返 終結指示顯示 「生妄」眾生之妄而不能返-莫返 那麼下面就有好幾句了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三句、總共有三句 莫之能返也 這標示眾生 標示生妄莫返 好!這是甲二 這一大科之下的內容-之下的小科 好!我們先解釋到這裡 有沒有感覺越來越清楚了? 啊? 沒有反應算了 越來越不清楚啊 這……那簡直完蛋了這個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